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清教徒的牧养

我们现在来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科贝特在这里处理了保罗的修饰词“不住”(希腊词adialeiptos),同时也引用我们主自己的话,“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并用在不义的官面前申冤的寡妇为例说明,她因为坚持不懈,愿望就得到了满足。科贝特处理了他所谓“祷告的修饰”和“不住祷告的条件”。他“修饰”的意思是祷告的坚持、时机和持续。他的“条件”包括信心、谦卑、真诚和警醒。

坚持祷告是一项很明确的责任,要求心灵的完全投入——坚持来到上帝面前,呼求祂,不能忍受任何耽延,抗拒内外的一切打击,忍受、无视不利的处境,也不满足于微小的祝福,一定要得到更多。

这种坚持祷告不应该失礼或“过度”。它必须与我们的物质和属灵需要相当。但不应该忽略坚持的恳求,因为上帝会把那些在祷告上草率、轻慢之人的“灵魂吹散”,不赐给他们丰盛的怜悯。

所以,要在祷告中坚持,必须对上帝和祂的怜悯有崇高的看法,并利用圣灵的一切感动坚持祷告。“坚持祈求的人,掌握了祷告的艺术,拥有各样属灵的题目,可以在祷告中组成各种圣洁的辩论和乞求。”“在与上帝的圣洁辩论中,他拥有伟大的属灵雄辩力;所以他在祷告中很少犯糊涂,却拥有各种甜蜜和有力的论点,可以一次次求上帝赐下怜悯。”

要严肃对待祷告这件事,给予它所要求的优先级。科贝特说:“当基督徒在从事祷告这件神圣事务上漫不经心,因而荒废了它时,二十个人中十九个都会从事其他事务;他可能变成贪心的人、浪费时间的人、酗酒的人、淫乱的人、异端分子,诸如此类。”

主的子民有责任利用一切圣洁的机会祷告,“如保罗日夜为提摩太祷告一样。“很少有任何时候都不适合祷告的情况。圣徒被要求不断祷告,因为上帝是一位听祷告的上帝。祂总是在垂听祂一些子民的祷告,也预备听其他人的祷告”;但上帝不会垂听不悔改的罪人、暴躁邪恶的人或那些被属世之事分心的人祷告。他不会乐意接纳那些故意留在家里,不去公共集会的人祷告,也不会喜悦,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来到主的同在中之前,没有先安静下来的信徒。

有一些特别的祷告时刻,比如上帝在祂护理中就近我们,赐下一些怜悯或喜悦的记号,影响我们的心灵,感动我们祷告。也有时候是我们靠近上帝,心思完全投入寻求主,为我们个人或集体生活相关的事祷告。

主的子民必须持续祷告,如保罗告诉罗马人的,要“恒切祷告”,不论遇到灰心、试探,还是上帝看起来远离我们时,都要保持祷告的心态。“祷告的心态既能使我们喜欢祷告,也能让祷告本身变得更容易和快乐,使我们在面临突发的困难和灰心时,不那么容易放弃祷告。它也使我们的祷告更容易达到主自己面前。”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抛弃一些错误看法,比如,认为“任何外在形式”都可能对祷告有帮助,这种看法就要放弃。或者,必须有某种圣灵“即刻的亮光”才能正确祷告,这种看法也不能成立。

科贝特说,我们要维持祷告的心态,可以像蜜蜂一样,每天都从上帝的应许和护理之花中,吸取属灵的甘甜。他说:“像木偶一样的宣信者忽略了这一点,靠以前领受到的旧恩典和安慰而活,就变得越来越死气沉沉。他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东西了,为什么还要更多呢?但圣徒却像蜜蜂一样殷勤,让自己的嘴唇像蜂巢一样滴蜜。”当默想“充满了恩典之心这个器皿时,祷告就把心打开,往里面倾倒进宝贵的东西”。

我们应该时刻祷告,因为“主时刻都在呼召我们,所以我们也极有理由把心和手举起来归给祂。祷告的主要内容是永恒的内容,而永恒的怜悯要求不止息的祷告。那些向上帝祷告最多的人,也是离世界最远的人。他们关心天上的事太多,所以他们的心不可能太关心地上的事”—–。

为什么有些信徒祷告会灰心、疲倦或停止?科贝特说:“因为很多人带着太多重担,这使他们疲倦。他们带着这么多行李,不可能在祷告的路上走得太远。很多人在祷告中浪费了时间,什么都没得到,于是就停工了。有些人虽然踏上了祷告的属灵道路,但心却不正,有所旁骛,于是就回头走向沉沦。很多人没有真诚接受和持守上帝的话语,所以也不再继续祷告。当基督徒活泼、有效、持续地听道时,他们也就活泼、有效、持续地祷告。”

