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近代教会史

第二章、公教的改革和复兴

172、修会生活的复兴

172.1中世纪末和近代初期的衰落和动荡影响了整个教会,但最受冲击最大的教会生活领域就是隐修会生活。对德国来说,在改革初期,很多男女修道者都放弃了他们的圣愿,很多人加入了革新运动。但在罗曼各国(指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区)的隐修院中的纪律和北欧一样弱,尤其在意大利,而且后来也有一些放弃修道生活的人。教宗保禄/保罗三世指定一些枢机和主教组织一个改革委员会,而这个委员会于1537年建议先淘汰那些有问题的男隐修院,此后才用年轻的、有热忱的隐修者来重建这些团体。这种措施非常彻底,但后来被证明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些人默默无闻地从内部进行一些改进,这样为隐修生活带来希望。这些改革走在教廷改革的前面,因为除了哈德良六世(Hadrianus VI)以外,当时的教宗们还没有来得及严肃地对待改革。隐修院改革的推动力来自公教的灵修本身—这个灵修的力量有时候处于一种睡眠状态,但它不会完全消失。这个运动的领导者是一些热爱神的男男女女,他们首先自己要成为完人和圣人,其次也努力于改进他们同时代的人。开始推动改革的地区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参见第2卷,158.6),此后有法国。德国因为受了信仰分裂的负面影响则远远落后,似乎在修道精神方面很软弱无力。当时的新兴修会团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强调活动的生活(vita activa)比默观生活(vita contemplativa)更重要。这些修会多次投身于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比如培养或支持圣职人员,或通过教导、慕道班和传播提高民众的信仰水平。另一些人,尤其是修女团体,着手于年轻人的教育、照顾病人或进行别的慈善工作。这些修会的制度一般来说都是“会”、“修会”(congregatio)的比较自由制度,这种修会形式放弃严格的“修院禁地”规律,其成员只需宣布简单的圣愿,不再宣发隆重的圣愿。

在16世纪初(在特伦托会议之前)出现了以下的新兴修会团体或协会:

172.2a一些圣职人员和平信徒在热那亚(Genoa)创立一个弟兄会,他们于1517年在罗马也有团体;其名称是“神爱祈祷会”(Oratorium Divini Amoris)。这个弟兄会的目标是彼此鼓励、行善、并在人群中唤起宗教精神。它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圣提耶内的卡耶但(Cajetan de Tiene,1547年去世)和卡拉法(Giovanni Pietro Carafa,1504年以来任Chieti=Theate的主教),即后来的保禄/保罗四世(Paulus IV)教宗。这个祈祷会的种种努力后来导致特亚丁会(Theatiner,亦称Cajetaner卡耶但会)的创立。卡拉法(Carafa)和卡耶但(Cajetan)于1524年在罗马创立该修会,他们要求最严格的贫穷生活,非常热心地进行牧灵服务并特别注重有能力的司铎的培训。

172.2b嘉布遣会(Capucheans/Kapuziner)于1525年形成。当时有两位意大利方济各会住院会会士(observantes),即巴西欧(Matteo di Bascio)和弗松布若尼(Luigi di Fossombrone),他们想恢复圣方济各的原有精神和严格规律,比如穿一个尖顶风帽(称capuche/Kapuze,因此该会称“嘉布遣会”)以及留胡须。教宗克雷孟/革利免七世(Clemens VII)于1528年批准这个方济各会的分支修会;他们起初过一种独修者的封闭生活,并且经过严重的动荡,比如第四个任会长—他是一位来自锡耶纳(Siena)的奥基诺(Bernardino Ochino)-是一位著名的讲演家,于1542年转向新教并逃到瑞士地区(他于1565年在摩拉维亚的Austerlitz去世)。然而,在16世纪后期,该修会获得了新的发展。教宗额我略/贵格利十三世(Gregorius XIII)于1574年允许它在意大利以外的地区建立团体。自从1619年它成为一个独立的修会,获得广泛的发展,尤其在德国和瑞士非常认真地为平民提供牧灵服务,且很有成就。这个修会在公教复兴以及海外传教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今天仍然很重要。

