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3-2
第三课(3-2) 更正教来华
预备时期(1807~1860年)
灵修经文:《歌罗西书》一章28-29节保罗劝勉歌罗西教会,传福音时要用“诸般的智慧”,尽力的劝戒、教导、引领。
十九世纪初期来华的更正教传教士,也因善用诸般的智慧,在那段不能公开传教的时期,为日后的宣教工作奠定了极好的根基。
一、鸦片战争前之传教工作(1807~1842年)
1.鸦片战争前之背景
(1)清朝由盛入衰
政府及军队腐化,国库空虚。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到了嘉庆年间清朝的国势已是外强中干。
(2)持守儒家传统,排外禁教。
士大夫仍以天朝正统自居,认为中国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愿与夷狄外邦交往。
(3)西方因工业革命,急欲对外扩张市场及原料来源。
(4)欧美因宗教复兴,带来宣教热潮。
17至18世纪德国有敬虔主义(PietistMovement)及莫拉维亚弟兄会(TheMoravians)的宣教工作。18世纪有英国卫斯理复兴运动。19世纪荷兰诗人凯伯尔(AbrahamKuyper)、瑞士的改革宗教会及美国由怀特腓(GeorgeWhitefield)、爱德华滋(JonathanEdwards)、芬尼、慕迪等领导的大复兴,均产生教会及学生宣教运动。例如1888年起美国的“学生志愿海外宣教运动”(TheStudentVolunteerMovementforForeignMissions),在五十年内就差派了约二万名宣教士,其中有三分之一到中国。
2.拓荒先锋
(1)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年)
英国人,自幼即有心来华宣教。1804年,他在来华的请愿书中写道:“求上帝将我置于困难最多,从人类眼光中看来最难成功的布道区域中。”他来华前曾向一位广东人学中文,并抄写部份中文新约。后来加入英国伦敦传道会,由英国先到美国,再乘船于1807年9月7日(嘉庆十二年)来华,是更正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士。
他初到广州时,祕密住在一座美商货栈里,学习中文。
1809年结婚,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聘为中文翻译,可以正式来往于广州澳门间。1816年曾随英国特使安默士(Amherst)赴北京任翻译官。他此后廿几年间,在文字、教育上卓然有成,1834年病逝于广州。
1807年马礼逊由英国到纽约换船来华时,有人讥讽他妄想带领中国人归主绝无可能成功,他回答了一句名言:“我不能,但神能”。
注:马礼逊的生平,详见:马礼逊夫人,《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恩波着,简又文译,《传教伟人马礼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6年。原文是:M.Broomall,《RobertMorrison:AMaster-Builder》。
(2)米怜(WilliamMilne,1785~1822年)
苏格兰人,牧羊童出身,1813年来华到澳门,亦属伦敦传道会,是马礼逊最重要的助手。他因不能在澳门、广州居留,祗好去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工作,参与文字出版及1818年英华书院的创办。
这位教育程度不高的传教士,十年内翻译了部份旧约圣经,出版杂志,并能用中文写作。1822年在马六甲因肺病去世,年仅37岁。后来他的儿子(被称为小米怜)和马礼逊的儿子、女婿,均来华宣教。
(3)郭士立(又叫:郭实腊K.F.A.Cutzlaff,1803~1851年)
德国人,是一位典型的独立传教士,也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他曾翻译圣经,1841年成立福汉会(TheChineseUnion),派会员入内地派发圣经。1846年有三百会员,其中有五十位传道者。1847年起他得到德国巴色会(后改名崇真会)及礼贤会协助,派更多传教士入内地,所有教士都穿华服。
(4)蔡高(1786~1819年)
广东人,协助马礼逊作刻版印刷,是中国第一位受洗信徒(1814年7月16日在澳门,28岁)。
(5)梁发(1789~1855年)
广东人,1813年起为马礼逊工作。1816年11月3日米怜在马六甲为他施洗,妻黎氏1820年受洗,是中国第一位女信徒。1823年12月梁发被马礼逊在广州按立为中国第一位传道人。他不仅协助米怜翻译圣经,出版书刊,一生中也著述廾多篇圣经注解和单张,最重要的是1832年所着的《劝世良言》,包含九种小书,说明基督教教义。此书在考试时分发给赴考生员,对洪秀全有极大影响。
注:1845年梁发在广州成立中国第一所正式的永久性教堂,名叫“福音堂”。中国第二位牧师是何福堂,1846年在香港按立。
(6)车金光(1800~1861年)
广东人,原是广州东面博罗的夫子庙守庙人,1856年理雅各(JamesLegge)在香港为他施洗。1861年10月16日车金光被斩首,是中国人第一位殉道者。
3.工作方式—广传福音的预备
