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中世纪教会史
135、经院思想的兴旺时期
135.1在12世纪的岁月中,经院思想传统逐渐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而在13世纪进入了它的兴旺时期。这种进步和提升主要和大学的兴起有关系,也和托钵会在学术领域中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参见134.2)。一个尤其重要的因素是新的非常有价值的知识资料的输入,因为在此之前西欧的基督徒思想家和哲学家仅仅认识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主要是通过Boethius(波伊提乌斯,参见第1卷,78.2)的翻译和注释本。自从13世纪下半叶,他们也逐渐接触到—一主要通过穆斯林的西班牙地区——那位希腊天才(亚里士多德)的其他著作,即物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著作,最早不是以纯粹的形式,因为那些拉丁语的翻译本和穆斯林或犹太学者的注解本也带来了一些理性主义或泛神论的观念—大部分的拉丁译本是根据阿拉伯语翻译的,而Segovia(塞格维亚)的总执事Dominicus Gundissalinus(多米尼库斯)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理性主义和泛神论的观念,一个在巴黎召开的教省主教会议(1210年)禁止学者们在大学中讲述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著作和形而上学著作,而教宗的使者Robertus de Curcon(罗伯特)于1215年再一次重复这个禁令;Gregorius IX(额我略/贵格利九世)和Urbanus IV(乌尔巴努斯四世)也重新肯定这个禁令。实际上,13世纪初的巴黎教授Amalricus de Bena(阿马尔里克)和David de Dinant(达味/大卫,参见131.2a)的反教会主张已经充分地揭露出大学环境中隐藏着什么危险。虽然有那么多阻碍因素,但亚里士多德的文献还是能够一步一步地成为主流思想,这是因为在学术的教学工作中,他的著作非常有用。正如Gregorius IX(额我略/贵格利九世)所要求的那样,人们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排除了那些不符合信仰的主张,又开始提供一些更好的,直接根据希腊文来的译本。在这方面很有贡献的人是Flandria(佛兰德,比利时)的道明会会士Wilhelmus de Moerbeke(威廉,1286年去世),他回应了Thomas Aquinas(托马斯)的劝勉开始翻译这些文献,后来又当Corinthus(格林多/哥林多)的总主教。通过Albertus Magnus(大阿尔伯特)和Thomas(托马斯)的思想工作,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受到净化和一种有基督信仰特征的解释,这样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成为经院思想的标准和权威,他就是“经院思想的哲学家”,而一种温和的、有亚里士多德特征的realismus(实在论,即理念是一种实在)成为第13世纪的主流世界观—这一点不仅仅对哲学和神学,而且也对物理学、自然科学和政治思想非常重要。那种更古老的、建立在Augustinus(奥古斯丁)和Platon(柏拉图)的基础上的思想(参见121.2)走向衰弱,但在方济各会那里,很多人仍然支持它,而个别的道明会会士也继续拥护它。在英国(Oxford牛津)那里,一种比较自由的风气在一段时间内占了上风,它特别注重自然哲学和种种自然科学。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之间的冲突和争论—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之间的争论—相当活跃并对于当时的科学进步非常重要。然而,阿拉伯的理性主义和泛神论的危险仍然存在,比如当时有一些人传播了所谓的“拉丁语的阿威洛伊主义”(lateinischer Averroismus)。这种思想的创始人是一位穆斯林哲学家—Averroes(=Ibn Roshd阿威洛伊,1126—1198年),而受他影响的巴黎大学著名教授Siger de Brabant(希格尔,1282年去世)——Dante(但丁)在《神曲》(Paradiso X,136)赞美他为“永恒的光明”——以及他的同事Boetius de Dacia(丹麦或瑞典来的波伊提乌斯)提出了一些与基督信仰无法调和的主张:就是关于世界的形成、人的灵魂、自由意志的特殊观点。有人曾经说,这些学者也已经提出了关于哲学和神学的“双重真理”的灾难性观点,但这一点是不确定的。巴黎的主教Stephanus Tempier(坦皮耶)于1270年谴责了这些人的13个命题,于1277年又谴责了他们的219条主张。此后,Siger(希格尔)好像放弃了自己的特殊主张,回归到比较正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中。然而,Averroes(阿威洛伊)的思想因素潜移默化地继续影响了哲学,后来在法国和意大利也有一定的影响(参见139.2;155.3)。
