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祷告:从责任到喜乐

第三章:祷告的原则

当我们总结历代神学家们关于祷告的教导时,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反复强调祷告的神学和重要性,却很少透露特殊的祷告技巧。当我们阅读乔治·慕勒、戴德生、约翰·海德、宋尚节等祷告者的传记时,也找不到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好像作者认为那些都是众所周知的。的确,祷告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有三个原则:「常说话、说实话、说神话」,也就是「要恒切祷告、要进入内室祷告、要默想神的话语和作为」。

原则一:要恒切祷告

「祷告要恒切」(罗十二12),就是为某事「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迫切的程度就像神不肯应允一样。恒切就是专注、持续,体现在祷告的强度、长度和频率上。乔治·慕勒说:「仅仅开始祷告,或者正确地祷告是不够的,只持续祷告一段时间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耐心地、有信心地持续祷告,直到得到答案。」E. M. 邦兹说:「我认为,基督徒常常无法得到祷告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没有等候神足够长的时间。他们的祷告,总是让我想起一个小男孩按了邻居的门铃,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逃跑。」许多基督徒都有这样的经验:初信之时,常常一祷告就有惊喜,以后却越来越需要恒切祷告。因为耐心是孩子成熟的指标,等候是灵命成长的标志。神定意要人借着恒切祷告与祂同工、参与祂的旨意(启八3-5),也定意借着恒切祷告改变人、向人施恩(徒一14)。因此,主耶稣要求我们情词迫切地向天父祷告(路十一5-13;十八1-8),并且保证我们的祷告一定会受到重视:「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太七11)。恒切祷告不是为了让神听到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听到神,因为实际上是神在忍耐等候:「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路十八7)?当我们觉得祷告没有回应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们不认为那就是回应;当我们认为祷告不蒙应允的时候,神的时候可能即将到来;当我们决定放弃祷告的时候,天使可能正在整装待发。保罗说:「你们要恒切祷告,在此警醒感恩」(西四2),因为祷告常常是神即将到来的祝福的影子,内容可以调整、但却不可放弃。神总是尽量多给我们:我们求银子,祂往往给金子;为了给我们金子,祂的回应往往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

我们越恒切祷告,越能亲近神。恐惧战兢和急难困苦都可能产生迫切的情绪,但真正的恒切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是对神自己的极度渴望:「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诗四十二1),「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祂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诗一百三十5-6)。那时,我们才能更深地认识神、认识自己儿女的地位,真实地承认神是一切美善的唯一源头、别无选择的倚靠和盼望。那时,我们将追求赐恩典的神、胜过恩典本身,承认祂是我们生命的主宰,而不是满足了需求之后就会退场的魔法师。

我们越恒切祷告,越能对付骄傲。恒切祷告是医治骄傲自负的良药,可以让我们超越生活和思想的肤浅层次,深刻地认清自己的软弱、无能、无助和失败,从而完全降服在神的权柄之下,诚实地承认自己时刻都需要神。这样,我们对待别人才会发自内心地柔和谦卑,不敢趾高气扬、自以为义。内心被骄傲吞噬的人,永远也无法喜乐,也无法进入天堂;就是在地狱里爬到撒但的地位,也毫无快乐可言;因为骄傲的撒但嫉妒神,而「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十四30)。

我们越恒切祷告,越能锻炼信心的肌肉。在等候的过程中,正如主耶稣所说的:「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可十四38),肉体、世界和撒但会不断阻止我们祷告,引诱我们倚靠自己和世界,不肯「诚实倚靠耶和华」(赛十20)。因此,「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弗六18),实际上是一场属灵争战。因着神的帮助,我们才能凭信心顺服;也因着神的帮助,我们才能坚持祷告。

我们越恒切祷告,越能长大成熟。在基督里成熟的人,已经学会了耐心等候、学会了抑制冲动、学会了遵守优先次序、学会了信靠神,也逐渐学会了抑制怀疑、发怒和冲动,「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3-5 )。环境的压力和恒切的祷告,可以推动我们沿着上述进程前进,直到可以安全地领受神所赐最好的礼物。

