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巴刻谈清教徒03

第三章:本仁约翰:《天路行者》

John Bunyan

他在书中将焦点对准那通往天堂、逃脱地狱的生命之路,旨在增进信徒对此属灵实际的敏鋭,并提升他们对信仰更深的委身。与他所其他的教义类著作相一致,本仁在这本书所表现出的那种迫切感一样令读者倍感震撼。

在摄像技术尚未问世的十七世纪,那些身世显要的贵族和成就杰出的人士通常会由专业的画家将其肖像通过绘画或雕刻方式流传下来。这些画家——有意或无意地——几乎都极具想象,对于所描绘的对象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他们将自己所看到所理解的尽情展现在画布之上,因此出于不同艺术家的同一人物肖像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本仁(John Bunyan)当年的两幅画像也是这样穿越了时代而流传下来。其中一幅画像由汤玛斯·萨德勒创作,现在收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所画的是1685年五十六岁的本仁约翰,画像中的本仁身穿证道时的牧师服,手中拿着一本圣经,严肃的表情反映了他所面临的压力和内心的把握。是的,这是一位面容凝重的本仁约翰。从中你看到的是那为上帝出口的本仁正在直视着你,随时准备好要从讲台上向你传讲一篇切入实际又发人深省的道。然而在另一幅同一时期本仁的素描画像中,罗伯特·怀特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颇为不同的画面,而据我们所知这位画家擅长将人美化。怀特画笔下的本仁,一如萨德勒所描绘的,也直视着我们,但却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下:此处的本仁有着轻松柔和的表情,似笑又止的神态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这是一位大有平安的本仁,画面中的他似乎乐意随时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

汤玛斯·萨德勒画的本仁约翰

罗伯特·怀特画的本仁约翰

这两幅画同时作于本仁约翰因其《天路历程》(Pilgrim’sProgress)而声名鹊起之时,也许怀特笔下的本仁过于优雅俊美,而萨德勒所描绘的本仁却过于粗犷强健,但这两幅画像也真实地反映出了本仁生命中的某些特质。本仁的教义宣讲型著作的确充满了张力和锋芒,他的证道无疑也是如此。然而他所著的《天路历程》和其他与之类似的寓言类作品中,却时时透露出作者光怪不经的诙谐幽默,表现出的喜剧效果往往令人忍俊不禁。这两种特质完美地融合在本仁约翰的生命中,因此一方面他完全堪称上帝忠信的仆人,而另一方面他毫不缺乏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

本仁并没有显赫的出身,恰恰相反,他的父亲不过是一名家境贫寒的铜匠,在贝德福德小镇外边只有六十九户人家的村庄埃尔斯托经营着一间打铁铺。本仁曾经在学校中学习过一段时间,然而很快他就因为要继承父亲的手艺而被迫辍学。很显然,本仁的父亲已经抱定了让他做一辈子铁匠的打算。1644年在本仁只有十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唯一的姊妹不幸去世,父亲再婚后,本仁回应议会军的招募,开始了自己两年半的军旅生涯。也许我们不应惊奇,这位不到二十岁的“退伍老兵”会毅然选择放弃经营打铁铺,外出谋生以求独立。本仁成为一名补锅匠(即走街串巷修补金属工具),进入婚姻更是加剧了自己贫困的状况,这一点直到他1660年入狱之前,都没有任何的改观。补锅匠四处流荡,而且随时准备被人追赶逃跑,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地位十分低下的职业,就如耶稣时代的牧羊人,又像今天的流浪汉。毋庸置疑,一个人是不可能通过补锅匠的工作致富的。对于本仁的人生道路而言,这是一个极其不利的开端。

