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清教徒神学4-2
上帝的无所不在
在先前所提到的各种属性中,上帝无所不在的属性当然是最好理解的。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因为祂的本质是无限的。严格地说,无限(immensitas)和无所不在(omnipraesentia)并不是同义词,但查诺克实际上交替使用它们。确切地说,上帝的无限指的是空间,而无所不在指的是上帝与具体或充满的空间的关系。正如特维尔德解释的,这“无限和无所不在的区别可以这么表达:无限是上帝的绝对特性,而无所不在是就上帝的位置而言的”。穆勒借用莱森的说法解释说:“上帝的无限指的是上帝与受造秩序之间的区别,而上帝的无所不在指的是上帝与这个世界的积极关系,并且表明上帝‘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地方。”“爱德华·雷不仅从广义上而且也从狭义上论证上帝的无边无际(和无限)。从广义上来说,上帝不受空间或时间或者任何其他事物的约束;从狭义上来说,无边无际是上帝的一个特性,“为此,祂不能被任何地方衡量或限定,但祂充满所有地方而无需增加或扩展祂的本质”。“换句话说,上帝“不会被关闭在任何地方,也不会被关在任何地方之外”。
查诺克详细阐释了有关上帝无所不在的经典段落(locus classicus),即《耶利米书》23章24节(“耶和华说:我岂不充满天地吗?”),以肯定改革宗反驳苏西尼派教攻击的典型立场。苏西尼派教徒宣称,上帝的无所不在是祂权能的延伸,不是祂的本质。”查诺克也将这个属性与他论著里已经讨论过的上帝的其他属性关联起来:“正如永恒性是其完美性,上帝无始也无终,不变性也是其完美性,上帝不增加也不减少;因此无限或无所不在,是说上帝既不被约束也不被限制。”在肯定上帝的无所不在时,查诺克谈到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某个事物在一个地方或里面:从局部来说(受局限的:手是身体的一部分,但与脚不在同一个特定的地方);从界定的整个范围来说(天使在某个点上,但不同时在另一个点上),从内含来说(充满了所有地方)。”上帝充满性地临在,因为祂不受空间限制。正如上帝是无限的,上帝也充满着万有:“祂从至高的天堂到无底的深渊,在世界每个角落,也在世界整个大圈里,却不被这个世界限制,并且超越这个世界”。
谈到上帝的无所不在,若要正确地理解这个教义,就需要先确认一些真理,特别是因为苏西尼派教徒也无所顾忌地谈论上帝的无所不在。他们把上帝的无所不在理解为主要是指上帝的权能和能量,而改革宗把上帝护理的观念也包括了进去。查诺克当然也是如此,为了理解上帝无所不在是什么意思,他提了好几个命题。查诺克说到上帝无所不在的影响力(influential)。天上地下万事万物都受上帝的统治,因为上帝的权能,上帝维持万事万物;也因为上帝的知识,上帝知道万事万物。“上帝的权能触及万有,祂的知识维系万有”。圣经里的“创造”不仅仅是指上帝从无到有造出世界和所有活物。也就是说,“保守(preservation)并不是与创造完全分开的”,所以为了保守万事万物,上帝必须是无所不在的。上帝在保守受造之物的存在时的临在是一种亲密的临在,这就强烈否定了上帝仅仅是因为祂的道德而临在的,好像祂对这个世界的临在是由祂创造的权能和智慧引起的。上帝临在的表现形式有好几种:“上帝在天上的临在是荣耀的临在,借以安慰圣徒;祂在地狱中的临在是愤怒的临在,借以惩罚那些被判为永久有罪的。”这表明上帝的护理和临在一定是彼此结合的。无论从护理还是从本质来说,上帝都是无所不在的,祂充满万有。查诺克用他一贯清晰的语言指出:“对于上帝的永恒而言所有的时间都是一个瞬间,同样地,对于上帝的本质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一个点。正如上帝比所有的时间更广大,祂也比所有空间更广阔。”“既然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也就是,祂在地狱和天堂里的临在是一样的——这就必须肯定上帝的临在没有混合。查诺克再次回到上帝的纯一性上,将纯一性的概念与不混合的概念联系起来,上帝的本质不能与任何事物混合,因此祂本质的一部分也不能与另一部分分离。“如果上帝的存在有这样一种分离,那么祂就不是最纯一和非复合的存在了··上帝就不是个灵了。”“但是因为上帝是个灵,并且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可以准确地说:“没有什么比上帝更临在,也没有什么比上帝更隐藏。”“
上帝的无所不知
