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安提阿元素
第十一章、何去何从?
「主啊,祢可以差我到任何地方——只要祢愿与我同行。
祢可以把任何担子放在我身上——只要祢愿意支持我。
祢可以切断我与世界的任何连系——只要将我与祢连在一起。」
大卫-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
此刻,我们必须探讨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时至今天,跨文化的宣教事工是否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呢?毕竟,跨文化宣教的逼切性曾被赖里德医生所断然否定。我们已从使徒行传中,明白了什么是「安提阿元素」,可是,这个元素又能为二十一世纪的信徒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本书所说明的,又是否只是一些有趣的历史教训呢?若然真的有某个地方需要我们去,这又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当然,本书早已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可是,除非我们能够直接和明确地面对这个问题的核心,否则,讨论便不可算是完整的。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反问自己以下三个的基本问题。
问题1:我们是否认为,那些从未听闻耶稣的人,也应有权知道耶稣就是通往天堂的惟一路径?
我们最好把这问题缩窄,并以一个小小的例子来帮助这问题的答案。某个宣教机构(我也有参与这机构的事奉)在一个有数十万人口的社群中间工作,而这个社群既没有教会,也没有牧者,事实上,他们连一个重生得救的信徒也没有。换言之,在整个接近五十万人口的社群中,没有一人是基督徒。
请细心想想这个社群的情况,然后反问自己:「我如果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我是否希望自己有听闻福音的机会?又是否希望有人能以我明白的方式,告诉我耶稣为我的罪受死的事实?我又是否渴望知道,如何才能与天父(真神)永远同在?」你如果已经认识耶稣,你就知道上述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这答案就是「是」!我们渴望听闻福音,就正如一个遇溺的人,渴望有人拯救他一样。
问题2:上述社群怎能得闻福音呢?
就上述的例子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真是简单不过:只要有人愿意去到他们中间,向他们讲述福音便行了。这行动本身便正是跨文化的宣教工作,因为愿意去到他们中间的人,无论在语言,习惯和宗教背景等各方面,都与当地的人(他的福音对象)截然不同。这些人是不会主动来到我们中间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太贫乏了,他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个需要。可是,若神愿意在他们中间作工,他们中间便会有些人得救,而这些人又将会接受训练,然后起来肩负他们本土的事工。但在此之前,必须先有人去到他们中间,向他们宣讲福音。若没有人愿意去,他们就没有机会听开福音了。
这个推论会给人相当大的压力。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是否有听闻福音的权利?),我若回答「是」,那么,根据逻辑推论,当别人再问我,是否有人要出去向他们传福音时,我也必然会回答「是」。这是一个危险的推论,因为那个出去的人,很可能就是我自己!
在第二章中,我引用了一位朋友的见证,这见证正好与本章所说的未得之民有关:
「在最近一次的探访工作中,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的出现,正代表着神与他们同在。他们需要透过人的双臂、人的笑容、人的接触来感受神。当我们这群陌生人来到他们中间,以实际的行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时,我们便能给予他们神同在的感觉。从某个角度而言,当他们在艰苦的日子中,看到我们是如何的热心帮助他们时,他们便会说:『神必然就是如此这般的—–』」。
我们要成为基督的使者,并代表祂去到未得之民的中间。虽然现代的通讯设备可以帮助我们一臂之力,但是,科技却不可以取代一个与他们一起生活,有血有肉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要去!
问题3:当真的有人愿意去的时候,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他们的工作又是什么呢?
依我的看法,他们的工作将包括两方面:用当地人的本土语言来讲述福音,以及建立本土语言和本土文化的教会。
如果你是基督徒,请你回想最初向你传福音的那个人,你还记得他是用什么语言来向你传福音的吗?本书的原初读者,大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否则,他们便读不了英文的原著,并且要选择其他的译本了(例如现在的中文译本)。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听别人用我们的母语讲述福音的。对方若是用法语、泰米尔语向你传福音,对你有何益处呢?你即使明白它的意思,也可能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拒绝接受。
因此,其他人也有权以他们的母语来听闻福音。基督徒不仅要去到外地,更要学习当地的语言,用它来向当地人传讲福音。
在上一个主日,你上教会时,你是用哪种语言来敬拜神呢?传道人又是用哪种语言来传讲神的话语呢?我想,一定是你的母语了!我们既然有权用母语来敬拜神和认识神的话语,那么,其他人当然也有这样的权利!