172.2c一些作牧灵工作、病人照顾和青年教育的新兴的司铎修会是这些:圣保禄/保罗会(Pauliner/Paulaner/Regular Clergy of St.Paul),它是1530/1531年由圣匝卡瑞亚(Antonio Maria Zaccaria)和另外两个贵族司铎在米兰(Milano)创立的,他们住在圣巴尔纳伯/巴拿巴(Barnabas)的隐修院,所以后来经常被称为巴尔纳伯会(Barnabiti/Barnabites)。一位来自威尼斯(Venetia)的贵族人士,即圣热罗尼莫·厄米里亚尼(Girolamo Miani=Hieronymus Aemiliani,1537年去世)在意大利的贝加莫(Bergamo)附近的索马斯卡(Somasca)于1532年创立了一个修会(他们被称为索马斯卡会Somasker/Somascs),其目标是孤儿的教育。一个伯爵的寡妇,托瑞里(Torelli di Guastalla)于1535年创立一安格里克修女会(Sorores Angelicae),她们于1549年接受了巴尔纳伯会(Barnabiti)的指导,与该男修会合作。比她们更重要的是乌苏拉会(Ursulines),这个修女会是圣梅里奇(Angela Merici)于1535年在布雷西亚(Brescia)创立的,先是一种类似于方济各会第三会的协会,她们注重照顾病人和女孩子的教育。这个协会于1544年由教宗保禄/保罗三世批准并逐渐成为一个正式的修女会,在意大利以外也有大规模的发展,今天仍然是名誉最好的进行教育的修女会之一。

172.2d在近代的医务男修会中最杰出的修会是仁爱弟兄会(BarmherzigeBrueder/Brothers of Charity),他们最初是一个平信徒协会。当时西班牙的圣天主的胡安/若望(Juan de Dios/John of God,1550年去世)在格拉纳达(Granada)创办了一所医院(1540年),而这个医院的团体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修会。1572年教宗比约五世(Pius V)批准它为一个遵守奥古斯丁会规的修会。这个医疗服务修会迅速发展,似乎遍布欧洲各地。

172.2e耶稣会的创立(参见173)。

172.3在特伦托(Trento)召开的大公会议(参见174.9)对于新兴的修会有深远的影响。该会议结束时(第25大会,1563年12月)发表了一个很全面的改革文献,名为《论遵守会规的和独修的人》(De regularibus et monialibus)。

这个文献分为22章,其中禁止修会人士拥有个人的财产,规定隐修院要有视察,包括那些“免除的”(即直接属教廷管理的)隐修院;本地的主教的地位被提高了;修女院必须遵守“禁地原则”,不能随便与外界有来往;而隐修院也不能被“委托”给非修会人士(所谓的Commenda制度,参见96.1.3;140.2)。一些修会原来接受过小孩子入会,但根据新的规定,发圣愿的人必须年满16岁(在女孩子有时候可以允许12岁的人发愿)。

这些在修会纪律方面的规定首先为传统的修会的改革给予一些启迪,尤其在西班牙和法国。在法国的熙笃会(Cistercians),来自图卢兹(Toulouse)附近的菲伊安(Feuillans)隐修院的院长巴瑞尔(Jean de la Barriere)在1580年后组织一个改革协会,即所谓的菲伊安会(Feuillantes)。在本笃会中也类似地形成一系列的比较严格的会,比如在罗兰(Lorraine)地区的圣凡(St.Vannes)和圣赫尔笃夫(St.Hidulph)隐修院,这是由圣凡(St.Vannes)的院长狄叠(Didier de la Cour)在1600年后推动的运动。根据他们的榜样,1618年成立了圣莫尔(St.Maurus)的协会(称Maurines),后来大部分的法国本笃会隐修院都加入了该会(1685年有180所法国隐修院属于它)。通过其学术工作,这个本笃会协会真正获得世界性的名誉(参见188.2)。在方济各会守规会(observantes)那里—教宗良/利奥十世于1517年使他们离开方济各会住院会(conventuales)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修会(参见151.1)—也有很活泼的改革运动。这不仅仅导致一个新的分支的形成,即嘉布遣会(参见上文172.2b),而且也再一次使守规会(observantes)分为不同的会:改革会(Reformati)、重整会(Recollecti)、赤足会(Discalceati)-后者也被称为阿尔坎塔瑞尼(Alcantarini),因为圣阿尔坎塔瑞的伯多禄/彼得(Petrus de Alcantara,1562年去世)于1559年创立这个会。因此,方济各会的这个分支从此以后(一直到良/利奥十三世Leo XIII,1897年;参见219.6)分成四个团体,即旧的守规会(Observantiaregularis)以及三个新的团体,这三个协会都自称为更严格守规的小弟兄会(Fratresminores strictioris observantiae)。

