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支持加尔文主义
圣徒的坚忍——或神对圣徒的保守
加尔文主义最后一个独特的教义(虽然这教义事实上跟称义、成圣、和得荣耀等教义一样重要),就是圣徒的坚忍。套用奥古斯丁的话说:“这份恩典是〔神〕“在基督里”赏给我们的。“我们也在祂里面得了基业;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祂旨意所预定的。”既然祂作工叫我们到祂那里;祂也照样作工,使我们不离开。”@20
@20Augustine,“On The Gift of Perseverance,”in Philip Schaff,ed.,A select Library of the.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bers of the Cbristian Cburcb,vol.5:Anti-Pelagian Writings(Edinburgh:T&T Clark,repr.1991),chap.16。
让我们回想此章开始时提到的金链:“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八30)。保罗并不是说在,神预先定下、召来、和称义的那些人当中,只有一些人会得荣耀。事实上,他甚至也用过去时态表达得荣耀,强调它对所有被拣选的人来说乃是必然成就的事。使徒又马上补充说:
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么?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如经上所记:
“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1~39)。
保罗绞尽脑汁,列出会影响我们与基督安稳关系的所有可能威胁,不论是属天或属地、外在或内在的敌对,然后以极其绝对、并无附加条件的保证作为总结:没有任何东西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受洗归入基督:从得胜的陈述句产生合理的命令句
希腊文的许多语气中有两个很独特:直说语气(indicative mood)和命令语气(imperative mood):前者宣告、描述某个事态,后者发出命令。例如,在罗马书,保罗先解释信徒在亚当里曾是怎样的人,和他们在基督里的新地位(得称为义),然后从这个直说语气进而推理出一些命令语气,作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罗六13)。他再以另一个命令作为总结,但这其实是一个直说语气:“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14节)。这与保罗前面说“神称罪人为义”(罗四5)一样,似乎与我们的道德推理是矛盾的。哪个法官会宣判不义的人为义?使徒又怎能告诉我们,罪不再作我们的主,因为我们不在律法之下,而是在恩典之下呢?宗教所扮演的角色,岂不是应该给人道德教训,叫他们不再受罪恶的习惯辖制吗?
按照我们一般的想法,这似乎是违反常理的。保罗说,福音不但解决了我们罪疚和定罪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我们败坏和受罪辖制的问题。托普雷狄(AugustusToplady)在他写的圣诗<万古磐石>中说,福音好比“双重的医治”,救我们脱离了罪的过犯和权势。在称义之举中,行为与恩典是完全相反的,然而,我们一旦得称为义,尽管我们的行为不完全,却仍然可以“得救”。那叫我们接受基督,使我们不靠行为称义的信心,亦叫我们在成圣的行为上依靠基督。只有在恩典带出信心的情况下,好行为的果子才成为可能。这是保罗的逻辑推理:罪在你生命中的专制独裁已被推翻,因此,不要过着仿佛这没有发生的生活。对保罗来说,鉴于“神的慈悲”(他在前文已探讨了这方面),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乃是理所当然〔logikēn〕的”事奉(罗十二1)。好消息产生好行为。
从“救恩次序”(ordo salutis)的所有其他元素看来,很明显,所有——不只是一部分——在基督里蒙拣选、被基督救赎、蒙召与基督联合的人,都会得到每一个福分,包括得荣耀(罗八30)。耶稣向祂的门徒(还有我们)保证,凡祂来拯救、凡父所赐给祂的人,在末日都会复活,得到永生——毫无例外(约六37~39,十27~30)。
假如唯独基于基督那归算给我们的义,“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八1),那么要推翻这个法庭的裁判是不可能的。那判决已经开启了信徒内心的更新过程,他们已蒙圣灵带进将来世代的大能中。“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神,祂借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林后五17~18)。
