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宗教的假冒伪善:其定义和失败

——马太福音六1~18

1“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2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3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4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处报答你”)。”

5“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6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7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

8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

9“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10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1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12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13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14“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15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16“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17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

18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一、原则太六1)

我们人类是一种奇怪的类型。我们听了道德高尚的劝诫,只瞥见一点点完全圣洁的真实美丽,然后就滥用这个看见,梦想着别人会高度尊敬我们,好像我们就是所听见、所看见的那个样子。追求外面的虔敬,这个次要目标掩盖了真正的要求——完全;他们真正要讨天父喜悦的目标被出卖了,来换取求人的喜悦这个微不足道的远亲。情况好像总是这样:对圣洁的要求越高,假冒伪善的机会也越多。正因为这样,我怀疑:在宗教领袖中这种的危险可能是最严重的。

耶稣已经要求祂的跟随者要完全(太五48),祂全然了解人心自欺的倾向,所以发出一个强烈的警告:「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太六1)。你们要完全(太五48),但是要小心(太六1)。因此,我们在寻求谁的称赞,这个问题以不同的形式被提出来。正如八福询问我的,我要的是神的赐福,还是某些其他的称赞。所以,耶稣所提出的、对公义的要求,永远不能合法地与外在的虔敬表现相混淆:这里讨论的公义是讨父喜悦的,也能从祂得着赏赐。

《和合本》圣经在马太福音第六章是这样开始的:「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换句话说,它在第一节就引入行善的问题,而不是在第二节。但是最古老和最好的圣经手抄本所保存的,却是《吕振中译本》的写法:「你们要小心,不可将你们的义举行在人的面前—–」(另参《新译本》)。耶稣以第一节表明一般性的原则:所有「义举」(《和合本》译为「善事」)都必须防止引人注意的卖弄、以及降级去追求人的称许。然后在第二至十八节,耶稣把焦点放在犹太人表现虔敬的三个基本行为,就是施舍(太六2~4)、祷告(太六5~15)和禁食(太六16~18)。祂选取这三者来代表其他所有的「义」,并用同样的方式处理每一个行」」为。首先,祂描述并公开抨击那种卖弄虔敬的特殊作法那是比较堕落的法利赛主义的典型作法,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法利赛主义。其次,祂以嘲讽的语气肯定了这种假冒虔敬的有限的结局:表演的人已经完全得着了他们的赏赐。不用说,这个赏赐就是浮躁群众的喝彩。这就是他们所得着的一切了。第三,祂描述了与之相对的、真实的虔敬和其结局。让我们在这三个例子中来看看这样处理的形式。

二、例子六2~18)

1.六2~4)

圣经的启示总是坚持施舍的重要性,就是周济那些贫穷的人(见:申十五11;诗四十一1;箴十九17)。但是我们的施舍所考虑的,大多数都不是满足人的需要和求神的喜悦,而是考虑如何博得慷慨和虔敬的名声。

「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太六2)。吹号可能是个隐喻;表示慈善行为不能伴随着慈善家那种令人厌恶、自我吹嘘的声音。但是吹号也可能是真如字面所说的那样,耶路撒冷圣殿的角声呼召市民们聚集,来为某个特定的紧急需要奉献。这种情形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好好卖弄一下——号角响起,我迅速地关上店门,赶紧跑到街上。每个人都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我移动的速度不仅吸引人们注意我的方向,也证实了我的热诚。

然而,耶稣说表现出这样姿态的人,无论是在街道上或者会堂里,无论是在教会里还是慈善机构,无论是公司的公关噱头,还是自我推销的努力——这些人都是假冒伪善的人。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假冒伪善。一种是,假冒为善的人假装好人,但其实却是邪恶的,就像那些企图就着耶稣所说的话「陷害」祂的人(太二十二15及以下)。这种假冒伪善的人知道他们是在欺骗。另一种假冒为善是,假冒为善的人吹嘘自己的重要性和自以为义。因为看不见自己的错误,他可能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假冒伪善的——即使他非常严厉地对待别人和别人的罪行。我们将在马太福音第七章1至5节看见耶稣谈到这种假冒伪善的人。我们也许至少可以安慰自己说,即使假冒伪善者对自己的双重标准仍然健忘,旁观者却能轻易地看穿这种行为是假冒伪善的。

但是马太福音第六章二节涉及的假冒伪善,却比以上两种都还要微妙。在这节经文中,假冒伪善者说服自己从心里相信,他这么作是真心挂念着穷人的最佳利益。因此,他也许不能察觉到自己的假冒伪善。而且,穷人自己也不太会抱怨;他们会感激涕零,助长了施舍者的自我幻想。除了最有辨别力的旁观者,所有的人都会称赞慈善家的行为,因为所有的人都承认施舍是好的。