除非世上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有机会听到别人用自己的母语来宣讲福音,并且对福音作出回应,否则,普世宣教的工作便仍未完成。从另一个角度看,若这些未得之民愿意悔改信主,但却未能用他们的母语去敬拜神,那么,宣教的工作也未能看作是完成的。
我不得不高兴地承认,这是一个本土教会的时代。宣教工作的目标,是将布道工作和领导教会的责任交给本土的基督徒,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继续工作。可惜现实中,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人没有自己的本土教会或教会领袖。因此,在他们接过福音的棒前,宣教士仍然要去到他们中间,帮助他们把教会建立起来。今天,仍有数以亿计的人,从未听闻耶稣的名;亦有数以亿计的人,即使听过耶稣的名,也未曾听过一遍整全的福音。再加上世界人口正在急速的增长中,所以,宣教在今天的逼切性,实在比使徒行传的写作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球的图画
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上述例子中的社群,在世界上可谓俯拾皆是,换言之,上述的事例只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要注意的,乃是整个大海。世界上若只有少数社群还未得闻福音,宣教工作便无迫切性;宣教工作之所以迫在眉睫,乃因世界各地都遍满了未曾听闻福音的社群。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单单听不见他们的呼声,也看不见他们有任何需要我们的地方,因此,我们便难以在这事上保持迫切感。幸好,统计数字可以把它们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中,若我们愿意聆听,我们就能听见:
人口:
*据估计,全世界人口现时约有六十二亿五千万。
*11%人口宣称自己是福音派的基督徒;换言之,大约有89%的人口仍有待别人向他们传福音。
*全球有15%的人口是从未听闻福音的,他们仍等待第一次听闻福音的机会。
语言:
*全世界有超过6,800种不同的语言。
*当中只有不及三分之一的语言,拥有圣经部分书卷的译本。
*拥有旧约和新约全书译本的语言群体,不足300个。
*超过4,000种语言,并未有圣经任何书卷的译本。
*在上述4,000种语言中,有1,000种是急需圣经译本的,但至今仍在等候当中。
*在上述急需圣经译本的1,000种语言之外,还有2,500种语言也是需要把圣经翻译过来的。
宣教士与非信徒的比例
*平均来说,每1,000,000名非基督徒便有24位宣教士。换言之,每位宣教士要负责向40,000名非基督徒传福音。
*然而,以上的比例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不少宣教士都集中在一些已经有很多基督徒的地区。换言之,最需要福音的地区,宣教士却是最缺乏的。
*因此,在亚洲某些地区,每9位宣教士便需要向1,000,000名非基督徒传福音;而在中东,比例更是7比1,000,000
谁是未得之民?
*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85%是未得之民,他们主要住在我们称为10/40之窗的地区。这地区在赤道以北10度至40度中间,指由西非至中东和亚洲的地区。
*估计有十一亿回教徒,十亿印度教徒和六亿佛教徒,生活在10/40之窗之内。
*全世界的宣教士中,目前只有8%在10/40之窗内工作。
苏博比(Bob Sjogren)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写道:「在我们这地球上,谁是未得之民?是在印度北部名为差巴人(Chang—pa)的游牧民族的1500位成员吗?是二千万名印尼的巽他人(Sundanese)、尼日尔的恩杰尼人(Engenni),中国的温其人(Wenki)、俄罗斯的吉尔雅人(Gilyak),巴西的富尼奥人(Fulnio)吗?—还是其余11,994个不同的族群呢?例如,印度便有约3,000个不同的族群,印尼的伊里安查亚省(Irian Jaya)内约有250个族群,独联体(前苏联)内有500个了以上的族群,巴基斯坦内则有13个族群—–」
