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一章
(七)随时随处灵修
A 随时随处灵修的意义与重要
随时随处灵修是必要的。随时随处灵修,让基督徒在正规或不正规的日常、无预警的突发状况、不同的处境与环境里,藉助静默、独对、合一的读经与祷告、整日灵修等,来面对各种冲击与挑战,坚持而持续地活在与神的合一里。
B 圣经中的随时随处灵修
随时随处灵修的可能性,在于基督信仰的三一神是随时随处的上帝。祂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上帝(the omnipresent, omnipotent, omniscient God)。诗篇一三九篇丰富而充足地启示上帝的无所不知(诗139:1-6)、无所不在(诗139:7-10)、无所不能(诗139:13-14)。在这个上帝的世界里,上帝乐意随时随处启示自己,与人相遇,引导人随时随处活在与神的属性、旨意与作为里,能与神合一。雅各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家,没想到在不知名的地方,上帝依然保护、引领、不离弃他(创28:15)。因此,他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创28:16)摩西也没有想过,他平日放羊的何烈山竟然是「圣地」,并在此地能遇见上帝,认识上帝,接受自己的使命(出3:1-22)。大卫在日常的睡觉或睡醒,总在经历上帝的保护(诗3:5)。
另外,上帝藉着祂所创造的大自然,让人在静默与独对中,随时随地明白、体悟上帝对世界与人的主宰、照顾、保护与引导(箴16:4)。大卫观看上帝「指头所造的天」与「所陈设的月亮星宿」,就体悟上帝对他的顾念与眷顾(诗8:3-4)。耶稣在山上讲道时,让人观看天上的飞鸟,思想上帝「养活」飞鸟的事实,注目野地百合花的生长,来提醒人不要忧虑衣食(太6:25-32)。
C 教会传统中的随时随处灵修
随时随处的灵修,在耶稣会的「在万物里发现上帝(finding God in all things)」与「日常行动中的默观(contemplatives in actions)」的灵修里不难发现。在《伊纳爵的属灵操练》的「原理与基础」里,对「在万物里发现上帝」的意义清楚明记。伊纳爵说:
人被造乃为赞美、敬畏、服事我们的主上帝。为此,拯救人的灵魂。世界所有一切都是为帮助人完成人被造的目的。因此,人可以运用世上一切来达到人的被造目的。……我们对所有被造物,在自由选择与没有禁戒之下,必须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我们所愿与选择的一切事物,都要帮助我们达到被造的目的。(注51)
在上帝的创造世界里,伊纳爵强调当把万物看作完成上帝造人目的而存在与利用对象。赖恩(George A. Lane)认为「在万物里发现上帝」有三个重点。第一,在正式的祷告里发现上帝;第二,在与上帝旨意合一的行动里发现上帝;第三,在世界临在的上帝中发现上帝。(注52)事实上,「在万物里发现上帝」,是让人发现与利用上帝创造的一切万物,其目的是帮助人赞美、敬畏、服事上帝。这种「在万物里发现上帝」的灵修,在默观祷告里进行。
耶稣会的「日常行动中的默观」,是基于超越而临在的三一神的工作观,并发现三一神始终在这个世界工作,乐意与人工作。(注53)因此,「日常行动中的默观」是在随时的日常里,首先,让自己暂停所作所为,进入反思。第二,在反思里,思想自己目前的所作所为、祷告与默想,检验情感与经验等,并在安静中等候三一神对自我反思的提示(特别是三一神在世界的作为与人的同工)。第三,反思后,再回到原先日常的所作所为,把反思内容反映在日常里,并让这「暂停、反思等候、回到日常」三个步骤反覆进行。(注54)「日常行动中的默观」不必在集体性退修聚会进行,在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腾出短时间(五至十分钟即可),反覆进行上述三个步骤。毋庸置疑,「日常行动中的默观」的目的,是让日常行动进入默观,让默观进入日常行动。
