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提摩太前书-费兰度
第十三章:基督徒对财富的态度(提前六5下-10)
研究特定主题时仔细查读圣经书卷有一项极大益处:在过程中会意外浮现该类研究不常讨论的主题,而需把它加入研讨之列。一般关于领导力的课程,并不会讨论个人对财富的态度,但这个主题在提摩太前书中却显得相当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对任何领导力的研究而言,个人对财富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人对物质事物的看法,会大大影响他与神的关系。我们都听说过有些基督徒,年轻时竭尽全力为神做工,随着年岁增长对于委身却变得冷淡。这种热情下滑的主因,出于他们对财富抱持着非基督徒态度。导师们想带领年轻基督徒迈向成熟,就应该在门徒训练的早期,指导他们基督徒正确的财富观念。事实上,基督徒领袖也需要时常保持警戒,确保生活中与财富有关的事都不能违背神的旨意。因此,我们确实认为本书在讨论领袖生活风范时理当加入此主题。
以宗教作为生财工具(提前六5)
保罗再度警告提摩太关于假教师的事。他揭发这些假教师邪恶的性格及诡计,并评断说:「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六5)
大部分的圣经学者认为,保罗这句话不太可能意指这些假教师在宣传基督信仰是致富的途径。今日我们倒是会听到有些传道鼓励人来信基督以得财富,但初代教会的基督徒能快速发财的机会很少。保罗这话比较可能是说这些假教师利用事工作为生财工具。他们可能是收取高学费教导人「敬虔」,跟当时的其他哲学家如出一辙。
虽然我们读到保罗在书信中,坚持支付足够薪酬给全时间基督徒同工(参见林前九7-14;提前五17-18),但他并不赞成让世界留下基督徒利用事工赚钱的印象。这种行为不仅羞辱基督的名,而且贬低福音的价值。保罗自己在某些地方传道时,即使有资格接受服事方面的金钱资助,而且人们也愿意出钱帮他,但他还是拒绝收下。相反地,他那时候是靠着制帐棚维生(参见林前九12、15;帖前二3-10)。保罗想在这方面加倍小心,但他仍鼓励教会要充足地支付同工薪水,只是同工绝不可以用钱作为事工的衡量标准。事实上,保罗坚决认为不可派「贪财」之人担任事奉者(提前三3)。
若将保罗的话应用到现代教会,我猜大家最先联想到的,是利用人心、靠传道恩赐致富的布道家。感谢主,一些像葛培理牧师这种对金钱往来非常严谨的人,保住了布道家的好名声。世界上某些地方收得的奉献,都还不足以支应开销。但是,布道家却常因国外奉献者的餽赠,而变得富有。他们的高收入使他们生活的经济水平,高出自己牧养的人们许多,保罗一定会反对这种情形。
这节经文也使我想到那些仿效社会做法,订定「亮相」费用的有名传道人和讲师。传道人越有名,费用就越高,当然,这种的讲师马上就排除了穷人,使其无法从他们的智慧得着助益,因为教会付不起高额费用请他们演讲。但是,圣经说我们要特别关心贫穷人。难道这不表示我们最好的传道人当中,应该要有些布道家或牧师委身到贫穷地区牧养当地基督徒吗?但是好的传道人都想往上爬!牧养那些贫穷人却变成是从教会(和财富)的阶梯往下走。
另外,如同在保罗时代,假教师采取异教徒征收事工费用的机制,许多福音宣扬者的事奉也等于接受非基督徒的成功观念,他们的成功观念跟金钱考量联结得太过紧密。
敬虔与知足(提前六6)
谈到从事奉得利(即财务收入)的不当方式,保罗继续说明基督徒真正应该追求的利益:「其实,敬虔加上知足就是大利。」(提前六6)请注意敬虔与知足的结合,我们并不常见此两者共存,但不知足的「敬虔」人反倒很普遍。按照保罗的话,我们可以说这类人有敬虔却没有知足的心便是大亏。
