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当主耶稣面对世界
履行这个使命,绝不能是为了个人的物质利益
主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你们白白地得来,也应当白白地给人”(马太福音10:8)。白白地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慷慨地”,即“你们得到了慷慨的供应,也要慷慨地舍去”或者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个意思并没有错误。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免费的:就是说,“你们没有付出丝毫代价就得到了,是白白地得到的,因此,你们也必须白白地舍去,不收取任何费用”。
然而,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主耶稣的门徒服侍的人不应当支持他们;因为耶稣又说:“你们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路上不要带行囊,也不要带两件衣裳,不要带鞋或手杖,因为作工的理当得到供应”(马太福音10:9-10)。无论这件事的确切意义如何,门徒上路的时候,虽然是除掉一切不必要的装备,只保留不可或缺的。例如:“不要带鞋”,可能是不准带多余的一双鞋:门徒要相信一路上会有人为他们预备这种基本的必需品,还有食物和住处等需要金银去购买的东西。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门徒要“白白地”舍去,就是说,不收取任何费用;另一方面,他们也要记得,“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他们轻装便履的旅行,却又相信他们所服侍的人会供给他们的需要。这两个原则看似不能同时并存,甚至彼此矛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张力呢?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奇怪的组合所包含的价值,就会看到其中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蒙耶稣差遣的人,和那些接待他们的人所面临的具体情况。门徒不为他们的服侍收取任何报酬,这必定使他们记得,他们是恩典的接受者,并且属灵的财富是不能交换的,像那个行邪术的西门所表现出来的贪婪一样(徒8章)。那些用属灵的服侍收取费用的人就是出卖圣职。同时,那些从这种不收取费用的服侍中得到益处的人,必定要思考,神甚至会借着这些奇特的方式表明,他的赦免和能力是不能赚取、购买或者出售的。国度是借着他看为合适的方法、在他看为合适的时间临到的。他如果在赦免、医治和改变中彰显他的能力,绝不是因为他受到了强迫、收买,或者驯服。
然而,这些听到天国福音的人,盼望能以实际的方式来回应福音,因此他们为专心传讲福音的人提供食物,住处等各样的支援。他们知道,门徒承担福音的责任,需要投入大量艰辛的努力。他们知道,自己是白白地得到福音,然而其中确有更深刻的意义,他们应当为那些带给他们好消息的人所做的功有所付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同时,借着其他人的慷慨,也提醒那些忙于传道和事奉的人,他们并不孤单,不是完全独立于大众的孤立英雄。他们可能不知道,下一餐和下一个住宿的床榻在何处;所以他们必须信靠神来供应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并且知道,在神的怜悯中,他会借着他其他的仆人来供应他们。
如果我们将它应用在现代的环境中,可以这样表达:教会不应当为了教牧同工的服侍而支付报酬,好像传道人是像其他人一样靠赚取工价维生。推到极点,这也可能表示,主的仆人在每一个祷告中,每一篇讲道中,每一个小时的准备中,以及与痛失爱子的寡妇的每一次谈话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报酬。教会不向传道人支付报酬,而是向他们提供资源,使他们可以自由地事奉。教会认识到,凡如此事奉的人都必须“维生”,并且是理当如此的。在实行方面,它的意思是说,当教会对传道人尽可能地慷慨时,传道人就不需要为自己的物质问题担忧,也不会看重自私的物质利益,这才是最理想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传道人贪得无厌,总是将自己和其他“专业人士”相比,而教会采取的态度则是:“主啊!求你使他谦卑,我们会让他一直穷下去”。
