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推论:主所教导的祷告范例(太六9~15)
出乎意料的是,禁止在祷告中重复无意义的话之后,马太福音立刻记载了主所教导的祷告范例;没有哪个祷告比这个祷告被重复得更多的,而且常常是不加理解地重复。早在主后第二世纪,一个现在称为《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的文件中就规定,基督徒必须每天重复这个祷告三遍。那样未必不好,在教会的聚会中集体重复这个祷告同样也未必不好。但是,我们必须永远不要不加思索就这样作,而且我们应该记住,耶稣自己是把这个祷告当作一个范例:「你们要这样祷告」(太六9上直译),祂没有说:「你们祷告,要说这些话」。
这个祷告有六个恳求。前三个恳求直接与神有关,这是合适的:祂的名、祂的国和祂的旨意。因此,基督徒主要关注的,是神的名被尊为圣,祂的国度降临,和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只有在考虑到这些以后,下面的三个恳求才得以引入,而它们是直接与人有关的:我们日用的饮食、我们的罪行(「我们的债」)和我们的试探。鼓舞人心的是,在这个祷告的范例中,耶稣的思想既包括了我们身体的需要,也包括了我们灵性的需要。
在稍微仔细地来看这六个恳求以前,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祷告的开头:「我们在天上的父」。耶稣所教导我们祷告的,不是「我在天上的父」,而是「我们在天上的父」。基督徒不应该在极度的孤立中祷告,也不应该根据那深深烙印在西方思想里的、彻底的个人主义来解释属灵的事。在约翰一书五章1节,使徒约翰所说的,反映了新约圣经的一个主题:「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也就是说,其他的基督徒〕」。个人向神祷告无疑是有其地位的,但是,我们祷告的一般模式,必须是更为宽广的。因此,当我作为许多跟随基督的人当中的一员时,称呼我们的父,我所关注的包括了我们日用的饮食、我们的罪行,和我们所受的试探——而不仅仅是我自己的。
关于「父」的称呼,有三件事需要说明。第一,虽然在基督的时代,在犹太人的写作中也可找到这样的称呼,却是极其稀少的。一个著名的德国学者约雅敬·耶利米亚斯(Joachim Jeremias)曾指出:耶稣使用这种形式的称呼,必定会令祂的首批跟随者觉得何等不同寻常和吃惊。这个时期的犹太人,偏好使用比较崇高的名称来称呼神,就像「至高的主」、「宇宙的王」等等类似的名称。耶稣却称祂为父(参:太十一25,二十六39、42;可十四36;路二十三34;约十一41,十二27,十七1、5、11、21、24~25)。祂呼叫神「阿爸」,这是一个亚兰文字,儿童用它来称呼他们的父亲。它没有「我的爹地」那样普通,但是比「我的父亲」更平常。这使我想起,说法语的加拿大儿童,通常称他们的父亲为「爸爸」(Papa)。
当然,耶稣是神唯一的儿子;神是祂唯一的父亲。耶稣称呼神的态度,是一个更大的图画的一部分,在这幅图画中,耶稣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宣称祂在神面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面前这个祷告的范例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这里教导祂的门徒以同样的方式称呼神。
这个说明把我们领向新约圣经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新约圣经的作者在描写一个人,在成为耶稣的门徒的过程时,所用的字眼经常是与成为神的儿女、神的儿子有关的。那些悔改自己的罪行,相信耶稣已经为他们而死、付了他们的罪债的人,那些宣誓效忠和顺服耶稣的人,那些公开承认「耶稣是主!」的人——这些人就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三章),被收纳成为神的儿子(罗马书八章)。本为可怒之子(弗二3),现在这些人在神面前又活过来了。他们享受与神自己的新关系。虽然在某些方面,他们儿子的身分与耶稣作为儿子的身分,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他们将与基督一起承受新天新地的荣耀(罗八15及以下)。即使是现在,神已经差遣祂儿子的灵,进入他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四6)。难怪耶稣在死而复活后,能够带着得胜的口吻指示马利亚:「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二十17)。藉着祂的服事、受死和复活,耶稣开辟了一条路,使人能够来到全能的神面前,意味深长地呼叫「我们的父」。
