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保罗的祷告
第7章、不祷告的借口
我们且暂停一下,来看看我们最常用来为自己比较少祷告辩解的借口,以及圣经如何论及这些借口。
一、我太忙了,没空祷告
这肯定是我们最滥用的借口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狂乱的世代。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玩耍,我们都是匆匆忙忙的,执行,完成,努力,作事。我们不是生活在沉思冥想的时代。我们如果停止匆匆忙忙、执行、工作,许多人就把自己杵在电视机前,可能还是一台接有录放机、影碟机的电视机,全神贯注在荧光幕上。结果是:我们很少花时间思考、默想、探索、分析;我们很少花时间祷告。
纪里莲(Lillian Guild)【注释1】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她跟丈夫开着车,偶然留意到一辆新型的凯迪拉克(Cadillac)停在路旁,引擎盖掀开着。驾驶人看起来茫然不知所措而焦虑。纪氏夫妇把车停下,看看能不能伸出援手。这辆抛锚车的驾驶急忙带点羞怯地解释说:打从一离开家,他就知道汽油剩下不多了,但他急着赶赴生意上的一场约会,没时间去把油箱加满油。这辆凯迪拉克没别的问题,就是需要加油。纪氏夫妇正好有一加仑备用汽油,就把它倒进这辆凯迪拉克,告诉驾驶说前面不远就有加油站。那人频频致谢,就开着车走了。
纪氏夫妇往前开了十二哩左右,又看见同一辆车,掀开引擎盖,停在路旁。同一个驾驶,跟第一次一样发着呆,甚至比先前更焦虑,看到他们再次把车子停在一旁,可怜兮兮地表示感谢之意。你猜对了:他忙着赶赴生意上的约会,决定跳过加油站,希望那一加仑的汽油可以把他带到目的地。
竟然有人这么蠢,真是难以想象!但是,我们有许多人在基督徒生活上就是如此。我们如此急急忙忙地要完成待办事项中的下一条,决定不停下来加油。可悲的是,最常犯这种错误的人可能是基督徒领袖。面对持续不断而急迫的需要,他们发现自己因为太过忙碌,因而很容易忽略自己蒙召是要专心以祷告传道为事。事实上,他们容易认为自己的活动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所以,虽然他们很少祷告,也意识到这一点而暗自感到烦恼,却还是因为正在从事的工作而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告诉自己:在他们内心最深之处,祷告当然是最重要不过的。这个月没办法照着该有的程度祷告,只不过是因为行程表排得太满了。
神如何回应呢?马利亚与马大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路十38-42),而且肯定可以让我们看见,耶稣对于我们的忙碌有何看法。马大很有把握,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是正确的,所以对于马利亚的安静、敬虔感到愤怒。而且,马大正忙着的,似乎也不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她毕竟是在照料这一大群人,为大家张罗饮食,「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十40)。最后,她对妹妹的愤怒爆发出来,而怪罪耶稣自己:「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十40)。
但耶稣安静地回答她,这个回答今日仍然令我们羞愧:「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十41-42)。
圣经如何把祷告置于最高地位,可以从一章论及婚姻与性关系的经文获得另一个惊人的洞见。保罗在那里告诉已婚的夫妇,他们应该满足配偶的性需求:「妻子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林前七4)。有人可能会问:有没有任何可能的理由,可以把这个原则暂时搁置一旁?在保罗所能想到的所有例外中,他真正说出来的透露了他对祷告的想法:「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厢情愿,暂时分房,为要专心祷告方可;以后仍要同房,免得撒但趁着你们情不自禁,引诱你们」(七5)。换句话说,保罗愿意让已婚夫妇,把满足对方性需求的义务暂时摆在一旁,但只有在这三个条件下:(1)必须互相同意;(2)目的必须是要专心祷告;(3)这样的分房必须是暂时性的,在双方同意的时间内,过了那段时间必须重新履行婚姻的义务。