135.2在经院思想的高峰时期,学术进步的主要载体是一些属于新创立的托钵会的人,即方济各会和道明会会士。主要的思想工作是在巴黎完成的(参见134.2)。各国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些工作: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德国人在开始的时候比较反对“用逻辑学来谈论信仰的种种奥迹”的作法,但在13世纪却出现了一位一流的思想家:Albertus Magnus(大阿尔伯特)。经院思想兴旺时期的“四个伟大的博士”一半是方济各会会士,另一半是道明会会士,从国籍来分是两个意大利人,一个德国人,一个英国人。
135.2a那位出生在英国的Alexander de Hales(亚历山大,1245年去世)是巴黎大学的著名老师,大约在1230年或1231年加入方济各会,自从14世纪有Doctor irrefragibilis(“不可辩驳的博士”)的美称。他的主要著作是一部未完成的Summatheologica(《神学大全》,亦称Summa universae theologiae),分为四个部分,但其中的部分文章也许不是他写的。这部巨著在本质上仍然与圣Anselmus(安瑟伦)和Victor(维克托)学派的Augustinismus(奥古斯丁主义)有关系,但它首次利用整个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Abaelard(阿伯拉尔)及Petrus Lombardus(伦巴第人伯多禄/彼得)的逻辑学方法来讨论信仰,用哲学的方法为信仰提供理论基础。135.2b圣Albertus Magnus(大阿尔伯特)来自一个Suabia(施瓦比亚)的骑士贵族(也许是Bollstaedt的贵族),于1193年在Danubius(多瑙河)边的Lauingen(劳因根)城出生。他曾经在Padua(帕多瓦)和Colonia(科隆)读书,大概于1223年在Padua(帕多瓦)接受了道明会的会衣(即入会),后来在几个道明会的学校任教,尤其在Colonia(科隆),在那里(于1248年)创立道明会的studium generale(“学院”,“大学”),后来在巴黎大学任教,成为道明会德国会省的会长,1260年(1262年)被祝圣为Regensburg(雷根斯堡)的主教,奉Urbanus IV(乌尔巴努斯四世)的命,在德国和波希米亚推动人们参加十字军运动(1263—1264年),最后又在Colonia(科隆)任教,一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1280年11月15日)。他的著作覆盖着非常广泛的领域。他首先写了一些解释《圣经》的书(其中最成功的是对《路加福音》的解释),但他没有利用当时很普遍的“比喻式—神秘式的”解释(参见145.5),而是根据字面上的意义进行说明。他为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和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伪狄奥尼修)的著作写了注解,解释了Petrus Lombardus(伦巴第人伯多禄)的Sententiae(《神学命题》),又编写了一部Summa de creaturis(《创造物大全》)、一部Summa theologiae(《神学大全》,未完成),一部De mineralibus(《论矿石》),一部De vegetabilibus et plantis(《论植物》)和De animalibus(《论动物》)等著作。这些书也包含一些很独立的观察和发现,尤其在生物学和植物学方面。在所有的经院思想家当中,Albertus(阿尔伯特)在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是最渊博的学者。当时代的历史学家称他为Philosophorum maximus(“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他的得意门生Ulricus Engelberti(乌尔里克,1277年去世)——他在Strasbourg(斯特拉斯堡)当道明会会士并自己也写过一个巨大的Summa de bono(《美善大全》)和对诸命题的注解——曾经称Albertus(阿尔伯特)为nostri temporis stupor et miraculum(“我们这个时代受敬仰的人和奇迹”)。后人给他的尊称是Doctoruniversalis(“百科博士”)。教宗Pius X(比约十世)于1931年宣布他为教会的圣人/圣徒和圣师(Doctor ecclesiae)。中世纪的基督宗教教育制度从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而这种转变曾经被称为“学术创新精神的勇敢成就”。