在任何环境中都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在那个环境中人们都想要回避的方面。在一般情况下,教会需要留意第十节后半的经文(“因为作工的理当得到供应”),这提醒教会应负的责任及其亏欠;事奉主的门徒也需要思考同样的经文,这提醒他们,主会如何为他们预备一切。传道人需要思想第八节后半(“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需要记住恩典总是白白的,他们的服侍不能买卖,必须白白的传扬,而且要尽可能地广传。
我希望能从保罗书信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他加入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的见解,然而我们不便在这里讨论。这个张力极有价值,不仅使接下来的使命可以马上执行,也奠定了一个基础,好理解基督徒的见证观和恩典本质,这恩典是属于福音的核心。在太10章,其价值则是显明了耶稣基督的怜悯,也反映出他对于如何进行教会使命的看法。
然而,在这些安排中,还明智的反映了耶稣和他门徒之间的关系。耶稣对他自己的门徒的态度,是充满了丰富的恩典和怜悯。他们是特别属于他的,因为他们是他所呼召的,像马太一样;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比别人更加完全,是因为在他们的疾病中,耶稣临到他们,改变了他们。并不是他们赚取了他的喜爱,他们也不值得他怜悯。有任何人配得怜悯吗?人可能会非常需要怜悯,但是如果说他们配得怜悯,就不可能不破坏怜悯的本质。然而,同时,耶稣对他的门徒也有所要求。他富于怜悯,并不表示他对门徒就无所要求;他借着恩典救赎了人们,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属于他的同时却没有改变。因为,虽然耶稣来不是为了召健康的人,而是召有病的人(马太福音9:12),但这并不表示,他就允许他们保持疾病的状态。如果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他“怜悯”那些有病的人,却不医治他们,那会是什么样的怜悯?如果他来不是为了召义人,而是召罪人,然而却任凭他们在罪中堕落,那会是什么样的怜悯?事实上,他实行怜悯的结果,是改变人们。如果他的怜悯没有影响力,那么,它可能只是一种值得嘉奖的道德情操,但却毫无益处,而只是一种自私的情感宣泄。耶稣的怜悯和恩典改变了人们,将会使他们逐渐符合他的要求,效法那些顺服的门徒。假如所谓的门徒连他们生活的方向都没有改变,那么他们根本不算是门徒。
如此,耶稣坚称:天国的益处是白白传播的,但接受福音益处的人却有责任支持天国使者,这两者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他这么说,绝不是武断的决定,而是反映了福音最深刻的本质。
这个使命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回应(马太福音10:11-16)
怜悯激发了使命,并不意味着任何听到这个信息的人都会得救。事实远非如此:它显明了人们的分歧。
耶稣说,在门徒到达任何一城一村,安排住处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分歧。他说:“你们无论进哪一座城哪一个村,都要打听谁配接待你们,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去”(马太福音10:11)。在上下文中,人是不是配得起,不是以贫穷、魅力、恩赐的多少,或者优越的道德为标准,而是以他/她对于耶稣的事奉与使者的心态为标准。门徒需要以此为标准,找到那热心支持耶稣的人;这样的人是配得起的人,耶稣的门徒就应当住在那人家里,而无需一家一家尝试,好获得“比较优越的”住所。如果有这样配得起的人为他们提供住处,他们已经很优越了。
就这样,门徒到了这个配得起的人的家门口,他们就会看到,那里是否有真正的价值。当然,门徒所听到的消息可能是误传:可能没有配得的人住在那里。耶稣指出了两种可能性:“到他家里的时候,要向他们问安;如果这家是配得的,你们的平安就必临到他们;如果这家不配得,你们的平安仍归你们”(马太福音10:12-13)。在耶稣那个时代,愿这一家平安(路10:5),或者类似的问候语,是很平常的。在上下文中,这问候语本身并没有表达任何特殊的意思;然而,因为这是耶稣的使者所说的,对象则是他们所听说的能够热心接待他们的人,因此对这个问候语的回应也就变得很关键。如果那家的主人并不配得(也就是说,不愿意跟随耶稣,也不想帮助他的门徒),那么门徒的平安就仍归他们自己——也就是说,他们不应当住在那里。虽然如此,他们却没有失去什么。凡接待耶稣门徒的,就是接待他(马太福音10:40)。这个不配得的人不单拒绝了几个门徒,也拒绝了他们所代表的耶稣。因着他们与耶稣的关系,他们所问候的平安就有了特殊的价值;如果他们离开的时候把这个平安也带走,他们弃绝的那家所失去的福分是无法估算的。因为约瑟的到来,波提乏的家大大蒙福(创39:3-5):那接待耶稣弥赛亚的使徒的家,所要蒙受的福分将会是何等的多!
