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安提阿元素
第八章、安提阿秘诀之二:
没有巴拿巴,就没有保罗
圣经给我们看见,什么才是「平衡」的教会,而安提阿教会便正是当中的表表者。在上一章,我们看到一群寂寂无闻的信徒,如何建立了安提阿教会。如今我们要看的,就是这间教会中的领袖。我们在上一章指出了,「无名之辈」也可以成为神所大用的人;而在本」」章,我们将检视这真理的另一边——领袖的重要性。领袖与平信徒的不同角色,正是安提阿教会得以「平衡」的原因。本章的主角,便是安提阿教会其中一位的领袖巴拿巴;他的恩赐与贡献,正是安提阿教会得以建立的第二个原因。
「安提阿元素」的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生命力——充满爆炸性的生命力,平凡的信徒便是凭着这股生命力,建立了一间生机蓬勃的教会。然而,教会不可以单凭一股生命力来令她的工作持续下去,她必须有其他的恩赐来与之配合。第一个运用恩赐来与这生命力配合的人,就是巴拿巴,他拥有关顾的恩赐,也有牧养的恩赐。其实,神一直透过祂所拣选的信徒,亦即是那些体会神爱的信众,来向其他信徒传达基督对他们的关爱,而巴拿巴便正是神所拣选的人,他爱心的事奉,正是把安提阿教会的信徒紧紧地凝聚起来的关键。
大卫的经历,正好为我们帮助上述的原则。有一次,扫罗王因嫉妒和仇恨而追杀大卫,那时,大卫与他的家人和追随者逃到了洗革拉,碰巧亚玛力人也在此时进侵那城,因此,大卫便陷入了一次极大的危机中。
第三日,大街和跟随他的人到了洗革拉。亚玛力人已经侵夺南地,攻破洗革拉,用火焚烧,掳了城内的妇女和其中的大小人口,却没有杀一个,都带着走了。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到了那城,不料,城已烧毁,他们的妻子儿女、都被掳去了。(撒上30:1—3)
跟随大卫的人也因此对他非常不满,这时,大卫的生命可谓危在旦夕。
大卫甚是焦急,因众人为自己的儿女苦恼,说:「要用石头打死他。」(撒上30:6上)
大卫既要面对被杀的危险,又要面对妻儿被掳的焦虑,可是,他的反应却发人深省。
大卫却倚靠耶和华他的神,心里坚固。(撒上30:6下)
大卫懂得怎样抓紧神,聆听神和寻求神的拯救。这就是圣经所说的「信心」,只有一个对神有真切认识的人,才能有这种信心的表现。
但有时,大卫也需要别人为他提供实际的帮助。在大卫另一次逃避扫罗追杀的过程中,他便得到了别人的安慰和帮助:
扫罗的儿子约拿单起身,往那树林里去见大卫,使他倚靠神得以坚固,对他说:「不要惧怕!我父扫罗的手必不加害于你;你必作以色列的王,我也作你的宰相。这事我父扫罗知道了。」于是二人在耶和华面前立约。大卫仍住在树林里,约拿单回家去了。(撒上23:16—18)
我们在此看见了一个无私地鼓励别人的例子。约拿单是扫罗的儿子,因此,他应是未来的君王,可是,他却勉励大卫,说他必作以色列王,由此可见,他取了一个退位让贤的立场——大卫若作王,约拿单便要让位。这就是劝勉的事奉了!同样,当神的仆人要使弟兄姊妹知道,神的恩手要为他们带来好处时,他便会勉励他们。而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明白神的应许是永不落空,以及神是一位美善的神,神的仆人将会毫不犹疑地付出任何代价。
可是,若对这两种互相「平衡」的鼓励——即直接从神那里得着力量,以及透过别人的勉励而获得力量一一作出分析,将超出本书的范围。但我却可告诉你们,这两种鼓励都可达致相同的结果,就是引领我们回到神的平安里去。事实上,我们若要在属灵的路上前行,就必须有别人的勉励。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说:「做得好!」这是神儿子也需要的赞赏。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一生中有三个重要时刻,是直接获得父神肯定(太3:17,17:5;约12:28)。今天,神仍然愿意给予我们同样的鼓励,因神知道,在我们一生中,总有些时刻,是需要听到一些类似约拿单鼓励大卫的话的。
巴拿巴带给安提阿教会,正是第二种的鼓励。若缺乏这种鼓励,我们将不能建立安提阿教会。在现实生活中,宣教士的生活往往都是「在最前线」的,因此,他们比一般信徒承受更大的压力。他们常会感到孤单、被误解,被忽略和被排斥。他们需要有人像巴拿巴一样的鼓励他们。因此,我们将会在本章探讨有效地鼓励别人的方法。
巴拿巴最先出现在使徒行传第四章。那里的描述虽然简单,但却能有力地说明耶路撒冷教会的初期生活: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徒4:32—37)
