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提摩太前书-费兰度

第九章:榜样的生活提前四9-12)

我们在前两章看到保罗教导提摩太处理他所面临的假教训。提摩太必须揭发假教训,并指出他们的谬误之处(提前四1-6)。然后,他得完全避免涉入这些错误的论述(提前四7上)。更重要的是,他要过一个敬虔的生活(提前四7下-8)。在本章及下一章我们将研究更多领袖的敬虔生活方式,尤其这将影响到领袖在神子民面前的榜样。

回应异议(提前四910)

保罗已经说过敬虔有「现今和未来生命的应许」(8节)。怀着敬虔可以得着奖赏的盼望,保罗又说:「我们劳苦努力。」(提前四10)

想必保罗的对敌会这么说:「别对那些永恒的奖赏太有把握。」因为根据他们的教导,只有属灵的精英分子,也就是那些有特殊经历、领受特殊知识的人,才有把握能得着完全及最后的救赎。

保罗反对他们这种教导,并且宣告说:「这话是可信,值得完全接受。—–因为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他是人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四9-10)保罗此处是指,我们可以确信最后定将得胜,毋需怀疑,因为我们所指望的神是万人的救主。所有人一无论贫富、受过教育与否、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确信神最终的救赎是完全的。若我们为敬虔而努力,无论我们的背景如何,把指望放在神身上,神就会使我们得着救赎。

这节经文的意思并非像有些人所以为的,每个人死后一定能得救。正因如此,保罗接着说永生的神「更是信徒的救主」。基督的救恩愿意赐给万民,但唯有相信的人才能得着这救恩。尽管神可成为全人类的救主,但实际上祂只拯救信祂的人。

透过榜样消弭批评(提前四12)

保罗嘱咐提摩太在教导事工上忠心(11节),然后他聚焦于提摩太的个人生活,因为这将关系到他是否能以身作则(提前四12-16)。

首先,保罗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提摩太显然因为年纪的关系,在领导方面遭遇到一些抵抗。译为「年轻」这个形容词的原文,在第一世纪是用来指称不到四十岁的人。许多学者认为保罗撰写此封书信时,提摩太的年纪大约是三十多岁。以这样的年纪来说,当时人们应该认为提摩太还相当年轻。

然而,提摩太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间大型教会的主持人,他得监督比自己年长的领袖们,而这些人之前可是接受伟大使徒保罗的亲自管理。这些领袖中,有些人并不太乐意接受年轻人的领导。那些假教师可能也会用提摩太的年纪来作为破坏他威信的武器。

不受尊敬是许多年轻基督徒所面临的问题。这不是靠使用威权就可以克服的,如此反应只会在批评声浪上火上加油,并且会被人利用这点来指控他就是不成熟、不适任。

这个问题也无法靠坚守某些规定,或诉诸教会或组织政策来克服。的确,规定是得遵守,但在此时,当一个人的领导资格、能力已经受到质疑,坚持规定并不足以取信于人。此外,神国的生命也不是靠法律条文来治理的,乃是要靠圣灵的自由。

但受到批评压力的领袖也不可放弃维护自己身为团体领袖应有的权威。有些人在威信遭受质疑时容易让步,并容允某种民主机制来作裁决。多数人说了算,由委员会或少数具影响力的人来主导。但如此一来,会造成团体里领导权的意义不明。这种景况与圣经描述的属神社群格格不入,圣经中总有一些领袖以明确的领导身分代表神管理一群人。领袖是受神差遣去带领人,他不可因为遭遇困难就放弃这项责任。

保罗在书信的其他地方也警戒提摩太,要求他不可屈服于胆怯的天性,因为神已赋予他刚强、仁爱、谨守的心,超乎他天性的软弱(提后一7)。

那么该如何解决领袖受批评攻击的问题呢?保罗说,解决的方法是作信徒的榜样:「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消弭批评、赢得信任的最佳方法,就是成为信徒的榜样,赢得人尊敬。

