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安提阿元素
第十二章、坐言起行
「爱神的最佳证据,就是顺服——不多,也不少,就是这样而已。」司蕴道(Chuck Swindoll)
「安提阿元素」乃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挑战。它挑战教会及信徒要把传扬福音的责任放在生命中的合理位置。我热切盼望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留在他们的耶路撒冷,享受神的眷爱之余,也会切切的拥抱安提阿的异象。主期待每间教会都能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将福音传到耶路撒冷以外的犹大、撒马利亚和地极。我渴望每位基督徒都可以享受到与主同工的喜乐和特权(与神同工正是我们的特权),为着祂国度的缘故,把这个世界改变过来。
透过本书的分享,相信你已得着激励,并且乐于接受挑战,要在传福音的事上尽上自己的本分。我们现在要作的,就是具体地检视宣教事工的实践方法。我们要紧记,宣教的呼召并不是给予少数蒙神拣选的人,相反,它是神给所有属祂的人的命令。我们若没有尽上自己的本分,就是悖逆主的命令了。若有人因我们不遵从神的命令,以至听不到福音,并因此无法与基督同享永恒的福乐,那么,我们便得负起令别人灵魂失丧的责任啊!
我们很容易便能提出种种的借口,甚至是振振有词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何不能到海外去宣教。我们也许会说,我们有家庭负担,所以不能「不负责任」地跑到海外去传道。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克理威廉或戴德生那样啊!另一些人则会说,他们的健康欠佳,差会是不会接纳他们申请的。我们必须戳破这些混淆视听和逃避责任的烟幕。宣教使命是神给予每位基督徒的命令,因此,神必然会为我们预备一个合适的岗位。神虽然未必会呼召你远赴非洲某个部落,或前往尼泊尔的某个山区!可是,祂却会呼召你遵从「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徒26:19)。若我建议一些途径,是足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把福音传到地极这大使命的,你是否便会向主敞开你的心灵?你又是否会让祂亲自向你说话,使你得知祂对你的心意?
第一步:「沉浸」在宣教工作之中!
每当某项体坛大赛举行之前,例如在世界杯足球赛揭幕前,各大报章和媒体都会争相报道与之有关的消息。各大传媒除了会追访各球队的经理人或教练外,也会把著名球员的私生活会一一揭露。当然,它们也会把每队球队的实力逐一评估。当比赛开始时,有关的报道更会铺天盖地的涌过来。这时,即使对该项运动无甚兴趣的人,也会知道比赛的最新形势。每份报章、每个电视台或电台,都会不断发放有关的信息,而我们也会发现,这比赛原来还与众多不同的广告扯上关系。这使得对该比赛不感兴趣的人不得不发出投诉:他们虽已试过不同的方法,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开那些他们不想接收的信息!
教会在实践大使命这事情上,务要向「世界之子」学习。基督徒若在教会里不断接收与宣教有关的信息,又或经常获得某几个宣教工场的信息,他们就会愈来愈投入宣教的工作。基督徒往往是在教会的熏陶下,建立本身的价值观和优先次序的。因此,获得教会重视的东西,也往往会获得信徒的重视。上述的标题:「沉浸在宣教工作之中」,指的就是要让信徒沉浸在宣教工作的信息中。宣教的信息并非像洒水般,点点滴滴的落在信徒身上,相反,它们要像大江般把信徒淹没,而信徒也必须要完完全全的沉浸在其中!总言之,无论是藉着圣经的教导,宣教工作的汇报,还是代祷信的分享,教会都必须令信徒经常「沉浸」在海外宣教的工作之中。实行这原则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三项:
1、教会要经常教导与宣教有关的题目,以及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宣教周
明显地,地方教会的牧师和领袖要经常在主日学或夜间的神学课程中,教导信徒认识海外宣教的工作,牧者也必须在私底下或在公开的情况下,表明自己对安提阿价值观的认同,并将这些价值观与信徒分享。领袖们若不能以行动来证明自己对差传事工的委身,会众便会以为他们只是象征式的支持有关的工作,而不是认真地参与其中。此外,教会也必须让前线工作的宣教士有分享的机会,好让宣教的工作能一直的薪火相传下去,因宣教士在那里分享他们的异象和负担,那里就会有人领受神的呼召。
