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中世纪教会史
151、修会团体:衰落、改革、新的团体
151.1中世纪晚期的教会生活在相当的程度上处于一种衰退的情况,而修会生活也一样。那些比较早创立的修会团体已经很少能完成它们原来的任务了。一般来说,Carthusii(加都西会)和Cistercienses(熙笃会)的生活和工作仍然保持原来的精神。隐修院的财富逐渐增多,那种带来灾难的commenda(教产转让)制度,种种战争和祸害都造成纪律的松懈、宗教追求和教育努力的降低。修道的人不愿意很严格地遵守修会的会规,他们有一些实际上取消会规效力的习惯、豁免或特权。尤其那种praebenda(隐修院地产)的分配习惯越来越普遍:院长和会士们以一种“有固定收入的教产”的方式分配隐修院的财产。很多古老的本笃会隐修院,比如St.Gallen(圣伽伦)、Fulda(富尔达)、Reichenau(赖兴瑙)、Ellwangen(厄尔万根)等有灿烂的历史,但后来陷落,成为贵族人士的美好家园(Versorgungsanstalten des Adels),而其中的修道人享受了一种很自由的生活,与世俗贵族人士一样。在很多圣职团修会也没有强烈的修道精神,而那些仍然很“年轻的”托钵会修会早在13世纪末已经失去了原先的高度水平。虽然修会会规禁止他们有个人财产,但这个禁令多次被忽略。托钵修会的会士多次与教区司铎发生冲突,因为他们争夺牧灵工作的权利,这一点也有很不好的后果(参见128.2)。
在Franciscani(方济各会)那里,“神贫问题”引起的麻烦争论(参见129.3)仍然没有得到妥当的解决。教宗Bonifatius(波尼法爵) VIII(博尼法奇乌斯八世)取消了方济各会“灵性派”与Coelestini(切来斯丁隐修会)的关系,他想重新恢复方济各会的合一,但一些不满意的人很激烈反对他—在这些极端的人中间越来越多有一种“宣传极端——形成教派的精神”(schwaermerisch——sektiererischer Geist,参见131.1)。Clemens V(克雷孟五世)在Vienne(维恩)的主教会议上(1312年5月)通过Exivi de paradiso(《我从乐园走出来》)诏书再一次解释了那些棘手的问题(他更多支持严格派),并于1314年绝罚那些不服从的会士。Johannes XXII(约翰内斯二十二世)也非常严格地对付了那些“灵性派”的人。在Marseille(马赛)的宗教裁判所于1318年烧死了四位不服从的方济各会“灵性派”的人。在意大利有一部分极端的方济各会会士脱离了修会并以Fraticelli(“弟兄小组”,或称Bizochi)的名称成为一个异端团体。Johannes XXII(约翰内斯二十二世)甚至和那些温和派的人都有冲突,因为他与他们争论基督的贫穷(所谓的“贫穷的理论性争论”theoretischerArmutsstreit)。方济各会的大会1322年在Perugia(佩鲁贾)隆重地宣布:“如果说基督和宗徒/使徒们都没有财产—无论是个人的财产或团体的财产—这就是公教会的健全教导。”因此,小兄弟会(方济各会)追求完美的生活就需要符合这种标准。然而,Johannes(约翰内斯)教宗于1323年11月在他的Cum inter nonnullos(《当一些人》)诏书中宣布方济各会那种说法是“异端的”。这就引起修会内的巨大动荡。修会的总会长Michael de Cesena(弥格尔·切色纳),来自Bergamo(贝加莫)的Bonagratia(博纳格拉提亚)弟兄、Wilhelmus de Occam(奥康)等人都转向Ludovicus Bavarus(路易)皇帝的派别,他们从此以后非常尖锐地谴责了教宗,称他为“异端人士”。有的人于1328年在罗马拥立一位方济各会会士为对立教宗(Nicolaus V尼苛劳五世,参见139.3)。修会中的种种矛盾逐渐导致了修会的分裂。法国的observantes(“遵守会规者”,全名Fratres regularis observantiae)通过Constantia(康斯坦茨)会议的规定(1415年)获得了某种独立性,而西班牙的observantes(方济各会)稍后也成为独立的团体,他们有权利自己选择自己的总会长(Generalvikar)。教宗Leo X(良十世)于1517年最终分开了这两个团体,他的诏书Ite et vos in vineam(《你们也去到葡萄园里》)允许两个方济各会团体的形成,即所谓的observantes(“方济各守规会”)和conventuales(“方济各住院会”)。
在Carmelitae(加尔默罗会)中也存在着一个比较严格的派和一个温和的派。在教会大分裂的时期(14世纪末,15世纪初),很多修会被分裂为两个派别,加尔默罗会也一样。因为部分的隐修院拒绝接受Eugenius IV(尤金尼乌斯四世)于1431年对会规作的缓和性修改,这个修会从此以后也分为observantes(守规会)和conventuales(住院会)。