敬虔却不知足。人选择敬虔的道路必须付上代价,基督称那代价为「十字架」(太十38,十六24;可八34;路九23,十四27)。有些人决定付上代价,却对这决定的后果感到痛苦。不同基督徒面对不同形式的十字架,这形式可能是倦怠、贫穷、不受欢迎、迫害、时间不自由,或因拒绝以非基督徒方式经营事业而导致失败等等。如果基督徒厌恶十架,就会心生不满。在这些顺服神的准则却因此痛苦的人身上,我们看到「敬虔」与不满足的结合,这会造成神国的损失。
这些顺服却痛苦的人等于向世界传达「敬虔人很可怜」的观念。旁观的人们会记得他们虔诚尽本分,但对他们体现敬虔的方式却丝毫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敬虔会造成不满足的生活。但是耶稣叫人得的生命唯有敬虔才能得到,并且是种「得的更丰盛」的生命(约十10),这丰盛生命必定包含知足与满足。如果有所谓敬虔人却不满足,那么他们的生命必定少了圣经的敬虔要素。
不满是造成所谓「牧师家的叛逆孩子」的一项原因。这些孩子常听牧会的父母不满地抱怨事奉给他们家带来的问题他们可能埋怨薪水太低、父母其中一方为事工活动长期不在家,或抱怨家里有许多人来访致使失去隐私。于是,这些孩子就厌恶这个使他们生活不快乐的信仰,接下来他们便可能反叛这个信仰的神。
不满也会对基督徒同伴造成不良影响。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提到,身上的一个肢体受苦,所有肢体就一同受苦(林前十二26)。因为基督徒有过肢体生活的性质,若当中一个肢体心有不满,不快乐的阴霾就会扩散到整个主内,夺走他们身为基督徒该有的喜乐。如果不满来自一位忠实、努力工作、敬虔的弟兄姊妹,那么不安感更会加剧,因为他们对于社群的内在生活有很重要的贡献。
因此,敬虔却不知足是一大损失。敬虔又有知足的心则是大利,因为这就清楚显示神赐给人的计划美好,并向世界显明基督所赐的生命是既丰盛又令人满足,也强烈挑战快乐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必须放纵在基督徒眼中的罪才是真正享受人生。敬虔又知足的结果能鼓励基督徒与神同行,邀请未信的人接受基督,使神得着荣耀。
知足的性质。何谓基督徒的知足?满足感通常是人的命运所引发。其实,有时人们甚至一谈到敬虔,就直接与命运扯上关系。因此我们会听见这类的话:「只要多重视他一点,他就会忠实又快乐地服事教会。」或是:「只要她病得医治,她就会回转向主,再次快乐地过团契生活。」但是,如此的敬虔与满足感却是取决于无常的因素,当此因素消失,先是满足感没了,随后甚至可能失去敬虔。
保罗谈到知足所采用的希腊原文autarkeia,原本就有「自给自足、自制」的意思。在保罗时代,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很重视这项特质,他们试着让自己有高度自制力,顽强地承受他们所面临的一切经历。
基督教的观点与斯多葛学派的自制有些相似之处。保罗说:
我已经学会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况,我都得了祕诀。(腓四11-12)
然而,基督教思想是在希腊的自制力观念上加入喜乐知足。基督徒相信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良善的神手中,在任何情况下这位良善的神会为爱祂的人使万事互相效力(罗八28),所以基督徒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满足,因为他知道无论任何光景,神都会按着祂的旨意成就。所以基督徒的知足超越了斯多葛学派自我克制的观念,他们以喜乐态度接纳每个人生境遇。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以毅然决心接受人生际遇,有些人则以宿命态度逆来顺受。当命运不如意时,他们说:「我能怎么办?既然事情已经发生,现在我只能学着接受。」印度教徒可能会说:「这是我的业,」或者「这是我的天命,」或「这是湿婆的意思。」而穆斯林则说:「是阿拉的意思。」