与此同时,教会每年应至少举办一次「宣教周」。在这一周内,教会得把圣经中有关宣教的托负和挑战,清楚的告诉信徒,并要把教会所支持的海外宣教事工具体地分享出来。这类聚会的目的,是让教会内的每位信徒都得着激励,并让他们知道可以怎样投身于有关的事奉中。
地方教会的信徒若得到这样的「浸淫」,更多的宣教士便必然会因此而兴起来。
2、在崇拜中突出回国述职的宣教士的杰出成就
当宣教士休假回国,教会必须让他们有与会众分享的机会。有些宣教士口才了得,令人听得舒服;但有些却没有这方面的恩赐,因此,教会得因应不同的情况,为宣教士提供不同类型的分享机会。教会可以安排某些宣教士讲道,某些宣教士只作简短的分享。姑勿论用甚么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让教会上下都认识宣教士的工作,并挑起他们宣教的心志。我们要记得,有些弟兄姊妹是在宣教士到海外宣教之后,才开始参与教会聚会的,所以,他们对这些宣教士可能毫不认识。
在这事情上,安提阿教会对保罗和巴拿巴的态度,正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从那里坐船,往安提阿去。当初,他们被众人所托,蒙神之恩,要辨现在所作之工,就是在这地力。到了那里,聚集了会众,就述说神藉他们所行的一切事,并神怎样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二人就在那里同门徒住了多日。(徒14:26—28)
教会全体信徒都齐集一起,聆听这两位宣教士的工作汇报。在听过他们的工作后,他们便被大大的激励过来,并同心的赞美神。他们也决定,要继续支持他们的工作和为他们祷告。这见证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们也不可忘记,好些去到异地的宣教士,虽然他们甘心为那儿的未得之民献上自己的生命,但当他们回国述职时,他们的母会只会给他们三分钟时间,来与会众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异象。事实上,教会也会给青年人三分钟,甚或更多的时间来报告球赛的结果,这种对待宣教士的手法,实在荒谬得可笑!
当然,有些宣教士的确不擅分享。但正如上面所说,教会可安排一些有口才的人帮助他们,让他们能以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
试想想,若你是下列例子的主角,你将会是何等的失望:设若你在一间大公司工作,公司为了建立一条全新的生产线,便把你独个儿差往海外工作三年。但当你回来时,你的上司却告诉你,他只有两分钟的时间来听你的汇报。他所传达的信息实在清楚不过——他只是循例地听取你的报告,他根本对你的工作不感兴趣。这正是许多宣教士的遭遇。
3、教会应鼓励信徒阅读宣教刊物——包括宣教士的代祷信、杂志、书籍等等
这点已在上文交代过。当然,教会通常会有一个部门/小组——例如是祷告小组、事工小组等——专职负责推动宣教的工作。但与此同时,教会也必须尽力鼓励会众阅读宣教士的代祷信。这些代祷信可随教会的通讯/周刊等,分发给全体信徒。有关人士可先把信件内容撮要或修饰过来,让信件更清晰达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每个会友都有阅读此信的机会。我们会在第十三章详述这点。
第二步:祷告
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我们这些藉主耶稣基督宝血得称为义的人,是否真的相信雅各的话,认为祷告真的可以带来重大的改变——不管这改变是发生在宣教工场,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又是否真心相信,当我们藉着祷告来到主的面前时,我们便可以把神的能力释放出来,使别人的生命得着改变——即使我们并不认识对方。我们既然可藉着祷告来把世界改变,那么,为何我们总不愿多花点时间来祷告,却只顾把时间花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上?
保罗也许是历史中最著名的宣教士,但是,若没有其他基督徒在祷告上的支持,他也许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弟兄们,我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籍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罗15:30)
请弟兄们为我们祷告。(帖前5:25)
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錬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弗6:19—20)
如果连保罗也不能独力承担这使命,我们又怎能期望今天的宣教士,可以在没有代祷的情况下,独自坚持和承担起这项工作呢?
