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如此我信:基督教教义导引

第八章:基督徒生命的模样

28、称义:唯独藉信而活

许多书都跟我们谈过生与死的表面两极化。正如我们已经看过,这只是表面的两极化,因为根据圣经,生与死并不是平等也不是对立的,即使死亡的领域不在祂保守掌管之外,上帝仍是生命的上帝而不是死亡的上帝。我们必须再次把死亡从朽坏分别出来。朽坏简单地指向这一生命在地上的终结,这是生命的本相,或许是也或许不是祝福。死亡的第二个意思是在一个朝向解体崩裂而非圆满终成的世界中所经历的生与死。死亡意指生命离开上帝而活。这是真正的死亡,因为这生命尝试离开其真正的源头而维系其自己。耶稣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因为在当中耶稣的生命被交付给那跟上帝分开的领域,因此,复活是胜过死亡,但不在于复活是恢复(restoration)生命,而是因为在死亡领域之外因而不受其管辖的生命的礼物。

这在保罗于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对复活的意义所作的经典处理中清楚可见。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回到复活这个议题,但在这一章这一节之中则首先思考保罗把律法与死亡连系(「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林前十五56〕),这罪使得死亡成为朝向的终局。罪与死亡的平行连系,不论这里或别处,都很容易叫人明白。罪的意思是跟上帝虚假的关系,因而是活在虚谎之中。用行动的自然结果这类词汇来说,那些活在虚谎之中的人——他们敬拜受造物而不是创造主——使得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死亡负责任,因为他们走出了生命的领域。然而,罪与律法的连系,却不甚清楚。我们需要小心地确定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表面上很容易明白,因为保罗自己表明,或许在加拉太书的论据中特别显明出来,律法对那些触犯律法的人,指明死亡的惩罚。但是,这不只是表面的意思,正如教会分裂这一在历史中无穷的争议那样子,同样没完没了。

我们需要紧记这情况的两个面向。(1)律法与罪之间的连系并不包含如下的意思:律法,正因为其为律法,乃是坏的。相反,这是上帝的好礼物:是人和社群在其中可以建构他们生活的一个架构。再者,作为上帝对在世界中的生活的良好保障,律法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七12)。妥拉(Torah)是恩典和启示。(2)无论如何,妥拉之所以是必要的,只因为罪的出现。这是创世记的教导,而保罗也有类似的讲法,这里就只提两个重要的权威。因为堕落了的人不再活在他被造时所活在的上帝与人的关系之中,所以需要一个架构来让人堕落的最坏影响得以避免、预防。律法是良善的,因为它使得在世上的和在上帝底下的生命可以在最小的破坏下延续下去,但律法的界限却由其所采取的负面方式所显示:「不可以—–」。正如耶稣谈及离婚的律法时所说的,只为那些心硬的人(可十5)。耶利米说,律法要被某些更好的东西所取代,因为律法,正如它所表明的,没有处理核心的难题,那就是人心。可是,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新约」底下,人心也不会取代律法,而是以不同的形式遵守律法:「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三十一33)律法将是一种人的内在质量,而非外在强加上去的。

在我们理性主义的文化之中,我们倾向视思想为人的本质,举例来说,就好像经常争议的:计算机如果能够思考,它是否就是一个人呢。这个讲法的荒谬性可以从另一争议而见出:计算机如果能够爱,那表示什么呢?这至少表示它需要一有机的身体,这是它没有的也不能有的。换句话说,它需要一颗心。把心视为较思想更具优先权的好处是,心是肉身性的(bodily),我们可以说,这让我们能够把持多于一个意思。(我想是维根斯坦〔Lugwig Wittgenstein〕说:当我们以我们的方式说及心的时候,我们并非仅只是隐喻地说。)我们的存有的精神、情感和身体向度全都可由心来包含,因此我们的心如何,我们也如何。在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拯救的故事可由创世记的两节经文总括起来:洪水前和洪水后。洪水发生是因为「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六5~6)然后,洪水之后,挪亚献上感恩祭之后,上帝应许:「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创八21)

为什么律法带来死亡?这里有两个次要的理由,可以带领我们获得答案。首先是,律法作为律法,必须惩罚那些违反律法要求的,正如所有法律都是这样子的。第二是因为男与女都相信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方法归回上帝那里,能够藉着道德的努力奋勇地走上回归上帝的道路,但他们只不过把难题恶化。在拒绝接受我们的受造性,即我们之为我们不过是在于上帝的恩典这一事实,我们是重覆及深化原初使得困难出现的态度。保罗在把律法和罪连结起来,正是要指出这点,并且也只是这点。良善的律法堕落成为一种在人与上帝关系之外的宗教原则,但律法原来是为要实现人与上帝的关系,耶稣对其反对者所作的众多控告,也符合这种格式。他们使用律法,却刚硬了自己的心,因而把自己和其他人带往死亡的领域。他们使用律法的方式,使得律法失去其效用。

