19教会历史(蔡丽贞)
主题∶〔19〕罗马天主教
一、前言
今天要介绍的是『罗马天主教』。
二、天主教是「异端」?
在我教书的生涯中,常常需要面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天主教究竟是不是「异端」?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两极的看法∶有人认为天主教,不但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更是启示录十七章所提到那一位,身穿紫色、红色衣服的大淫妇,就是敌基督。王永信牧师的一本书「真道手册」就是把天主教定为异端;不过已故的沈介山老师,他说王永信牧师这本书的资料比较陈旧,有人认为天主教不是异端。
我有几位天主教的朋友,他们听见基督教定他们为异端很不开心,他们还表示说∶「过去的历史中,都是他们天主教的教廷来定别人异端,现在居然是别人要定他们异端,实在是变天了。」我们很景仰的几位天主教的风云人物,像Teresa修女、像卢云神父,他们的很多德行表现,他们对穷人的服务、对智障儿童的服务,都是我们很敬佩的。
旅居澳洲的黄彼得牧师,他从前所写的书,也曾经定天主教为异端,不过据说他在课堂上,最近已经改变立场了。黄彼得牧师是我的好朋友,他前年来信的时候,他跟我说∶「年纪可以改变对宗派的看法,也许当我们对宗派的知识增加的时候,就可以澄清过去的误会。」我盼望,我们不是用中世纪天主教最腐败的那个情况,来定罪天主教,毕竟每一个宗教团体都不断的在改变中,连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我们也会犯错误,我们也需要靠上帝的恩典,来持续的自我修正、自我反省。
基督教有三大宗教团体∶第一个是罗马天主教;第二个是希腊正教;第三个就是我们基督教。这三个基督教团体都接受三个基要的信经,就是那三个核心真理,三个基要信仰所导出的三个基要信经,既然罗马天主教也接受了这三个信经,可见他们当然不是异端。但是有人会质疑说,当年马丁路德不是反对天主教的救恩论吗?所以,我们从这一点来开始讨论。
三、惟明论的救恩论
马丁路德当年所反对的经验哲学的惟明论的救恩论,还记得吗?「契约神学」就天主教今天看来,他们也认为那是异端,因为惟明论的救恩论认为∶人在救恩上需要先踏出第一步,上帝的恩典才会临到人,才会帮助人;他们认为人里面有良善的部分,也就是神秘主义所说的灵魂火花,是经验哲学所说的良知,也是人文主义所说的自由意志;那个东西是没有堕落,是没有被罪污染,是正面的东西,他可以使人渴慕救恩,可以使人寻求上帝,这个在初代教会就定为∶「半伯拉纠」。这是一个异端,在中世纪的时候惟明论的救恩论,惟明论是天主教一个很强的神学派别,而马丁路德就是在这一个惟明论所掌控的大学受教育。
既然天主教的救恩论没有问题的话,他们的救恩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立场呢?有人认为,天主教比较是行为称义,其实天主教并没有否认『因信称义』,他们绝对相信上帝的恩典是我们得救的基本理由,但是他们比较像是雅各书里面,强调人得救也要有好的行为。基督教比较强调罗马书,或者是加拉太书里面因信称义的真理,而天主教比较强调雅各书的行为称义,但是罗马书跟雅各书并不冲突, 罗马书比较是攻击没有信心的行为;而雅各书比较是攻击没有行为的信心,两者并不冲突。
十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为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们曾经召开了一次天特会议,来加以回应。整个会议的进行,弥漫著保守反动的气氛,并且将天主教的救恩论,做了一个很明白的宣告,那就是天特信经所说的∶「人是毫无功德被召,上帝使人称义,乃是白白的恩典,但是当圣灵感动人的时候,人并不是完全不动,而是乐意与 神的恩典合作。」所以基本上天特经的救恩论,是一个合作说,强调人的回应与上帝的恩典合作。天主教认为,人在接受圣灵感动的时候,他有可能加以拒绝,有可能消灭圣灵的感动,但是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典在先,人想要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得救,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这点来说,天主教绝对不是半伯拉纠的异端。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讲人的回应上的时候,强调人的责任。譬如天主教比较是倾向於我们基督教宗派里面的亚米念的神学,但是他绝对不是异端,如果我们要认识现在的天主教,我们必须要从三个大公会议来著手。什麽叫大公会议呢?我们在复习一次,所谓大公会议,就是普世的天主教的神学家,跟他们的主教一起聚集开会,最後宣告官方的决定。天主教在现在有三个大公会议∶第一个是十六世纪的天特会议;第二个是十九世纪的第一个梵蒂冈大公会议;第三次是二十世纪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四、天特会议