我在一本名为《为中国不住呼求》(The Con— tinuing Heartcry for China)的著作中,曾记述了管约翰和他的妻子伊苏贝尔的一个特别经历,由于这经历能有力地说明祷告的大能,所以我想在此把它复述一遍。管氏夫妇在上一世纪初,去到中国西南部的傈僳族中间工作。他们两人在一个名为「三氏村」(Three Clans)的村落里传讲神的话。虽然他们不断向村民讲解福音,但工作却一直没有任何的突破。可是,在他们工作期满,即将离开前的一天,情况却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那个晚上,他们再次劝村民接受福音时,村民竟真的逐一前来,决志将生命交给基督。那完全是神的奇妙作为。
两个月后,他们收到一位代祷战士的来信,这位勇士是一位住在北美一个小镇上的姊妹。她在信中写道:
「我一定要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你们。整个早上,我都有强烈的负担,要为『三氏村』的福音需要切切的求告神,这感觉强烈得令我不能专心做家务,于是,我便致电给甲太太,她竟然表示也有同样的负担,她更提议致电乙太太,一起为此祈祷。结果,我们三位女士,便各自在自己的厨房,透过电话一起为那里的村民祷告。我们觉得神应允了我们的祈祷。我相信,你们很快便会知道答案。」
管氏夫妇当然知道。信上的日期,正正是村民出现奇妙改变的那一天,神确实应允了她们的祷告。
几年前,一批海外信徒决定把一批属灵书籍带到中国去。他们把内地信徒急需的书籍,塞满了多个布袋后,便乘坐火车到中国南部的某个地区。与他们联络的那位中国信徒,约定在火车站的出口等他们。可是,当他们来到出口,却发现附近有很多公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公安的注意。他们若与那位中国信徒接触,肯定会为他带来危险。他们可以怎样做呢?就在那刻,问题突然迎刃而解。他们看见那位中国联络人正坐在一辆出租车上,于是,他们立即把一袋袋的书,放到计程车上,车子迅即开走,并没有引起公安的注意。
负责带队的弟兄回到澳洲后,有一位承诺用祷告支持他们的女士致电给他。她对他说,某天的某个时间,她突然有一个负担,觉得主吩咐她要为他们祷告,她立即听从了主的吩咐,为他们祈祷。当然,那时间便正正是他们看见很多公安,不知所措的时间。这是神应允祷告的另一个明证。
神对祷告立时的,实时的回应,许多时都是我们无法知道的,但为了我们信心的缘故,神也有破例容让我们知道的时候。其实,神早已应许我们,祂会垂听我们的祈祷;当我们祷告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心相信,祂必会为我们把事情改变过来。
我们何时才会开始代祷?我们对某项事情认识得愈多,就愈能有效地为它祷告。当我们透过阅读和聆听,对世界各地的需要有更多认识时,主就会触动我们的心,加重我们的负担,叫我们为那个地方祷告。可是,对于某些我们毫无认识的人,我们又应怎样为他们代祷呢?
其实,数以百计的差会都乐意把代祷的资料寄到我们手中。这些代祷书信和资料,将会使你知悉某个地区的近况。你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宋约翰(Patrick Johnstone)所著的《营救世界》(Operation World)必能在这方面给你帮助。这本书内包含了许多世界各地的资料,让你知道应怎样为世界各国来祷告,你也可以根据它提供的地址,向有关当局索取个别国家的详细资料”。至于有关中国的代祷资料,则参看附录三内的资料。
你不单单要为到你的耶路撒冷祈祷,更要为到地极的需要来祷告。即使你正在享受「耶路撒冷」所给你的安舒,你也可以为到地极来祷告。当然,主也很可能会在不久后便挑战你,要你到某个宣教工场去看一看!许多为到某个地方祷告的人,当亲身去到那里,接触过当地居民后,他们的祷告便会更有负担。我们可以在家庭聚会时,在特别为到宣教工作代祷的祈祷会中,又或在私下的祷告中,为到地极的需要来祷告神。换言之,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为到宣教的工作来向神祷告。
弗雷泽(J.O.Fraser)是「中国内地会」(CIM)的一位杰出宣教士,也是刚才提及的管氏夫妇的好友。他经常用两个很有感染力的例子,来说明祷告的力量。第一个例子是:一只要开往小河下游的小船,在途中被一块隐藏在河床中的石头卡住,以至不能继续前行。这时,船主得面对一个两难的情况:石头太重,搬不动;船儿又太重,托不起。于是,小船便只得一直被卡住。在这情况下,只有令水位上升,小船才能浮起来,亦只有这样,小船才可以克服石头的障碍,自由自在地在河中行走。这个比喻的含意十分明显——祷告能够使水位上升,让我们在为主作工时,克服各样的障碍。
第二个例子是:宣教工作犹如一个手持火炬(如奥运的火炬)的人,要点燃一片草地和灌木丛。弗雷泽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愿意献上祷告的话,那片土地就会变得干旱,容易点燃,甚至当宣教士离开后,火还会继续的燃烧。反之,若没有祷告,或没有足够的祷告和代求,草地便变得湿润,不易点燃。这个比喻是要指出,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工作的人,一个会成功,另一个却会失败,但成败的关键却不在他们本身,而在于草地和其他的因素,特别是草地是干旱还是湿润。费雷泽认为,宣教工作的成败关键,正在于有没有人愿意为宣教士代祷。
这是何等大的责任;又是何等大的特权!