一个假冒伪善的人,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演员——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事实上,这里被翻译成「假冒伪善」的古典希腊文用词,原本的意义就是演员。假冒伪善的虔敬不是从心里发出的,它并不真诚;它只是在表演虔敬。这种类型的慈善,仍旧是由某种形式的自我本位主义所发动的。在他们胸怀大志的隐密处,这些假冒伪善者之所以施舍,是为了要「得人的荣耀」。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太六2下)。他们得着了他们所追求的;但那就是他们所得着的一切了。整个事情的结果变成了一个成功的公关技巧,并没有别的。没有真正的「义行」,没有真诚的虔敬——也没有从神来的赏赐。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太六3~4上)。主彷彿是用一个不可抗拒的隐喻,充足地表达我们的施舍应该何等的安静和隐蔽。这样的隐密本身并不值得奖赏;但是它保证了我们的施舍的动机不会——即使只有一部分——是爱慕同辈的称赞。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施舍了什么;而且如果存在一种危险,会把隐藏的骄傲培养起来,那么我们自己也几乎不知道我们施舍了什么:左手仍然不知道右手施舍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这在暗中的施舍;没有人,但是神知道

正是因为只有天父知道,这样在暗中的施舍成为另一种方法,以确保我们所行的是真实的「义行」,是讨神喜悦的。祂会看明:我们施舍是因为对穷人真实的同情,和出于不掺杂的想要讨祂喜悦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像哥林多人一样,他们首先把自己献给主,然后把他们的钱献给主的工作(林后八5).

所以我们要「在暗中」施舍,一方面是要保护我们自己,免于炫耀假冒的虔敬,同时也是要确保我们在主面前行得合宜。耶稣说:「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六4)。这里又一次清楚表明,耶稣的跟随者所关注的,是神的奖赏和赐福,而不是人的短暂称许。而且,正如我们从经文中所理解的,耶稣的门徒在暗中施舍,不是为了赢取天上的某个赏赐,相反,他在暗中施舍,是为了避免从人那里得荣耀的迷惑,更是为了讨天父的喜悦和满足真正的需要。其结果是得着属灵的赏赐。

很显然的,耶稣并不反对施舍;事实上,祂预先假定,祂的跟随者都将要施舍。但是祂的跟随者,其目标是要成为完全,千万不可自欺地以为,所有的施舍都讨祂的喜悦或者以为,施舍就本身而论就是一种「义行」。人心太诡诈,使得这样简明的劝诫也不能实施。

2.祷告太六5~8)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太六5)。表演式的施舍讲完了,现在接着说到表演性的祷告。耶稣并不反对施舍,也照样不反对祷告。祂预先假定,祂的跟随者将会祷告:「你们祷告的时候—–」。祂直截了当地排斥的态度,是这些人「爱—–祷告,故意叫人看见」。

在犹太会堂的聚会中,公开的祷告照例是由会众中的一位男性成员领导,他站在放律法书的柜子前面履行这个责任。一个人很容易屈从于对着听众/会众祷告的试探。受人欢迎的陈腔滥调、动人的感情、响亮的音调、恰到好处的热诚,所有这些都成为赢取称赞的工具,也许成为与上周带领祷告的那个人竞争的工具。

另外,在公开禁食的时候,也许还有在每天下午圣殿献祭的时候,都要吹号,作为应该献上祷告的记号。一个人如果当时正在街上,就必须在他所站立的地方,转过身来面向圣殿祷告。这个可以小小卖弄一下虔敬的机会,实在是很令人满足。

我想在彻底检查我们自己以前,我们不要对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太严厉了。我痛苦地意识到,我的自我迷惑和欺骗的能力;而且我怀疑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在受洗聚会中受邀祷告的信徒,在英国国教的晚祷中被安排宣读圣经的人,在弟兄会的聚会中应邀讲道的弟兄,在长老会崇拜中朗读圣经的学生,还有在所有这些场合的传道人,在这个领域都受到强烈的试探。而且,所有的人都得到相同的赏赐,就是他们所渴望得着的从人而来的称赞。但是,这就是他们全部的奖赏;不再有别的了,而且,肯定没有祷告蒙主的垂听。

那么,我们的祷告有什么特征呢?耶稣提到两件事情。第一:「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进你们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们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6)。再一次,我怀疑耶稣是否试图禁止所有公开的祷告。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要根据使徒行传中公开祷告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断定:早期的教会并不了解祂的意思(徒一24,三1,四24及以下;等等)。我们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耶稣的观点,每个人就应该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当我单独与神在一起的时候,是否比在公开场合的时候,祷告更频繁也更热诚?我是否喜爱祷告的隐密处?我的公开的祷告是否就是从我的私人祷告涌流出来的?如果我们的答案不是热切的肯定,我们就没有通过这个测试,而且落在耶稣的谴责底下。我们是假冒伪善的人。