我们先来看十六世纪的天特会议,天特会议是近代天主教神学的一个前身跟模式,在这个会议里面,有一些重大的决定∶
第一、 他们宣布武加大。就是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是最高的权威经典,拉丁文是中世纪的时候,知识份子才能够明白的教育语言,一般贫民老百姓看不懂拉丁文,必须仰赖神职人员的解释,所以在信仰上,造成了文盲的现象,一旦神职人员的教导有偏颇,信徒就会误入歧途。现在天主教跟基督教大致是相同的,我们会以原文圣经,作为比较可靠的参考权威。
来台湾宣教的长老会宣教士?巴克礼牧师,当年非常强调圣经的翻译,他致力推动罗马拼音的白话字圣经,他说∶「有了你们自己方言的圣经,你们就会自己读圣经,你们自己就会受圣灵的感动,虽然没有人讲道给你们听,但是你们自己仍然会明白上帝的旨意。」这个真是先知的远见。十七世纪的时候,荷兰在台湾的宣教成绩其实不差,但是人亡阵息,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圣经翻译成为本地的语言,天主教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渐渐在强调圣经的权威。
第二、他们认为合法的圣礼有七个。除了洗礼跟圣餐礼以外,又加了坚信礼、婚礼、受职礼、告解礼、还有临终抹油礼。那麽基督教只接受圣餐礼跟洗礼。
第三、是在圣餐上主张化质说,认为饼跟杯在神父祝祷後,就变化成为耶稣的身体跟血,这个很靠近信义会马丁路德的立场。
第四、他们仍然坚持有炼狱。
第五、他们编了一套禁书的目录。凡是马丁路德的作品,或者是宗教改革的领袖的书籍,都成为禁书,不但禁止阅读,而且要焚烧掉。
第六、继续异端裁判所。这个恶名昭彰的异端裁判所,有点类似国际秘密警察,很多严酷的刑罚都在这里进行,所以常常成为教皇压制异己、排除异己的工具,以前十六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或者是哥白尼都曾经被异端裁判所定为异端。
第七、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称义的神学。称义跟行为合作,这是天特会议最艰难的任务,一方面重新澄清天主教的神学立场;一方面也是回应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五、天主教的称义神学∶
因信称义的神学有三个重点∶
第一、 强调人在道德上的预备,人要存心归向上帝,来接受上帝的感动。
第二、 信主不代表得救,信主以後仍然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功夫,所以没有得救的确据,除了我们到死的那一刻。
第三、天特信经,拒绝归算的称义,他们拒绝宣告式的称义。我们都知道宣告式的称义,是马丁路德独特的发现,他把因信称义带回到保罗的思想,但是天主教他们拒绝宣告式的称义,他说称义不仅是罪得赦免,也是内心的成圣与更新;他们区分理智的信心,以及使人生发爱心的信,而唯独後者才有功效,才可以满足称义的要求。所以信主以後,行为要与信心合作使义更加添。
我们综合来看,基督教比较强调信主的那一刻,地位的立刻转变;天主教比较强调信主以後,生命行为渐渐的长期的改变。其实都对,都各有千秋,虽然基督教仍然坚持保罗的称义观,但是法庭式的立刻宣告,这四百年来我们看见双方,基督教跟天主教双方不断的协议讨论,也发表了一些联合的声明,不过天特会议的立场,仍然是天主教主流派的意见。
六、耶稣会的成立∶
我要介绍天特会议之後,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发生,那就是耶稣会的成立。耶稣会是西班牙的一位退役军人?罗耀拉所创立的,这个耶稣会有四个任务∶
第一、对抗复原教。
第二、提供高素质的教育。他们十分的注重高级知识份子的工作、学生的工作,他们藉此吸收并影响了很多高级知识份子,投入天主教,而且也引导天主教的神学,往系统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推广宣教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成就非凡,根据记载,当年创会的七位领袖当中,有一位宣教士叫做沙勿略,他曾经来过中国、日本跟印度宣教,沙勿略跟他的学生,曾经为一百万个人施洗,成绩非凡。
第四、注意儿童的工作。他们曾经讲了一句很自豪的话,他们说∶「如果你给我一个小孩子,让我培养他到七岁,那麽他一生都会是很好的天主教徒。」如此引以自豪的教育工作,值得我们留意跟学习。