为什么律法带来死亡?我们来到主要的答案。对于那些行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之上的人来说,律法并不能把他们转向生命的道路,只有上帝自己亲自在祂儿子身上的位格的恩典行动,才能成就。这是新约作者对耶利米信息的解释,这是福音书的核心(再一次)。这不是说旧约时代已被超越废弃,反而是,一切都集中在道成了肉身的上帝的儿子的生命。只有上帝的儿子才能打破那藉着道德行动者(moral agent)来对自己所作的奴役,在奴役底下所活出的乃是离开上帝的命运。不是律法本身,也不是献祭制度,不是施洗/浸约翰预告的重新,这些全都不能把良知从死亡的善功(dead works)清洁过来,以致喜乐地及欢欣地服事活泼的上帝。这就是宗教改革家是对的之原因——撇开如下的事实不谈:近来研究保罗思想的学术,使得我们必须把宗教改革家的特殊强调加以限制——他们争议称义(justification)乃教会站立或跌倒的献章(articulus stantis et cadentis ecclesiae)。原因是想要自己成为上帝这种欲望是人心最深不可测的,因此也是最不容易根除的,特别对于那些对宗教极其严肃的,无论是法利赛人或基督徒。只有来自上帝所改变的心,才能成就那必然的改变。

「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四25)在较早的篇章中我们看过这优雅的并置的第一句的某些意思。现在我们谈论第二句。称义跟耶稣那承担人类的生与死的死亡有关。称义是人的地位与处境,是来自上帝的义的行动。在这里,路德(Martin Luther)的发现是决定性的:上帝的义的行动,乃是一种藉此而无须惩罚罪人的行动,却是使不敬虔的成为义的。称义是赐给人有上帝儿女的地位。另一种说法是——如保罗所说的——那是一种方式,把迷失在心硬之中的人收养过来而为上帝家里的孩子。(也请注意约翰福音八章第34至38节所用的家的形象,那里的对比是家里的奴仆和儿女。)正如保罗清楚指出,通过〔圣〕灵收养就发生了(罗八12~17),通过耶稣基督把无神的跟〔圣〕父连结起来,〔圣〕灵就成就一切了。

太多污墨与坏事已经洒落在下述的努力之中:称义是藉由上帝这方面的宣告行动(declarative act)而发生——根据是,如果上帝说,藉着基督的死亡和复活你是义的,那么你就是义的——或者称义是存有论的(ontological),因着如下事实而成就:上帝以某种方式改变那被称义的人的实际本性。第一种看法明显的含义是——但其反对者却没有稍停下来指出——这是把称义变成了某种法律的虚构(legal fiction),即被称义的人不是真的义的,而仅仅被宣告如此。我们会首先讨论对第二种看法所作出的反对,反对在于这第二种看法把事实为假的宣告出来。信实的(the faithful)被改变而为义(madejust),岂不因明显的事实而被否定:没有人转眼成义,即或到了在地生命终结也不能成义?的确,许多人的生命的确被部分转化,举个例子来说,因着从犯罪或酗酒的生命中悔改回转。但实情仍然是,所有人都仍是罪人,需要不断的宽恕和在复活里的最终转化。路德这样形容这种情况:「同时为义人也同时为罪人」,这是其中一句把事情说得对的口号。(直到现在为止,正如所讲过的许多其他事情,这也是我们在下节将要讨论的。)如果经验上是错误的,那就在神学上不会对的了,至少这意味着在上帝底下,人的生命被虚妄化的方式,实际上是有其形式的。心的确是被温暖起来,生命的确被改过来,但却不会在此生中圆满。如果这是我们所渴求或期望的,那这只会是去除死亡,因为称义是从创造或再造自己的需要解放出来,而我们只有通过时间才可以被再造,因此这只能是部分的。

或许可以藉着在内在与外在的彻底划分而避过这一结论,其结果就是内在的人被造为新的,而外在的人则仍是罪人。这是由那些受洗/浸重生的教义的版本所提出的,这些教义版本教导藉着洗/浸礼的恩典,内在的沾污被洗去,因而出现内在的转化,这教义过去一直做成严重的损害,有些时候更被用来指出洗/浸礼是把人远离地狱而非使他们成为上帝圣洁子民的成员。肯定地,我们不能够完全避免内在与外在的对比,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章所用的隐喻:地上的帐棚正在毁坏而「我们天上的居所」却又预备了。然而,保罗的要点是有所不同的,因为保罗的讲法是由另一个意思所制约的,使得在洗/浸礼中所开始的事情,只有到了复活时才会完全完成的。他或多或少都清楚表明,被更新的不是某些非身体的或仅只是内在的自我,而是整个人。脉络是终末论的,这意含着不是二元性(duality)中其中一个层面的实时转化,而是期盼地参与在终成之中,这终成只在复活时完成。因此,无论此后我们再说些什么有关被称义的生命,我们都要包含以下的事实在内:这义是在一个身体中活出来的,通过死亡的领域而走向其圆满终成。