现在我们来看不住祷告的条件。主的子民必须在信心中祷告,经文的根据是《雅各书》5章15节:“出于信心的祷告。”没有信心的祷告不是祷告。在信心中祷告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相信上帝,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相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也就是确信上帝因为祂恩慈的本性和性情,会彰显祂的慈爱、怜悯、丰盛、怜恤、忍耐和良善。“信心可以在这片海洋中自由地游泳,承担一切代求的重担。”它也意味着相信主耶稣基督,“祂能够彻底拯救那些靠着祂来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因为祂长远活着,为他们祈求”。最后,它也意味着相信上帝的应许和护理。

科贝特说:“如果我们在祷告中对主说话时,像主在应许中谈到祂自己那样,那么将有一曲声音的甜蜜协奏,以(圣)灵的声音开始,继之是我们祷告的信心之灵的声音,最后由上帝在祂的护理中作答。”

我们要受激励,在信心中祷告。“信心是灵魂在前述原则和属灵的论证上,得到提高和赏赐的使者。”信心让我们能监督和引导自己的祷告。“它拍拍灵魂的背,鼓励它打起精神来;再来一轮,再努力一次,就可以得胜了。”我们要在信心中祷告,“因为主是听祷告的上帝,而祂会回应我们的祷告,是我们在恩典之约中有福的珍贵保证。那些在信心中祷告的人,拥有一种可喜悦的平静和心灵的安稳,不会像波浪一样,被不信的力量翻腾。我们受到任何打击时,都要比平时更勇敢、言辞更自由地坚持祷告”。

主的子民应该带着谦卑祷告。上帝垂听谦卑人的祷告,如到圣殿里祷告的法利赛人和税吏(或收税官)这个故事所揭示的一样。被称义的罪人远远站着,几乎不敢抬起他的眼睛。“他认为他不配进前来;让其他愿意去的人上前去吧,他自己只要在上帝家中有一间最低微的屋子就可以了。他根本不配到里面来,天堂对他来说是太荣耀的地方;他犯罪得罪了天,最好眼睛看着地下,是的,最好找个地缝钻进去。”

带着谦卑祷告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对自己评价不高”,认为我们凭自己根本不配对主说话。是让我们自觉卑微,觉得自己不配得主垂听我们的祷告、回应我们的祈求。是承认我们自己的污秽,尽力支取上帝的怜悯。是像一个可怜、垂死的人那样祷告,为我们极端悲惨的境地恳求怜悯。

伪善者可能有一种虚假的谦卑。如果信徒的敬虔是做出来的,也可能有谦卑的样子,看起来好像哀恸悲伤一样。但祷告中也有一种真诚的谦卑,信徒在恩典中否定自己,因看见主的荣耀、纯洁、庄严和超越,就带着圣洁的颤抖俯伏敬畏,乞求赦免他的罪,求上帝与自己的灵魂和好。祈求者带着极大的热忱和心灵的破碎祷告,明白自己最好的祷告也是虚空,投奔到主的圣名前,寻求上帝在主耶稣基督里丰富、白白的恩典。

带着谦卑的祷告最能被上帝悦纳,也带给祂最大的尊荣。我们多么需要思考我们的缺乏和上帝的伟大啊。“如果我们认真思考我们面前这位上帝的庄严和主权,肯定就能帮助我们跪下来。”

主的子民也必须真诚地祷告,这意味着动机纯正,心灵正直,“要把上帝当作上帝祷告”,要清醒地意识到,我祷告的对象是谁;“要从上帝汲取力量祷告”,被祂的圣灵感动;并“要唯独向上帝祷告”,心思专一,目标专注。一定不能向上帝隐藏任何事情,却“要陈明我们的道路,把我们的心倾倒给祂”。

上帝要求祷告时的真诚,因为这与他纯洁、单一的本性一致,能获得最大的善。祷告时全人都要投入,理解力、判断力、良心、意志和情感都要用上,目标清楚有力,毫不掩饰地恳求上帝,没有三心二意,力求祂的祝福。

科贝特说:“一个诚实的可怜人,很难忘记他在需要时,另一个人在他恳求下向他表示的特别友善。即使过了很久以后,他随时遇到这个朋友都还是会表示感谢。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也会满怀感激地谈起这件事,大大夸奖他的朋友。但一个伪装、虚假、假冒的人,无论你对他表达多少爱心,都很难再看见或听到他。当他榨干你最后一分价值以后,就不见了,除非他又需要用到你,否则不会回头来感谢。”

