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清教徒改革宗灵修神学
三、清教徒传福音的方法
虽然因为恩赐、文化、风格和语言的不同,福音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其传讲会略有差异,但清教徒传讲福音的最基本方式是朴实的传讲和要理问答式的教导。在如何向罪人传福音方面,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到诸多有益的教训。
1、朴实的传讲
清教徒“风格朴实的传讲”的首要倡导者,就是伯肯斯。人们常称他为清教徒之父。他曾写道,传讲“必须朴实,易懂,明确—–我们中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讲道很朴实。我再次强调,越朴实越好。”艾略特(John Eliot)是一位伟大的清教徒,曾经到印度宣教。马瑟(Cotton Mather)赞扬他说,他的传讲“风格朴实,深入浅出。头脑简单的能够听懂内容,学识渊博的人也能得到益处。”清教徒讲道的朴实风格,避免了那些一般听众不清楚或不容易懂的东西。牧者首先是上帝所特别用来解释他的话语的,所以不要任凭演讲修辞性的东西,破坏福音真理的明晰度。弗拉维尔(John Flavel)写道:“传道人所传讲的是钉十字架的基督,讲道风格中要带出被十字架钉死的味道来”。
清教徒的讲道风格朴实简明,因为他们的心中是以传福音为导向的,他们想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明明白白,知道蒙恩得救的道路。清教徒讲章的第一部分是解经性的,第二部分是教义性和教导性的,第三部分则是应用性的。第三部分通常称为经文的各种应用,相对来说较长,是把经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应用到不同的人身上。伯肯斯把听众分为七种,针对不同的听众,提出不同的应用方式:(1)无知又不愿受教的不信者:(2)愿受教但无知的人:(3)有知识但不谦卑的人:(4)谦卑但缺乏确信的人:(5)信徒:(6)灵命萎缩的人:(7)“混合类型的人”,即同时属于几种范畴的人。清教徒传道人,在一段时间里向七种不同的人传讲,但并不是说在每次讲道中都要顾及这七种人。清教徒的每一次讲道至少包括对信徒和非信徒两方面的应用。对不信的人,通常提醒他们检讨自己的生活,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变,然后,劝他们来到基督面前,只有基督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已经信的人,一般都是把要点集中在安慰、指导,和自省上。
今日的传讲人,可从清教徒朴实的传讲中,借鉴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清教徒的讲道思想清晰,直指理性。清教徒的讲道总是把听众作为有理性的被造物来传讲。清教徒热爱思想,喜欢用他们的理性来敬拜上帝。他们把理性视为信心的宫殿,拒绝将理性和心灵彼此分开。他们教导说:知识是上帝播撒重生种子的土壤。所以,清教徒在讲道的时候告诫会众,要成为圣洁,我们需要思想。有人认为圣洁只是一种情感性的东西,清教徒向这种想法提出了挑战。
清教徒教导说,浅薄的思想绝不是荣耀的标志。他们清楚,没有思想的基督教最终导致的是没有脊梁的基督教。反知识、反理性的福音,最终所产生的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所谓的福音,跟着感觉走,与周围的世界失去关联。这正是今日教会中所发生的现象。我们已经丧失了基督徒的头脑,更糟的是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恢复它的必要。假如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所想的和所信的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最终我们的生活也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二,清教徒的传讲,直接面对人的良知。良知是罪人身上的“自然之光”,清教徒在罪人的良知上狠下工夫。他们用朴实的传讲指出人具体的罪,然后,提出问题,直接面对犯罪对男女老幼良知的影响。正如一位清教徒所写的那样:“我们必须手持圣经真理的杖前行,击打罪人藏身的每一棵荆棘,直到罪人最终如亚当那样,从藏身的地方出来,赤裸裸地站立在上帝的面前。”他们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除非罪人从藏身的荆棘后面出来,他绝不会祈求披戴基督的义。所以清教徒的讲道非常富有紧迫感,他们相信听众中还有很多人正在走向地狱。他们的讲道直截了当,用律法和福音、亚当里的死亡与基督里的永生,直接面对听众。他们的讲道针锋相对,注重的是基督的吩咐:“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路24:47)。
