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安提阿元素

第九章安提阿秘诀之三:

敢于冒险的信徒

我们已在前两章对安提阿教会的首两块基石所作出了详细的描述,相信各位读者已对安提阿教会的兴起有相当的理解。在前两章中,我们看到的,乃是一位被圣灵充满的好牧人,对一群甚具创意的植堂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在这位好牧人的激励下,这群植堂工作者正不断为教会提供属灵的帮助,特别是那些正在挣扎求存的教会,目的就是要满足教会的需要,甚至超过她的所想所求。但这却是件危险的事,因教会若以为这就是她们工作的全部,那么,她将永远不能成为安提阿教会。我们必须再向前踏出一步,才能超越阻隔,踏上成为安提阿教会的路。本章所要帮助的,便正是这关键的一步。那么,这一步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一步指的,就是甘愿冒险,容让「保罗」来到我们中间,并让他按照神的呼召,在教会之内和之外,履行神的使命。

也许,我在几年前所经历的一件事,最能概括这一步的内容。一次,我应邀参加一间教会的新堂启用礼。那是一间很好的教会,他们有很好的领袖,很好的聚会和不断增长的信徒群体。在献堂礼的崇拜中,主突然藉着讲员的信息对我说话。我已不能完整地记起那句话,但它的大意是:「很多人将会经过你的门,你要训练和建立他们,可是,你却不能留住他们。虽然你的前门是宽阔的,但你的后门也同样是宽阔的。你的责任便是在他们由前门走到后门的过程中,好好的服侍他们。」这番说话,显然不是我们在献堂礼这种场合希望听到。我们喜欢听见神对我们说:「我要建立你,使你在这个城中成为最成功的教会,有胜人一筹的增长—–」。然而,我相信我在崇拜中所听见的那句话,正是神对安提阿教会所怀的心意——虽然这句话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几年之后,我有机会询问那间教会的牧者,他们的领导层如何回应那句话,但想不到他竟对我说,他们完全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我且不去评论这做法是对还是错,我要指出的是:除非我们愿意让人进来,把我们所有的给他,然后再打发他到万国去,否则我们的教会便将无法成为安提阿教会。我们这一代的保罗将要去到别处——到其他已领受了安提阿异象的教会中去。

我们是否能够及愿意让神打开教会的大门,并在不会得到任何益处的情况下,尽我们一切的力量去装备信徒,让他们回应神的呼召?

当时使徒不愿意接纳保罗,乃因当他来到安提阿时,实在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还记得第六章所提及的嬉皮士吗?)。信徒只能凭着信心,而不是凭着眼见来接纳他。因此,当保罗去到安提阿时,根本没有人想过他会为教会带来任何益处,反之,安提阿教会更可能会因他而蒙受极大的损失。事实上,安提阿教会是在接纳了保罗一段长时间后,才看到因他而来的益处,这就难怪当日安提阿教会会有所挣扎了。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当日安提阿教会的挣扎,会不会也是我们今天这些准安提阿教会的挣扎?

我在前面已提过,在使徒行传十一章25至26节中,我们看到巴拿巴亲自去到大数寻找保罗: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5—26)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美好并对教会有利的行动。但其实,巴拿巴当时是冒着极大的危险来作此事。因这乃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

首先,保罗过去所作的一切,恐怕只会令任何一位明智的牧者把他拒诸门外。他在大马色首次事奉神的时候(见使徒行传第九章),便遇上了极大的麻烦——因他放胆传讲福音,结果开罪了许多人,甚至引来犹太人的追杀。教会当时的反应,是非正式地把他打发走。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徒9:23—25)

我们不知道保罗以这种丢脸的方式被打发离开后,大马色教会的情况会如何。不过,教会的声望显然不会急升,尤其是社区之中还有许多反对他们的人。我想,在保罗狼狈逃生之后,教会很可能还要面对某些严重的后果。

之后,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开展了他第二次的事奉。可是,历史竟又再重演,因他放胆传讲福音,结果便引来了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或希腊人的不满。他们要下手杀他,于是,保罗又得面对另一次的逼迫。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

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徒9:29)