表面看来,这段经文可能会令读者诧异:为什么应该为了祷告的目的,而把婚姻生活中的性亲密摆在一旁,虽然只是暂时性的?这样的想法肯定是肤浅的,不了解真实的生活。忙碌的夫妻可能非常活跃,所以太过疲倦,根本没有时间享受鱼水之欢。毫无疑问地,在第一世纪,这个问题有时更为严重,那时的一些夫妻可能都是奴隶,必须最早起床、最晚睡觉。这对夫妇何时可以一起祷告?像保罗这样看重婚姻义务的人,竟然会允许夫妻在自愿的情形下,选择暂时放弃性生活,把透过性行为彼此取悦的时间分别出来,专心祷告。这说明了保罗何等重视祷告的生活。
无论你是为人母亲,照顾几个活泼好动、耗尽你精力的孩子,是一个国际性大企业的执行长,是一个研究所学生,正为即将举行的大考而死记硬背,是一个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而工作过量的水电工人,还是一个每周工作九十个小时的大教会牧师:在每一天结束时,如果你忙得没时间祷告,那你就太忙了。把一些工作删除掉。
二、我觉得灵命太枯干,无法祷告
我们有些人可能分别一段时间来祷告,却发现:时间到了我们觉得非常沮丧,或没有信心,或太过空洞——简单地说,就是太枯干了——无法祷告。这时,我们可能想要把祷告延后,直到我们觉得好一点的时候。
无论我们是否屈服于自己的感觉,所有的人有时都会有这种感觉。促使我们感到沮丧或灵命枯干的,可能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我们可能缺少睡眠,所以带着悲观色彩的眼光来看世界。可能有人伤害了我们的感觉,过度地或不明理地批评我们,使我们的灵下沉。压力可能损及我们的情绪,在这些情形下,这第二个借口也与第一个借口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原因为何,我们的灵命已经耗尽,祷告的挑战似乎太过巨大,超过了我们所能负荷的。
隐藏在这个借口背后的,有两个确实相当可怕的前提。第一,我在祷告中来到神面前的可能性,应该与我的感觉息息相关。但是,难道因为我们觉得喜乐、无忧、安息或虔诚,神就特别受感动吗?基督徒来到天父面前,岂不是单单有基督作我们的中保就够了吗?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岂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们的祷告是否有用、是否蒙神悦纳,如果取决于我们觉得灵命丰盛或枯干,十字架岂不是蒙上了可怕的阴影吗?确实,当我们觉得空
虚、沮丧时,可能必须稍微努力一点提醒自己:神悦纳我们的唯一理由,是藉着儿子的身分与工作所赐给我们的恩典。但是,那肯定好过于给人一个印象,以为我们如果感觉好一点就会比较适合祷告。
这种态度背后第二个无法接受的前提是:当我觉得不太想祷告时,由于某种原因,我祷告的责任就减低了。这就是,我决定应该作什么事,乃是根据我的心情和感觉而定。那当然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的意思是:我,而且只有我,能够决定我的责任、我的义务。简单地说,它表明我就是自己的神。这么作,就彷彿圣经从来没有说过:「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罗十二12)。
神如何回应呢?耶稣所说的两个比喻尤其适合。在路加福音十八章,耶稣说到一个坚持不懈的寡妇,一直不断地向一个腐败的法官上诉;这位法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十八2)。刚开始的时候,这位法官对她不理不睬,但终于被她不屈不挠的态度所打动:「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十八4-5)。耶稣的结论是:「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必须的给他们伸冤了」(十八7-8)。这个比喻的重点,不是说神就像一个腐败的法官一样,不断被人纠缠,才会有所回应。相反的,这个比喻乃是采用「更不必说」(a fortiori)的论述法:如果连一个腐败的法官都会对坚持不懈的态度有所回应,公义的神岂不更要回应坚持不懈的态度吗?毕竟,那章经文一开始就提醒我们:「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十八1)。事实上,就着耶稣所关心的而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神会不会回应祷告,而是在于我们有没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因为这个比喻结束时耶稣问了一个锐利的问题:「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十八8)。如果我们以自己觉得太枯干,或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借口,只不过承认我们并没有操练这种坚持不懈的信心。
