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1理所当然的侍奉

第六十四章满足

一般说来,认信真理常常给人现世的财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成为拦阻,使得许多人不能持守他们对真理的告白。因此,对于现世的环境而言,要忍受这种逆境,满足上帝对我们的旨意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就来探讨满足这一美德。

“满足”一词在希伯来文中是dai,就是完全、丰富、充分的意思。这个词常常用于上帝。主称自己为El Shaddai,也就是说,上帝拥有一切,能够出于他自身的完全而成就万有。一般翻译为“全能者”。在希腊文中,autarkeia一词是由“充足”与“自我”两个词合在一起的。这表明对我们自身而言是充足的,或是我们自身拥有充足的东西,因为假如人所拥有的不够,他就不会满足。如果我们不再渴望任何东西,那就说明我们所拥有的已经足够了。因此,满足不在于拥有的东西的多少,而是在于欲望的满足。如果欲望是大的,那么就需要很多的东西来满足这样的欲望;如果欲望是小的,只需要一点东西就足够了。要装满一个小瓶子,只需要很少的东西;要装满一个大桶,就需要很多的东西。要侍奉上帝,人所需要的并不多,如果他的欲望是与他的需要相称,那么只需要很少的东西就足以满足他的欲望,填饱他的肚腹。

满足是基督徒的一种美德,在于上帝儿女的愿望与他们现状的一致性——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所信的上帝在基督里的旨意就是如此,这是上帝主权的决定。他们以此为乐,安静信靠,高高兴兴,并且充满感恩之心,信靠上帝掌管目前和将来,最终必使他们得益处。这种心境使得他们能够运用目前的条件,增进自己的灵命和上帝的荣耀。

满足是上帝的儿女基督徒的美德之一。未归正者在各样的善事上都是可弃的,并不晓得这一美德的性质。当他们在上帝的儿女身上见到这种美德的时候,就予以藐视,认为这是弱智的表现,是白日做梦,是禁欲式的麻木,认为他们不能胜任高贵之事——对于他们而言,满足这一珍宝是隐藏的。然而上帝的儿女却在原则上已经拥有了这一美德,他们认识到这一美德的美丽之处,就分外殷勤地使自己在更大程度上拥有这一美德。满足不是说说而已。满足不是强迫性的,也不是限制自己,不去追求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同时,满足也不是下定决心硬让自己满意,满足是一种心灵的倾向。人的理性、一致和情感都处于这一倾向,从这一倾向发出与这一倾向一致的行动。这一倾向唯独在上帝的儿女——也就是敬虔之人——的身上才能发现。“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1.满足的对象

满足的对象就是我们目前的境况。已经蒙恩并且在这种状态中继续持守的信徒,在身心两方面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身心状况在一般意义上而言都合乎他们的愿望,有时二者之间有极大的差距。如果主满足我们内心的愿望,就容易满足。然而,如果我们的环境不合乎我们的愿望,要使我们的愿望与处境和谐就不容易。基督徒就在这方面操练自己。财产本身并不能带来满足。不管是富裕阶层,还是中产阶层、贫穷阶层,满足或不满足与其财产状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富裕阶层或中产阶层的人和贫穷阶层的人一样,都必须在自己的处境中努力达到满足的心境。我们不要幻想只要环境不同,我们就会好一些。我们必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中,努力调整自身与条件相适应。贫穷人认为:“假如我富裕了就好了”;富裕者认为:“假如我在海滨居住就好了”;手艺人认为:“假如我是商人就好了”,等等。这些都是愚蠢的念头。满足并不在此,满足就在于满足于我们现在的条件,认为这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圣经上这样劝勉我们:“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来13:5)

2.满足的性质

这一美德的性质就在于我们的欲望与我们目前处境的和谐。人并不是生来就自足的;他不过是一个能装进东西的器皿而已。要被装满,他就得有欲望,欲望就像双手一样,把要装进他里面的东西接过来。在堕落之后,我们的欲望已经变得紊乱无序,不管是在所欲求的不能满足的东西上,还是在欲求的方式上都是如此。我们的欲望往往过分强烈。即使在已经重生的上帝的孩子身上,这种恶仍然有部分性的存在,这使得他们非常苦恼。虽然他们在判断的时候予以反对,但仍然欲求过度。他们渴慕一切都合乎他们的心意。当然,即使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无法满足人的欲望,他们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好东西使自己生活得合乎中道,不管东西多少。

我们一定不要消除所有的欲望,仿佛没有欲望就是真正的满足一样,其实并非如此。完全消除一切欲望并不合乎人性,会使人变得连动物也不如。我们的欲望一定要与恶相悖。对我们而言,一切的恶都当是负担,都使我们忧伤。一定要为恶感到痛苦,并渴慕从中摆脱出来。我们应当渴慕善,我们的欲望应当集中在享受善的东西上。我们一定要通过运用相应的工具来实现这些愿望。因此,满足既不排除一切欲望,也不排除实现欲望的工具,而是排除一切以罪恶为中心的欲望。这些欲望指一切超出我们需要的欲望;对某事有强烈欲望,这些欲望在通常情况下本来是合法的;因为事情没有按我们的方式成就而有的思想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忧伤,板脸撅嘴;用邪恶的手法满足我们的欲望,忽略合乎上帝律法的方法,试探上帝。