D 随时随处灵修的内容、进行与范例
耶稣会的「在万物里发现上帝」与「日常行动中的默观」,都体现出随时随处灵修,让世界与日常接通在上帝的创造与作为里,引导人明白世界与万物,并如何在世界生活。笔者所提出的随时随处灵修是基于三一神的信仰,即上帝随时随处的存在、乐意与人会晤的心意,以及与人同在引导人的作为。这种信仰与信念,让基督徒在随时随处都能灵修,面对无预警的风浪,随时作自我省察,活在神的尊前,其目的是随时随处与神合一。
1、随时随处都能灵修
随时随处都能灵修,意味着无论在正规或不正规的日常里,都能灵修,特别是合一的读经与祷告,以及整日灵修。大部分的基督徒在正规而正常的日常里,能维持灵修。但是,在不正规或特别的日常里,例如旅游、假期、忙碌、非常遭遇与事件等,因时间或环境不许,基督徒往往选择不灵修或省略灵修,直等到回归正规而正常的日常。因此,很多基督徒的灵修在不正规的日常里,出现了中断现象。
在不正规或特别的日常里,基督徒需要提醒自己,早起后,第一要务就是合一的读经与祷告。早起后,至少要作二十分钟的合一读经。若合一读经后,无法合一祷告,合一祷告可在上午时段随时进行。例如,在旅游车里、旅途中、忙中稍息、行路等时段。在午餐前或后,尽量抽出至少十分钟作中午灵修。晚上就寝前,至少用二十至三十分钟作晚上灵修。因此,在不正规或特别的日常里,圣经与灵修笔记簿必须随身携带。
在没有携带圣经与笔记簿的状况之下,不少基督徒也会放弃灵修。在这种情况,基督徒以回忆过去合一读经的内容来读经。例如,若忆起创世记第一章上帝的创造,虽无法记忆细节,但利用自己的记忆,知道上帝的创造是话语创造,是「好」的创造。因此,基督徒可归结上帝的作为是使用话语的奇妙创造作为,上帝创造的旨意是「好」的,上帝的属性是全能与善的。按自己回忆而读出得这三点主动读经内容,也足够进行接续的被动读经。
基督徒在谦卑安静片刻来迎接圣灵的引导之下,至少进行如下反思:我是否具有上帝的作为、旨意、属性呢?我无法具有上帝般的行为、心意与性情的原因是什么?我是否像上帝一样使用言语来行出奇妙事呢?今日我要像神一样,该如何使用言语来行出奇妙事呢?向谁?在什么时间?要具体落实什么事呢?
合一的读经后,再按照合一祷告的三个阶段与规范,在空档时间,作合一的祷告。在午餐前后,进行中午灵修;在晚上就寝前,再作晚上灵修。这些清晨、中午、晚上灵修的内容,可记录在空白纸上。若没有纸与笔,不作记录也无妨。若没有圣经与笔记簿的情况持久,这种方式的灵修还是需要持续。没有圣经与笔记簿,不能成为基督徒中断灵修的理由。
无论在正规或不正规的日常,基督徒都当提醒自己要持续合一的读经与祷告,并整日灵修。这是基督徒生活中无法妥协的必要部分。没有灵修,基督徒就难以期待与神的属性、旨意、作为合一的生活,甚至会与神脱节。
2、「五分钟」静默:面对无预警的风浪
a 「五分钟」静默的定义
「五分钟」静默是在日常面对无预警风浪时,藉着静默的四个阶段,面对与平息风浪、深层聆听神与专注神,并预备自己说出与行出合乎上帝的话。正如大卫在惧怕时,向上帝祷告说:「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诗56:3)箴言的作者强调:「忽然来的惊恐,不要害怕……因为耶和华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守你的脚不陷入网罗。」(箴3:25-26)传道书作者说:「静默有时,言语有时。」(传3:7)日常中「惧怕」的情况,就是静默的「有时」。因此,面临「忽然来的惊恐」或「惧怕」风浪时,要立刻进行「五分钟」静默。
「五分钟」静默的「五分钟」,意味着一个时段,而这个时段因人与风浪之情况而异。有的人可以在五分钟完成「五分钟」静默,但亦有人需要五十分钟、五小时、十五小时,甚至三天。若一个人的风浪在三天之内无法平静,这种风浪多与内在自我的扭曲或伤害有密切关系。这种风浪难以在「五分钟」静默获得平息,需要藉助向内的灵修来面对处理。
b 「五分钟」静默要何时做?又如何做呢?