另一个比喻也有类似的论点,说到一个人的故事,这人夜里到一个朋友家里,把朋友唤醒,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路十一5-6)。刚开始的时候,屋子里面的那个朋友要他别来打扰,因为他和家人都已经上床了,不希望受到干扰。但是,耶稣知道当时的社会素来好客(那是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特色),就评论说:「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自己渴望成为不蒙羞受辱的,【注释2】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十一8)。在当时的文化中,如果不这么作,会给自己和家人招来耻辱。他可能不想帮助门口的那个人,也可能不情愿离开温暖的被窝,但是,在一个讲究荣辱的文化中,如果最后还是拒绝帮助那人,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
耶稣引出属灵方面的结论:「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十一9-10)。这并非表示神以回答我们的祷告为耻。这里又是以含蓄的手法采用「更不必说」(a fortiori)的论述法:如果连一个懒惰、不顾邻居的人,只为了一个理由,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名誉与家人遭受耻辱,最后都作了正确的事,那么神岂不更愿意回答祂子民的祷告?毕竟,祂得顾及自己的名声!祂在圣约的恩典中,已经应许要满足祂子民的需要,要证明自己是全然可靠的。祂不能不可靠,否则就会给自己的名带来羞辱。所以,祈求吧!叩门吧!寻找吧!
在这两个比喻中所隐含的假定是:神可能不会立刻回答你的祷告,等候,甚至拒绝我们,乃是祂的智慧的一部分,好叫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信心,真诚地追求祂。稍加省思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每一个祷告一发出,神立刻就回答,那祂就成了人可以自动操作的,相当灵巧、魔术化的能力链。这样,祂就不是明智地回应祂子民、照着祂全权的良善来处理一切的神,而是受到一个魔瓶支配的大能精灵,这个魔瓶就叫作祷告。
神坚决要我们学习隐藏在我们的枯干感、长期的不信、深陷在沮丧中等等背后的功课。祂要我们学习信靠祂,学习在祷告中坚持不懈。简单地说,在祷告中,就像在生命的其他领域中一样,神要我们信而顺服。
三、我不觉得需要祷告
这个借口比前两个稍微难处理。我们很少人会蠢到这个地步,以致头脑清醒地推理说:「我太重要了,不能祷告。我太有自信了,不能祷告。我太独立自主了,不能祷告。」相反地,会发生这样的事:虽然我在抽象层面上可以同意祷告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层面上,我却认为祷告只有对别人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尤莫是那些性格懦弱的人、比较贫穷的人、比较没有能力的人、比较没有果效的人。所以,我虽然承认祷告很重要,却不觉得自己的生命中需要祷告。我向来都没有怎么祷告,还不是过得好好的,我的自信心还不断增强哩!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使我不想祷告。
神如何回应?躲避在这种自信底下的基督徒,如果不听圣经的教训,学习更好的生活方式,神可能会使用可怕的悲剧用语向他们说话。我们所事奉的神,喜欢向痛悔、低微、温柔的心启示祂自己。当神发现我们是如此傲慢自大,甚至不觉得自己需要祂时,稍稍挫折我们的锐气,乃是祂恩慈的举动;如果祂任由我们傲慢自恃,才是审判之举。
圣经中有许多经文都教导这个功课。例如,我们可以想到基遍人的骗局,记载在约书亚记九章。当时,神的子民渡过约旦河,目睹耶利哥城倒塌,见到了神大能的作为。在亚干所导致的挫败以后,他们靠着神的大能与智慧胜过了艾城(书七至八章)。在以色列历史的这个时刻,基遍人来了,穿着老旧的衣裳,破烂的鞋子,带着发霉的食物,以证明他们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他们装作不属于迦南地那些败坏的民族(就是以色列人受命要赶出去的),而是外来的人,只是要与以色列人订立安全的盟约,因为他们认为以色列人是个新兴的势力(书九9-13)。
