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当主耶稣面对世界

耶稣的怜悯

太9:35-10:15

35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36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37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

38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1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

2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3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

4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5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

6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7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

8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风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

9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

10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11你们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

12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

13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14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15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一、引言

没有什么比持续不断地服侍更令人疲倦的,即便只是不断地看到人,都会感到厌倦。若是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与人交往,就会盼望与他们在一起;若是我们与许多人相处的时间太久,我们就想要独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乡村中,四周没有邻舍的家庭就很好客,喜欢招待路过的陌生人。乡村人的好客是众所周知的。但假如你住在伦敦或者纽约的市中心,每一天都会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走在街上,而且知道还有数百万人是你看不见的;你就会觉得你的公寓房间有如一片飞地(enclave)@,任何来访者都得小心。如果用城堡比喻英国人的家,那么城市居民的家就是设防坚固的私人城堡。不速之客不太可能受到热情的欢迎。

@指在一个国家境内,却隶属于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若是夫妇之中,一方大部分时间都与很多人在一起,而另一方大部分时间则独处的话,与人相处的问题就很可能成为夫妇关系的困扰。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前者就想呆在家里,至多只是与好友一起安静的度过夜晚;而后者则可能想谈话,与人交往,邀请朋友,或者去参加晚会。

我们每天从晚间新闻中都能听到有关苦难、饥荒和灾难的消息,这使我们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同样是由于人接触所造成的。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一般家庭只需要关心本地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偶尔才关注国内和国际新闻,例如某人应征入伍的时候。与国际事件有关的新闻,通常要在数月,甚至数年之后,才会传来。但是今天,很小的事件就可以在世界各地传开,我们在新闻发生的当天晚上就要关注它。我们很疲劳,以至于心中的怜悯似乎已经枯竭了,因为在媒体的宣传下,我们不得不一再地使用它。我们的心逐渐冷酷,而且我们发现,用哲理来分析罪恶与苦难,比为它们哭泣和改变它们要容易得多。

任何参与广泛的公众事工的人都知道,情感的枯竭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当那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事奉就变成了一种职业,最初崇高的目标就可能笑容在纯粹的需求之中。我们的事奉可能会更加老练,但同时也可能变得更加机械化,缺少怜悯。

主耶稣也面对同样的压力。马太福音记载,他在加利利“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各会堂里教导人,宣扬天国的福音,医治各种的疾病”(马太福音9:35).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的记载,到了主耶稣之后一代,在加利利有204个城市和乡村,每个的人口都不少于一万五千人。纵使这个数字只包括那些有城墙的城市的人口,而不包括乡村(也就是说,并不是约瑟夫所说的所有城市和乡村都包括在内),即使那里的人口少于约瑟夫所估计的三百万,这个保守的估计也足以表明其中人口的众多。如果主耶稣每天在两个城市或者乡村中传道,也需要历时四个月才能走遍那个地方。越来越多人用到他这里来,迫切地要听他的话语,要见他的面;他在服事这些人的时候,除了需要的精力以外,他也会面临着情感的枯竭。有一次,他觉得必须离开众人,想要独自坐船过湖,来避开他们;至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这些压力——但是群众却跑到湖岸北部,涉过渡口,在他上岸时遇到了他,他这次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无论主耶稣暂时隐退的尝试是成功是失败,他肯定是知道休息的必要性。

然而,对待那些迫切寻求他的人,主耶稣的态度是怜悯。马太在总结了主耶稣艰辛的事奉之后,这样回忆道:“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马太福音9:36)。

大约二十年前,当我准备在渥太华(Ottawa)西部建立一间教会时,我才开始懂得这种心态的内涵。当时教会工作的进展缓慢而令人泄气。我曾经想过要放弃。有一天晚上,我的一位名叫贺肯(Ken Hall)的指导牧师建议,我们去四十里以外山上的湖里游泳。我很愿意去,那里的湖水一向很清洁,人很少。一条橡皮船系在数百码之外,成为人们懒散游泳的便利目标。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发现沙滩上有几百个青少年。他们正在举行一个嘈杂的沙滩舞会,来庆祝高中毕业。高频音响里播放着最新的激烈的摇滚乐,渥太华的居民大概必须关上窗户保护自己才行。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已经喝醉,这些穿着泳装的青年人,在欢庆中豪饮,公然搂颈亲吻,几近淫秽。