巴拿巴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耶路撒冷教会。值得留意的是,当时虽已有不少高质素的信徒,但圣经却仍然认为巴拿巴值得一提。也许,圣灵要在此特别指出,巴拿巴乃是众人心目中的巨人。可是,圣经中提及巴拿巴的的事情却并不多,这很可能是巴拿巴没有刻意标榜自己所致。这种对比(有重要的地位,但却没有自吹自擂)正是巴拿巴事奉的特色所在。具有这种事奉特色的人,才能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巨人,因他们努力建立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换言之,他们事奉的成果,只会在别人的身上彰显出来。我们又可知道,今天的宣教士,有多少是因着巴拿巴的关心才能站立得住呢?又有多少是因为缺乏别人的关心,以至站立不住呢?总言之,衡量现代巴拿巴「成就」的方法,并不是看他建立了多少功业,而是看他能否令别人站立得住。
几年前,曾有一位被差来新加坡的宣教士找我倾谈,他曾找过我好几次,但我因为工作实在太忙,以及不知道他曾找过我,所以大家一直没有联络上。最后,在某个星期六早上,我终于有机会与他会面。他与我分享他内心的挣扎,他说他担心自己和妻子无法继续宣教的工作,因他们的工作实在太艰难了,而好些事件也令他们感到难以负荷。我们话别之后,他的话便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差他来到这里的那间西方教会,是我所认识的,而我也曾到过那间教会讲道。我还记得,那时他们告诉我,他们正在经历极大的复兴。这时,我不禁反问,他们所经历的是怎样的复兴?何解被差派到前线来的同工,会感到被忽略、疲累、甚至一直要找人倾谈?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那间教会的巴拿巴又在哪里呢?
巴拿巴是新约其中一位形象最鲜明的人物,透过圣经的记述,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他所作的工,以及其工作所产生的果效。
首先,巴拿巴对神的美善有绝对的信心,因此,他把他的家产变卖,把所得的价银放在使徒的脚前(徒4:36—37)。他在事奉之前,已经与耶稣建立了个人的关系,承认祂是救主和主,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祂。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徒4:36—37)
其次,就事奉和呼召这两方面而言,我们看到,即使在一间人才济济的教会中,巴拿巴也被公认为最有劝勉恩赐的人,因此,他又有「劝慰子」的称号。由于他是利未人,所以,他自小便接受了与旧约有关的教导,并且学习遵从神的道。他不单单对神的道有所认识,更在律法的基础上,培育了劝慰人的特殊恩赐和能力。
还有另一点是令人诧异的,当时的教会虽然如日方中,可是,它们却仍然需要像巴拿巴这样的人: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徒4:33)
由此可见,无论教会对内和对外的事工是如何的兴旺、蒙福,信徒之间仍然需要互相劝慰;教会仍需要特别选立某些像巴拿巴的信徒,来对其他信徒作出劝慰。这事实在是我们一个莫大的提醒。若然教会在兴旺时,也需要劝慰的事奉,那么,当教会经历困苦时,劝慰的事奉就更加重要了。
希伯来书三章12至13节有力地说出信徒要彼此相劝的理由: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来3:12-13)
「相劝」这词较准确的翻译,乃是「勉励」,因此,这节经文较正确的翻译是:「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勉励,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这节经文提出了一个严正的真理,就是我们要天天彼此勉励。它如同维他命丸一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能量,让我们获得新的盼望,但这维他命药丸只够维持一天的所需。次日,我们便得吃另一颗维他命丸了。经文告诉我们,我们若得不到勉励,就可能会「被罪迷惑」、「心里刚硬」。恶意的批评,可以影响一生(我相信,许多人都清楚记得别人如何用说话伤害我们——纵使那已是童年的事),但勉励的说话,却只能维持一天。因此,经文便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彼此勉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其实都是迫切地需要别人勉励的人!