(1)文字印刷
出版:《中文法程》(1812~1815年),华英字典(1823年)及基要真理小册。例如:《神道论》、《两友相论》、《问答浅说》等。
翻译圣经:
1810年起译成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1813年译成新约全书,次年于广州出版。
1819年马、米二氏合译成旧约,在马六甲出版。
1823年新旧约全书合并出版,称为《神天圣书》。此译本成为最通用的文言文圣经及后来其他中文圣经译本的典范。
办杂志: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是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用木板雕印,每册14面,每面八行,每行20字。主编米怜在第二期阐明“本报宗旨,首在灌输知识,阐扬宗教,砥砺道德,而国家大事,足以唤醒吾人之迷惘,激发吾人之志趣者,亦兼收而并蓄焉。”
1838年英国人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理雅各等在广州出版中文报刊《各国消息》。
设印刷厂:
1818年马六甲设印刷厂,后迁去香港。1830年代,戴德生的岳父戴耳(Dyer)创制了活版的中文铅字。1843年麦都思在上海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印刷所“墨海书馆”。
出版社:
1844年澳门有中国第一个正式出版社“英华书馆”。
(2)创办新式学堂
1818年(嘉庆廿三年)马、米二氏在马六甲办“英华书院”(Anglo-ChineseCollege),教育青年、儿童,是中国第一所洋学堂。鸦片战争后迁香港,曾造就不少中国基督徒人才,如:何福堂、唐廷枢等。
中国本土第一所西式学堂是1839年澳门的“马礼逊学堂”,由美国人布朗(R.S.Brown)设立,1842年迁香港。中国最早的小留学生容闳,就是马礼逊学堂的高年级生,1847年与黄宽、黄胜兄弟,被布朗带去纽约。后来容闳留美回国后,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上有极大的贡献。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阿尔德塞女士(MissAldersey)在宁波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
1828年梁发和古天青在广东高明设立第一所基督教私塾。
(3)医疗传道
第一位宣教士医生伯驾
1835年美国公理会的伯驾医生(PeterParker)是更正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士医生,在广州设立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以眼科为主,成为后来医疗传道者之先驱。孙中山曾在这医院习医一年。
附注:台湾早在1627年已有荷兰传教士尤罗伯(GeorgeCandiduis)抵台传教。1627-42年之间,改革宗教会共有37位传教士来台。荷兰人离台约一百年后,1865年英国人马雅各(JamesMaxwell)到南部,1872年加拿大人马偕到北部,成为台湾长老教会的开创者。
二、鸦片战争后之传教概况(1843~1860年)
1.五口通商,允许传教
1840中英战争后,1842年(道光22年)所订的南京条约中言明割让香港,并应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口岸通商,且可建教堂及传教。美、法也随之订约。
2.各差会纷纷来华,对华宣教中心改设于五口及香港。基础建立,成为后来内地传教的基地。
3.教堂、学校、医院纷纷设立,教士来华日众,中国信徒渐多。
恩格阶段(Engel S Engel Scale cale cale—-Spiritual Decision Process Spiritual Decision Process) 美国传播学者恩格认为:一个人接受耶稣基督有一个过程。作为一个传福音的宣教者,要知道你所侍奉的对象是在哪一阶段,以便制定合适的宣教策略。比如说你针对的是完全没有听过福音的人,你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来说是最有效的呢?
初期来华的宣教士针对当时未曾听过福音的的中国人,运用了各种适合的宣教方式,为后来的宣教士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恩格阶段如下表(只是一个例子,幷不代表只有这些阶段):
三、评析
1.此时期的预备工作很具有策略性。
在宣教未能公开前,传教士先致力于文字、医疗、教育,奠立了长远深广的基础。
2.此时期的传教士,很注意中国人才的栽培及传承。
除了梁发、蔡高外,古天青、屈昂、何福堂等都成为中国教会承先启后的开拓者。
3.来华宣教的拓荒先锋素质极佳,有吃苦心志,具远大眼光,富属灵热忱,具多方才干。
讨论:
请从社会、文化、宗教政策、教会概况四方面,比较马礼逊初到中国时的宣教处境,与当今中国的处境有何异同。我们可从马礼逊学到哪些榜样,应用于当今的处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