今天,普世宣教的事工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事实摆在眼前,我们还需要问吗?除非我们继续将自己牢牢的关在「耶路撒冷」内,否则,我们便不会认为传福音是一件没有迫切性的事,也不会对基督徒事工的严重失衡视若无睹。劳百克(FrankLaubach)曾经慨叹地说:
「主啊,求你赦免我们,因为我们总是漠视这个世界的需要!」
然而,我们事奉的动力不应单单来自需要本身——即使这需要是非常明显的,而应来自神的话语。因此,在普世宣教一事上,我们必须再提出两点。第一,我们要参与普世宣教的工作,因为神由圣经的开始到末了,都不停地吩咐我们要投身其中。第二,我们若遵行祂的话,便可得到祂的祝福。一个爱神的人,必然愿意听从神的话;而一个听从神话语的人,必然会常常经历神同在的宝贵。
第一点:神在圣经中,不断吩咐人去参与普世宣教的工作。神不单单在使徒行传中作出这样的吩咐,祂其实在圣经的开始到末了,都作出同样的吩咐。
有些人相信,大使命只是局限于新约的几段经文。但事实却不然。对于这个主题,苏博比曾发表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研究资料3。当他论及创世记第十二章——圣经的第一卷书——时,他写道:
「大部分的信徒都以为,耶稣是第一个颁布大使命的人,但其实,耶稣只是重提大使命。早在几千年前的创世记第十二章,神便已经将大使命交付亚伯拉罕,祂吩咐亚伯拉罕去到地上的万国—–大使命正是圣经故事的基础。」
换言之,耶稣并没有发明使徒行传一章8节或福音书中把福音带到地极的使命,早在圣经的开始时,这项吩咐便已经存在。马太福音二十八章的大使命,并不是耶稣加给圣经的原则,耶稣只是重述圣经其中一个最古老的原则,而这原则在圣经开始时,便已经存在: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
他继续说:
「—–亚伯兰(后来改名为亚伯拉罕),将要得福和成为各国、各民、各族和各个独特群体的祝福—–神给亚伯兰的信息可分为『表层』和『底层』两部份。『表层』指的是神对以色列的祝福,神一直都渴望把祂的祝福带给百姓们。『底层』指的,是神不单单希望祂的百姓能够得福,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地上各族的祝福,这样,祂便能得着更大的荣耀。」
苏博比的论点是要指出,神不仅告诉亚伯拉罕,祂要大大的赐福给他(「表层」);祂还吩咐他要将祝福带到列国之中,与其他人一同分享(「底层」)。因此,亚伯拉罕便得为周遭的国家,承担起一个特别的责任:
「你如果数算创世记第十章所列出的族群数目你将会发现,在巴别塔变乱口音之后,地上大约有七十个族群。神原初的旨意并没有改变,祂还是要透过各国各族来得着荣耀和颂赞。」
若然其他七十个国家没有得着祝福的话,亚伯拉罕所得的福便不完全。神从来没有举办一个只有祂和亚伯拉罕两人参加的「私人派对」的意思,相反,神的派对是公开的,周遭的七十个族群也同样获得了邀请,因此,它们也应有得蒙祝福的机会。
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话,也可分为「表层」(「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和「底层」(「要在—–直至地极,作我的见证」)两部分。有趣的是,创世记十二章3节与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底层」都是应许,正如两者的「表层」也同样是以应许的形式出现一样: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3)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要是两个「底层」都不仅是命令,而是应许(「要因你得福」;「得着能力—–去作见证」),那么,便证明了神要沛然降在我们身上的福,正如祂降在亚伯拉罕身上的福一样,必须要在我们完成了「底层」的责任后,才能完全赐给我们。如此看来,只有「表层」的祝福是不足够的。试想想——我们若不藉着把福音带到地极而成为万国的祝福,我们便会失去天父要赐给我们的部分祝福。教会若不参与普世宣教的工作,也同样会失去神要赐给他们的部分祝福。总言之,若我们不参与普世宣教的行动,我们就不能完全领受神为我们预备的祝福。
为了进一步证明全本圣经都充满了大使命的观念,苏博比便对耶稣在福音书中的事奉,作了一个有趣的检视。他写道:
「你认为耶稣要说多少个主题,才能涵盖整本圣经的要义?我如果要你指出一个重要主题,是耶稣必须谈论的,你认为这会是什么?恩典?怜悯?爱?他必须涵盖的主题又究竟有多少个?十个?三十个?