但是,这一切仍然不是满足。满足在于我们的欲望与我们目前的处境一致,甘心乐意地处于我们现在的处境中,不做其他非分之想。在达到目前这种处境之前,我们也可以对我们认为必要的事物有所欲求,然而,我们在这样有所欲求的时候必须有可靠的公义的判断。当然,如果我们进入困境之中,我们确实可以希望从中被释放出来,进入更好的境况。有这样的想法与满足并不矛盾。但是,当我们还在目前的处境中时,不管处境好坏,我必须对目前的处境满足,并且调整我们的欲望,使其与我们目前的条件相一致。即使属血气之人,他们坚持fatum stoicum的原则(也就是说,事情就是如此,并没有任何可以调整的余地),也想使自己安静下来,说:“若是不能做自己希望做的,就当量力而行。”因此,即使在他们身上也表明,满足就是使自己的欲望与目前的处境相适应。敬虔之人更有理由根据自己目前的处境调整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意志与之和谐一致,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不仅适用于身体方面,也同样适用于灵命方面。不管是在哪个方面,当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时,仍然保持满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属灵领域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处于灵命的黑暗中,遭受灵命枯干之苦,受到属灵的攻击,受制于败坏的权势,那时我们也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处境保持满足,调整我们的欲望。我们之所以必须这样,并不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是我们所喜欢的,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当努力脱离这样的环境,乃是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他目前不愿意赐给我们更多的恩典,这是他自己的美意,他就是要这样带领我们得救,使他自己的名得荣耀。

3.满足的根基

我们眼前的环境之所以如此,我们之所以满足,其根基就在于这是我们的上帝在基督里的旨意,他引导环境成为如此。人不会喜爱令人难过的东西,也不会渴求这样的东西。信徒之所以接受眼前令人忧伤的不利处境,是基于不同的原因,这一原因就在于这是上帝所喜悦的。仅仅因为我们的处境是由上帝的旨意而来(他的旨意是无法抵挡的),一切都当顺服上帝的权能,我们的心因此就安静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满足。此时没有渴慕处境就当如此的愿望,因为愿望并不与环境一致,而是被迫默默赞同,这与异教徒所说的“命运”没有任何不同之处。接受上帝的旨意,认为上帝的旨意本身就是激起美好的,并渴慕上帝的旨意,这才是真正的满足。为了使上帝的旨意有效地促成我们的满足,我们必须视上帝为我们的上帝——是我们借着基督耶稣已经和好的上帝。此处信心的操练非常重要。这种信心的操练或者是明确地接受耶稣献上他自己,从而来到上帝的面前,或者是作出信心的反应,确信自己已经蒙恩。另外,除了更新确信的表现之外,还要通过操练信德而认为自己已经与上帝和好,这时,信心的操练是非常重要的。当人唯独借着与基督联合而与基督有份,由此操练望德,借着基督来到父的面前,这时,信心的操练同样非常重要。信心越强,就会对上帝的旨意越满足。这种信靠的倾向生发对上帝的爱,而爱则承认上帝的威荣和顺服的适宜。爱使人喜欢上帝的旨意,这样,对上帝旨意的爱就克服、胜过了对自我的爱。同时,人仍然为邪恶之事忧伤,这是可以保留,而且必须保留的。但是,对上帝美意的爱占了上风,信徒的愿望就与他所处的环境一致。他愿意如此,尽管他的眼中含着泪水,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使然的。上帝的旨意对信徒而言如此宝贵,超越一切,使苦难变为甘甜,使沉重成为轻松。在主耶稣身上就展现出了完美的榜样:“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约6:38)“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4.满足的果子或果效

满足的果子或果效就是:

(1)喜欢给定的环境,因为这上帝的旨意。“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林后12:10)

(2)安静地信靠。这既不是粗心大意,也不是麻木不仁,而是积极地接受上帝的旨意,从而使得信徒安静下来——既非勉强,也不沮丧,而是存信靠的心顺服。“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诗39:9)

(3)高兴欢喜。这不是说喜欢受患难。“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来12:11)但是,上帝的旨意使苦变甜,因此使徒保罗说:“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5:3);“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雅1:2)。

(4)感恩。基督徒把上帝的手视为慈父的手。他从自己的经历晓得,他受苦是与他有益,他受苦是主以诚实待他。因此,他凡事感恩(帖前5:18),和约伯一起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5)信靠上帝的护理。满足的人以上帝的旨意为乐,他既不担心现在,也不忧虑未来,因为他相信上帝是他的父,因此,上帝所带来的一切都是好的,最终都使他得益处。所以,他有信心,很满足。“住在至高者隐秘处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荫下。我要论到耶和华说:‘他是我的避难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诗91:1-2)

