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提摩太前书-斯托得

3、教会(三14~16)

保罗将话题从担任牧职的资格,转向牧师所服侍的教会,因为服侍的本质,决定于教会的本质。

14我指望快到你那里去,所以先将这些事写给你。15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1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

这段经文所表达的,是保罗自觉的使徒权柄。当时他正准备到以弗所去探望提摩太。这话他说了两次(三14及四13),当他到达时,他会亲自处理教会的事。但他感觉到,他可能会被延迟,因此在这段空档,他先把要交代的事写下来。借着神刻意的安排,新约书信被写下来了,而且被保存,叫后来的教会因此得到激励。如果使徒的教导,即有关教义、道德、合一及教会使命的教导,只有口传,教会便会像一个没有地图的旅客、没有舵的船一样。但因为使徒记下了这些教导,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这些原本不会知道的事,就是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

保罗用了三个形容短句去描写教会,每个短句都描写教会的某一面,也就是:神的家、永生神的教会,及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第15节)。

a.神的家

oikos这个字可以是指一栋房子(建筑物),或是一户人家(住在那座建筑物里的那一家人)。而圣经告诉我们,教会是神的房子,也是神的家庭。”这两个观念有时候是共通的。但因为在这一章中,oikos已经被用过三次(第4、5、12节),而且每一次都是指家庭,因此,第15节的oikos很可能也有这个含义。

借着圣灵的重生,我们成为神家中的一员,他成了我们的父亲,而其它的信徒则是我们的兄弟姊妹。虽然保罗在这里没有继续讨论成为神家(或家庭)中一员的含义,他在别处却有说明。他强调说,尽管我们的年龄、性别、种族,及文化背景不同,但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在他面前是同样尊贵的;而作为兄弟姊妹,我们乃是蒙召去彼此相爱、彼此宽容、彼此扶持,享受这种丰盛的“彼此”、这种基督徒团契的互相接纳及承担。

b.永生神的教会

在旧约好些地方,耶和华被称为“永生神”,藉此将他与那些了无生气的偶像作刻意的对比。诚然,在今天,基督徒的改变也是“由偶像转向神,去事奉那又真又活的神”。但这位永生神住在哪里呢?约书亚简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永生神就在你们中间。”这就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立约应许的精髓:“我要住在你们中间,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以色列意识到神住在他们中间,而这份意识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群体。即使像个人卫生这种基本课题,也与神的同在有关:因为神常在他们当中行走,因而不要看见任何不洁的东西。当外邦人放肆地“藐视”、“辱骂”,或“嘲笑”永生神时,他们会怒气冲天。

今天,教会更需要充满一种鲜明意识到神临在的气氛。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是“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当会众在周间大部分时间都各据一方时,要意识到这项事实并不容易,但当我们以永生神的教会(ekklesia,“会众”)一起聚集时,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因着我们知道神在我们中间而丰富起来。敬拜时,我们在永生神面前俯伏。透过宜读及讲解他的话,我们听见他向我们说话。我们在他的桌前与他相遇,在那里他透过擘饼向我们彰显他自己。在团契时,我们彼此相爱,像他爱我们一样。而我们的见证也因而变得更勇敢、更迫切。诚然,当不信的人走进来时,他们会说:“神真是在你们中间了。”

c.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思想过教会是神的家,是神的居所,及我们在其中的责任之后,我们要再思想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以及我们对真理的责任。

hedraioma是一座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可以是指它的根基,或是支撑它的扶壁或壁垒。无论是哪一种,hedraioma都能使建筑物巩固不倒。同样地,教会的责任是保护真理,使它在异端及不信的风暴中,不被摇动。

另一方面,stylos这字是指一根柱子或石柱。柱子的目的不单是要稳固屋顶,也是要将它擎高,让人即使是从远处也可以看得清楚。住在以弗所的人很容易明白这个观念,因为他们的狄安娜或亚底米女神殿,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殿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它拥有一百根爱奥尼亚式的石柱,每柱有十八米高,一起将那庞大的、闪闪生辉的云石屋顶高高擎起。同样地,教会也高举真理,以致它被世界看见、被世界钦羡。诚然,就像柱子托起建筑物却隐藏自己一样,教会的功能也不是要推销自己,而是要宣扬及彰显真理。

所以,关于教会对真理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第一,作为真理的根基,教会的责任是要巩固真理,以致它不会因为错谬的教导而垮倒。第二,作为真理的柱石,教会的责任是高举真理,以致它不会被隐藏起来,叫世界看不见它。固守真理是维护及确保福音;高举真理是传扬福音。教会是蒙召去履行这两项责任。

可是,有些基督徒对教会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感到很困惑。教会真的是真理的根基吗?或者,真理才是教会的根基呢?屈梭多模大概也是因为这个问题,一时之间说错了话:“因为真理是教会的柱石和地基”。此外,保罗在之前写的一封信中也说,教会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即他们的教导)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那么说来,究竟真理是教会的根基,或是教会是真理的根基?答案是:“两样都是”。当保罗教导说,真理是教会的根基时,他指的是教会的生活及健康:教会建基于真理、倚靠真理、没有真理便无法生存;但,当他教导说,教会是真理的根基时(三15),他是指教会的使命:教会蒙召去服侍真理、固守真理、传扬真理。由此说来,教会及真理是彼此需要的。教会倚靠真理才能生存;真理则倚靠教会去维护、宣扬它。