有许多曾经努力事奉耶稣的人,如今却远离神。其中一个理由,是否因为他们缺乏别人的鼓励呢?
著名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父亲,是一名德国牧师,而梵高亦曾经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传道人。起初,梵高在伦敦的贫民区工作;之后,他又去到比利时的矿工中间传福音。他对贫民的处境十分同情,所以,他除了向他们传福音外,也渴望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帮助他们。然而,当他开始出现一些精神不稳的征状后,无论是他的教会,还是他所属的差会,都撤回了她们给他的支持。于是,梵高便得藉着绘画来支持自己,好让自己能继续帮助穷人。在被教会和差会拒绝后,梵高虽然没有放弃他的信仰,可是,他却因此变得非常抑郁,并逐渐感到绝望,最后,他甚至走上了自寻短见的道路。他所绘画的画,虽然要到他死后才被人欣赏,可是,任何懂得欣赏其画作——尤其是在他的自画像——的人,都能够看出他在当中所流露的痛苦。我不禁在想,若他在年轻时能遇上一位像巴拿巴那样的弟兄,而不是那些只懂得批评他,又不给他支持的人,他的一生必然会因此而改写。想到这里,我实在不能不黯然神伤!
别人的鼓励,乃是健康人生不可缺少的要素。除了耶稣和圣灵外,巴拿巴便是圣经中最懂得鼓励人的人了!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述,我认为巴拿巴的事奉,对安提阿教会的建立,以及对保罗的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说,没有巴拿巴,便没有我们所认识的保罗和安提阿教会。总言之,巴拿巴乃是「安提阿元素」中的关键人物。
之后,巴拿巴又在使徒行传第九章中出现。在那里,我们看到保罗因着放胆见证耶稣是神的独生子,以至那些不信福音的人要密谋杀害他,众门徒知道后,便用筐子把他从大马色的城墙缒下,要他逃命。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但他
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画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徒9:23—25)
犹太人显然因着这位曾全主力逼迫教会的保罗,如今竟大力宣扬耶稣的复活而无比震怒。于是,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一样,人若然没有办法制止信息的传播,就唯有禁止传播信息的人,这便是他们要杀死保罗的原因。
于是,保罗便来到耶路撒冷。可是,门徒们却半信半疑的接待他,因在不久前,耶路撒冷的信徒才看过保罗是如何的支持处死司提反,他们也知道,他原是个捉拿基督徒的狂热分子。于是,保罗便成了新约这期间最具争议性的初信者。门徒们为什么要信他呢?他们也许在怀疑,保罗会不会假装悔改,并藉此接近教会的领导层,好把他们一网成擒?那些熟悉前东欧共产主义国家情况的人,都知道执政者控制教会的惯常伎俩,就是将服务党而不是服侍主的人,放置在教会的领导层。这些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部署捉拿信徒领袖的计划、反对任何能为教会带来增长的决议、以及除去一切能令神的百姓得以建立的机会。直至今天,还有不少信徒因为被其他信徒出卖而被收监多年,那些陷害信徒的人,实在是「披着羊皮的狼」。
即使扫罗是真心的信主,但对耶路撒冷教会来说他仍是个危险人物,因他所作的见证,很可能会惹来犹太人更强烈的敌视,并因此为教会带来更多的祸患。而事实上,犹太教的当权者对保罗这位叛徒,也真是怒不可遏的。总的来说,使徒行传第九章给我们看见,就是初期教会在接纳保罗一事上所显出的犹疑态度。
然而,巴拿巴却没有这种疑虑。这位「劝慰子」愿意做中间人,站在保罗的身边,将他介绍给耶路撒冷教会的众领袖: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色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徒9:26—28)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蒙神呼召,作外邦人使徒的保罗,确实需要获得耶路撒冷教会众使徒的接纳,因耶路撒冷教会乃是当时基督教的中心。加拉太书的首两章便清楚地指出,保罗若要向外邦人传福音,就必须先获得只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使徒的肯定。