我们是否因此而被规限只接受一种宣告的、「虚构的」义呢?不一定,因为保罗的讨论预设了终末向度,使得我们能够结合宣告式神学的真理与存有论的神学的真理。如果我们记得称义是跟被接纳成为上帝的儿女不相分离的,我们将明白被称义的存有(the being ofthe justified)的确被改变过来,因为他们像一个被接纳的孩子,被带进一组新的关系之中。首先的关系,隐喻地,我们可称之为垂直的向度,是与上帝的关系。正如我们在第四章所看见的,上帝在祂的儿子身上已经进入一个与人类相关的新的位置,因此,人类的境况普遍地和永远地被改变。所以十字架是任何称义教义建立其上的磐石。事实上,正如安瑟伦(Anselm)说过,无所不包的(all-encompassing)乃是这赎罪的爱的行动,这行动同时是为了那些在其直接影响之外的:即是,为了那些好像在此之前的和那些因着不同原因未能听到这一解放的信息的。因为解放作为一种全然恩典和爱的行动,就是当其中一方把自己囚禁起来而无处可逃,上帝就差派祂的儿子,取了罪身的样式(in the likeness of sinful flesh),承担那自我囚禁的后果。宗教改革家是对的:只有藉着全然的恩典,那深固人心的刚硬才能被克服。这种情境要求的惟一的义或善只可能是被赐予的:基督那给予的义,若非如此,人就仍然未能与上帝和好。这是一种宣告的行动,改变接受者的存有,因为他们现在站在不同的位置,正如「我宣告你们现在是夫妇」的语句,实际上带来结婚的人的处境的改变,而因此是存有的改变。

是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主要重申了罗马书四章25节上半节对现在生命的含义,即耶稣为我们的罪死去的意义。下半节即耶稣为我们的称义而复活,肯定了给予世界的复活是在十字架上赢取回来的。耶稣的从死里复活同时使得可能与实现(possible and actual)可以出现,即是说,惟一对这样的一种爱的行动的可能回应,就是信。撇开有时对这信所提出的看法不谈,信并非意指相信信经式的命题,而是人的回应,同时包含信靠上帝和全然感激,即感激过去对上帝的爱的拒绝不再被用来定夺罪人的地位和身分。这就是宗教改革的口号所要讲的:「唯独信心」(by faith alone),并且意含着信是一种心的回应行动,对上帝进入世界在复和中的唤醒行动的回应。这种人的回应,像所有本真的人类行动,是〔圣〕灵的礼物,祂使人透过基督跟父上帝关连起来,从而成为他们之所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宗教改革的原则:唯独藉恩典而称义(justification is by grace alone),藉由上帝的行动,把那些被囚禁在死亡形式的生命释放出来,人即被称为义。根据这一看法,「恩典」指向上帝恩典的行动,它是释放而非强迫人的恰当回应,而信是一种方式表征着人的回应:信靠(trust)。信,我们可以说,是对上帝客体的恩慈行动(God's objectively gracious action)的主体的回应(subjective response)。其为主体的在于这是人主体的回应,但却不只是主体的,因为这回应本身也是上帝的行动,是由〔圣〕灵所引发出来的。这一行动的两个向度:客体的和主体的,都是透过基督和在〔圣〕灵里发出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同时包含客观和主观向度的神圣行动,之所以如此,乃在于如下的事实:父上帝通过基督和〔圣〕灵所作的工,在人的回应中成形。

29、洗/浸礼

神圣的行动与人的回应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聚焦于洗/浸礼,在这一礼仪之中称义被挪用。正如主餐是教会的行动,藉此教会的成员其身分被持续地维系,所以洗/浸礼是使人成为教会成员的起点。正如前者是信仰群体的行动,对这群体这身体的每一独特的成员都作出独特与必然的贡献,所以洗/浸礼也是教会的礼仪,推动特殊的个体参与上帝子民的生活。这两种礼仪都集中于耶稣在上帝的审判底下的死:祂必须饮的杯乃为祂自己和一切其他的人成就一切的义(称义)。我们在第六章已经看见耶稣领了约翰的洗/浸,与以色列人成为一体,而最终与一切人成为一体,都活在上帝的审判底下。受洗/浸是接受这一审判,正如在主餐中,但这次更彻底,要被杀(tobe killed),水事实上是用来洗涤的,但耶稣的洗/浸礼不可分割地跟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连系起来,这就引领我们进到核心的看法,水是溺毙的材料,正如洪水毁灭一切,除了挪亚及其一家之外,而红海也掩没埃及的军队。洗/浸因而象征「老亚当」——一个自我圣化的人——的死亡,以致新人——透过信靠上帝而生活的男与女——能够像原先创造时那样像上帝。