当时提摩太的声望好坏难料。解决这问题的方式不能靠现今许多领袖所经常采用的,以有力的公众关系迫使人信服,而是要靠活出榜样的生命。当我们留意自己的好品格,声望便会自己建立起来。

译为「榜样」的希腊文是tupos,有「样式」(type)的意思。也就是说,基督徒领袖应该要成为其他人追随的样式或模范。

保罗继续要求提摩太在两方面让人看见好榜样。他首先谈到「言语」,指的是提摩太的日常谈话,而不是下一节经文要谈的讲道事工。

圣经尤其是箴言和雅各书,多处谈到言语的能力是善恶的起因。言语对领袖特别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仅身为别人追随的样式,同时他们的谈话会影响到许多人。人们会认真看待领袖的谈话,因为这话既出自带头的人,也代表了他所领导的团体。

领袖忽视属灵言语上的缺失,会使自己的为人受到质疑,不可不慎。他必须常问自己,言语间是否论断罪?是否高举公义?是否传达了爱?是否能教化人?是否将人带到基督面前?最重要的是,所说的话是否荣耀基督?忠诚的领袖应该常常如此祷告:「耶和华啊,求你看守我的口,把守我的嘴唇!」(诗一四一3)

接着保罗指出提摩太须在哪个领域作出好榜样,就是在他的「生命」里面,包括行为举止或生活方式。保罗的意思是要提摩太在行为和日常事务的处理等方面,都使批评他的人到头来反被他所行出的榜样折服。

保罗教导提摩太在这两大领域确实作出好榜样后,又进一步列举三项好榜样应有的特质。

他首先谈到「爱」,这是基督徒语汇中最重要的字词。爱是基督徒行为最大的决定因素,这正是基督徒追求爱的原因(林前十四1)。

保罗撰写此封书信时,提摩太的对敌正给他极大的压力。提摩太有可能受到试探,而心怀报复地想「给他们一点教训」、说些尖锐的话,教他们安分一点。但神国的争战不能靠撒但的手法得胜。因此,无论别人怎样待他、说他,提摩太都只能为他们的好处着想。他不能陷入苦毒、怨恨或产生复仇心;他不能允许自己仇视这些人,不可拒绝原谅他们。

实践基督徒爱的原则绝非易事。无爱心地应对各种情况似乎能快速产生结果,但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无论何种情况,唯一最有效、最恰当的应对方式就是爱的途径,对人待以那永不止息的爱(林前十三8)。孙大信(Sadhu SundarSingh)的人生正是在反对势力中展现爱的大能之美好范例。让瑞贝卡帕克(Rebecca Parker)女士来为我们说明这个故事。

某天早晨,孙家的几个人和一群其他宗教的浸浴者聚集在恒河河岸一处叫瑞诗凯诗(Rishi Kesh)的地方,孙大信站在他们当中,手拿新约圣经传讲着信息。有些人稍带兴趣地聆听,但其他人却戏谑地嘲笑孙大信和他传讲的信息。群众中有个男人出其不意地抓起一把沙土朝孙大信的眼睛丢去,这个举动激怒了当中一位比较赞同讲道的人,他义愤填膺地将这位冒犯者交给警察。于此同时,孙大信下到河里洗去他眼里的沙。他再回到岸上时,恳求警方释放这位攻击他的人,然后继续讲道。被释放的这个人,名叫毕迪安南达(Vidyananda),他对孙大信这个举动以及他处理受侮辱的方式感到相当惊讶,便跪下来求孙大信原谅,并表达自己希望更了解孙大信的讲道内容。于是这个男人后来成为一位追求真理的人,并追随孙大信的旅行布道,温顺地学习他口中所传关于救赎的爱的故事(Sadhu Sundar Singh,Madras: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8)。