基督徒则不同,基督徒生活的前提是良善与爱人的神在掌权,我们能胜过所有景况是因为神胜过一切。有此真理在心中就使我们免于不安和不满的捆绑,所以我们知足其实是因在主里面得着满足。
遭遇困难的时候,怀疑的乌云可能暂时遮蔽我们注视神的视野,于是我们变得不满。但若我们紧抓住圣经许许多多神的应许,并让圣灵将应许行在我们生活,那么神的眷顾就会光照我们,我们会看见事物的真相。神掌管历史,祂是良善的,而我是祂的孩子,祂应许会看顾我,因此祂会对我的景况行奇妙的事。
基督徒在逆境中能面对困难,不仅是出于坚定决心,也不仅是宿命地顺服于无可避免之事,而是因着对掌管万事的主、爱我们的父抱有喜乐的盼望。
知足与不公义。如果基督徒必须满足于自己的命运,并确信神会在当中行良善的事,那么他就不该对必须改变的境况不满吗?基督徒的知足是否等于哄骗他被动接受不公不义?假设如此,马克思(Karl Marx)认为信仰是大众的鸦片,这话所言便是,但这种观点却是完全错误的。
基督徒的知足是基督徒积极生活的一部分,与顺服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结。基督徒的顺服有一部分是神呼召人,在这被罪玷污的世界里恢复祂的荣耀。既然不公义也是罪,那么基督徒便要为此而战。基督信仰是一股动力,而非麻醉人的鸦片,这动力是使我们想积极改变属灵或物质不合乎神心意的情况。事实上,若基督徒不肯做这样的工,才会感到不满足。例如,保罗没有与不信的人争战之时,就会感到非常焦躁不安(参见徒十七16-17;林前九16)。
因为上述背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相形复杂的问题。我们同意基督徒必须为受压迫的权利而战,但如果被错待的是我们自己呢?举例来说,教会同工可以为自己的薪资问题抱不平吗?
我们看保罗的生活便可知,他的确有时也为自己遭遇不公而发声。保罗在腓立比时传话给官长,表明他们遭受错待,并要求对方补正(徒十六37-39)。此外,保罗写给哥林多人及加拉太人的信中,我们也见他对那些对他不公义的批评加以抗辩。
但仔细观察保罗生活,我们可以发现真正促使他站出来的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己所代表的基督的荣耀;不公义有损基督的荣耀。无论是我们或其他人遭遇不公,我们都应该是为基督的荣耀,所以保罗在加拉太人面前为自己抗辩的立论点是基督的福音。
回头谈到教会同工薪资过低的例子,这种不公义对教会健康有不良影响。如此错待教会重要同工,可能导致服事质量滑落,同时也使教会陷入对待自己人不公平的罪。同工如果明白这一切都有损基督的名,就会试着去改变此情况。
在「属世」公司里薪资过低的员工的动机稍有不同,但也应努力争取合理正当的薪酬。基督徒在社会结构中寻求基督主权,既然他在这结构下的公司工作,理当争取公平正义。公司所属社会为神所造,公司的不公义等于损害造物主的名。
然而,鼓吹争取权益的基督徒要懂得为自己设下防护措施。首先,他既是捍卫神的荣耀,就该避免采取任何有辱基督之名的方式。比方说,不要将教会里的争执带到属世的法院里,这在世人面前会使基督蒙羞(参见林前六1-6)。我还记得一件令人感到羞愧的案例,两个斯里兰卡的新教基督徒团体为了教会合一计划闹上法院,主审此案的法官还是一位穆斯林。虽然新教徒在此地只占百分之一的人口,这个案件却引起全国报纸的大肆报导。
基督徒反抗不公义应该采取的办法,必须反映「公义」与「爱」这两个不可分的意义。许多人认为用此方法改变的速度实在太慢,所以就选择更快的方式,利用不属基督的手段,例如:暴力、仇恨及报复。但这类手段尽管有时能立见效果,却只是让这世界更加不幸,因为他们违反了造物主建立良善社会的原则。
今日世界上良善的最大力量是基督徒圣洁的爱。圣雄甘地尽管不是基督徒,也推崇这种思想,并且藉着带人向善向世人证明爱的力量,但现在却鲜少人运用这股力量。我们是多么需要真正的基督徒正义斗士啊一需要更多能完全用基督原则去争战的基督徒精兵!