被称为义的藉由上帝的接受而与上帝回复正确恰当的关系,这接受是上帝接受了耶稣站在我们的位置为我们背负上帝的审判和后果。是以,洗/浸礼不单只是象征,因为就如接纳——这是公开地实行的——洗/浸礼带来存有的改变,这是藉着把人的生命置于一组新的关系而达至的,新的关系同时是「垂直的」和「横向的」,后者藉着前者而可能。受洗/浸,首先是被拯救地置于上帝的审判之下,正如在应许底下吃饼和饮杯,意即继续接受审判。这是罪人不因任何德行或赏罚而获得上帝自由的接纳的印记。这是上帝全然恩典的记号,祂的儿子代表罪人又代替罪人死,而这实现而为赞美及爱的群体。因此,洗/浸礼的第二个意思是在不同的地方赐下社群的具体化和表达,让罪人被称义而站立起来,让道被听到及主餐被庆祝。在道和圣餐的操练底下来生活,就是(is)成为一个生命方式被改变的人,正如一个被新家庭接纳收养的人,他的生活方式从此分有了一套新的关系,并跟这些关系所蕴含的一切有分。

那些为婴儿施洗的人,跟那些坚持只会为那些到了成熟足以决定是否追随被钉十字架又复活的主的成人施洗的人,中间的分别主要在于他们分别对因信称义这教义的客体面及主体面有不同程度的强调。那种认为只有意识自己是信徒才应该受洗/浸的看法,对其有利之处是明显地,新约圣经普遍的洗/浸礼实践,是一种基于对信徒要求的回应。进一步的支持可见于历史中官方基督教时代的误用洗/浸礼的实践,以之为一种跟教会的礼仪同样性质的社群的礼仪。对婴儿受洗的立场,有利的看法是以色列与教会之间的平行,因为在前者的情况,不可想象约的应许不包括儿童在内。在我看来,在一个包含一切在内的辩论中,决定的论据——虽然不一定是决定性的——是如果教会的生命不包括整个家庭的成员在内,是很奇怪的一所教会。这是说,婴儿受洗是教会大公性(catholicity)功能,这大公性就是其一切包容在内的特性。

这立场的确涉及某些不完全是可信赖的神学论据。但其强项来自一个意念的发展:避免很多传统具有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就是因为要除去罪,所以施行洗/浸礼。事实上,藉着洗/浸礼而使个别的人因而被称义。然而,这洗/浸礼是一种教会的礼仪,而不是单单向或为一个个体做某些事情。称义之获得,是藉由一个行动而成就:受洗/浸的被造而成为被称义的群体的一员。受洗/浸是要加入死亡的领域,进入那掩没人的水,或者,对于那些不能决定是否如此行的,就要靠那些对婴儿或残障人士负责的人,以带领他们进入这个领域了。这种看法对照于那种倾向视洗/浸礼为洗凈个体所承继的罪,没有受洗/浸就会下地狱,或是好一些的则到地狱边界(limbo)。很明显我们这里所说的洗/浸礼神学是一种发动人进到上帝子民的生活中去,根据这种神学,我们较为容易明白何以那些被连系于信仰群体生活或信仰群体成员的人,能被设想是同样有分于正在经历审判和被称义的生命。教会的群体是一处地方让人聚集而成一相交的生命形式。让我们再次记得这事实,除了一次之外,保罗没有兴趣把哥林多教会那些种种不负责任的成员作出纪律制裁。无论他判决他们的生命是如何失序,他仍然视之为上帝子民基础坚固的生命,因为他们的建立是在基督里的,而他的嘱咐,也只是如此。在同一信件之中教会成员中不信的配偶及其儿女都被福音的应许所包括在内的(林前七14),这肯定是很有意义的,而可以辩论的是,比这个个案更为真实的是,那些中途加入信仰群体的生活的人,他们立即分有了教会对审判的接受和罪的宽恕。

最后一点要在这节提出的是,在洗/浸礼实践的亮光下,称义是一个终末的概念,有罪的人在其从死里复活中圆满终成,只有在这时刻他们才会被造为完全义的,因此,称义是在期盼预见中被给予的,但真正成为上帝的儿女,即儿女地位的完全实在,只在终末时才会完全实现。上帝不会藉着法律的虚构而预先称义,而是藉着基督的救赎的死,使男、女和儿童在基督里成为义的。因此,他们的称义是「外来的」(alien)的义,是基督的义而不是他们的;但这义也真正的是他们的,因为这义是由〔圣〕灵给予他们的,〔圣〕灵在上帝拣选的子民的相交生活中,透过基督而把他们带到〔圣〕父那里去。简单来说,被称为义是给予一个新的地位,并置于一条向前的道路上,是跟那滑向后面方向的道路相反的,在耶稣把人类的故事重拾归一(recapitulation of the human story),及其在洗/浸礼之中的挪用之前,人类在那滑向后面方向的道路上,本来是难逃死亡的厄运的。这是地位的改变,使得心的改变成了可能,使得从自我束缚转向喜乐地服事上帝成了可能,也同时使得存有的改变成了可能。