在保罗这刻的生命中,巴拿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对巴拿巴来说,把保罗介绍给使徒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这事会对他的自由,甚至他的性命造成莫大的打击,但为了帮助保罗进入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群体,巴拿巴甘愿冒上失去一切的危险。假如保罗真是想渗入内部、出卖信徒,巴拿巴便很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捉拿的人,至少,巴拿巴也会因向教会推荐保罗,导致令其他信徒对他失去信心。然而,他却甘愿冒这个险,好让保罗有机会与耶路撒冷的信徒相交。
在使徒行传第九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保罗因巴拿巴的勉励而作出的贡献。保罗获得耶路撒冷信徒接纳,与他们出入往来后,便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那些奉行强硬路线的犹太教教徒便因此计划杀害他。与在大马色的犹太人一样,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反应,乃因他们痛恨这位昔日全力逼迫教会的人,如今竟然在他们的势力范围——耶路撒冷——内大力传讲福音。他们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保罗会有如此重大的改变。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该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徒9:29—30)
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的实时反应,便是打发保罗回到他的出生地和故乡——大数城。无疑,这行动本身是合理的,因他们确实害怕司提反殉道的悲剧会再次发生。使徒行传九章29节指出,这位曾经赞同处死司提反的保罗,如今却站在司提反昔日讲道的会堂中传讲耶稣。在犹太人眼中,保罗已由他们的伙伴变为了他们的死敌,为了把形势扭转过来,他们不得不把保罗视为报复的对象。有见及此,教会决定打发保罗回大数去。教会这样作,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护保罗,避免他遭到司提反同样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可使教会免于另一次的逼迫。但最有可能的原因,还是保罗多一天在耶路撒冷,他们就会多一天的不安,所以,打发保罗回大数去,乃是使徒们的「权宜之计」!
然而,这决定显出了使徒们的目光是何等的短浅,因打发保罗回去,对教会的未来极可能构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他们要求保罗从当时属灵的中心耶路撒冷撤离,退到大数这个较为封闭的地方,结果他们便为保罗制造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保罗听从教会领导层的指示,留在大数,一方面是因他自小便知道顺服的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他也明白领袖们的看法和顾虑。不少现代的读者可能会认为,神既然直接向保罗说话(这点是我们可以肯定的),那么,在属灵的事情上,他便只须遵照神的吩咐,而无须向任何人交代。然而,在保罗的思想中,神对个人的带领,与属灵领袖的指引,乃是两件互不冲突的事情。今天,确实有不少人对保罗的顺服大惑不解,但我们必须要知道,保罗是个恪守圣经原则,尤其是当中道德标准的人,所以,顺服的道路乃是他的必然选择。但尽管如此,保罗仍避不了这事件所引起的两难局面:保罗蒙召要去到外邦人中间传讲福音,因此他绝不可能留在大数!但使徒们却偏偏希望他留在大数,那么,他应该听从人的指示,留在大数;抑或遵从神的呼召,去到地极?
在使徒行传十一章,巴拿巴便为保罗化解了这个两难的局面。正如上文所述,巴拿巴专程由安提阿去到大数寻找保罗: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5—26)
找到保罗以后,巴拿巴便带他去到安提阿,与他一起在那里事奉了一年,甚或更长的时间。正如先前指出,他们的事奉产生很大的果效,以至当地信徒最先被称为「基督徒」(徒11:26)。
巴拿巴带保罗离开大数,直接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保罗可以因此坦然的离开大数,回应神对他的呼召。这事在使徒行传十三章中,有清楚的说明。巴拿巴是耶路撒冷的使徒,因此,他绝对是带保罗离开大数,并让保罗回应神呼召的适当人选。