然而,谁能想到本仁最终会取得了蜚声世界的成就呢?他是基督教世界中公认的一流作家,所著的《天路历程》一书在历代的流行属灵读物中销量遥遥领先;他是家喻户晓的传道人,成千上万的伦敦人聚集为要聆听他的信息,而在他牧养贝德福德及其周边乡村教会时期,也有数以百计的人围绕在他的讲台前;他是属灵伟人约翰·欧文的好友,后者曾对查理二世说自己甘愿用生所学来换取本仁证道的能力;在背后人们称他为“主教本仁”;甚至连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画家都为他作画。可以说,本仁的确达到了功成名就。而他本人的“天路历程”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1648年到1660年是本仁寻求信仰的时期。首先,在这段时期的开始本仁经历了五年内心的挣扎和起伏,他之后在《罪魁蒙恩记》(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the Sinners)一书中将这五年视为自己归向基督重要的人生转折最终上帝的平安临到了他。本仁对信仰的寻求始于他的婚姻他的妻子是一位敬虔信徒的女儿,当年她的嫁妆就是两本著名的清教徒著作:亚瑟·丹特(Arthur Dent)所著的《平信徒步入天堂的道路》(Plain Man’s Pathway to Heaven),以及路易士·贝理(Lewis Bayley)的《操练敬虔》(Practice of Piety)。进入婚姻的本仁开始参加教会的礼拜,脱离了曾经随意发咒起誓、混迹于舞场的斑斑劣迹,转而 阅读圣经,在贝德福德的一间新教教会中,参与探访那些穷困却有着重生经历的老年姊妹,并与这间教会的牧者约翰·吉福德逐渐熟识起来。通过 阅读马丁·路德的《加拉太书注释》,本仁终于认识到基督和的十字架才是他生命的核心。有一段时间本仁认为自己犯下了弃绝基督的罪,为此有两年他都活在极度的恐惧之中,担忧上帝将永远抛弃自己。然而,最终他胜过这种内心的控告,并由吉福德在乌斯河中为他施洗,作为他悔改归入基督的可信见证。

第二,在此之后本仁发现自己有着讲台服侍的恩赐。作为实习者,他与贝德福德教会其他成员在各乡村布道,其后又加上一些小规模群体对他的证道倍加推崇。本仁最终于1656年得到了教会的正式委任,成为一名兼职的传道人。从那时起本仁在自己家乡的服侍获得了更深的接纳和认同。他一切的事工都以纯正的福音为紧扣的核心,他本人如此说:“我发现自己内心最为关注的就是去唤醒人的灵魂,劝人归主。

第三,本仁发现自己有写作基督教通俗著作的恩赐。一开始他发表了一些护教类的著作,其中包括两篇反对贵格会思想的论文《一些显明的福音真理》(Some Gospel Truths Opened,1656年)以及《对一些显明福音真理的证明》(AVindication of.Some Gospel-Truths Opened,1657年),后又写了《来自地狱的几声叹息》(A Few Sighs from Hell,1658年)以及《阐释恩典和律法的真理》(The Doctrine ofthe Law and Grace Unfolded,1659年)。本仁在分析和论证方面有着极为出色的天赋,他的写作极为高产且条理清晰。他一旦开始写作便一发不可收,在他离世之时共有六十本篇幅不等、总字数接近两百万的个人著述问世

(2)1660年到1672年是本仁遭遇信仰迫害的时期他因为不从国教而被囚于贝德福德的监狱。当地的执政者为了显示自己听命于复辟王朝以及对即将回潮之国教的忠心,决定囚禁贝德福德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牧者,来威慑那些不肯离开非国教教会讲台的传道人。囚禁本仁的监狱没有任何取暖的设施,本仁也只能睡在干草上,然而他的健康却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仍能以喜乐的心态继续写作。本仁还在狱中制作了成百上千的线织花边,以此赚钱维持妻子和孩子的生计。当时的人们普遍将本仁视为属灵权威,因此即使被囚,他依然不断地对那些探视他的人进行属灵的教导,并向狱中的囚犯宣扬福音,有时狱方甚至会允许他外出讲道。1672年查理二世颁布了信仰自由令,本仁因此重获自由。在此之前,本仁已经正式获得了教会按牧,从此牧师的职分一直伴随本仁,直到他离世归主。

(3)1672年到1688年是本仁声名鹊起的时期——无论作为牧师还是作家。《天路历程》似乎就是本仁在1675年第二次牢狱之灾的半年时间中开始动笔的。1678年这本书问世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恶人先生的生与死》(TheLifeand Death of Mr Badman,1680年)、《圣战》(The Holy War,1682年),以及《天路历程》第二部的出版确立了本仁身为作家举世瞩目的地位。与他之前上百位著名的清教作家所撰写的真理教导类灵修作品不同,本仁以他丰富的想象,形象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众多有着信仰含义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将圣经真理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本仁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完成了六十本不同类型的著作,这些著作至今都在向读者绽放着属天的光芒。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天路历程》这本书做更多的介绍。这本书一方面是本仁最为著名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清教徒对于信仰人生的理解最为形象的代言。世俗的研究认为,这本书以其情节设置和人物互动开创了英国小说的先河。然而,在本仁自己看来,此书是为着教导信徒而作,其中充满信仰教导含义的寓言,向一般大众指明了那通往敬虔的道路。因此,可以将这本书看成是一系列启发人认识有关敬虔及其反面的形象比喻(用本仁的话说即“比拟”〔similitudes〕);是一部揭示圣经真理的童话,以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人物来反映属天的真理;在上帝的帮助下,这故事可以成为读者自身信仰历程的故事。在《天路历程》第一部的辩护性序文中,本仁以诗体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这本书的缘起。