凡是进入耶稣会的人,都要有一个入会的宣誓,他们的誓词非常的震撼人心,我节录部分给各位,他们说∶「我不属於我自己,我乃是属於那创造我的天主,与代表他的教皇,我要像腊那样的柔软,听其搓揉;其次,我要像死尸一样,没有自己的意志跟知觉;再其次,我要像一个人的十字架,可以左右随人旋转;再其次,我要像一个老人的拐杖,可以任人摆布为上帝服务。」这一份誓词,可 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为什麽耶稣会的工作,他们的宣教工作如此的兴旺,因为他们彻底的顺服,顺服上帝,也顺服教皇,耶稣会可以说是教皇制度理念,最完全的实现。
七、第二次及第三次的大公会议
1、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接著我们要来看,十九世纪的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召开,他们通过了一个教义,就是教皇无谬。所谓教皇无谬,并不是说教皇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没有错误,不是的。所谓的「教皇无谬」,是说,当教皇以全体信徒的导师身分,当他以宗座权威的身分发言的时候,而且是发表有关於信仰跟道德方面的问题的时候,那麽教皇可以得到天主,在彼得身上的保佑跟帮助,使他的言论具有无误性,也就是说那个源头,是圣灵超自然的保护跟帮助。这一点我等一下会再说明。
2、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二十世纪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召开这个会议的两位教皇,有一位教皇他途中就去世了,由另外一位来接任,这两位教皇分别是约翰二十三世、跟保禄六世。两个都很开明,他们提出了召开大会的宗旨有两个∶一个是回到根源;一个是开放教会。回到根源就是回到圣经、福音跟信经的根源上,而不是回到传统;第二个宗旨是开放教会,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因为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比较保守、比较反动,他们定了很多现代的科学,发现现代的思潮为异端,所以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後,天主教跟社会就脱节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这一句话成为这一次大会最响亮的口号,由於教皇的开放态度,造成了天主教内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来越多元化,跟我们基督教其实也没有什麽两样。
一直到今天,这一次召开会议最终的目的,是要跟基督教跟东正教合一,他们不但邀请了很多基督教的神学家来参加,作为视察员,他们更不断的向东正教传达这个讯息。所以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里面,没有任何定罪的文件,非常难得,气氛友好而宽容,在神学上也希望回到圣经的根源,而且鼓励平信徒读圣经。尽管天主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跟调整,但是我们跟天主教之间,仍然存有一些障碍跟意见。
八、基督教与天主教的歧见∶
1.启示权威的障碍
我要提出几个障碍∶首先第一个是启示的权威。天主教还是相当的倚赖传统,包括教皇的谕令,包括大公会议的信经,以及历世历代的传统跟习惯,这个就是成为一套牢不可破的权威,虽然他们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强调回到圣经,但是他们的圣经范围,跟我们又不太一样,他们还有次经,而且他们还有灵修用的玫瑰经。不过,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他们宣称∶「圣经是上帝启示的根源,传统的地位不在圣经之上,传统是用来服事圣经。」所以让我们放心不少,不过因为还有次经的存在,而且很多让基督教不满的信仰是出自於次经,譬如炼狱的存在,这是第一个障碍。
2.教皇无谬的障碍
第二个障碍是教皇无谬,我刚才已经提过了,就是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所通过的决定,成为天主教正式的教义,当年通过的时候,其实有一些神学家也有意见,可是最後是以五百三十三票对两票,绝大多数的通过。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後,天主教他们很谨慎、很小心的在使用教皇无谬的权柄,最近一次,应该是1950年,教皇他用了这样一个特权,教皇无误的特权,宣布了一个很重要的教义∶就是马利亚 没有原罪。
所以虽然天主教不轻易的使用教皇无缪的权柄,可是每次动用的时候,都会让基督教跳脚,都会让我们很难接受,而且教皇无谬这个教义,正是动用以前几百年天主教教皇的谈论,是不是受到无谬的保证呢?当年他们定伽利略、哥白尼为异端,到了1990年才为这个认错,所以究竟教皇无谬的范围有多广呢?