无论男女,每个人,甚至是那些抵挡神的人内心深处,都想寻求神和祂的道(徒十七27),那是一种多数人可能尚未认知,却早已内建于心的渴望。很多人认为即使那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他们仍旧无法活出公义和爱的生活。他们觉得身处目前这邪恶势力纵横的社会,如此行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他们便拒绝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摧毁那内心的渴望。

当这种人从别人身上看见他希望拥有的特质,他就会变得乐于接受。此时盼望的信息会对他说话:「原来,这根本不是不切实际。现在这个人试着这么做,而且在他身上似乎真行得通。」有些人不理会这讯息,但也有人会留心听,并进而寻求答案,如此便为福音开了一扇门。在这愤世嫉俗、怀疑信仰真诚的世界里,基督的爱真实地透过人身体力行,这股引人向善的爱力量是何等地大。

保罗谈到的下个特质是「信心」。我们常常遭遇各样问题,不断地试炼着我们能否信靠神。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因试探而采取了非基督徒的反应,因为那样可以快速解决问题。或者,我们可能会因绝望而让步。又或者,我们因为眼前的压力,而难以自我控制,失去理性地做出回应。这些反应,都源自于我们对神和祂的应许缺乏信心。

领袖的信心是在身处危机中受到试炼。他的信心将帮助他坚持神的道,相信神会为他采取行动,因此,他不会妥协、绝望或放弃。这种领袖可以帮助那些怯懦的人在危机中继续信靠神,使他们能坚持走在顺服的道路上。

那么如果领袖自己失去信心,并且他的行为反应也显示出信心不足呢?这时候他向自己所带领的人传达的讯息,便象是反映基督的福音没有足够资源可让他在面对危机时得胜。他的坏榜样会使得神的子民遭遇危机时只能活在挫败之中。

在使徒行传四章,我们看到初代教会领袖的信仰,如何帮助他们在面对第一个重大危机时得胜。这一章记录了初代教会因着福音的缘故,首次遭到官员积极的反对。彼得和约翰当时被「禁止—–再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或教训人」(徒四18)。然后进一步恐吓他们之后,才将他们释放(徒四21)。他们回到教会并告诉会友这些事(徒四23),教会并立即开始祷告,但他们的祷告内容令人惊讶。他们的祷告一开始是称呼神是「统治万有的主」(徒四24)。

接着,他们详细述说这位统治万有的主,如何在创造万物(徒四24)及历史的过程中(徒四25-28)显出伟大。他们只在结尾的时提出遭遇的问题,并转而以此作为开场白,求神使他们能「放胆讲(神)的道」(徒四29)。

神确实回应了他们祈求放胆讲道的祷告。但他们的困境却加剧,直至司提反的死而达到最高点,接着便发生迫害,导致教会的人四处分散。

这迫害和教会的分散起初看起来是场悲剧,但回顾这事时,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必然认为这见证了神奇妙的保守。因此,当他描述教会「分散」时,并不是使用普通的字(徒八1、4),他反而用了希腊文diaspeiro,意思是「像种子一样散播到土地上」。所以,路加回顾这结果时是认为教会其实是受祝福的,因为教会从此能履行基督的重大托付,分散到世界各地传讲福音。是故,路加说:「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地去传福音的道。」(徒八4)一位作家曾如此解释:「当时人们像传教士般离去,并非像难民般逃离。」(Everett Harrison,Acts:The Expanding Church,Moody Press,1975)神的确成全了祂权能的旨意。使徒行传四章的祷告所显示的信心是真实而有根据的,因着相信神掌权祈求能刚强壮胆,是面对危机时唯一最恰当的回应。这告诉我们信心能帮助全体的人们在危机中坚持信仰。

提摩太要成为好榜样必须行出的第三项特质是「清洁」,这里可能指两方面。第一,我们可以称为道德上的清洁,指的是性方面要守贞这类的事。我们都知道现今确实很需要领袖们在这方面以身作则。这个社会不断以不道德的信息轰炸我们。媒体、小说、人们的日常谈话和玩笑话——似乎都灌输着我们性专属于婚姻这种观念,是老派、无聊的信念。于是,人们在各种程度下,接受这种让自己享受婚姻以外性关系的说法。我们在书本、电影、玩笑,乃至于那些佯装和异性纯真触碰和身体互动的行为上,随处可见此种态度,更严重的是也发生在婚姻以外性关系的普遍现象里。

