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成功或成熟
三、使徒对奇妙大启示的反应(哥林多后书十二章5至6节)
1.他仍然乐于夸自己的软弱(哥林多后书十二章5至6节上)
使徒现在小心翼翼把两个保罗调和在一起,一个在基督里的人和保罗自己。他想强调的是所提的启示具有完全例外的性质,所以领受的人蒙了极其荣耀的恩典;所以,他继续使用第三人称来描述这个异象,写道:「为这人,我要夸口」(哥林多后书十二章5节上)。然而,无论哪一个读者,如果看透了保罗的写作策略,都可以看得出来,保罗说什么也不会想要藉着这些启示赢得任何的信誉或名声。为了强调这份极大的荣耀,保罗要为这个「在基督里的人」夸口;但为了要让他的夸口可以恰如其分(如哥林多后书十章12至18节所呈现的),他还是必须加上一句:「但是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以外,我并不夸口」(哥林多后书十二章5节下)。
到目前为止,他的读者一定感到些许的不确定。现在,保罗毫不加掩饰,坦白地说:「我就是愿意夸口〔彷彿我其实就是那个在基督里的人〕,也不算狂,因为我必说实话」(哥林多后书十二章6节上);也就是说,就算他声称这些经历是他自己的,也不会被认为是胡言乱语的傻子,因为事实上,他要是这样声言,说的正是实话。你瞧!保罗终于说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就是领受这些奇妙大启示的那个人。他毫无选择。但他却是运用了这样让人难以察觉的手法。他一再说自己愚妄,竟然要玩吹牛夸耀的把戏,坚持自己领受了这些异象,只是一个「在基督里」的普通人,把自己跟这位假设的「在基督里的人」分开,使用假设性的用语把两者连接起来(「我就是愿意夸口—–」),并且再次强调他下定决心,只夸自己的软弱。
让人注意的是这委身的深度。保罗绝不是卖弄他深厚的属灵经历;要不是因为情况特殊,迫使他非得如此表白不可,他会只字不提这些异象,而把它们带进棺材里去。他深深地相信(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行上)他向别人传讲的这段经文:「但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哥林多后书十章17节)。
但是,又为什么要这样呢?
2.他恐怕有人把他看高了(哥林多后书十二章6节下)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最怕别人看不起我们;但是,保罗有机会直接夸耀所领受的奇妙启示,却这样写道:「只是我禁止不说,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过于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所听见的」(哥林多后书十二章6节下)。
他这样禁止不说,清楚地凸显出三个信念:首先,保罗不让他的名誉建立在难以捉摸的声言上,诉诸于出神狂喜或超自然的异象上。保罗就算要谈及他在往大马士革路上的经历和他后来遇见亚拿尼亚的见证,都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它跟这里所提私下的异象是两回事。
第二个信念补充第一个。保罗容许他带领归主的信徒,只可使用他外在的行为,凡他所作和所说的,作为评估他的基础。在基督徒的道路上,外在行为的重要性是无可匹敌的。不论私下的声言多么奇妙,也不管所说的异象多么隐密难懂,都不能取代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因为后者才是紧密跟随基督的忠实指标。
但第三个潜在的态度是最引人注目的:保罗最关心的,是深怕别人把他看高了。这或许只能反应出他的憨直:他深知自己的内心,所以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是神的恩典,他可能会作出神最深恶痛绝的事(参:罗马书三章10至20节)。但事实上还不止这样:这是这位使徒所表现的典型心态,他坚持人应该把焦点放在福音和救主的身上,而不是放在传递信息的使者身上。如果他能使别人少注意一点他自己或他因恩典得来的胜利,一直毫不畏惧地受苦难、匮乏和耻辱的话,他就能更有效地见证和传讲被钉十字架的基督。
四、奇妙的大启示——和撒但的差役(哥林多后书十二章7至10节)
保罗一直在回应那些强调超属灵异象的人,就是那班倚靠他们了不得的属灵故事和得意忘形的经历,来提高自己的权柄,同时又贬损保罗的人。保罗使用第三人称的策略,把一位「在基督里的人」和自己最惊人的启示联系起来,但又要与他对手吹嘘的特性有所分别。不过,保罗提起这段故事还有另一个理由:就是它和保罗另一个经历(他身上的那根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保罗这个难以置信的、奇妙的启示经历的第二部分,不仅把使徒想说的说了出来,而且读者绝不会误以为他居然是在悄悄地建立起自己的名声;因为所有的人当中只有他最了解,在基督徒的道路上,最大的恩典和最大的苦难往往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的。
1.神和撒但——防止保罗自高自大(哥林多后书十二章7节)