上帝无所不知(omniscientia)的教义是16世纪至17世纪改革宗神学家及其反对者之间的一个主要论战主题。按照改革宗神学反对者的说法,如果上帝对万事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有绝对可靠的知识,那么人类就不是自由的受造之物。改革宗神学家们反驳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批评,证明反对者其实是自己不能充分地确定上帝的无所不知。理解这些争论并不简单。考虑到所有的特殊情况,上帝的这一属性无疑是改革宗神论里最具争议的观念。查诺克对上帝无所不知的思考,是以解释一段与此主题相关的、人们都熟知的经文开始的,这是他的一贯做法。《诗篇》147篇5节:“我们的主为大,最有能力;他的智慧无法测度。”改革宗神学家们为证明上帝的无所不知经常引用这节经文。在对这节经文进行解释之后,查诺克转到这个教义上,坚称上帝拥有无限的知识。这样的说法需要详细的论述。为更好地理解上帝无所不知,查诺克仔细思索了一些问题,例如:在上帝里面有什么样的知识,上帝知道什么,上帝是如何知道万事万物的。
上帝所拥有的知识,在圣经中被描述为与事物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有关——特别是与事物的未来有关。上帝的知识是预知性的或“先见性”的(praescientia Dei,神的先见之明):“关于事物的全部知识被称之为无所不知;关于事物的简单理解被称之为知识;关于行为及将行为方式模式化被称之为智慧和谋略。”在上帝里面的知识,不是对万事万物的简单知识,而是上帝对万事万物的智慧或理解。上帝知而行;在行事中,上帝的智慧得以彰显。上帝的知识也可以视为有远见和纯一的智识(visionis et simplicis intelligentia)。就前者而言,祂不仅准确无误地知晓万事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而且知道祂自己。这种知识事实上涉及两个方面:“上帝的旨意”和“上帝的自知”。上帝关于万事万物的智慧则与上帝的纯一理解力有关,包括上帝旨意之外的事物——“那些有可能被上帝的权能创造出来,否则它们将会无法存在,只能永远躺在黑暗和虚无中的事物”。知识与智慧的差别类似于上帝预旨的权能与绝对的权能之间的差别,也类似于上帝实现祂预旨的权能(potentiaordinata)与上帝行万事的绝对权能(potentia absoluta)之间的差别。查诺克将自己对上帝知识的理解与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类比,人类不仅有能力知道和看见这个世界正如它所是的,而且也有能力想象其他可能的世界。然而,有限的人类不能理解上帝的洞见和知识,“相对于上帝的知识,我们的知识只是微尘一粒”。
正如上文所述,上帝认识祂自己,这包括祂的理论性(speculative)知识和实践性(practical)知识。知识是理论性的,查诺克说:“真理是不需要做什么或实践什么就知道的。”“因此,上帝对祂自己的知识只是理论性的,“因为上帝对自己来说没什么要做的”。查诺克补充道:
虽然上帝认识祂自己,但这种对祂自己的知识并不止于此,而是使祂对自己的爱开花结果并自得其乐;然而这种自爱和自得其乐,不足以成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因为这是本质性的,是上帝对自己的知识和美善的自然和必然流露:上帝因为对自己有知识,他就不会不爱自己并且不能自得其乐。”
上帝的这种理论性或必然性知识,不同于祂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上帝对祂已经预旨之事的理解。换句话说,这种知识完成于创造的行动之中。所以,与上帝的思索性知识不同,它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须的。但是,上帝的自爱则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上帝的实践性知识,延伸到祂所造的万事万物的本质、品质和性质。事实上,上帝的实践性知识还延伸到祂本来要创造但还未创造的事物。查诺克还进一步提到一种知识:可认知的知识(knowledge of approbation),也就是理解的知识(knowledge of apprehension)。因为,就上帝的子民而言,他们是上帝珍视的产业,上帝对他们的认知不仅是实践性的,而且也是情感性的(摩3:2),包括上帝对其子民的特别眷顾。