「五分钟」静默不是常态性静默,是面对突发性风浪时的静默。在日常中,基督徒当提醒自己,一有风浪,就立刻进行「五分钟」静默。换言之,风浪一来,就要「五分钟」静默。「五分钟」静默的进行方式,与向上灵修的静默相同。当基督徒面临突然的风浪侵袭,第一要务是要紧急而迅速地暂停一切所欲之言语与行动,杜绝发出即兴或情绪性言行。若可,离开风浪的场景,免去风浪的持续冲击。
第二,暂停言行后,紧接着进入叫醒耶稣的阶段。事实上,叫醒耶稣是「五分钟」静默中最关键的阶段。因为在叫醒耶稣中,风浪就能平息。在叫醒耶稣中,基督徒要不断地求救耶稣,向耶稣叫喊「丧命了」。若「丧命了」的呼叫情况稍有轻微,接着在唤醒自己中,把自己的生命与生活的主权,并对风浪的认知与解读的主权都交给耶稣。在叫醒耶稣的等候耶稣里,要聆听与目睹耶稣对风浪的斥责与作为,直到风浪全然平息。
第三,风浪平息不表示要结束「五分钟」静默。因为,风浪平息是治标,在静默深层的聆听神与专注神里的变化经历才是治本。在深层的聆听神里,基督徒要聆听上帝对于处在风浪,对惧怕风浪的自我状态所发出的声音,并且在完全被上帝的话语主宰与掌管中,经历软弱、胆怯、无力、自傲等的消除。在深层的专注神里,基督徒要专注上帝对处在风浪的自己,所显出的上帝的属性、旨意与作为。在集中仰望上帝的属性、旨意与作为中,基督徒要让自己被上帝的属性、旨意与作为主宰与掌管,让原先心中凸显的自我、他人、事物、事件与世界等,感到渺小。基督徒有了这种在深层的聆听神与专注神的经历,日后再遇到同样的风浪,不仅对风浪的惧怕、胆怯变得微弱,也能缩短平息风浪的时间。因此,基督徒在深层的聆听神与专注神的变化经历,对风浪有治本的作用。
第四,「五分钟」静默的最后阶段,是预备自己说出与行出合乎上帝的言行。合乎上帝的言行,是主权交主的言行、全然靠主的言行、尊神为大的言行、信心不畏惧的言行。在「五分钟」静默的出口,基督徒以这种言行再次回到日常,活在合乎上帝的言行,并与神合一。
c 「五分钟」静默的范例:晓婷的经历
当我结束晚上的课,离开学校到地铁站的路上,一直是兴奋而喜乐的。在等候地铁时,我与丽丽同学说话,忘了搭车。但感谢主,还是搭上了末班车。当我到了家,我的先生在门口向我破口大骂说:「妳怎么搞的,这么晚才到家。妳为什么不接手机,难道不知道我多担心吗?以后不要去上课了」。当时我被先生的怒言弄得目瞪口呆,非常气愤。若是过去,我就与先生拚了。但不知何因,我突然想到自己正在面对「风浪」,要紧急进行「五分钟」静默。
我连忙去了洗手间,把门关上,坐在马桶上。一坐下,眼泪夺眶而出,心里非常委屈。我一直用双手摀住口,不想意气用事或口吐恶言。我向耶稣祷告说:「耶稣啊,请祢平静我心中的怒气。耶稣啊,我晚上上课,不就是为了要更服事祢吗?我去上课,也是我先生鼓励与催促的。难道,我真的要不上课吗?我该如何呢?」
我一直无法停止哭泣。过了一会儿,心里不再烦躁,就向耶稣说:「耶稣啊,请祢向我说话,我愿听祢的声音。求祢的声音压住我先生的怒言,平息这怒言带给我的风浪。」我知道耶稣向我说话:「晓婷啊,妳先生的怒言,是因担心妳、爱妳才说的。他给妳打过电话,但妳的手机是静音状态,是妳没有接。上课结束后,妳忘记调回手机声量。妳比原来回家的时间迟了很多,先生担心出状况。他原想去地铁站接妳,但从地铁站到妳家有很多路径,妳总是按照当天的情况决定路径。因此,妳先生怕接妳,误走了路。」
