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提阿元素
第十四章、给教会的信息?
「人需要指标、目的、方向——异象;否则,便会变得散漫、怠惰、自满,小心眼和缺乏效率。同样,这些也是基督徒不可或缺的东西。」(威特夸比,引自格里菲思所编的《十间差传的教会》〔Ten Sending Churches)
「作为教会的一份子,我们怎样才能把更多、更多的资源投进普世宣教的禾场呢?」(格雷姆兰,引自上述同一本书)
在前面几章,我已向每个信徒发出了挑战:若所有跟随基督的人——每间教会的每位基督徒——都愿意以前述的方式,投身参与至少一项的事奉,那么,我们便能早日完成把福音传到「地极」的大使命。换言之,若每个信徒都愿意投身于差传事工时,福音便能传遍万国(每一个民族)。当然,这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出去」(正如前章所言,至少需要有九个人来支持一位被差者),不过,能够出去和应该出去的人,绝不止现在这个数目。
信徒能否动员起来的关键,乃在于地方教会的牧者对大使命的看法。地方教会的牧者应有激发信徒关心这个失丧的世界的能力,可是,他的领导却不时会变成障碍,令信徒对差传事工望而生畏。因此,地方教会的牧者若要动员信徒参与宣教事工,他就得像其他人一样,先对「安提阿元素」作出全盘的接受。事实上,安提阿教会的力量不单单可在教会之外发挥,也可在地方教会之内发挥。我曾经作过地方教会的牧者,也做过宣教士及宣教事工的领袖,因此,我深信「安提阿元素」对两者都是同样适用的。
康拿(Kevin Conner)在地方教会任职牧者期间,曾经深受使徒行传中的安提阿信息所影响。正因安提阿元素的影响,所以康拿后来便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名的圣经教师和教会的资深长老。我将会在本章中引用他的经验和他在著作中的分享,来说明参与差传事工时应有的心态。康拿现在已七十多岁,但当神向他说话时,他仍只不过是一位地方教会的牧者而已。
我最初认识康拿的时候,大概正是主向他说出以下一段话的期间。当我们不经意地谈及安提阿教会和耶路撒冷教会时,我们竟发现,原来我俩都不谋而合地从经文中找到了相同的结论。由于康拿这样的一位资深牧者也认同我的看法,所以,我便好像被注射了一枝强心针似的,被大大的激励过来。当他谈及神藉着「不同事奉人员的到访」,清楚地证明了神要呼召他的教会成为「安提阿的教会」时,他也同时向我指出,这也正是神对我教会的呼召!我们虽有不同的背景,并在不同的地区中承担不同的事奉,但主却同样将安提阿的信息告诉了我们!
早在十多年前,主便向康拿说话,他忆述道:
「1989年10月14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主的话藉着圣灵清楚的临到了我,我当时是我的母会——澳洲墨尔本威韦利基督徒团契(Waverley Christian Fellowship)——的主任牧师。主对我说:
『威韦利基督徒团契要持守耶路撒冷教会所奠下的基本原则,可是,却不可让那偷偷潜进耶路撒冷教会的心态,进到威韦利基督徒团契内。我对威韦利基督徒团契的呼召,就是要她学像安提阿的教会。』
在一次祷告中,主明确和清晰地告诉了我,祂对我母会的心意,圣灵也非常清楚地将这些话印在我的心中—–主的话驱使我认真研究使徒行传中,有关耶路撒冷教会和安提阿教会的事情—–在接着的几年,神藉着不同事奉人员的到访,清楚地证明祂对这间教会的呼召,是要她作『安提阿的教会』。真理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昔日的真理,在今天也同样是真理。因此,昔日安提阿教会的真理,是可以应用到任何时代的教会去的,而这些教会也可同样被称为『安提阿教会』。我这里所写的东西,都是圣灵当日感动我,要我应用到自己的教会去的原则。我相信,这里的原则能帮助所有的地方教会—–并会在将来带来许多其他的『安提阿教会』,而且,这些教会也会同样被这里所提出的原则所巩固和激励。至于我所渴望和祈求的,便是每位读者的心都能被『安提阿教会』的异象所吸引。」