有了这些区别之后,查诺克转而讨论上帝的知识和理解延伸多远的问题。上帝绝对的无所不知是以祂对自己的完美知识为基础的,这是“首先的和原初的知识”。类似地,爱德华·雷也解释说:“上帝知道万事万物,因为首先祂直接认识祂自己。”上帝知识的无限性是以祂的自我认知为基础的。事实上,上帝的自我认知对祂的存在是必须的。祂是无所不知的,当然不会不知道自己。上帝实质性的祝福和快乐根植于祂对自己的本质和属性的完全理解。查诺克补充道,如果上帝不能够完美地认识自己,祂也就不能够创造,因为这样上帝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权能和自己的能力”,祂也就因为“不知道祂自己的圣洁和公义”而不能统治。总之,上帝完全认识自己,这是祂认识已经创造之物和可能要创造之物的必要前提。所以,查诺克肯定地说,对上帝无所不知的高层次认识是:
上帝知道所有其他的事,它们可能是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的事;它们可能是上帝能做但永远不会做或祂已经做但不是现在做的事;它们可能是现在已经存在的或现在还没有存在但正在借着当前的适当因素孕育的事。如果上帝的知识是无限的,那么祂就知道任何可知的事物,否则祂的知识就会是有限制的,而凡有限制的就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了。
如果上帝对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都有知识,那么祂就一定知道这个世界,这可是祂自己创造的。祂的知识并不局限于祂对现在有绝对可靠的理解,尽管对上帝来说只有现在,“因为上帝顷刻之间就知道万事万物”。爱德华·雷补充道,事实上说上帝有预知和回忆是不恰当的,因为“万事万物,无论过去的和将来的,在祂面前都是现在的”。上帝能完全预知所有未来的事,因为它们是上帝所预旨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先知们能对于未来的事发预言。
查诺克对上帝知识的阐述是他有关上帝论的著作中最为透彻的部分。可以说,他对上帝无所不知的阐述不仅捍卫了人类自由的教义,而且也有力地回击了耶稣会、苏西尼派教徒和抗辩派神学家们有关“中间知识”(scientia media)的观点。当然,改革宗神学家和上面提到的派别对人类自由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宗拒绝路易斯·莫利纳(Luis de Molina,1535-1600)有关中间知识的观点所导致的,而这个观点后来被雅各·阿米念(Jacob Arminius,1560-1609)采纳了。“几乎所有查诺克有关上帝知识的观点,都明确或含蓄地驳斥了中间知识的观点。他论及上帝知道万事万物的这部分内容,恰好证明了这点。
简而言之,顾名思义,“中间知识”是指介于两种知识之间的知识。有人主张,在上面提到的自然知识(scientia naturalis)和无限制的知识,或有远见的及确定的知识(scientia libera seu visionis et definite)之间有一个中间层。正如艾芙·德克尔(Eef Dekker)所述:“莫利纳的这个观点意味着,上帝在祂做选择之前有可能知道哪些可能性会成真,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类(完全自由)会做什么。”因此,根据这一模式,在救恩论的领域里,上帝对特定之人的拣选不是自由的,而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愿意选择基督。这就是为什么中间知识的教义如此令17世纪改革宗神学家们厌恶。按照他们的观点,上帝没有以祂最高统治者的旨意来预旨所要发生的;相反,上帝在祂的预知中却回应有限、易变的人类可能作出的选择。正如穆勒的注释所说,这种以未来条件为基础的上帝预知的观点“是个相当不稳定的概念:为了让上帝有条件地认识这个条件,上帝必须真正地不知道它的决定。”莫利纳主义者的观点实际上主张,上帝有条件地知道这些条件。这个观点与查诺克对于上帝知识的教义完全不同。上帝借着祂自己的本质(即借着看自己)知道,“所以上帝知晓万事万物首先和本来的原因;这就是祂自己的本质意愿,并且上帝自己的本质行使了的意志”。此外,弗朗西斯・涂瑞田主张,莫利纳主义者将上帝有关未来条件性事件的预知视为一个真理,但这真理“不取决于上帝的自由旨意(在这之前就存在),而是取决于受造之物的自由(上帝肯定预知到了)——无论是在受造之物本身还是事件中(如果受造之物被置于某个特定环境中,它会怎样作决定)”。按照查诺克和其他改革宗神学家们的观点,上帝若以这种方式回应,必然意味着祂的知识是有限的。
那么,按照查诺克的观点,上帝的知识有的是纯一的,有的是确定的。前者是就所有可能的事物和事件来说,而后者是就按照上帝的意志被实施的所有事物和事件来说的。这就确定了上帝的知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自然知识和确定的知识(scientia necessaria and scientia definita),而不是由包括中间知识(scientia media)的三个部分组成。三重知识的说法必然会给基督教教义学的其他教义,及有关上帝自己的教义带来有害的影响。
