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保罗的祷告
二、从祷告的内容学功课(一9-14)
保罗一再地为了歌罗西的信徒来祷告,彷佛更新的供应需要源源不绝地涌流出来一样;那么保罗所祷告的是什么呢?在这篇祷告词中,只有一个祈求,后面则是说明这个祈求的目的,并且描述神在日常生活中答应这个祈求的途径。
1.保罗祈求神,将对祂旨意的认识充满在信徒里面
他写道:「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一9)。
保罗说,他希望信徒能「满心知道神的旨意」;我们必须仔细思想这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常常很容易使用神的旨意一词,来指神对于我选择职业或某方面的前途所定的旨意,是我们必须急迫作出决定的。该与谁结婚?要不要购买一些金额昂贵的东西?搬家以后该参加哪间教会?当我们面对这些抉择时,就会来「寻求主的旨意」。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都不是不好的。主确实在许多方面引导我们,我们不应该轻忽。然而,如果把焦点放在这些事上,常常是相当误导人的,或许甚至是危险的,因为这么作等于是鼓励我,主要从我的前途、我的职业、我的需要来想到「主的旨意」——那往往是另一种形式的以自我为中心,无论表现出一副多么虔诚的样子。更糟的是,它从我的意识中,除掉了圣经中论及主的旨意的主要层面。
考虑一下接着所列举的这类经文:「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神。你的灵本为善;求你引我到平坦之地」(诗一四三10)。在这节经文中,遵行神的旨意,其实就等于顺服神的命令。神的命令就是祂的旨意;我们的责任就是去遵行。作诗的人在这里,并不是鼓励我们去寻找神的旨意,因为他假定这旨意已经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上,他所关注的是那旨意的成全。当他说:「求你指教我,」并不是说:「求你将你的旨意指教我」,而是说:「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
保罗劝勉罗马的基督徒:「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2)。他的假设是:基督徒的心思如果得着更新,就能造成性格与行为的改变;正是这个装备,使这样的基督徒能够察验,并且顺服神的旨意——也就是亲自发现并经历祂的道路是最美好的。
其他的地方告诉我们:「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5-17)。在这样的文脉中,「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能缩减到纯理性的追求。在周遭这个邪恶且愚昧的环境中,世人因为懒惰与享乐主义,白白浪费了主开恩赐给的机会;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基督徒必须善用每一个机会,以避免愚昧,从而显示出他们明白何为主的旨意。接下来几节经文将酩酊大醉、纵情酒色,与被圣灵充满的喜乐相对比,这样的充满所造成的影响,给社会的每一阶层都带来合宜的关系(弗五18-六9)。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就是应该这样体现在信徒的生活中。
保罗在其他的地方写道:「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帖前四3);他又说:「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如果有某些不断表现出坏脾气,而且整天唉声叹气的基督徒来找我,我会告诉他:「要—–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为了婚姻伴侣的问题,或基督徒该从事哪种行业,而佯装要寻求神对你人生的旨意,却没有深切渴慕神已经开恩启示出来的旨意,就是愚蠢的。
这节经文需要解释的第二部分,就是「藉着一切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新译本》;《和合本》作「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这个词组。这样的翻译表示,神是藉着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来把对祂旨意的认识充满我们。这个希腊文介词或许最好是理解为「由—–构成」之意【注释2】:认识或明白神的旨意,是由一切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所构成的。认识神的旨意不单是知道某种完整的教义(虽然也不能轻易没有这一点)。认识神的旨意,是由属灵层面上的各种智慧(在圣经中往往是与知道如何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悟性所构成的。
保罗正是为了这个而替歌罗西基督徒祷告。他祷告的部分动机,是因为关心他们,怕他们容易受到当日的融合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影响。这些危险的倾向,最终会把基督缩减为只有相对的重要性,那不是保罗所乐见的。他在下一章写道:「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祂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二8-10)。在这里也是如此:保罗祷告,求神使他们能充满对神旨意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在属灵的层面上,由各种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所构成的。不然的话,他们怎能抗拒周遭异教文化的压力(这些压力不单是当地特有的,也是难以捉摸的)呢?不然的话,他们对基督教会采取什么看法,并且要如何才能使他们的心思、意念和行为符合神的旨意呢?