有趣的是,路加告诉我们,耶稣把全本圣经归纳为两个核心主题。现在,就让我们真诚地面对以下的事实吧:耶稣若然可以把全本圣经归纳为两个核心主题,那么,你和我就得对这两个主题非常熟悉,并且要把它教导给身边的人。
耶稣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6节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这就是第一个主题:受苦和在第三日从死里复活。点它所指的,就是我们的罪可以得蒙赦免,以及我们可以与神建立关系的真理。接着,路加又在47和48节说『人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第二个主题,就是要将祂的名传遍地上的万国。
这听起来有点儿耳熟,是吗?
祂要受害,并在第三日从死里复活,为人类带来救恩这件事,似乎是指到新约的『表层』。至于奉祂的名将悔改,赦罪的道传到万邦这件事,当然是指到新约的『底层』。因此,我们可以说,耶稣把全本圣经归纳为表层和底层的两个核心主题。」
大使命由始至终都是圣经的核心主题,它绝不是次要的,也绝不是耶稣在升天前才突然想起的主题。自旧约的开始,至新约的完结,它都是神的旨意。
第二点:若这个世代的平信徒和教会都愿意参与普世宣教的工作,这个世界便可以被改变过来。
如果「底层」是要给我们带来祝福,那么,我们只要遵行大使命,就一定能够得着真正的满足,并更深地经历神。由于神的应许是真实的,所以,今天许多人都可以经历到神的祝福。
宣教工场实在需要拥有不同恩赐,和不同类型的人来参与事奉。令人惊讶的是,神真的可以使用任何人。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是如何的软弱和不足,祂都能够使用我们。我们即使真的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另一种外语,祂仍能使用我们。无论我们是厨师、教师、医生、护士、机械工程师、秘书、司机或建筑工人,祂都能够使用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有他的岗位,因为神在造我们时,已为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人生目标。
白莲和丽莎是在海外成长的华人。她们对国内的某些未得之民很有负担。于是,主便领她们到中国一个有几个回教族群聚居的地区中。在那里,白莲和丽莎虽然不能站在街头向人传讲福音,但她们却能用另一些较实际的方式来向人见证主的爱。
她们把一班海外的基督徒带到那里,在当地的孤儿院作义工。每年暑假,她们都为那些备受忽略的儿童举办夏令营。她们又安排海外的基督徒参与助养计划,以满足孤儿们的基本需要。其中一个地区因没有食水供应,以至村民每天都要走几英里路买水担回家。于是,白莲和丽莎便安排义工替村民建造一个储水库。如今,她们又在帮助村民兴建一间小规模的学校,让村内的儿童有读书的机会。每当村民问她们为何要做这一切工作时,她们便会利用这机会,与他们分享神的爱,因神的爱正是推动她们作这一切的动力。她们的工作,正慢慢的把福音的障碍打破,她们相信,当神的时间来到时,她们便会看见村民主动的悔改、相信神。
约翰和玛莉的负担,是一个从未听闻福音的佛教社群。在这社群中间,只有少数的基督徒,而当地政府也禁止任何人向这社群公开传福音。然而,约翰是一位计算机专家。那里的人民为了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正迫切需要像他那样的专才的帮忙。当约翰进入当地的一间公司后,便积极地与其他雇员交朋友。随着友谊的加深,约翰和玛莉便有向他们讲述福音的机会。他们后来亦有机会认识当地少数的基督徒,并给予他们鼓励。
贝昕蒙召到一个偏远的部落事奉神。他与妻子撒莱一起去到这个部落,并居住了好几年。期间,贝昕更学习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在他们完全获得村民接纳后的某天,贝昕邀请全村的村民参加一个聚会,然后,他便在聚会当中向他们讲述神创造世界的故事。在其后几天的聚会中,他继续向他们讲述圣经的故事。部落的人被他的话所吸引,逐渐明白罪已根深蒂固地在他们生命中扎根,因此,他们必须别人的拯救,才能脱离罪。然后,他们便听到罪得赦免的方法:神已差派祂的儿子耶稣来到世上,为要拯救他们脱离罪的捆绑。全村人一下子高兴得大跳起来。他们终于有机会得闻福音,在他们相信主耶稣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也同时被更新过来。
