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3.一个范例(太七3~5)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七3-5)。
我们对这个生动的例证太熟悉了;但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就忽略了它的能力,更不要因为它是属于眼科范畴而忽略它的能力。这个简短的剧情所描述的情况,在公开承认信仰的基督徒圈子里,是这样频繁又悲哀地发生,使得一根刺和一根梁木之间的对比一点也不夸张。
我想在圣经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撒母耳记下十二章一至七节。大卫王夺了别人的妻子。尽管他有大群的妻妾,却贪图这个妇女,诱奸她,然后发现她从他怀了孕。她丈夫在军事前线(为王打仗),所以大卫设下陷阱,让他死在阵前。王现在犯了奸淫和谋杀罪。先知拿单进到王宫;但是他没有立即与他的君主对峙,他讲了一个比喻,一个小故事,说到一个贫穷的农夫,他的一只小羊羔被一个富有的、拥有大群牲畜的、有势力的邻舍偷去了。大卫被激怒了;也许部分愤怒的力量是从他自己压抑着的罪发出的。在激动愤慨中,而且完全没有意识到任何的嘲讽,他问这个邪恶的农夫是谁。拿单回答说:「你就是那人」。大卫王的瞎眼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他意识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却因为富有农夫眼中的刺而愤怒。
我们非常容易,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模仿大卫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把焦点放在某些公开的罪行,是其他人易于犯的,我们兴高采烈地谴责那些罪行,同时却对我们自己特别容易被吸引的那些罪行不以为意。在这方面,教义批评家可能属于最令人讨厌的。教义批评家可能会同意,另一个人是在基督里的一个弟兄,曾被主大大使用过,深思熟虑且真诚地顺服圣经;但是这位批评家把焦点集中在两个人有争议部分的教义,他可能公开地抹黑另一个弟兄。当批评家在「为真理辩护」的时候,「基督徒要彰显」」出看得见的爱」这个命令就被抛诸脑后了(约十三34-35十七20~23)。
我并不是要贬低真理的重要性,也不是要否认交通是有其限制的。我正在说两件事。第一,当真诚的信徒们带着各自宗派的思想,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在差异点上,大多是为了加强他们所理解的存在的理由;然而,他们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是超出他们意料的。如果我只是全心接纳那些看问题与我完全一致的基督徒同伴,也许除了少数优柔寡断的跟随者以外,我将永远不会接纳任何人。第二,我们必须永不要忘掉马太福音七章一至五节对态度的强调。基督徒在不一致的教义上要诚实,但是大发热心却是于事无补。应该要头脑清楚地来讨论这些差异,诚实顺服神的道,并要拒绝那种始终无缘无故地,总是持相反立场的弟兄,那种存心不良的争论态度。谁知道呢?开诚布公地讨论和谦卑地查考圣经,以及对方理解经文的方式,也许可以带来一致的意见。至少可以使我们意识到这场辩论具有不同的向度,并且确定目前所不能调和的不同意见存在何处,进一步的反思和研究也许可以消除其中一些差异。
可笑的是,无论是在教义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不能说服最糟糕的吹毛求疵者承认他自己的错误。如果他在别人眼中所发现的刺,经过证明是他的错觉,或者如果有人温和地指出他眼中的梁木,他将搜索,吹毛求疵,直到在他的目标眼中找着另一根刺为止。这个批评家总是在寻找着什么事物来批评;除非他不断地谴责和定罪别人,否则他不能感到自己是健康的。我不清楚他怎样面对自己的责任(要爱他的邻舍如同自己),我也不清楚他如何考虑这些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林前十三4~7;彼前四7~8)。
我越默想这段经文,就越受良心的责备。但愿神赐给我恩典,来实行我所传讲的。
我向来以为最需要马太福音七章一至五节的是年轻人,特别是学生。他们正挣扎着要确立他们自己的身分,正试图适应新的观念。对于这些新观念,他们或者迅速地拥护,并坚决地捍卫,或者迅速地拒绝,并轻率地嘲笑。但是,要经过确立身分的阶段,和暴露于新思想的危险阶段的,绝不是只有年轻人和学生而已。年长的人,担心他们的地位,挂虑他们的威信,而且常常因他们在生活中缺乏生产力而深感困扰,这些人通常变得异常地自卫、僵化、武断、不宽容,甚至龌龊而且心胸狭窄。年轻人至少可以成长而脱离这种光景,但是对年长的人而言,要弃绝如此一个长时期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可能需要神的介入才能带来戏剧化的转变,也许是经由一次破碎的、灾难的经历,来使他谦卑下来。
