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成功或成熟

2.使徒的策略(哥林多后书十一章8至9节)

保罗从两方面勾勒他的策略。首先,他说:「我亏负了别的教会,向他们取了工价,来给你们效力」(哥林多后书十一章8节)。更确切地说,当他服事哥林多、有缺乏的时候,他没有成为哥林多人的负担,因为「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们」补足了他的需要(哥林多后书十一章9节上;使徒行传十八章5节;腓立比书四章15节)。从保罗的这节以及其他经文可以看见,有时候,他不仅拒绝资助(哥林多前书九章15至18节),而且,当他收取资助的时候,绝不是来自他当时所服事的教会。他不但接受资助,而且实际上还向教会要求资助他将来的旅行布道(使徒行传十五章3节;罗马书十五章24节;「送他们起行」或「蒙你们送行」,这样的用语意味着经济上的援助)。事实上,有一次他几乎准备接受哥林多人的资助(哥林多前书十六章6节、11节;哥林多后书一章16节)。用保罗的用语来说:他「亏负了」(直译为「抢」,参《吕振中译本》)别的教会,来支持目前的事工——当然,那并不是说他未经他们的同意而取,而是说他所收取的,并不是工作的报偿;至少有些时候,会众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慷慨解囊的。

保罗并没有明说他为什么遵循这种模式。很可能是他叫人不花钱得福音的计划之一,藉着他所说和所作的,去宣讲神奇妙的恩典。人很难明白什么叫作白白的恩典:也许藉着小小的示范会有些帮助。同时,捐助的教会(也就是保罗不再服事的教会)能学一些不同的功课,那就是:恩典使我们欠了所有人的债,也给了我们特权,可以藉着钱财的分享,一同有分于传福音和建立教会的工作,那本是所有基督徒的责任。保罗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因服事而得到报偿。

然而,就哥林多人来说,保的策略还有第二部分:「我向来凡事谨守,后来也必谨守,总不至于累着你们」(哥林多后书十一章9节下)。这样看来,无论他在原则上(至少是过去)多么愿意接受他们在使徒事工上的资助,现在他再也不愿接受他们任何的资助。当然,他仍然很乐意为别人向他们募捐,例如:为耶路撒冷赈灾而募捐(哥林多后书八至九章);但他自己却不收分文。

这个理由逐渐明朗化了(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2节;见下文)。对哥林多人采取特殊的处事方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报酬的观念受到异教的影响。只要他们以他索取的价码来衡量,只要他们以世俗的尺度来评估信息和传讲信息的人,保罗就不愿从他们的手中收取分文,来强化他们异教的观点。

3.使徒的爱(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0至11节)

保罗写道:「既有基督的诚实在我里面(为使哥林多人信服他的话而发誓),就无人能在亚该亚一带地方(现代希腊南半部,哥林多的所在)阻挡我这自夸。」我这自夸?是的,「夸口」正是保罗要用的字;因为哥林多人用来把保罗视为微不足道的证据,他自己却认为是活在十字架下的主要特色。他无意更动在哥林多后书十—章七节(及哥林多前书九章18节)所设的原则;他也不是为它道歉,或偏离它,而是在舍己的原则下夸口(这个原则正面临危急关头),就像他在这信的后头将夸自己的软弱一样(哥林多后书十二章7至10节)。

但是,这样夸口并不是因为妄自尊大,或趾高气扬地不顾他人的感受,更不是想证明自己并不骄傲,而从生命里挤出多大的牺牲。就像基督深深地爱祂所服事的那些人而自己卑微,保罗也是这样。「为什么呢?」保罗这样问他的读者:「是我坚决不肯改变方针吗?」然后,他自问自答地说:「是因我不爱你们吗?这有神知道!」

哥林多人的思想多么偏激啊!他们一定要相信:在第二次郑重宣誓之下(「神知道」),愿意为他们作这么大牺牲的人,才是真正爱他们的。当我们想到:保罗只是反映出基督的舍己,叫人可以因祂的贫穷成为富足,就更让人稀奇哥林多人怎么如此盲目了。难怪保罗也稀奇到底哥林多人还是不是基督徒(哥林多后书十三章5节)。但是,从某方面来看,保罗在这方面的动机和行为如果遭受误解,或许也不足为奇;「谦卑与舍己往往受到误解,尤其是受到那些不常操练的人误解」。

4.使徒真知灼见的讽刺(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2节)

保罗深知人的本性,知道假使徒经常贬损他是因为嫉妒他和他事工的发展。他们经常炫耀、自称优越,大概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卑微得可怜而想要遮掩它。因此,保罗拿出他的杀手锏挑战:他将维持目前的财务政策,他说:「为要断绝那些寻机会人的机会,使他们在所夸的事上也不过与我们一样」(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2节)。

严格地说来,这论点(像巴瑞特正确指出的)在逻辑上并不合理。闯入者嫉妒保罗的名望和作工的果效;不过,他们也曾经明确地表示反对他的财务方针,甚至嘲笑挖苦它们。因此,他们为什么还会在这方面仿效保罗呢?

