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近代教会史
173、耶稣会
173.1在近代教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兴修会是耶稣会(Societas Jesu/Jesuits),在16世纪的教会改革过程中,这个修会具有领先的角色,其创始人是一个巴斯克(Basque)地区的贵族人士,即Don Inigo(=Enecho)或——根据他后来的自称——依纳爵·罗佩斯·得·罗耀拉(Ignatius Lopez de Loyola,1491—1556年)。这位30岁的、热爱世俗生活的年轻人,在法国人围攻潘普洛纳(Pamplona)时受了重伤(1521年),所以他必须在家乡的宫殿里长期躺卧在床上。当时,他的内在人格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阅读过一些宗教书籍后[比如鲁道夫(Ludolf de Saxonia)的《基督传》Vita Christi,参见第2卷146.3和《金传》Legenda aurea],此后决定要严肃地过一种补赎的生活。在早期,他的目标不是很清楚,他先穿上乞丐的衣服,并决定要去耶路撒冷朝圣,在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的著名玛利亚圣所守夜。他在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附近的曼瑞萨(Manresa)城生活过一段时间(1522—1523年),而这个经验促使他完成了内心的转变。这几年的灵修体验使他完成了著名的《神操》(Exercitia spiritualia),其基本思想是基督王国(天国)的概念。现在他想采取行动:他愿意帮助灵魂,唯独去寻找上主的“更大光荣”。他去以色列圣地朝圣(1523年),后来10年之久(1524年到1534年)在阿尔卡拉(Alcala)、萨拉曼卡(Salamanca)和巴黎进行人文主义、哲学和神学研究,同时很热心地通过个人来往和“神操”的“避静”活动影响了他的同学以及其他一些人。在周密的准备后,他与六个同工—来自萨夫伊(Savoy)的法贝尔(Petrus Faber,他已经是司铎)、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莱内斯(Diego Lainez)、撒尔梅润(Alfonso Salmeron)、波巴狄亚(Nicolaus Bobadilla)和葡萄牙人若德瑞古厄斯(Simon Rodriguez)—在巴黎的蒙特马特(Montmartre)的圣母教堂中共同建立了一个宗教性的联盟(1534年8月15日,即圣母升天节)。他们共同宣誓要终生过神贫、贞洁的生活,并计划举行一次精神性的十字军运动,就是说他们要去耶路撒冷为了使穆斯林悔改。如果他们无法完成这个“感化穆斯林运动”,他们将会把自己奉献给罗马教宗。他们后来去了意大利港口威尼斯(Venezia),事实上,由于土耳其战争的缘故,他们无法去巴勒斯坦。在威尼斯,依纳爵(Ignatius)和其他五个人一起被祝圣为司铎(1537年)。因为他们不能去东方,这些“改革的司铎们”—依纳爵(Ignatius)称他们为“耶稣的队伍”(Compania de Jesus)-先开始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进行牧灵工作或照顾病人。依纳爵(Ignatius)决定要在罗马创立一个固定的修会团体。虽然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但他仍然完成了这个目标(参见1539年的“修会制度的拟议”Formula Instituti)。教宗保禄/保罗三世通过1540年9月27日的诏书(名为Regimini militantis ecclesiae)批准他们为一个“有会规的圣职人员修会”。耶稣会的特殊使命是通过讲道、避静、宗教教育和听告解来支持人们的灵性生活和邻人的成圣。另外,他们宣发了一个(除三愿以外的)特殊圣愿,即要在传教的事务上严格服从于罗马宗座的权威。他们没有自己的会服和团体祈祷,但要求成员都要经过很好的哲学、神学教育(7年的学习)。根据这些规定,耶稣会的会士不应该追求教会内的职位或地位。他们修会的制度严格而专制,强调中央的权力。修会的最高领导是总会长,他的任期无限,而他的权柄似乎也没有限度。他指定会士的任务,提名省会长和各地学院的院长。耶稣会的成员必须遵守最严格的纪律,他们也很灵活,因为没有“要固定在同一个地方”的规定。修会的人数在开始被决定为60人,但早在1544年这个规定就被改变了。依纳爵(Ignatius)留在罗马,任第一任总会长,并指导该修会一直到他去世那一天(从1541年到1556年7月31日)。他自己的性格也影响了耶稣会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懈地为天国工作。依纳爵(Ignatius)编写的会规(1546—1550年)通过第一次大会(1558年)的讨论而被规定为耶稣会的基本规律。这个会规也考虑到其他的修会,但它基本上还是一个创新,而这个新因素又影响了后来的各种修会。
