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主耶稣与神的国度

卡森解经讲道系列——

主耶稣与神的国度: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

作者:卡森(D.A.Carson)

译者:何刘玲

卡森解经讲道系列总序

卡森(Donald A.Carson),世界知名的新约圣经学者,现为三一福音神学院的新约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at 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于1978年晋身该院教授团之前,会在加拿大及英国等地从事多年的教牧工作。他亦曾于温哥华西北浸信会神学院任教及担任教务长。卡森从剑桥大学获得新约研究的哲学博士学位,经常受到世界各地学术圈与教会界邀请担任讲员。

卡森所撰写及编著的书多达四十余本,几乎每一本都堪称经典之作。但比较为人所熟悉的都是学术性较强的圣经注释,如Matthew(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约翰福音注释》(The Gospel of John,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美国麦种传道会翻译中),The Letters of John(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与别人合编的《证主21世纪圣经新释》(证主)等,或神学专业著作,如《再思解经错谬》《认识苦难的奥祕》(校园),以及畅销书TheGagging of God:Christianity Confronts Pluralism。

其实,卡森绝非躲在学术象牙塔里面、与世隔绝的学者。在蒙召服事主以前,他在加拿大政府的化学实验室任职(他在大学主修化学),研究空气污染问题。专职事奉主以后,他曾经开拓、牧养教会,甚至参加过巡回布道团。后来投身到学术领域之后,除了致力于学术性的研究、教学与著作之外,他始终不曾忘记服事学术圈以外的基督徒。他自己说:「我深信我们这些有特权和责任致力于圣经研究的人,除了有责任写出影响教师和学者的著作以外,也有责任尽我们所能地帮助教会的一般会众。」所以,他的研究范围甚广,精通希腊文文法、圣经神学、后现代主义、多元论、苦难与罪恶的问题等。他也写了不少的诗,有一些作曲家为他谱曲(这些诗的词曲,甚至演唱CD,都可以在www.christwaymedia.com找到)。此外,他常应邀在教会中讲道,也有一些书籍是以一般基督徒为对象的。

美国麦种传道会即将出版「卡森解经讲道系列」精选他为了一般读者而写的七本着作。这一系列解经讲道信息,结合了扎实可靠的解经基础,稳健平衡的神学探讨,睿智练达的教牧关怀,切合时代的应用信息,与精湛清晰的行文风格。喜爱解经讲道的牧者与信徒,将会在下列七本书中见到堪为典范的解经信息。

《主耶稣与神的国度: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

《当主耶稣面对世界:马太福音第八至十章》

《主耶稣与祂的朋友:约翰福音第十四至十七章》

《保罗的祷告:灵命塑造的呼召》

《圣灵的大能:哥林多前书第十二至十四章》

《成功或成熟:哥林多后书第十至十三章》

《十架与事奉:哥林多前书论领导》

序言

早在1974年,我接到邀请要在剑桥院际基督徒联会(CICCU)上,传讲六堂有关登山宝训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定在1975年的复活节那个学期传讲的。在演讲的六个星期内,我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不认为我曾如此享受教导人圣经经文,像我教导这些每周六晚上聚集的四、五百个学生一样。他们具有不寻常的领受力,他们真诚地关注神的道,也对我发出挑战。

从此以后,我在位于英属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地区的众教会,重复传讲这一系列信息有两次或三次。因为时间允许,我就修订了这个系列,用书写的形式把它整理出来,使得可读性比一般的证道或圣经读物更高。然而,我故意没有把早期形式的所有痕迹全部删除。但我增加了两个附录,它们大部分是由那些向我提出的问题所激发出来的。第一个附录中的一些内容原来被穿插在信息当中,但是我认为在本书中最好把它分别出来。

这本书与市面上那些讲述同一段经文的书籍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要提供另一个对登山宝训的研究呢?有好几个原因浮现在我的心里。这本解经讲道信息比大多数为一般读者写的书更简短;然而这是因为它比较精简扼要的缘故。虽然我希望我的著作充满最重要的神学观点,但是我比一些前辈们更努力地脱离系统神学的范畴。一般的解经讲道书籍通常不会收录本书两个附录中所包含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也许能帮助有兴趣的读者,以比较平衡的眼光和更深刻的理解来看登山宝训的解释。但是比其它任何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把这些研究提供给比较广泛的读者,是因为我深深地确信,基督的教会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登山宝训。