关于这个称呼,需要说明的第二点是:在圣经经文中将神看成是父,通常是涉及神和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之间特别的关系,而不是涉及一般性的「神的父性」的概念(「神是父,而所有的人都是弟兄」)。当然,各处的人确实都是「神所生的」(徒十七29),因为神创造了所有的人,是他们的创造者和供养者,但是,新约圣经作者使用「父亲一儿子」这个意象来论及神和人的关系,通常不是用于这个含义。例如,在约翰一书三章一节,约翰将「神的儿女」和「世人」区分开来。他对信徒写道:「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祂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祂」。
因此,在神这位天父,和那些藉着相信和顺服祂的儿子而成为祂的儿女的人之间,存在着一个丰盛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有生命、饶恕、接纳、继承产业、家庭和管教。对,有管教;但是,这位完全而慈爱的父施行管教,也是为了「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来十二10;参:十二4~11)。
另外,我们必须说明,神是我们「在天上的」父。这是关于这个称呼的第三个说明。大致说来,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倾向于把神想象得是很崇高的,因此人是几乎不可能与祂建立个人的关系。祂是如此的超越,以致于祂丰富的性情,常常被人忽略。相反的,大多数现代福音派的教义,倾向于把祂刻画成完全是亲切而且热情的。祂的主宰权柄和至高的超越,不知怎么地就消失了。如果你走进某些美国教会,你会听见人们狂热地吟唱一些这样的小调(我几乎不能用「合唱」这个词来形容它),就如「祂是一个巨大的、精彩的神」。遗憾的是,我一定会想到一个巨大的、精彩的玩具熊。这样的「合唱」不是太异端,也不是太亵渎神。我有时候宁可希望它们是异端、是亵渎神,因为那样的话,就可以轻易地将之定罪为明确的邪恶。它们比被隔离开来的亵渎和异端更糟糕。它们构成了一种模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不恭敬、肤浅的神学和以经验为最重要的宗教标准;在西方世界,该模式掏空了相当多福音派教会的力量。
我前面曾经说到:称神为「我们的父」,刻画出神的亲切性;现在所说的与前面这一点并没有牴触。当耶稣教导祂的门徒以这样的模式来祷告的时候,祂讲道的对象,都已经认识了神那超越的可畏,和神那无法形容的崇高和伟大。当他们第一次胆怯地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的时候,他们无疑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得着巨大的特权,就是:以如此私人和亲密的方式,来接近这位奇妙的神。但是今天,人们已经不再认识到神的超越,也不再珍爱这称呼祂为父的特权了。
可幸的是,仍然有信徒庄严地、意味深长地、高贵地聚集在一起,唱一些像史华德(Walter Chalmers Smith,1824——1908)所写的这首赞美诗:
不能朽,不能见,独一的真神,
住在不可迫视的光辉之境;
最可颂,最荣耀,亘古永长存,
又全能,又全胜,赞美主大名。
荣耀之父四射纯洁的光辉,
宝座前,天使无不掩面侍立;
我们向你赞美,使我们领会
只是神圣光华今将你隐蔽。
这样的信徒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这时他们只能静默且谦卑。
有了这样一个平衡的开头以后,第一个恳求涉及的是这位至高的父,这是意味深长的:「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闪族人认为,一个人的名字是与他的所是紧紧相连的。因此,当神在旧约圣经中启示出祂有这样那样的名字的时候,祂是在用祂的名字来表明祂的所是。这些名字是具有说明性的,它们是启示性的。神的名包括至高的神、全能者、我是;和我是的复合词,可翻译成「我是」是帮助我们的,「我是」是我们的公义。当我们思想这些名字所表明之神的属性的时候,我们要祷告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尊为圣」意味着「使分别为圣」,使成为圣洁,或视为圣洁。同一个动词也用在彼得前书三章十五节,「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这样翻译并没有错。对于基督,我们必须恭敬、尊荣、视为圣洁、并承认祂是圣洁的主。同样,对于神的名,我们也必须恭敬、尊荣、视为圣洁、并承认;这就表露出我们对于神自己的态度。
我想:关于这个恳求,有趣的一面在于,虽然这个祷告所求的是神的名被尊为圣,因此大概是祈求神使祂自己的名为圣,但是,当这个祷告蒙应允的时候,却也表示我们要使神的名被尊为圣。换句话说,跟随基督的人正在要求他们的天父来作工,使得他们和其他人都恭敬神,荣耀祂,视祂为圣洁,并承认祂。许多人用「神」和「耶稣」作为咒骂的话,或用来表达厌恶或怒气,或跟开玩笑有关。但是如果这个祷告蒙应允了,他们不仅要把这样的习惯丢在一边,而且他们会把神的名看成如此圣洁,甚至一想到神的名,就足以唤起恭敬和神圣敬畏的灵。