我发现,我一直在意先生的发怒与怒言,却没有想到他发怒的原因,更没有看到自己没有调回手机音量的问题。我向耶稣祷告:「耶稣啊,感谢祢让我发现我的问题,我有错。感谢祢给我好先生。他爱我、担心我。我要向他道歉。」之后,我又发现易怒、情绪化的自己。我需要让耶稣来主宰我的脾气与情绪。我更看到耶稣对我的怜悯与忍耐,祂要求我也能像祂。最后,我感到心里的平静与温暖、上帝爱的充满。然后洗了脸,走出洗手间。
没想到,先生在洗手间门外站着。他的脸满是惊吓、不知所措。我向他说:「老公,都是我的错。我下课晚了,没接手机,也没打电话给你。你生气是应该的,谢谢你,担心我。」然后抱住他。我知道先生被我的言行吓呆了。因为他没有想到我竟然会说这种话,有这种行动。他连忙跟我说:「我不该向妳发怒,对不起。课还是要上。」
感谢主,让我藉着「五分钟」静默,对先生的怒言带给我的风浪,没有作出情绪性回应与反击。反而在静默叫醒耶稣中,我求救耶稣,听到耶稣的声音,明白事情的真相,靠耶稣的力量,不被风浪摆布,能说出合乎耶稣的言语,向先生道歉。经由这次「五分钟」静默的经历后,我更加提醒自己,把脾气与情绪交给耶稣,让耶稣管控,减少了我的脾气与情绪「发作情况」。更奇妙的,原来我与先生经常争吵的情况大大改善,能更加容忍、相爱,并且改变了夫妻关系。
3、外观内察:随时随处藉观察周围对象作自我省察
a 外观内察的定义
自我省察对基督徒灵命的重要性不必赘述。大卫在祷告中求神「鉴察」他,以能知道自己的「心思」,心里「有什么恶行没有」,好使自己「走永生的路」(诗139:23-24)。先知哈该敦促对重建圣殿冷感的被掳归回以色列人「要省察自己的行为」(该1:5、7)。保罗强调基督徒要「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省察有信心没有」,并「察验自己的行为」(罗12:2;林后13:5;加6:4)。
笔者所提出的外观内察,也是自我省察的一种。这种省察不是对自我言行的悟性或道德性省察,乃透过用肉眼观察到的周围的大自然、景观、物体、人等,在神面前作自我省察。外观内察的目的,是在省察自我中,让自己再次活在神的属性、旨意与作为里,能与神合一。
傅士德在论及基督徒的属灵操练时,也提出对大自然的观察。但他的大自然观察,是一种「研究(study)」的属灵操练,藉助观察大自然,与大自然「作朋友」,其目的是从大自然接受教导。(注55)与傅士德的研究大自然相比,笔者的外观内察虽是对大自然作观察,但其重点不在研究或从大自然本身接受教导,乃是透过观察大自然与上帝的关系,进行自己与神合一的省察。
b 外观内察的两种模式
外观内察有两种模式。第一模式是比较观察模式。这是以神所创造的大自然为对象的外观内察(伯38:8~41:34;诗8:3-4;耶24;摩8:1-3;太6:25-34)。第二是置换观察模式。这是以非大自然的人造物品等为对象的外观内察(耶6:16)。笔者用下列图表来说明两种模式。
1)第一模式:比较观察模式
步骤 | 方法与内容 |
第一步骤:选择与观察 | 1、选择观察对象:观察对象必须是在观察者现今所在处,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大自然。例如,周围可见的山水、星宿、动植物、人等。2、观察:名称、特征、外表、性质、特性、机能、价值、目的等。 |