今日,现代的传福音,绝大部分不敢尖锐地指向人的良知。我们确实应向清教徒学习,他们在传福音的时候真诚地相信,最爱护你的朋友,会把你的真实处境毫不讳言地告诉你。就像使徒保罗和当初的清教徒一样,我们需要用眼泪迫切地向人见证,每个人都需要“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徒20:21)。
第三,清教徒的讲道充满激情,激动人心。清教徒的讲道充满感情,既热切,又乐观。他们用头脑推理,直接面对人的良知:同时,也诉诸人心,呼吁人心灵的回应。他们的讲道是出于对上帝话语的热爱,对上帝荣耀的热爱,和对每一个听众的灵魂的热爱。他们的传讲带着对救主基督的热情感恩,并使自己的生命成为赞美的祭物。他们向人所传讲的是充满爱的基督,希望那些没得救的人羡慕信徒在基督里所拥有的。清教徒使用一切他们能用的武器:循循善诱的讲道,因人而异的呼求,诚挚恳切的祷告,合乎圣经的推理,充满喜乐的生活。目的就在于使那些在灭亡之路上的人转向上帝。他们相信,上帝使用他们的讲道作为武器,征服人心,使人归正。他们通过圣经,也藉着经验知道,罪人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嫁给了自己的私欲,只有无所不能的基督才能抓住他们,使他们离开原来的爱欲,甘心乐意地离弃心中之罪,转向上帝,定意完全地顺服祂,荣耀祂,从此为祂而活。他们教导说,只有基督才能够充分地成就这些,我们在亚当里的老性情无法做到。爱梅思写道:“因此,讲道不应僵化死板,应当力求活泼,给人深刻的印象,使不信的人参加信徒聚会的时候受到感染,俯伏在上帝的话语面前,就将荣耀归给上帝”。
2、教理问答式的传福音
像宗教改革者们一样,清教徒非常注重教理问答的传讲。他们相信,应当借助个人化的服事,通过教理问答的方式,强化讲台传讲的信息。教理问答就是将圣经的教义以问答的方式表明出来。清教徒讲授教理问答,也是传福音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教徒用教理问答的方式向孩子和年轻人传福音。清教徒为孩子和青年人编写教理问答书籍,提出问题,并给出合乎圣经的答案,以此来向他们解释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例如,格敦(JohnCotton)为他所编写的教理问答起名为《从两约之乳为婴儿挤出的奶汁》,清教徒编写的教理问答材料很多,有的起名为《圣道要点》,《基督教简述》,《基督教基要原理》,或《基督教初阶》等等。在教会的聚集中,在教区居民的家里,清教徒传道人都用圣经和教理问答来教导新生代。他们的目的在于解释圣经的基本教训,帮助青年人牢记圣经,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理解主日的讲道和圣礼,并预备这些圣约之子学会告白自己的信仰,教导他们如何为真道辩护,抵挡谬误,同时帮助父母教育自己的儿女。
第二,教理问答是主日讲道的跟进,并且是向邻舍传福音的一个方式。据报道,阿雷在主日之后,每周有五天的时间,用教理问答的方式教导会众,并向在街上所遇到的行人传福音。在《更新的牧者》一书中,巴克斯特披露了他关于教理问答的异象。他说,他逐渐得出一个令人感到痛苦的结论:“一些无知的人,长期听道,却没有得到什么益处。然而他们在半个小时的教理问答中,就明白了更多的知识,有深切的良心痛悔,比他们在教会中听道十年领受的还多。”因此,巴克斯特邀请人们,每星期四晚上来他家里讨论并祷告,求上帝祝福上个安息日的讲道。
第三,教理问答可以帮助人们省察自己的属灵光景,鼓励并劝勉人们来到基督的面前,因此也具备传福音的性质。巴克斯特与他的两个助手,每周花两整天的时间,在教区信徒的家中举行教理问答。另外,他每周在周一周二下午和晚上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与七个家庭成员学习教理问答。在这些探访中,有耐心的教导和温柔的查问,他们就是这样细心的带领家庭和教会成员通过圣经来到基督面前。巴克对此总结说:“在清教徒侍奉观念的发展过程中,巴斯特主要的贡献就是,他将个人性的教理问答,从单独针对儿童的基本教导,提升到传福音和教会牧养的层面,成为各个时代通用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清教徒用教理问答来教导会众,他们的辛劳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格林汉姆(Richard Greenham)指出,教理问答坚固了改革宗教会,使天主教会大受亏损。当巴斯特刚刚搬到沃赛特郡的凯得敏斯特时,在所有的街区中,大概只有一个家庭举行家庭崇拜,在家中荣耀上帝。到了他在那里服侍的末期,某些街道家家都有家庭崇拜了。他可以讲,在他的讲道中,有六百多人悔改归信,其中没有一个人灵命萎缩,重新回到世界的道路。今天,很多传福音的人推动大众信主,然后就置之不顾,把后续的艰苦服侍推到别人的身上。这与当初清教徒的福音侍奉相比,是何等地不同啊!