30、成圣:活在圣洁的领域中

信仰体现一种跟上帝关系的改变,并由此而来的与世界关系的改变。正如称义是被置于一个新的位置、一个新的动向,所以成圣(sanctification)就是接受称义所蕴含的地位及责任。称义指的是信实的地位、他们透过〔圣〕灵的工作而被接纳,成圣意指的是他们被安置的方法。成圣时即使之成为圣洁,而称义之被赐予下来正是为此目的。群体的圣洁基本上不是群体内各个个体的圣洁——虽然这是其中部分的意思——而是一群彼此相属的子民的圣洁,因为他们在崇拜、宣讲、教导、分享分担和善工的生活彼此有分。然而,撇开可能的实情不谈,圣洁的意思和涉及什么,总不是那么明显的。我们必须回到旧约对上帝圣洁的教义的处理来开始解释圣洁。上帝因着祂跟一切受造的有分别而为圣洁,而这使得上帝以其自己的方式,同时跟外邦人的神明及堕落了的人的神明有所不同。我们已经看见起初时这种差别如何在恩慈地拒绝人越界以致承受其完全的后果中彰显出来。该隐这杀人犯被上帝保护不致陷入族群间血仇的报复中,以及无休止连串的不幸后果。人类被保护不致进一步被掩没,而这却是不断寸步不让地活在罪中自然而生的;相反,耶稣代表了人进到审判的死水之中。上帝的圣洁就像祂的公义,导向的是救赎而非报复,就如何西亚先知一句极其为人喜爱的经文所强调的:「…………我是上帝,并非世人,是你们中间的圣者;我必不在怒中临到你们。」(何十一9)

上帝的圣洁在历史中表现于在众民族中拣选其中一族,她被呼召要像祂一样有所不同。在许多方面,她是不同的,决定性的不同在于那些塑造她生命的制度(institution)。肯定地,于其他民族和文化中,其在统治的、塑造祭祀的、兴起先知和智慧教师的和明白律法的方式,都有与以色列互相平行的方式。正如我们已经见过的,在她所表达的创造信仰的方式也有相平行的。然而,正如以往那样子,这里也是一样:差异较相似更有意义,因为一切都是由以色列历史的开端所决定,以及其制度的方式不断回溯地指向其开端及其应许通过时间的完全实现。以色列是被分别出来而与众不同的,并且是差异的,即或其先知恒常地提醒她是如何地充满种种缺陷。在她的被召中,她总是要跟一切不同的,好使她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人类的群体中成就其自己。

以色列在世界中其形塑为人的方式完全是藉着律法的。正如我们所看见的,藉着律法的意思是远超过行为的法规的实践,这些行为法规我们称之为伦理(ethics)。律法有「两张图表」,分别涉及我们称之为「垂直的」——向上帝——和「横向的」——向以及在(toand in)世界——关系,这在上一节已作出了分别。称义基本上关心前者的情况,虽然也总是关注后者。我们可以说,成圣关心的是前者生起及形塑后者的方式。离开成圣的脉络来强调称义,其危险常被敬虔的及道德的热心信徒所提醒。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被神圣的行动所释放而至一地位,当中我们无须做些什么来赚取,这岂不是鼓励对道德采取轻薄的漠视吗?如果过去的罪已经在上帝那自由和爱的宽恕中应答了,那么为何不继续犯罪好得到更多的恩典呢?对这两项指控有两个主要的答案。首先是这是一个值得冒的险,如果敬虔的人——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倚靠上帝——他们不会转向他们自己而让他们灵魂的健康成了焦虑和自我击败的专注对象。(在这里稍为轻薄的评论是,现代世界的公民已经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足够的迷恋,毋须更多的自我专注。)然而,第二个答案更针对——字面的与隐喻的——事情的核心。保罗针对我们关心的这类反对声音,他所作出的应对,是强调那被称义的其已被改变的处境(罗六1~14)。这不是法律的虚构,而是被置于一个跟上帝新的关系及其圣洁子民的生命之中的处境。处在新的地方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虽然这些行为方式蕴含的意义常常需要被解释。新的垂直关系是在新的横向关系及其相继的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律法为那些走向复活的生命提供了一个框架,但这些生命尚未完全复活。如果这事实上是我们的情况,正如常常提及,哥林多群体生命的软弱是衍生自其某些成员以为他们的复活已经完全发生了,那么保罗重新肯定律法这举动的意义就很清楚了。某些决定性的事情的确在他们身上已经发生:他们已经被重价买赎回来,也赐予〔圣〕灵塑造他们会众的生命(林前六19~20)。他们从罪里释放出来而至新的地位,所以不应该因此而漠视他们在身体之中所作的,反之应该引发新的道德认真态度。即使是被称义的人,也有可能被判定为不符合上帝国度生命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在跟哥林多前书同一章(即第六章)较早的地方制定了一个十诫的撮要(林前六9~10)。他要提醒这主要是外邦人聚集的教会,给予以色列人的律法仍是律法。虽然教会的基础现在不同了,在他们已经挪用了的耶稣那清洁、成圣和称义的死亡中,他们得到了保障(「如今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上帝的灵,已经洗凈,成圣,称义了。」〔林前六11〕)。新约倡议称义的主要神学家也同样是个主张活在律法框架中的神学家。保罗宣讲的律法不是在耶稣教导以外的新的律法,虽然保罗的教导包含了一种新的了解,这是因着耶稣的死和复活而来的结果。