在西班牙的加尔默罗会/圣衣会(Carmelitae)中,那位具有骨气和灵感的圣阿维拉的德兰/德肋撒/特蕾莎[Teresa(=Theresia)of Avila,1582年去世]从1562年开始推动改革。为了进行一些改进,她获得了教宗比约四世(Pius IV)的特权。德兰/德肋撒/特蕾莎(Teresa)在修女和男性隐修士那里都要求恪守会规。那位与他有类似情怀的十字架的胡安/若望/约翰(Juan de la Cruz/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年)支持她的改革工作。在严重的挣扎后,教宗额我略/贵格利十三世(Gregorius XIII)于1580年宣布要分开“赤足的”(经过改革的)和“穿鞋的”圣衣会。德兰/特蕾莎(Teresa)被称为神秘女博士(doctora mistica),她和十字架的胡安/若望/约翰(Juan de la Cruz)一样都是天主教(公教)灵修、克修和神秘思想的最重要代表。两个人都被宣布为教会的圣师(doctores ecclesiae),胡安/若望/约翰(Juan de la Cruz)于1926年,德兰/德肋撒/特蕾莎(Teresa)于1970年。通过他们的榜样和他们的经典式著作,他们对隐修生活的传播和神秘主义神学具有很大的贡献。

172.4除了现有修会的改革以外,从特利滕/特伦托(Trento)大公会议到17世纪中期也有很多新的修会被创立,它们的目标主要是比较现实的、改造社会的。实际上,大公会议引发了天主教生活的复兴,这些新修会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自从16世纪末,法国的教会获得了改革,而在修会方面法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法国是一个“神圣的花园”和“最崇高神秘主义的学校”。

172.4a来自佛罗伦萨(Florentia)的圣菲理伯·内瑞(Philippus Neri,1515-1595年)是一位怀着一种儿童般的虔诚精神及热忱牧灵意识的人,他于1548年在罗马创立了一个由教区司铎组成的弟兄会,即“祈祷会”(Oratorium),其目标是彼此鼓励和开展慈善工作。这个司铎会有比较自由的结构(比如它没有圣愿),并特别关注个人的灵修生活。教宗额我略/贵格利十三世(Gregorius XIII)于1575年批准这个团体,所以它获得更广泛的发展。那位著名的教会历史学家巴若尼乌斯(Cesare Baronio/Baronius)和他的学生莱纳尔德(Oderich Raynald,参见178.1e)就属于这个司铎会。菲理伯(Philippus)被称为“罗马的宗徒/使徒”,而在他司铎会的聚会时,他们多次表演一些宗教性的音乐剧,这后来成为一个音乐形式,即所谓的“神剧”(oratorium/oratorio)。在法国也同样形成一个“司铎祈祷会”,这是于1611年由贝律尔/贝汝勒(Pierre de Berulle)—他于1627年成为枢机主教—在巴黎创立的团体。这个司铎会在提高法国宗教生活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也使一些加尔文派的人重新回归天主公教。贝律尔/贝汝勒(Berulle)是当时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克修家、神秘神学家,在神学上严格保持“以神为核心”的理论和“基督中心论”,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us VIII)曾经称他为降生成人的圣言的宗徒/使徒(Apostolus Verbi incarnati),和“激发和引导圣人的人”。在他去世时(1629年),法国的司铎会已经有43个会院,后来有71个会院。

意大利米兰(Milano)的总主教和枢机,圣波若梅欧(Carlo Borromeo,参见174.7)于1578年创立了另一个教区司铎协会,即“奉献会”(Oblati)。这个司铎会在恢复和改革米兰教区的教会生活方面起到了重大的贡献。

