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提摩太前书-费兰度
第二章:恩典的异象(提前一11–17)
第一章我们谈到属灵家长,提到要为神的国度尽上人的努力。我的一位朋友读了一本类似第一章观点的书之后,抱怨那本书过于强调靠人为的努力喂养信徒,太少提到神的恩典。保罗教导提摩太恩典的观念,这观念是一切有果效事工的基础。本段经文的研究中,我们将讨论在基督徒的生命与事工中,恩典在不同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提摩太前书一章3-11节中保罗回应了提摩太在以弗所必须面对的假教训问题。(现在我们先不研究此节经文,稍后将再研究一段相似的经文,提摩太前书四章1-5节。)保罗在回应的结尾提到「—–..—–为任何违背健全教义的事订立的。这是按照可称颂、荣耀之神交托我的福音说的」(提前一10-11),保罗在此简短提到了他接受的呼召和事工。保罗不仅想起神对自己的呼召和事工,同时也想到那呼召和事工背后的恩典(提前一12-17)。
信主和事工的恩典(提前一12–15)
保罗在这几节经文中谈到他的信主和事工,仅一次提及「恩典」(提前一14);但这几节经文都表达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神赐给我们那原不配得的恩惠,也就是恩典。
呼召与装备(提前一12)。保罗举出三点来说明为何他为自己的事奉感谢神,保罗说:「我感谢那赐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为他认为我可信任,派我服事他。」(提前一12)他用了三个希腊文动词,全都以不定过去式时态来描述他的呼召和服事。不定过去式时态的使用显示出保罗指的是,他接受呼召出来服事的那个属灵历程之时刻。从上下文来看,这件事情发生在保罗生命转变信主时。
保罗首先提到主耶稣「赐给(他)力量」,这里他使用的动词(希腊文endunamoo),字义是「把力量放入当中」。当神呼召保罗出来服事时,祂就赋予保罗充足的力量来完成呼召。当神的仆人面临服事的要求时,通常会因为感到软弱而受到打击。但他们都会宣告靠自己可能做不到,唯有靠神的能力才能成事。他们可能会为责任的重担挣扎、与手上的大量工作缠斗,或不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但他们总能肯定地说:「那召(我)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帖前五24)
其次,保罗说主基督耶稣「认为(他)可信任」,「可信任」是指保罗可受信赖,他会竭尽所能忠实地将自己的责任付诸实行。何义博(Hiebert)对此段的注解是「为基督做工的首要条件是忠心,而非技能或知识」(First Timothy,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Moody,1957)。保罗在其他书信提到:「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林前四2)。
保罗并没有一些我们联想得到伟大传道人的天生特质。他有极高才智的恩赐,但却常说自己言语技巧比当时其他人都差(林前二1-5;林后十10,十一6)。他其貌不扬(林后十10)、常常生病(林后十二7-10;加四13-14)。但是,尽管遭遇再大的困难、反对与沉重压力(见林后四7-12,六4-10,十一23-29),保罗仍然忠心甘愿坚持事奉。这份甘心情愿正是他有能力为神做这么多持续性工作的关键之一。
被誉为「近代宣教士之父」的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因各样伟大成就倍受赞扬,有报导说他是这么回应的:「我只是埋首苦干。」埋首苦干——乐意坚守神交付的工作直到完成——这是忠心事奉的核心特质,而神看见保罗有这样的特质。
然而基督徒的这种忠心还不足以有果效,唯有结合神的大能才能成为神国服事的一股强大力量。
本节经文的第三个确据是,神因着信赖保罗,「派(保罗)服事他」来完成事工。保罗指的是他信主时接到神委以服事的呼召,这虽然不是正式的神职委任,却是由神对保罗说话,要保罗服事祂。