史提芬和艾莲住在一个北非国家的首都,他们都是宣教士,但对比于其他数百位在当地工作的宣教士,他们的事奉可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开设了一间旅馆,让那些在农村地区工作的宣教士,可以到来稍作休息,并藉此消除压力。此外,他们也常以朋友的身份,鼓励和辅导那些经历各种困难的宣教士。
珍儿生活在一个亚洲国家,是一位具备专业资格的小学教师。她运用她的专业技能,教导当地的宣教士子女,让他们的父母可以放心服侍当地的居民。
神要用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信徒,最近便有一份报告讲述一班作跨文化事奉的伊朗宣教士,如何把福音传给他们国内一个从未听闻福音的社群。
「在1990年代中期,甲社群被视为最难接触的福音对象,因为他们处于伊朗西南面一个遍远的山区,而他们对福音也非常抗拒。
可是,神却吩咐两名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地下教会聚会的基督徒,将新约圣经的其中一部份翻译成甲社群的语言。他们听从主的吩咐,完成了工作,并亲自驱车前往甲社群所在的山区,准备将神的话语送给当地的村民。但村民接过圣经后,便一手将圣经撕破,说:『不管你们是谁,请你立即离开这里,否则,我们便要把你们杀死。我们是属于「阿拉」真主的。』这两名弟兄便被逼驱车离开。
星期五的晚上,甲社群的村民在清真寺举行聚会。率领教徒作礼拜的以姆目(imam),读出可兰经的一个故事,当中提及耶稣(Isa)的次数,比提起穆罕默德的次数还要多。『耶稣在可兰经中各处都有提及,』以姆目说,『但我对他毫不认识。』聚会中的其祂伊斯兰教徒也不认识耶稣。『《可兰经》中若然经常提到耶稣,那么,阿拉一定希望我们认识这个耶稣。』于是,会众便一同祈求,说:『真主,让我们更多认识耶稣。』
当晚,耶稣在其中一位伊斯兰教徒的梦中显现,对他说:『在凌晨三时,到城中的那座桥,将会有两个人将有关我的资料交给你。』
与此同时,两位基督徒弟兄正在回家的路上,心中不断反问,他们既然听从了神的吩咐去做,怎么会徒劳无功。他们在凌晨三时左右,要渡桥到某个城时,他们的吉普车竟然发生故障。他们下车检查之际,忽然听到一阵急速的脚步声,他们回头一看,原来是甲社群的一个村民正从桥的那边向他们跑过来,他对他们说:『我想要有关耶稣的资料!』他们便把所有译好的圣经交给那位村民,这位村民在接过圣经后,便跑回家去。
在这之前,从没有人将福音传给甲社群的村民。他们是最难接触的社群,对福音也非常抗拒。然而,因着两位仆人的顺服,福音的大门终于被推开。
自此以后,海外的基督徒便不断以短宣的方式,到访该区。他们努力地灌溉福音的种子。如今,那里已经有一个细小但持续增长的地下教会,,,」
除了个别的基督徒以外,教会也可为这世界带来改变。我的一位亲密同工并好友,曾经与我分享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这例子所述的,是某些信徒因着接受神的呼召,决意把福音带给失丧者,以至整间教会都被神所大用的经历。
「我的教会位于澳洲的珀斯(Perth),我们一直希望开展宣教的工作,在主的激励下,我们计划接触一个从未听闻福音的社群。由于我们曾在印度的安得拉邦(Andra Pradesh)事奉过,因此,我们都认为应在这地区中选择一个社群作为宣教的对象。经过一些研究,以及在当地一位印度牧者的鼓励和协助下,我们便决定选择乙社群为传福音的对象。浅肤色的乙社群属于印度的吉卜赛部族,他们原是一个游牧民族,近年却因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被迫在村落中定居。他们的人口约有一百三十万。他们为着保存整个部族的特色,所以绝少与外界接触,也因此,外界是很难接触他们的。他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农民,建筑工人和搬运木材的工人。在经济中,这个社群贫富悬殊的情况非常严重,有些人非常富裕,但有些人却是整个印度中最贫困的。这社群的教育程度也相当低,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在宗教上,村民都是泛神论者,所以经常会藉奉献祭牲来取悦他们所敬拜的不同神祇。