172.4b在16世纪下半叶还形成了一些有会规的司铎修会,比如加米略会(Camilliani/Camillians,亦称“善终神父会”)。这个修会是由圣加米略(Camillo de Lellis,1614年去世)于1584年在罗马创立的,其目标是照顾患重病的人。来自热那亚(Genoa)的阿多诺(Giovanni Adorno)和圣卡拉久罗(Francesco Caracciolo)共同于1588年创立“有会规的小圣职人员会”(Regulated minor clerics),第一个会院于1589年在那不勒斯(Neapolis)建立。一位来自阿拉贡(Aragon)的西班牙司铎,即圣卡拉桑撒(Josephus de Calasanza,1648年去世),于1597年在罗马创立了皮亚里斯特会,宗教学校会[Patres piarum scholarum(=Piarists)],这个修会的目标是为贫穷男孩子提供宗教指导和一般的教育,教宗额我略/贵格利十五世(GregoriusXV)于1621年使他们成为一个正规的修会。有类似服务目标的修会是法国圣职团团员(canonicus)毕斯(Cesare de Bus)于1592年在阿维农(Avignon)创立的基督宗教教导的神父会,基督善导会(Peres de la doctrine chretienne),这同样是司铎们的协会,他们有一段时间和索马斯卡会(Somasci,参见172.2c)合并(从1616—1647年)。另外,罗兰(Lorraine)的圣傅里耶(Petrus/Pierre Fourier,1640年去世)于1598年创立了“慈爱圣母姐妹会”(Sisters of Our Beloved Lady)其目标是女子教育,而她们遵守奥古斯丁会的会规。

172.4c在17世纪上半叶,法国产生了许多新的、具有生命力的修会和协会,它们投身于牧灵工作、教育和医疗服务中。这些修会的主要推动者或创始人是圣撒雷斯的方济各/法兰西斯(Francois/Francis de Sales)和圣保禄的味增爵/万桑/文森特/文生(Vincent de Paul),这两个人物在公教复兴运动时期有崇高的地位。撒雷斯的方济各/法兰西斯(Francis de Sales,1567-1622年)来自萨夫伊(Savoy)贵族家庭,他曾在安内西—日内瓦(Annecy—Geneva)当大堂圣职人员,于1602年成为那里的主教。他在日内瓦湖(Lake of Geneva)南部的沙布莱(Chablais)地区非常热心地并非常成功地使加尔文派的信徒再次加入公教(天主教)。由于他灵修导师及灵修作家的身份,使他更加著名。他算为“虔诚的人文主义”(即Humanismedevot pious humanism)的最杰出代表—他能够吸引法国的文化人士、有学问的人以及世俗化的人士,使他们对信仰有兴趣。他的著作(《虔诚生活导论》Introductiona la vie devote,亦译《人德之门》,亦称《菲罗提亚》Philothea)以及《论爱神》Traite de l'amour de Dieu,亦称《特欧提姆斯》Theotimus)曾经培养了几代虔诚的基督徒。这些著作为方济各/法兰西斯(Francis)带来了“教会圣师”(“Doctor ecclesiae”)的荣称(教宗于1877年发给他这个荣称)。他曾经是尚塔尔(Chantal)的女伯爵,圣傅瑞米欧(Johanna Francisca Fremyot,1641年去世)的导师,并支持这位女伯爵于1610年在安内西(Annecy)创立“圣母领报会”,即“撒雷斯修女会”(SalesianSisters,亦称Visitandae),她们的目标是照顾病人和培养女孩子。这个修女会于1618年接受了奥古斯丁会的会规。