那么,究竟教会要去维护、使它不被扭曲、不会变质的真理是什么?要毫不惧怕、毫不妥协地向普世传扬的真理是什么?它的中心是耶稣基督。保罗接着作的,是引用一首早期的圣诗或信条,藉此为基督作见证。在引用这首诗歌前,他用一句话作序言: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第16节上)第一,它是一个“奥秘”,是一串真理,我们能认识它,都是因为神乐意将它启示出来。第二,它是“敬虔的奥秘”,之前保罗称它“信心的奥秘”(第9节,JB)。它是后者,因为它激发信心,也是相信的对象;它也是前者,因为它激发我们,叫我们在神面前敬拜他、叫我们谦卑,也叫我们敬畏主,正如真理所做的。第三,这种来自神、使我们追求敬虔的启示,是“远超过一切问题的”(REB),或是“众人皆认同”、”“无可推诿”的伟大(BAGD),或是“可以证明”的伟大。第四,它专注于耶稣基督的人格及工作上,因为“奥秘”在本质上是“基督的奥秘”。

史碧克认为,这几节是整封信中“教义上的高潮”,甚至是它的“心脏”,因为这几节经文对教会的定义,是以“它与那荣耀的基督的关系”为基础。他也认为,这段经文中那种信条式的宣告(“大哉—–是我们信仰的奥秘”,REB)是“一种严肃、公开的承认,藉以抗衡狄安娜信徒的宣告”——狄安娜的信徒异口同声地呐喊了两小时:“大哉,以弗所的狄安娜!”

保罗接下去所引用的礼仪式宣言,共有六行。这六行在风格上十分相像:因为每一行都由一个动词开始,这动词的结尾都有——thē这三个字母,都是不定过去时态,而且都是被动的型态。此外,每一行都以一个名词结束,这名词是间接宾格,而且除了其中一行外,其余各行皆用en这个介词来连接动词及名词。但是,当我们由风格转至内容时,我们要问:那六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曾经有人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第一,有人认为,这六个宣言,可以按事件发生的次序来看,每一个宣言都代表耶稣生平中,一件新鲜及连续的事件或阶段。这六句宣言,引领我们从他的第一次来临到他的第二次降临,从他在肉身的显现到他荣耀的再临。他以身体(字面意思“在肉身”)显现,这是指他道成肉身这件事;借着这个过程,那位在创世之前已经存在的人子降生在世上,在世上生活、死去。跟着,他被灵所证实。虽然,“肉身一灵”之间的对比令一些解经家认为、这句话是指他的人性及神性;但是,“灵”很可能是指圣灵,圣灵首先藉耶稣大能的工作肯定他,更重要的,是借着他的复活证实他是神的儿子。他被天使看见,并且一生都被天使服侍。但是,若是依照他生平事迹的次序看,在他道成肉身及复活之后,第三个宣言应该是指他的升天。而天使的确在他升天时在场,并且观看整个救赎过程的发展。跟着的一句——被传于外邦——明显是指教会因顺服升天的主所颁发的大使命,因而履行这命令;同时,他也被世人信服,这也是一项同样明显的事实,说明人对福音有响应,这是福音的成功。最后一句宣言——他被接在荣耀里——听来好像又提到他的升天。但,如果这些宣言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的,那么,保罗心中所想的应该是他的复临:他的升天预表他带着能力、满有荣光的再来。这种解释是比较可能的,因为若不是这样的话,在这首关于基督的圣诗里,便“没有任何有关末世论的指示了”。

第二种,也是比较普遍的重构,是将那首圣诗分为两段,三句一段。第一段提到在世上、道成肉身的历史性耶稣(他显现、被称义、被看见);第二段提到那被高举的主的一生(他传道、被人相信,并得着荣耀)。

第三种,也是最好的建议是:”全首圣诗共有三组对句,每一组都有一个刻意的对比——肉体与灵之间、天使与国家之间、世界与荣耀之间的对比。第一组对句提到基督的启示(他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这里所提的是他在巴勒斯坦的事奉,以及在世的生命,是有关基督的人性及神性两方面。第二组对句提到基督的见证(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在这里,我们看见耶稣基督的重要性伸展到巴勒斯坦以外,扩及天堂及地上的居民、天使及所有人类、万国及犹太人。然后,第三组的两行提到基督所得到的接待(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天上及地上不但看见、听见他,而且他们同声向他发出称颂和赞美。

好些年以前,耶利米斯在《耶稣对世界的应许》(JesusPromise to the Nations)一书中提出,这首论基督的圣诗,本质上是一个宣教的宣言;它宣告说,耶稣的死及复活的结果,就是万国都在神的救恩中有分。另外,他也认为,“这是一个信条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是以一首有三句对句的圣诗为格式的,而这格式是模仿一首加冕诗的风格”。诚然,“这古旧的埃及仪式为我们展现了那古旧的加冕仪式。”它包括“升高”(由君王升格为神)、“呈献”(那被神化的君被呈献于世人面前)及“登基”,耶利米斯建议说,这三部分刚好与第16节的三组两行诗相称,也就是说,“他既被彰显于世上,又借着复活被称为义;他被高举,又被宣扬于天上及地上;他成为君王,在天上及地上的国度中作王”。许多解经家对耶利米斯的建议很感兴趣,并且说这样的解释是“极富创意及引人入胜的”,但却不认同这种看法,主要是因为加冕诗的结构跟第16节的结构,并不完全吻合。但耶利米斯说这首诗强调宣教,这是对的。教会所宣告的那敬虔的奥秘,教会所作为它柱石和根基的真理,就是那位曾踏足于历史,但又超越时空、统管宇宙的基督。

总之,保罗在这一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他从教会的角度,即牧师及执事蒙召服侍教会的角度,去看牧师及执事;又从真理的亮光,即教会要宣扬的真理的亮光,去看教会。最能引领教会走上改革及更新之路的,就是重新认定教会的本质: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第15节)。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