不住祷告的第四、也是最后一个条件,是警醒。信徒必须要警醒预备祷告,在祷告中警醒,在祷告之后也要警醒。警醒预备祷告的意思是:“心灵处于苏醒的状态,随时预备当主要求时,就进入祷告。”所以我们必须克服属灵的懒惰。“我们要祷告的时候,是我们的心灵最需要预备好的时候。昏睡的心很难在祷告中对上帝说合适的话。警醒对合宜、恭敬、持续和成功的祷告,特别有帮助。”

科贝特说:“音乐家要演奏之前,都会使用他们乐感很好的耳朵,给乐器调音,注意每根弦的音准,是太高还是太低,太尖还是太平。同样,当祈求上帝的人有一颗专心、分辨的心灵时,就能看出自己的心思是否预备好了寻求主。”

在祷告中警醒,意味着“留意正确组织我们的表达方式,免得我们只是用很多辞藻来填满时间,或说出任何不合理、不恰当的话”。我们必须仔细留意自己心灵的运动,激励我们的心,坚固我们赞美或祈求的愿望。我们必须了解圣灵的气息,“好让我们在心灵的远航中预备好,能抓住这股盛风,鼓满我们的帆”。

科贝特再次说:“就像音乐家为演奏前的调音,需要提高他们耳朵的乐感一样,在演奏时,他们也会仔细听哪根弦的声音和谐,哪根没有被触及到,完全没有声音,祷告时也是这样。”

祷告之后的警醒,意味着我们要保守我们的心灵,从上帝那里寻找我们祈求的回应。上帝肯定会满有恩典地回应我们的祷告,即使有时会推迟很久。“头脑清醒,警醒预备祷告”是提高对上帝经验性认识的方式。寻找我们祷告的答案会坚固我们的信心,鼓励我们进一步祷告,并增加我们的赞美。

科贝特阐释完了保罗不住祷告的劝勉以后,继续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处理困扰良心的情况。但我们在进入这可能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之前,必须先插入一段历史神学的讨论。

插入这一段的原因,是美国波士顿公理会出版协会(CongregationalPublishing Board of Boston)1856年再版《福音香气》时,对科贝特关于不信者的祷告那一章有保留。他们告诉公共读者,他们不能从论文中拿掉这一章,因为他们希望该书能唤醒读者更深、更热切地祷告。但他们提醒说,阅读时需要有分辨的心。他们承认,科贝特的看法在他当时很常见。但他们更推荐新英格兰后来一些圣徒的看法,包括爱德华滋、霍普金斯(Hopkins)和贝拉米(Bellamy)。这些人认为,未重生的人不仅有祷告的责任,而且必须在信心中祷告,因为“非此不能讨上帝的喜悦”。并且未重生的人要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如律法和福音所要求的那样。他们说:“给未重生的人任何指导都不能是这样的:他们照着指导做了以后,还是不悔改、不相信、不顺服。”

对未重生的人能、或不能做什么,科贝特的神学理解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清教徒的英格兰,考察一个叫托马斯·胡克的著名人物。他生于1586年,后来成为剑桥以马内利学院的院士。作为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圣玛丽大教堂的讲员和驻堂牧师,他对救恩的实施很有兴趣,并开始传讲为基督预备的道理,这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套经验和实践神学,称为“预备主义”。他1633年乘坐格列芬(Griffin)号到了新英格兰,同行的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传道人——约翰·柯顿。

柯顿·马瑟把他描述成“西方教会的明灯”,并且说他“从未遇到与胡克先生匹敌的对手,无论是从讲道、还是从辩论上来说都是如此”。他也提到胡克独特、轰轰烈烈的归信经历,这对他发展出预备主义的看法也很重要。

胡克到新英格兰之后,继续发展他的思想,不久就出版了《灵魂为基督所做的预备》(The Soul’s Preparation for Christ)。他后来又出版了同样主题的几本书。他坚持认为,要处理罪的问题,必须先有预备,使心预备好归向基督。“可怜罪人的心,必须先为基督预备好,才能真正接受祂。”他坚持认为,必须先有律法的工作,使人知罪以后,他才能看见对救主的需要,从而归信耶稣基督。

未重生的罪人必须做什么呢?他应该被引向上帝的律法,好让他可能知罪,还是他应该被直接引向基督,寻求救恩?他应该祷告祈求重生的恩典,还是他应该为罪得赦免、蒙上帝悦纳而直接投靠基督?