教会的圣洁因而是一种给予的圣洁,但也是一种要活出来的圣洁。就像以色列的圣洁,教会的圣洁首先是一群子民的圣洁,这是先于群体内的个别的圣洁。保罗只在罪恶危害到颠覆圣洁群体的生活时才向个别的信徒说话,或谈及个别的信徒,约翰福音的伦理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情况。这不是消除教会个别成员的自由和责任,而是说他们只有在与其他人共融相交中才能成为其所是。保罗在讨论一体与众多之间的关系、群体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基督的身体为其主要的取向。群体中的至谦卑成员对这群体的生命来说跟其明显的超卓性是同样必须的。再一次,哥林多前书十二章的指涉是洗/浸礼和〔圣〕灵。一切会众对整体生活所作的种种特殊贡献,都是〔圣〕灵的恩赐:「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3)。部分并非为了整体的缘故而存在,整体也不是为了部分的缘故而存在。群体的圣洁与群体内各成员的圣洁是紧紧一致相合的。

那么,成圣就是被呼召成为不一样,这同时是赐给教会的和要求教会的呼召。这呼召并非来自律法,虽然律法提供了架构。这呼召是来自基督,因此保罗在另一封信中告诉他的读者不要被「世界」塑造他们的生命,却要把他们自己安置于一处可以让〔圣〕灵转化的地方(罗十二1~2)。基督教伦理的确在某些面向里包括效法基督和上帝,但停留于此只会鼓励焦虑地奋斗而必然涉及回归律法。成圣的内容是自由地成为受造之所是,上帝的儿女在创造主的世界中充满信心并且也毫不恐惧地生活,即或被死亡所环绕和威胁。自由是上帝自由的〔圣〕灵所赐予的礼物,而这自由禁止回到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之中,包括转向自己,而这正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圣洁是透过同一(conformation)的形塑:容让生命以耶稣生命的模式和态度来被形塑。一句话,这是藉着信靠上帝而活,祂已经一次过改变人的境况,并且期望祂将会完成祂在被称义的人身上开始了的工作。只有这样,爱他者(the other)才是可能的。那些藉着信靠基督及盼望复活而活的人——这些都是〔圣〕灵所赐予的——他们被爱的方式塑造,被锻炼像上帝,祂赐下祂自己的儿子,以致他们与上帝已经达至的和好,最终可以圆满实现。

正如上一句所指出的,这里所用的爱的概念是由〔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爱的模式衍生出来的,藉此,祂们彼此给出自已又互相接受大家之所是。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之中,爱是无可避免涉及因着为了他者的缘故而放弃自我,以及中间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为什么「牺牲」(sacrifice)这词语在许多世俗的处境中仍然出现,表明对他人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好处。然而,在救赎群体中的爱是在应许中给予的,因为代价已经付出了,所以可以在信心中被给予出来。基督教群体的操练循着下面的实践:志愿地给出却没有要求回报,但却相信那些给予的也将收取。同一群体爱世界——包括敌人在内——的使命,再一次不过是对上帝儿子的自我给出作感激回应,但却是更为冒险的行为,因为没有保证敌人不会以恨报爱。但这就是像上帝——那样圣洁——所涉及的。

爱与圣洁的连系提醒我们,福音书所说的爱基本上不是一种道德的追求,虽然道德的努力的确是需要的,正如保罗所说的运动训练的比喻所显示的(林前九24~27)。在福音书的叙事中,耶稣在〔圣〕灵里与祂的〔圣〕父连系是透过祈祷而实现的。这样一来,对我们来说,祈祷同时是态度与行动,同时是教会的与个人的行动,因为祈祷维系忠诚的人对准他们信仰的根源。然而,正如我们不能称自己为义,我们也不能没有〔圣〕灵的加力就可以祈祷。巴特(KarlBarth)视基督徒的整个生命其特征为祈祷,或对上帝的呼求,而这在主祷文之中完全显示出来,其不同的请求都持守神圣行动的首要性,神圣行动的实践很多都包含了祈求在内。2然而,这些请求是基于如下的假设:那些以主祷文的词语祈祷的,就如那些已经进入如耶稣与祂的〔圣〕父的关系那样子。他们首先的祈祷是祈求上帝在地上的统治,然后就是为自己而祈祷。后者的祈求显示出为自己的祈祷刚刚跟自私相反,因为在当中这些祈祷承认在一切事情上面,都要欢天喜地地倚赖上帝。同样地,为世界祈祷也不应了解为若非只是推动在世界之内实践正确的行动,就是这些行动的另类选择,而应了解为祈求上帝给予祂的子民机会,在祂对这个世界所作的恩慈管理之中,跟这个世界分享。因为国度、权柄和荣耀都是祂的,祂的法令管治一切,其他一切事物的情况,也都会安妥。