第二步骤:观察对象与上帝的默想 | 观察对象是上帝的创造,思想上帝对观察对象的护理、带领、眷顾、信实、作为等。 |
第三步骤:藉观察对象,省察自己并与神的合一生活 | 1、上帝对观察对象有如此护理、带领、眷顾、信实的存心(属性)、旨意与作为;那么,上帝对我会有怎样的存心(属性)、旨意与作为呢?2、我是否相信上帝对我的护理、带领、眷顾、信实呢?我的信心行动是什么?我的信心是否出了问题呢?3、藉着这次的外观内察,我要悔改什么?该如何调整自己,我调整自己的具体行动是什么?我该如何才能活在神的属性、旨意与作为里,与神合一? |
2)第二模式:置换观察模式
步骤 | 方法与内容 |
第一步骤:选择与观察 | 1、选择观察对象:观察对象必须是在观察者现今所在处,能观察到的非大自然的人造物品。例如,周围可见的桌椅、镜子、垃圾箱、电灯、碗碟、地板等。2、观察:名称、特征、外表、性质、质料、特性、机能、价值、目的等。 |
第二步骤:比较省察观察对象与自己(藉置换) | 以自己来置换观察对象,反思观察对象都有如此的特征、外表、性质、质料、特性、机能、价值、目的等,我是否能如此?会不会与观察对象一致?为什么不能如此或一致? |
第三步骤:省察自己与神合一的生活 | 1、省察自己该反省哪些具体事项?我的问题在哪里?2、省察该如何调整自己,才能活在神的属性、旨意与作为里,能与神合一? |
c 外观内察的诸问题
第一,观察对象最好是在现今所在处,用肉眼能观察的神的创造或人的制作物。除非有特殊情况而无法用肉眼观察对象,可用记忆来选择观察对象。
第二,在进行外观内察时,内察只能适用于自己,不能替他人作内察。另外,外观内察中,不能对观察对象(特别是人的观察)进行任何的批判或论断。若不然,自我省察就无法进行。
第三,外观内察的关键与目的,不是在掌握外观内察的程序与方法,乃是反思调整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活在神的属性、旨意与作为,并与神合一。
d 外观内察的范例
1)比较观察模式的范例
第一步骤:选择与观察
a)观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内的黄河
b)黄河观察
(1) 看到黄河,因黄浊的河水而得名。
(2) 黄河不仅水黄,而且湍急地流着。黄河历经数千年仍绵延不绝,依旧气势磅礴。
(3) 看到在河畔有人钓鱼。这表示黄河虽黄浊,仍有鱼生存与生活。
第二步骤:观察对象黄河与上帝的默想
a)黄河是上帝的创造,在上帝的护理之下,在中华大地数千年川流不息,仍未间断。一方面,我看到上帝对黄河的护理与眷顾是不变的;二方面,在上帝的护理与眷顾之下,黄河仍生命活泼、川流不息。这都反映上帝对黄河的眷顾的属性、旨意与作为。
b)上帝让黄河绵流不断,希望黄河继续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这是上帝对黄河的旨意。黄河仍然有鱼让人获食,有钓鱼之悦,这是上帝对黄河的旨意。我听说黄河的黄土对河水的污染有净化作用,这是上帝对黄河的作为。
第三步骤:藉观察对象,省察自己并与神的合一生活