甚至我们的成圣过程,也是出于“〔神〕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能”(弗三20)。不单是我们的称义,我们的善行,亦是神所预定的(弗二10)。“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十三48)。神呼召祂已经拣选的人(约十五16;弗一11~13;帖后二13,等等)。圣经没有显示神会有效地呼召(指重生)祂没有拣选的那些人,或祂领人与祂的儿子联合,最后却让他们灭亡。
神的保守保证信徒的坚忍,以致保罗可以说:“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他又写信给提摩太说:“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后一12)。神所宣告的,必定执行。当祂在基督里称一个人为义,祂也立刻叫那人与基督联合,使他有基督的样式。蒙拣选接连于基督的枝子,不可能不结长存的果子(约十五16)。称义、成圣、和得荣耀,乃是我们通过同样的信心,与基督联合所得之不可分割的礼物。
如果我们的重生是神拣选、救赎、和奏效呼召的结果(约一12~13,三3、5,十五16;罗九11~18;弗一4~13;帖后二12~13;提后一9,等),不是取决于我们的抉择和努力,那么神必定可以完成祂开始的工作。不错,我们会遇到阻力。“但主是信实的,要坚固你们,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帖后三3)。保罗说:
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有可信的话说:
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祂同活;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祂,祂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后二10~13)
彼得补充说,我们“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一4~5)。为了这个缘故,“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21节)。“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23节)。当然,任由我们的话,我们不但可能失去恩典,而且一定会如此,但神“能保守你们不失脚”(犹24)。
背道的危险
在旧约圣经中,以葡萄树和枝子比喻耶和华与以色列的关系,这意象亦被新约圣经采用。基督乃是赐生命的葡萄树,我们是祂结果的枝子(约十五1~11;参:太十三24~30,十七20,二十1~6)。因此,新约圣经恩典之约的成员,与旧约圣经的圣约成员有同样的处境:每个成员外在地被基督接纳成为祂的子民,仍必须在内心接受基督为他的救主。
正如施洗约翰和耶稣提出警告,不结果子的枝子会被折下来,而五旬节亦开启了犹太人每年一度收割节或收藏节庆的实现,保罗可以把外邦人比喻作被接在以色列活树干上的野枝子,如果他们没有结出信心的果子,亦会被折下来(罗十一16~24)。因此,有些枝子有生命,也有些枝子没有生命:有些人只在外表上可见地与基督连接;选民却在内心看不见地与基督相通。
因此,背道并非只是一个假设,而是实际发生的情况。虽然我们可能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然而保罗在同一段亦警告说:“我们若不认祂,祂也必不认我们”(提后二11~13)。耶稣警告说:“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祂〔父〕就剪去”(约十五2);但祂却对门徒说:“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十五3、16,强调字体为笔者标示)。耶稣说,福音是公开地对所有人传讲,但只有选民接受福音(太二十二14)。
同样,保罗在罗马书九章回答了因绝大多数犹太人不信而引起的问题,他解释说:“这不是说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九6~7a)。神一直在行使祂全权的怜悯,拣选了以撒,而不是以实玛利;拣选了雅各,而不是以扫,那时“双子还没有生下来,善恶还没有作出来,只因要显明神拣选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为,乃在乎召人的主”(11节)。因此,我们能在信心中坚忍,是有神的拣选、救赎、和恩召作为保证。“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16节)。
虽然彼得曾经三次不认主,基督并没有把将残的灯火熄灭,或把压伤的芦苇折断,而是在复活后借圣灵恢复他的信心。然而,那些至终否认基督的人,尽管他们外表上也许是可见教会的成员,却是失丧的,因为他们从未曾经由信心成为·有生命的成员。关于那些否认基督的人,约翰这样说:“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你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并且知道这一切的事”(约壹二19~20)。
为了这个缘故,希伯来书的作者诉诸摩西在旷野带领那个世代之人的例子,并且警告遭受大逼迫的犹太基督徒,不要返回犹太教: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来四2~3、9~10)