以色列人如何回应?「以色列人受了他们些食物,并没有求问耶和华。于是约书亚与他们讲和,与他们立约,容他们活着;会众的首领也向他们起誓」(九14-15)。
这是何等该受责备的控诉呀!然而,这段经文如果稍加改写,岂不也适用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吗?「赵正华衡量一下面前的几个工作机会,并没有求问耶和华。」「鲍贞英在作抉择以前寻找许多人的忠告,并没有求问耶和华。」「福音社区教会设立一个委员会,要研究一些可行的方法,来传福音给社区里的人,并没有求问耶和华。」
我们在事奉、服事、家庭发展、改变职业上非常容易遇见各式各样的转折点,而且,显然因为我们过去一直经历属灵的得胜,就用老于世故的标准来处理这些事情,却没有祷告。我们喜爱独立自主。结果,我们可能一再跌倒、失败,因为我们虽然足智多谋,也运用了所有的心智能力,却没有寻求神的面,没有向祂祈求智慧。
想想希西家吧!他向神求多活十五年的寿命,神果真答应他。那十五年大多充满了丰硕的服事。然而,在一件事上,希西家却遭受了可悲的失败。强大的巴比伦帝国的使者来访时,希西家因为受到他们的注意而志得意满,就引导他们参观自己国家的财富。毫无疑问的,这些使者回国后写下了书面报告,而且存档归案。这个小插曲成为巴比伦数十年后决定掠夺犹大国的一个关键因素(王下二十12-21)。但是,最令人震惊的评价或许是来自历代志的作者的。他承认希西家作了许多善事,但接着补充说:「惟有一件事,就是巴比伦王差遣使者来见希西家,访问国中所现的奇事;这件事神离开他,要试验他,好知道他心内如何」(代下三十二31)。因为希西家心内没有寻求主的面,因为他的心自信满满,他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惨跌了一跤。
我们不要以为只有一些重大、恶劣的罪会使我们不祷告。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失败。
四、我太苦毒了,无法祷告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不遇见不公平的事,公义长久不彰。我们许多人以合理的镇静接受这类的罪,认为这毕竟是个堕落的世界。但是,一旦这种不公平或不公义的事情临到自己头上,我们的反应就比较不合乎理性了。然后,我们可能滋生出报复的灵,或者至少产生苦毒、怨恨、说长道短的灵。这一类的罪又使我们的祷告徒具形式;最终,这一类的罪可能导致长久不祷告的光景。「我受苦如此之多,你怎能指望我祷告呢?」「别跟我谈为仇敌祷告:我知道是谁拦阻我升级的。」
在你的一生中,周围的人对你总有许多无关紧要的评价。在这自怜、愤恨的泥沼中,真正的祷告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换言之,我们许多人不想祷告,是因为我们知道:有纪律的、符合圣经的祷告,会强迫我们除掉我们所喜爱的罪。为了我们十分怨恨的人,是很难带着同情与热切的心来祷告的。
神如何回应?在马太福音版的「主祷文」中,耶稣补充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六14-15)。在其他的地方,耶稣说:「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可十一25)。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藉着饶恕他人来赢得父神的饶恕,而是说,我们藉着饶恕他们,显明我们确实可望得着父神的饶恕。我们这样来到神面前,就表明我们的悔改是真诚的,我们是确实痛改前非了。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是圈内人,可以经历全能神的恩典,却不必接受祂的管教。显然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罪人,需要赦免,所以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愿饶恕别人,却祈求神的饶恕,只不过是廉价的宗教,是言不由衷的。
事实上,我们不单可以从那些需要饶恕之人的角度来看苦毒的事,也可以从那些已经蒙饶恕之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圣经告诉我们:「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四31-32)。因为基督背负了我们的罪孽,我们蒙受了无可比拟的赦免;因此,我们如果不饶恕别人,怎么说得过去呢?