尽管如此,保罗的论点在心理学上还是成立的;因为它暴露出闯入者是守财奴,身为领袖,却不谦卑,也不准备为哥林多人的利益牺牲自己。此外,就算这论点在保罗的对手看来不合逻辑,但在保罗的前提上还是合理的,而且这正是他的观点。闯入者要是不能效法保罗的这些榜样,乃是因为他们对福音一知半解;因此,他们所夸的比一文不值还要可悲。他们如果打算效法保罗的习惯,当然,务必要弃绝世俗上收取报酬的原则,还有它背后的异教的成功主义。不管怎么说,保罗技巧地运用讽刺,使问题的核心浮现出来,逼得哥林多人非作选择不可。

三、揭发惹是生非者(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至15节)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从头到尾都在推翻闯入者那些错误而误导人的尺度。在下笔进入等了半天的夸口之前,他直截了当地作个结论说:不断供应错误尺度的人是错到家了。

1.假使徒:假装虔诚(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节)

保罗以他曾用过最强烈的字眼,说:「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节)。闯入者以基督的使徒自居,但是,就像保罗所已经指出的,他们的基督并不是真基督(哥林多后书十一章4节),因此,他们自称为基督使徒的身分,也必然是假的、伪装的。他们从未被基督差派,也没有真正传讲祂,更别说效法祂了。他们行事诡诈,戴着假面具,把教会当作化装舞会,在那里大摇大摆地四处行走。

这等人能造成极大的危害。哥林多教会早先就在道德方面漫不经心(哥林多前五章);现在又在教义、态度和领导方面漫不经心。结果,整个领导团,虽然像模像样地在教会就职,却藉着福音的名义,活跃地从事一些违背福音的工作;藉着耶稣的名义,诱惑人信另一个耶稣;藉着成为更成熟的基督徒的名义,把致命的成功主义渗透到教会里面,那种成功主义根本不可能产生「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至4节)。

看到教会的光景因着这些假使徒而每况愈下,难怪使徒的言词会这么尖锐。两个半世纪以前,班吉尔评论说:「今天许多人能泰然地对事漠不关心、不置可否,而保罗并不这样。他不是一位和蔼可亲、什么都可以容忍的老师。」塔斯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察觉到同样的危机,他写道:「它是现代许多宗教思想肤浅的一个特征,以至于孟锡资在1912年提出,必须把十三至十五节描述成是『保罗的急就章之一』,还补充说:『使徒的许多好友,并不支持他这段经文中表现出来的争论风格。』」

要宽宏大量——不只是要宽大为怀,容忍别人有犯错的权利;而是宽容到绝不说任何人或任何事是错的——这个口号的前提是:大恶会被定罪,那么必然有「对」,而跟它们相反的就是「错」。更糟的是,这个前提要能成立,还必须有一个前提作为先决条件:在宗教方面是不可能获得肯定的知识的。但是,如果我们深信神已经向人启示祂自己(主要是藉着祂的儿子,但也藉着圣经的话语和论述),那么,无论多少难解的经文困扰着我们,我们都没有权利把神的话看为似是而非或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永远不说某个意见是错的,就表示你同意那个意见是对的——那就是,若说「没意见」,反而是错的。这要是不合逻辑,那么讲这话的人真要说的是:只有一个真正无误的意见,就是不能把任何意见认为是错的而摒除。但是,人怎么能有这样肯定的知识呢?自由主义除了能包容它自己之外,绝不包容其他的观点;不自由和偏狭,莫过于此。

多数的人深信某些看法是错的,甚至把我们的立场(无论自觉与否)解说成是跟我们所拒绝接受的意见相反的。德国有句睿智之言:「Sage mir,mit wem du streitest,und ich sage dir,wer du bist——告诉我,你在反对谁,我就告诉你,你是谁。」五十年前,梅晨曾经告诉过他的学生,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人所同意的是什么,而在于他们所反对的是什么。当然,他的见解也可能被人滥用,去为一些没有价值的见解辩护;但是,仔细深思他的话就会发现:就许多辩论而言,他的分析一点也不错。

就哥林多教会的情况,保罗和他的对手在许多主要的观点上都一致:一神论、圣经的真理、耶稣的弥赛亚身分等等。但目前他们之间的分歧更重要;习惯上,每一方都把主要对手当作对方的鉴别标志,并且揭露它的真相。就闯入者而言,对手是保罗;如果我们对保罗略有所知,从他们所反对的事中,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些线索,对他们有更多的认识:他们所重视和珍爱的,他们所拒绝的,他们的价值观等等。就保罗来说,闯入者是对手;我们如果对他们略有所知,从保罗所敌对的,也让我们更多认识他:他多么坚信福音的真理,他多么深爱他所带领归主之人的属灵福祉,他多么尖锐地责备教会里错误的教导,他多么鄙视自我膨胀和假惺惺地献身基督。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现今的世代,宽宏大量可能代表着对真理不置可否;但是当我们有异议的时候,也同时暴露出我们的所是和所爱。为反对而反对,除了表明喜好争竞之外,毫无价值;但另一方面来说,什么都不反对,只不过显出我们的盲目、愚拙和漫不经心。凡有心想有效地传讲福音、稳定教会的基督徒,就需要遵照保罗的风范:认清对手,深深地投身在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中,关心世人的生命。如果我们因保罗严厉地谴责而感到不安的话,我们的不安可能只是证明:我们已经远离了使徒的福音。