其次,与巴拿巴一起事奉一年多,对保罗的一生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慕迪(D.L.Moody)就曾指出:「一切伟大的事奉,都是在神恩典的土壤中生出和成长的。」「劝慰子」在那里,那里就有恩典。保罗也许就是在巴拿巴的影响下,发展出他独有的领导和事奉潜能。曾有圣经学者指出,当扫罗(意即「要求」)变成了保罗(意即「微小」)时,他便成为了一位满有恩典的使徒。休斯(Selwyn Hughes)也曾指出,在悔改归主后,保罗这位法利赛人中的法利赛人,仍然是一位极端严格和自律的苦行者。他岂不是在旷野住了三年吗?而这三年只会使他更加自我中心,因此,巴拿巴必定要带保罗到安提阿教会去,让他在那里亲身感受神的恩典,并经历因倚靠神而来的甜美。
在使徒行传十一章中,巴拿巴带保罗离开大数,并导引他去实践召命,这一切对保罗而言,都是意味深长的。这些事也一再证明,这位「劝慰子」乃是直接帮助保罗履行神的使命的关键人物。没有巴拿巴,就不会有保罗。没有保罗,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基督教。因此,在神的国度里,「劝慰」的事奉是无比重要的。
在我们继续细看巴拿巴如何藉「劝慰」来进一步帮助保罗之前,我们必须要紧记,「劝慰」的事奉不仅对个人的生命和呼召有深远的影响,它也可以把整间教会重塑。在上一章,我们已看过了巴拿巴对安提阿教会的影响: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2—24)
「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这句话是何等的震撼!它意味着「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的人,仍然有可能不是好人。一个「好人」必然会是个懂得鼓励别人跟随耶稣,甚至愿意为此而舍弃生命的人。我们不妨细想,我们这一代之所以如此强调「个人的事奉」,是否因为今天缺少了「好人」——真正愿意帮助我们跟随耶稣的人。巴拿巴重视的,乃是神在其他人生命中的呼召,而不是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呼召。为了帮助别人实践他们的召命,他愿意冒上极大的危险——他不要求别人成为犹太人,他要求的,只是别人一心跟随主、走十字架的道路而已。这确是个冒险的决定,因为他可能会因此而激怒耶路撒冷的教会,然而,这决定亦带来巨大的震撼力,它不单单令信徒得着新的异象,也令「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4)。巴拿巴藉事奉所产生的影响力实在是很大的!它不单单建立了保罗,也建立了安提阿教会!
在使徒行传十三章中,巴拿巴又再一次的支持保罗。在这里,我们看到,神呼召安提阿教会,要她们差派她们当中两位最重要的仆人作宣教的工作。于是,保罗便有了实践宣教使命的机会,只是我们不可忽视巴拿巴在此事上对保罗的鼓励。保罗要离开安提阿,「出去」作宣教的工作(相对于留在本地,支持出外宣教的人而言),但巴拿巴并没有保罗所得的呼召,可是他却因保罗的缘故而甘心接受这事奉,并愿意与保罗一同踏出宣教的第一步。他仿如陪随着火箭升空的航天探测仪般,当他把保罗送上履行神召命的轨道后,自己才回航。这就是「劝慰」的事奉了!
于是,巴拿巴和保罗的伙伴关系便于使徒行传十三章2节开始了。而在之后的几章经文中,我们所看到的,乃是一个奇妙而满有恩典的过程。正是这过程,使他俩的关系,由「巴拿巴和保罗」,变为「保罗和巴拿巴」,再变为「保罗」。巴拿巴的责任,是鼓励、支持和帮助他的弟兄出去,履行他的使命。完成这项责任以后,他便参与了另一项的拯救工作,下文将对此有所交代
然而,在保罗逐渐脱颖而出的当儿,我们却在使徒行传十五章看到了一次宣教路上的波折:一群来自耶路撒冷的人起来攻击保罗,他们宣称外邦人必须先变为犹太人,接受割礼和摩西的律法,才可以成为基督徒。换言之,促使安提阿教会诞生的原则(见第十一章),便再一次的受到挑战。保罗、巴拿巴和安提阿教会的领导层,都明白这争论具有非比寻常的神学意义,于是,他们便决定派出一个代表团到耶路撒冷去,与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会面,为这个重要的疑问寻求裁决。若我们知道,基督教的未来发展,实有赖此次会议的正确裁决,我们便不会小看这次事件的重要性了。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的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马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徒15:1—5)