康拿在他的著作中,列出耶路撒冷教会的种种优点。我们必须记着,耶路撒冷教会并不是一间失败的教会(本书前面已谈及),而是由神膏立的信徒所组成的一间既重要,又成功的教会。她所经历的神的同在和能力,她所展示的信徒生活模式,以及她在自己地区所推行的福音工作的骄人成绩,恐怕都是今天的教会望尘莫及的。本书的前几章,已概述了它那超乎寻常的增长速度——数以千计的人得救和进入基督的身体。对于耶路撒冷教会的优点,康拿有以下的评价:
「这就是耶路撒冷教会了。她是最先,最初的教会,又因她展示了教会一切最基本的原则,所以也是后世教会学效和持守的对象(徒8:1;11:22)。藉着这些原则,信徒便被一个又一个的带到主的面前,并加入教会,成为委身的信徒。在神的眼中,这些原则是永远都不能改变的。
每间教会——无论是自称为新约的教会,或渴望成为新约教会的教会——都必须践行耶路撒冷这原初教会所奠下的原则,并且致力在这基础上建造下去(林前3:9下—15:弗2:19—22)。」
康拿简单的总结,旨在表明耶路撒冷教会是一个极之成功的教会生活典范。她几乎经历了主要赐给教会的一切祝福,因此,它绝对有资格成为我们今天的楷模。让我们现在便重温主给她的那句话:
「威韦利基督徒团契要持守耶路撒冷教会所奠下的基本原则—–」
无论过去或现在,耶路撒冷教会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效法的地方。故此,今天仍有许多教会被它的卓越表现吸引着,她们甚至渴望经历她曾经历过的一切。这种渴慕是正确和合神心意的。像我和康拿一样领受了「安提阿元素」的人,都不会否定耶路撒冷教会的卓越表现,只是我们留意到,耶路撒冷教会尽管有各种卓越的表现,但却没有遵从耶稣最重要的一项吩咐,结果,她原本的领导地位便被当时另一间表现出色的教会——安提阿教会——所取代。
康拿将耶路撒冷的优点和弱点作出对比:
「主的话继续临到我,祂说:『—–不可让那偷偷潜入耶路撒冷教会的心态,进入威韦利基督徒团契内—–』。究竟是什么心态入侵了耶路撒冷教会,致令她丧失了原初的荣耀?按我的观察所得,这种心态已潜入了耶路撒冷教会十至十二年之久,它们可有四种不同的表现,而这些心态,正是使耶路撒冷教会失去神的同在和荣耀,并使神兴起安提阿教会的主因。」
康拿接着便概述究竟是哪四种不同的心态,偷偷地潜进了耶路撒冷教会,使她失去了原本在神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这四种心态不单单能回应今天地方教会的实况,也能对信徒领袖作出提醒,所以,我会在下面引用康拿的著作,把它们详列出来:
1、犹太教的心态。偷偷潜入耶路撒冷教会的乃是律法主义和恪守摩西律法(外在礼仪)的心态。当时,一些法利赛人和犹太教的教师,都要求外邦信徒行割礼,守安息日和遵守犹太人的饮食规条,他们认为这样,外邦人才有资格加入教会—–保罗所到之处,犹太的基督徒都闻风而至,为的是要说服外邦的初信者,让他们相信得救的关键,乃在于有没有恪守外在的仪文。他们实在是保罗的大敌—–教会除了要慎防任何形式的律法主义外,也不可为福音加添任何的东西,因纯正的福音乃是得救和在神面前得蒙接纳的惟一途径。
2、屯驻原地的心态。耶路撒冷教会的另一个问题,是喜欢屯驻在原地上。他们宁愿留在耶路撒冷,也不愿听从主的命令,将福音传到犹大,撒马利亚和地极(太28:18—20:可16:15—20:徒1:8)。
每段的教会历史和复兴运动都有它们特别的模式,这模式也不断的重覆着:许多运动在设立了它们的「耶路撒冷」后,又设立了中央化的长老团、中央化的领导层和控制层,甚或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模式。神为了散播福音的种子,往往容让逼迫,内忧外患和苦难的出现,令这些中央化的教会分散到各地去。此时,箴言十一章24节的原则便应验了:「有施散的,却更增添—–」神分散教会,为的是使教会增长!