我深感失望,眼看晚上的休闲就要被这嘈杂的舞会破坏了,我将要用愤怒来掩盖我的失望。我回到贺肯牧师那里,准备发泄我的怒气。但是我立刻停住了,我看到他出神地凝视着远处的场景。借着,他柔声说:“高中生——多好的一个福音禾场。”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看见的和听到的都与我相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看见的和听到的却又完全不同。其中的差别不在于客观的现实,而是他怜悯的心。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

当然,休息很有必要。但是基督徒在处理事奉和休息的关系上,永远不能和世人处理工作与假期关系的方法一样。许多人将假期视为工作甚至人生的结束或者目的。他们利用工作赚取假期,他们理当得到假期。度完两、三个星期的假期以后,他们一想到又得回去工作就高兴不起来了,迫不及待渴望下一个假期来到。对比来看,基督徒喜爱事奉。所有类型的事奉本身就是结局,就是目的。假期只是到达那个结局的一个途径。我们的事奉绝非为了赚取休息;我们不时地休息,是为了更好的事奉。当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计划好的休假因着一些事奉的干扰而不能如愿,我们不应感到灰心和失望。我们的时间在父神的手中;他很清楚,如果有紧急的事奉需要,休息可以延迟一下。

换句话说,事奉中的怜悯不是某一种性格的特征,而是某个设定好优先次序之人的特征。如果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是服事人,那么怜悯就不再是我们生命的特征,而是在判断自己是否应当“负责任”之后,而任意选择的一件事。

当主耶稣面对世界的时候,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怜悯。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怜悯的几个方面。

二、思考主耶稣的怜悯

1、怜悯是主耶稣对人们各种需要的基本反映

马太告诉我们:当主耶稣看见众人时,“他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马太福音9:36)。

我们首先应当看到的是,主耶稣因着众人和他们的需要被深深触动,因为他们没有牧人,流离失所,被欺压,受创伤,困苦无助。他们就像羊没有牧人一般,受剥削,四处漂泊,聚集而行,却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可能会指责他们愚笨无知的行为;主耶稣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牧人。在我们来看,他们的风尚与激动的情绪也许代表了不成熟与无知;然而主耶稣却能够以怜悯的心对待他们。他们的愤恨、反叛、愚蠢的娱乐和消遣,野蛮的无赖行为,和愚蠢的习惯都为社会精英所摒弃;但是主耶稣对这些如此受人轻视的人却没有丝毫责备。在那令人排斥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有罪的行为,隐藏着挫败、剥削、对未来难以形容的绝望。然而,牧人在哪里?可悲的事实是,牧人往往与那些被带领的羊处在同样的境况中。换句话说,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牧人。有时候,他们太忙于崇拜自己;有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帮助和带领众人,而只是折磨他们。

这就是主耶稣注视人群的时候所看到的;根据马太的记载,这也就是他怜悯他们的原因。在圣经中,神通常会安慰那些被爱的人,帮助那些受压制的。“他使有权能的失位,叫卑微的升高,让饥饿的得饱美食,使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52-53)。这一点和主耶稣对他自己使命的认定也紧密关联:“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马太福音9:12)。吸引主耶稣的人们,几乎都是那些受欺压的、受苦的、被剥削的人,是那些最明白自己的需要、因而希望主耶稣能够满足它们的人。这不正是那些承受神的国、灵里贫穷的人吗?