耶路撒冷信徒的处理方式,跟大马色的信徒一样,惟一不同的是,保罗这次应该是从城门走出去,而不是被人用筐子从城墙缒下去。若我们因此而认为门徒对保罗的态度已有所改善,这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改善而已。门徒不希望保罗连累他们,所以便再次请保罗离开。保罗获得的对待,与他在大马色所获的对待一样。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徒9:30)

保罗离开耶路撒冷之后,当地的教会可能也同样要继续承担某些严重的后果。不过,我们知道在保罗离开后,那里的教会便经历了一段被神大大的赐福的日子: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徒9:31)

保罗早期的经历,是众所周知的——当时正身在耶路撒冷,并对大马色情况了如指掌的巴拿巴更不会不知了。保罗给人的印象是「麻烦制造者」,所以,门徒们都会尽量避开他。当然,门徒们更不会招惹他进到教会来,因为他只会像花蜜吸引蜜蜂般,把一连串的祸患带进教会。教会若有片刻的安宁,那是因为他已经出了城,并且离开了教会!

保罗接着去到的第三个地方,就是大数,虽然保罗并没有为大数带来灾祸,可是,当巴拿巴考虑去到那里,邀请保罗前往安提阿的时候,他必然会想到前两次的事例。

我在前几章已经指出,安提阿是一间迅速发展的教会。在巴拿巴来到之前及之后,使徒行传都明确指出,在安提阿「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11:21),其后,又「有许多人归服了主」(11:24)。换句话说,安提阿教会并不需要保罗。这时的安提阿教会,不单单有可观的人数,而且她的增长速度,也是其他教会无法跟上的,因此,巴拿巴邀请保罗加入安提阿教会,实在是一个极大的冒险。根据圣经的记载,安提阿教会在建立的初期,并没有任何内部的纷争,也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的逼迫和压力,而跟从耶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而不是「犹太人」,也是从安提阿起首的(11:26)。安提阿教会不单单大大的蒙福,她也一直的增长,并且获得了不少的成功。因此,巴拿巴在这个阶段邀请保罗加入,就得冒妨碍她增长和稳定的危险。

每当我们尝试接纳「准宣教士」(「准保罗」)时,我们其实都是在冒险,因这些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人。若他与我们在同一条船上,我们的船就必然会有搁浅的危险;若我们正在享受安舒的日子,他就必然会扰乱我们的安宁,甚至会对我们小心经营的教会增长计划构成威胁。当然,他们会为教会带来好处,可是在开始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这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会听从神的吩咐,把这些未经打磨的钻石带到我们中间,擦亮他们、琢磨他们,然后打发他们到万国去?抑或,我们会像耶路撒冷的教会般,把他们困在大数?若我们真的把他们困起来,便是漠视神对我们的呼召,若我们可以漠视神对自己的呼召,那么,我们对别人的呼召岂不是更会弃如敝屣吗?

其次,当巴拿巴邀请保罗加入的时候,他也得冒上失去安提阿教会领导地位的危险。虽然保罗的事奉在此刻仍处于起步的阶段,但他将会在大马色建立教会、将会动摇耶路撒冷教会、将会完成几近新约一半的书卷,以及将会打开整个外邦世界的成就,并非是全无先兆的。巴拿巴的事奉虽然深得民心,可是,他的名望却始终及不上保罗。邀请保罗加入他的教会,便等于邀请这间迅速增长的教会,将注意力从他的身上移到保罗的身上。然而,巴拿巴却早已为此作出了心理的准备。

地方教会的牧者若接待「保罗」,那么,她所接受的,便不单单是保罗这个人,也是保罗整个的宣教异象。因此,不管这位牧者是否明白接待保罗的意义,他都是在冒一个险,他得作好准备,在接待「保罗」后,会众原本心安理得地关注本土活动的心态将会被打乱;而会众对牧者的注意力亦可能会因这个人而转移。举例说,在地方教会内,牧者通常都会受到会友的尊重,但当他邀请某个拥有普世视野的人进入教会时,他的地位便可能会受到威胁,而他的弱点也可能会因此而显露出来。然而,这个决定却可使人知道,他究竟是一个讲求队工,把自己看为是教会一份子的人,还是一个自我中心,要求别人唯命是从的人。