在我早年的基督徒生活(甚至是现在)中,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神已呼召我服事祂来得重要。理论上我知道我是神的孩子,但在天性上却很难接受身为神儿子的意涵。我常常苦于感到自己能力差、不中用,可是我必须认清神已呼召我、神看我有资格为祂做工的事实。这个事实迫使我接受并享受作为神孩子的喜悦。理论上我相信神视我为宝贵,而神呼召我为祂服事更让我实际感受到祂如此待我。受造者的主竟预备了特别的工作给我!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保罗的三点陈述提到耶稣赐予他力量、主看他忠心、派他服事主,这些都告诉我们,保罗首先视自己的服事为神对他的呼召和装备。这必然是保罗面临许多困苦和迫害,却仍能坚持下去的最大鼓励与动机。全能的神既然主动地呼召保罗信主、服事祂,那么神一定是持续地祝福、装备保罗,并透过保罗成全祂的旨意。任何外力、环境或反对势力都无法胜过神在服事上加力量产生的果效。
逼迫人的蒙怜悯(提前一13)。保罗刚谈到他领受的呼召,接着他立刻又以一种独特方式补充说自己不配得。保罗说他「从前是亵渎,迫害,侮慢神的人」,却仍蒙神所呼召。
有些基督徒会以信主前有罪的辉煌行径为荣,他们分享见证时,故意向人们强调自己以前有多糟糕。他们似乎在表示:「我过去沉溺在罪里,也过得很快活呢。」他们夸耀在罪里多采多姿的生活,以至于自己信主的重要性变得黯淡无光。听见证的人记住了他们在罪里的行为,而不是记住恩典。
保罗也用强烈的语言描述他信主前的行为(见林前十五9;加一13-14)。但他总是以恩典的角度来说明这些事。他的目的在于高举恩典,强调救主基督是何等奇妙。保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论及他未信主之前的行为,但很快地说到恩典与怜悯的光照,使过去的行为转为黯淡。
保罗说:「我还蒙了怜悯。」这话里的动词是被动语气,所以参照原文可译为:「我被神怜悯。」此处保罗藉着使用被动语气再次高举神的恩典,他将得着救赎的一切荣耀都归给神。保罗过去亵渎神、逼迫人、侮慢人,是多么不配得到恩典,但在他这悲惨无助的情况下,他却「被神怜悯」了。
「怜悯」一词(在一章16节中也用到)意谓得到帮助的人在过去曾有悲惨的状态,与同情有类似的意思。第14节经文使用「恩典」一词,则暗示我们并不配得,但神却宽容地赐给我们。这两个用词都指出神白白地赐予那不配得的罪人。
我们再次确信保罗不是将信主看成自己作的伟大决定,而是对恩典的回应。保罗从未说自己选择了基督,总是说基督选择了他。我曾听过一个年轻人说:「基督徒生活对我来说没有用。我试过,但我无法下定决心坚持跟随基督。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想伪善地称自己是基督徒,所以干脆放弃。」他把重点放在自己无法下定决心跟随基督,对他而言继续作个基督徒是取决于他个人的英勇行为。当他无法持守自己的决定时,就觉得必须放弃基督信仰。
然而,基督徒生活完全是对恩典的回应,而重点在于恩典,不是我们的回应或决定。这就是为何说信心像一粒芥菜种那样小,却足以活出强而有力的生命(路十七6),需要的只是回应神的恩典。
无论我们的回应多微弱,神都会接受,并且对这回应施予祂大能的恩典。基督徒的生命确实是一种恩典和信心之间的伙伴关系,但恩典是当中较年长的伙伴,是开启和维持这伙伴关系的那一方。
所以恩典和怜悯的异象是健康基督信仰的一种表征,因此传授这恩典异象给我们的属灵孩子是很重要的。基督徒领袖可能须常提醒年轻的信徒:「不要放弃」、「一定要有灵修时间」、「不可降服于诱惑」等等。但这些话语必须要以「神必帮助你」、「神的恩典胜过诱惑」,或「神已赐圣灵为你盖上永恒的印记」等宣告来作平衡。
保罗也解释他为何蒙神怜悯。原因在于从前行为是保罗「不信、不明白的时候做的」(提前一13)。保罗这么说并非企图为自己脱罪,在接下来的经文里,他还说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甚至在13节这节经文中,保罗承认过去犯了最基本的不信之罪,而保罗其他书信中也谈到,不信会引发其他所有的罪(罗一18-32)。所以保罗说在不信的情况下,他在不明白当中做了那些有罪的行为。但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由于保罗亲自遇见基督对他显明真理,他的眼睛开了并且明白了道理,所以立刻回应了神。在属世的安全感、地位、成功等方面,保罗都付上了巨大代价,但为了真理的缘故他却甘愿付上那样的代价。
罪人之间也有不同——即使是像保罗的那种罪魁——有的是无知不明白,有的却在领悟到福音的真理后故意拒绝福音。就这一点,耶稣训斥了法利赛人,因为他们将那显然是透过基督所完成的工,归因到鬼王别西卜身上(太十二22-37;可三20-30)。耶稣基督说他们犯了亵渎圣灵的罪,这罪是不可赦免的。神无法进入这类人的心,因为他们已对福音关上心门,因此也没有救赎的希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犯的罪非常大,神的恩典要大过于罪;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拒绝让恩典在他们身上做工。
