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当主耶稣面对世界

3、耶稣是可信的——无论别人对他的信心是大是小(唯一的条件:信心是从需要中产生出来,并以耶稣为焦点)

这个论点无疑是需要解释的;但是,一旦基督徒明白了,它将成为基督徒信心中一个非常坚固的因素。

我们开始的时候,可能留意到,在这三章经文中,信心总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百夫长(马太福音8:5-13)显示了极大的信心。如同我们在第一章中所看到的,他理解耶稣站在神和人中间,几乎就像百夫长站在罗马和普通士兵中间一样。在这两种情形里,由于权柄链的关系,当百夫长说话的时候,就是罗马在说话;当耶稣说话时,就是神在说话。这样的类比也许不是极完美;但是,百夫长已经深深地洞察到耶稣权柄的性质,而且他的洞见是这样的深入,甚至连耶稣都对这人的信心之大感到惊奇。

另一方面,在8:15-16,我们看见一个小信、信心丧失的例子。那里,门徒们绝望地喊叫,因为猛烈的风暴使得他们的船面临翻覆的风险;他们是如此地缺乏分辨力,以致认定耶稣这位弥赛亚可能要死于一场暴风雨中。毫无疑问,如果他们的信心看见——哪怕只是一点点看见——他真实的身份,那么他们就会意识到,从天上来的主竟然在一次奇怪的乘船事故中丧生,破坏了他的使命,这是何等不可能的事!他们的信心非常贫乏。然而,即使是这样,耶稣依然施行了神迹,平息了他们的惧怕。

当我们来看正在研读的这段经文时,我们找到另外两处论到信心的例子;而且在两个例子中,都以多少有些新颖的方式来描述信心。在第一个例子中(马太福音9:20-22),我们遇到患血漏的妇人。马太又一次删减故事细节,只留下必要的部分。故事中简要的记录了这妇人情况的严重性:她患病长达十二年了。如果血是从她的子宫流出来的,那么根据犹太人的律法,在这整个期间,她都被看成是不洁净的。严格地说,她不应该站在人群中,这样她会污秽许多人;而且,绝对可以肯定的是,她不应该摸耶稣。她的信心跟迷信混杂在一起:她以为摸到一块布,就可以医治她。她就像使徒行传5章的那些人一样,他们以为只要彼得的影子从他们身上经过,就可以领受到一些特别的福气或者奇迹的帮助。

无论是否与迷信混杂在一起,耶稣回应了她的信心,并且医治了她。事实上,耶稣吸引人来注意她的信心,她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

最后,在医治两个瞎子时(马太福音9:27-31),耶稣问她们是否真相信他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马太福音9:28):想必这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也是叫人把焦点放在他们的信心上。当他们肯定地回答时,耶稣就说:“照着你们的信心给你们成全了吧!”(马太福音9:29);他们的视力就恢复了。这不可能是表示神迹的施行是根据他们信心大小的比例——仿佛耶稣在说:“多少的信心,就有多少的视力;百分之五十的信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视力。完全相信,两眼的视力就都可以恢复到2.0。”此处的“照着”这个词,并不涉及比例,而是谈论事实:你们相信我能够恢复你们的视力,那么就让你们的视力恢复了吧,可以跟你们的信心一致。

这些展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信心,使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从某方面说,不是信心医治、拯救和改变人。是耶稣行了这一切。他是有权柄的那一位;他是开创国度的那一位。论到信心是有效的,仅仅指它作为一种手段是有效的。耶稣对患血漏的妇人恰当地说,她的信心救了他,就是指着这个意思说的。但是他不是指信心本身,与信心的对象无关。这带来拯救的信心,其相信的对象是耶稣;而实际上是耶稣拯救了她。

现在,为什么这几章中提到的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信心都有效,其原因就清楚了。无论是百夫长的大信心,还是门徒的小信,还是患血漏妇人带有迷信色彩的信心,或是两个瞎子期待弥赛亚的信心——在每一个例子中,信心直接指向耶稣,并且表达出需要。要理解耶稣带来的福分,这样的信心是必须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在乎信心的强度或纯洁,而在乎信心是否发自承认自己的需要,和指向有能力满足这需要的那一位,就是主耶稣基督。

毕竟,抽象的信仰概念几乎是没有功效的。如果我的信心的对象是Krishna(印度教神祇),或者是被人奉为神明的香菇,或者是马克思主义者盼望的一个完全没有斗争和不公平的比较完美的世界,那么,根据圣经的所有证据,我的信心是无益的。这信心也许有一些力量,驱使我的生活朝向单一的方向,并赋予它某种主观的意义;但是根据圣经的启示,由于所信的对象不值得这样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本身是不值得称赞的。信心必须被建立在事实上;无论在何处,耶稣基督启示的真实性都是必要的前提。在另一个地方,当哥林多人似乎怀疑耶稣基督的复活时,保罗甚至说如果他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基督徒的信仰就是徒然的(林前15:17)。他不会承认这种信心是合理的,如果所信的对象不是客观的、真实的和与耶稣基督的启示一致的,这其实是关于耶稣基督是谁和他带来了什么。另一方面,如同雅各书2:19节指出的,如果信心有一个合适的对象,但仅是信条式的信心,那么,也可把鬼魔说成是相信神的——但是,他们得不到任何益处。信心不仅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对象,而且必须是从需要中产生出来的,其特征是真实的信任和顺服。