第三,地方教会的牧者应该知道,无论「保罗」的异象能为教会带来怎样的益处,这些益处也都是暂时的。使徒行传十一章26节告诉我们,保罗和巴拿巴「足有一年—–和教会一同聚集」。骤耳听来,我们或许认为一整年是相当长的时间;可是,对很多地方教会的牧者来说,这却并非好消息,因保罗在一年之后便要离开,而更糟的是,「保罗」的离去会令信徒的注意力分散,因某些认同他使命的信徒,必然会希望与他一同离开;也有一些信徒会在他离开之后,仍然以他和他的呼召为焦点。对地方教会的牧者来说,这实在是个极大的难处啊!试想想,一位对差传事工不大关心的牧者,却每周都要面对教会内那些胸怀普世,且放眼世界的信徒,而这些信徒又总是因他致力推动本土事工而诸多不满,试问这牧者又可从保罗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呢?

第四,现代的巴拿巴也必然知道,即使宣教士「保罗」留在会众中间,但他必然不会全情投入其中。他在聚会时,必然是心不在焉。这情况就如某台计算机因为正在执行另一套程序,所以对键盘的指示毫无反应一样。同样,在地方教会的宣教士,虽然身在教会,但他的心却早就走到教会的外面去了。在使徒行传第九章中,我们看到巴拿巴在耶路撒冷认识了保罗,之后,他便常常与保罗一起,听他讲述神如何呼召他去到万国传福音的见证。在新约中,我们看见保罗是个乐于向人分享见证的人(徒22和26章),由此可知,他必然向他的好友巴拿巴分享过无数次他的见证。

因此,当巴拿巴去大数找保罗的时候,对于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必定了然于胸。纵然保罗曾与他一起在教会工作了一年,并为当地教会带来了不少益处,但巴拿巴必定清楚知道,保罗是不会以本土工作为念的。他知道,保罗一定在等待主对他进一步的指示;而这指示,终于在使徒行传第十三章中出现了。神吩咐教会要把保罗打发出去,好让保罗能回应祂的呼召。其实,神呼召巴拿巴去大数寻找保罗,很可能就是要藉着他来成全祂对保罗的呼召,换言之,神并没有意思要藉保罗来成全巴拿巴,而事实亦证明了这推论是正确的!

那么,巴拿巴为何要去找保罗呢?他又为何要把保罗带进教会呢?答案可在使徒行传十一章24节找到: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徒11:24)

保罗必须由一个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的好人带进教会。这人不单单要被圣灵充满,还要大有信心,因他要凭着信心之眼,才能看见这位表面毫不吸引的使徒所蕴藏的潜能——事奉教会和神国度的潜能。此外,这人不仅要大有信心,还要是个「好人」。这点听起来似乎有点奇怪,而且「好人」在这里的意思究竟是指什么?也是令我们费解,因在我们心目中,所有基督徒都是奉公守法的「好人」啊!然而,「好人」在这里的含意并不是如此简单,它所指的「好」,乃是神差祂儿子为罪人死在十架上的「好」;也是神把祂最宝贵的财产——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的「好」;更是我们把自己献给神的「国度」(为了荣耀主耶稣),而不是自己「王国」(只加增自己所属教会的本钱,而不是让神的国度扩展)的「好」。巴拿巴就是这种「好人」,所以他愿意带保罗进入教会。

这个「好人」在考虑是否要接纳保罗时,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挣扎呢?他又得冒上怎样的风险呢?一般而言,妨碍我们把「保罗」带进教会内,以及让我们不想领受安提阿异象的因素,大致有三:分别是人才、祷告和财政上的考虑。这三个因素都足以带来种种的斗争和危险。我们多么容易会这样想:「我若然带保罗进来,他很有可能会把我的人才、金钱和祷告吸走。」我们会认为,把保罗带进教会后,祈祷会中的信徒便会把注意力放在地极的未得之民上,并以他们为祷告的焦点;会众会将原本奉献给本土工作的金钱,改为奉献给宣教士和宣教工作;而年青和年长的信徒,则会利用暑假来参与海外的短宣工作,更有甚者,好些在教会训练计划中表现优秀的年青信徒或妇女,将会突然宣布他们不再献身于本地的事奉,因为他们如今都蒙神的呼召,要献身给海外的宣教工作!