基督徒为公义而战的另一个防护措施,是要避免让不公义成为主要议题。对基督徒而言主要的议题只有维护基督和神的荣耀。基督徒若认为争取自己权利会不利于他作见证或有损基督的名,那么他便应该要甘于忍受不公。
人生看重的主要议题终将影响一个人随时看待生命的态度。人可能因为属世的环境而烦躁不安,正如保罗处理加拉太教会异端时那样(加四19-20)。但是,这类情况造成的不安远比不上保罗内心深处平安与满足的泉源,也就是他和神之间的关系。所以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这封信中说,圣灵使人生命结出喜乐、和平的果子(加五22)。
尽管基督徒因环境失去平安,却不能从而陷入怨恨。倘若我们失去良善的神为我们生命掌权的了解,就可能心生怨怼。或者我们会因为拒绝原谅他人,而阻绝神的恩典流入我们生命,或因屈服于憎恨和复仇心而违背神的原则。但是,如果我们继续信靠神和祂的应许,那么我们就能相信就算遇上人心险恶,神也会用此景况完成祂美好的旨意。圣经中约瑟对虐待他的兄弟们所说的话正是此种信念。神将他们邪恶的诡计转变为拯救许多人生命的伟大善事(创五十20)。
基督徒即使满有正义感,也必须持续相信神的主权,并经历他与神之间真实的关系。如此才不会陷落到怨恨的地步,而能享受生命中比正义感更深、更真实的满足感。
这种内心的平安或满足感加上正义感的组合,使人成为理想的改革者。这样的人不会采取任何与生命深处的实在,也就是他和神的关系,有所矛盾的手段。当然,也只有这样的改革者——采取神原则的人一才能对社会造成持续而良善的影响。
财富应当适得其所(提前六7)
保罗谈完知足的重要性后,接着论及知足与物质财富问题的关联,这正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满足的共同原因。保罗说明我们应如何看待及运用物质财富,他说:「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提前六7)
保罗认为物质财富只关系到今生。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根本就不是我们生命的中心。基督也提过相同原则,耶稣曾说:「你们要谨慎自守,躲避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于家道丰富。」(路十二15)贪恋财物就是人不满足的导因,但敬虔的人不会有此困扰,因为物质并不是他生命的重点,敬虔人主要关心的只有那为他构筑「真生命」的永恒实在,对他而言成就是以永恒为基准来衡量的。
基督徒的确会因物质条件成功而高兴,其实也可能会因物质条件不佳而真心感到难过。物质条件是神所创造,所以基督徒必须认真以待,但如果被物质条件的存在与否操控,那么基督徒看待物质条件的态度就会变得很随便。
检验自己对拥有物质条件的态度之好方法,是注意我们遇到物质及灵性现实面时的反应。一个父亲会因儿子放弃高薪工作机会感到不悦,还是为了他靠面试说谎、妥协灵性准则来争取这份工作而感到不悦?许多父母因着很高的物质报酬,而对孩子在灵性方面让步感到无所谓。一个母亲会因女儿嫁不出去难过,还是为了她不再祷告读经而难过?