极大丰盛的恩典(提前一14上)。保罗说:「我们的主的恩典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提前一14)格外丰盛」这几个字其实是希腊单字huperpleonasen翻译来的,字面意义就是「极大的丰盛」。
稍早的经文里保罗已说明自己深重的罪。在此节经文中他则提出神所赐极度丰富的恩典。保罗经常因为恩典与救赎的「极大、极多」特质而激动,他在罗马书五章20节中说:「罪在哪里增加,恩典就在哪里越发丰盛了」(亦请参见林后七4,十二7-10;腓四7;帖后一3)。下表显示深重的罪和极大的恩典,两者如何在我们所读的经文当中交叉对应。
深重的罪 | 极大的恩典 |
亵渎神者、迫害者、凶暴的人(提前一13上) | 怜悯(提前一13上)格外的恩典(提前一14) |
罪人中的罪魁(提前一15) | 基督耶稣降世拯救罪人(提前一15上) |
罪人中的罪魁(提前一15) | 得蒙怜悯、神的忍耐、给所有信祂的人作榜样(提前一16) |
这种对罪和恩典的两种体认,对于健康基督徒的经历而言非常重要。若无法体认到极大的恩典,那么当我们认知到自己罪是如此巨大时,人可能就被击垮。认知到自己的罪是那么深重,却没有对应地认知到神的恩典,这也许是导致犹大卖主后自杀的因素。
当巨大的邪恶力量袭击我们时,我们若无法在困惑中坚定宣告恩典胜过邪恶,那么自己很可能因此而衰败不振。这种对恩典的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坚守在顺服神的道路上,而不向邪恶逼迫低头。我们知道神藉着基督给邪恶力量致命的击打,就算过程中邪恶力量似乎一度掌控局面,基督终将胜出,而分享神恩典的人也能同享得胜。
另一方面来说,一个没有真正认知到罪的人可能难以理解救赎的荣耀。很多有基督徒成长背景的人都遭遇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参加礼拜典礼,或通过所谓的「恩典的途径」,如受洗、领圣餐,自己就应该得到神的恩惠。他们很少领悟到,那恩典的途径仅对于那些放弃靠自己得救、从罪中悔改、为得救单单信靠神的人带来恩典。
恩典的证据(提前一14下)。保罗这里说主的恩典浇灌下来,使他「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提前一14下)。在新约书信中信心和爱心多次联结在一起(罗五1-5;林前十三13;加五5-6;弗一15,四2-6;西一4-5;帖前一3,五8;帖后一3;门一5;来六10-14,十22-24;彼前一3-8、21-22)。信心是在生命的各种境况下都依靠神。将我们自己交托给神、相信圣经所说,并且知道祂能够且将会拯救、供应我们。
爱是直接从信心所出的结果。当我们把信心寄托于神,我们就进入祂神国的家里。或者如同保罗在此节经文所说的,我们「在基督耶稣里」,也就是说,我们进到基督行动的范围里,则神就会将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5)。当我们在信心里一生降服于主,祂的爱就能改变我们的本性,并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因此变得有爱心。保罗形容这种过程是「使人发出仁爱的信心」(加五6)所产生的功效。所以基督徒的爱主要不在于我们去做什么回应神的恩典,而是进入神行动范围内(在基督耶稣里)所产生的结果,并敞开我们的生命、顺服于主,让祂的特质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新约书信如此频繁地以信心和爱心描述真正的基督信仰,显示出这两项特质是受洗成为基督徒的人最重要的证明。并不是所有宣称信靠主的人都操练过得救的信心,在信心和爱心受到试炼时会显示出来这人是否真诚信主。
信主的人遭遇迫害或危机时,会想恢复他原先的宗教或迷信吗?那么这等人的信心并不真诚。若遭冤枉委屈就想寻求报复?或行事只为自己利益着想?那么这等人的爱心也不真实。只有神才知道谁能得蒙拯救,但信心和爱心通常能证明这人是真诚信主。
福音的核心(提前一15)。保罗接下来谈到福音的重要核心:「这话可信,值得完全接受:「基督耶稣到世上来是要拯救罪人。』,而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在这之前他都在谈恩典与怜悯,此处才说明能让人得着恩典与怜悯的一件大事。
人因基督降世才可能得着拯救,保罗之后又以基督「他献上自己作人人的赎价」(提前二6)进一步解释这点。为了让我们获得自由,必须付出代价,耶稣就藉着在十架上受死,付出了代价,透过这个行动,把恩典赐给我们。