当我们像上述那样,白纸黑字地把问题指出来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战战竞竞地举起双手,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此而有把宣教士拒诸门外的心态。然而,这种心态却不单单在我们当中出现了,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许多教会从未举办过宣教周,也从未让过宣教士在讲坛上分享他们的异象和经验。这是我周游列国期间所见到的真实情况。教会内差传部的部长都清楚知道,他们无论对信徒作出什么呼吁,都不会得到牧者的全力支持,因此,无论他们说什么,都不能引起信徒的关注。在教会内负责推广差传事工的同工,虽然都是殷勤作工和愿意付上祷告的信徒,但他们大多数都只是「二线」的事奉人员,正因他们不能直接参与教会的领导层,所以他们的决定,通常都不能对地方教会的权力核心造成任何的影响。虽然不少牧者都愿意容让出色、成功的宣教士进到他们的教会中,但却从来不会给他们分享的机会,也不会容让他们向会众发出宣教的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对教会财政的来源、祷告的焦点和信徒的方向构成影响。这是可以理解,但同时亦是彻底错误。

我曾经进入过这两大「阵营」的中心:我曾是英国一问地方教会的牧师,在任职牧师期间就试过因容让某些福音机构来到教会中间,以至「我的」资源被夺去。我也曾以宣教领袖的身份到访教会,并饱尝教会对我的怀疑。

有些时候,即使牧者愿意接受挑战,愿意看看普世宣教的使命对教会带来影响,但信徒也未必愿意接受。曾有一位澳洲牧师邀请我在一个聚会中分享,但因与会者太少而向我道歉。他坦言,过去亦曾有宣教士前来分享,但亦同样未能引起信众的兴趣。他继而指出,几个星期前曾有一位讲预言的先知到访,他虽然没有特别宣传那个在周六晚上举行的聚会,可是,教会却被挤得水泄不通。当那位先知进场时,信徒都秩序井然地排着队,因他们都渴望从那位先知口中,听到一、两句祝福的说话。那位牧者也同时承认,不单单年长的信徒对宣教聚会提不起兴趣,他们也禁止儿女们参加这类的聚会,因他们都恐怕少年人会被呼召去作宣教士!我认识一个重要会议的负责人,当有人向他提议邀请我作讲员时,他反问道:「他?他不是中国的宣教士吗?」言下之意,就是世界上的四份一的人口都是与他所负责的会议无关。

幸好,凡事总是有例外的。不少大教会正把他们的祷告、人才和金钱,投到她们本土以外的事工上,目的就是要拓展神的国。但我必须要指出:若我们要实践大使命,要承受差传的风险,我们就得先成为巴拿巴那样的人——不单单要被圣灵充满,还大有信心;不单单大有信心,更要成为神眼中的「好人」

我们的付出,当然是有回报的。因着接纳保罗,安提阿教会便成为一间杰出的教会。安提安教会之所以声望日隆,完全是因保罗的缘故。可是,当他最初加入安提阿教会时,教会是不知道保罗会为她们带来好处的,她们是在接纳了保罗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保罗竟能为它们带来各种的益处。试想想,当一位孤单和不受欢迎的宣教士来敲你教会的门,并建议在你的教会中事奉一段日子时,你会有什么感受?我想,这样的请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毫不吸引的。这人的到来,只会为教会带来伤害,而不是益处。此外,他也可能只会吸走教会的资源,而不能为教会提供任何具有长远价值的事奉。

可是,历史却告诉我们,安提阿教会就是因着接纳了保罗,才会由一间地方教会,变为一间举世知名的教会。因着保罗的加入,安提阿教会才得以在教会历史上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已讨论过不少其他安提阿的元素,它们都各有不同的重要性,但我们现在所思考的元素(接受保罗进到教会中间),很可能比其他的元素都来得重要,它仿如一个巨大的黑影,把其他的元素都统统遮盖起来。

首先,由于保罗这位名重一时的信徒在她们中间所以她们的名声便大了起来。保罗这位谨守律法的犹太人,曾一度是基督教的公敌,但后来却变成了教会发展史上的名人,他的改变,除了赢得安提阿教会的注意外,也大大的激励了安提阿教会的信徒(徒9:31)。若有任何牧者或领袖不认为这样的人能令会众振奋起来,他必定是在说着违背良心的话。试想想,当我们在某个场合中,不经意的与人谈及某位在信主后,便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的信徒时,若我们能说:「啊,他正在我的教会中聚会,我们其实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们必然会感到无比的荣耀!