为了要写作,当初我把我的笔,

拿在手中的时候,绝没料及,

会写成这样一本小书;

我要写的,原来是大相悬殊;

等到接近完成,自己还不知道,

已经开始这样写了。

事情是这样:我原想写下圣徒们,

在我们这个福音时代中所经历的路程,

万想不到,我却写成了一篇讽喻,

描述他们的旅程和到达荣耀的道路。

我记下了二十件以上的事例。

之后,又有二十件进入我脑子里;

事情一件又一件地不断增加,

好像燃烧的木炭中飞出的点点火花。

—–

于是,我愉快地落笔纸上,

飞快地写下了我种种的思想,

因为如今当我的思潮终止的时候,

只要我再探索一下,它又涌了上来,

于是我又把它们一一写下:终于

你看到它成了这样一本篇幅浩繁的巨著。

—–

这本书在你的眼前描画出一个人,

他正在把那永久的赏赐找寻。

你会看见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撇下什么没有做他做的又是什么;

你看见他怎样不停地奔跑前程,

一直赶到那荣耀的门前。

—–

这本书会使你成为一个旅人,

只要你肯接受它的指引;

它会引领你到那圣地,

只要你明白它的指导意义,

而且,它会使怠惰的变得有生气,

也会使瞎眼的看见可爱的事物。

“他正在把那永久的赏赐找寻—–不停地奔跑前程”,本仁如是说。尽管他故事的主人公天路客在大部分的情节中都是在行走,但他的天路历程却是以奔跑开始的。在传道人首次教导天路客,向他指明人生方向后,他便开始奔跑了。本仁在此特意这样描写:“于是我在自己梦中,看到那人开始奔跑—–他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边跑边呼喊道,生命!生命!永远的生命!”在本仁看来,奔跑的画面表达着一种专心致志逃离某种苦难,并冲向某种美好的努力。正是抱着这种愿望,天路客不停地立志奔跑,尽管我们在书中看到他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与他人同走或谈论。现在我们要将目光转向本仁的《天路行者》一书。“行者”一词在这里并没有“侍从”或“步兵”的含义(译者注:“行者”的英文原文是footman,亦含有侍从和步兵的含义。),而是指向某位徒步旅行的人(正如《天路历程》中天路客对盼望说“你我就是这样的行者”);“天路”告诉我们这些人前行的目标是天堂;而这个书名的意义早在新约《哥林多前书》九章二十四节使徒的宣告中就得到了阐明:天路行者的使命极其简单,就是奔跑。

我们并不清楚本仁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天路行者》的写作,因为这本书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未出版。本仁的好友查理斯·多伊于本仁逝世四年之后的1692年出版了此书。书中所阐释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表达着对《天路历程》的认同和回应。基于这一点,我们便很难再去怀疑这样的判断,即证道性的《天路行者》是在寓言性的《天路历程》完成后不久开始写作的。对于此书,十九世纪中期本仁著作的编辑乔治奥弗(George Offer)如此评论道:

在《天路历程》中基督徒不是需要脱离灰心沼,翻越艰难山吗?在这本书中天路行者则要时刻谨记自己将面临许多不堪的行程,许多高耸的山川,这条道路艰苦卓绝、遥遥无期,必须要穿越广阔无边的旷野:然而有一个信念一直在激励着他,“在路途的终点必然是那应许之地。在《天路历程》中,那将要获得永远荣耀的基督徒不是必须要抽出他的利剑,披戴他的盔甲并一路争战着朝向圣殿吗?在这本书中天路行者也必须竭尽所能地,克服那一切横亘在天堂与自己灵魂之间的障碍:在《天路历程》中,那半途而废的无知不是对基督徒说你走得实在太快,我可得在后面歇歇吗?在这本书中,天路行者则被告知,那些在成圣之路上抬不动步、懒散愚蠢的,将无缘最终的奖赏。在《天路历程》中基督徒征程的开始不是有一道无比重要的小门吗?没有人能够不经这道小门藉着耶稣走在那正路之上,而最终步入天堂。在这本书中天路行者则被提醒,一旦他走错了路,哪怕跑得再快都不可能赢得胜利。在《天路历程》中,基督徒不是在草地小径中遭受了沉重的教训,并且之后又因跟随一个穿着白衣的黑人,而走上了弯路吗?在这本书中则有警告天路行者的话说,要谨慎不要踏入那弯曲的路径以免被其引入死亡和咒诅—–在《天路历程》中,那软弱的基督徒不是常常边走边抱怨,时而自恃.时而叹息,时而跌入灌木丛,时而又仆倒在尘土中,时而兴叹我失败了,时而又呼求啊!祢在哪里?吗?这本书中的天路行者也一样被告知,他的肉体将会在今生的荆棘和沼泽以及一切世俗缧绁中遭遇十字架、痛苦和疲乏,而在这一切苦难中,他必须去忍耐着得胜。在《天路历程》中,形式主义者和虚伪不是在艰难山的脚下选择了岔路,最后可悲地走向灭亡了吗?怀疑和胆怯不是因为畏惧那施加迫害的狮子(即国教和政府)而转身退后了吗?这本书中的天路行者也被提醒有些人在遇到十字架的艰难时便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于是他们又一次转向自己的罪,在其中要么绊跌扑倒,摔得粉身碎骨,要么因此迷失正路,忽左忽右而自取灭亡。因此你一定不能放弃奋力前行,也不要因艰苦放慢脚步—–”这样的教导正如本书开篇所引用保罗在经上的教导: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林前九24)