上述经文的第2节,两次提到保罗和巴拿巴二人,两次都是以保罗的名字先行。可是,到了第12节,两个名字出现的次序便被倒转过来,变为「巴拿巴和保罗」:
「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徒15:11—12)
巴拿巴在耶路撒冷教会事奉期间,已建立了好名声,而别人也对他十分欣赏。可是,保罗却从未在耶路撒冷教会参与事奉。此刻,巴拿巴不单单再次以他的信誉支持保罗,更站在保罗与那些破坏他的使命、阻挠他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人中间,誓保保罗的清白。我们在新约中看到,不少人因保罗的召命而对他的言论和教导作出各种的扭曲。如果没有巴拿巴的出面支持,谁敢说不会有人在这个会议中提出反对他的议案?保罗幸得巴拿巴的支持,他才能取得使徒们的信任。在商议过后,初期教会决定通过保罗和巴拿巴的议案,而这议案,便正是我们今天所接受的新约真理。
紧接这次事件之后,另一件特殊事件又发生了,而这特发事件又再一次的肯定了巴拿巴所得的呼召,就是要成为别人的勉励。在使徒行传十五章35节,保罗和巴拿巴由耶路撒冷回到安提阿,继续在那里建立教会。但突然间,保罗和巴拿巴两人竟出现意见不合和争论。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沉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15:36—41)
保罗提议他们一起回到宣教工场,再次探望他们在外邦人中间所建立的教会,同时亦可趁机建立新堂。巴拿巴欣然接受这建议,并希望带同马可与他们同行(徒15:37),但保罗却反对马可的参与,他的理由是:首先,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巴拿巴要带同他去,可能是基于某些关系上的原因。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第一次的宣教教程中,马可亦有随同出发(徒13:4—5),可是,到了半路中途,他却因为行程艰苦而自行离去: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徒13:13)
保罗的呼召,乃是要成为植堂事工的先锋。前线的士兵当然不想与一个可能临阵退缩的人同行。可是,作为「劝慰子」的巴拿巴,却另有呼召。他好比一个随军的医护人员,他的任务就是医治那些受伤的士兵。保罗与巴拿巴的严重分歧,令二人分道扬镳,保罗带西拉上路,巴拿巴则与马可同行。
我们无须把这事件看成是教会的分裂,因保罗和巴拿巴只不过是在实践神给他们各自不同的呼召而已。保罗的呼召,是将福音传给外邦人,而巴拿巴的呼召,则是作「劝慰子」。如今,巴拿巴的任务是要鼓励马可,正如他过往曾鼓励保罗一样。
巴拿巴和马可回到居比路,那儿是巴拿巴的故乡(徒4:36),而他的表弟马可,也一定有亲属在那儿居住。或许,正因这个缘故,当保罗在第一次的宣教旅程中,离开居比路之后,马可便离队了。(也许,宣教工场要求之严格是他始料不及的!)无论如何,居比路乃是马可与保罗最后一起工作的地方。巴拿巴带马可回到他失败的地方,而这地方,也正是挽回的开始。
经文没有告诉我们,巴拿巴接着所发生的事,因圣经的焦点已停在保罗的身上,以及他把福音带给外邦人的工作上。不过,对于「劝慰子」在马可生命中所带来的影响,圣经却并非只字不提。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曾两次非常正面地提到马可,明言他对自己的传道工作「有益处」——这两句称赞的话明显是在使徒行传十五章的争议之后才说的。马可终于再次成为保罗的同工:
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
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门24节)
由此可见,巴拿巴工作的成果,在初期教会中是具有无比的影响力的。他在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如何支持保罗,他在使徒行传十五章中,也同样支持马可——否则,这位年轻人在别人,甚或在圣经的眼中,将永远是一位失败者,而保罗也不会称赞他为一位「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的同工。把马可挽回过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巴拿巴得冒着失去保罗这位朋友的代价,来挽回马可),然而,被挽回过来的生命,便是巴拿巴工作成果的最佳见证。