这种转变的推动者主要是Albertus Magnus(大阿尔伯特)。然而,在他那里也有Platon(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和Augustinus(奥古斯丁)的传统。他的影响是长期的,他的思想形成一个学派,而他的著作不仅仅影响了德国人的思想,而且也对为整个西欧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5.2c圣Thomas 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于1226年或1227年出生在意大利南部Neapolis(那不勒斯)的Roccasecca(若卡色卡),他属于古老的Aquino(阿奎诺)伯爵的家庭,而这个家族又和德国的Staufer(施陶费尔)皇家有一些亲戚关系。在童年时期,他被送到附近的Monte Cassino(卡西诺山)的本笃会隐修院受教育,后来入Neapolis(那不勒斯)大学,在那里获得人文学教育和哲学培训,又在那里加人了道明会,后来一生忠于他的“修道”选择,虽然他的家人反对他的决定。在德国的Colonia(科隆)他当Albertus Magnus(大阿尔伯特)的学生进修学习(1248——1252年),后来开始任教,并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大学教授,主要在巴黎、罗马和那不勒斯教书。他于1274年3月7日去世于意大利Neapolis(那不勒斯)附近的Fossanuova(弗萨诺瓦)熙笃会隐修院—他当时正要去参与Lyon(里昂)的主教会议—年仅48岁。Johannes XXII(约翰内斯二十二世)教宗宣布他为圣人/圣徒(1323年),Pius V(比约五世)于1567年提升他为教会圣师,而Leo XIII(良/利奥十三世)于1880年宣布他为公教(天主教)各个学院的主保。1917年的《天主教法典》(第1366,2条)规定,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应该指向“天使博士(托马斯)的思想、教导和原则”(ad Angelici Doctoris rationem,doctrinam et principia)。Albertus(阿尔伯特)开始的伟大工程是建立一种基督宗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Thomas(托马斯)在内容和方法上都非常成功地推进了这个事业。他的老师也许更渊博一些,创造力大一些,但Thomas(托马斯)在思想的清晰度和反思的敏锐度方面超过Albertus(阿尔伯特)。Thomas(托马斯)的神学思想很有深度,也很彻底,又形成很大的体系。他在结合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方面是最有才华的人士,为中世纪的神学提供了最完美的阐述,为当时的公教(天主教)世界观提供了最全面的、最有深度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正当地被称为“经院思想之王”。同时,他一生保持了一种不受污染的纯洁性和内心的深切信仰。自从15世纪以来,人们称他为Doctor angelicus(天使博士),但在此之前,他的另一个尊称是Doctor communis(公共博士),这就表示他普遍被承认为教导的权威,他的著作也经常被引用。他的主要著作是Summa contra gentiles(《反驳外邦大全》,1259——1264年),这是一部针对阿拉伯哲学写的护教学的手册(原稿仍然在梵蒂冈保存,见Cod.Vat.9850),以及Summa theologiae(《神学大全》,1266—1273年形成,分为三部分,未完成;17世纪50年代被译成汉语,书名为《超性学要》)。这部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部杰出的著作,是作者一生努力的顶峰,并在思想的成熟和思路的一致性方面超越中世纪的一切其他的“大全”。另外—与Albertus(阿尔伯特)一样—Thomas(托马斯)也写了对于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Pseudo——Dionysius(伪狄奥尼修)著作的注解,解释了Sententiae(《神学命题》),又编写了Quaestiones quodlibetales(《某些论题》)和Quaestiones disputatae(《被争论的命题》)来阐述关于一些神学问题、圣经学问题或灵修学问题的看法。虽然一些人也曾经反对他的观点,但他的教导不久后成为一个大的传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托马斯学派”(thomistische Schule)。道明会早在1278年要求自己的会士拥护他们修会最伟大的神学家的思想路线,而在他的修会以外,托马斯的威望逐渐升高,支持他观点的人也越来越多。在Augustinus(奥古斯丁)以后,再没有另一个神学家如此深入地影响了和激活了公教(天主教)的神学。