31、复活

复活是上帝透过祂的〔圣〕灵完成其对人在身体中的生命的转化。一个满意的解释包含了下述几点特征。第一,这教义必须从灵魂不朽坏的教义分别出来,虽然这教义可能有些特性跟其相同。有两个原因要作出这样的分别。首先,不朽灵魂的教义鼓励如下的信念:灵魂某角度来说,自然是与上帝相似,或者甚至与上帝有连续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教义忽略了本书从起初已经强调的看法:上帝所创造和应许要圆满终成的是整个受造的人。复活的教义首先并非关乎不朽性,而是关乎上帝对祂的受造物的旨意,特别是关乎祂所创造的人。我们将在下面「特别」讨论延续性的限制性的条件(qualification),但在这一阶段想要强调的却是延续性的看法:「死亡之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跟死亡发生之前的在身体中的生命有其延续性,也跟整个物质受造世界的生命有其延续性。

第二,这延续性却不是直接的,好像一个人被送到天上却没有任何改变。复活跟一切灵魂转移的看法有所不同,这些灵魂转移的看法把在身体中的生命的重要性降到最底。圆满终成那已经开始了的生命是对受造物的应许,拿撒勒的耶稣其情况正好表示,这终成圆满只能透过转化而来临。我们也一样,是被死亡塑造也命定死亡。哥林多后书五章提出的对人的了解,指向上述所讲的,表示即使是被称为义的人也走在通过死亡领域的道路之上。受造物的「必然朽坏」的终结,只能由彻底的再造方才实现,事实上这是完成那在基督里已经开展了的,只是提升到新的层面。保罗宣称:「血肉之体不能承受上帝的国」——这里很可能隐藏了保罗敌对者的部分要点,而保罗的理由是「这必朽坏的总要穿上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穿上不死的。」(林前十五50、53,译按:根顿所引圣经经文英文原文为”the perishable must clothe itself with the imperishable,and the mortal with immortality",《和合本》把「穿上」翻为「变成」)然而,这陈述句要小心地解释,因为很清楚保罗写下这句时并非提议逃避具体化,而是表示在彻底不同的情景下作出转化和圆满终成。保罗在心里总以复活的耶稣的形式来看一切事物,这耶稣仍然是肉身的,祂吃祂喝,不过在另些层面上,祂已经超越了某些时间的和空间的经验的限制。然而,祂超越了但却没有废弃这些限制。

关键可在保罗常被讨论的宣称中找到:「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林前十五44)这在理论上可以——但从来都不是优秀的神学指引——指向一非具体化的身体(a disembodiedbody),虽然这是抽离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和新约见证耶稣为一整全的个体这一脉络。东正教的解释常说这是指向被〔圣〕灵充满的身体,而这对我们具有指引性。如果我们问「灵性的」(spiritual)是什么意思,而听到的答案是凡事都相应于灵上帝的活动,这就引领再进一步了。正如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论及这被称为三一中的第三个位格,并不单只对那些我们称为「灵性的」东西有兴趣,以西结书三十七章的信息是,〔圣〕灵的功能是转化枯骨为活泼的军队。因此,灵性的身体是指死亡的身体被转化成为了、向着和与上帝一起而活的身体。这就把我们带进复活的第三个特征。

复活不是把人的灵魂脱离世界,而是把整个人跟世界一起圆满终成。正如在别处已经提出,饼和酒都是自然的制成品,在主餐中的使用表明了,基督教的崇拜是以某种方式跟整个世界的生命连系起来;耶稣是死人复活的初熟果子,意即祂是那些将要被复活的人中间的首先复活的一位。但祂的复活,正如罗马书八章清楚指出,以某种方式涉及其他受造的实在(created reality)在内,不过受造的实在是以一隶属的方式而被卷入。今天生态意识高涨,我们都陷在过分强调罗马书八章21节第一句而牺牲第二句的危机中。我们需要指出受造物将会同时「脱离败坏的辖制」以及「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肉身的复活、整个人的复活,是创世记一章26至27节所含蕴的应许的实现,因为那些以上帝的形象被造的都会在其被造的处境脉络中被圆满终成。