近来,我因工作的困难,心里会想,上帝是否仍然保护我,我是否仍为上帝眷顾的对象?但我看到黄河,上帝数千年来对黄河都如此信实而不变地护理与眷顾,何况是我呢?我对上帝是否眷顾的疑问,显然是多余的,也是对上帝的不信仰行为。我比黄河更贵重,我相信上帝眷顾的属性、旨意与作为,在我的难处中一定与我同在,带领我克服难关。我不应该惧怕公司上司给我的麻烦与批评,我要正面迎接,改善自己的过失,减少上司对我的批评。其实,上司的批评是有上帝的心意,是我再次经历上帝的作为,与上帝作为合一的机会。
上帝创造黄河,希望它发挥功能与作用,上帝对我也有如此的旨意。我在地上,应当成为荣耀上帝的人,见证上帝,为上帝作光作盐。我要向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邻居,开始打招呼,发出爱邻舍的作用。
黄河里有鱼,黄河容纳鱼,让人在黄河畔钓鱼并乐在钓鱼;上帝也希望藉着我与我所拥有的,让人有益,使人欢愉。这是上帝对我的旨意。我要对我的同事发出益人与悦人的作用。从明天上班开始,我要主动地帮助同事,对同事说鼓励的话,也开始对一家育幼院奉献金钱。
感谢神,让我藉着黄河的外观内察,再次晓悟我依然是上帝眷顾与保护的对象。我要发挥上帝给我的角色与作用,特别在益人与悦人方面,让我的生命与生活,再次有机会活在神的属性、旨意与作为里,并与神合一。
2)置换观察模式的范例
第一步骤:选择与观察
a)观察对象:房间角落的垃圾箱
b)垃圾箱观察
(1)用塑胶制作,作用是收各种垃圾。
(2)当人扔下各种垃圾时,它都接受,并没有拒绝。
(3)坐落在角落或不显眼的地方。
第二步骤:比较省察观察对象与自己(把自己置换为垃圾箱)
a)我是否像垃圾箱一样,接受他人给我的各种「垃圾」呢?这些「垃圾」是他人丢弃的事、不愿意做的事、他人厌恶的事。我在面对这些「垃圾」时,是否照单全收,还是选择性接受或直接拒绝呢?
b)当他人不重视我或藐视我,把我放置在角落或不显眼的地方时,我的反应会如何?我是否能受得了?我会不会气愤?我肯定无法接受他人的藐视。
第三步骤:省察自己与神合一的生活
我发现我对他人丢弃、不想做、厌恶的垃圾,不能接受,更不想做。我认为这些给我的垃圾,是对我的藐视。我今天藉着垃圾箱的观察,发现我对他人给予的垃圾是选择性地接受,也会拒绝。当我安静地思想这些垃圾,垃圾不全是坏事。我不需要一味地、情绪性地拒绝。我虽然不能像垃圾箱,完全接受所有垃圾,但有些还是要接受。我相信他人给我的垃圾,有上帝的心意与旨意;我要从上帝的心意与旨意的角度,来迎接与接受,发现这些垃圾中的上帝的旨意。从今天开始,当他人把不愿意做的事交给我时,我不应该一味地看作为垃圾;反而要在这些垃圾里,发现神的旨意,让我能与神的旨意合一。
我发现,当他人不看重我,把我放在角落或不显眼的地方时,我的心总是不平而气愤。我当向垃圾箱学习,不需要立即生气,要倚靠神给我的力量来安分守己,忍住气,作榜样。有一天,他人会藉着我守住本分,作好榜样,会肯定我。从今天开始,当他人把我放在角落或不显眼的地方时,不必生气,反而对神说:「上帝啊,祢在这件事上,要显出怎样的旨意与作为呢?我期待祢。我愿意与祢的旨意与作为合一。」
感谢神,藉着垃圾箱的观察,我对他人给我的垃圾有了新的想法与态度,不像过去一味地拒绝,而能开始学习接受。当我被人看不起时,也不必心怀不平,当提醒自己做好本分与生命的榜样。在接受垃圾的事上,让我继续活在神的旨意与作为,并与神合一。
4、耶稣生平默想:随时随处默想耶稣来自我省察
a 什么是耶稣生平默想?