进入那安息的意思是指不但听到福音,也相信福音(来四1~11)。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更加明白希伯来书第六章对离弃道理的严重警告。作者形容那些只在外表上属于圣约团体的人,乃是“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离弃道理”的人(来六4~6a)。那些背道的人曾经通过恩典的媒介,得到圣灵职事的好处,甚至是圣约团体正式或外表上的成员。他们曾经受洗(“蒙了光照”),也在领主餐时“尝过天恩的滋味”,并且“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来六4~5),但他们没有真正接受基督或受基督喂养而得永生。耶稣把得永生与信心连系起来(约六27~58、62~65)。
根据希伯来书六章,那些背道的人在基督到来后,仍回到律法的阴影下,基本上就是“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来六6)。一个人若属于可见的教会,便是置身于圣灵运作的中心;圣灵通过各种恩典媒介让罪人与基督联合。这是一个极大的好处;但对那些没有真正信靠基督的人来说,亦造成更大的威胁。“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7~8节)。圣约的祝福一般而言会领人得到救恩,但一个人若对这些祝福硬着心,不接受赐下祝福的基督,他们就会受咒诅。
幸好这严重的警告随后有第9节的勉励:“各位蒙爱的人哪,我们即使这样说,还是深信那关于你们的更好之事,并且是有关救恩的(来六9,《中文标准译本》;强调字体为笔者标示)。那些真正得救的人,从他们所结的果子展现出他们的救恩(10~12节)。作者进而向他们保证,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应许是不变的,“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18节)。所以这些警告的经文,乃是针对圣约团体中可见的成员(自称是信徒的人和他们的孩子),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曾受益于圣灵的职事,却没有接受救恩。
反驳其他观点
这个教义有奥古斯丁的论文《论信徒的坚忍》支持,不仅是改革宗和长老会信仰宣言的教导,亦是《三十九条信纲》(圣公会)、《萨伏伊宣言》(公理会),和〔伦敦/费城〕《浸信会信仰告白》(加尔文派浸信会)的教导。@21
@21近期对这教义的一个极好的辩护,见Thomas R.Schreiner and Ardel B.Caneday,The Race Set Before Us:A Biblical Theology of Perseverance and Assurance(Downers Grove,IL:InterVarsity Press,2001)。
对这教义的挑战,通常以两种广泛的形式出现。第一种形式是神人协作论,意即“一起工作”;这观点坚持,救恩是通过神与人的合作的过程获取的。这个观点的代表既不完全赞成伯拉纠主义,亦不完全支持奥古斯丁思想,而是站在这两个立场之间。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米念主义都是协作论者,尽管他们各有特色,他们都教导,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信徒的保障是取决于他有是否与神的恩典合作,而且他们最终可能会失去这份恩典。@22
对他们来说,这些警告性的经文所指的,是那些已经重生、称义,甚至处于成圣过程中的人,但他们后来却因不信和严重(至于死)的罪,失去了救恩。根据《天主教要理》:“慈母教会的子女,在与基督共融之下,借着天主的恩宠所完成的善工,希冀恒心到底的恩宠及父天主的赏赐,是合情合理的。”@23
《抗辩文》(亚米念派)的第五点这样教导说:
那些凭信心与基督联合的人,从而得到充足的力量和帮助,足以叫他们胜过撒旦和罪的诱惑;然而,他们却可能因忽视这些帮助而失去救恩;他们若在这境况中死去,最后是沉沦的。这一论点起初受到质疑,后却被肯定成为一个固定的教义。@24
@22William B.Pope,A Compendium of Christian Theology,3:137-47。近代对主导之亚米念立场的一个辩护,可见于Shank,Elect in the Son°
@23见Catechism of the Catbolic Church,489。
@24被Wiley,Christian Tbeology,351引述。
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有亚米念派的观点,都不是伯拉纠主义。他们都坚持恩典的必要性,但他们却认为这恩典只是让最后的得救成为可能,恩典有果效的程度,在于信徒与神注入之恩典的合作程度。