我们不能看见更多祷告蒙垂听的主要原因,是否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较少关心把我们的要求带到神面前,却更关心在人前卖弄?在新英格兰(New England),常常重复着一个传道人的故事,他把在波士顿(Boston)的一个上流社会的教堂里一个精心推敲的、优雅的祷告,称为「对波士顿的听众所作过的最动人心弦的祷告」。就是如此。当我在公开场合祷告的时候,我所想的是什么?我是否太忙于抢先找到词句,来取悦一起敬拜的同伴,以致没有真正地集中注意力在神的身上,也几乎感受不到祂的同在,即使我在名义上是在向祂祷告?耶稣坚称,克服这样的罪恶的最佳方法,是花时间在暗中祷告。「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耶稣提到我们的祷告必须要有的第二个特征是:「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的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7~8)。一些外邦人以为,如果他们提到他们所有神的名字,向每一个神表达他们的请求,然后再重复几遍,那么他们的祷告,就更有机会蒙应允。耶稣告诉祂的同时代的犹太听众们,他们大多数的祷告,就如同这种外邦人中的唠唠叨叨;而且我肯定,如果祂今天直接对我们讲道,祂会给我们讲同样的话。祷告不应该是在堆砌词句、无用的重复和荒谬的假定,以为祷告蒙应允的可能性是跟祷告词的总字数成正比的。「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传五2)。以为全然靠我们祷告的数量、机械式的吟唱,就可以夺取神的喜悦,这样的想法令人羞愧。

在我曾经服事过的一个教会里,我们周间的祷告会有一个惯例,就是男人和男孩在教堂的一个区域祷告,而女人和女孩在另一个区域祷告。当然,某些教会有更加细小的分组。较小的群体是有优点的——尤其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但是它也有缺点。我们实在需要有整个教会大家庭在一起祷告的时间,部分是为促进合一,部分是使得教会内的每一个小组,知道其他小组在灵性上所关注的事情。总之,我已经继承了这种隔离的局面,而且觉得它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并不是教会传统中不可少的部分。所以,有一个晚上,我温和地建议,我们所有的人在一起祷告,至少那个礼拜的祷告这样作。祷告会结束后,一个好心人来见我,他深深地感到困惑。他感觉浪费了时间,因为「不能像以前一样祷告那么多」。当然,确实没有那么多的个人出声来带祷告,这是真的;但是那天晚上还是有许多人不祷告,这是没有道理的。无论如何,单单是字的数量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甚至几乎不算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持续的祷告难道不重要吗?怎样解释路加福音十八章一至八节的比喻呢?耶稣在那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明确的目的是教训他们,人应该「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

我想,我们又一次绊倒在一个模式上,我们在其他地方已经注意到它。耶稣有以绝对的口气来讲道的习惯,即使祂是在讲述相当特定的情况。除非把这一点考虑在内,否则,我们可能会忽视或者歪曲祂在别处就同样主题、却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说的话。

换一种说法:耶稣在大部分的教训中,都考虑到特定的关系。祂的教训从来没有系统神学的气味。这种神学无疑是一种正统的训练;但是,如果神学在其研究过程中,过早地把耶稣的某个特定的教训系统化,它可能会犯下一个毛病,就是忽视了耶稣其他相关的教训。它也可能取消那个特定经文段落中所隐含的限制,这限制是由耶稣在同一个段落中所使用的关系模式带来的。

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特定的例子里,如果我们把马太福音六章七至八节绝对化,那么逻辑上的推论就是:耶稣的跟随者永远不可以有长篇的祷告,而且很少祈求什么东西,因为神总是知道他们所需要的。相反的,如果我们把路加福音十八章一至八节绝对化,我们将会这样推理:如果我们对神认真的话,我们不仅要长篇地祷告,而且我们可能会期望,我们所领受的福分与我们的多话成正比。然而,如果我们稍微敏感一点来听这两段经文的信息,我们会发现马太福音六章七至八节所关注的,其实不是祷告词的长度,而是在关注下面这种心态,就是:以为祷告是由于许多的词语而蒙垂听的。同样,我们发现路加福音十八章一至八节,较少是单单考虑祷告的长度,更多关注的是要克服某些跟随基督的人想要放弃祷告的念头。这些基督徒觉得自己处在压力底下,经常面临一个危险,就是想要认输。但是他们必须不要放弃。

在祷告的事上,最佳的范例就是耶稣自己。虽然祂在公开场合祷告很多,祂在私下的祷告却更多;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特别用心指明这一点(见:路五15,六12,九18、28,十一1,二十二41~42)。虽然,有时候祂的祷告简洁短暂,但是,祂也热衷于长的、彻夜的祷告。而且,祂教导祂的跟随者,称呼神为他们的父,同时向他们保证:这位天父,不仅在祂的孩子向祂祈求以前,就知道他们的需要,而且,也鼓励这些孩子们,在信心和信靠里来祈求。

概括地说,耶稣想要教导我们,若要祷告成为一种真诚的义行,必须没有外面的炫耀,向着父而不是对着人,主要是私下的,完全没有妄想,以为神可以被空洞的饶舌所操纵。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祷告呢?耶稣自己给了我们一个相当精彩的范例,通常被称为「主祷文」,但是,更恰当的命名是「主所教导的祷告范例」,因为这不是祂的祷告,而是给祂的门徒,作为他们祷告的范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