第三步:奉献
到海外宣教的人非常需要我们经济上的支持,可是,我们却总是期望宣教士的生活水平要远低于我们,甚至认为他们应该活在仅可糊口的边缘。我不得不问,为何有些信徒(当然绝非全部)每年都会到海外度假,又或每年都要更换最新款的汽车,而宣教士却要靠微薄的收入挣扎求存?我并非表示我们必须为宣教士提供豪华的生活享受,我只是要指出,我们也许要重新检讨我们生活的优先次序。如果省下的金钱,可以帮助一个蒙古人认识主,用一个较为节俭的方式去度假,是否真的难以接受呢?如果把更换新车的计划押后一年,将金钱奉献给一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事奉的宣教士,让他购置一辆在当地工作必须使用的汽车,是否真的不行呢?
宣教机构的总部也需要经济的支持。奉献给总部,可能及不上把金钱直接奉献给宣教士那样管用,而且,这样做的结果也可能不甚明显,可是,差会却是不能没有钱的。你收到的代祷信,是需要复印或印刷的;致电或写信到宣教工场,是需要缴付费用的。那些付出时间负责行政工作的同工,也是需要领取薪金的。那些只懂批评差会同工做事缺乏效率,或批评差会同工没有回复自己查询的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要支持差会在行政上的需要!然而,若没有行政同工在背后支持,前线的宣教士又怎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呢?我们必须要从一个现实的角度,来思考宣教工作的需要。
让我再次的指出,我们真的无须离开安舒的耶路撒冷,便能把福音带到地极。即使入息微薄的信徒,也可以同样参与宣教的工作。例如,我们可收集用过的邮票,然后把它们寄到你最喜欢的宣教机构中,让他们出售。我认识新加坡教会的一些信徒,他们会在每个周六的下午,到附近的屋邨收集可循环再造的废物,而这些废物所买得的金钱,都一概用来奉献给差会。
某间英国教会为了支持他们当中一对要到海外宣教的年青夫妇,于是便决定为这对夫妇购置全部的厨房用具。教会每一成员都可为他们购置一件用具,例如汤匙、碗碟等。由于教会的每位成员都有份参与此事,于是,这对夫妇便得到了许多合用的器具,并深深地感受到神对他们的爱。在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教会又邀请每位信徒购买一份汤包或酱料之类,然后用包裹寄给那对夫妇——对于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而言,这些礼物已经是「奢侈品」了。在往后的几个月,这些汤包便可以为他们的膳食加添无数的色彩。同样,只要运用一些想象力,我们每个人便都可以在经济上支持宣教的工作,而且,我们的餽赠不单单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它也能表达我们每个人对前线的宣教士的关怀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教会确实记挂着他们。
第四步:服侍
这里所讲的「服侍」的意思,是指透过实际的方式来支持宣教士,好使福音能传到地极。这正是「巴拿巴事奉」的现代版本。在下一章,内子将会就着这个题目作出详细而具体的分享。这是一个经常备受忽略的重要环节,所以值得用一章来详述。
第五步:出去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太28:19)
主吩咐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传福音。这不是一项选择,而是每个信徒都要遵守的大使命。我们必须认真地听从神的话。我们要从神圣的教会走出来,将福音传给步向灭亡的人。
无论是宣教士,抑或经常参与短宣的信徒,都不是「超级圣人」。他们只是平常人,各有本身的缺点和软弱。他们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他们愿意遵从神的呼召,为神的计划献上自己而已。