在此我有幸向众多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我读过一些颇受欢迎的解经著作,但是除了圣经经文本身以外,我认为最要紧的是阅读我所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注释书。在研究的后期,W.S.Kissinger的书《登山宝训:解释的历史与参考书目》(The Sermon on the Mount: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and Bibliography)是一个无价的工具。如同一个信息的金矿,它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著作是我很少知道的。敏锐的读者也会感到我从Robert Banks的书《对观福音书中的耶稣和律法》(Jesus and the Law in the Synoptic Tradi-tion)受惠良多。我要向剑桥的丁道尔之家(Tyndale House)表示感谢,他们使我有机会在Banks的博士论文印刷发行之前得以阅读。我只阅读了少数几本关于登山宝训的外文著作。这一点令我觉得遗憾,就像我遗憾不能更仔细阅读无数的二手文献一样。就是在上个季度期间放在我书桌上的杂志中,也不乏对马太福音这三章经文的研究。

我也真诚地感谢Eileen Appleby,她把我最初的演讲录音誊写下来;还有Sue Wonnacott,特别是要感谢Diane Smith,她把我的极端杂乱的手稿打成整洁且几乎没有缺陷的文稿。

荣耀唯独归神(Soli Deo Gloria)

卡森

西北浸信神学院

温哥华,加拿大

第一

天国:其标准和见证

——马太福音五1~16

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2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3“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4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6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7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

10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12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13“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14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15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16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一、引言

我越多地阅读马太福音第五、六和第七这三章经文,就越被它们吸引,同时也越感到羞愧。它们灿烂的光芒吸引我,如同飞蛾被聚光灯吸引一般;但是这光是如此地强烈,使得牠被烤焦、燃烧起来。没有留下一点空间,让人徒有敬虔的外貌,因为敬虔的外貌不过是粉饰和假冒罢了。耶稣所要求的是完全。祂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

这三章经文的重要主题是天国。「天国」是马太习惯性的表达,新约圣经中其他的作者倾向于称之为「神的国」。马太就像他那个时代的许多犹太人一样,避免使用「神」这个词。他们感到这个词太圣洁,太崇高;因此就采用像「天」这样的委婉说法。在意义上,天国等同于神的国(比较太十九23~24;可十23~24等等)。

有四个基本的说明也许有助于澄清这些表达方式。第一,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中,「国度」的观念主要都是指神活泼有力的统治,而不是指空间。它不是一个有地理疆界的王国,如同一个「王的管辖」或统治。在圣经中,国度在空间方面的意义是次要的衍生意义。

第二,虽然神的国可以指神完全的统治,在登山宝训中却不是这样。事实上,神的国——祂的统治——是永远和包罗万有的,含括整个宇宙。没有任何人事物能够逃脱。自从耶稣复活和升天以来,神的所有统治都是通过基督来执行的。耶稣自己教导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二十八18)。当保罗说到: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祂的脚下(林前十五25),他就是指着这个统管全宇宙的权柄。有人称这个「国度」为神的中介的国度,因为神的权柄,祂的统治,都是通过基督来传达的。但是,这却不是新约圣经中说到神的国时最常用的意义。在登山宝训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进入天国,只有那些灵里贫穷的人(太五3),遵行神旨意的(太七21),和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的(太五20)。同样,在约翰福音中,只有从上头生的才能够看见和进入神的国(约三3、5)。宇宙性的国度必须包括每一个人,无论他喜欢与否;根据定义,我们看见这些经文中的国度不可能是宇宙性的。在允许进入这样的国度以前,必须先满足一些条件。我在这些信息中所讨论的国度,即耶稣所传讲的国度,是宇宙性国度的一个部分。

我们如果比较马可福音九章四十五节和九章四十七节,就可以对神的国的意义略有认识。第一处经文是:「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你瘸腿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脚被丢在地狱里」。第二句是:「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进入神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所以,进入神的国就是进入永生。永生是约翰福音特有的用语;然而,我们在登山宝训中也见到它。马太福音这三章经文是与进入神的国有关(太五3、10,七21),进入神的国就相当于进入永生(七13~14;比较十九14、16)。

因此,这种狭义的天国,就是经历神主宰权柄的统治,与神的救赎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在天国中的所有人都有生命;不在天国中的人都没有生命。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些结论:

或者,如果以神的救赎目的位于祂主宰权柄的统治的中心,这个图可改成:

当然,这个图示是把证据过度图形化了。「国度」这个词,主要是指动态的,可用在比较广泛的意义,或特别的拯救的意义。例如,耶稣在别处讲了一个比喻,把天国比作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撒下好种,却发现有稗子发芽长出来,是仇敌撒的种(太十三24~29、36~43)。在这个比喻里,天国似乎包括麦子和稗子;从非隐喻的角度来说,天国包括有生命的人和没有生命的人。根据以上圆形的图(图二),内圆和外圆之间的范围变得非常窄。强调的似乎是宇宙性的国度,虽然撒好种是其中心目的。事实上,这目的有一个结果是,现在混杂在一起的庄稼有一天会被分别开来;当收割的时候,稗子被捆成捆,烧掉;而麦子被收在主人的仓里(太十三30)。

