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当耶稣用这个句子,「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想祂选用的词语可以归纳出几个对比。祂可能在教导我们祷告:(1)神对公义的盼望,现在完全实现在地上,如同它们现在完全实现在天上一样;(2)神对公义的盼望,最终将完全实现在地上,如同它们现在完全实现在天上一样——也就是说,这个短语和「愿你的国降临」类似;(3)神对公义的盼望,如今怎样在天上实现,最终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完全实现在地上——即:没有谈论到与邪恶的对照,而是纯粹谈到神的国。

我们需要明白,如果我们祷告神的旨意在地上成就,我们就是将自己投身在两个重要的责任中。首先,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地来学习,好了解祂的旨意。那意味着持续和谦卑地研读圣经。有些基督徒不勤奋地研读圣经,却坚持圣经的权威和没有谬误;听见这样的人说这样的话,真让我难受。撒迦利亚书和加拉太书的主题是什么?从出埃及记和以弗所书中,我们明白什么是神的旨意?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对耶稣的描写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如何互相补充的?在学习明白神的旨意方面,我们这个星期学到什么,是可以促进我们在生活中的改变呢?

这把我们带向第二个责任。如果我的心饥渴地要神的旨意成就,那么这样的祷告也就是我的心愿:「但愿神帮助我,靠着祂的恩典,我要行祂的旨意,就是一切我所知道的旨意!」

这些就是主所教导的祷告范例中的前三个恳求。跟随耶稣的人首要的关注和喜悦,就是神的荣耀、神的国度和神的旨意。然后,基督徒才想到他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在第二方面的第一个恳求是:「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六11)。被译成「日用」的这个词在希腊文非常罕见。事实上,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就只有出现在这个祷告词中;但是很有可能,它也出现在某一个蒲草纸文献,该文件从这个字的中间断开了。它似乎是个形容词,表示「就要来到的一天」。我们如果是在早晨为了就要来到的一天的饮食而祈求,我们指的是今天的饮食;如果我们是在夜晚求,我们的意思是明天的饮食。

无论选择这两种意思当中哪一个,要点还是一样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今西方社会复杂的结构中,这个要点已经迷失了。在耶稣的时代,工人通常是每天领取他们当天工作的报酬;而且这报酬常常是少到极点,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结余。因此,今天的报酬就购买今天的饮食。另外,这个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一季歉收就可以变成一个大灾难。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这样的祷告并不是空洞的修辞。相对而言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跟随耶稣的人要学习信靠他们的天父,来满足他们肉身的需要。

但是,此处出现一个较大的原则。耶稣同母的弟弟雅各提醒我们说:「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一17)。保罗的话要严厉得多:「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彷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也就是说,好像是你自己挣得的,或你自己叫它长大的。换句话说,圣经教导说,神自己是一切美善的最终来源,无论是饮食、衣服、工作、休闲、力量、智力、友谊、或者其他任何事物。而且,祂并不欠我们这些东西。由于我们所有的人,都曾在某个时候,走在自己那华丽而俗气的道路上,在祂面前用力挥舞着我们那微小的拳头,并宣告我们的独立,因此,如果祂扣留祂的恩惠,祂也绝对不是不公平的。我们不知感恩,这是侮辱神;目前这个忘恩的一代是冒犯祂。我们接受祂的礼物,把它视为理所当然的;然后,当它们开始枯竭的时候,我们就抱怨,而且怀疑这位仁爱的神的存在。

西方社会的生活,不太像主后第一世纪的生活那样朝不保夕。我们已经领受太多。但是可悲的是,我们的财富助长了我们的不知感恩的心,和我们灵性的丧失。当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欧洲、澳洲和别处发生干旱的新闻,正源源不断地涌来。我不认为欧洲比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更邪恶;但我怀疑神正开始用审判这可怕的语言,来呼召西方世界,直到我们学会了某些功课:悔改、感谢、灵里贫穷、以及由衷地倚靠祂,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如果艰难的时刻真的临到我们,跟随耶稣的人将会在这个恳求——「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六11)——找到避难所。这样的祷告,不仅仅是为了教导我们倚靠神,虽然这是部分的目的。相反,基督徒经历的编年史中,满溢着这样的见证,就是神能够以最信实的方式来回答这个祈求。@

@关于这方面最显著的描述,也许是乔治·慕勒的传记(George Müller of Bristol,by A.T.Pierson)。

这部分的第二个恳求是在第十二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耶稣在结束了祂的祷告范例后又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因为祂在第十四至十五节补充道:「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这个祷告把罪描述成债。罪招致负债,是必须要还清的。如果某人欠我们这样的债,而我们没有饶恕他藉此免除他的债,那么我们自己在父面前的债,也不会得到祂的饶恕,我们将不能得释放。事实上,在亚兰文中,把罪讲成债务并不稀奇;耶稣在传讲这篇信息的时候,可能就是使用这种语言。

在这里,耶稣是给我们「一报还一报」的安排吗?是否我原谅了老张,然后主就饶恕我一——事实上,好叫主也饶恕我呢?《新国际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圣经的第十二节加强了这样的解释,虽然希腊文可能仅仅表示「正如我们也因此免了人的债」,未必是「正如我们也已经免了人的债」(《新国际版》)。但是,第十四和十五节所提出的条件却非常明确,这是什么意思呢?