在过去的下乡布道中,我们已见过了乙社群的村民(他们都戴上抢眼的红头巾,所以很容易识别),同时又听过印度的牧师讲述向乙社群传福音的难处,因此,我们明白,我们必须为他们献上更多的祷告,才能软化他们的心。教会的长执会更一致地认为,除非我们认真地为他们祷告,否则,会众便会视此次行动为另一次的热潮或另一项的事工,并很快对它失去兴趣。于是,我们便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制作祈祷书签,让会众把它们夹附在圣经里面:又如在晚上定期举行特别的祈祷会——我们甚至在礼堂内挂起—幅巨型横额,让每个进入教会的人都记得要为乙社群祷告。虽然大部分的祷告聚会都是平平无奇的,不过,不少会众都开始对这个失丧的部族愈来愈有负担。
经过大约十个月的祷告,一支人数约二十人的布道队,便起程前往印度南部作下乡布道,同时,我们也计划为大约一百名的乡村牧师和领袖举行一个研讨会。由于其中一晚的布道会会在一个偏僻的村落中举行,因此,我们便得由维查雅瓦达(Vijawada)乘四小时的车,去个这地点,而在到达后,我们还得四出寻找那位懂得土语,应承为我们的聚会作传译的牧者。布道会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帐幕中进行,有一百至二百人坐在地上参与,此外,还有数百人站在黑暗的远处观看。在赞美与敬拜进行了约一小时后,我们才在一间木屋的后面找到那位应承替我们传译的牧师,他竟然在独自流泪。他向我们解释说:『我望向聚会的那边,竟然发现有十几个乙社群的村民。我们没有特别向他们发出邀请,他们却自己来了。』令他更加兴奋的,是讲完救恩信息之后,竟有五至六位乙社群的村民决志,将他们的生命交给主。
当布道队回到珀斯的教会,向会众报告神如何应允他们的祷告时,你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在接着的一年,会众更加热切地为他们祈祷,而我们亦急不及待地盼望回到那里,看看神的工作有什么的新进展。随着我们信心祷告的加增,我们便决定再差派一支布道队回到上次到过的村落,期望获得加倍的收获;而神也没有让我们失望。这一次,在没有任何宣传单张或大型宣传的情况下,竟有一百名以上的乙社群村民主动出席聚会,,,是神的灵直接吸引了他们。那一年,他们有四十至五十位村民将生命交给基督。数年后,有消息传来,说在乙社群中间,出现对基督徒的大规模逼迫,但尽管如此,前来认识神的人仍然有增无减。
回顾整件事,最令我振奋的,是亲身体验到祷告的力量,足以使一个原本心里刚硬的社群软化下来,并对福音作出回应。我们过去看为不可能的事,如今却变得非常容易—神早已把得救的人数给了我们。这刻,我们才真正的明白,『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这话的真正意思。」
神的恩手以令人振奋的方式临到教会和信徒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因着神奇妙的工作,以至许多人的生命都得着了改变。过去多年来,我有幸与这些经历神恩的教会及基督徒一起同工。英国东岸一间教会的牧师最近对我说:「这位弟兄在我们的教会表现一般,可是,当他接受神的呼召,到海外作短期宣教后,他便立时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宣教不单单让他有为别人带来祝福的机会,也为他本人开启了蒙福的大门。
我在本章提出的第二点是非常真实的:我们这一代的平凡信徒和教会,若都愿意参与普世宣教的工作,这个世界便会被改变过来,而我们亦会在这过程中大大蒙福。
那么,为何绝大部分的信徒还没有加入宣教的行列呢?今天,许多基督徒对于要把福音传到地极这项责任,都表现得无动于衷,个中原因实在不易理解。既然神已吩咐我们出去,又应许会给我们祝福,那么,为何愿意出去的人总是那么少呢?