172.4d法国的“伟大世纪”(grand siecle,指17世纪)的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代表是保禄/保罗的味增爵/万桑/文森特(Vincent de Paul,1581—1660年)。他真是“爱邻人的奇迹”。在一个很世俗化的生活后(他在Tunisia图尼西亚被捕,当奴隶,又获释),他皈依了基督,受了贝律尔(Berulle)和圣撒雷斯的方济各(Francis deSales)在灵修上的影响,并自从1617年以来过着一个完全奉献自己的生活,为邻人服务,在城市和乡间当传教士,照顾在奴隶船中的囚犯的牧灵性需要。他为孤儿们大规模地组织了一些慈善机构,同样为穷人、病人和堕落的女孩子组织了一些照顾他们的机构。他于1625年在巴黎创立了一个司铎协会,他们的目标是在群众中进行一些恢复信仰的运动(popular missions)。这个司铎会居住在巴黎的圣拉匝禄/拉撒路(St.Lazare)学院,所以后来被称为拉匝禄会/拉撒路会(Lazaristae,亦称味增爵会Vincentians或遣使会Congregatio Missionis)。这个修会产生了很多能干的司铎和主教。味增爵/万桑(Vincent)也开始派遣他的同工到海外的传教地区,在那里他们服务,一直到今天。这位“爱一切人的宗徒/使徒”创办了一个妇女协会,而在一位贵族寡妇-路易斯·马瑞亚克(Louise Le Gras/Louise de Marillac,1660年去世,1934年宣布为圣人/圣徒)—的协助下,这个妇女协会于1633年在巴黎成为仁爱会修女会(Filles de la Charite,即Daughters of Charity,亦称味增爵修女会Vincentian Sisters),教廷于1668年批准她们为正式的修女会。这个修女会传播到整个世界,并在照顾穷人和病人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贡献。当时很先进的和勇敢的做法是这个:那些没有隐修院保护的妇女和贞女就在世俗的社会当中进行服务—实际上,这就等于恢复了古代教会的女执事(Diakonissinnen)的制度。

与味增爵修女会(仁爱会)类似的新兴修女会是效法圣波若梅欧(CarloBorromeo)精神的修女会,即于1652年在南西(Nancy)创立的波若梅欧修女会(Borromeo—Sisters);她们在19世纪在德国也有两个独立的分支,其母院分别在特里尔和西里西亚(Silesia)的特瑞布尼茨(Trebnitz)。

172.4e被称为“英国女士协会”(Englische Fraeulein)的团体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形成过程。那位来自英国的贵族玛利·沃德(Mary Ward,1585—1645年)紧密地效法耶稣会的制度并建立了一个妇女协会,它的目标是女孩子的教育。沃德(Ward)从英国逃难并在法国的圣欧梅尔(St.—Omer)于1609年开办了这个团体,在初期便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由于一些阴谋沃德(Ward)被怀疑有反叛的意图,所以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us VIII)于1631年取缔了这个团体。部分的成员在慕尼黑(Munich)的主教的批准下再一次组织起来,而克雷孟/革利免十一世(Clemens XI)于1703年重新批准她们的会规。这个团体也被称为玛利亚协会(Institutum Mariae),它的传播很广泛并一直到今天仍在努力为人服务。

172.4f法国的厄德(Jean Eudes,1680年去世,1925年被宣布为圣人)是一位很热心的司铎,他原来属于司铎祈祷会(Oratorium),也是贝律尔/贝汝勒(Berulle)的学生,并于1644年在泽恩(Caen)创立了一个名为“避难姐妹会”的妇女组织,她们努力帮助那些堕落的女孩子。在19世纪,这个团体发展成为“善牧女士会”(Frauen vom Guten Hirten)。厄德(Eudes)早在1643年在泽恩(Caen)创办了一个教区司铎协会,所谓的厄德会(Eudistes),这个协会的目标是支持人群中的传教和圣职人员的教育。厄德(Eudes)也是敬拜耶稣圣心这种近代很流行的习惯的发起人(参见188.4)。另一些教区司铎协会也同样强调提高圣职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比如所谓的苏尔比斯会(Sulpiciani),他们的创始人是欧里耶(Jean JacquesOlier,1657年去世),他是圣味增爵/万桑(Vincent de Paul)的朋友。该团体创立于1624年,它的名称来自巴黎的苏尔比斯(St.Sulpice)修道院。这个团体在法国的圣职人员中间发挥了长期有效的改革作用,后来也传到美国。在德国出现了一个“共同生活的司铎会”,亦称巴托罗麦会(Bartholomaeer,1640年成立),他们的创始人是来自巴伐利亚南部的提特摩宁(Tittmoning)的霍尔泽毫塞(BartholomaeusHolzhauser,1658年去世)。教宗依诺森十一世(Innocens XI)于1680年批准了这个具有良好影响的协会,它也传播到另一些教区,但于18世纪末消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