所以,在圣经中,并没有把某种完全抽象的信心当成一种没有保留的美德,不过是跟真诚一样罢了。无疑,真诚比不真诚好;但是,一个人可以是真诚的,但同时又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巴力的先知们的真诚或信心,这些反对以利亚的先知们大声喊叫,用刀砍自己,以赢得他们的神明注意。

所以,真正的美德不在乎信心本身,而是在于信心对于所信的对象有正确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这几章中显示的各式各样的信心都产生果效的原因:至少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说,它们都是从需要产生出来的,并转向耶稣寻求帮助。而耶稣,信心的对象,提供了帮助。这又意味着关键的因素不是我们信心的强弱,而是耶稣的可信赖。让我再重复这个重点:耶稣是可信赖的,无论别人的信心是大还是小——只要这信心是从需要里产生出来的,并且以他为焦点。

旧约圣经中的一个例子可澄清这个论点。事情发生在第一个逾越节的晚上。史密斯先生和琼斯先生是两个以色列人,他们观看了连续降在埃及的灾害,这些在还有时候也波及歌珊地,就是大多数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当时正在后院隔着篱笆谈话。

琼斯先生承认他为这个夜晚深深地忧愁:“我当然忧愁。难道不应该吗?神已经降下一波又一波的灾害:苍蝇、青蛙、黑暗、水变成血。但是,最后的这个宣告是直接的警吓。在埃及,每一个家庭都要丧掉头生子!这个国家要被粉碎了。”

“但是,你不是已经按照摩西所吩咐的,用逾越节羊羔的血涂了门楣和门框吗?”

“当然。我跟你一样,是以色列人。但是,光靠一两处血痕来组织灭命天使的破坏,似乎是一种奇怪又软弱的方法。我为我的儿子感到害怕,我也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来保证他的安全。”

史密斯先生叹着气说:“您已经做了你所需要做的一切,你所能做的一切。你知道,我也有一个儿子,我完全相信他是安全的。神已经借着摩西应许了,按照规定来涂抹血的,那家人的长子就是安全的。你难道不认为神会信守他的话吗?你的信心哪里去了?”

当琼斯先生回答时,他既犹豫又不安:“请不要跟我讲信心的大道理。我感到害怕,就是这样而已。我已经淋了血,正如神所吩咐的;但是我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惊恐,我希望可以做些什么来保证他的安全。”

那夜,灭命的天使经过那地。绝大多数的人家里,都有嚎啕大哭的声音,因为在全地有大量头生的儿子死了。现在,问题是这样:史密斯先生和琼斯先生,哪一个人失去了长子?

当然,答案是:两个都没有。史密斯先生有大信心,琼斯先生显示出了比较贫乏的信心。但是,两者都显示了足够的信心,来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除此之外,结果完全依赖于神应许的可靠性。

福音书中,特别是这三章圣经中,也描述了非常类似的事情。我们不能借着用某种方法增加我们信心的强度,来从耶稣那里抢夺福分。假定我们有真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耶稣的信实。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耶稣的信实上时,就发现我们的信心得到加强,因为我们更多认识所信靠的这一位。

4、耶稣是可信的——纵使有人试图把他的使命引入歧途

周遭总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无意地,试图要把这使命引入歧途。

在马太福音8章4节,耶稣吩咐他所医治的麻风病人不要做声。这样惊人的神迹,并不总有可能保持安静的。我们读到,睚鲁的女儿复活的消息“传遍了那地方”(9:26)。他的名声到处传扬开来;也许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能够行神迹的人,耶稣避免与这两个瞎子打交道,直到他们进到房子里来(马太福音9:28),避开了狂热的群众。当然,在私下行的神迹也会被泄露出去;但是,这样的报告所激起的不受约束的热情,不会像在一大群怀着期待的群众目睹之下所行的神迹那样强烈——于此很相似的是,对于一大群青少年来说,关于一个深受喜爱的摇滚乐队的报道所引起的兴奋,不会像旋转不停的流星歌手的现场表演那样强烈。耶稣吩咐这两个看得见的瞎子不可告诉人(马太福音9:30),主要的原因无疑是,不要让人感觉到他仅是另一个行神迹的人,和他的弥赛亚身份不能被贬低成当时流行的许多关于弥赛亚的预期。他们无礼地、不顺服地把关于他的消息“传遍了那地方”(马太福音9:31),但是这不能抹煞一个事实,即耶稣亲自采取具体的步骤,来防止人们误传他的服事,这可能歪曲他的服事,把它推向另一个方向,脱离天父差遣他来完成的使命。