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三至三十五节讲的一个比喻,给这段经文带来一些亮光:

23「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24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25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26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27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28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2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30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31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32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33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35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这个比喻的关键,主要似乎不是在于时间的顺序(甲必须先饶恕乙,丙才可以饶恕甲),更重要的是在于态度。对于不饶恕人的人,就没有饶恕存在。否则的话,还会怎样呢?他不饶恕的灵有力地见证了这样的事实,就是,他从来没有悔改过。

舍己是走基督徒道路的精髓。人若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看作满有意义之生命的中心,那么他就丧失了一切;人若背起他的十字架,跟随基督,并丧失了他的生命,实际上就找到了生命。就着这个角度而言,被认为是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所写的那个著名的祷告,探究了一些范畴,我们必须从这些范畴来领会主这个祷告范例中的这个恳求: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处播下你的爱,

在伤痕之处播下你宽恕,

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绝望之处播下你盼望,

在幽暗之处播下你光明,

在忧愁之处播下欢愉。

哦,主啊使我少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

少求爱,但求全心付出爱。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赦免时我们便蒙赦免,

在舍去时我们便有所得,

迎接死亡时我们便进入永生。

这个祷告范例的最后一个恳求是这样的:「不要带领我们进入试探(《和合本》作『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太六13)。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请求。为什么我们必须祈求神不要带领我们进入试探,呢?难道我们不能把这视为理所当然的吗?祈求神保守我们脱离试探,会比较能理解;但是祈求祂不要带领我们进入试探,却是难以理解的。

有许多书籍和专文探讨这个恳求,但是我想这个令人困惑的句子真正的解释,比大多数已经提出来的方案更为简单。我认为这是一个曲言法(litotes:或译「反叙法」),藉着否定相反的事物,来表示肯定的一种修辞法。例如「不少」表示「许多」;通过否定「少」,我们制造了这个」曲言法。耶稣在约翰福音六章37节说:「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许多人认为,后一个子句是一个曲言法,表示「凡到我这里来的,我必定接纳他」。事实上,它是比这个更强的曲言法。正如接下来的经文清楚显明的,它表示「凡到我这里来的,我必定保守他」。因此,藉着否定「丢弃」,产生出一个有力的、稍微带点讽刺意味的词语,来表达「保守」之意。

在我看来,「不要带领我们进入试探」,就是类似这些例子的一个曲言法。「进入试探」被否定:带领我们,不」」要进入试探,而是离开它,进入公义,进入远离被试探的光景,我们将得着保护,因此蒙保守为义。正如这个恳求的第二个子句所表明的,因此我们就被拯救脱离凶恶。

这个恳求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正如我们应该由衷地倚靠神供应肉身的需要,我们也照样应该感受到,我们需要倚靠祂,来取得道德的成功和属灵的胜利。在这一点上失败的人,其实就已经跌倒了,因为,这就是努力宣告独立——拒绝承认我们在神面前被造的地位——的可怕要素。随着基督徒在圣洁的生活中成长,他们意识到自己天生在道德上的软弱,也欣喜于这一点:无论他们拥有什么美德,都有如圣灵的果子一般繁茂。他们越来越认识自己内心欺骗的奸猾,和那恶者恶意的诡诈,就越热切地祈求他们的天父,「不要带领我们进入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你上一次这样祷告是在什么时候呢?当这样的祷告被忽略时,难道它不是一个标记,表明我们属灵的草率,和灵性方面的麻木吗?