因为西方的十字军失去了以色列圣地,那些骑士团的主要目标也没有实现—它们被创立的主要目的是照顾在巴勒斯坦的朝圣者和十字军。然而,它们在西欧还能完成很多任务。因为“圣殿骑士团”和“圣约翰内斯骑士团”之间的冲突在巴勒斯坦造成不良的影响,在13世纪末的岁月里有一些人想结合这两个骑士团。然而,由于法国Philippus(菲利普)王的贪污和残暴,圣殿骑士团早在14世纪初走向悲剧性的没落(参见138.2)。这个骑士团的财产部分落入贵族人的手,部分归于“圣约翰内斯骑士团”。在西班牙地区,这些财产交给当地的小型骑士团,而在葡萄牙,圣殿团的财产被利用为创立一个新的骑士团,即Milita Jesu Christi(“基督的骑士团”)。自从1310年以来,约翰内斯骑士团的主要基地是Rhodus(罗得)岛,因此他们也被称为Rhodiser(罗得会)。这个骑士团在后来的200年间为西方提供了宝贵的服务,因为西欧面临了土耳其人的威胁。在1522年,苏丹Soliman II(苏里曼二世)在英勇的抵抗后终于驱逐了约翰内斯骑士团,所以在1530年到1798年间他们的总部搬到Malta(马耳他)岛,因此他们又被称Malteser—Ritter(“马耳他骑士团”)。后来的宗教改革和18世纪末的世俗化(充公运动)为这个修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它在今天仅仅保存了很小一部分的财产和影响力。
151.2很多人哀叹大部分隐修院纪律的下降,所以在14、15世纪也出现了很多改革运动和提高水平的努力,这些努力在个别的地方获得了成功,但从整体来看,它们不够彻底,维持的时间也不够长。教宗Benedictus XII(本笃十二世)曾是Cistercienses(熙笃会)会士,他热切地投入于提高熙笃会(1335年)以及奥古斯丁会(1339年)的水平。另外,他于1336年(通过一个规定,即所谓的Benedicta)将本笃会分为36个会区,又规定本笃会必须要举行一些大会、区会、视察等等。在15世纪,一些本笃会的隐修院的联合形成了一些“改革联会”(Reformkongregationen),它们重新开始要求修士们种地,再次恢复了古代的严格精神。比如,来自意大利Venetia(威尼斯)贵族的Ludovico Barbo(路易·巴伯)院长在Padua(帕多瓦)于1412年创立了St.Justina(圣尤斯提纳)会,而西班牙的Valladolid(巴利阿多里德)本笃会联会就根据这个模式形成(1450年创立)。西班牙政府于1504年命令似乎所有的西班牙隐修院都得加入Valladolid(巴利阿多里德)的联会。在德国地区,最早的“改革联会”是1404年在Oberpfalz(上法耳斯)的Kastl(卡斯特)创立的本笃会联会,后来有很多巴伐利亚隐修院加入了它。在Constantia(康斯坦茨)的会议上,人们又推动本笃会隐修院的改革,在这方面提出很多意见[参见在Petershausen(佩特斯豪森)于1417年举行的区会]。在奥地利、巴伐利亚和施瓦比亚地区,Melk(梅勒克)的联会(所谓的Melker Union,1418年后)很有影响。在德国的中北部,那位来自Northeim(诺特海姆)的Joh.Dederot(德德若特)院长和一些来自Trier(特里尔)的St.Matthias(圣马提亚斯)隐修院的修士于1434年恢复了Bursfeld(布尔斯费德)隐修院(在Goettingen格丁根附近)。它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影响的改革联会的核心,这个联会于1469年已经包括36所隐修院,1517年包括94个隐修院(其中有Hirsau、Alpirsbach,还有另一些)。该联会一直存在到1803年。
在道明会那里,就改革而言最有贡献的人是总会长Raimundus de Capua(瑞孟多,1399年去世),他是一个神师和写圣Catharina de Siena(锡耶纳的加大利纳)传记的人(参见139.6)。在德国地区推动道明会改革的人士是:真福Conradus dePrussia(普鲁士的康拉德,1426年去世)、奥地利东北地区的Franciscus de Retz(瑞茨的方济各,1427年去世)—他是一位能干的讲道家和维也纳大学的神学家,以及施瓦比亚人Johannes Nider(尼德尔,参见146.3)。在方济各会中,Observantes(“守规会”)和他们的领导人也推动了类似的改革,尤其两位伟大的群众讲道家圣Bernardinus de Siena(锡耶纳的伯尔纳丁,1444年去世)——他传播了对耶稣圣名的敬拜——以及圣Johannes de Capestrano(卡佩斯塔诺的约翰内斯,1456年去世)—他30年之久在意大利推动了教会的改革和修会的革新,后来(1451—1456年)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奥地利、匈牙利传播反对Hus(胡斯)派和反对土耳其人的思想(参见148.6;156.3)。在德国也有几个公爵和伯爵愿意帮助在自己的领土中恢复隐修院中的良好纪律、消除弊端,比如Wuerttemberg(符滕堡)的伯爵Eberhard im Bart(艾伯哈特,1496年去世)。
