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世纪教会史
125、从Gregorius X(额我略/贵格利十世)到Coelestinus V(切来斯提努斯五世)的历代教宗(1271—1294年)
历代教宗:圣Gregorius X(额我略/贵格利十世,1271——1276年);Innocens V(依诺森五世,1276年);Hadrianus V(哈德良五世,1276年);Johannes XXI(约翰内斯二十一世,1276—1277年);Nicolaus III(尼苛劳/尼哥拉三世,1277—1280年);Martinus IV(马尔提努斯四世,1281——1285年);Honorius IV(霍诺利乌斯四世,1285——1287年);Nicolaus IV(尼苛劳/尼哥拉四世,1288——1292年);圣Coelestinus V(切来斯提努斯五世,1294年)。
125.1由于德意志帝国的衰弱,法国此时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度,而法国的关键人物是Ludovicus IX Sanctus(圣者路易九世,1226—1270年)。从那时起,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法国在意大利的政策的最重要代表就是Carolus Ide Anjou(安茹王朝的查理一世),他是Neapolis(那不勒斯)和Sicilia(西西里)之王(1265—1285年),又是罗马的“元老”和Tuscia(图斯基亚)的摄政王。然而,教宗们却很少因这个“保护者”和“封臣”感到安慰。Clemens IV(克雷孟/革利免四世)早就抱怨说,他是一个暴君,毫无羞愧地侵犯教会的权利。Carolus(查理)也懂得在枢机团中笼络一些拥护者—在枢机团中,关于Staufer(施陶费尔)皇帝的争论也制造了两个派别。因此,当Clemens IV(克雷孟/革利免四世)去世后(1268年11月),枢机们似乎需要3年的时间才达成“三分之二的人”的共识。当时他们选一位来自意大利Piacenza(皮亚琴察)的总执事Theobaldo Visconti(维斯肯提),他取名Gregorius X(额我略/贵格利十世,1271—1276年)。他有一个坦然的性格,完全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问题。他的努力和工作主要针对三个项目:帮助处于极大危险的圣地(巴勒斯坦);与希腊教会完成合一的可能性,以及教会内的改革。希腊人于1261年恢复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而那个“拉丁皇帝”Balduinus II(巴尔度因二世)被迫下台。那时的征服者Michael VIII Palaeologus(弥格尔/米迦勒八世,1261—1281年)皇帝向罗马教宗提出“重新合一”的可能性(1263年),因为他害怕来自西方的危险:法国人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都想再次征服东方的帝国。为了谈论“合一”和其他问题,教宗早于1272年筹备了在Lyon(里昂)的主教会议(第14次大公会议),并于1274年5月到6月举行了这个重要会议。他们决定要为耶路撒冷和圣地的恢复奉献教会的一切收入的十分之一,但后来再没有形成任何比较大规模的军事运动(参见126.5)。这次主教会议也完成了与希腊人的合一,虽然希腊的圣职人员和希腊百姓对于拉丁人怀着很大的反感,甚至憎恨。东方的皇帝似乎需要用暴力来对待部分圣职人员的抵抗。在和希腊使团谈判方面,那位既有学问又有深切信仰的枢机主教Bonaventura(波纳文都拉,参见135.2d)有很大的贡献。希腊人接受了《信经》中的Filioque(“及由圣子”),又承认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并允许了当地主教们向罗马的申诉。然而,希腊教会可以原封不动地保持自己的礼仪和自己的习俗。这个会议也注意到改革的问题,并宣布一系列的教规来提高纪律[参见道明会总会长Humbertus de Romans(亨伯特)的备忘录,136.3]。
其中一个规定针对选择教宗的过程,因为当时需要缩短选教宗的时间,这样才能避免长期的空位现象。会议文献第2条(Ubi periculum)规定,1241年已经被采用的“封闭式的选举”(conclave,参见124.4)将来是选择教宗的固定规则(即:所有的枢机要在一个共同的会议室中与外界隔绝,而他们的食物要逐渐减少,这样促使他们早一点作决定)。后来有几个教宗再次取消了这个规定,但Coelestinus V(切来斯提努斯五世)于1294年再次恢复了这种秩序。Clemens VI(克雷孟/革利免六世)于1351年宣布了一个比较缓和的选举模式。在这一切选举模式中,人们好像也参考了意大利各城市的选举秩序和道明会的选举制度。