很多人花了许多精力,研究保罗身上的那根刺到底是什么。有相当多的解释,包括疟疾、严重的眼疾、因保罗无法使自己的犹太同胞归主而感到的罪疚和沮丧、犹太人的逼迫、癫痫症、言语上的明显缺欠、某种长期不断的诱惑(把「身上」解释成身体上自然的本能)等等。有些解释似乎很有道理,却苦无证明。不过,比较清楚的是,不管保罗的那根刺是什么,都是在他领受「超级大启示」之后的事,是跟着这些启示而来的。换句话说,它并不是在保罗被提到第三层天之前就一直缠扰着他,使他苦恼不堪的、生下来就有的残缺,或个性上的缺憾。
同样可以清楚得知的是:这根刺显然也够刻骨铭心的,而不是无关痛痒的小毛病。使徒能甘心忍受在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所列的那些苦楚和匮乏,如果这根刺是轻易就能忍受的小毛病,他不会如此一再迫切地恳求主挪去。保罗的这根刺一定相当疼痛或令人苦恼,或许又痛苦又烦恼。
然而,比较重要的是,保罗把这根刺看作是撒但的工作,同时也是神的工作。这根刺是「撒但的差役」,是撒但派来伤害、限制、阻挠使徒的。除了道德上的诱惑以外,撒但当然也有能力使人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约伯记二章1至10节;哥林多前书三章5节;提摩太前书一章20节),而且有时候后者是前者的结果或工具。既然这根刺是撒但的差役,我们就不难想象保罗会转向神求祂将刺挪去了。基督徒难道不应该指望神除去撒但的拦阻吗?虽然也有像约伯一样例外的情况;但神岂不是要击败撒但的吗?
但是,问题还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保罗也相信这根刺是来自于神。保罗使用被动语态说:「加在我身体上」——几乎可以肯定是以神为动作者的被动语态(divine passive),也就是说,「是神加在我身上的。」这分「恩赐」的目的分明是为了使保罗不致自高自大;撒但当然对这个目标没有兴趣。如果保罗狂傲得让人难以忍受,那他才更有兴致。因此,所说的这个「恩赐」的目的一定是从神来的:虽然这刺是撒但的差役,它也同时是神所赐给保罗的,祂赐下它,是用心良苦的:就是要保守保罗,免得他自高自大。
这里有个相当重要的一般性教训:许多人总想把生活里的一、两件事挑出来,说是完全出于撒但的工作,或完全是神的作为。这样解释事件,几乎总是值得怀疑的,而且可能会使人对引导抱持一种近乎异教的观点。这种方式肯定没有小心聆听圣经在这方闻的教导。
细想耶稣基督的死吧!路加认出了一连串的出卖、捉拿、拷打、审问和钉十字架,就是「黑暗掌权」的时候(路加福音二十二章53节);他明确地说这所有的事情是「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所行的(使徒行传二章23节),而且是一个恶毒的阴谋所造成的(使徒行传四章27节)。然而,这些事情同时也「成就神手和祂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使徒行传四章28节)。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耶稣的死是邪恶势力工作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它也是神在爱中的工作,要藉着祂爱子的血所立的新约,来完成祂救赎的目的。这并不是神在事后才设计的补救措施,绝对不是:圣署坚称这是神从起初就有的计划,也就是差祂的爱子到世上的首要原因。但是,神在这件事上至高无上的主权,并不减少所有涉及杀害耶稣之人的责任。
我在其他方面已经详细讨论过这个话题了【注释2】,也就不在此重复了。然而,它对基督徒看待这沧桑人生的方法却是意义重大的。有些信徒非常关切属灵的事,只想把死亡看成得胜。死亡是「回天家」,是「蒙召参与一种更高的服事」,是「提升到我们更高的呼召」。保罗自己不就告诉我们:离开身体,就是舆主同在吗?如果有眼泪的话,肯定是那些被留在世上之人自怜的眼泪和震撼;但死亡的本身并不丑恶,当然也不是一位成熟的基督徒所应当害怕或鄙视的。
这种看待死亡的方式实在太偏颇了。圣经依旧把死亡当作敌人,唯有基督的再来才能征服这「最末了的仇敌」(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5至26节)。死亡仍然是罪的铁证、咒诅的结果、人类在神谴责之下的证明;直到新天新地来临前,它是无法被击败的。同时,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虽然不是像狄兰·托马斯说这句话的原意):*死亡是罪的结果,我们应该憎恶所有跟罪恶权势有关的事物。
【*编按:狄兰·托马斯(1914-1953),美国诗人,引句出自他的诗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圣经里的平衡:死亡是一个敌人;但是,在原则上,这个仇敌已经被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所击败,并且已经要在祂再来的时候遭受最后的毁灭。死亡是有罪的人类受到永不衰减之咒诅的铁证;不过它也是神在基督里用来救赎我们的方法:神的儿子死了,是义的代替不义的,要把我们带到神的面前。死亡在本质上并不是好的,因为它明确地表现出罪、咒诅、腐败、必朽;然而,神的恩典已经如此丰富、有力地显明出来了,以致信徒知道死亡并不是最终的实体。我们或许哀伤,却不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离世与基督同在是好得无比的。