151.3在14、15世纪没有很多新创立的修会团体,而且那些新兴团体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以前的团体。
151.3a在荷兰和德国相当有代表性的一个团体是那些Fratres vitaecommunis=Fratres devoti(共同生活弟兄会,德语称Fraterherren)。这个团体是Gerhard Groote(格劳特,1340—1384年)一生努力的成果,但没有一种清楚的“创立”年代。这个人本来在Utrecht(乌得勒支)和Aachen(亚琛)当圣职团团员,但于1374年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几年后进行默想和反省,被祝圣为执事,获得Utrecht(乌得勒支)主教的许可并热切地投入于忏悔讲道以及圣职和民众的宗教信仰复兴。因为某些人攻击他,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退隐到自己的家乡Deventer(德文特尔),在那里进行祈祷、研究和教育。在Groote(格劳特)以后,他的朋友Florentius Radewijns(拉德温斯,1350——1400年),成为该团体的会长,将它组织起来,为它写了一部会规。这些弟兄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得了生活费,尤其是通过抄写礼仪书和灵修书。别的地方的人也模仿了这个团体的组织,先在荷兰的Zwolle(泽沃勒),以及在德国的西北部。这些Fraterherren(弟兄)进行一些“群众讲演”(Volksmissionen),培养了年轻的圣职人员,他们编写灵修书,又在他们的学校支持一种高尚的人文主义,因此有很大的贡献(参见155.2)。正如他们的创始人Groote(格劳特)与Eckhart(艾克哈特)及比利时的伟大神秘神学家Ruysbroeck(鲁伊斯布鲁克,参见146.5)有关系(但他没有采纳这个神秘学家的一切看法),他的学生也同样培养了一种热心的,在神内获得安宁的灵修传统,就是所谓的Devotio moderna(“现代灵修”)—这种灵修重视“跟随基督”以及一种很平衡的神秘主义思想。他们也已经作那种定期的、有方法的默想。Groote(格劳特)也曾经创立了这个弟兄会的女会,即Sorores communis vitae(共同生活的姐妹会),她们的目标与Beguines(贝居因会,参见117.3)是相似的。
这个弟兄会的人根据他们的原则extra religionem religiose vivere(“在修会以外过一个修道生活”)在一些房子中生活在一起并形成类似于修院的团体,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圣愿”。因为那些托钵会的会士经常攻击他们,弟兄会的人不久后接受了奥古斯丁会的会规,首先在Zwolle(泽沃勒)附近的Windesheim(温德斯海姆)隐修院(1387年)。这个修院变成了奥古斯丁会的改革联会的基地,它于1430年包括37所隐修院,于1500年包括84个男隐修院和13所女隐修院。这个奥古斯丁联会中最著名的隐修院是在Zwolle(泽沃勒)附近的Agnetenberg(阿格内滕堡)的隐修院,真福Thomas a Kempis(托马斯·肯璧斯)曾经在那里生活与工作(参见146.5),他就是这种“新的灵修”的主要代表。在德国地区,教会长上JohannesBusch(布施,约于1450年去世)在许多萨克森地区和图林根地区的奥古斯丁会隐修院中根据“共同生活弟兄会”的榜样进行改革。Wuerttemberg(符滕堡)的Eberhard imBart(艾伯哈德)伯爵于1477年邀请那些弟兄们来到他的地区,而这位伯爵和Gabriel Biel(比尔,参见145.4a)一起创立了几个弟兄会团体(在Urach、Einsiedel bei Tuebingen等地的Kollegiatstifter“圣职团体”)。因为这些弟兄都戴一个黑帽子,人们称他们为Fratres cullati(德语的Gugelherren,Kappenherren)。然而,Leo X(良/利奥十世)教宗于1516年取消了符滕堡的团体,而其他的弟兄会团体在宗教改革的时期中也解体了。