从某个角度来说,祷告「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就是祷告「使我成为圣洁。使我敬畏你。在我和其他人身上动工,使得我们总是承认你那无法超越和荣耀的圣洁」。但是耶稣教导的这个恳求的架构,比较多是它的目标,而不是这个祷告必须成就在我们身上。最高的目标不是我们成为圣洁,相反的,最高的目标是神的名被尊为圣。如此,就把人从画面的中心挪开,把位子单单留给神。人——即使是改变了的人——并不是这宇宙的首要目标。事实上,人存在的首要理由,正如神学家已经告诉我们的,是荣耀神,并且永远享受祂。这个简短的恳求中,有这样丰富的内容供我们作有益的默想,包含了如此多的意思,是关于我们要怎样思想神的,以致于它本身就足以驱使我们跪下来。
第二个恳求也是一样地简短:「愿你的国降临」(太六10)。这不可能是请求神施行祂对全宇宙的统治,因为这是一直在施行中的。它所指的是,神的救恩国度。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国度已经存在了,但是正等待着将来的完满实现。祷告「愿你的国降临」,就是祈求神的救恩国度现在就得着扩张,而且是祈求神要引进完满的国度。当神的国完全来到时,这个祷告就成全了,因为耶稣的再来就是它的开始。如果早期的基督徒渴望能够藉着他们的见证,把耶稣的能力和权柄彰显出来(见:徒四28~29),他们更加盼望耶稣的再来,并祷告「玛兰阿他!(Marana tha)」(《吕振中译本》注)——「主啊,愿你来!」(林前十六22《新译本》)。他们「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圣经的最后一卷书,以这样的祷告结束:「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二十二20)。
「愿你的国降临」,基督徒不应该轻率地、或不加思索地发出这个恳求。许多世纪以来,跟随耶稣的人遭受着残忍的逼迫,意味深远、满怀热情地发出这个祷告。但是,今天,当我们重复这个句子的时候,我怀疑连我们教会里那些舒适的长椅也常常嘲笑我们的诚意。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并不反对主的再来,只要祂稍微延迟一点,让我们先获得一个学位,或者让我们先品尝结婚的滋味,或者只要给我们时间在生意或专业上取得成功,或者只要给予我们含饴弄孙的喜悦。我们是否确实渴望神的国带着它超越一切的公义来临呢?或者我们宁可蹒跚地通过一个不真诚、不公义的泥潭?
第三个恳求扩展了第二个恳求,并且多少说明了第二个恳求的范围。「愿你的国降临」,后面跟着「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很可能是在祈求,神的国以其完全形式来临,因为神国这样到来,一个最奇妙的特征,就是父的旨意完全实现,没有悖逆、推诿、拖延、邪恶的媒介和那些神秘的歪曲;虽然神现在甚至也通过人的邪恶来作工(见:创五十20;赛十5~19)。
语言上的模棱两可,使得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应用这个恳求。神在道德方面的旨意(如果我可以用这样的词句,来述说祂渴望看见公义被行出来的话),只有在完满实现的国度里才能彻底地成就。但是那些现在已经属于这个国度的人(因为这个国度目前正彰显在我们中间),也有完成神的旨意的特别义务。马太福音第五章的内容,有许多就是在说这件事:超越的公义是进入天国的必要条件(太五20)。在完满实现的国度里,当然没有必要设立行动纲领,来指导离婚、打耳光、仇恨、情欲、假冒伪善和其他污秽的事情;但是在目前,追求神国的道德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这样的道德必须在仍然充满邪恶的环境中实行出来。在完满实现的国度里,我不会受试探要报复某个打我耳光的人,因为在那里没有打耳光的事;我也不会受试探去恨我的仇敌,因为我将没有一个仇敌。因此,虽然对公义的绝对要求,不会因为诉诸目前邪恶世代的压力而减少或淡化,但是,它们却是从对抗这世代的邪恶这个角度来架构的。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它们预示了完满实现之国度的完全,那时神的旨意将公开地、明白地、自由地运行,没有例外,也不用警告,也没有必要费力地从对抗邪恶的角度来架构它。
也许,我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概括这一点。当耶稣用这个句子,「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想祂选用的词语可以归纳出几个对比。祂可能在教导我们祷告:(1)神对公义的盼望,现在完全实现在地上,如同它们现在完全实现在天上一样;(2)神对公义的盼望,最终将完全实现在地上,如同它们现在完全实现在天上一样——也就是说,这个短语和「愿你的国降临」类似;(3)神对公义的盼望,如今怎样在天上实现,最终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完全实现在地上——即:没有谈论到与邪恶的对照,而是纯粹谈到神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