耶稣生平默想是在随时随处以默想耶稣作自我省察,其目的是与耶稣合一。耶稣提出自己「柔和谦卑」的属性,劝勉人「学我的样式」(太11:29)。保罗敦促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像他一样「效法基督」(林前11:1),并对腓立比信徒说,他要「效法」基督的死(腓3:10)。他更劝勉以弗所与歌罗西的信徒既然「学了基督」,就应当脱去旧人,穿上有主形像的新人(弗4:20-24;西3:9-10)。
在耶稣会「伊纳爵属灵操练(the spiritual exercise of Ignatius of Loyola)」第一阶段的省察己罪之后,从第二至第四阶段,是以耶稣基督生平默想作属灵操练。在这里,耶稣的生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基督降生后,到耶稣受难前(客西马尼园被捕之前);第二,受难时期(客西马尼园被捕后到复活前),第三,从复活到升天。(注56)
笔者对耶稣生平提出四分段。笔者认为作为约瑟与马利亚儿子耶稣的生,不是从马槽降生开始,乃是天上的圣子离开天上宝座开始。耶稣离开天上宝座,藉圣灵感孕在马利亚,并经由马利亚母腹怀胎过程之后,出生在马槽。换言之,耶稣降生在马槽前,已经开始了祂的生涯,这段马槽降生前的耶稣生涯是不容忽视的,这是耶稣生平的第一段。耶稣的第二段生平,是从降生后直到客西马尼园被捕前。这是耶稣人生最灿烂时段。因祂身为弥赛亚,活出人类救主的生涯。第三是从耶稣被捕开始,受难、钉十字架、受死、埋葬,直到复活前。这是耶稣生平的高峰时期。耶稣藉着受难与受死,完成了父神救赎的旨意与祂人生的目的。第四是从耶稣复活到升天。这是耶稣的得胜时期。耶稣证明了自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另外,耶稣会的耶稣生平默想是基督徒藉着默想耶稣,进入耶稣生平每一时期的每一细节,其目的是与耶稣同行。笔者提出的耶稣生平默想,是基督徒在观察、比较与省察自己与耶稣事迹的言行中,效法耶稣的属性、旨意、作为,最终目的是与基督合一。
b 耶稣生平默想的方法与内容:四个步骤
步骤 | 方法与内容 |
第一步骤:选择耶稣生平中的一段事迹 | 在耶稣的四段生平时期里,选择其中一段的生平事迹。例如,圣子耶稣离开天上宝座的事迹;圣子被圣灵感孕,在母腹里的生活;耶稣出生后逃亡到埃及;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谈道的事迹;耶稣被捕后,在彼拉多面前受审;耶稣被钉在十架的光景;复活的耶稣主动寻找不信祂复活的多马的光景等。 |
第二步骤:观察耶稣的言行 | 观察选择的事迹里,耶稣的一切主动或被动的态度、言语、反应、行为等。 |
第三步骤:把自己置换为耶稣,作比较 | 若我是耶稣,我在同样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态度、言语、反应与行为呢?若他人对我态度不善,行为粗鲁,我的反应会如何?我会有耶稣般的言行吗? |
第四步骤:省察与感恩 | 省察自己的态度、言语、反应与行为,在哪些方面与耶稣有出入?为什么不能与耶稣一致?例如,面对他人的不善态度与行为,我是否有气愤反应?为何我的耐心与怜悯之心不足呢?当为哪些事悔改?面对他人的不善态度与行为时,我当如何具体地效法耶稣,与耶稣合一呢? |
c 耶稣生平默想的诸问题
第一,在选择耶稣生平时,必须选择耶稣生平中的一段事迹。若选择太多内容或情节过长的事迹,观察与省察内容不免会遗漏。例如,路加福音二章41至52节的孩童耶稣的父母以为祂走失之事迹里,有两个事迹情节:其一是耶稣与教师们的互动(路2:41-47),其二是耶稣与祂肉身父母的互动(路2:48-52)。此时,选择其中一个事迹作耶稣生平默想,较单纯而更能专注观察与省察。若选择两者都做,先做完耶稣与教师们的互动事迹,再做耶稣与耶稣父母的互动事迹。
第二,观察与默想的对象要集中在耶稣自身,即耶稣的主动或被动的言行。至于在耶稣事迹里出现的他人,除非影响耶稣的被动言行之外,不必观察,也不需默想。因为耶稣生平默想的核心在于耶稣,而不在他人。