我是在英国写这本书的;在暌违数年之后,我又回到这里了。当我坐下来读报纸、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气氛有一些改变,那就是希望衰落了。

两年前,英国的评论员承认这个国家正面临许多的问题:种族关系紧张、失业率升高、生产力、贸易差额和生活水平都在世界上失去领先地位,不断增加的多元文化逐渐使民族分裂,北爱尔兰不断的冲突,还有那是煤矿工人的罢工和刚刚镇压下去的暴动等等。即使如此,坚强的英国却能够很快恢复。英国经受了过去的各样风暴,也能够应付目前的难题。

但是现在,评论员不能确定这一点了。随着英国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中的排名不断下降,教育体系又很少造就出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有太多杰出人士无法在本国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因而移民他乡),悲观主义逐渐显露出来。《时代杂志》(The Times)评论说,英国极其缺乏英雄,甚至连波坦(Botham)戒掉大麻重返板球队,对抗纽西兰队时,全国都为之欢庆。新闻社论的预期越来越黯淡。希望正在日渐破灭。

然而,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情形可能会为基督徒提供一个机会,这种机会只有伴随着失落感与动乱感而出现。在顺畅的环境中,物质恩赐丰富,因着神的保守,我们似乎不像其他人那样面对许多沧桑和变迁;在这种境况下,很少会有基督徒热心寻求主的面。然而在失望的阴霾中,当我们疲倦沮丧的时候,就可能会真诚地转向主,承认我们离了他的恩典是何等无助;我们可能这么做,是因为认识到,神是慈悲怜悯的神,而主耶稣的怜悯是特别向着那些流离失所、困苦无助的人。

但是,第二点也很重要。在马太福音的文理脉络中,主耶稣在实行怜悯的同时,也不放弃他的道德立场。对我们来说,怜悯和道德标准经常是相互矛盾,互不相容的。怜悯人的时候,就会为我们所怜悯的对象找借口,于是就失去了圣洁的标准;或者对圣洁的强调,会正确地拒绝为罪恶找托辞,也会错误地拒绝怜悯,从而轻率地陷入自义之中。

但是主耶稣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将这段经文放在正本马太福音的文脉中,就会欣然发现,主耶稣了解罪恶的猖獗和它的邪恶,然而他却仍然有怜悯。这正本福音书描述了主耶稣来是要从罪恶中拯救自己的百姓(马太福音1:21)。在登山宝训中,主耶稣认定人是有罪的,例如:“你们虽然邪恶,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难道不更把好东西赐给求他的人吗?”(马太福音7:11)。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一章中所看到的,即便是主耶稣医治的工作,都是从他的主要工作——解决罪的问题——而来的一个功用(马太福音8:17)。因为他来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太福音9:13)。主耶稣敢于表达道德上的愤怒(参见:尤其是太23章),然而他同样为耶路撒冷哭泣。

第三,在这里用了一个隐喻来形容主耶稣的怜悯,而且其内涵不单是怜悯而已。主耶稣悲叹道:这些人“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马太福音9:36)。他的话语令人想起了旧约圣经中的许多经文;那些经文说到,神或者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就是慈悲的牧人,要来带领、喂养、并保护神的子民。在一个地方,神应许说:“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就是我的仆人大卫(写于大卫去世之后几百年,因此必定是指比伟大的大卫更大的那一位后裔),他必牧养他们,做他们的牧人。我耶和华必做他们的神,我的仆人大卫比在他们中间作王,这是耶和华说的—–。你们做我的羊,我草场上的羊,乃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你们的神。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34:23-24,31;参:37:24)。马太自己引用了弥迦书5:2节:“因为必有一位领袖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的子民--以色列”(马太福音2:6)。耶稣在谈到他的受死时,引用了撒迦利亚书13:7节:“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马太福音26:31)。在本章所讨论的经文中也用了同样的隐喻,说到主耶稣差遣门徒“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10:6)。

那么,无可避免地,有圣经素养的基督徒们,在仔细思考主耶稣的话语之后,不单会看到怜悯,也会发现这又是间接指着弥赛亚说的。主耶稣怜悯那些“没有牧人”的羊,以自己为他们所需要的牧人,就是很久以来神在圣经中所应许的牧人,(正如马太仔细记载的)降生在伯利恒,并真正牧羊神的羊群。

简而言之,怜悯是主耶稣对人们各种需要的基本反应。其他的反应也同样重要,但不会冲淡这种深切的怜悯,而是与他的怜悯相互配合的。他的怜悯居于显著的地位,像所有的神迹一样,真实有力地证实了他的弥赛亚身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