在Richard de Cornwallis(理查德)去世后(1272年),教宗催促了七个德国“选帝侯”(Kurfuersten)选举一个新的德国王,所以他们提名一位很杰出的伯爵:Rudolphus de Habsburg(鲁道夫,1273——1291年)当德国王。这样他们就结束了“没有皇帝的可怕时期”(Schiller席勒语)。Rudolphus(鲁道夫)向教宗报告自己当选的事,而教宗以这样的言词承认他的地位:Te regem Romanorum nominamus[“我(们)称你为罗马人之王”]。在此之前(1274年),Rudolphus(鲁道夫)通过一些使者恢复了Otto IV(奥托四世)和Fredericus II(腓特烈二世)向罗马教会所作的一切许诺(参见123.3),又明确说他放弃意大利南部的一切地区,在那里让Carolus deAnjou(安茹的查理)当王。虽然教宗愿意为Rudolphus(鲁道夫)举行加冕礼,而这位国王也有计划去罗马,但他后来没能实现这个计划。以前的“皇帝的辉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教宗Gregorius(额我略/贵格利)和那位对教会有着良好态度的君主的关系非常融洽,只是教宗不久后也去世。
125.2在Gregorius X(额我略/贵格利十世)后出现了一些任期不长的教宗:Innocens V(依诺森五世,1276年),Hadrianus V(哈德良五世,1276年)和Johannes XXI(约翰内斯二十一世,1276—1277年)。后者的原名是Petrus Hispanus(西班牙的伯多禄/彼得,参见135.3f),他本来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和医学教授。此后,一位来自意大利的Orsini(欧西尼)家族的人士当选教宗,取名Nicolaus III(尼苛劳/尼哥拉三世,1277—1280年),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也有贡献的领导,但更多注意到世俗的权力,比较忽略了宗教的深度。遗憾的是,他也太多照顾自己的家人(所谓的Nepotismus“重用亲戚”,参见Dante但丁的Commedia,Inferno《神曲·地狱篇》19:69)。他在强化和扩大教会国方面很成功,因为在很长的谈判后,他不但恢复了Ancona(安科纳)地区(参见123.2),而且也获得了Romagna(罗曼纳)地区,就是原来的Ravenna(拉文纳)周围的地区。Rudolphus(鲁道夫)王在德国的诸侯的同意下正式宣布要将这个地区还给宗座(1278/79年)。他又强迫Neapolis(那不勒斯)的暴君Carolus I de Anjou(安茹的查理王)放弃对Tuscia(图斯基亚)地区的控制,因为该地区只是Clemens IV(克雷孟/革利免四世)委托给他的,也要求Carolus(查理)放弃“罗马元老”(Senator)的尊位。根据一个历史记载者(Tolomeo=Ptolemaeus de Lucca托勒牧,1326年去世)的文献,Nicolaus(尼苛劳/尼哥拉)教宗曾经和Rudolphus de Habsburg(鲁道夫)谈论了这样的可能性:将德意志帝国分裂为四个王国:德国(当一个世袭王国),Arelate(阿瑞拉特,即Burgundia勃艮第),Lombardia(伦巴第)和Tuscia(图斯基亚);然而,这种消息的可信性一直被争论。
125.3当时的迹象表明,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之间的合一如果仅仅是政治策略,而不是信念,它就没有生命力。那些曾经达成共识的因素不久后就消失了。教宗Nicolaus III(尼苛劳/尼哥拉三世)要求希腊人不仅要承认“Filioque及由子”为正确的信仰,而且也必须在他们的《信经》中插入这一条;这一点令Michael(弥格尔/米迦勒)皇帝感到很无奈。下一任教宗,Martinus IV(马尔提努斯四世,1281—1285年)是一位法国人(原名Simon de Brion),原先当过Ludovicus IX(路易九世)的宰相,他完全受Carolus de Anjou(查理)的影响,又让这个国王再次当罗马人的Senator(“元老”)。Neapolis(那不勒斯)国的Carolus(查理)王当时筹备攻击拜占庭的战争,而教宗在当任后不久就绝罚东方的皇帝Michael(弥格尔/米迦勒),这样做完全符合Carolus(查理)的需要。原来,Michael(弥格尔/米迦勒)皇帝是一个“缔造合一的皇帝”(Unionskaiser),但这个教宗认为,皇帝的行动是一种诡计,他是“分裂的保护者和异端的支持者”,所以绝罚他。当然,东方的皇帝也就中断与罗马的关系。他现在占优势,因为他在Belgrade(贝尔格莱德)附近打败了Carolus deAnjou(安茹的查理)的军队(1282年)。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Andronicus(安德洛尼可,1282—1328年)马上恢复了与西方教会的分裂和对立状态。那些曾经支持合一的希腊圣职人员受惩罚,而那位具有学问的宗主教Johannes Veccus(=Bekkos)(约翰内斯·维克斯)—他深信教会合一是可能的并支持合一的努力—被迫让位于一位反对合一的宗主教—Josephus(若瑟/约瑟夫);这位Josephus(若瑟/约瑟夫)宗主教曾经在Lyon(里昂)的会议后被迫下台。现在,Johannes Veccus(约翰内斯·维克斯)被流放。