3.马利亚崇拜的障碍
我们来看我们跟天主教中间的第三个障碍 – 马利亚的崇拜。天主教多年来,一直高举马利亚的地位,他们也宣布马利亚无原罪,马利亚升天等等的教义。这是从中世纪以来,相当漫长的传统,不但信徒习惯向马利亚祷告,而且神父默想的对象也是马利亚,因为他们尊重马利亚的贞洁,她对上帝的顺服;但丁的神曲,最後带但丁去见三一真神的,就是马利亚。马利亚成为我们跟基督中间的一个中保,中保中的中保。
漫长的传统由来已久,主要是因为神学上的问题,在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的神学,把上帝看做是一个很严厉的审判官,信徒做错事情就会被定罪,所以耶稣变成一个很严厉的审判官,变成一个望之生畏、遥不可及的角色,必须要由另外一位温柔的母性的角色,来引导我们到耶稣的面前。
另外,一个神学的缺憾就是,过去的基督论比较强调耶稣的神性,忽略了的人性,所以信徒不太能够感受到,上帝能够体恤人的软弱跟痛苦。所以在上帝跟人中间,就制造了一大串圣徒来崇拜,天主教他们也承认,马利亚的崇拜是他们跟基督教之间的障碍,所以教皇也成立了一个督察的小组,谨慎的查看,各地天主教会马利亚显圣的纪录,是不是真实的,敬拜马利亚的现象,是不是超过了圣经的范围。
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有一个官方的文件宣告说∶「马利亚是人不是 神,马利亚当受尊敬,不当受敬拜,她当受尊敬,因为他是耶稣的母亲,因为他跟门徒一样是耶稣的见证人。」虽然官方有这样的认知,但是因为平信徒很多人仍然不读圣经,仍然是文盲,对真理很陌生,所以民间普遍的还是存在著,敬拜马利亚的迷信现象。
4.文化妥协的障碍
我们再来看,我们跟天主教之间的一个障碍,就是对文化的妥协。特别是在我们中国的环境,有祭祖的问题,其实在两百多年前,在明朝、清朝的时候,已经有这样子的争论,当时在中国有三大天主教的差会∶道明会、方济会跟耶稣会。耶稣会主要传福音的对象,是知识份子,他们认为祭祖是慎终追远,是让为人子女的有表达思亲的一个管道;可是方济会跟道明会,他们主要传福音的对象,是平民老百姓,他们会认为祖先,已 经死去的祖先是鬼神,他们甚至会回来吃祭物,所以方济会跟道明会就禁止祭祖。
所以三个差会在中国内部已经有了争论了,他们就要禀告教廷,可是当时交通非常不方便,每次一来一往,这个文件的来往费时好多年,所以最後宣教士需要应地制宜,按照自己修会的理解方式来处理。今天,天主教他们仍然依循著利玛窦时代耶稣会的决定,允许信徒可以,以慎终追远的态度来祭拜祖先,一般说来,天主教在文化上的态度比较宽广,甚至到了个危险的地步,他们说∶「在基督教以外的文化或者是宗教,也有真理的亮光,在偶像中寻找未识之神者,就离天主不远;如果能够按照良心的指示,去行上帝的旨意,那麽可以得永生。」这个让基督教很担心,太宽的尺度,我们没有办法接受。
但是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有另外一个文件来平衡,对於文化过於宽广的态度,这个文件叫做大公主义法令,提到说∶「惟有藉著耶稣基督的大公教会,才是获得救恩的全备媒介。」也就是说,教会之内、基督教之内才有救恩,那麽这一点,又让我们基督教比较放心。
九、结论
我们跟天主教之间,仍然有障碍,仍然有一些神学上的冲突,仍然有一些意见的争执。这四百年来双方不断在沟通,不断的在协调,最近这几年,也发表了一些联合声明,虽然彼此的歧见仍然存在,不过,透过这一些神学的讨论跟沟通,双方的距离越来越靠近。我们今天介绍天主教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