据说,耶稣会也有一些“秘密会规”[即所谓的Monita privata Societatis Jesu(1614年发行在波兰克拉考Cracovia)或秘密劝告(Monita secreta)],但根据后人的论证,这些文献都是伪造的,都来自一个离开耶稣会的波兰人,即匝霍若斯基(Hieronymus Zahorowski),他只是为发泄对耶稣会的仇恨,而编写了这些文件。
173.2耶稣会具有杰出的组织结构良好的发展指导,使之迅速发展。在创始人去世时,耶稣会已经包括12个省—从巴西到日本,其中有100多个会院和大约1000个成员。在后来的总会长的领导下(第二任总会长是莱内斯Lainez,1565年去世;第三任是圣方济各/法兰西斯Francis de Borja,1572年去世),耶稣会继续迅速传播到罗曼国家的地区,但在法国遇到一些阻碍。在德国地区也有一系列的会院:科隆(1544年),维也纳(1552年),因格施塔特(1556年),布拉格(1556年),慕尼黑(1559年),特里尔(1560年)等等。第一个德国耶稣会会士是卡尼修斯/加尼削(Petrus Canisius),他在1543年后约50年之久以不懈的热心、爱心和耐心为教会服务;他于1925年被宣布为教会的圣人/圣徒和圣师。他1521年生于(今天的荷兰)耐姆维根(Nymwegen),1597年12月21日在瑞士的弗里堡(Fribourg)去世。这个人曾经当群众传教员、讲道者、办慕道班的组织人、公教教育制度和学校的改革者、特利滕/特伦托(Trento)大公会议上的神学顾问(1547年,1562年)、在因格施塔特(Ingolstadt)和维也纳任神学教授、指导了耶稣会的德国南部会省(1556—1569年),在一些重要的事务上当教廷的使者,并在好几个帝国议会上充任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的顾问。他也是一位神学作者,编写过一些护教性的和灵修性的书,这些成为传播很远的教理书和祈祷手册。由于这一切的活动和贡献,称他为“德国第二个宗徒/使徒”是顺理成章的。他和许多人的来往信件也是研究16世纪公教复兴的重要历史资料。
173.3教宗的一些特权协助了耶稣会,所以它更有力量去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牧灵工作、内部和外部的传教(自从1540年进行海外传教活动,参见177)、慈善工作、教育工作、青年的指导以及神学的学术工作中(参见178,188)。耶稣会代表着其创始人的奋勇和骑士的精神、向外活动的精神,而这个修会坚持追求最高的目标:为基督赢得全世界。在16世纪下半叶,这个修会是公教改革运动最强有力的支撑,在德国是公教复兴运动的推动力量。它对于灵修和教导(信条和伦理概念)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公教会。虽然不能说,创立耶稣会的直接目标是反对新教,但由于时代的背景和各种条件,这个修会成为德国路德宗和南方加尔文派的最强有力的对手,这当然使得新教的人强烈和长期攻击耶稣会。在德国南部和西部有部分地区放弃了新教并重新归入天主教(公教),而这种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功于耶稣会。注重教育和创办学校成为获得影响力的主要工具。耶稣会自从1548年以来慷慨地创办和维持许多高中学校、学院、修道院和大学(在德国尤其是因格施塔特大学)。几十年后,属于天主教的欧洲地区的男人高等教育逐渐由耶稣会管理。耶稣会的教学制度(Ratio et institutio studiorum)建立在经院思想和人文主义的基础之上,而第5任总会长阿夸维瓦(Claudius Aquaviva,1615年去世)为这个教学制度制定了最终的形式(1599年)。依纳爵(Ignatius)亲自在罗马创办了罗马学院(Collegium Romanum,1551年),它是耶稣会的主要教育机构,包括高中学校、哲学系、神学系。另外还有德国学院(Collegium Germanicum,1552年创立),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干的德国圣职人员。根据特伦托(Trento)的大公会议的规定,这座学院要成为新式修道院的模范(参见174.8)。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当时似乎在所有公教(天主教)王室的听告解神父和王家的教育家都是耶稣会会士,这样耶稣会的人有机会发挥教会上的影响,甚至有政治上的影响力,当然这一点潜伏着一些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