所有教会都要慎防屯驻原地的心态。神期望的,乃是教会的不断增长,以及把天国的好种散满全地。若教会只留在原地,神的心意便无法完成。神本想由耶路撒冷开始,把种子散播开去,可惜,耶路撒冷教会却只想把种子收在「仓里」(该2:19)。
3、分门别类的心态。使徒行传十至十一章记述彼得被差到外邦人那里讲解福音。经文也同时帮助了主如何改变彼得原本的心态。主首先让彼得在异象中看见外邦人得以进入新约的事实,虽然彼得后来也遵从了异象的带领,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可是,他却明显没有准备为他们施浸,让他们加入教会。
派系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犹太人就是用这些「主义」来把自己与外邦人分别出来,即使在初期教会,信徒们对「一个身子」(林前12:13)的含意也是摸不着头脑的,当然,他们也不明白「中间隔断的墙」已因十字架的缘故而被拆毁了(弗2:12—22)。所有教会都要慎防分门别类的心态,因它是属乎肉体的。
4、骄傲的心态。那种「只限于耶路撒冷」的心态,随着时日的过去,也大大的影响了耶路撒冷的教会。耶路撒冷的教会一定常对自己说:「我们是第一间教会,亦即是圣灵和神话语首次在五旬节降临时就拣选了的教会。」值得留意的是,大多数基督教的运动最终都会落入这种「只限于耶路撒冷」的自大心态中。照康拿的说法,这种心态有四方面的表现:
*以地方为傲——耶路撒冷变成一个骄傲而非谦卑的地方。
*以民族为傲——犹太人认为自己的民族要比其他的民族优越。
*以面子为傲——犹太基督徒要在外邦人面前「挽回面子」。
*以恩典为傲——神的恩典被扭曲为律法主义。
教会必须慎防骄傲的心态,或建立本身的「耶路撒冷」,因我们的耶路撒冷并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我们必须在基督的十架前,倒空这种心态。
康拿用以下这段说话,来总结他对耶路撒冷教会的评价。
「主清楚的告诉我,耶路撒冷教会所奠下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要持守的。与此同时,我们亦要防备那潜进耶路撒冷教会的心态,确保它们不会潜入任何的地方教会中,否则,这些地方教会就会像历史中许多的教会和耶路撒冷的教会一样,逐渐的衰落。这是研究耶路撒冷教会的人所必须要知道的。」
接着,他又列出了安提阿教会的优点,由于我在前面各章已对这些优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所以,我不会在此再次把它们详列出来。最后,康拿便对安提阿教会作出了以下的总结:
「由此,我们便看到了在神的心目中,安提阿教会的重要性。安提阿教会是伟大的外邦人差传教会,在使徒组成的宣教队的带领下,她勇敢地将福音向四周传开。然后,保罗按着神的旨意,以外邦人使徒和植堂者的身份,把福音由耶路撒冷带到罗马去。今天,若有教会渴望成为『安提阿教会』,她就必须要对福音的广传,以及差传事工有同样的负担—–因主在宣告大使命时,也有同样的负担:『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18—20;可16:15—20;路24:47—49:约21:15—17)。
这就是『安提阿教会的异象』了!这样的教会,一方面要持守耶路撒冷教会所奠下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那种潜进耶路撒冷教会的心态进到她里面去。这样的教会,与安提阿教会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跟第一世纪有着极大的差异。就我们所知,当安提阿教会开始遵从「去到地极」的命令时,并无其他教会或运动从事类同的工作。保罗是宣教路上的先锋。他所到的每个地方,都是福音的「处女地」。事实上,他早已表明他的意向,就是要把福音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林后10:16;罗15:20),并且不会把祂的工作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之上。在他那个时代,他这种雄心是必须的,而这种雄心,也与他「外邦人使徒」的呼召相配合。