因此,我不能不总结说,我们在某程度上是受到了魔鬼的蒙骗。魔鬼不希望信徒得福,亦不希望非信徒得救,故此,他会想尽办法,阻止我们走上这条蒙福的道路。魔鬼深知教会的增长之道,亦清楚知道在南韩所发生的一切。在一百年前,南韩几乎没有一间教会,但如今,当地的教会增长,已跻身全球之冠——这全是过去多年宣教工作的成果。魔鬼也看见这些新兴的教会,是何等的积极参与海外宣教的工作。由于南韩教会差出许许多多的宣教士,所以,他们早已引起了魔鬼的嫉妒。在一百年间,一个几乎从未听闻福音的国家,竟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宣教士基地。魔鬼看见了,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如果像南韩那样的例子重复出现,那么,目前还未听闻福音的社群,不久便会被福音和圣灵所占据。因此,魔鬼必须迅速作出行动。他必须使部分仍然打盹的教会,继续保持酣睡;同时,又得令那些清醒和活跃的教会沉睡过来。
因此,黑暗的国度正展开一个极具攻击性和针对性的战略,目标是要防止基督徒遵从主耶稣的命令,将福音传到地极。这战略至少包含四个方案,而这些方案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数以百万计的人,送入原本只为魔鬼而设的地狱里。
撒旦战略的第一个方案,是要蒙骗我们,让我们以为宣教只是小部分教会的责任,而不是整个身体的责任。
「宣教是整个身体的责任」,正是魔鬼第一个要攻击的真理。他不会叫人怀疑宣教的价值,他只会贬低它的价值,令我们觉得它只是一项次要的事工。他要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宣教虽然是正确的,但却只是一小部分专职信徒的责任。于是,教会的领袖便会以为宣教并不是神要交给他们的责任,因而把这责任交给宣教事工委员会。可是,很多时候,这个委员会都是没有能力在教会推动大量的工作的。这样,魔鬼便能轻易地把宣教放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而与此同时,教会也会把祷告、金钱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次要的地方去。
教会若把宣教的责任交给一个委员会,她便不能完全遵从神的吩咐,把福音传到地极。教会的牧者和长老必须以身作则地参与宣教的工作。教会的领袖必须亲自参与宣教的旅程,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亲身体验宣教的苦与乐。之后,教会的长老便能以领导角色,带领宣教委员会的方向。这样,教会的宣教工作便能在出色的领导下运作。事实上,会众对领袖们的真正信念非常好奇,因此,教会的领导层若不落实参与宣教的旅程和宣教的计划,会众也就不会热心参与宣教的事工。
第二,当魔鬼成功地把宣教压抑到ー个不显眼的位置后,他就会进一步把宣教士形容为「古怪的一群」
好些现代的信徒,很容易便会被魔鬼说服,相信宣教士是与「现实」的教会格格不入的、与时代脱节的人。宣教士为了服从主的吩咐,将福音传到地极,于是便得长期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以至失去了接触本地潮流文化的机会。于是,他们回来时,便会被视为是只懂戴着过时的帽子,穿着不合时宜的服饰、出身卑微的人。他们除了对最流行的敬拜诗歌一无所知外,更会终日说着大部分基督徒都没有认识的古怪地方和群体。因此,大部分基督徒都认为宣教士虽然是好人,但却与时代脱节,并且对潮流信息一知半解。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他们不够「酷」(Cool)。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神的独生子正是一名宣教士;而除了基督以外,新约最重要的人物使徒保罗,也是一名宣教士。宣教士既是新约时代的中心人物,因此,他们也应继续成为教会今天的焦点。
第三,魔鬼正努力说服信徒,不要顺服圣经的权威
魔鬼非常恨恶圣经,因此,即使不能够使信徒恨恶圣经,他也要使他们忽略圣经或误解圣经的话。神的话能燃起信徒宣教的热情,因为它向我们显明了神的心意。正因圣灵藉着神的大能向我们解明神的话,所以我们才会带着神的爱,去到失丧的人中间。因此,无论代价有多大,仇敌都要阻止耶稣的门徒研读、相信和遵从圣经上的话。
举例说,撒旦其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说服基督徒相信耶稣并非惟一的得救之途。他会尽一切办法使人相信,即使相信其他宗教,只要是真心的,也可以得救。误信这谎言的基督徒,将不再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乃是惟一能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带来盼望的信息。若信徒真的有这种想法,他们便不会再愿意为耶稣付出代价,也不会再愿意把福音传到地极。
生活在今天的信徒,实在需要坚守神的话语——无论代价有多大。我们要重新立志,无论在宣教工作或任何事情上,都要顺服神的话。基督徒必须再次在圣经的真理下顺服,认定耶稣乃是惟一得救的途径;并愿意付出代价,跟随耶稣的脚踪,将福音传给世人(约十四6;徒四12)。
有些基督徒对福音失了信心,因为现今的时代已没有了是非黑白可言,对他们来说,「真理」只不过是一些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而已。换言之,「真理」只是纯粹主观的愿望或个人的经验,因此,认为世上有终极真理根本就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信徒便会认为,任何宗教都是可以相信的,只要人们的相信不是被迫的就可以了。按他们的看法,要坚持只有一条道路通往神那里、只有靠耶稣的名才可得救,和只有一个终极的真理,实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于是,这些基督徒便干脆否定或不去理会非信徒要下地狱接受永刑的事实。可是,事实却摆在眼前,最清楚论及地狱的人,正是耶稣本人。而且,耶稣也曾亲自宣称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和「只有藉着我,才能到父那里去」——这话若是虚假的,就实在是太荒谬了!
