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巴刻谈清教徒04
第四章:马太·亨利:《敬虔生活的喜乐》
Matthew Henry
今天的人们常常会将清教徒视作伪善狭隘之辈,觉得这些人只会在人群中散布阴郁不快的气氛。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清教徒在生活中践行基督教信仰
祷告、禁食、保守己心,与世界、肉体和魔鬼争战,规律生活并且竭力行善。
一
本文所评述的这本著作由六篇证道讲章集合而成,是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
当1714年五十二岁的马太·亨利逝世之时,这本书正在预备出版,不久后得以问世,书名为《那显明且无伪的敬虔生活的喜乐,在此邀请众人,尤其是年轻人,思想考察》The Pleasantness of aReligious Life opened,and proved,and recommended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all,particularly of Young People)。马太·亨利的传记作者J.B.威廉姆斯称此书名“极为吸引人”,只是在我看来,今天的人们多半不会再认同这样的观点。
然而,出现这种结果错不在亨利。今天很多人一看到这样的题目便兴趣全无,其原因在于从亨利所在的时代到今天的三个多世纪中,时代的变迁已将“喜乐”的内涵大大弱化了。今天的人们会认为喜乐这个词只是在表达着某种不算太糟糕的含义;“敬虔”的含义也变得愈来愈模糊,这个词现在包含了所有的信仰,与各式各样的“神”或“神祇”(甚至为免受女权主义者攻击而使用“女神”〔goddesses〕一词)联系在一起;还有“思想考察”也变成了一个毫无温度的词汇,人们有意要将它孤立在思想的领域,而非与行动密切相连;与此同时“年轻人”这个用词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也表现出了作者的出言不逊,彷彿他正高高在上想要指示他人,于是让许多真正的年轻人掉头离开,不以为然。然而,如果这就是今日社会对于马太·亨利这部著作书名的解读,令我们因此望而却步,这的确是我们极大的遗憾与悲哀。在这本书中,马太·亨利以他那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时的文风向我们流畅、透澈地描述了基督徒喜乐的生命。在我努力滤除种种误读,期望将这本书介绍给这个将喜乐矮化成美食与性之类欢娱的时代之时,我不愿丝毫保留自己对马太·亨利所赋书名的赞许。
马太·亨利在书中对于自己关注的主题向读者做了开门见山的陈述。以《箴言》第三篇十七节的经文“她的道是安乐,她的路全是平安”作为开篇,作者首先指出“没有任何事物能比喜乐更加吸引我们”,并因此断言“真实的敬虔将会带来真实的喜乐”。书中具体说道:
喜乐是极其吸引人的。凡能带来快乐的,都无一不吸引着人们的心—–信仰也有提供喜乐的一面—–而且这种喜乐之“诱饵”的背后并没有“钩子”—–它是上帝亲自邀请你去享受的愉悦,它所带给你的快乐是真实、永不改变的—–真实的喜乐就蕴含在真实的信仰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马太·亨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此书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基督教就是一场步入喜乐的旅程,敬虔的信仰会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各样的喜乐,在众多令人信服的理由中,这一点足以成为我们热情高昂、全人全心跟随耶稣的原因。按照如下的方式作者向我们阐明了这一点:
首先他列出了基督徒所享受的十二种喜乐:(1)认识上帝和主耶稣基督;(2)在上帝里得享安息;(3)成为上帝的儿女;(4)藉各种受造物所带来的安适,感受上帝恩典的美善;(5)信靠上帝的保守;(6)因上帝而有的欣喜;(7)赞美上帝;(8)脱离我们肉体私欲的奴役;(9)为主而有的热情;(10)对他人的关爱和善行;(11)时常与上帝的相交;(12)仰望天堂的荣耀。
之后,马太·亨利回顾了上帝为罪人成就了怎样的喜乐藉着十字架成就了神人的和好;应许赐下和平与喜乐;赐给信徒圣灵与圣经,让他们晓得以祷告和唱诗来敬拜上帝的律例,以及将福音的事工赐给他们,藉此让罪人得享上帝为他们预备的丰盛祝福。这样的祝福包括罪得赦免、对救恩的确信、与上帝的连接、内心的满足、良心的平安以及对未来荣耀的预尝。
之后,作者在书中通过诉诸基督徒真实的生命经历,来继续强调自己的论点。他形象地将基督徒的一生比喻为一种旅程,其中因其具有的价值而充满了欢乐。上帝的恩典加给我们行走的力量,圣灵的同在做我们的护卫和引导。上帝也在这条成圣之路上为我们预备了良朋密友、天时地利和足够的供应并且让我们深信自己必然能够到达终点,进入那永恒的家乡。这一切更加丰富了他的论证
在这本著作的最后,马太,亨利驳斥了出于那些不敬虔信仰的怀疑论,以及人们将委身信仰的喜乐误读为某种阴郁的观念,并且反驳了某些人的观点,即认罪悔改的扎心之痛、自我否定的要求及信徒生命经历中各种与愉快相反的感受,摧毁了一个人跟随耶稣的喜乐。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强烈要求读者立即采取行动,从自己目前的处境出发,竭力进入他一直描述的那种属灵生命的丰盛之中。