五、我太害羞了,不敢祷告
我们都记得,亚当和他的妻子在刻意违背神的一个禁令以后的反应。「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创三8)。羞耻促使我们躲避神的面;羞耻躲藏在诙谐有趣的面具后面,不愿坦诚示人;羞耻促进了逃跑与躲避主义;羞耻使人不祷告。
神如何回应?神寻找亚当和夏娃,对付他们的罪。我们绝对无法成功地躲避神,「因为人的道路都在耶和华眼前,祂也审察人一切的路径」(箴五21《新译本》)。「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神〕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四13)。但是,既然躲避神是徒然的,我们的羞耻感就绝对不足以作为我们不祷告的借口。相反的,它应该促使我们来向神祷告才对,因为只有神可以赦免我们,赐我们完全的赦免,恢复自由的良知,并且可以大胆地来祷告,因为我们已经欢喜地知道:因着神的恩典,我们已经蒙这位圣洁的神接纳了。
六、我只想当个平凡的基督徒
一些基督徒渴慕基督,只是想要与祂认同,却还不愿因而给自己带来严重的不便;他们衷心地持守基本而正统的基督徒信仰,却不愿认真研读圣经;他们看重道德上的廉洁正直,尤其是在公众层面上,但却不愿对抗内心的败坏;他们为了传道人讲道的素质而烦恼,却不太烦恼自己的祷告生活。这些都是甘于平庸的基督徒。
神如何回应?有许多经文可以用来处理这个问题。最有趣的一处是主的弟弟雅各所写的书信。他虽然是写给基督徒,却觉得有必要说:「你们—–斗殴争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雅四2)。这些基督徒争吵斗殴,因为他们没有祷告而受到极深的挫折。但即使祷告了,也好不到哪去:「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四3)。
从神的角度看来,这样的基督徒是「淫乱的人」(四4),因为他们虽然在名义上维持与神亲密的关系,却想要与世界培养亲密的关系。「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哪,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就像肉身的淫乱关系是与配偶为敌一样〕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雅四4)。
神的回应是完全不妥协的:「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雅四7-10)。
可悲的事实是:许多时候,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把这些话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复习与思考问题
1.除了本章提及的借口以外,还有哪些借口,是我们常用来为自己不祷告辩解的?从圣经的角度来批判它们。
2.你曾否用任何借口为自己不祷告辩解吗?是哪些借口?它们有任何益处吗?
3.神是否根据我们觉得喜欢祷告与否来悦纳我们呢?如果不然,祂是根据什么来悦纳我们?这一点对于祷告在我们生活中的优先地位有何影响?
【注释1】Lillian R.Guild,in Ministry(May1985):28。
【注释2】这个希腊文的意义有争议。就着字面的意义而言,anaideia是指「无耻地」(参《新译本》「厚颜」)。有人认为这个无耻是指门口那个人说的。他这么三更半夜地来要求这么多东西,表现出「十足厚脸皮」的模样。有人将这个意义延伸,认为这个字是指此人「厚脸皮地坚持不懈」;所以《新国际版》译作「坚持不懈」(参《当代圣经》「坚持到底」;〔《和合本》作『情词迫切地直求』〕),这当然是指那个人坚持到底、一直叩门说的。但这种看法几乎可以肯定是不正确的。这个字的意义不可以如此过度发挥,而且这个比喻的重点并非取决于这位敲门之人的态度,而是在于屋子里面那个人的态度。正文提及的意思,是因为希腊文的anaideia可以意指稍稍不同意思的「无耻」。在中英文里,「无耻的」人是指那些可能干下任何龌龊事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羞耻;但是,在希腊文里,「无耻的」人却可以指那些谨言慎行以免蒙羞受辱的人:他们的行为举止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没有-羞耻」的人,即完全免遭耻辱的人。如果这样理解,这个字就是指屋子里面那个人。因为「无耻的」在中英文里面不具有这种正面的意义,我采取意译的方式:「渴望成为不蒙羞受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