此节经文顺序的安排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保罗先是简短提到他领受的呼召,再进一步指出这呼召是出于恩典。保罗默想这些后接着思考到,这恩典的赐予实在是由于一件大事的发生,亦即基督耶稣的降世。思想着恩典使保罗心中涌出对神的敬慕,进而感动他发出对神的颂赞(提前一17)。
保罗说自己是基督来拯救的罪人当中「最糟的」罪魁,藉此说明自己与福音的联结。保罗经常用最高级语法形容自己的不配(林前十五9;弗三8)。保罗越了解恩典的广大,就越明白自己的罪。就保罗而言这并非假谦虚,因为他在其他场合也曾毫不犹豫地赞赏自己对神的顺服,诸如使徒行传二十三章1节,二十四章16节;哥林多后书十一章5节,十二章11节,以及加拉太书二章6节。
传讲恩典的福音
从上述经文看来,我们可以想见传扬福音时恩典必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必须要向众人宣告,基督已付出一切必要代价,为使众人得着救赎。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过去的生活回转向神,敞开自己接受神的祝福,接受基督耶稣成为他们的救主。
但是恩典这个观念虽然容易领会,却跟一般人思考的本质相违背,例如,佛教徒就很难接受恩典这个观念。做功德是佛教的主要概念,功德要靠人的努力得来。如法句经(Dhammapada)说:「清净不清净由自己,人不能为他人清净。」(165偈)然而,基督信仰宣告的是:「耶稣的血就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7)我们得拯救的一切功德都归于基督。佛教徒认为这样的救赎是不劳而获,而且是鼓励人继续待在罪里。
印度教对于恩典的概念比较开放一些,部分形式的印度教甚至相信救赎或解放是透过神的恩典而发生(如prasada。〔编注:印度教祭祀时献上的供品,崇拜后分给信徒,让他们藉着领受神接触过的供品而得祝福〕),认为神为人们消除业障(Karma)。这种信仰在印度教的虔信(Bhakti)运动中很常见,强调的是人对神忠诚的敬爱与奉献。
但是对于恩典的重要性即使虔信派的神学家们也看法不一。宗教学学者倪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就观察到:「有教义认为得着解放完全靠神的作为,其他则认为必须努力修正品德(也有部分例子认为是靠宗教仪式),才有资格领受恩典。」(“Hindu Concept of Grace,”Dictionary of Comparative Religion,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0)
圣雄甘地就是一位无法接纳基督恩典观念的印度教徒。他同时深受印度教虔信运动以及基督这位他视为「圣人的美好典范」之一生所影响。甘地深受登山宝训感动,并极力追随其中的教导。他认为基督是「殉道者,是牺牲奉献的化身」,基督的死是「世人的伟大典范」。但除此以外,他就不愿再深入了解。甘地还无法「真正相信耶稣藉由死和宝血为世人赎罪」,他担心基督徒对恩典的观念会成为一种道德特许的依据(甘地对基督的看法摘要,参见M.M.Thomas所着的The Acknowledged Christ of the Indian Renaissance,London:SCM Press,1969)。
甘地的态度是人在堕落状态下能到达的高度典范,堕落的要素就是不想依靠神。人想要自己决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禁果所代表的意义(创三5、22)。所以即使是堕落人类中最好的人,也想靠自己努力救自己,而不想接受神的帮助。
甘地透过非暴力(ahimsa)方式来追求真理(satya)以寻求救赎。佛教徒透过「崇高的八正道」寻求救赎或涅槃(nirvana);有基督教背景的人则可能利用苦修、仪式、洗礼、门徒训练或甚至是个人的好表现,想藉此为自己得救赎做些事情;因此,离开神的堕落人类很难接受恩典的观念。
我们接受呼召进到这样的环境宣扬恩典的福音。而且不只是宣扬,还要劝服人相信福音的真理(见徒十七2-4,十八4、13,二四25、二六28、二八23-24;林后五11)。这是今日布道家所面对最令人注意的挑战之一,他必须回应那些不认同恩典观念的反对意见,他得证明只有在恩典里人类才有盼望,他要能引用日常生活的例子,类推解释这种外来的恩典观念,也必须宣扬基督已代替人类而死的真义。
所以葛培理坚持福音证道必须指出基督十架的意义,证道才算完整,这个看法一点也没错。我们可以补充说,若没有以基督死在十架好使人得救这一点来劝服听众,则这样的证道是没有果效的。
除了证道之外,我们个人对未信者作见证时也须用同样的重点。
我们是恩典的榜样(提前一16)