小心谨慎地挪去自己眼中的梁木,这人并不因此就卸除了其他所有的责任。得着了看得清楚的能力,他就能帮助他的弟兄除掉眼中的刺(太七5)。事实上,只有这个时候,他的弟兄才会欢迎他的帮助。
二、不加分辨的危险(太七6)
我们现在来看另一个危险,它在本质上恰恰与我们的主在马太福音七章一至五节所论及的相反,就是不加分辨的危险。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出,这个新的危险是怎样产生的。耶稣教导祂的门徒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也要爱他的仇敌。他要反映出神的恩典,这位神公平地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耶稣刚刚又教导他永不要采取论断的念头。结果,他处于慢性的危险中,就是变得软弱无力,拒绝接受真理和错误之间、良善与邪恶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差异。他甚至可能试图以完全一样的方式对待所有的人,陷于显著的缺乏分辨力。
所以,在警告我们避免论断以后,耶稣警告我们要防止不分辨,特别是要选择将福音的奇妙丰富传给哪些人。然而,若要完全公平地对待七章六节的警告,我们就应该注意到,有五节经文是涉及论断人的问题,而只有一节经文是论及不分辨的问题。这个比例精确地反映出更大的危险存在于何处。
主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这里所说的狗,不是那种可以抱在怀中的宠物,摇摆着尾巴、富有情感的天性、喜爱让人挠耳朵的友好动物。这里所说的是半野生的猎犬,漫游在街道和山丘上,当牠们在恶狗群中搜索食物时,舌头从牠们的口中伸出,寄生虫黏在牠们肮脏的皮毛上。而巴勒斯坦本地的猪,不仅遭到犹太人的恨恶,而且很有可能是从欧洲的野猪繁衍而来的,具有一定的暴力性。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代表一种类型的人,他们残酷、恶毒,被人憎恶。彼得后书二章22节又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同样是在负面的上下文中:「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牠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
耶稣描绘出一幅图画,一个人拿着一包珍贵的珍珠,遭遇到一群粗笨的猎犬和一些野猪。这些野兽饥饿地瞪着眼睛,这人取出他的珍珠,撒在街上。这些野兽以为可以吞下一些食物,牠们扑向珍珠,但很快就觉悟过来——这珍珠太硬,不能咀嚼,没有什么味道,完全没有食欲。这些野兽被激怒了,牠们吐出珍珠,转向这人,把他撕成碎片。在北美大面积的野地都可以露营。但是千万要遵守一条规则,不要给熊食物!你可以喂地上的松鼠、小鹿、浣熊、甚至喂小狼;但是不要喂熊。如果牠们没有满足,牠们会转过来把你撕碎。
耶稣使用隐喻的语言(如果没有用隐喻来说,会使得祂的警告更加使人震惊)来命令祂的门徒,不要把属灵真理最丰富的部分,跟那些持续邪恶、不负责任和不感恩的人分享。正如珍珠不会得到残暴的野兽的欣赏,只会激怒牠们,使牠们变得危险;同样,神所启示的许多丰盛也不被大多数人欣赏。而且我们痛苦地看见,这些丰富的真理只会使他们愤怒。
新约圣经中,有好几个关于这个行动原则的例子。在马太福音十五章十四节,耶稣在谈论到某些法利赛人时,告诉祂的门徒说:「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根据使徒行传十八章五至六节,保罗在哥林多放弃了对犹太人传道的事工,因为他们抵挡而且毁谤他。他反倒转向外邦人那里,去服事他们。对于在公开承认信仰的基督徒群体搞分裂的人,保罗建议提多采取类似的行为准则:「分门结党的人,警戒过一两次,就要弃绝他;因为知道这等人已经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还是去作」(多三10~11)。