《天路行者》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正如一篇前后一致的证道,它始终在鼓励读者沿着那条引向生命的道路不停地奔跑。在本仁看来,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对《天路历程》中刻画的那些福音的基要真理有所认识。因此,他在书中将焦点对准那通往天堂、逃脱地狱的生命之路,旨在增进信徒对此属灵实际的敏鋭,并提升他们对信仰更深的委身。与他所著其他的教义类著作相一致,本仁在这本书所表现出的那种迫切感一样令读者倍感震撼。他笔下地狱的恐怖景象、上帝对那些在信仰上随意不虔之人的警告,以及上帝对忠信之人的应许,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此外,本仁使用语言推进论述的能力也超过了同时代绝大多数的作者,这使我们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涌动的情感。不得不说,此书的确是一本“苏醒人心,带来悔改”的著作。在“那些期望进入天堂之人必须为此奔跑”的部分中阐明了相关的教导之后,本仁笔锋一转,进而对信徒为何奔跑以及如何奔跑展开论述。在此,他引入了不少激动人心的观念来激励读者坚持那奔跑天路、不断向前的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藉此帮助读者摆脱各种冷漠和懒惰的属灵痼疾。这些容易在信徒心中滋长的问题,被本仁称为懈怠的罪。对此本仁最为发人深省的教导就包含在《天路行者》题为“致所有懈怠和轻慢之人的一封信”的自序中。很显然这篇文章是本仁在书完成之后才开始写的,因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写这篇序文时,那些激荡在他心中的观念都在书中有所阐发。现在让我们从以下引文中再来感受这份力量吧:

在此我敢放胆说,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一个人愚弄自己的灵魂、败坏自己的永生显得更可耻了。并且我很确定造成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灵命的懈怠,即一个人对于上帝救恩的懈怠—–

如果你想去辨明谁才是那些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就让我们拿他们和那些在属世之事上懒散的人做一比较吧:1.懒散的人总是不愿着手开展那些自己当做的工作,那些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也是如此;2.懒散的人总是想办法尽力拖延,那些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也是如此:3,对于懒散的人,任何小事都可以成为他们擅离岗位充分的借口,那些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也是如此:4.懒散的人总会留下半拉子的工作,那些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也是如此:5.懒散的人总会错过事情当完工的定期,那些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总会错失上帝赐恩的时机;因此,6.懒散的人极少有理想的结局,这也是所有在属天之事上懈怠的人必然的下场;7.懒散的人终会遭到他人的责备,一样,那些在基督所吩咐的事上懈怠的恶仆也一定会被主所审判—–

信徒们,警醒吧!不要再懈怠了。让你的脚、你的心和你的全身全人都为主所用吧。在成圣的道路上你当竭力奔跑,那荣耀的冠冕就在路途的尽头。爱我们的主耶稣已跑完了全程,祂为我们预备了属天的恩典因此我们的灵魂大有盼望,祂还要将那更加甘愿顺服的心赐给你,超过你的所求所想—–

盼望我们的灵魂都能因着上帝的安慰在那路途的终点相遇。

这就是真正的本仁约翰——全力以赴地自我反省并感动信徒的心灵,在《天路行者》中,你将会对此有真切的领略。至此,我不能再继续挡在你和本仁之间。最后,让我用他的话来结束这篇序文:天堂在召唤,愿我们始终朝天堂的方向奔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