保罗宣告那拯救他的福音核心后,接着解释自己为何从众人中被拣选、被赋予福音历史中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他说:「我蒙了怜悯,好让基督耶稣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完全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做榜样。」(提前一16)
保罗说他是蒙神极大恩典的一个「榜样」。翻译为「榜样」(希腊文hupotuposin)的原文字词有「概略的轮廓」的意思。画家作画时通常会先画草图来记下画面的主要构想。同样地,初代教会时期基督也用保罗作「榜样」来「显明」祂将对无数人施行拯救。「显明」一词同时可译为「展示」,在此也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用词。
保罗的论点是像他这么糟的罪人都能得蒙拯救,那么任何人都有得救的盼望。要得救赎是靠神的怜悯,为了符合这个条件我们所要做的只有「信靠神」。
保罗说他蒙怜悯这事显明基督「完全的忍耐」。人其实是应该立即被毁灭的,但神耐心地等候人悔改(参见罗二4)。保罗用「完全的忍耐」来表达自己蒙怜悯,他并不是指所有的人最后都能得着拯救,因为同样的经文中他提到救赎是给那些信基督得永生的人。神可以赦免一切的罪,祂有无限的忍耐。
但人必须要悔改。如果人拒绝悔改,将无法得着拯救。因此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中,谈到神的忍耐之后,立即说:「你竟放任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累积愤怒!」(罗二5)因此提摩太前书一章16节英文译为unlimited(编注:unlimited意思为「无限」。和合本圣经这节经文译为「完全的」),可能不完全符合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一章16节所指的意思,因为原文的意义是「全部」。但对于那相信的人是永远都有盼望的;无论他们过去的罪有多深只要悔改就能得永生。
所有传福音的人很快会发现,人们因为认为自己深陷罪的生活而失去盼望;但这段经文说每个人都有盼望。知名布道家叨雷(R.A.Torrey)在他经典著作《个人事工》(Personal Work,Revell。中文暂译)一书中,对这样的人举了个例子。
某周日礼拜结束后,叨雷博士问一位能干又有才智的人:「你是个真基督徒吗?」这人回答:「我是个无法得救的大罪人。」
叨雷博士读了提摩太前书一章15节,有关基督耶稣降世拯救罪人,以及保罗说自己是罪魁的内容给这个人听。这人说:「嗯,我就是罪魁啊。」
「那么,这段经文说的正是你。」叨雷博士这么回答他。这个人便明白他还有盼望。当叨雷博士问他是否愿意接受基督的拯救时,他立刻跪下来承认自己的罪,并且求神赦免。很快地,他便公开承认基督为救主。他破碎的家得着恢复,并且成为一个见证主的基督徒。
所有的基督徒领袖对其他人来说都是蒙恩典的榜样,这是深富意义的。我们的榜样或许不像保罗那般伟大,但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所有人信主前都是不配得恩典的罪人。就像保罗常常提起自己的见证来高举恩典一样,我们也应该如此行。当我们的属灵孩子观察我们时,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神那极大的恩典。
从恩典到颂赞(提前一17)
保罗思想着神恩典,最后突然不由自主地赞美神:「愿尊贵、荣耀归给永世的君王,那不朽坏、看不见、独一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保罗的书信有很多这样的颂荣(归荣耀与神的赞美词),这是其中之一(参见提前六16;提后四18;罗十一33-36十六27;加一5;弗三21;腓四20)。
颂赞是专注于神恩典所生的结果。恩典提醒我们基督所做的一切,可是当我们全神贯注在今生的责任时,就很容易忘记基督为我们做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赞美似乎变得勉强造作。
被今生太多事情羁绊可能是我们许多基督徒无法发自内心赞美的原因。我们让太多人生在乎的事把恩典异象从我们的思想范围排除,进而失去它。为了把恩典找回来,我们得花时间默想,记得神对我们的良善,数算我们领受的祝福,如此一来我们才更容易用赞美的态度来过人生。
个人应用题
运用从此段经文与其他经文所得的洞见,列出你可以与属灵孩子分享恩典异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