今天,耶稣基督的教会愈来愈需要巴拿巴那样的事奉。每次当我分享这个信息的时候,我都会获得极大的共鸣。其实,基督徒在排满活动和以成果为主导的教会生活中,最渴望得到的,也许就是别人真挚的关怀啊!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有幸与一位无论对我或其他人而言,都堪称为现代巴拿巴的同工一起事奉。这位同工名叫休兹(HarryHughes),每次与他接触,我都有如沐春风,彷彿神正在鼓励着我似的感觉。正因他有鼓励别人的恩赐,所以,他乐于藉自己的生命和事奉来激励别人,并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使命和目标。与休兹的相处,使我深信天父是爱我的,即使我所面对的处境与这个信念看似互相矛盾。
在休兹的生命完结前,他得做一次大型的心脏手术。他写信诉我,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此次手术,但不管如何,他希望我知道,神曾经藉着我的事奉来使他重新得力,继续事奉主。我回信给他说,他最需要的,是动一次脑部手术而不是心脏手术!我告诉他,是他的生命和他像巴拿巴一样的事奉,才真的是使我重新得力,继续事奉主的原因。是我领了他的恩,而不是他领了我的恩。也许,正因我们能够互相欣赏,所以我们都忘记了自己的付出,并能充分感受对方给自己的帮助。直至今天,休兹都是让我对巴拿巴的事奉有深刻体会的一位弟兄。自从休兹在几年前离世后,我的心中一直感到有所缺欠,而这个缺欠,是只有休兹这样的人才能填补的。我也知道,并非只有我才有这种感觉,许多人也同样有这种感觉。遗憾的是,我们的身边并不常有休兹这样的人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劝慰」的事奉,让我们继续思想巴拿巴生命中的几项特点。
第一,没有一种事奉是毋需付代价或可以轻易完成的。每个人都要为他所做的付出代价。正如前面所说,在使徒行传第四章,巴拿巴把变卖了产业放在主的面前,这表示他是个完全降服于耶稣主权的人。在第九章,他再次冒上损失一切的危险,接受保罗进入耶路撒冷教会。在第十一章,他冒上失去耶路撒冷教会职分的危险,去到安提阿,接受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而甘愿离开耶路撒冷,正好表示他有舍弃自己的安乐窝,并到一个陌生地方事奉的勇气。此外,在第十一章中,我们看到他带领保罗到安提阿,让保罗使徒的身份被认可,可是,他这样做,却会动摇自己在安提阿教会中的地位。在第十三章,他冒着失去安提阿教会的危险,甘愿帮助保罗实践他的使命——他为了一件对自己毫无益处的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第十五章,虽然别人的矛头向着保罗而不是他,但他却与保罗站在同一阵线上。同样在第十五章,巴拿巴为了挽回跌倒和被排斥的马可,竟甘愿冒上破坏自己与保罗情谊的代价。
虽然巴拿巴为了以上的一切付上了沉重的代价,但却得不着任何的益处。他付出代价,无非是要让别人得益处。换言之,巴拿巴的付出,并不是要令自己得益,而是要令别人得释放。是不是这原因,以至「劝慰」的事奉显得特别困难?是不是这原因,令我们在基督的身体内,很少看见这种事奉?是不是这原因,令休兹这样的人在今天变得愈来愈少?
第二,虽然劝慰可视为是牧养的一种方式,可是,当中却涉及一件罕有和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留意:巴拿巴的恩赐基本上是牧养的恩赐,但他亦是一个胸怀大使命的人。他对万国中的未得之民,以及地方教会的信徒都同样关心。在他的思想中,这两种人是可以同时关心,而不构成任何冲突的,因为对地方教会的关怀,至终必会驱使她们将福音传遍万国。此外,他也没有对普世宣教的事工置之不理,反而积极地鼓励别人投身宣教的行列。今天,我们虽然有许多很好的牧者,可是他们却都不大关心大使命。他们关心的,只是他们的羊;他们要确保他们的羊有足够的灵粮,可是,对于羊圈以外的人,他们却毫不关心。
巴拿巴正在挑战我们。他的生命告诉我们,只牧养自己的羊,令他们饱足是不足够的。我们若以此为目标,就是背叛了耶稣基督这位教会之主。巴拿巴不单单爱护信徒,他更与神同工,帮助信徒在将福音传遍万国一事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看来,巴拿巴的生命正是牧者们的挑战。在传福音一事上——且让我们先不要把目标放在万民的身上,而先把目标放在本地的邻舍中间——我们的牧养工作究竟是给予助力还是阻力呢?究竟我们是在鼓励信徒出去,抑或是使他们安坐在教会之内,不想有任何行动呢?信徒们是否已经忘记许多人因为从未听闻救主的爱,以至过着没有盼望的生活呢?