2.假使徒:撒但的例子(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4至15节上)

假使徒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保罗并不以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所以,他的差役若装作仁义的差役,也不算稀奇。」保罗在这里不仅强调假使徒是撒但的差役(耶稣也用类似的话描述那些敌挡祂的人,约翰福音八章42至47节),也同时说他们的工作是欺骗诡诈。他们的工作是出于撒但(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节类似的经文中也暗示了),根本是反对神的福音的;不过,这些经文的焦点,倒不是描述他们在灵里的前科记录,而是在于他们攻击方面的诡诈。

没有一段特定的经节证明撒但装扮成一个光明的天使。这个思想无疑是根据圣经论及这位大敌手的一般教导: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他用来达成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诡诈、伪装和假冒。「撒但不会以撒但的身分来到我们面前;就像罪也不会以它本来的面目出场,而是以美德的相貌出现;而错谬的教师则摆出俨然是真理的拥护者」。主耶稣自己强调撒但里面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翰福音八章44节)。保罗认出撒但可能以阴谋诡计骗过我们。

如果我们习惯于轻忽罪和诱惑的本质,这段话必然会困扰我们。大多数的信徒不至于受蛊惑而犯下滔天大罪。绝不会!他们将自己犯罪的理由合理化,是因为看到它里面有某种美善的成分,或者至少把恶的那一面抹煞掉了。他们逃税,并不是认为偷窃和欺骗才是大罪,而是因为(他们告诉自己)政府太过浪费公帑,因为政府所取的多过所分享的,因为每个人都这样作,而且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他们说邻居朋友的闲话,不是故意要违背神,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传讲真相,是成熟分辨的结果。他们培养对配偶或其他肢体的苦毒和仇恨,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意忽视圣经清楚的警告:要敌挡苦毒和仇恨,而是因为他们深信自己的心思不恶,只想表示自己乃是为神发义愤而已。

同样地,偏狭的动机往往影响了他们教义上的判断。基督徒之所以会受诱惑以为没有地狱,并不是因为他们挑三拣四地只想接受耶稣教导的一部分,而是因为他们听见了一些对于神是爱这个主题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超出了圣经的经文,而且还否认了圣经其他部分的经文。他们慷慨地支持在电视上传讲异端的那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异端,而是因为银幕上的那些无赖侃侃而谈喜乐、平安、成功、经历和某一种的耶稣——谁能抗拒这些呢?

关键在于最大的敌人撒但是个大骗子。除非我们明白,否则就很容易受骗,被吞没在各样的罪中,在我们的教义上东摇西摆。唯一的灵丹妙药就是谦卑地与神同行,在圣经的知识上长进成熟——「长进」就是吸收更多的圣经真理,「成熟」就是努力把我们从神话语中学到的真理付诸实行。谦卑地倾听神的心意,就会逐渐改变我们的心思,并且保守我们不受撒但和他仆役的欺骗。

哥林多信徒的悲哀,是他们以为自己老于世故,而实际上他们不够成熟,以至于轻易上当受骗。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所写的看来:「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你们仍是属肉体的」(哥林多前书三章2至3上),他认定哥林多人的属灵生命一直没变。

3.假使徒:欺骗的结局(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5节下)

保罗小结的句子,简洁坦率得惊人:「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为」(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5节下)。

这句子不仅看到最后的审判并宣判了厄运,而且反映出保罗深深明白假使徒所行的严重性。就像加拉太那些主张犹太化的人落在使徒的咒诅之下一样(加拉太书一章8至9节),保罗根本不把在哥林多的闯入者当成基督徒;他觉得没有必要跟他们多费唇舌,作神学上的讨论。如果保罗是对的,他们不仅错,而且错到极点——也注定了他们的厄运。撒但的仆役,不会因为穿上伪装就变成仁义的仆役。不管他们的甜言蜜语多么诱人,不会因为贴着善的标签,就能把恶变成善。神呼召所有的人都要向祂交账,祂已经命定:

祸哉!那些称恶为善,

称善为恶,

以暗为光,

以光为暗,

以苦为甜,

以甜为苦的人。

祸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

自看为通达的人。

——以赛亚书五章20至21节

主格外明确地应许说,忿怒要临到那些毁坏祂的教会的人(哥林多前书三章17节;参:提摩太后书四章1至4节)。

在我们所查考的这几节经文中,保罗推翻了闯入者错误的尺度;并且在最后的一击里,他揭发出他的对手就是假使徒。哥林多人要是留心他的这段论述,应该就不会误解保罗为什么接着要愚拙地夸口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