相对而言,接受类似新纪元的思想,认为所有宗教都是美善,和我们不该干涉别人信仰的观念,实在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若我们亲自走到宣教工场,看看人们是如何在压迫和黑暗中生活时,这种虚谎的思想将不攻自破。更何况,就算我们不去「多管闲事」,这些人的生活也不见得会好过来。他们之所以继续留在黑暗之中,往往是因为没有人将光明带给他们。当我们对今天世人的苦况充耳不闻,并只顾留在「耶路撒冷」过着安稳的生活时,这种思想就能找到最佳的繁殖温床了!
第四,魔鬼要说服我们相信,我们应该首先关心自己的需要
今天的人愈来愈关注自己的欠缺和痛苦,而魔鬼也源源不绝地将新的缺欠和痛苦加给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开始享受基督教信仰中,能令我们快乐的主观经历,而当中又以那些能给我们甜美感觉,以及那些好像能令我们大大蒙福的事奉为甚。我们被说服相信,事奉是应该令我们身心畅快的,至于那些要求我们踏上十架道路的事奉,我们则只会敬而远之。
我们的脑海中,有时会出现一个这样的模型:「我」乃是创造的中心,「我的需要」乃是一切视线的焦点,而「我的事奉」则是最重要的。当基督徒只关注自己时,就会把宣教工作和宣教士抛诸脑后。由于他们不会再为宣教士祈祷,所以神的保护便不能继续在前线战斗的宣教士身上显明出来。安坐家中的基督徒,只会对心宣教士的家人,或宣教士本人的需要置若罔闻。战场上的宣教士,因为得不到母会的来信鼓励,以及母会的实质关怀,于是,便渐渐的心灰意冷起来。
我们的生命必须能够见证什么才是「施比受更有福」。基督徒若只懂得祈求神祝福和医治自己,他们便不能对别人的生命带来任何的影响。今天,我们的信心若不足以使我们奉基督之名差派别人或自己去到地极;又或未能使我们全力抵挡撒旦的攻击,那么,我们的信心仍是有所欠缺的。
自我中心的信仰的其中一种现代表达形式,就是追逐物质方面的成就。不少基督徒都误信一个神话,以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向上爬」的过程,因此,他们都以丰厚的薪金、理想的居室、豪华的轿车,以及每年一、两次到海外度假为生活目标。他们也真的开始用这个尺度来衡量神是否祝福他们。然而,问题的症结是:神是否掌管我们的薪金、前途和收入?有一位在伦敦市中心工作的年青信徒,他虽然有十分丰厚的收入,但他却选择过俭朴的生活,并将省下的金钱奉献出来,用来支持本地和海外的宣教工作。他为了支持海外的宣教士和他们的工作,于是便选择住在伦敦一幢破旧的楼房里,因只有这样,他才能全力支持跨文化的宣教工作。同样,我们也可以藉着自已的事业,来参与把福音传到「耶路撒冷」和「地极」的事工,这位弟兄便正是我们的榜样。
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推动宣教的工作?「安提阿元素」是否仍切合时代的需要?从神的话语和今天世界的实况来看,答案是肯定的。然而,魔鬼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他害怕我们听从神的说话所带来的后果。神说「是」,魔鬼却说「不」;你会站在谁的一边?你的生命又会向哪一位降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