有些事情从未发生过改变。三个世纪前马太·亨利的这本书,虽然因其语言的过时陈旧,令有些人啧啧称奇,然而它所传递之信息的智慧和真实却从未变更。就连我们这些信仰基督的人,也会时不时因为身边世俗朋友的说法或因自己扭曲的理性,将基督信仰看成是一种令人绝望的苦差事,并将不信基督看成是一件更为快乐的事。由此可见我们也正如马太·亨利当年的那些读者与听众一样,需要警觉起来,看到事情绝非如此。在书中马太·亨利向我们敞开内心,如此提醒道:“在此我要坦诚自己那深信不疑的倾向。这里所论及的信仰带来的喜乐,是我长久以来所特别倾慕的至宝,也是我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去论说的真理。”基督徒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但这一路却的的确确有喜乐相伴!作为对属灵喜乐有真切体会的圣徒,马太·亨利的这本书将会让今日的信徒大为受益。
二
写下这本篇幅短小但足以传世之作的马太·亨利是谁?他属于清教徒的白银一代。何谓白银一代?下面我就要来解释。
在文学研究或思想史领域中,人们经常会对一些划时代的运动或思潮作黄金一代和白银一代的划分。黄金一代是指那些开创运动的先锋型人物,他们独具创见,以经典不朽的成就为后继者树立了标准和楷模,也因此奠定了自己的大师地位。白银一代则是运动的继起之辈,他们最为关注的就是跟随前辈的足迹,将他们所继承的智慧进一步阐释、发扬并传承下去。对于黄金一代所开创的事业,他们在细节上不断地给予完善。站在前辈所奠定的基础之上,白银一代常常能够做出更为清晰、精准的表达和阐述,然而他们却将自己定位为继承者而非开创者,定居者而非拓荒者。他们的使命就是去维系传承前人的成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尽心竭力。
在基督教领域中,黄金与白银一代的区分根据观察者角度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你可以将路德当年种种的惊世之举划入宗教改革运动的黄金时期,而将加尔文与梅兰希顿所做的系统化工作归为与前者对应的白银时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路德、加尔文、布塞、马特尔(Peter Martyr Vermigli)、克兰麦、诺克斯,以及与他们并肩的战友都是奠定宗教改革神学的黄金一代,而从帕金斯到欧文,以及当时欧洲大陆从贝札到涂尔廷(Turretin)这群建立了百年清教神学的圣徒,则可以被视为继起的白银一代。还有人从第三种视角观察而认为,那些历史上教导基督徒信仰实践最为著名的教师,如约翰·牛顿、穆里·麦琴(Murray McCheyne)、司布真、赖尔主教以及亚瑟·宾克(Arthur Pink)是白银一代。与他们相对应的黄金一代则是那些开创清教运动的先驱,如帕金斯、西比斯、巴克斯特、本仁、欧文、古诺、汤玛斯·古德温以及汤玛斯·胡克(ThomasHooker)。因为正是后者开创性的工作为信徒在信仰实践中活出信心、盼望和爱心,制订了内在属灵世界的蓝图。第四种观点认为,十八世纪初凭借着自身代表作,而带来了巨大影响的三位圣徒可以被视为白银一代。而在他们之前开创了整个清教神学与实践教导的那批牧者,则应被视为与之对应的黄金一代。这三位白银一代的圣徒即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以撒·瓦茨(Isaac Watts)以及马太·亨利。他们的贡献被今天的人们大大低估,因此都需要我们重新作出评价。然而,受文章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只能关注马太,亨利一人。
马太·亨利生于1662年,那一年他虔诚的父亲菲力浦·亨利在圣公会恢复之后,被列在两千名遭驱逐的清教牧者之中。他的父母按照清教徒的传统,为马太·亨利在信仰和行为上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包括每日祷告、圣经 阅读、自我省察、记录日志、操练与上帝同行、严谨的道德操守、舍己的行善、严守主日、每周其余六日辛劳的工作)。马太·亨利在少年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成熟,天资聪颖、思想活跃、爱慕圣经的他一心只渴望成为牧师,一生服侍上帝。1687年,马太·亨利从一间不从国教的学院毕业后,在伦敦格雷学院学习了一些法律课程,之后他接受了贾斯特一间长老会的按牧,并在那里服侍了二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这间教会也度过了教会成立三百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在去世两年前的1712年,马太·亨利回到伦敦近郊的海克尼定居下来。
作为清教徒中声名斐然的传道人,马太·亨利的讲道备受欢迎。为了良心的缘故,只要条件许可,他从未拒绝过任何讲道邀请。在自己的服侍生涯中,马太·亨利走访过不同的教会,有时他要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在一天之内讲三次道。
他自己教会的两堂主日崇拜都要持续三个小时之久,其间他不光要用一个小时来传讲某段经文的信息,还要再用一个小时来对圣经的某一章予以阐释。马太·亨利著名的释经著作正是在这样的服侍中完成的,这套释经书从1704年开始出版到他离世之时已经完成了五卷,至《使徒行传》为止。(他的好友之后根据他生前存留的笔记完成了这套释经著作的第六卷。)