在我们自己这个时代中,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急迫的需要呢?我们有些人追逐每一种一时的风尚,争先恐后要挤进每一辆享乐列车,采用每一种巧妙的小玩意儿,想方设法地要捕捉媒体的注意力。还有些人则是顽固地坚守每一个传统,决定尽可能少改变,崇拜每一种老旧的事物,原因无他,就只因为它是老旧的。但是,有什么人对神的认识既新鲜又深邃,以思想神的思想为乐,对圣经的研读绝非只是头脑上的、只是叫自己与神与人都疏远了。单单渴望讨神喜悦,因而,很容易克服想要在公开场合大放异彩这种残余且败坏的欲望,这样的人在哪里呢?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和按摩浴缸。我们极度需要默想,并反思从神口中所出的每一句话,并且倚靠它(申八3;太四4)。当我们发现,甚至在教会里面(整个国家就更甭提了),对于最基本的圣经知识所提供的标准正迅速衰落,这样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真实的、基本的圣经知识,未必就等于保罗所说的那种对神旨意的认识。但是,圣经却是神慷慨地启示祂的旨意的最重要的所在;因此,我们如果对圣经无知,就肯定不会充满这种对神旨意的认识,就是这种由各种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所构成的认识。
因此,这也就难怪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祷告的目标。如果我们没有持之以恒地为这个目标祷告,应该感到极其羞愧。很少有别的需要比这个更迫切,我们必须在慈悲的天父面前为这个需要代求。比如说,在非洲的下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拉丁美洲,有许多教会迅速增长,虽然令人感到兴奋,如果没有同时对神的旨意有深刻的认识,将会濒于危险的境地。在西方世界,虽然多半的教会,都继续承受神的恩典所赐给他们非凡的产业,却愈来愈迷恋技术与风尚,对神的认识则日渐下滑。为了这些理由,我们岂不是应该与保罗一起向神祷告,求祂使信徒充满对祂旨意的认识吗?
2.保罗祈求的目的,是要信徒完全讨主耶稣的喜悦
在清楚地表达他的祈求以后,保罗说明他祷告的理由:「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一10)。我们先前已经看过这个思想了。例如,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五节,保罗向帖撒罗尼迦基督徒保证:他们将「可算配得神的国」;他们就是为这国受苦(见本书第二章)。然而,这里的用语更为强烈,因为是比较切身的。保罗这样祷告的目的,是要叫信徒的生活「对得起主」(或译为「配得过主」)——这个标准高得吓人,是比「配得神的国」还要更令我们尴尬的要求。
保罗假设他的读者不容易明白「配得过主」的真正意思,就详加说明:他希望他们「凡事蒙祂〔即主耶稣〕喜悦」。那就是行事为人对得起主的意思。
我们如果生活在一个深具荣辱感的文化中,可能会对这一点有更清楚的体会。在一个深具荣辱感的文化中,你所作最糟的事,莫过于叫你的家庭、宗族或部落蒙羞受辱。他们通常都有一大堆众所周知、公认的禁忌,属于那个文化的人都会格外小心谨慎,避免触犯这些禁忌,因为触犯了以后会带来极度的羞辱。
不久以前,一个在一所知名英国大学攻读研究学位的韩国学生来找我,请我为他指点迷津。他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在简单的一面,他所有的功课都退步得很厉害,学校显然打算开除他。他需要面对这个艰难的现实。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他必须在回到汉城以后面对他的家人。他的父母作了很大的牺牲,把他送到英国来,无法想象他们的儿子竟然没有拿到学位。这个学生心烦意乱,完全不知所措。他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都向他施加压力,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成功——或许可以转学,或者改变研究计划,或改攻另一个学位。万一他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家,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羞辱。
在西方世界,一般说来不是这样想的。当然,有些家庭也是这样。我们所爱的人曾经作出牺牲,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任何稍有情感的人,绝对不会想要令他们失望。然而,我们终究不是生活在一个深具荣辱感的文化中。极端的个人主义已经弥漫在西方的许多理念中;与世界上许多文化中团体所施加的压力相比,我们无论蒙受什么羞辱,感受都比较轻微。但是,在一个深具荣辱感的文化中,人们从小就受到教导,要他们一定得配得上他们家庭的名声,配得上他们的国家,配得上他们的传统。相反的,许多西方人如果不管他们的同侪,行事倔强,反而会赢得掌声。