笔者作为「安提阿事奉团/中国教会支援使团」(Antioch Missions/Chinese Church Support Ministries)的国际总监,自然接触过许多参与我们中国短宣队的信徒。虽然这些信徒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却愿意听从神的呼召,利用数周的假期,来到中国服侍主39。不同的宣教组织会有不同的宣教队伍。以下所列的,是我们组织中的一些宣教队。信徒可以透过这些例子,明白自己可透过不同的方法来参与事奉。
我的机构经常差派出外的短宣队有:送书团、代祷团、慈惠团和教授英语团。
1、送书团
中国的基督徒正迫切地需要大量栽培的资料。由于国内极少印刷这类书籍,所以许多基督徒在信仰上都得不到适切的教导,以致不少信徒被异端所迷惑。我们的送书团由平信徒组成,目标就是将圣经和栽培的书籍运送给国内的弟兄姊妹。他们每次都会携带几大袋的书籍,分发到国内的不同城市。一位曾经参与送书工作的信徒分享说:
「总的来说,送书团是十分刺激和愉快的事奉。它使我亲身了解到国内信徒对属灵书籍的殷切需求,因此,我将来还会继续参与这项事奉。在乘坐火车时,我饱览了国内的风光;而在途中,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亦加增了不少。」
2、代祷团
代祷团是特别为在祷告上有负担,或愿意在这方面成长的基督徒而设。他们会前往某个地区,亲睹那片土地和接触当地的居民。神要藉此开他们的心眼,让他们明白这些居民和当地的需要,这样,当团员回到自己的国家时,祷告的负担便会更为强烈。一位团员分享说:
「我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三十年来一直渴望一到的地方了。这件事本身已令我振奋非常。然而,更令我振奋的是,我终于可以看到我的代祷对象了。这次经历,驱使我更加热切地向神呼求,求神让这里的人早日得闻耶稣的美名好让他们能从黑暗的国度进到那光明奇妙的国度中。当我要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国家时,我实在感到不舍,原来我的心早已留在这里了。」
我们许多代祷团的团员,因为有机会带领异地的居民信靠基督,结果都被大大的激励过来。
「当我们在山上唱诗歌敬拜神的时候,不少人都被我们所吸引。当中有两位比我们先抵达的年青人,他们是生意伙伴,特地来此上香,祈求内心的平安。他们向我们问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团员也逐一回答了他们,结果他们都接受了耶稣。他们把手上的香丢到地上,还用脚践踏,表明他们不用再藉着上香来追求内心的平安。」
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我们不单单愈发投入祷告,更乐于与别人分享我们的经验,并且鼓励别人与我们一起祷告。
3、慈惠团
在一些不可让信徒公开布道的国家,慈惠团便是让信徒向当地的人民展示神的爱的有效途径,因信徒可藉着慈惠、关怀和服侍的心,将神的光散发出去。这类慈惠团经常到收容弃婴的孤儿院中工作。一位慈惠团的团长,近日曾如此描述一位团员的经历:
「在孤儿院中工作,并不是照顾儿童那样简单。神提醒我们,要留意院内的属灵气氛,以及行政人员,照顾儿童的「阿姨」、护理员和儿童本身的生命内涵。在院中,我们看见神感动了好些顽梗的心,又看见小孩子们因着我们的拥抱和祷告而放松下来。
其中三位团员体贴地照顾每个婴儿的需要,又特别关心两位需要特殊照顾的初生婴儿。我们其中一位团员是经验丰富的儿科护士,她特别向其他员工示范如何照顾这类初生婴儿。他们因此学会了处理这类特殊情况的技巧,并对她深表谢意。
有一名两岁半的小男孩,一直不肯在没有辅助物的情况下自己走路。我们最初为他作评估时,他的表现只有一个十八个月大的婴儿的程度。但我们透过祷告、关怀、爱护和游戏,一星期之后,他已回到两岁儿童应有的水平。他在短短一周的时间,便追回六个月的发展进度。神真的应允了我们的祷告啊!」
4、教授英语团
我们的教授英语团能满足中国人的另一项需要:许多中国人都在修读英语,却没有机会跟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外国人练习。因此,我们组织了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信徒到中国,让他们接触一些在中学和大学修读英语的年青人。由于团员与学生很快便交上了朋友,所以组员们便常有与他们分享信仰的机会。而中国的年青学生,亦因此可以从这些年龄和教育程度与他们相若的信徒口中,得闻福音——不少人更是第一次听闻福音呢!外地的基督徒,因为懂得英语,便可以藉「教授英语团」来为主作工,将福音传给中国的年青人。有一位曾参与这事奉的基督徒说:
「当我们看见中国的需要,以及我们可以藉着主来获得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时,无不深受感动。我们都一致认为,这次的短宣体验实在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生命和将来。这次的经历,让我亲眼看见了神大能的作为。回来之后,我祈求神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让我们更能体贴祂的心意。此外,我也要学习把生命献给祂,并透过事奉来满足祂的心意。」
上述的团队,总有一队能切合我们的恩赐和负担,让我们在差传的事工上,找到自己的岗位。一位参与了送书团,把属灵书籍带给中国信徒的姊妹撒莱,曾告诉我说:
「整个行程,包括与团友的相交,走访中国的不同地方,以及途中认识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令我感到无比的愉快。我更要为到我们能够完成目标,把书籍和圣经送到中国不同人士的手中而感谢神。
在我们乘坐火车由北京回程的途中,我们有机会向一些中国人作见证,这样的机会真叫人兴奋。我们将圣经和福音单张送给他们,深盼真理的种子能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能够与中国人在旅途上分享福音,这机会真的叫我毕生难忘。我与一位当兵的年青人谈了好一会儿。他显然被神的爱所感动,并且有兴趣继续慕道。我知道,以他这样的身份,他是很难将生命交给主的,因他若要信主,他就要放下许多的东西,不过,我盼望他有一天能够明白到,他得着的将比失去的还要多。我感谢神,因为我们的祷告是大有果效的,而我也深信,福音的工作并不会就此便完结,因主的恩手还会继续带领这位年青人的生命。
我当然希望有再次重临中国的机会,而且,我更会尽力鼓励别人一起去。总言之,这是一次珍贵而令人振奋的经历。主藉着这次短宣教导我的功课(这功课是我一直在学习的),就是我们各人都是基督身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任何荣耀神的事工,都与我们每个人有关。而我们今次所作,荣耀神的事奉,就是将一些珍贵的书籍带进中国,让当中一批饥渴慕义的心灵得着满足。最后我要分享的,是我从没有选择要与哪些信徒做团友,但神却亲自为我安排了适合的团友。随着我们互相认识,一起合作、敬拜和祷告,我们便看见各人的恩赐。主的爱实在奇妙无比,竟能把我们这些具有不恩赐人拉在一起!」
「我们各人都是基督身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任何荣耀神的事工,都与我们每个人有关。」这句话是多么的真实!若我们要成功,我们就必须问自己:我们有否尽上自己的本分?我们有否听从主的呼召,克尽己职地祷告、奉献、支持宣教士和去到宣教的前线?「安提阿元素」这个使徒行传的隐密信息,并非要求我们理性地认同它,它是主给我们的挑战,是主给我们的呼召,因此,它要求的,是我们心甘情愿的回应它。我们是否愿意这样作?
我在本书其他地方曾发出一个比上述要求更严苛的挑战,这挑战的对象,乃是那些愿意按照上述的建议而行,并愿意长期留在宣教工场的人。本章所讲的行动尽管恰当和重要,但它们若然不能激励「救生员」——愿意到宣教工场作长期事奉的信徒——加入宣教的行列,一切的讲论便都是失败的40。这些讲论好像预防针一样,它让我们接触少量病毒,好让我们不用跟真正的病毒作战!安提阿事奉团/中国教会支授使团举办短宣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那些蒙神呼召,愿意到宣教工场作长期事奉的信徒,能藉此亲自去到工场,了解当地的需要和实况,因此,短宣乃是宣教的第一步。此外,短宣也好比一片肥沃的土壤,是神把祂的呼召和旨意更深地种植下来的地方。
神让平凡的信徒拥有不平凡的异象,好让他们能为它而祷告、奉献、出去、服侍和体验。神所要的就是这些,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