但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情况却是截然不同。今天,宣教士已在世上大部分的地区默默耕耘了数百年。不同的宗派,团体、分裂出来的小组、以及零零星星的小教派,都积极差派宣教士出外,因此,今天的情况与保罗当时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我们现时最需要的,就是差派更多的宣教队出外,让他们在工场上「作自己的工」。由于时代和情况的不同,我们今天恐怕已不能将保罗的植堂模式原封不动的应用在这个世代了,至少,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三章的教导,正是对今天处境的一个回应:(1)、分争是「属肉体」的。(2)、所有在神国中工作的人,都要彼此同工。因此,我们若要在今天这个世代推动福音事工,就必须先掌握一个关键性的策略——合一和合作,亦即是现代术语所说的:「关系网络」。这个关系网络涉及两个核心范围,即教会与教会的合作,以及教会与机构的合作。而合作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主耶稣基督的国度拓展开去。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接纳了「安提阿异象」的地方教会或运动中所见到的情况——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事实呢?遗憾地,好些所谓采纳了「安提阿异象」的地方教会或运动,其实只是去到海外扩张自己,他们完全不会与其他已在当地工作的教会或机构合作,甚至连提也不提它们。他们工作的重点乃是植堂,而新堂不单单会沿用母会的名称,更会以母会的形象为依归。于是,任何一间在美国、澳洲、新加坡或韩国迅速增长的教会,都可能争相竞逐地去到不同的国家植堂。这情况就仿如跨国的大企业,急于在其他竞争对手未曾在海外开拓市场之前,扩展它的影响力一样。
本人深信,这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作事模式,而不是安提阿教会的作事模式。现实中,尽管这种模式有不少成功的地方,但它通常都只会令基督的名蒙羞。我曾亲眼见过两间来自亚洲同一个城市的大教会,虽然她们同时在某个国家工作,但却只顾争相在该地建立附属于自己的教会。基督教是这样的吗?我有不少作宣教士的好友,他们都被迫离开自己所属的宗派,因为他们的宗派不准他们在外地工作时,与其他服侍同一少数群体的团体合作。我不禁问,难道神真的会喜悦这做法吗?我认识一对很有恩赐的夫妇,他们在一个非常困难,但却极有可能结出果子的地方中工作。他们非常渴望留在那里,但他们却要面对随时被「遣返」回国的可能。为什么?因为他们未能满足那间在差传上有卓越表现的教会,每年所定下的植堂数目。我还有很多与「耶路撒冷模式」有关的见闻,而这些事件,都令我不得不相信,这模式并不是宣教的正确方法。我也因此必须指出,教会与教会必须合作,才能讨神的喜悦。
此外,地方教会若要参与普世宣教的工作,她们便必须要清除地方教会与机构之间的隔阂,而这些隔阂,都是人为的。要消除它们,教会与机构便必须组成一个能互补不足的网络,并放弃「同行如敌国」的心态。她们也必须活出谦卑事奉和衷诚合作的情操——对我而言,这种情操正是「安提阿元素」的精髓所在。我们这些选择在今天跟随基督的人,是否愿意放开自己双手,让在我们中间的信徒听从神的呼召,到宣教工场去?最近有人解释使徒行传十三章说:「对教会来说,打发信徒出去,乃是她们的责任;可是,对圣灵来说,打发信徒出去,乃是她们的特权!」换言之,教会在神的催促和带领下,必须愿意打发信徒到外地去,可是,教会并没有权利去控制或「拥有」他们在外地的工作,因那是圣灵管理的领域。
今天,有好些大教会拒绝与教会的附属组织——例如是差会——合作。她们说,圣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组织。我会邀请持这种见解的牧者,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保罗是属于「地方教会」抑或「教会的组织」?他若是属于「地方教会」,那么,当他开始他的宣教旅程时——不单单是首二次,而是全部三次——他又是属于哪间教会的?只要真诚地检视圣经,就会发现保罗(以今天那种粗疏和不依圣经的分类来说)是属于「教会的组织」,而不是「地方教会」的。但现实又告诉我们,圣经人物中——除了主以外——没有人比保罗更爱或更认识教会了。若有人把某些工作归入地方教会的范畴,或把某些工作归入使徒(或地方教会权责以外)的范畴,必然会遭到保罗的强烈反对。我相信,保罗必然会认为一切工作都是源自耶稣基督的教会的,而耶稣基督的教会,在普天之下,就只有独一无二的一间。我们实在需要小心奕奕地来到圣经面前,让它来审判我们,而不是利用它来替自己的行为辩解。