因此,若是因为他们是耶稣的门徒而拒绝他们,最终将会受到审判,不仅对个人或家庭是如此,甚至对整个城市都是如此:“如果有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的话,你们离开那一家那一城的时候,就要把脚上的灰尘跺下去”(马太福音10:14)。敬虔的犹太人在离开外邦人的地界,返回应许之地时,会将异邦的尘土从自己的衣服和脚上抖掉,这个行为不仅象征他们感谢神保守他们平安返回,也代表他们对异教徒的拒绝。耶稣将这个对外邦人的习俗用在犹太人身上,必定是令人深感震惊的。弥赛亚耶稣的使者对待某些犹太人的家庭和诚实,就像对待那些不认识神、面临审判的异教徒一样。
在这段经文的最后一节,审判的主题清楚浮现出来。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轻呢!”(马太福音10:15)。所多玛和蛾摩拉的邪恶是众所周知的(创19章;赛1:9;参:太11:22-24;罗9:29;犹7),因着她们的罪恶而受到悲惨的审判;然而耶稣说,到了末日,拒绝耶稣和他的使者的那家和那城所面临的审判,比这两个城所受的还要可怕。耶稣在下一章(马太福音11:20-24)还会更详细论述这一点,其中的前提是,我们在神面前的责任,与我们得到的好处和机会有关。这是西方世界将要面对的严肃问题;当自私自利和物质主义把我们所知道的这条更美的道路挤掉时,这个威胁逐渐增大。
你可能会说:“但是,我以为你要讲耶稣的怜悯,你确实用审判和地狱来吓唬人。”
事实是,在圣经中,将神的爱和审判的威胁相提并论,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圣经说:神如此爱世人,甚至赐下他的独生子(约翰福音3:16);但是在下面几节,我们就会看到“不信从子的,必不得见永生,上帝的震怒却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3:36)。保罗说:“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对我们的爱就在此显明了”(罗5:8);但是,只有这样,才保证我们可以“借着他免去神的愤怒”(罗5:9)。在其他地方,我们很高兴见到约翰所说的,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16);然而,他很快又说:“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翰一书4:19-20,5:12)。
因此,这似乎是说,如果我们忠实于圣经,那么就不能单单详细述说神的爱,而不提到他的愤怒。这并不是因为神的爱与他的愤怒是相互对称的,而是说,当神的圣洁面对背叛时,我们就会生活在神的震怒之中:使徒告诉我们,我们原为“可怒之子”(弗2:5)。奇妙的是,这位有一切理由可以发怒的神,却也是一位慈爱的神,就是他的慈爱使他差遣了他的儿子,就是他的慈爱使他差遣了门徒,今天,他以同样的慈爱对我们,这爱“激励我们”(林后5:14)来为他做见证。
在这个失丧、困惑和背叛的世界施行基督徒的怜悯,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不然就会更多显出他的罪来。任何人读了这几节经文之后,不是受到吸引,与基督更亲近,就是在他面前显出更多的罪来,没有中间状态,因为耶稣的使命会引起不同的回应。但是,那些尝到主恩滋味、知道他是何等美善的人,却不能不起来高声歌唱:
神对人的爱,是远远
超过人所能想象;
深邃,超越人类理性;
是永远无法测度;
永恒的爱
丰富住在基督里。
耶稣的爱,不可测度,
无人能知其深广;
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像河水自由流淌。
哦!口渴的,
请来品尝这泉源。
耶稣的爱直到永远;
祂心系锡安山;
祂永远永远不会
任凭教会被地狱掳掠。
都成就了,
我魂见证这一切。
——威廉·加兹比(William Gadsby,1773—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