教宗遭受很大的打击,因为Sicilia(西西里)居民在所谓的Sicilian Vespers(1282年月日复活节星期一的“西西里晚祷”,即西西里人屠杀法国人的事件)成功地推翻了法国的暴政,所以教宗的朋友Carolus(查理)王和法国的影响力都被削弱。那些起义者选择了Petrus III de Aragon(阿拉贡的伯多禄/彼得三世)当王—他是Manfredus(曼弗雷德)女儿Constantia(君士坦提亚)的丈夫,而在他被处死之前,Conradinus(康拉丁)曾经将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他。虽然Martinus(马尔提努斯)教宗利用他的一切手段要保持Carolus(查理)在Sicilia(西西里岛)的政权—他绝罚Petrus(伯多禄/彼得),对于这个海岛宣布“禁罚”,呼吁人们反对这些起义者等—,但法国人无法再次恢复在那里的政权。那些来自西班牙的统治者—Petrus III(伯多禄三世,1282——1286年),他的儿子Jacobus II(雅各伯二世,1286——1291年)和Fredericus III(腓特烈三世,1296—1337年)—能够长期巩固自己在海岛上的政权(虽然有多年的“禁罚”),而Anjou(安茹)家族的政权只限于Neapolis(那不勒斯)地区。
在Martinus(马尔提努斯)教宗后有Honorius IV(霍诺利乌斯四世,1285——1287年),他和Honorius III(霍诺利乌斯三世)一样来自罗马的Savelli(撒维利)家族。此后有Nicolaus IV(尼苛劳/尼哥拉四世,1288—1292年),他是第一个当教宗的方济各会会士,他原是他修会的总会长。他与Colonna(科罗纳)家族维持很密切的关系—他们当时与Orsini(欧尔西尼)家族一样想争夺罗马的领导权。在他的任期内,西方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圣地”)的统治结束了(参见126.5)—西方人在圣地最后的堡垒Acco—Ptolemais(阿克)落入敌人的手(1291年)。
125.4在Nicolaus IV(尼苛劳/尼哥拉四世)去世后(1292年),宗座空位的时期又比较长,因为枢机们分裂为两个派:支持Orsini(欧尔西尼)的人和Colonna(科罗纳)的人。另外,意大利南部的Carolus(查理)王的儿子和继承人Carolus II deNeapoli(查理二世,1285—1309年)企图影响枢机们的选举。在两年三个月后,枢机们才提出一个新的教宗的名字,这是在整个教宗历史上的奇特的选举。当时有一些人说—当然他们也怀着一些自私的考虑—,在那么多“法学家教宗”之后应该有一个远离政治的、热切推行改革的、表现虔诚的教宗,他将可以全力以赴地推动教会内部的革新。还有一个因素影响了那次选举:在教宗和皇帝的冲突时期,意大利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而在这种无序的情况中出现了一个“天使教宗”或“福音式的教宗”(Papa angelicus,Papa evangelicus)的想法——尤其那些拥护了Joachim de Flore(约亚敬,参见131.1)的人喜欢这种思想。11位枢机终于在1294年7月5日选定了某一位Petrus(伯多禄/彼得)当教宗—他在意大利的Abruzzi(阿布鲁齐山脉)的Murrone(慕若内)创立了一个隐修会(所谓的Murroniti或Coelestini)。这位隐修者勉强地接受了枢机们的选择,取名Coelestinus V(切来斯提努斯五世),但他的任期没有超过5个月(从1294年的7月到12月)。人们很快发现,这位缺乏神学知识的人太天真,他不谙世事,不懂经济和政治,所以从任何方面来看,他无法完成教宗的种种任务。不久后,他就依赖于一些怀着自私谋略的顾问,也依赖于Carolus II(查理二世)王;他回应查理王的要求,就离开罗马,将教廷迁到意大利南部的Neapolis(那不勒斯)。他提名一些主教当枢机主教,但这又受了法国政策的影响。然而,这位教宗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良心上感觉到不平安,所以于1294年12月13日在枢机团面前自由地、没有受强迫地放下了教宗的尊位并且回到他所喜欢的隐修生活那里去了。他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很多当代人及后人的注目和争论,有的人赞扬他(比如Petrarca彼特拉卡),有的人批评他(比如Dante但丁)。他的接班人是Bonifatius(波尼法爵) VIII[博尼法奇乌斯八世,原来的Gaetani(格塔尼)枢机,参见137.2,4],而那些坚决反对他的人说,在当教宗之前的BenedictusGaetani(格塔尼)枢机虽然没有引起Coelestinus(切来斯提努斯)教宗的辞职思想,但他还是很支持他退职,所以那些人说,那位“天使教宗”的退职是无效的,因为他被迫下台。Bonifatius(波尼法爵) VIII(博尼法奇乌斯八世)想,有人可能会利用这位退职的教宗并且创造一个分裂状态,所以他将Coelestinus(切来斯提努斯)关人在Anagni(阿纳尼)附近的Fumone(傅莫内)堡垒,一直到他的死亡(1296年)。根据PhilippusIV(“美男子”菲利普)的愿望,Clemens V(克雷孟/革利免五世)教宗于1313年宣布那位“天使教宗”为圣人/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