135.2d圣Thomas(托马斯)的朋友是圣Bonaventura(波纳文都拉,原名Johannes Fidanza),于1221年在意大利Tuscania(图斯卡尼)的Bagnorea(巴格诺瑞亚)出生,他是方济各会会士,在著作的深度和数量方面无法和Thomas(托马斯)相比,但他也是一个拥有崇高心灵的人。他曾经是Alexander de Hales(亚历山大)的学生并曾在本会学校及巴黎大学任教。他和Thomas(托马斯·阿奎那)一起替托钵会会士的学术工作辩护,致力于反驳教区司铎们的攻击(参见134.2)。他曾经是方济各会的总会长(1257—1274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指导者,具有卓越的贡献(参见129.3),并似乎被视为方济各会的“第二个创始人”。教宗Gregorius X(额我略/贵格利十世)于1273年提名他为Albano(阿尔巴诺)的枢机主教。他在1274年7月15日去世,正是Lyon(里昂)大会议的时候—他曾在会议上积极地与希腊教会的代表们进行了对话。Bonaventura(波纳文都拉)被视为“早期方济各派”的主要代表,这个学派更看重Plato(柏拉图)和Augustinus(奥古斯丁),超过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Bonaventura(波纳文都拉)是一个思辨性的神学家,有深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尊称是Doctor seraphicus“炽爱天使博士”)。他的主要著作是一个关于神学命题的注解书,以及一部信理学的提要:Breviloquium(《简言》)、对《圣经》的注解、一些讲道稿、一些灵修学或神秘神学的论文(比如Itinerarium mentis ad Deum《心灵迈向上主的路程》,Soliloquium《独语》等)—这些著作都充满宗教信仰的热忱。
135.3除了经院思想全盛时期的领先人物以外,第13世纪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其他的学者,他们在教会神学上和在欧洲思想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方济各会会士Petrus Johannis Olivi(欧利维,1298年去世,参见131.1);另一些值得注意的学者是这些:
135.3a来自英国的Robertus Grosseteste(格劳斯泰特,1175——1253年)曾经是Oxford(牛津)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与方济各会人士有友好的关系,后成为Lincoln(林肯)的主教(1235—1253年),他是一位很热切的牧灵者和教会改革的推动者。他于1250年去找Innocens IV(依诺森四世)教宗,很坦白地反对罗马教廷要求更多税(参见163.3)。他的哲学著作很多,主要站在奥古斯丁—安瑟伦的基础上,他和一些其他的英国人一样很清楚地呈现出向实证论的倾向。他认为,数学和试验应该是自然哲学的基础(这也许是他最早提出来的),并为历法的改革提出一些新观点(参见其Computus《计算》)。他懂希腊语并将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Ignatius de Antiochia(依纳爵/伊格纳丢)、Pseudo——Dionysius(伪狄奥尼修)和Johannes Damascenus(大马士革的约翰内斯)的著作译成拉丁语。
135.3b法国国王Ludovicus Sanctus(圣者路易)的儿子们的老师是一位法国道明会会士,即Vincentius de Beauvais(文森特,1264年去世),他的巨著Speculum maius(=Speculum triplex《大镜》)是整个中世纪最大的百科全书,在18世纪才被超越。这部著作分为三部:Speculum naturale(《大自然之镜》)、Speculum doctrinale(《教导之镜》)和Speculum historiale(《历史之镜》);后来的学者又加上了一部Speculum morale(《伦理学之镜》),第一次于1484年在Venetia(威尼斯)印刷。这部百科全书很巧妙地总结了当时的全部知识,也包括一些批判性的观察。Vincentius(文森特)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参见他De eruditione filiorum nobilium《贵族子女的教育》)。
135.3c被称为Doctor solemnis(隆重博士)的Henricus de Gent(亨利,1293年去世)曾经在Tournai(图尔乃)当圣职团团员和总执事,1277年到1293年在巴黎大学当神学教授。他是最早的来自教区圣职人员的大思想家之一。他确信奥古斯丁主义的保守派并在15篇Quodlibeta(即Quaestiones de quolibet《论题》)以及在他的Summa theologica(《神学大全》)中反驳圣Thomas 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和Averroes(阿威洛伊)派的“革新”。