仰赖物质条件而得到满足的人将永远无法得到真正满足,因为物质条件总是充满变量。既然物质条件非生命之必要(7节),我们的优先级就不该过分重视物质。还有其他的永恒实在才是我们该全心追求的,这些永恒的事才能确实不变地供应我们,使我们得着满足。
我们因什么知足?(提前六8)
保罗认为在物质上人只要拥有基本生活必需品就应当满足:「只要有衣有食,我们就该知足。」(8节)圣经常以衣、食一起代表人生活的最基本需求(申十18;赛三7;太六25)。「衣」字的希腊文原意是覆盖身体的必需物,所以也含有庇护、遮蔽物的意思。神应许要供应祂的儿女这些基本需求,耶稣说:「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衣食)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
有时因为特殊目的或传道使命,神可能容许我们摒弃一些基本需求,比如在因宣教而遭受迫害的时候。贫穷虽可避免,但有时为了完成神更伟大的计划,基督徒会接受穷困生活,例如为了在苦难中荣耀神的名,但这些都是因特殊目的而受苦,是例外的情况。
但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并非出于自愿,却被剥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我们称为非自愿贫穷。这样的穷困并不荣耀神,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减轻这种情况。我们不可期望他人欠缺基本衣食居所,生活还能因此满足。
如果神允许我们拥有超过基本需求的条件,又应该如何做呢?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地领受这从神而来的祝福,并要求自己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这条件,但即使我们有的只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都应当感到知足。
可悲的是,我们认知的基本需求却与神的心意不相符。我们总是能找理由认定奢侈品为必需品,尤其当身边许多朋友或邻居也拥有这些奢侈品的时候。
当人评估真正需要的数量与神量给的有所出入时,就会产生不满足。这样的人会不满神的供应,因为他认为这些都还不足够,他可能会试着去获取多过神为他所量的,而且真的成功到手。神给人违背祂的自由,但无人能在违背神时心中还有平安,也不可能因此得到真正的满足。
这种对基本必需条件感到知足的想法,在今日并不受人欢迎。成功和神的祝福常常与物质财富画上等号。我们拥有越多,人们就以为我们得到越多祝福。如果有人生活中无法享受自来水、电力、许多衣服、彩色电视和车子,我们就会认为他是贫困不幸的。但我们必须要记得,毫无瑕疵的基督在世上为人时,祂享有的也仅仅是生活必需品而已。正如罗恩·赛德(Ron Sider)的描述:
神降世为人,并非成为一个富有的罗马帝国主义者或充裕的希腊智者。祂生在一个罗马帝国统治下,无足轻重、受压迫的小省分。祂的父母穷到没办法准备一般献作洁净祭的羔羊,只能带上两只鸽子到圣殿献祭。在加利利社会中木工或许不是最穷困的成员,但他们并不富有。当耶稣开始公开布道时,祂甚至放弃以木工为职的生活条件。(Alan Nicholas引用于An Evangelical Commitment to Simple Life-style,洛桑世界福音委员会,1980年)
但基督是位心无挂虑、忧愁,完完全全满足的人。祂的内心知足富有,可以自由全然地享受生命。这是一种远超越物质财富和奢侈品,是更大更好的财宝。因此祂领受来自造物者供应的满足感,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同样地,若我们信靠神,也可如此免于忧虑、享受知足的生命。
锺史丹(E.Stanley Jones)说:「有两种人过度挂虑物质条件——拥有太多以及太少的人。我们应该够用就好——物质条件只要够用,就能毫无忧虑地继续过生活。」(The Word Become Flesh,Abingdon,1963)
贪财(提前六9–10)
保罗教导我们看待财富的原则之后,又继续举例说明,基督徒若在这方面思想不正将会走向歧路。他首先谈到「那些想要发财的人」(9节),保罗此言贴切地形容这世上的许多人,即使所谓的贫穷国家过去只有精英才可能富有,现在就是穷人也可能得到财富。富有的机会增加,人们的渴望亦如是。