这种模糊性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太福音八章十至十二节,耶稣在那里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犹太人,有特权成为旧约圣经启示的继承人,被预期成为「天国的国民」;但是耶稣却指出,事实上从世界各方会有许多人在天国里与列祖一同坐席。祂也警告说:许多预期的国民将被排除在神救赎统治的欢乐以外。

第三,「神的国」这个词语,在救赎的意义上(从现在起,我只用这一个意义),可同时应用在现在和将来。结合起来看,新约圣经的各卷书坚称神的国已经来到;一个人现在就可以进入天国,并接受生命,就是「更丰盛的」的生命(约十10)。耶稣亲自指出:如果祂靠着神的灵赶鬼——而且祂确实是如此——那么神的国就已经来临了(太十二28)。然而,新约圣经的各卷书坚称:神的国只有在将来才能继承,就是在基督再来的时候。永生,虽然现在就已经历到,却是在那时才完满实现的,同时,整个宇宙也将得着更新,以致于唯一合适的描述就是「新天新地」(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彼后三13;启二十一1;比较罗八21及以下)。

耶稣讲了好几个比喻,其特定的目的在于消除在祂的跟随者中的错误观念,这种错误的观念大意是:神国的完全到来,不会有任何的耽延,很快就要成就。祂希望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想:神国的完全到来可能需要很大的延迟。例如,在路加福音中的一个比喻(路十九11及以下),耶稣勾画了一个有贵族血统的人,往远方国家去,然后回来;而且只有在他回来后才可以得到国度的全部权柄。耶稣就是那个贵族,而国度的完满实现则有待于祂的再来。

另一幅图有助于解释这些真理:

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世界」的平面;但是从基督的到来开始,直到这世界的结束,神国的继承人(而且只有他们)也活在神国的平面。因此,从圆形的图(图二)可以看见:一个人可能在神的国里,也可能不在神的国里;从线性的图(图三)可以看见:如果某人现在正在神的国里,他可期待在这世界结束时,即基督再来时,神国的完满实现。神的国有「已经实现」的一面,和「尚未完成」的一面:神的国已经来了,但是还没有到达。

第四,虽然进入生命和进入神的国是相同的意思,它们并不总是可以完全互换的。「国度」作为「活泼有力的统治」,这个观念带着权柄和服从的含义,当我们提到「生命」时通常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神的国讲到神的权柄,通过基督来传达;所以它同样是说到我们全心地效忠于这个权柄。这就是为什么马太福音七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如此强调顺服的原因:「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所以,天国是登山宝训最重要的主题。在马太福音第四章结尾,我们得知耶稣走遍加利利,「传天国的福音」(太四23)。祂的讲道和祂医治的神迹吸引了一大群的人就近祂。所以马太福音第五章是这样开始的:「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有些人极力主张耶稣对众人的反应是引退,和训练祂的门徒。通过训练他们,耶稣可以扩张祂自己的事工。这种说法可能过分把自己的意思加入经文里面了,因为在马太福音中,「门徒」不一定是指十二个使徒,甚至不一定是指已经委身的信徒和跟随者;它可指在那个时刻某个仅仅跟随和学习的人——没有提到他委身的程度(见,例如太八21;或卖主的犹大的例子)。而且,如果「门徒」有时与「群众」是不同的(如同太二十三1),我们也可确信,群众经常挤过来,要听耶稣的教训,这些教训主要是为着那些被认为最想要学习的人而设计的。从北巴勒斯坦全地聚集而来的众多群众中,也许有较小群的「门徒」为了接受更广泛的教导,跟随耶稣到了加利利西边的宁静山区;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群人,有部分因素是因为耶稣的名声正节节高升,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人群吸引人群。这种理解经文的方式,可以从马太对登山宝训的总结得到证实:「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稀奇祂的教训」(太七28)。耶稣催促这些「门徒」要进入天国,进入永生,这个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太七13~14,七21-23)。

耶稣到达祂所选择的舞台并「坐下」。在那个时代,这是教师在会堂或学校里的传统姿势。圣经接着说:「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我们可能会挖苦地问我们自己,祂不开口怎能教训他们呢?直到我们意识到:这种表达是闪语的习惯,是一种传统的习用语。这似乎是为以下要讲的话加增了深思熟虑和严肃的性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