第三,世上最需要「劝慰子」的人,莫如那些遵从耶稣基督的呼召,去到前线工场的宣教士了。这些宣教士除了要面对地方教会所面对的问题外,他们也要面对因陌生的文化、陌生的气候、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人所带来的压力。而最糟的还是,他们往往要面对一个足以令他们崩溃的压力——就是没有人关心他们,没有人用书信、电话、电邮来问候他们,也更没有人探望他们的压力。宣教士天天等候别人的「劝慰」,但等候的结果,就只是空空如也的信箱、寂静无声的电话、标示着「没有信件」的电邮信箱。这时,他们会感到自己正在孤军作战,因世上已没有人会对他们说:「我们很挂念你,会常为你祷告。你为主的缘故,离开了教会、朋友和家人的安乐窝,我们真的很牵挂你。」
第四,普世宣教能为每个信徒带来事奉的机会。宣教并不是一小撮人的事奉,而是所有人都应参与的事奉。也许,有些人会说,他们深明遵行大使命的重要,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参与其中。有些人则会说,神给了他们另外的呼召,又或是因为家庭或健康等理由,以至不能离开家园。我相信,这些人当中,有不少都是蒙召作巴拿巴的,他们的责任,就是支持工场上的宣教士,这正是他们参与大使命的方式。他们要成为巴拿巴,藉着电话、信件、电邮,甚至是不定期的探访,为宣教士们提供希伯来书第三章所说的劝勉和关心。他们的关怀,可使宣教士感受到耶稣对他们的关心,并因此而再次刚强起来。若信徒只能透过「现代保罗」的生命来明白巴拿巴事奉的重要,那么,你认为巴拿巴式的事奉,可以在今天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后面有一章是由内子负责执笔的,她会在当中向我们指出,如何才能具体地以巴拿巴的事奉模式,来支持在工场中的宣教士。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如果昔日没有巴拿巴,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保罗,也没有在外邦人中间的教会,可见巴拿巴的事奉是具有策略性的地位的。若他的事奉在初期教会是重要的,那么,他的事奉在今天也会是同样重要的。你若说,你不能在宣教的领域上找到自己的岗位,我要告诉你,这是错误的,因你至少能对宣教士说几句鼓励的话,而你的鼓励,正是把这世界改变过来的动力之一!没有你的鼓励和支持,安提阿教会就不可能被建立,福音也就不可能传遍万国。
让我引用一封信的内容来结束本章,它摘录自一份我刚收到的通讯,这通讯是一位与我们一起在中国大陆事奉的同工寄来的。这封信的收信人是一位美国信徒;而写信的人,则是一位自称为这位信徒的「新加坡女儿」(Singapore Daughter)的姊妹。当她写这封信时,他刚刚离世。我相信读者可从字里行间了解当中的含意:
「当我执笔写这信时,我的心虽然伤痛,但却满有喜乐,因为克林特(Clint)已经在2000年5月17日回到天家,与主同在了。我一直期待他来到中国,与我们一起生活两个月。克林特原定在七月来到中国,照顾一名脊柱断裂的男童,我们的机构正计划资助这孩子进行一项矫形的手术,而克林特的主要工作,便是训练他用拐杖行路。他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便先在美国学习物理治疗的技巧,希望来到这里时,能好好的帮助这位男童。如今他走了,我们要延迟手术,直至找到合适的义工为止。由此可见,克林特实在是我们工作的一根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们的爱——特别是他对我们这群新加坡女儿的爱,实在非言语所能表达。他用航空公司赠送的累积飞行英里数来换取机票,飞来新加坡探望我们——不是为了观光,完全是为了探望我们!克林特会用尽每一个机会来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帮助我们和表达对我们的尊重。正因如此,我们都称他为「肯德基爸爸」(Kentucky Dad)。克林特的一生,正是圣经中好撒马利亚人的代表,因他愿意为他的邻舍多走几英里路。在我们的团队中,他总是经常的给我协助。他又常在大清早时,替我们买早餐回来。他在孤儿院工作时,总是自愿清洁洗手间,而那处是我们多留一秒也不愿的!
很多人都被他这种恒久和不息的爱所吸引,并因此而来到神的面前。由于他不谙华语,所以不能透过言语来对说华语的本地人表达神的爱,可是,他的生命已充分表明了这份爱。本地的中文报章曾多次访问和报道他美好的工作。他实在是把基督活出来了!
亲爱的克林特,我将永远怀念你,我也会继续学效你优秀的榜样,作一个好撒马利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