我要请大家注意,埋藏在这个简洁的命令中的五个应用或含义。首先,耶稣提到珍珠而不是碎石,这不是偶然的。在画面中的这个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在解释这个隐喻中,我们得知耶稣基督的好消息,以及指向这好消息的所有历史和启示,确实都是无价的财宝。它是妙不可言的。所有物质的财富在它旁边都黯淡失色。因为这是神的世界,对我而言,没有一件事是比我的罪得赦免和被祂接纳更重要的;而且没有一件事是比神成就这事的方法更奇妙的,就是藉着差遣祂的儿子为我而死。神既用人类语言的形式(圣经),又透过一个人(耶稣),仁慈地给予人类关于祂自己的真实的启示;没有任何事物,绝对没有任何事物,比这启示更丰富、更重要,或具有更重大的影响。然而,第二点是一个阴暗的认知,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接受这个启示。有些人,如同猪狗遇到珍珠一样,对这个启示仍然是完全麻木不仁的。它并不满足他们立即的欲望,他们又没有其他的标准来评估它。因此,通过这几节经文,我们预备好要把人类分成两个群体,就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七章十三节及以下经文里所描述的。第三,有些人不接受这个启示,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七章六节主要的旨趣在于,耶稣的门徒甚至不要把这启示的丰富,告诉那些具有邪恶和没有感恩性情的人。他们玩世不恭的嘲笑、他们心智上的傲慢、他们对道德堕落的爱慕、以及他们的吹嘘自负,都使他们对基督的位格和话语完全无动于衷。经过这些年来,我已经逐渐达到这样的地步,我拒绝尝试向那些只想要嘲笑、争论和愚弄的人解释基督教,和介绍基督。这样作是徒劳无功的,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有效地投资到许许多多其他的机会。
这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必须用第四点来平衡,即主耶稣亲自发出的这个命令,是放在更广阔的文理脉络里,它要求爱仇敌,和完全公义的生命质量。换句话说,基督徒不应该把他们的珍珠丢给猪和狗,但这个事实并不许可他们存心不良,意图报复,更不可以忽视耶稣已经教导的其他所有的教训。另外,这节经文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合理地认定,在那里只有猪和狗,无一例外,都是邪恶的,因此就可以忽视所有在口头上的见证。许多——如果不是绝大多数的话——好思考的成年人成为主耶稣基督真诚的门徒,但刚开始这段朝圣之旅时却是裹足不前的,而不少人还是以嘲笑开始的呢。
有很多情况,基督徒需要坚持他们的见证,并要耐心播种神的真理。如果我们没有因为一开始的怯懦或懒惰而头晕,收割会在适当的时机来到。耶稣所呼召的是要分辨;而分辨的本质是要知道,不能期待简单的规则产生出绝对正确的答案。这里,我们大可再次试着效法这位教师自己的榜样。查看祂对待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的方式,是极其有益的。祂可以把一个群体抛在脑后(如同我们在太十五14看见祂所作的),可以不理会希律王(路十三31~33),应许要审判许多城市(太十一20~24);但是祂也可以忍耐一个群体(见:路九51~55;可六31~34),向怀疑的多马显出不容争辩的证据(约二十24及以下),并且为一个城市哭泣(路十九41及以下)。基督徒不敢决定耶稣哪一方面的反应是他们要紧紧跟随的;他们必须跟随这两方面。而且我认为,越是牺牲其中一方面来跟随另一方面,不平衡的危险就越大,也就越需要在分辨上和效法基督上成长。
另外,虽然基督徒必须学习判断和属灵的分辨,并因此避免鲁莽放纵地四处抛撒他们的珍珠,然而可想而知的,他们的举止和生命的质量能被神用来促使那些猪狗沉思。如果说失丧和刚硬的人有盼望,正如博爱思(JamesMontgomery Boice)所说的,这盼望是「在于神的主宰权柄,以及真实基督徒生活所彰显出来的实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我被附近一所大学的一个医科学生叫到一边,来给他解释符合圣经的基督教的基要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据他所说,他最初被圣经和基督所吸引,部分是由头脑的好奇所引起的,但是更特别的是由他所认识的某些基督徒学生的生命质量所吸引。盐并没有失掉它的味道;灯也仍然在发光。
总之,我们要谨慎处理圣经启示的真理,因为它们是神圣的事情,不应该不加区别地四处抛撒,而要深思熟虑地、小心谨慎地、负有责任地和有战略地来作。另外,如此推理也许是合理的,即我们在其他的事上也必须慎思明辨,这段经文明确要求的分辨力,只不过是这个较大责任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