在第一世纪,大多数的文化都比较接近深具荣辱感的文化模式。但是,保罗并没有坚持基督徒必须符合教会的期望——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我们家族的期望——而是告诉他们必须符合教会的主的期望。他们所过的生活,不是要配得过教会,而是要配得过主。
在一个深具荣辱感的文化中,这必然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呼吁。在西方世界中,往往把它当作只是许多选择当中的一个罢了。但是,在保罗的世界中,要成为基督徒,要承认耶稣是主,就表示必须采纳一种世界观,即你在世界上每一方面都必须讨祂喜悦。如果不这么作,你就是羞辱那位被你承认为主的。
当然,一个深具荣辱感的文化,可能造就出极度残忍的个人。社会凝聚力的代价,可能是摧毁个人的健全。同样地,教会可以大声疾呼「必须高举耶稣的名」这个真理,但是,这么作的时候,也可能是以没有宽恕的罪恶感、没有怜悯的能力、没有恩典的顺从来操作,驱策。然而,西方教会大多数都深受另一种问题折磨。我们有许多人以为自己可以犯罪而不受惩罚。由于「漠不关心」这个病毒,我们已经衰弱不堪了。
如果我们要与保罗一起祷告,就必须调整我们自己,符合他的动机:「我们—–祷告祈求—–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思想、言语、行为上,在动作、反应上,我都必须问自己:「耶稣要我怎么作?什么样的言语或行为可以配得过祂?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言语或行为,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可能会羞辱祂?什么最能讨祂喜悦?」
如果好好地追求,这些简单的问题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工作,我们休闲时间所作的事,我们和配偶、儿女的谈话,在教会中承担的责任,我们的阅读,我们所看的电视,我们如何对待邻居,如何处理金钱。
很显然地,除非神用祂旨意的知识充满我们,我们不可能完全讨耶稣喜悦。反过来说,认识祂的旨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基督徒成熟的灵命为目的,好叫我们最深切的渴望是要讨主基督的喜悦。
纵使是在这件事上,保罗也不容许这些关注停留在理论或抽象的层面上。他接下来就要描写,完全讨主喜悦到底是什么意思。
3.保罗勾勒出讨主喜悦生活的四个特性(一10下半-14)
信徒的标志不是只有这四个特性。更确切地说,这四个特性是典型的特征,详细说明「与主相称的生活」真正的意义。在希腊文经文中,是以四个分词来表达的。
基督徒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那就是保罗在第十节下半的用语。的确,基督徒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但是,神白白的恩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不能缩减的目的:「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
所表现出来的善行,以及结果子的程度,每一个信徒各不相同。纵使是在撒种的比喻中,结果子的土地,结出果子的百分比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可四8)。但是,如果有人在善行上不结果子,却想讨基督喜悦,是保罗无法想象的。或者,保罗的思想也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表达:他祷告,求神使信徒充满祂旨意的知识,好叫他们可以活出与主耶稣相称的生活,完全讨祂喜悦——而这就表示充满了善行。这不是苦修主义的性情或自我鞭打,这是结果子(见:约十五1-8)。
基督徒在认识神上成长。保罗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基督徒是一个生机体,是会成长的,而不是一台机器,只能发挥设计者所指定的功用。
同时,保罗形容这些信徒为「在认识神上成长」(一10下半;《和合本》译作「渐渐地多知道神」),他走了一大圈,又回到起点。保罗在祷告中所祈求的,是要叫这些信徒充满对神旨意的认识,目的是要他们活出与主耶稣基督相称的生活。然而,当他要稍稍形容这样的生活时,他说这种生活的特性是在认识神上成长。保罗不是恶意地带我们绕圈子。他的意思是:认识神的旨意,由各样属灵的智慧和悟性所构成的认识,带来的部分结果就是顺服,顺从神的旨意。我们必须学习这个旨意,以便顺服它;更多发现这旨意,是以顺服我们已知的旨意为条件的。
用另一个方式来说,认识神是有道德基础的。耶稣岂不是说过:「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约七17)。学习认识神的旨意,并且使用这样的知识,来过与主相称、完全讨主喜悦的生活,就必须顺服,当你愈是顺服,就愈认识神。结果又激励你更多顺服,后者又在认识神和祂的旨意上开展了新的远景。当然了,你对神和祂旨意的认识如果长进了,你就会更加顺服。这样的顺服是朝向更多认识神迈进的一步;然后往前,往前,再往前—–。
基督徒在认识神上成长。