135.3d前面提到的Grosseteste(格劳斯泰特)的学生是Roger Bacon(罗杰尔
·培根,1214—1294年),他是英国人,方济各会会士,曾经在巴黎和牛津当老师,但由于某些过于极端的说法和对于当时教学制度的批评引起争论和多人的反击,与自己修会的会长们也有冲突,所以他的工作遭受阻挠,最后他被关进一所隐修院一段时间。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有想象力的、敏锐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尊称是Doctor mirabilis“可钦博士”),他在知识和独立的自然科学观察方面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甚至已经预先有一些关于汽车和飞机的灵感。他自己掌握古希腊语、古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也强调语言的研究和语文学研究对解释《圣经》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想推动在伊斯兰教地区的传教活动必须先学习语言。他说,仅仅肯定传统的权威是不够的,必须自己独立地进行考察和考验。他认为,不应该太多使用思辨的方法,而在哲学和神学中也应该多施用“归纳”和“实证”的方法。他针对《圣经》的拉丁语版本(《通俗译本》)的改进提出一些建议,思考过修历法的问题。
135.3e那位来自西班牙的Mallorca(马尤卡岛)的Raimundus Lullus(=Ramon Lul瑞孟德·路尔,1235—1316年)原来是一位骑士和宫廷贵族人士,但他于1365年经历了一个皈依,成为方济各会第三会会士,并在剩余的岁月中投入于学习研究;他想反驳阿拉伯人的泛神论哲学,推动了在穆斯林地区的传教活动(参见127.5)。他有几次在巴黎反对了拉丁语的阿威洛伊主义(参见135.1),并向Bonifatius(波尼法爵) VIII(博尼法奇乌斯八世)、Clemens V(克雷孟/革利免五世)和Vienne(维恩)的主教会议(1311—1312年)写了一些发动十字军运动的书信。在Tunis(图尼斯),他于1316年被砸死,成为一个殉道者。Lullus(路尔)是一位经院思想家和神秘思想家,他的基本倾向是方济各会的奥古斯丁主义。他的著作是用Catalania(卡塔拉尼亚)语、拉丁语和阿拉伯语写的,共有300部(!)。这些著作覆盖着很广泛的领域,也包括一些诗。尤其特殊的著作是他的Ars generalis(“普遍的知识”),他曾经在很多书中谈论这种“知识”(最后的是在他的Ars magna et ultima《伟大的和终有性的知识》),这种“路尔知识”后来也获得很多追随者。作者认为,一切基督宗教的信条可以证明,而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一系列的最高的原则和思想规律,如果掌握这些规律,一切学科的知识都能够很容易理解,这样也能够为基督信仰作辩护或提出一些证明。这种“知识体系”在文艺复兴时代已经被重视(比如参见Nicolaus Cusanus或Giordano Bruno),并且对年轻的Leibniz(莱布尼茨)也有影响。自从19世纪末,这位学者的家乡Catalania(卡塔拉尼亚)的学者再次研究这个伟人的方方面面。
135.3f出生在葡萄牙Lisboa(里斯本)的Petrus(Juliani)Hispanus(西班牙的伯多禄/彼得)是一位熟悉哲学和兴趣广泛的学者,最后他荣登罗马宗座。他先在巴黎大学当哲学教授,后来在意大利的Siena(锡耶纳)当医学教授,1272年当Braga(贝拉格,葡萄牙北部)的总主教,1273年提升为枢机,成为Gregorius X(额我略/贵格利十世)的随身医生,1276—1277年当选教宗,取名Johannes XXI(约翰内斯二十一世,1277年5月20日因事故去世,参见125.2)。除了一些医学著作,关于亚里士多德心理学的讨论(Liber de anima《论灵魂之书》)和对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及Pseudo—Dionysius(伪狄奥尼修)的注解以外,他还于1240年编写了一部非常流行的逻辑学教科书,即Summulae logicales(《逻辑学大全》,后来多次被印行,被解释,甚至被译成希腊语)。这部书亦称Logica modernorum(《现代派的逻辑学》),它在哲学系(“自由学科系”)的教育制度中普遍被利用为教科书,而它关于术语的性质的创造性讨论(de proprietate terminorum)对于唯名论(nominalismus,参见145.3)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德国各地的大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