我们越恒切祷告,越能净化自己的动机。在我们最初热切关注的祷告事项里,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重自己的舒适、方便和虚荣;表面上寻求神的荣耀,实际上用一层又一层的属灵理由,像洋葱皮一样裹住了核心的肉体情欲。当我们恒切祷告的时候,神会引导我们看见自己真正的动机,一层一层地剥去虚假的洋葱皮,逐渐锤炼出对真正需要的渴望,也让我们顾念国度和别人的需要。主耶稣要我们凭着信心恒切祷告,带着盼望持续等候,因为祷告本身就是我们的需要和保护,正如E. M. 邦兹所说的:「当我们没有强烈地为神而活的时候,就无法强烈地与神交谈。」

我们越恒切祷告,越能珍惜、感谢所赐的恩典,得着以后的喜乐也越大。人很容易把轻易得到的好东西当作自己聪明能力的成果,因此心高气傲(申八14、17),看为理所当然、稀松平常,拥有的快乐也转瞬即逝。任何好东西,我们若不真心承认是恩典的礼物,对于灵命都是有害的;只会产生自满和自信的幻觉,导致骄傲和失败;不但让人失去对祷告的兴趣,也失去对神的兴趣。

恒切祷告是圣经的榜样。如:主耶稣、使徒、大卫、哈拿、伊利莎白、以利亚、尼希米等等。诗篇中的「等候」,就是恒切祷告(诗十;二十七14;三十七7、34;四十1-2;六十二1、5),甚至迫切到好像神充耳不闻的地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祢不应允,夜间呼求,并不住声」(诗二十二1-2;太二十七46);「耶和华啊,这要到几时呢?祢要将自己隐藏到永远吗」(诗八十九46)?但是,这些祷告的美好结局却鼓舞人心,也让我们看到神通常透过水到渠成的方式来回应祷告,所以祂要求我们在正常的生活过程中,存着敬畏、顺服的心,耐心等候祂安排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人的祷告常常是为了立刻改变环境,神的心意却要借着环境的缓慢变化来改变祷告的人。

原则二:要进入内室祷告

「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6)。只有在内室才能向神说实话、学会祷告。私祷的时候进入内室、与神独处,代表:

真实:排除环境的干扰,排除虚荣和所有的外在动机,单单以神为听众,投入全部身心、诚实地面对神(约四23)。人的内心若不被神充分光照,就会成为滋生一切罪恶的温床。所以司布真说:「如果一个人忽视了内室的祷告,他的内室将成为万恶之源。」E. M. 邦兹说:「当你的生活没有向神圣洁时,内室也不能向神圣洁。」当人把自己的内心向神赤露敞开,在内室真实地认罪、祈求的时候,神就会屈尊向人启示自己、向人说话。神的启示程度,与人的开放程度有关;因为神所开启之门,正是人所叩响之门:「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七7)。那时,我们就能得着第一个报答:与神亲密相交,真实地经历儿女与天父的关系。

信心:神是在暗中的父,祂在暗中察看。所以我们常会有徒劳的感觉,甚至像大卫一样哀求:「耶和华啊,祢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祢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十三1)?只有信心才能让我们确信祂的应许,知道祂正面对面听我的祷告。并且「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八15-16)。信心、应许和儿女的地位,是我们祷告的三个根据。当你觉得神不回应的时候,祂其实已经回应了,因为「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路十一9)。通过我们在绝望无助时向祂敞开的门,祂已经深入我们的生命,正在里面动工,预备我们承受上好的恩典。我们若是提前知道,可能反而更难承受(徒二十22-23;哈一12-17),唯有亦步亦趋地经过流泪谷,将来这谷才会「变为泉源之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诗八十四6)。那时,我们就能得着第二个报答:与神心意相通,知道祂怎样在里面拆毁和重建我们;并且得着第三个报答:直到祂必在外面供应我们的真正需要。经过了许多次的挣扎、领受了许多次的恩典,我们的信心将化为生命、祷告的责任将变成喜乐。