简明而务实的风格,加之学术深度以及丰富详实的内容让这套释经著作成为一部传世经典,之前或之后极少有其他的解经著作能够与之比肩。
三
当代读者如何才能真正走入《敬虔生活的喜乐》这本书取其精华呢?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因为马太·亨利当年撰写此书时的诸多前提如果放在今天,大多不会很自然地得到人们的承认,然而一旦忽略了它们,我们便会从一开始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苍白肤浅,与我们的切身情况并不相干。或者说得更直白些,如果不做一些必要的预备,马太·亨利的书会让我们觉得若非变成老派守旧的人,就无法读懂这些古董文字!下面就是对这些误读的回应。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清教徒对于基督教有着怎样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信仰是一种将上帝、圣经、世界、自我、拯救、教会、历史和未来密切整合在一起的世界观。今天,即使在相信圣经是出于上帝启示的教会中,也很少有人具备这种整全而系统的眼界,在那些用学者的迷思和幻想替代了圣经教导的自由派教会中,就更不必说了。然而马太·亨利的时代却大不同于现在,那时的教会致力于通过教理问答将有关信仰的基本要道传递给所有信徒。我将这些真理总结如下。
上帝因着祂内在的合一,在本质上是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密切团契。祂的智慧、良善和公义都是无限和永恒的,宇宙并其中的人类因祂永恒超然的大能而被造。因此,上帝可以给我们祂的爱与赐福,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以爱回应并赞美祂。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问题。
人类的原罪让所有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偏离,让我们的内心无法再去爱慕并尊崇上帝,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不可避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志取向。正是这种罪性导致我们犯罪,因而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原罪的栩栩如生的写照。
降世为犹太人的救主耶稣基督曾受死、复活,如今拥有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将来还要再来审判过去、现在、将来所有的人。祂是那道成肉身的圣子上帝,以自己的死承担了我们犯罪的后果。因着信靠祂,我们得到了上帝的赦免和接纳。主耶稣也将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显出他真实的作为。为了在我们身上恢复上帝的形象,祂将自己的生命与我们的相连接,从而胜过原罪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权势,并在我们一生的道路上赐下能力,让我们去抵挡自己里面犯罪的倾向。这就是祂在信徒的今生所要施行的救恩。
圣灵是上帝的第三位格,受圣父、圣子的差遣降下,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罪,并承认自己需要基督的救赎。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意识,正是因着圣灵的工作:祂重生了我们,从而让我们得着那向上帝悔改的信心;祂赐下确据给我们让我们确信上帝的赦免、接纳以及未来荣耀盼望的真实;以及祂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进深的成圣之工,让我们得以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愈来愈有耶稣基督的形象。从中,我们便能看到上帝的救赎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教会是所有重生之人因着圣灵的连接,在主耶稣基督里所结成的超自然的团契。上帝呼召他们去崇拜、见证基督,并让他们在彼此配搭的服侍中彰显上帝的荣耀。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上帝又在他们中间赐下了被按立的牧师、圣礼的施行以及各种服侍的恩赐。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上帝所设立地方教会中的一员,将教会作为支持自己生命成长的属灵家庭,并按照所在教会的异象,委身服侍在其中。基督徒的生命需要在一个信仰的群体中活出来。
圣经是上帝成文的话语,正是通过它,上帝让我们明白了以上的真理。