基督徒力上加力,以致显出极大的坚忍与耐心。保罗就这样论及信徒的:他们「照祂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他们〕凡事—–忍耐宽容」(西一11)。值得注意的是:保罗所祷告的能力,往往与复活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弗一19-20;西二12),但它在信徒当中的彰显,并不是显在神迹或他们的复活(至少这些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显在极大的坚忍与耐心上。
「凡事—–忍耐宽容」:这个词语表明两种的耐力,一种耐力,是在重担之下以持久坚毅的态度背负重担,另一种耐力,则是知道如何忍耐着把持自己的心灵。这两种在我们的时代都不是受人欢迎的美德。我们所颂扬的是香槟酒:一大堆的嘶嘶声,相当大的快感,却没有营养价值来供应长途负载所需的耐力。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热切追求的是迅速解决问题,所推崇的是成功,所珍视的是得胜,所赞美的是独立,所得的承诺是轻易获得胜利,乍看之下,「凡事—–忍耐宽容」似乎是比较不引人注目的素质。但是,事实上,它们远非人类力量所能企及的,他们需要神的灵所赐的能力。我们不要把这两种耐力与斯多亚主义(Stoicism)相混淆(斯多亚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道德中心,所以也就失去了发义怒的能力),更不要与纯粹身体的耐力相混淆。这两种美德使信徒在遭受逼迫时能喜乐,在遭受羞辱时能够沉着镇定地得胜且知足,在受苦时能像约伯一样信靠神那满有智慧、满有恩慈的天命。耶稣如果在我们身上看见这些美德,就会喜悦。
基督徒欢欢喜喜地感谢父神。【注释3】感恩也叫耶稣喜悦。不感恩就是默不吭声地表明自己已经失去前景了,这可是个灾难;感恩,欢欢喜喜地感恩,则是纪念父神已经「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12-14)。
神如果认为我们最大的需要是经济,一定会差遣一位经济学家给我们。祂如果认为我们最大的需要是娱乐,一定会差遣一位喜剧演员或艺术家给我们。神如果认为我们最大的需要是政治稳定,一定会差遣一位政治家给我们。神如果认为我们最大的需要是健康,一定会差遣一位医生给我们。但祂知道我们最大的需要是与我们的罪、我们与祂疏离、我们骨子里的悖逆、我们的死亡有关,所以差遣一位救主给我们。
保罗所说的是:与耶稣基督相称的生活,是满溢着喜乐的感恩,因为我们已经领受了祂所成就的救恩。我们如果从黑暗的权势被迁移出来,进入神爱子的国度,只有欢欢喜喜地感恩才是合宜的反应。
事实上,当保罗这样想的时候,他的思想不知不觉被耶稣吸引,所以忽然爆出一首欢乐赞颂耶稣的诗歌(一15-20)。当然,保罗觉得有必要提醒他在歌罗西的读者:基督是宇宙的主(因为祂代表神执行了创造的工作),而且要告诉他们:耶稣不单执行了创造的工作,更是创造万有的目的:「万有—–一概都是藉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一16)。因为环绕着他们的融合主义,歌罗西信徒需要被提醒:只有基督是教会的元首。然而,保罗用来提醒他们的方式,表明他满溢着刚刚在描写的这种喜乐。凡是藉着基督耶稣所成就的工作,从神领受了无限恩福,并且住在其中的人,无可避免会有这个美好的产业。
使徒这个祷告的思路很简单。他不断地祷告:这些基督徒必须充满对神旨意的认识。然后,他告诉他们这样祷告的目的:他希望他们活出与主相称、全然讨祂喜悦的生活;而且保罗认定了,除非愈来愈在属灵方面认识神的旨意,这样的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后,他不愿意只提到「对得起主」、「凡事讨祂喜悦」这些词语,却没有加以界定,于是,就以这样生活的基督徒所表现的几个具体的特性详加说明。他无意巨细靡遗地列举,只是提出几个典型的特性,但这么作仍然是个不小的革命。他说:基督徒在每一样善行上结果子。他们在认识神上成长,他们从神得着力量而刚强,所以显出极大的坚忍与耐心,而且他们欢欢喜喜地感谢父神,因为祂藉着自己的爱子耶稣基督将那惊人的救恩赐给他们。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思想促使保罗向耶稣自己涌出了一首赞美诗。
你上一回这样祷告,是在什么时候呢?使徒的榜样岂不是告诉我们,应该继续不断地这样祷告吗?
复习与思考问题
1.假设祷告的一个目标,是要你能完全讨主耶稣喜悦,你应该为自己生活中的哪些具体事情祷告呢?
2.为了素未谋面的基督徒,你会如何祷告呢?你在这方面该如何改善?
3.欢欢喜喜地感恩和忠心地坚忍,与祷告有何关系呢?
【注释1】关于圣经中的祷告神学,一篇非常有助益且具有洞察力的专文,是Edmund P.Clowney所写的“A Biblical Theology of Prayer”,收录在Teach Us to Pray:Prayer in the Bible and the World,ed.D.A.Carson(Grand Rapids:Baker/Exeter:Paternoster,1990),136-73。
【注释2】把介词en当作是「知道」的增添说明语。
【注释3】译者按:《和合本》用「欢欢喜喜地」修饰「凡事—–忍耐宽容」,但《新国际版》则以之修饰第十二节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