上帝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将上帝的智慧放在上帝知识和理解力的背景之下。尽管将上帝的一个属性与上帝其他的属性分开来考虑是不合适的,但对查诺克来说,上帝的智慧值得单独讨论,因为智慧不同于知识。在查诺克的著作中,这一章的讨论极其透彻,并且它只强调了几个他比较突出的论点。
首先,智慧是人为了义的目的而行事的品质。而且,智慧不仅计划目的,还计划达到目的的手段。当上帝行事时,祂按照自己无限聪明的谋略行事。没有人能当上帝的谋士。查诺克谈到,上帝的旨意不是轻率和不计后果的,而是按照“上帝神圣的计划,选择做最适合的事”。知识和智慧的不同在于,知识是“对事物的一种理解,而智慧是对事物的命定和安排”。上帝拥有实质性的和广泛性的智慧(omnisapientia,无所不知)。而上帝的儿子是上帝智慧的化身。智慧,作为上帝里面一个必要的完美属性,借着上帝的儿子得到彰显,祂“为我们揭示上帝的奥秘”。“智慧是一种属性;它属于上帝的本质,并且因为纯一性,智慧不是额外添加给上帝的某个事物。因为这个原因,上帝是独一全智的,确切地说,祂的智慧是完美的、普遍的、永远的、不可思议和绝对无误的(罗16:27)。上帝的智慧必须与祂的其他属性一致,这是唯独上帝是智慧的另一个原因,尽管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人,也从上帝那里承袭了一点儿智慧。查诺克解释道,因为上帝有无限的智慧,苏亚雷斯(Suárez)等一些人称上帝“不仅是智慧的,而且是超越一切智慧的”。“上帝在创造和治理祂的受造物中彰显了祂的智慧,但是上帝在救赎上的智慧“让人惊讶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查诺克以他典型的精彩方式描述救赎的荣耀,他指出:如果说创造是上帝智慧的“脚步声”的话,救赎之功则是上帝智慧的“真面目”。
在耶稣基督的位格和事工中,智慧在上帝对待受造物的方式中闪耀出灿烂光芒(西2:3)。福音书以多种方式描述上帝的智慧,所有的描述都证明了查诺克的论点,即智慧是上帝的一个本质属性,上帝的所有属性都是有秩序的。福音书里所彰显的智慧是一种隐藏的智慧(提前1:17),是个奥秘。救赎不只是一个行动,救赎有多重目的和手段,都彰显了上帝智慧所发出的光辉。例如,人们从福音书知道:“两个本质的联合—–永恒和时间的联合,不可朽坏的和可朽坏的联合:死亡是通向生命之路,羞辱是通向荣耀的途径。”上帝的智慧表现在公义和怜悯都得到满足:“惩罚显明公义,赦免表彰怜悯。”同样地,托马斯·古德温谈到,救赎是上帝的“伟大杰作,在这个杰作里,上帝展示了祂的所有属性”。
基督的事工显明了上帝作为义人和恶人审判者的智慧;但基督的道成肉身也显示了上帝超越的智慧,因为在道成肉身中,有限的人与无限的上帝、不可朽坏的与可朽坏的、律法的制定者与在律法下的人,都合为一了。这样的联合“超越了所有可见的受造物之间的联合”,并且由于这个原因,这样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尽管有限的人不能理解无限的上帝,更不能理解两个本质的联合,然而上帝的本质与基督的人之本质的联合是各个方面的联合。因为道成肉身,上帝的儿子能够成为上帝和罪人之间的中保。查诺克在下面的段落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基督是朽坏的罪人和那不朽的义者之间真正的中保。祂借着我们本性的软弱与我们亲近,借着神圣的完美与上帝亲近;祂以自己的本性与上帝亲近,也以我们的本性与我们亲近;祂在我们的本性中与我们一样软弱,祂也在神圣的本性中与上帝一样完美。只有祂既具有神性又披戴人性。祂在人性里是得罪神的,在神性里是被人得罪的;祂有满足上帝的本性,也有满足我们的本性;基督在神性里,经验性地认识到上帝的尊荣,认识到人对上帝的亏欠,并且知道上帝应得的荣耀,所以也认识到罪的严重性,是以祂位格的尊严来偿付的;基督在人性里,对敏感于罪造成的痛苦,并忍受罪人应得的祸患,好让祂既能体恤罪人,又能为罪人平息上帝的愤怒。
总之,道成肉身揭示了上帝指派圣子为中保的智慧。只有这位神人能使上帝和人得以和解,使我们有可能与上帝交通,因为上帝成为了人。确实如此,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因道成肉身而拥有了经验性的怜悯之心,这是神性本身不具备的。并且,基督的祭司职分因此而得以生效,各方面都取决于神人二性在一个位格中的联合。因此,道成肉身是上帝向人显示其智慧的众多方式之一。此外,上帝的智慧既带来怜悯又带来公义,但如果上帝不是大能的,这不会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