这样的平衡也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人生的许多层面的观点,仍然带有咒诅的标记。疾病、意外、逼迫、敌挡福音,这些都不是好事,它们多少都跟撒但自己有关,这些东西在完满实现的天国里丝毫没有立足之地。但与此同时的是,这些丑陋的事一个也逃脱不了神至高无上主权的范围。「我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马书八章28节)。
保罗非常了解这些真理,而且在他遭受最深试炼的时候反覆思想。他写道:「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哥林多后书十二章7节;《新国际版》的翻译根据不同的读法,没有最后一句)。这根刺是撒但的差役——它没有一点好的本质,也没有任何好敬虔的言论能掩盖这个事实。然而,这是(神)为着他的益处赐给他的。
或许保罗想起旧约圣经里一个类似的情形:约瑟的十个哥哥把他卖给人为奴,这是一个卑鄙的、邪恶的行为;但是多年之后,当约瑟回想此事时,还能对他的哥哥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世纪五十章20节)。保罗的情形也是这样:从神的观点看来,这根刺直接的理由是那些极大的启示;而它直接的目的是免得保罗自高自大。
使徒能认出这个目的实在难能可贵。别的人要是得知保罗有这么大的启示,可能会因此把他看高了,保罗也同样觉得自己可能会陷入这种危险的处境。「甚至连使徒都需要这么大的定力,可见自我高举有多么危险」。保罗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七至十节讨论他身上那根刺的时候,不再用先前那种婉转的说法,提到一个在基督里的人。关于那些惊人的启示,他纵使提及,也是小心翼翼地使用婉转的说法;关于他的软弱,却毫不害羞、直截了当地就提了。简单地说,甚至在重提这痛苦的经历时,他都具体地表现出他从中学到的教训,也在之后的几节经文里(哥林多后书十二章8至10节)将之表露无遗。
2.保罗的祈求和神的恩典(哥林多后书十二章8至9节上)
我所说的一切,一点都没有意思要说保罗以这根刺为乐;不管他是把它当作撒但的差役,或是当作天父加在他身上的重担,保罗都觉得难以忍受。保罗写道:「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这些显然不是漫不经心的祷告,也不是随兴所至的祈求,而是在三次不同的场合下直接向耶稣自己发出的恳求。【注释3】
乍听之下,神的回答并不是保罗想听的。然而,神的立场从未改变(希腊文应译为:『但祂已经对我说—–』)。虽然在诗歌里不断引用这个回答,但当神最初给保罗这个回答时,一定是很难接受的:「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9节上)。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神的确回答了保罗的祷告,只是并非照着保罗所期望的。加尔文正确地区分祷告的方式和结果。保罗期望的结果是摆脱那根刺,他想到的方法就是把那根刺挪开。但神却是藉着另一个方式来达到相同的结果:不是挪开它,而是赐下更多的恩典,够用的恩典,使他得到释放脱离那根刺。主应许保罗:一个基督徒会从神那里得到足够的恩典,使他能够忍受撒但的差役所带来的苦楚。
此外,正因为保罗那么软弱,神所赐的恩典刚好够他用。神的力量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因为回应人的软弱而赐下的恩与,可以发挥它全部的潜能、所有的能力。基督徒愈软弱,所倾倒岀的恩典就愈多。
要是这样的话,那么假使徒自称拥有的力量,就意味着他们是毫无恩典可言!这些教会人士所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资格;在恩典里全然瓦解。恩典是为了配合需要、已知的软弱、灵里的枯干-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五章3节)。
我们务必要认清的是,这段奇妙的经文并不是应许。有些人读这段经文,以为信徒会经过一段软弱的时期,然后才有一段经历神的恩典和力量的时期,那时候基督徒就成了得胜者。软弱好像成了得着这种力量的条件,或者说是该付上的代价。但这样的诠释完全扭曲了经文。恩典并不是跟在保罗的刺后面;倒不如说,神赐给他恩典,使他能对付这软弱,但软弱本身并没有挪开。在圣经里,通常不是以软弱为恩典的条件,以之为恩典必然的前兆;但是,软弱确实是持续经历恩典的管道。「就是当他软弱,非常软弱——贫穷、病痛、羞辱、藐视,既被世人瞧不起,又不被他属灵的孩子所爱——的时候,才经历神的大能。『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哥林多前书一章25节)」。