假如这些与坚忍对立的观点代表着前后一致的神人协作论,另一个重要的对立观点则可以被指认为前后不一致的神人协作论。这观点一般被称为永恒的保障。在一些方面来说,这观点似乎与圣徒坚忍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至少根据其主要鼓吹者的阐述,这观点认为,信徒的保障乃是取决于他们接受基督的抉择。@25他们认为,尽管真基督徒也许没有在他们的成圣过程中成长,却在信心中坚忍——事实上,他们甚至从未结过仁义的果子——他们就有得到永生的保障。这种“属肉体的基督徒”可能离开教会,甚至否认基督,因而失去作为“得胜基督徒”的祝福。他们亦不会在将来的生命中得到忠心服事的奖赏,但却会得救,虽然“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三15)。@26
@25Lewis Sperry Chafer,Major Bible Doctrines,rev.John Wal-voord(Grand Rapids:Zondervan,1974),214,220,222,230-35·虽然盖斯勒(Norman L.Geisler)是他所谓的“温和的加尔文派”立场的代表(为永恒的保障辩护).他的前提架构基本上却是属于亚米念派:“神的恩典以协同方式与人的自由意志一起工作。—–换句话说,神叫人称义的恩典是合作性而不是运作性的”(Chosen but Free[Minneapolis:Bethany,1999],233)。他在别处这样说:“事实上,若然神可以的话,祂会拯救所有人—–祂会尽可能地让天堂达到最多的人数”(“God,Evil,and Dispensations,”in Walvoord:A Tribute,ed.Donald K.Campbell[Chicago:Moody Press,1982],102,108)·我在J.Matthew Pinson,ed.,Four Views on Eternal Security(Grand Rapids:Zondervan,2002)中与盖斯勒就此议题交换看法。
@26Chafer,Major Bible Doctrines,283-86。查理·史丹利(Charles Stanley)主张,耶稣描述的“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的“外边黑暗”,不是指地狱,而是指天堂一个为属肉体的基督徒预备的地方(Eternal Security:Can You Be Sure?[Nashville:Nelson,1990],121-29)。
虽然鼓吹者往往把这立场描述为温和的加尔文主义,其实更适当的是称之为温和的亚米念主义。这正是我称之为“前后不一致的神人协作论”的原因。毕竟,这观点否定了人类若非先重生就无法以信心回应神。他们认为拣选乃是基于预见的信心,并且拒绝救赎的特定性,坚持人可以抗拒圣灵全权的呼召。即使其永远保障的教导亦是基于信徒接受基督的抉择,可见这观点其实较接近亚米念主义,并不合乎加尔文主义对圣徒坚忍的理解。
路德宗认信否定各种形式的神人协作论,强力确认神恩独作的救恩论:唯独神可以拯救,这并非人与神恩合作的过程。但从改革宗的观点,路德宗的信念却代表一个前后不一致的神恩独作论。路德宗认信确认全然败坏和无条件的拣选,却同样地坚持普世性的代赎,认为人可以抗拒圣灵借着福音的外传对人内心发出的呼召。路德宗与改革宗一同确认选民会坚忍的神学教导,认为“那些仍然从罪中取乐、继续过其罪恶生活的人是没有相信的人”(《奥斯堡信条》第20条);但他们亦认为有这些可能性:(1)选民也许会暂时失去救恩(例如大卫、彼得),但不是永久性的;(2)其他人也许曾经真正相信,已经重生、称义,后却因背道而失去所有这些恩惠。@27
@27″Final Perseverance”in Lutberan Cyclopedia,eds.Erwin L.Lueker,Luther Poellot,and Paul Jackson(St.Louis:Concordia,2000)。文章指出,尽管路德宗强调所有信靠基督的人都有确据,我们仍要考虑到律法的严厉警告,避免“属肉体的安全感”。
一些路德宗的人认为,只有不信才会使人失去救恩;其他路德宗则认为,不可赦免的罪也可以引致这后果。@28我们怎么可以说,自始至终,唯独神拯救人,同时又认为人有可能失去救恩呢?这样,毫无疑问,救恩便是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罪人没有抗拒,但路德宗却拒绝接受这个结论。
@28一个重生的信徒也许会离开信仰,“但原因不是因为神不愿意把持守之恩赐给神曾在他们心中动了善工的那些人,—–〔而是这些人〕故意要离开”(Formula ofConcord:Solid Declaration,art.xi,par.42=《协同式》,于李天德译,《协同书》〔嘉义:基督教福音道路德会,1971〕,531页)。
圣徒坚忍的教义反映出前后一致的神恩独作论,认为救恩自始至终唯独是归功于神的恩典。我们可以跟希伯来书的作者一起承认,背道或背弃圣灵在圣约范围中借着道和圣礼的活动,乃是一个可悲的事实;我们却不认为教会中的那些可见肢体真的属于葡萄树上有生命的枝子。尽管有些自称是肢体的人并没有得救的信心,那些领受了神通过道和圣礼应许赐下之恩的人,可以确定他们会继续信靠基督。即使我们的信心和悔改是软弱的,我们“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此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7、39)。这个信息会主导我们的心思意念,带领我们举目敬拜,激发我们向邻居宣告他们从未听闻的大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