其次,从神学的角度而言,保罗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而他也把同样崇高的地位给了安提阿教会。此外,在让基督教超越犹太教的局限,并发展成普世宗教的事情上,保罗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一位作者曾经作出这样的结论:「普世的基督教教会便是保罗永久的纪念碑。他虽然不是首位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信徒,但他坚决反对犹太人狭隘宗教观的立场,正是基督教往后发展的关键所在。平心而论,基督教没有变成犹太教内的一个小教派,却反而成为一个普世性的宗教,保罗实在是个中的功臣。」

第三,从保罗对圣经正典的影响,以及他为初期教会确立了正统信仰的角度而言,保罗的地位亦是超然的。而安提阿教会亦因他的地位而得到不少的益处。现存的保罗书信,便正是早期的基督教文献,而当中的神学立论和牧养教导,对基督徒的生活和思想,都有着恒久的重要性。现存的这些书信,昔日都曾被广泛地传阅,并迅速成为基督徒教导别人的标准。后来,保罗的书信更因着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著作而变得家传户晓,并因此对西方过半数的基督教国家(拉丁语系)的教会历史造成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如伯拉纠(Pelagian)对罗马书的非一般诠释,便带来了恩典和自由意志的争论。此外,十六世纪的改教家,也因从保罗的书信中得到了亮光,所以才能坚持到底。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便是以因信称义的真理,以及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来作为他反对中世纪末的教会的理据。此外,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也从保罗的书信中,发现了教会是蒙拣选的群体。由此可见,保罗的教导,透过奥古斯丁的影响,成为了宗教改革及其衍生的遗产——路德宗和改革宗(即加尔文派)的现代更正教教会的基要思想。

总言之,保罗大大提升了安提阿教会的重要性,使它成为新约期间,一间以教导为主的教会,而她的重要性,更一直的延续了多个世纪。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罗的宣教异象使安提阿教会的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作为差派保罗出外宣教的教会,安提阿教会的影响力也因保罗的缘故而变得国际化和全球化。不单单如此,她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这位在耶稣死后几年便悔改信主的保罗,转眼间便成为了一个新兴运动(宣教)的倡导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宣称自己是基督徒(虽然有部分只是名义上的基督徒),因此,我们可以夸口说,基督徒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群体。基督教不单单拥有众多的分支,基督教的教会更遍布世界各地,无远弗届。今天,基督徒的集中地和基督教的中心,已由西方转移到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基督徒人数,已占去了全球基督徒人数的大半。这情况正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普世教会。普世教会乃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而这现象便正是宣教的成果;同时,这现象也是保罗藉着他的神学、书信,以及他的宣教旅程所成就的人生和远象。毕竟,使徒保罗藉宣教旅程所获得的成就,远比当时任何已知的罗马将军、官员或商贾更斐然璀璨!

基督教的宣教和扩展,乃是历史上一件最不寻常的事件。其他的世界宗教,例如佛教和回教,亦曾声称自己是一个普世的宗教,可是,除了基督教之外,世上并没有任何宗教能藉着宣教的运动而扩展至全世界,而这牵动全世界的运动的发起人,便是保罗和安提阿教会了。

让我们以居比路为例,来说明这事吧。居比路是保罗在第一次宣教旅程期间到访的其中第一个地方。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时期,发生在居比路最重要的事件,毫无疑问,就是基督教的传入。使徒保罗与在居比路犹太人社群中土生土长的巴拿巴,大约在主后45年到那里传道,他们带领当地的总督塞尔吉乌斯(SergiusPaulus)信主。到了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执政期间,岛上大部分的人都已成为了基督徒。这完全是保罗在第一次宣教旅程所造成的结果,因居比路就是保罗宣教旅程的第一站。不仅居比路是如此,在主后313年,当新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他不再逼迫基督徒时,罗马帝国已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归入了基督的名下。