151.3b在13世纪已经有一种本笃会改革会,就是Silvestrini(“森林会”),而意大利Siena(锡耶纳)人Bernhard Tolomei(托罗梅,1348年去世)于1313年根据“森林会”的模样创立了他的Olivetani(橄榄山会),他们的母院在Siena(锡耶纳)附近的Monte Oliveto(橄榄山)。该会的会院主要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与他们有关系的女修会是罗马的Oblatae de Tor de'Specchi(献女会),这个修女会是由圣Francisca Romana(罗马的方济加,1440年去世)和另一些罗马贵族女士创立的(1433年),她们的主要目标是照顾穷人和办医院。
151.3c在那个时期创立的平信徒弟兄会包括Alexiani(阿雷克修弟兄会,亦称Celliti切利特,Lollardi罗拉迪),他们在鼠疫的时候(1348/1349年)在荷兰形成一个小组织为了照顾病人和埋葬死者。他们也在德国传开来了;教宗Sixtus IV(西克斯图斯四世)命令他们接受奥古斯丁会会规(1472年)。
真福Johannes Colombini(科隆比尼,1367年去世)在锡耶纳创立了另一个平信徒弟兄会,称Jesuati(耶稣阿提会,1360年),他们的目标也是照顾病人,原来用本笃会会规,后来接受奥古斯丁会会规。他们的主保是圣Hieronymus(热罗尼莫/耶柔米),后来被称为“圣热罗尼莫的宗徒/使徒圣职人员”。因为他们失去了原来的精神,Clemens IX(克雷孟九世)于1668年取缔了这个团体。
四个独立的,第14世纪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形成的隐修团体也尊奉圣Hieronymus(热罗尼莫/耶柔米)为主保,就是所谓的Hieronymitae(热罗尼莫会)。他们接受了奥古斯丁会规。其中最重要的团体是Petrus Ferdinandus Pecha(佩卡)—他曾经是Castilia(卡斯蒂利亚)王的高官—约于1370年创立的隐修团体。这些“热罗尼莫会会士”注重牧灵和研究科学。西班牙的Hieronymitae(热罗尼莫会)于1835年被国度取缔,但于1926年再次在Segovia(色格维亚)附近的Parral(帕拉尔)重新创立。最后的意大利团体于1933年由Pius XI(比约十一世)取缔。
151.3d瑞典的伟大女先知和改革者圣Birgitta(布里吉特,1303—1373年)创立了一个修女会,就是Birgittines(布里吉特会)。Birgitta(布里吉特)来自瑞典贵族,她也许是整个北欧最伟大的妇女之一。她曾经和她的丈夫一起去西班牙SanJago de Compostela(圣雅各)朝圣,而在他的丈夫去世后,她在瑞典的Wadstena(瓦德斯特纳)创立了一个遵守奥古斯丁会规的修女院。因为Birgitta(布里吉特)有这方面的“神视”,这个修女会特别注重基督的受难,所以她们也被称为“救世主会”。这个修会传播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以及部分的波兰、佛兰迪亚(比利时)和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在宗教和文化上都发挥了良好的影响。这些修女会团体用特殊的比例接受平信徒弟兄、执事、和司铎隐修者(每一60个修女的团体中可以有13名司铎、4名执事、8名平信徒弟兄),这样她们的隐修院成为“男女共同修道的隐修院”(参见116.2b)。在这些修院中,司铎们也必须服从院长修女。Birgitta(布里吉特)于1349—1350年去罗马朝圣,在那里过“大禧年”(参见152.2)从此没有再离开罗马城。她向教宗、各地君主和民族发出热切的或激烈的谴责和呼吁,她要求教廷应该从Avignon(阿维尼翁)返回罗马(参见139.6)。在Wadstena(瓦德斯特纳)的修女院,她的女儿Catharina(加大利纳)当院长修女(1374—1381年)。教宗Bonifatius(波尼法爵) IX(博尼法奇乌斯九世)于1391年宣布Birgitta(布里吉特)为教会的圣人。不久后,关于她的“启示”和“神视”发生了一场神学论争,而著名的巴黎大学校长Gerson(杰尔松)也参与了这个谈论。Basileia(巴塞尔)的大会议也面对这个问题,但没有作出什么决定。教宗Benedictus XIV(本笃/本尼狄克十四世,1740—1758年)承认Birgitta(布里吉特)的那些启示“符合正统信仰”。
151.3e大约在1460年,圣Franciscus de Paula(保拉的方济各,1507年去世)在意大利南部的Calabria(卡拉布里亚)创立了一个有严格的方济各会规的托钵会,名为Fratres minimi(=Minimi“最小的弟兄”)。根据创始人,他们也被称为Paulani(保拉尼会),在法国被称为Bons hommes(好人),在西班牙他们被称为“胜利父们”。16世纪初是这个修会的高峰时期,当时他们大约有450个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