同样地,启示录二十一章1至4节的应许,指的是将有新天新地,以致上帝将会真正地在其所完成和终成的一切之工中得到赞美。复活在这一脉络要讲的,主要不在「死后的生命」,反而是其对今生」」的冲击,保罗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书信将会指出这一点的重要性。复活的光向后面照亮,显明生命是活在对复活的期盼之中。复活给予伦理一特别的终末取向,使得其跟平常所讲的有所不同。后者的看法最佳莫如透过著名的维多利亚式争议(Victorian dispute,译按:指该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标准和华丽的藻饰的文艺风格)而显明,当中神学家莫里斯(F.D.Maurice)因为怀疑地狱永远的惩罚而失去其教席。要求持守永罚这教义的理由很有教育意味,因为他们聚焦于一种信念:没有这教义提供的制止,防洪闸门将会大开,而所有不道德的行为将被鼓励。这里的要点不在于毁灭的预言是否实现,对使徒保罗来说,这并非教导复活的主要理由,而是刚刚相反。复活提供了根基让人怀着信心扶着犁不向后望,「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后十五58,这是该章的总结)。这样子,复活是真正的此世的教义。

最后,那已应许的死人复活因而表明了〔圣〕灵塑造基督徒生命的第三条路。第一条路是过去的:从罪中完全及自由的得释放已经在十字架上成就了,上帝透过群体也就是基督的身体恢复其与人的团契,一切人所要信靠的都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十字架上的成就。第二条路是现在的。那些容让自己的生命被教会的崇拜和团契相交所塑造的,乃是那些在创造时要想其像上帝的,以及按着基督的生和死被塑造及对基督的生和死相符应的。他们被造而为圣洁的,如同上帝是圣洁的:自由地以不一样的生命服事上帝及邻舍。而第三条路则是将来——我们的将来,通过同一的灵上帝,将在终结时完成那在进程中的圣洁,以致被称为义的得最终成为圆满的义人。

此时,他们同时为义人和罪人、上帝所接纳的儿女,但仍然主要活在死亡世界的主宰中。复活的应许是,正如生与死不是两极对立的,因为其中一方胜过另一方,所以随着称义而罪仍然持续。罪的确持续,正如死亡一样,但已经不再对信靠上帝的有任何决定性的影响。希伯来书所用的形象较路德的口号更好地表达了受洗/浸者的终末取向这一真理之所在。罪拉着比赛中跑手的后腿,所以要被脱去,就像脱去某些累赘的衣服,以致活出自由的生命(来十三1,这是另一处使用体育运动的隐喻)。

32、自由的〔圣〕灵

总的来说,〔圣〕灵是那位父上帝藉着其为行动者而称义、成圣,以及最后透过及与祂的儿子使死人复活。作为那位我们称之为三一中的终末成员,作为那位预先为特殊的创造行动及事物带来圆满终成的,〔圣〕灵所带来的上帝的自由是特别需要注意的。然而,自由不是随意,不是绝对的自由,可以进入人里头做要做的事情或按己意随时显现。(加尔文〔John Calvin〕论说得好,即使上帝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因为祂不能做任何事情——除了良善的事情之外。)3〔圣〕灵的(of the Spirit)自由首先表现于世界的创造,世界不一定要被创造,但已经被创造了,因为上帝想要在祂身边有另一实在,并且这另一实在能跟祂团契相交。第二,〔圣〕灵的自由可见于上帝跟祂的受造物打交道的主权、其在以色列、耶稣基督及这一切之外的结构之中的涉入,这都藉着并在〔圣〕灵中得以实现的自由,而祂是〔圣〕父的权能与力量。第三,正如我们已经见过了,〔圣〕灵的自由也在上帝所成就完成的终结的方式中启示出来,这终结是为祂所造的世界的,避免其在其「自然的」进程中解体,以及藉着呼召、称义和成圣使其在对上帝的赞美中圆满终成,和通过同一位耶稣使得一个群体获取惟一的根基而成为其自己及作其所应作之事,这都是上帝自由的恩典。把上一章和这一章的结论连结一起,我们因此而可总括地说,〔圣〕灵是那位透过群体而赐予自由的:透过他者的礼物。与此对应的是,在〔圣〕灵中(in the Spirit)的自由是上帝赐予的像上帝的自由,这自由是学习去爱那甚至不可爱的自由。因此,自由在群体中成形,并且在教会中成为核心的,这教会由于相交而存活,而上帝正是这相交并且赐予这相交。肯定地,正是这相交而非别的壮观的能力的个别施予,才是「在〔圣〕灵中」的洗/浸:这是一种与他者一起的生命礼物。因为〔圣〕灵是那位圆满终成一切受造物的,祂的工作是集中在使平常的,特别是在人类身体中平常的生命,成为其被创造之所是。

注释:

1.Anselm of Canterbury,Why the God-Man,II,16.

2.Karl Barth,The Christian Life:Church Dogmatics,Volume4/4,Lecture Fragments,translated by G.W.Bromiley(Grand Rapids,MI:Eerdmans,1981).

3.John Calvin,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edited by J.T.McNeill,translated and indexed by F.L.Battles(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60),2vols.,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20and21,II.iii.5.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