这不是一个小题大做的例子;因为,耶稣在公开服事的一开始,就意识到有被引到歧途的危险,而且他不得不一再地面对它。魔鬼亲自摆在他面前的试探(马太福音4:1-11),其核心就是期望得到君王的统治,却不要继续顺服天父的计划,包括十字架的道路。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当彼得竟然胆敢建议说,十字架不应该在耶稣的道路中有份时,耶稣才如此坚决地回答(马太福音16:21-23)。客西马尼园本身算不得什么,问题在于想要逃避他委身要喝的杯,这个恼人的欲望才是耶稣要面对的(马太福音26:39)。甚至在十字架上,在最可怕的羞辱和弃绝之中,耶稣仍要努力抗拒这个试探,就是逃避痛苦和耻辱,和正视他的身份;这试探是借着旁观者的嘲笑临到的,他们“过路的人嘲笑他,摇着头说∶「你这个想拆毁圣所,三日之内又把它建造起来的,救救自己吧!如果你是上帝的儿子,从十字架上下来吧!」”(马太福音27:39-40)。

但是,如果名望和大众伴随的喝彩声不能引诱耶稣,或者使他改变自己的方向,那么羞辱、嘲笑和企图把他的使命引入歧途的自觉也不能。随着服侍的进展和越来越多的反对,耶稣在他所追求的路上越来越坚定地向前进。

这跟我们的随波逐流是何等不同!很少有宗教领袖不被喝彩声毁坏的,更少有人在剧烈的煎熬中仍然保持他们看问题的眼光和诚实的。但是,耶稣证实了他是完全可信赖的,纵使是在与人企图把他的使命引向歧途的时候。

三、结论

所有这些看见都把我们引向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论点。所有福音书都以某种方式显示出耶稣值得信赖的模式,有时候在新约圣经其他书卷中也有提到这一点(例如,来3:1及以下)。在这模式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耶稣基督值得信赖,首要的原因是他忠实于天父。

当然,当我们说耶稣总是忠于他的使命时,我们已经暗暗地意识到这个真理;因为他的使命不仅是他的使命,仿佛这使命是他多少有些任性地决定要揽起的;不!这是天父托付给他的使命。他来了,最重要的是要执行父的旨意。甚至在客西马尼园那黑暗的时刻,耶稣也没有呼喊说:“帮助我更爱这些罪人!帮助我向他们证实我的可靠!”——相反地,他乃是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39)。

在别处也有找到同样的模式。例如,在约翰福音中,耶稣说:“那差我来的和我同在,他没有留下我独自一人,因为我常作他喜悦的事”(约翰福音8:29)。更令人震惊的是约翰福音14:31节:“但这些事是要使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知道父怎样吩咐了我,我就怎样作。”

这并不意味着耶稣和他的父正从事某种私下的交易,几乎没有考虑到人类的利益。这论点是说:圣子的使命是来拯救罪人。神如此地爱这世上的人,甚至差遣他的儿子来;圣子来是要付出他的生命,作多人的赎价。然而,它却是意味着:在我们衡量耶稣的可信赖时,不应该完全根据他为我们做了什么,或者完全根据他跟父之间的个人关系,而是根据这个深奥的真理:神的位格之间的关系,就我们所知道的,其目标是救赎各邦、各族、各民、各国中的人。正是在他救赎目的的背景下,我们经历到耶稣对我们伟大的爱。我们继续引用本章开头介绍的约翰·牛顿的诗:

一切的朋友,谁愿流出血来

拯救我们?

但耶稣死了,使我们

在祂里面与神和好:

这真是广阔无边的大爱!

耶稣是患难中的朋友。

当祂降卑住在地上时,

名为罪人的朋友;

现在,得着高举超越一切的荣耀,

祂跟同样的人一起欢喜:

仍称他们为弟兄、为朋友,

并照顾他们一切的需要。

我们能否彼此担当

像祂每日为我们背负的呢?

然而,这位荣耀的朋友和弟兄

爱我们,虽然我们如此对待祂:

尽管我们以恶报善

祂仍然称我们为弟兄。

喔,因着恩典,柔软我们的心!

主!细细地教导我们去爱;

哎呀!我们太容易忘记

我们在上面有怎样一位朋友!

但是,当我们的灵魂归回天家时,

我们将爱你,如同我们应该的那样。

但是,我们所享受的耶稣的可靠和救赎的爱,是耶稣忠于父神救赎计划的一个功用。如果我们明白他对可怜罪人的爱是完全可信的,这是因为耶稣对父的爱是完全可信的。

深哉,深哉,耶稣的爱,

无限广阔,无限量!

浩浩荡荡有如汪洋,

主爱临我何周详

把我荫庇,把我环绕,

是主滔滔大慈爱;

导我前行,领我归家,

安息天上到万代。

深哉,深哉,耶稣的爱,

万国万民当颂讃!

何等的爱,永久的爱,

世世代代不更变!

祂常看顾属祂儿女,

在十架上祂舍身;

为了我们父前代求,

在宝座上常施恩。

深哉,深哉,耶稣的爱,

爱中至爱,爱无匹!

犹如洋海祝福四溢,

又如良港可安息。

深哉,深哉,耶稣的爱,

对我有如在天堂;

领我进入荣光之中,

领我就近你身旁。

——弗朗西斯(S.Trevor Francis,1834-1925

这就把我们带进下一章的主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