胡克说:“天下没有任何一个自然人愿意俯首就擒,领受恩典。”然而,自然人还是有能力做三件事情:“彻底认识自己的悲惨,承认自己里面没有良善,但承认在圣灵能使人行善的应许里,有充足的一切。”虽然“我们自己没有属灵的能力行使任何属灵的责任,但我们却能有一些道德行为。人有约束和限制(先在)的恩典,藉此可以透过(命定的)(蒙恩)渠道等候上帝,使自己可以获得能力,领受恩典”。

胡克的讲道因此充满了鼓励听众使用蒙恩之道的言语,要他们谦卑自己,祷告、悔改、相信并顺服真理,并且相信,“虽然你所能做的一切既不能使你为恩典预备好,也不能为你赚得恩典,然而在神圣制度中设立的渠道大有能力,上帝可以藉着它们有效地做工”。

胡克认为,人们对罪的认识程度,只要到能让他明白对基督的需要就够了。“要认识你的罪,直到你讨厌、憎恶它们,直到你彻底、绝对需要基督来帮助你,然后就到施恩座前去,不要再沉湎在你的罪中。”

胡克坚持认为人们有责任祷告。对人的罪恶状况的真实认识和感受,会让人寻找救恩。在那之前,“他们从来不会看见读经、听道、祷告、寻求和探究的需要。但现在他们认为,必须要尽力而为,在如此绝望的困境和危险中呼求帮助和指导。”他也说:“来吧,把你的灵魂带到上帝面前。诉诸恩典之约和那里面的应许,即祂必须使我们成为祂的子民。”“要祷告,但不要止于祷告,而要停在透过祷告所获得的救主。”上帝会把一个罪人预备好接受救恩,胡克说:“当基督改变他到一个程度,使他适合接受怜悯时,就会把怜悯赐给他。而当祂赐给他恩典以后,就会维护它,增加它,赐给它活力,给它戴上冠冕,并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里,完全它。”

胡克毫无疑问是一个彻底的预备主义者。他于1647年去世,但他的影响在整个新英格兰持续扩展。罪人或慕道的灵魂,在来到基督面前之前,必须投入一个预备的过程吗?18世纪的新英格兰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不同。

爱德华滋在他的作品中,强调神圣恩典在赐恩给灵魂时的即时性和独特性。他在其伟大的著作《宗教情感》(The Religious Affections)里面表明,真正恩典的工作在于上帝的圣灵被“赐下,住在真正的圣徒里面,把他们当作自己真正永远的居所。圣灵也影响他们的心灵,使祂成为他们新本性的原则,他们生活和动作的神圣超自然源泉”。基督徒实践是这种工作的明确标志,无论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都是如此。在他不那么著名的作品《论恩典》(Treatise on Grace)中,爱德华滋说:“特殊和得救的恩典,与普遍恩典不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在本质和类别上也有不同。”他更进一步说,“重生是即时的,人不可能自己归信。人靠自己的力量和勤奋,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增进和引导自己已有本性的品质、原则和完美的程度。”“人心中的救赎恩典,一定是上帝即时的工作,是祂的全能在灵魂中的恰当功效。”然后他恰如其分地说:“为归信而预备的知识、改变和信念,可能是逐渐形成的,归信之后的恩典之工,也可能逐渐继续下去,但把一个人从全然堕落败坏的状态带入恩典状态,使他对基督感兴趣,成为上帝的儿女,做在灵魂上的这种恩典之工,是即时的。”

胡克可能受到的一个批评是,他并非把人们指向基督,而是他们的责任,但在力劝未得救的人使用蒙恩之道和竭力要他们向上帝悔改、相信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调和的对立二分。胡克自己也承认,归信不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知罪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也不都一样。柯顿·马瑟在他的《回忆托马斯·胡克》(Memoir of ThomasHooker)中,也给出了他在服侍中遇到过的突然归信的例子。

爱德华滋在《论恩典》中也承认,人在归信前,可以在心灵和生活中有预备的工作,但也很肯定地坚持说,罪人无论状态和条件如何,都要透过圣言和圣灵的呼召,立即向上帝悔改,相信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显然,走向信心的“道路”和获得信心的“保证”不同,前者是听到上帝的话语,按照它去做,从而产生信服,而后者是基于福音的应许和相信的命令。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保证不是深刻地知罪,而是上帝在福音里的应许。

1856年的公理会出版协会可能夸大了新英格兰早期和后期圣徒之间的差别。二者的区别更多在于表面而非实质。不过,我们在阅读科贝特谈论未重生之人的祷告时,还是应该先把这些差别放在心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