内室也可能是在公开的场合。约翰·海德在遇到教会内部的罪恶时,会召聚一群人到身边祷告。他可能会在这些人面前跪着,甚至俯伏两、三个小时,大部分时候都静默不语。到最后,大家总是不能自已地纷纷哭泣认罪。(《倾倒至死》第三章)

原则三:要默想神的话语和作为

马太·亨利说:「我们能在祷告中向神述说的最好的话,就是祂已经对我们说的话。」提姆·凯勒也说:「若没有沉浸在神的话里,我们的祷告可能不但有限、肤浅,而且脱离实际。」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借着操练和神的帮助,控制漫无目的、模糊不清的思绪,将思想聚焦在神身上,这就是「默想 Meditation」。默想是神百姓的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创二十四63),诗篇不断提到:「我在床上记念祢,在夜更的时候思想祢」(诗六十三6),「我要默想祢的训词,看重祢的道路」(诗一百一十九15),「我要默念祢威严的尊荣和祢奇妙的作为」(诗一百四十五5)。J. I. 巴刻说:「默想就是借着神的恩典,降服在祂的权柄之下,在祂面前思想任何与祂有关的事情:祂自己、祂的计划、祂的伟大、祂的成就、祂的祝福、自己与祂的关系、如何在祂的掌管之下生活。」

圣经要求我们默想神的话语(诗一2;一百一十九15、23、48、78、148)和作为(诗七十七12;一百一十九27;一百四十三5;一百四十五5),有纪律地克制自己的思想,定睛于神的话语和作为,让祂代替环境的难处、或者自己的需要,成为自己思想的核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安静下来,让存于理智的真理和知识进入意志和情感,在内心凄惨发昏的时候从新得力:「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祂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祂将来还要救我们」(林后一9-10),因为「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着祂也都是实在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林后一20)。这样的默想,可以使我们从神那里得着光照、能力、告诫、安慰和智慧,使思绪变得有条有理。因此,工作越忙、越繁重,越要经常默想;所以当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前,神特地吩咐:「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书一8)。

默想不但能让我们得着神的启示,也能增强我们的信心;既是祷告的开端,也是祷告中的元素。在默想中,我们会发现神正在引导我们的思想、显明某些事情,也就是「向我们说话」、将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此时默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转为祷告——思想神的同在,会促使我们直接向神说话;而向神说话,又引导我们更进一步思想祂的同在。当我们的思想完全浸透在祷告里、心灵被圣灵掌管的时候,就会充满信靠和感恩,灵里的喜乐就会像强风一般,在我们心中迸发赞美。因此,保罗吩咐我们把「不住地祷告」(帖前五17 )化为心灵的习惯,让圣灵掌管自己的心思、意念和行动,使整个生活都处于持续祷告的状态中,也就是「被圣灵充满」(弗五18)。

默想的前提,是快读圣经,有规律地每天读几章,定期读完整本圣经、循环不息。这可以让我们发现神伟大计划的轮廓,并且沉浸在圣经中,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圣经充满。就像J. I. 巴刻所说的变成「圣经蛀虫 Bible-moth」,从七个「L」的角度来深入思想圣经:「图书馆、人生百态、神写给自己的信、情报站、神的律法、光、生命线 Library, Landscape, Letter, Listening post, Law, Light, Lifeline」。而默想的时候,要慢读圣经,每天只读一两节或一小段,然后反复思想,让经文深植于自己的心中,心思意念就会充满了更新的力量,清楚地将自己安放在神的手中。

适合每个人的默想方式不同,我们必须在圣灵的带领下多方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默想方式。经过历史检验的默想方式如下:

圣言诵读(Lectio Divina)。包含四个步骤: 1、诵读 :大声地、慢慢地读出经文、沉浸其中,可以多读几次。2、默想:以祷告的心深思这些字句,并问自己以下的问题:这段经文如何触动我的生命?它显示出哪些神的作为?这段经文期望我做什么?按照内里的诚实,我该如何回应?3、祷告:用自己的话来回应神,以这段经文来祷告,或按着这段经文给你的感动来祷告。4、默观:花一段时间安静在神里面,以警醒和期待的心、静默等候祂的同在。这种方法默想一节经文,可能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但是,我们每天阅读的那节经文,通常对当天的生活很有帮助。

段落式读经(Episode by Episode)。适合阅读圣经中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运用想像力,让自己设身处地地成为一位观察者,仔细地观察、聆听,将焦点放在神的话和作为上。接着问自己:如果这是神在那时对那人所说的话,那么,现在祂要向我说什么呢?我能从这段经文中得到什么真理、洞见或应许,好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反复思想呢?这些想法很自然地会引导我们进入祷告。读经之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段经文显明了哪些关于三一神的信息?2、关于世上的生活,这段经文又说了些什么、启示了什么?读完之后,再问一个问题:3、这段经文有特别对我自己、我的生活、罪恶、挑战、内心和未来说话吗?这三个问题,是巴刻多年遵循的惯例,他见证了这三个问题的宝贵价值。

归纳法查经(Inductive Bible Study)。对每段经文提出三类问题。1、这段经文传递出什么讯息(例如:标明角色、地点、行动、事件、议论的脉络,以及这些信息彼此之间的关联)?2、这些相关的信息具有什么含义,其中的含义如何与圣经更宽阔且标准的教导连结在一起?例如:耶稣说「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4),这到底是什么意思?3、我如何运用这段经文?例如:我如何更加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成千上万的查经指引和讲道,都是从归纳法查经衍生而来的。

主题式默想(Topical Meditating)。你可以自选一个主题,沉浸其中、探索其中的关联,并且反复思想对此解释这一主题的经文。例如:清教徒欧文默想神的智慧和基督的荣耀,清教徒巴斯德默想救恩的范畴和属天的盼望。你可以针对这些主题,翻阅串珠本圣经或主题式圣经,找到相关的经文,然后问自己:我要如何对这项事实作出回应?我要为何事祷告?为何事感恩?决定做何事或不做何事?

祷读(Pray the Scriptures, Pray the Bible, Pray the Word)。有什么祷告的方式,比用神自己默示的话语向祂祈求更好呢?你可以在圣经中的祷词中加上代名词或名字,使这些祷词变得个人化。圣经中有许多伟大的祷词,包括:诗篇、主祷文(太六9-13)、哈拿的祷告(撒上二1-10)、大卫为百姓和所罗门的祷告(代上二十九10-19),所罗门献殿的祷告(代下六14-42)、但以理为百姓集体认罪的祷告(但九4-19)、哈巴谷在苦难中委身的祷告(哈三17-19)、马利亚的祷告(路一46-55)、保罗的祷告(弗三14-21;腓一3-11;西一9-12)。祷读就是带着祷告的心态读经,并且问自己:这段经文如何让自己有理由赞美(Adoration)、认罪(Confession)、感恩(Thanksgiving),引导自己的祈求和代求(Supplication),然后将经文的精意变成自己的祷告。读经是吸入神的话,祷告是把神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呼出到神面前,随读随祷、随祷随读。尼希米的认罪祷告(尼九17-18)、初期教会的第一次公祷(徒四25-26)、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祷告(太二十七46),实际上都是祷读。主耶稣应许我们:「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十五7)。德国殉道者潘霍华提醒我们:「当我们祷读时,我们是在与耶稣一起祷告:圣经中所有的祷告都是我们与耶稣基督一起祷告的祷文,祂在其中陪伴我们、并通过它们将我们带进神的同在。」祷读可以使祷告变得恒切、专心,约翰·派博说:「如果你祷读,你就可以祷告一整天。有些人想知道我怎么能祷告超过五分钟,因为他们会无话可祷。但我说,如果你打开圣经,开始阅读,每节经文都停顿一下,把它变成一个祷告,那么你就可以这样祷告一整天。」祷读与查经不同:查经是剖析经文,祷读是品尝经文;查经是问经文问题,祷读是让经文问自己问题;查经是解释以后应用,祷读是默想以后应用。当我们不知道该祷告什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祷告时,祷读可以迫使自己按照神的旨意为最重要的事情祷告,并且点燃自己的祷告之火。祷读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天的读经计划,有特别需要时,也可以祷读以下经文:

通用经文(诗二十三;罗八28-30);

穷乏贫困(诗三十七;箴十一25;珥二25-26;太六24-34;腓四11-13、19);

孤单恐惧(诗二十七;太十四22-33);

遭受批评(林前十三4-8);

亲人离世(帖前四13-18;启二十一;二十二);

试炼受苦(罗八31-39;林前十13;林后十二8-10;雅一1-12);

试探引诱(诗十五;提前六6-11;雅一13-18);

持续失眠(诗四;一百二十七;一百三十);

疾病缠身(诗三十;三十九;四十一;九十一;一百零七);

意气消沉(诗三十四;七十三;赛四十27-31);

承受压力(诗十八;二十二;四十六;五十五;一百二十一;一百三十八);

抑郁愁烦(诗四十二;四十三;一百四十七;哀三22-24);

反省己罪(诗五十一;一百三十九;约壹一5-10);

寻求引导(诗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三十一;一百四十四);

面临抉择(诗三十七3-7;箴三1-12);

成家立业(诗一百二十七;弗五22-33);

身体形象(诗十六;七十一;一百三十九;箴三十一30;罗六11-16;八1-13;十二1-2;十三14;林前六19-20)。

默想是一项属灵的训练,圣灵会在其中将神的话语运用在我们身上,激励我们实践出来。默想会修剪我们对神的想法,从而使我们更成熟。默想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关键的问题,例如:根据我所读的经文,我应该做什么,或停止做什么?我的哪些态度是对的,哪些态度是错的?我是如何陷入错误的?我当如何培养正确的态度?我拥有如基督一般的敬虔吗?我要如何追求这项目标?我应当从神那里祈求哪些更新的盼望和力量?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好让我更像基督?这些默想的问题,会催促我们进入祷告,而这正是默想的本意。默想会使我们对自己、世界、基督、神和祂的应许的知识都有所增加,并且坚定我们对祂的信靠。透过默想,我们就越来越成熟地面对敌对神的世界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不但不受其诱惑,反而能看清它们错在何处。而不默想的基督徒,会成为感觉迟钝、成长停滞的属灵婴孩。此外,默想「奉耶稣的名」、「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哈利路亚」,也能让我们更明白自己究竟在祷告什么,免得有口无心。

在此,有必要澄清「灵修」这个概念。「灵修 Spirituality」这个词并非来自圣经,而是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法国天主教,十九世纪以后逐渐被新教采取,定义却模糊不清、不断变化。二十世纪以后,「灵修」这个概念被新纪元运动和各种异教接纳,受到大众的欢迎,定义却言人人殊、甚至被扭曲到完全不属灵的地步。所以D. A. 卡森说:「天主教和东正教投入『灵修学』领域的研究远远多于新教,而大部分都是在强调一些基督徒对『完全』的追求、有时被认为是一种奥秘的联合。这些基督徒是『精英』……灵修背后有许多分歧的神学概念,意味着『灵修』这个词的含义会退化到仅仅是『一种超自然体验』而已,而且每个人会把自己对『超自然』的理解掺入其中。……灵修可能会退化为一种技巧,变成特洛伊木马,把最极端的宗教多元主义带进一个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帝国。……直到近几十年,在自由派新教徒对灵修的定义涵盖的面越来越广、渐渐扩展到和梵二会议后天主教的定义一样之前,新教在灵修方面的兴趣,主要还是在于敬虔及传统福音派所说的信仰生活。……简而言之,并非所有的灵修都是属灵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