因此,当某位信徒表示愿意被差到海外的工场,地方教会的领袖就有责任去确定他的恩赐,并助他寻找一个适合他的工场。教会领袖更应确保他获得上一章所列出的各项支援。在这事情上,教会实在无须「闭门造车」,因为我们身边已有不同的宣教组织和差传机构,它们已有数十年在前线事奉的经验,并且早已制定了挑选,训练和分配候选者的程序。此外,它们在帮助宣教士适应不同文化和语言一事上,也同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新人不可能一下子便获得的。同时,它们又早已与不同的教会和地方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与这些机构合作通常都是明智的。某些差会甚至可以安排信徒以「带职事奉」的身份65,进到某些国家内,在那里从事一些具策略性的工作。此外,这些机构亦建立了能为宣教士提供牧养和关顾的网络,而这些网络,很可能是教会未能提供的。
我当然知道一些差会失败的故事,如:不能与时并进,没有提供真正的牧养和支持,不明白个别信徒的需要和呼召等。不过,相对而言,地方教会在未有好好训练信徒的情况下,便贸然派他们进入宣教工场,以至犯了严重错误的事件却更多。我向主所求的,就是我们不要将对方定型,并要致力谋求合作的空间。作为信徒,我们很容易便会用一些极端的例子,来贬低那些我们不想与之合作的人,并藉此「证明」自己的做事方式是对的。愿神帮助我们彼此建立,并帮助我们学习在别人有需要时,立时施以援手的情操。
当我执笔写本章的结尾时,我正身在中国的北京。昨晚,我有机会与当地一位需要牧养数百问教会和数百位同工的牧者闲谈。他指出,国内有很多地方都请他去帮助他们。这些地方都已建立了教会,可惜却没有人来牧会。他也欢迎我率领团队前来,为他们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他又告诉我,他曾帮助过某间离开他家乡很远的教会,当他完成了工作,要离开的时候,那里的会众竟走完一英里又一英里的送别他。这情景就如使徒行传第二十章第37至38节中,以弗所的长老依依不舍的送别保罗般,令他感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仍然坚持植堂,就大错特错了!这位牧者所带领的一群热心年青传道人,最擅长做的工作就是植堂,他们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成功!令他们感到头痛的,不是缺乏植堂者,而是缺乏伙伴去帮助那些早已存在的雏型教会。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福音未曾传到和需要植堂的地方;不过,经验告诉我,中国的信徒是察觉到这点的;我也知道,许多人都愿意为此而放下他们的性命。事实上,刚才我所提及的那位弟兄就曾经指出,他的教会(在中国的东部)有一个宏愿,就是将福音带回耶路撒冷。那意味着他们要先把福音传遍中国的西部,然后再把福音带到中东的回教国家,并在完成这些工作后,再把福音带回耶路撒冷去。
当然,这个中国的模式未必适用于其他地方,因有些地方可能还没有本土教会,又或本土教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植堂的工作。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亟须外来的教会帮助他们植堂——为着神的国度和为着建立教会的网络而植堂。然而,当我听着这位最近才面对过被捕的危险,但却仍然坚持下去的弟兄的分享时,我的内心只有一个呼求:「主啊,求祢让所有地方教会的牧者,都能从这位中国教会领袖的口中,听到我已听过多次的分享,以至我们都愿意放下自己,将一切都献给祢。又让我们的事奉不以管辖人为目标,而是以服侍那些属祢的人为目标。」
本书的挑战——「安提阿元素」——是向所有教会和所有地方教会的领袖发出的。这挑战不单单是指普世宣教的任务,也是指我们实践这任务的目的。我们参与这任务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地方教会,还是为了神的国?要知道,这两者是有明显分别的。
「使徒行传的隐密信息」就是「安提阿元素」,但这并不表示神没有把这信息向我们揭示出来,它之所以是「隐密」的,乃因我们还未能完全的参透它,正如耶路撒冷教会未能完全明白它一样。人只要决心遵从神所启示的一切话——包括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第18至20节和使徒行传第一章第8节——就必然能领悟这信息的真义。愿神兴起更多的康拿,即那些愿意牧养地方教会的人;又愿这些人所牧养的教会,在拥有耶路撒冷教会的基础的同时,也能拥有安提阿教会的「异象」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