这影响更持续了多个世纪。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首个印章,上面的图案是一个正在招手的印第安人,印章上还刻有「来帮助我们」这几个字——这正是使徒保罗在异象中,所听到的马其顿人对他说的话(徒16:9)。

一位作者曾经作出如下的描述:「宣教的信念,孕育自犹太人的土壤,并迅速的从巴勒斯冒起,而它的影响力则遍及整个地中海流域。后来,宣教事工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保罗成了向外邦世界传福音的使徒后,巴拿巴和其他当地的同工便全力协助他—–这样,保罗便将福音传遍了小亚细亚,希腊南部,以及最后的罗马。当罗马在主后70年摧毁耶路撒冷的时候,安提阿便成了罗马帝国东面的基督教中心,而宣教的模式也由这时开始,转为由外邦人向外邦人传福音。这时,宣教的工作便又进入了另一个新阶段。」

若要全面了解保罗的教导和他的宣教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力,可尝试思考以下这段分析使徒行传的话:「使徒行传可粗略分为两部份:在彼得的带领下,宣教工作环绕耶路撒冷而开展(一至十二章);在保罗的领导下,宣教工作由外邦人开始,直至罗马(十三至二十八章)。」从某方面来看,我们可以说,保罗在神的带领下,独力扭转了使徒原本的焦点和工作范围。使徒行传在第十三章以后,所讲的都是保罗和他的宣教工作。因此,在使徒行传十一章接纳了保罗的安提阿教会,便跃升为一所具领导地位的教会。

请再留意使徒行传的结尾。在那里,我们看见保罗被囚和被押送到罗马,之后,我们便看见他在这个罗马帝国的首都不受限制地公开作见证。使徒行传就是这样的结束了,它彷彿在说:保罗到哪里,哪里就有神的福音。

当然,没有一个人能在我们教会中间,带来同样的影响——纵使他是现代的保罗。然而,每当保罗的「病毒」进入人的内心时,就必然会有重大的事情要发生!那么,为何我们总是不能接纳像保罗那样的人呢?答案是:我们虽然知道,若要获得安提阿教会的这第三个元素,就必须踏出信心的一步,可是我们也知道,这步也是一个极大的危险。而保罗所带来的益处,却是遥遥无期的。

我现在居住的新加坡,被某些人称为「亚洲的安提阿」。我认为这称呼是危险和草率的,因我们还未曾从使徒行传的经文中,仔细思考过安提阿教会的真正意思。表面上,安提阿教会似乎代表了利益和地位;但在现实中,她只不过是损失的代名词而已,安提阿教会要求我们为着普世宣教的事工付上祷告,人材和金钱。若要满足她的要求,我们在地区上的工作便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三思过后,才决定是否运用这称号。

温约翰(John Wimber)曾经用「教会葬礼」(Church—burial)一词来总括以上的一切。曾几何时,中美洲有一间大教会决定参与植堂的工作,她为了追随保罗的异象,不惜倾尽自己所有的力量。结果,她在外地建立了五十间教会,但与此同时,她们的牧者却因工作过劳而死,最后,这教会也因缺乏资源而不能继续运作。因此,所谓「教会葬礼」,指的就是由五十多间新堂一起「埋葬」或关闭她们母会的行动。神在那母堂中实在是得着了极大的荣耀!这就是新约的基督教,也就是真正的安提阿元素了!我并非认为每个人都要工作过劳至心脏病发,又或要慷慨到不负责任的地步,才算是在神面前尽忠。可是,我们若要成为安提阿教会,就要冒上这样的危险。我们若以为成为安提阿教会是一件无须付出代价,便能扬名四海的事,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成为安提阿教会的真正意思是:作巴拿巴所作的工,并为了普世宣教的使命而敢于面对任何的危险。

当一个毫不吸引的机会来到教会的门前时,没有人会预知它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因此,我们只得凭着信心接纳它,而在接纳它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能否为教会扬名立万。但是在我们作出决定的那刻,便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安提阿教会的信徒,还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我得一再强调,我们决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因我们甘于冒险而带来的结果,都是我们不能预知的,因神的道路只有神才能知道。

然而,整件事情的「结果」却是清楚不过的—没有保罗,就没有安提安的第三个元素,没有这第三个元素,就不会有安提阿教会。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