这样的概括,可以说明我们认识清教徒当年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理解。这也是马太·亨利在写这本书时,所预设其读者已经认识到的真理。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清教主义的基督教世界观,与西方现代以及后现代世俗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对立。清教主义视上帝的话语为一个人自我认知以及生活实践的标准和权威,现代主义则高举人类在各种科学和哲学中所阐述的理性,而充斥在今日大学之中的后现代主义则以悲观的情绪告诉那些现代主义者,他们所主张的毫无希望,因为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与历史上的基督徒一样,所提出的普遍真理其实只是为了实现对人类思想的控制。
无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做何理解(比如有人可能会想,后现代主义者难道不用自己的这种标准自我衡量吗?),显然它所表达的仍是一种世俗主义,它并不见得比它所极力贬低的现代主义强多少。在世俗主义的战场上,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打得难解难分,四处弥漫着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以及绝望情绪的硝烟。与此同时,也在人群之中制造了一种普遍的观念:即不存在任何确定的事物,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拥有不变的价值。因此,享受当下每一刻的快乐似乎成了人类唯一值得去做的事情。这样的观念贬低了人性的价值,出让了人生的意义并阻塞了人类的思考,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方向,被自身的本能和各样贪婪的欲望随意驱使,变得与所谓低级动物别无二致。因此,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变得飘忽不定,对快乐的认识也只停留在那些出于本能、感官、肉体、自我中心的渴求、欲望及心动的片刻满足之上(我按照从高到低的强度特征列出了渴求、欲望和心动这三个词)。这就是世俗主义所能够带给我们的结果,它无疑是极其可悲的。
在这本书中,马太·亨利所指出的永恒真理与这些世俗的倾向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它们为我们指明了人性的本质,正如法兰西斯·薛华(Francis Schaeffer)所描述的那些“确实的真理”:
人的本质即是灵魂—–〔“灵魂”在这里意指具有位格、意识及理性的存续性自我〕。我盼望人们都能视此为不证自明的,即人在本质上应被视为一种理性和永恒的存在,他被赋予了各种属灵的能力和禀赋,能够与这世界上其他灵魂产生连接和共鸣;人是有灵魂的,而灵魂具有与身体不同的各种知觉与倾向,以及能动和感受型的官能;灵魂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需要获得我们关注的那个部分,因为我们灵魂的健康或疾病与我们生命的福祸息息相关。我们当看到在今生我们的灵魂和身体有着各自不同却相互冲突的利益,我们的身体认为它的利益在于让其欲望获得满足,尽力沉醉在它所倾向的各样欢愉之中;而我们灵魂的利益却在于驯服并控制身体的各种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那种灵魂的喜乐—–.因此,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并拿出勇气去做一个被理性所引导管理的人吧。对这样的人而言,凡没有被理性所诠释或描述的事物,便完全无法对他产生任何影响。这里我所说的理性并非是那种存在于自然人身上,被肉体的感官所遮挡、主导、迷惑的理性,而是被上帝的启示以及祂的恩典所提升和引导的理性。我们当依靠对上帝的信心而活,而非依靠我们自己的感觉。(50页以下)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传统基督教和当代世俗主义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截然不同,并且有意识地去摆脱当今文化的偏见,转而从合乎圣经的清教徒视角,对人类本性及其幸福所在做严肃的审视后,我们才能跟上马太,亨利的思路和笔触,从他如喷涌之泉一般的智慧中获益。
今天的人们常常会将清教徒视作伪善狭隘之辈,觉得这些人只会在人群中散布阴郁不快的气氛。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清教徒在生活中践行基督教信仰——祷告、禁食、保守己心,与世界、肉体和魔鬼争战,规律生活并且竭力行善。而且当他们如此生活时,在人生的各种境遇中——安静或喧闹,平顺富有或苦难困顿——他们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喜乐。马太亨利在其书中向我们所分享并拓深的正是这样的信仰经验。这种经验的祕诀在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到上帝每时每刻都与自己同在并赐福,对于一个信徒而言,这绝对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奥祕。然而,藉着反覆阅读马太·亨利的这本著作,我们将得以直面这种奇妙的属灵经历。我盼望着诸位读者读过这本书后也能对此深表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