这一点没有比罗马书第八章讲得更清楚的,就是那段有名的得胜有余的经文。保罗没有兴趣去培养一种超级成功者,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每个计划都得成功,每次宣道都多结果子,每次的努力都繁荣昌盛。绝非如此!他表明了基督徒要在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和刀剑的环境中得胜有余;意思是:尽管有这一切的难处,神的爱还是扶持我们、维系我们、在信实中鼓舞我们,使我们永远不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主耶稣基督里的(罗马书八章31至39节)。
这也是我们的主基督耶稣所彰显的至高典范。那个令人畏惧的十字架本身,在罗马人眼中象征耻辱、失败、审判和死亡,正是耶稣用来胜过祂所有仇敌的方式。神的力量正在耶稣的软弱上得着至高的彰显;那么,为什么耶稣的门徒却轻忽祂的榜样,而选择与成功主义者为伍呢?祈克果这样祷告是没错的:
噢!主耶稣基督,人可能觉得会被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事物所吸引,但是,唯有一件事,是人从来不觉得自己会被吸引的,那就是受苦与降卑。这是我们以为人应该敬而远之,非到万不得已少碰为妙的事。然而,你,我们的救主、救赎主,您毫不犹豫地谦卑虚己,而且绝非被迫去模仿人,以降卑为获取最高尊崇的手段;噢!但愿你谦卑的形像那样栩栩如生地显在我们的眼前,以至我们深深被你吸引而谦卑,到你这位从至高之处而来、要将一切都吸引到你自己面前的。
3.保罗的反应和清楚表明的原则(哥林多后书十二章9节下至10节)
保罗学到了这个功课。在三次迫切祷告之后,他明白了主的回应所隐含的智慧;对他所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点都不会感到不满,反而顺从地写道:「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保罗也很可能会这样写:
你所赐下的荣耀启示,
显露出难以形容的圣洁光芒,
使我全然喜乐、雀跃赞美,
预尝我在天上的家。
然而,为什么有这根不止息的刺,
这受撒但驱使的痛苦?
何不干脆饶了我
免受逼迫、疾病、危险之苦?
哪有奇特的爱河会流出荨麻刺呢?
我的恩典够你用的:事实上,
我的能力在你软弱时得以完全。
当彻底失败的软弱带来你所寻求的力量时,
你还会为自己祈求花拳绣腿般的本事吗?
现在,凌辱、困苦、软弱是我的诗歌,我的喜乐;
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注释4】
总之,保罗不是傻瓜,喜欢受伤害、遭欺压的被虐待狂;相反地,我们发现他是个很有理性、虔诚的基督徒,他身上的那根刺,让他在夸口的问题上采取一种小心谨慎的见解,就是他在这几章经文里所流露出的见解。如果软弱意味着可以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他就乐于夸自己的软弱。「因此,当基督彰显祂荣耀的时候,可以作为祂大能的居所,就是以那些软弱为乐的理由,这些软弱就是祂同在的条件,也是祂能力彰显的时刻」。
唯恐那些受到成功主义者诱惑的哥林多信徒还不明白他的论点,保罗再重复一次他的决定(哥林多后书十二章9节下),以详细说明他个人的原则(哥林多后书十二章10节)。保罗不准备再为挪开那根刺来祷告,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根刺或撒但的任何差役,而是因为他体会到「藉着毫无力量的器皿彰显出大能的作为,基督的大能就可以把那无可抗拒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得到最高的果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保罗才从身上的一根刺,进而讲到与软弱、困苦、逼迫和艰难有阏的功课。他什么时候软弱,神的能力就在那时得着最佳的机会,充分发挥它的力度。
整个的关键就在于「为基督的缘故」这个词组,就像塔斯嘉所评论的:「只有病态的狂热者才会对自己所遭受的困苦甘之如饴;只有毫无知觉的傻子才会以自己的愚昧所遭致的苦难为乐;也只有信仰坚定的基督徒才会对为基督的缘故遭受的苦难甘之如饴,因为唯独他得悉这个属天的奥秘:只有当他软弱的时候—–他才是刚强的。」使教会深受其害的超属灵异象者,不明白这种基督教的道理。保罗的回应,他夸自己的软弱,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凡是认识耶稣、爱耶稣的,无论男女,都能认清保罗为什么会获得这样革命性的结论,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体会到「为基督的缘故」而服事和受苦的意义(哥林多后书十二章10节)。并且,当他们服事的时候,会信靠祂至高无上主权与恩典的完美组合,而使他们歌唱:
我有一全权保护者,
虽看不见,却长相左右,
信实拯救,亘古不变,
统治掌管,无限全能。
见祂笑容,无比安慰;
祂的恩典如天降甘露,
祂栾意以救恩墙垣环绕
保护灵魂不致遭害。
鼓舞激励并垂听祷告,
牧养、保护凡属你的,
我或睡或醒,一切交托
你恩约的眷佑保护。
你既是我的盾牌和日头,
夜晚对我不再黯淡无光;
岁月虽然瞬息即逝,
却带我更近你身旁。
——托普莱迪(Augustus M. Toplady,174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