基督徒在这种社会下成长,必须努力保持洁净,特别是他们自己在享受不正当人性欲望这个罪性上,也是相当的挣扎。在这样的背景下,藉由基督徒领袖们以洁净生活为榜样和教导,为困惑的世代活出洁净生活铺路,这是多么要紧的事!身边有领袖鼓励人活出圣洁、训诫不道德,并行出圣洁生活的美好与喜乐的榜样,更是何其重要!

「清洁」的第二方面是关于内心的纯正。这观念是说行为应出于纯正动机。我们身处愤世嫉俗的时代里,因为有许多虚伪的人担任领袖,使得很多人不太能信任领袖行为的背后动机纯正。

这种不信任人的犬儒主义心态,已经入侵到教会里来。观察敏锐的人不相信领袖的服事单单出于对神和人的爱,他们目睹工人们因为自己播的种被别人收割而生气;他们听到某位领袖在背后批评另一位领袖;他们见到领袖抓住每次机会来夸耀自己的成就;他们眼见竞争行为;他们所收到的工作报告,内容不正确;他们注意到教会政治的复杂谋略;他们看见领袖未得着人们应有的认可,就受伤、生气。然后,此类现象就慢慢被这样解读:这些人只为着个人利益和荣耀投入教会。

怀着人生唯一的目的是荣耀神、服务人的领袖,在此环境下是一股清流!这样的领袖行为举止没有不可告人的背后动机!他能帮助人们再次相信人心确实有真诚存在,出于诚实动机服事神绝非不可能。所以,应该将这目标摆放在我们面前——在爱心、信心、清洁上都须作好榜样。

倘若我们失败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作领袖的没有一人能完全遵守圣经标准。面对自己的不完全,我们又应该如何回应呢?当然,绝对不能为此自找借口。

基督徒有种危险的倾向,认为罪是不可避免又可以原谅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汽车保险杠上贴着标语说:「基督徒不是道德圣人,而是蒙恩的罪人」,藉此向世人表明缺点应该得到谅解。但是,对追随复活得胜的主的人来说,完完全全的顺服才是常态。

领袖的缺点确实可能为基督徒社群带来危险的后果。有些人可能利用领袖的缺点作为自己脱罪的借口。有人则可能利用这些缺点来败坏领袖的声誉。最糟的是,这些代表神的人之失败损害了神的荣耀。

对此,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接受自己的失败,并认罪悔改。如果有人已经受到影响,那么领袖就必须在他们面前正视这个后果。

赶紧向人致歉不过是为自己行为规避责任的方法罢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些领袖认为只要简单说一句:「如果我有做错的地方,我感到很抱歉」,就能消除已铸成的伤害。基督徒认罪与此大有不同。在新约圣经里,认罪的希腊原文(homologeo)意思是「说出相同的话」。认罪是完全接受问题,并说出像那通晓真理的神会说的话。

他不是说:「我感到很抱歉。」而是应该说:「我是如此出言不逊,伤害了你。对此我没有任何借口。请原谅我,我保证尽一切力量消除这话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会写信给比尔,告诉他我之前的话是错的。」

这种积极、彻底的回应,对领袖而言,他必须非常谦卑。但是,领袖即便显得卑微屈下,他却是在荣耀神,而神的荣耀才应该是领袖首要关心的事。事实上,如果领袖与神合一,他自己也同享神的荣耀。他将因着洗刷他人对神的误解,消除自己坏榜样带来的不良影响,重新开启有效事工的门,而大大欢喜。

个人应用题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受到严厉批评是在什么时候?当时你如何回应这些批评?本章是否带给你任何亮光,让你意识到当时可以作出怎样不同的回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