躲避试探的恳求,被夹在关于饶恕的恳求(太六12)和进一步对饶恕的说明(太六14~15)中间,这个事实也许表明,这里所说的试探主要是苦毒的试探:当一个人内心的态度充满了酸葡萄的败坏时,却仍然维持真宗教的虚饰。这样的解释也符合本段经文(太六1~18)的主题,即揭示和丢弃宗教的假冒伪善。

出现在《和合本》的颂赞词(「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最早是在主后第二世纪后期才出现。这一点并不是叫人怀疑这个事实,即国度、权柄、荣耀确实是永远属于神的;许多其他的经文都说了类似的事情。然而,对于这个子句是否是耶稣所教导的祷告范例的一部分,仍然是值得怀疑的。

关于祷告,有很多要学习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比初学者多懂一点点。一个最有收获的学习圣经的方法,就是查考记录在各卷书中的祷告。当然,这个学生接着必须实行他所发现的。但是,无论他的发现有何等丰富,他都不会找到一个祷告,比主所教导的祷告范例,更全面、更明确、更有示范性。

跟随耶稣的人如果能够没有困窘、真诚地、或者没有丝毫害羞地唱华尔福(William W.Walford,1772-1850)的这首诗歌(尽管某些措辞比较古雅),是有福的: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

召我离开世事操心

引我到父施恩宝座

将我心愿向父说明

每逢痛苦忧愁之节,

我灵得遇安慰救拯

未落试探所张罗网,

全亏有此祷告良辰。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

如有双翼,向主飞升,

携我衷曲,婉转敷陈,

主爱永恒,有求必应。

主既召我时常入觐,

赖主宏恩,仰主威信,

我便卸去肩头重担,

静候再逢祷告良辰

3.禁食太六16~18)

关于虚伪的虔诚,耶稣所举的第三个例子是禁食。祂说:「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太六16)。正如耶稣没有贬低施舍和祷告,同样祂也避免说话反对禁食本身:祂假定祂的门徒都会禁食。另一方面,在另一处经文里,祂为祂的门徒不禁食来辩护(太九14~17)。无论如何,在登山宝训这里,耶稣所关切的是谴责对禁食操练的滥用,和披露这种作法的危险。

在犹太年历中,有几个特别的禁食,是每个人都加入的。这些禁食都是与重大的节日相连,就如赎罪日或者犹太新年。其他时候,比如说,没有秋雨降下来的时候,也可能呼吁禁食;这些禁食的范围也是遍及全国。另外,许多个人会在其他时间禁食,据说是为了道德和宗教自我操练的缘故,特别是作为在主面前深刻悔改和破碎的记号,或许也作为向主献上重要祈求的一部分。

但是,原来是属灵的自我操练,却沦落成傲慢的自以为义的机会。一些人会面带着忧郁和伤痛的表情,不梳洗就去工作,并且把灰撒在头上,所有这些行为都是要告诉同辈们,他们正在禁食。过去曾经是谦卑的记号,却变成了自义、自我表现的记号。

可悲的是,我们今天也作同样的事。有一段时期,人们在主日穿戴漂亮的衣服,作为在主前尊重和恭敬的记号。不久,衣服的质料就比恭敬更重要了;很快,人们就在竞赛,要比他们的邻居打扮得好。所以难怪许多青少年最终完全排斥这种服装竞赛,开始穿牛仔裤上教堂。他们当中许多人这样作,也许是出于不恰当的动机,但是他们的父母打扮整齐的动机,也同样是不恰当的。

在一个校园小组中,基督徒学生们受到强烈地劝勉,要带他们的圣经到所就读的中学和大学,以此作为他们信仰的一个标记,并且是对其他人的一个见证。毕竟,如果他们可以不感到窘迫地带着弗洛依德(Freud)的书、或者化学课本、或者一本小说,为什么却在携带圣经这件事上犹豫不决呢?但是,我很快就注意到,有些基督徒携带异常大的圣经—–就像耶稣时代的假冒伪善者一样,他们也试图博得虔敬的名声。

被认为可以反映人们内在态度的外在表记,几乎任何一个都可能被这种假冒为善的虔敬利用,而受人轻视。耶稣告诉那些想要禁食的人:「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17~18)。耶稣是在告诉跟随祂的人,当他们禁食的时候,行为举止要一如平常,使得除了神以外,没有人知道此事。他们要除去灰尘,洗脸、用除臭剂或爽身粉,或是抹油或别的什么,而且行为举止要正常。任何自愿的属灵操练,都不可变成自我张扬的机会。否则的话,这种行为的任何价值都会完全无效。

马太福音六章一至十八节的要旨是低调。永远不要把公义和虚假的夸耀、以及表演式的虔敬相混淆;这个坚决的要求补充了马太福音对公义的五个要求。问题是以其最实际的形式提出来的:我属灵的操练,目的是要取悦谁呢?诚实地沉思这个问题,可能会产生最使人不安的结果。如果真有这样的结果,那么解决方案的大半是要在主同在的隐密中,开始操练虔敬。如果我们的「义行」主要不是暗中行在祂面前,那么,这些行为可能是秘密地取悦人。

这几节经文的否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到最后的肯定,就是表里如一的公义。真诚的信仰、不装腔作势的圣洁、不虚假的虔敬——这些是最清洁、最吸引人的。公义真实的美丽,千万不能被虚假所玷污。

愿神帮助我们。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