四、清教徒传道人的内在生命
最后,清教徒传道人在服事中一心一意。委身过敬虔的生活,是清教徒异象的中心。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写道:“传道人的生命应是他教义的注释:他的生活就是他讲道的伙伴。天国的教训总是要用天国的生活来装饰。
传道者是镜子,是学校,是书,
人们的眼睛在看,在学,在读。”
清教徒传道人有一颗服侍上帝的心。他们向上帝的百姓和没得救的人都有奉献的心志:他们爱慕圣经,并有能力传讲圣经。他们的心信靠圣灵,并有祷告的生活相伴。这后两个品质是现代人传福音中所特别缺乏的,有必要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强调。
首先,清教徒一言一行都深深地依靠圣灵。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不能把任何人带到基督面前,也不能使人悔改归正。清教徒确信,何时、何方、何人产生归正,不管是对传道人,还是对听道者,这样的果效完全都是圣灵的工作。圣灵使上帝临格于人的心里。祂说服罪人寻求救恩,更新罪人败坏的意志,使圣经真理在刚硬的心中生根。正如华森所言:“传道人叩响人心灵的大门,圣灵带来钥匙,并把门打开。””阿莱恩说:“永远不要认为你能使自己归正。如果你是真的得救归正了,你一定会认识到凭自己的力量归正是令人绝望的。归正是从死里复活(弗2:1),是崭新的创造(加6:15:弗2:10),绝对是全能者的工作(弗1:19)。
现代传道人应该认识到圣灵重生的工作。正如欧文所言,圣灵使人重生的工作是“无误的、得胜的、不可拦阻的,也是永远有效的”;它“除去所有障碍,胜过一切拦阻,必能达到所欲的果效。”在解释圣灵动工的方式的时候,如果所隐含的教义与上述教导不符,肯定不合乎圣经。正如巴刻所言:“施加心理上的压力,以此来促使人‘决志’。这样的方法应当避免,这种做法是任意妄为,侵犯了圣灵的主权。”他进一步指出,这种人为的心理上的压力有害无益,因为“所能产生的只是外表的‘决志’,并不能带来重生和心灵的更新。当这种所谓的决志消耗殆尽时,当初接纳他们进入教会的人,就会发现他们不仅‘对福音刚硬’,并且对福音抱有敌意”。巴刻以清教徒的口吻总结说:“传福音应从长计议,用耐心的教育加以引导。在这中间,上帝的仆人所应寻求的只是忠心地传讲福音信息,并把它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余的则要交托圣灵,祂会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藉着传道人所传讲的福音信息,吸引人归信基督。”
其次,清教徒传福音的一切努力都浸透着大量的祷告。他们首先是“密室中的人”。他们之所以是伟大的传道人,只是因为他们与上帝摔跤,乞求上帝祝福他们的服事。巴克斯特说,“我们的工作和讲道,都需要由祷告来带领和支持。传道人对听众的传讲缺乏热心,是因为他并没有为听众热心地祷告。如果我们没有说服上帝赐给他们信心和悔改,也绝不能说服他们相信和悔改。
垂尔写道:“有一些传道人,他们的恩赐似乎很平庸,但他们的服事比那些能力远超过他们的人更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讲的更好,而是因为他们祷告的更多。很多好的讲道不见了,原因就在于研经的时候,传道人并没有多多地祷告。”
麦克谦具有清教徒心怀,他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恰恰是对垂尔的意思的最好说明。麦克谦教会中有一个老司事,他在来访者中注意到一个满脸疑惑的人,就邀请他参加他们的学习。来访者说:“请告诉我,你一直在这位敬虔之人的服侍中工作,他的成功有什么秘密吗?”老司事请他坐在麦克谦的桌旁,把手放在桌上,把脸俯在双手上哭泣。然后,这两人走进会堂,登上讲台。老司事说:“靠在讲台上,伸出你的双手哭吧!”“现在你知道麦克谦服侍的秘密了吧。”
今日教会特别需要就是这样的传道人,他们用私下的祷告来调和讲台上的信息。清教徒牧者们严格谨守个人的灵修时间。他们总是以属灵的、永存的事为生活中的优先。他们知道,如果自己松懈下来,不再保持警醒,不再常常祷告,就是向属灵的灾难招手。他们忠心耿耿,坚定不移,敬畏上帝,表里如一,不断的省察自己,而且他们痛苦地意识到,正如弗拉维尔所言,“一个人在客观上可能是个属灵的人,但在主观上却是个属肉体的人。”他们相信,如欧文所记:“任何传道人,若是不先向他自己的心灵传讲,就永远不会有好的讲道—–假如上帝的话语没有充满能力地与我们的心灵同在,就绝不可能从我们的身上大有能力地传讲出去。清教徒与许多现代传道人不同,他们的讲道与灵命以一贯之,都是那么地高超。
让我们彼此挑战!我们是否像清教徒那样,渴望荣耀三位一体的上帝?我们的动机是否以圣经真理和圣经烈火为本源?在悔改归正的必要性上,我们是否赞同清教徒的观点?有谁愿意在基督里像清教徒那样敬虔地生活?除了研究他们的著作,讨论他们的思想,记念他们的成就,指责他们的过失之外,有谁愿意更进一步?有谁愿意像他们那样持守上帝的话语?我们会像他们那样侍奉上帝吗?“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行,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6:16)。
我们必须降服在上帝大能的真理面前。时光短暂,不久我们就要面临最后一次祷告,最后一次读经,最后一次讲道,最后一次向朋友作见证。那时,唯有上帝恩惠的福音,才是最最重要的。在我们回归天家之前,浮现在脑海中的问题一定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传道人呢?圣经告诉我们:“有智慧的必能得人”(箴11:30)。“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