(6)灵命的成长。通过满足,我们就避开了许多拦阻我们操练敬虔的障碍。不满生发许多罪,使我们处于罪境之中,拦阻我们,使我们无法操练许多美德。通过满足,我们就会“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就会使我们能够“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只有当我们以满足之心背负我们的十字架时,十字架才会使我们得益,我们才会被十字架圣化(来12:10)。如果我们在患难中是欢欢喜喜的,那么,患难就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罗5:3-4)。这样十字架就成为一个学校。“耶和华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诗94:12)

(7)上帝由此得荣耀,因为信徒通过这样的满足而显明主是至高无上的,可以根据他自己的美意对待他的受造物。他们也因此表明,上帝是至足的,有了上帝,我们可以丧失一切。同时,也会表明,上帝是美善的、信实的、可靠的、智慧的、全能的。“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7);“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上帝”(彼前4:16)。

我们在此处所描述和解释的真理适于使未归正的人晓得他们的罪况,使敬虔之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罪。

5.不满足:未归正者的特色

未归正者是不满足的。

(1)总有事情不对头。他或者是没有孩子,或者是孩子太多。他所学的是错误的行业,因为“假如当初我是店主,精通行业,有这样的手艺,我就会发大财的。不管我开始什么,总是风不顺;这到底什么时候算完呢?那样的人竟然得到了所有客户,受人爱戴和敬重,而他们竟然看不上我。人人都反对我,他们欺骗我,以不敬虔的方式对待我,对待我的家人。他们诽谤我的名声,窃走我的荣誉,每个人都在找我的毛病。”他们总是为各样的烦扰围困,内忧外患,昼夜不得安静。

(2)有人可能懒散怠惰,从而麻木不仁。

(3)有人可能性情温柔,什么都能忍受。

(4)有人运用推理,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他们认识到没有别的出路。任何行动都无济于事,所以就听天由命。或者他们自己相信,事情早晚会好起来的。

(5)也有这样的人,既然远离海岸,就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放,忙这忙那。

(6)还有人变得彻底绝望,心灰意冷,就想把自己吊死,早早结束痛苦。

(7)也有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现在,但对未来却是充满忧虑。每个坏消息都使他们恐惧战兢,使得他们无法平静地享受现在。

(8)还有人试图在吃吃喝喝、声色犬马中寻找满足。

(9)还有人试图在工作中寻找满足,像鼹鼠一样在地球上打洞,从中寻找乐趣。

(10)也有人似乎更好一些,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以上帝的旨意为满足,但他从来没有寻求,事实上也没有与上帝和好,因此,无法期望得到上帝的帮助和恩宠。

具有上述倾向的人当知道:

(1)你是没有上帝和基督的,上帝并不支持你,而是反对你。如果他要兴起事情来,有谁能平息呢?如果他离弃你,有谁能帮助你呢?那时,你里里外外所充满的都是恐慌。

(2)你的一切折腾,一切忧虑,都不过是罪和污秽而已,你就像猪一样在污泥里吞食。在上帝的眼中,这一切使你越来越可憎恶;对于敬虔之人而言,这一切的恶臭味越来越大。不管你对眼前的处境感到满意还是不满意,你所追求的一切最终对你而言都会成为恶果,使你不满、忧伤、惊恐、疑虑、惧怕,直到最终的沉沦夺走你目前在某种程度上所占有的一切。那时,上帝的愤怒和地狱的烈火会永永远远地在你身上。因此,现在就转向主,借着基督寻求与上帝和好吧。那样,他就会成为你的满足,你在他里面得满足,万有都会互相效力,使你最终得益处。

6.敬虔者:有时也受不满足的影响

现在我面向敬虔者说话。那些已经与上帝和好,选择上帝为他们唯一的至足的福分(排除一切不属于上帝的)的人,仍然有很多的不满足之情,这是一件可悲的事。他们之所以有不满足之情,就是因为在身心两方面,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像他的性情所欲求的那样顺利。

(1)他们的眼目和心灵太多地仰望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也就是说那些高级的、美丽的、优质的东西,以及衣食住行等等,仿佛这些东西能够给他们带来满足一样。

(2)他们也想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行事,如果行不通,人们并不顺服他们,他们就感到难过、恼恨、愤怒。

(3)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并不满足,因为数量和味道都不如他们希望的那样。

(4)考虑到未来的时候,他们也担心惧怕。他们说:“我们将来吃什么,穿什么呢?”

(5)忧虑搅扰他们的心,担心拿走生活中的喜乐。

(6)对于上帝的护理,他们也感到动摇。

(7)他们直接感受到上帝对他们的愤怒。

(8)他们舍弃自己的灵命状态。

(9)他们使得自己容易遭受魔鬼的攻击。魔鬼很容易抓住他们,使他们左右摇摆。

(10)灵命就失去活力,若不是主是信实的,主是不变的,他们就会在身体和灵魂方面都受到严重的败坏,使世上的患难能够伤害到他们。在这样的状态中,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的怜悯,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而且要与他们的愿望一致,否则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忧伤必须首先消失,事情必须首先办到,他们必须首先见到、占有他们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安慰才会有效果。然后,他们就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并且服侍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