但想发财的渴望使人陷于用妥协原则取得欲望的危险。保罗说这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诱惑、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欲望中」(提前六9)。这里所用的「陷」及「网罗」,显示出人心的衰败是意外、突然发生的。人们最初渴望财富时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违背神,让灵命陷入困境。但问题是他们走上一条极危险的途径——到处充满危险网罗的道路。
这些贪心的人跌入网罗里,怀有「许多无知有害的欲望」。人们起初追求的欲望本身看似无害,但这欲望却将他们带往「有害的私欲」或贪欲。贪欲是一种失控、原则脱序的渴望。保罗说这些贪欲是「无知」的,因为这并不会带来预期的满足。保罗也说贪欲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毁坏人的品格。人受到贪求财富的欲望影响,行为会变得完全令人陌生。
保罗说这些欲望「使人沉沦,以致败坏和灭亡」(提前六9)。译为「沉在—–..—–.中」的原文,有淹没、淹溺的意思,这种人的处境已失去控制,无法拯救自己。
保罗解释说:「贪财是万恶之根。」(10节上)原本只是用来维持生活的钱财,却反倒成为生活的主要目的,像这样本末倒置的人一切行事只为了钱,将赚钱看得比道德准则重要,所以各种邪恶的事于焉而生。这节经文并非指每一种恶都源自贪财,但的确说到许许多多的恶都可因贪财而生根发展。原文的「恶」单字为复数形,所以在此译为「万恶」。
贪财而致恶的例子到处都是。那些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因欺骗、贪渎猖獗而受苦。或者人们太忙而没空帮助他人或服事神,就衍生出自我中心的罪。要不就公司为了获利更多而支付员工低薪,衍生出剥削的罪。或是欣羡他人财富生出忌妒的罪。而家族财富分配则可能衍生家庭不和的罪。
这些都是由贪财引起的万恶,致富的欲望取代成就神旨意的渴望,玛门成为了主,行为的好坏不是以神的标准论定,而取决于能否藉此获得更多财富。
无怪乎保罗又补充说:「有人因贪恋钱财而背离信仰,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下)这些人在生命某些关键时刻的交叉口选错了路,此后便走往与信仰渐行渐远的方向。他们被迫去做许多违背信仰的事,从此再也不能坚持信仰。
「背离」一词是被动语态,表示这些贪财的人因为欺骗而变得无助、失控。他们决定要走上玛门的路,所以今后他们的生命便受制于玛门的原则。他们无力反抗,完全「迷上」了玛门。
保罗下一段话形容这些人「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这话是主动语态,表示他们得为自己可悲的下场负责。他们原先纵容自己违背神而选择玛门,最后就得为此自付代价。他们原本不计一切追求财富,得到以后才发觉这代价实在不值得,因为财富并没有带来好处,只是导致幻灭。
财富不能为离经叛道的基督徒带来真正的满足。尝过基督丰盛生命的人离开神后,无论获得再多取代神的利益,也永远无法因此得着满足。唯有基督的生命才能满足基督徒最深的渴望,再多金钱也无法代替,因此离开正道的基督徒,最后注定要为追求财富的梦想幻灭而忧伤痛悔。
保罗这段经文用了生动语言透彻地阐述他对贪财的观点,使我们能够领悟物质主义的罪是何等严重,并成为我们的警告,好叫我们也能提醒他人这个问题的危险性。我们见过许多人一开始走偏之后,便陷入物质主义的缠累。如果我们看见所照顾的门徒处于这种抉择边缘,身为领袖的我们有责任带他们远离歹路。
我们对物质主义危险保持警觉的同时,绝不能忘记真敬虔的美好。我们要忠实地在生活中分享见证,跟随神走在祂的道路上,就有真正的满足。人们不是为了寻找满足的缘故,所以才贪求财富吗?他们实在找错方向了!得着满足的渴望深植在我们内心,所以像财富这种外在事物,并无法深入到我们里面满足这些渴望,唯有神才能做到。
个人应用题
检视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否能说:「我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很知足?」如果是,我建议你稍停下来好好地赞美神的恩典。如果不是,请找出不满足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消除这些导致不满足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