第三,无论作观察或反思,必须作记录。特别在第四步骤的省察与感恩里,必须记录与耶稣的属性、旨意、作为合一的具体落实行动。因为耶稣生平默想的关键与目的,不只在默想,乃在落实。藉着默想耶稣生平具体与耶稣的属性、旨意、作为合一。因此,记录有助于落实实践。
d 耶稣生平默想范例
第一步骤:选择耶稣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与教师谈论的事迹(路2:41-47)
第二步骤:观察耶稣的言行
耶稣的父母在耶路撒冷过完逾越节,在返乡的路上,未见到耶稣。父母心里着急,便赶回耶路撒冷寻找耶稣。过了三天,父母在圣殿里找到耶稣。那时候,耶稣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6-47)。
在这里,耶稣虽是十二岁,祂仍是圣子,是全能、全知的上帝。祂在殿里与教师谈论的内容,不外乎是旧约的律法与上帝之道。耶稣是全知的上帝,任何教师或教师的总和皆不能与祂相比,但耶稣能听取教师的讲述。祂「一面听,一面问」(路2:46),显出耶稣谦卑、忍耐的属性与行为。
另外,耶稣是三一上帝的一位,祂是旧约律法的制定者与颁布者。祂不应该是听者,而应是讲论者,但祂还是「一面听,一面问」。在耶稣的应对里,并未对教师斥责与批判,反而让人感到「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7),显出耶稣柔和与智慧的属性与行为。
第三步骤:把自己置换为耶稣,作比较
若我是当时的耶稣,我是否会「一面听,一面问」呢?我肯定会一面讲,一面教训。我的应对会不会充满斥责与批判呢?我能让人感到希奇我的「聪明」和「应对」吗?还是感到惊吓与畏惧呢?
第四步骤:省察与感恩
从耶稣的事迹看到,若我在那个处境里,我不会是「一面听,一面问」,反而处处告诉人:「旧约律法是我制定的,我最清楚,你们应该听我的。」我会看不起教师的讲述,我的言语会充满攻击批判。因此,我根本不具备耶稣谦卑、忍耐的属性与行为。耶稣的回答让人感到「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而我的斥责与批判,肯定让人感到惊恐。我也没有耶稣的柔和与智慧的属性与行为。
我要效法耶稣的谦卑、忍耐、柔和、智慧,要与耶稣的这些属性与行为合一。从今以后,当我与专业知识、经历不如我的人说话时,要提醒自己像耶稣「一面听,一面问」,与耶稣的谦卑忍耐合一。我更要谨慎言语,不能有直接性斥责或藐视性批评,要效法耶稣,有耶稣柔和、智慧的属性与行为。
5、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coram Deo)
a 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的意义与重要
加尔文强调基督徒「在神的尊前(coram Deo)」的生活。对加尔文来说,活在神的尊前是基督徒在世生活的重要信仰准则,正如侯敦(Michael Horton)说:「加尔文视生活的每一方面,皆为在神的尊前。」(注57)加尔文的在神尊前,无论在他的《基督教要义》或其他圣经注释书里,都不难发现。(注58)李承久(Seung-Goo Lee)认为加尔文重视人要成为在神尊前的存在,这意味着基督徒「对自己要有罪人的认知、上帝称义道理的接受、笃信上帝、深知基要信仰(从永恒的上帝拣选)、对救赎的确据」。(注59)他更指出,在神尊前,让基督徒成为圣洁的人。(注60)因此,加尔文的在神尊前,是基督徒成为圣洁人的关键因素。
另外,加尔文在注解提摩太前书与彼得前书时,对在神尊前作出意义性解释(提前6:13;彼前3:4)。(注61)对提摩太前书六章13节的「在神的面前」与「在基督的耶稣面前」,加尔文解释彼得在强调基督徒面对不敬虔人的死亡威胁时,应当闭上自己的眼睛,定睛上帝,因上帝是把死亡转变为生命的神。(注62)加尔文认为彼得在彼得前书三章4节里,提醒基督徒妻子不要重视外面的装饰,反而要担心什么是「在神的面前」更贵重的价值。(注63)对加尔文来说,「在神的尊前」是高举上帝绝对主权之下,基督徒在世应当活出的不畏惧的见证生活,并把眼目从世界转向上帝更高价值的追求生活。
活在神的尊前与德国神学家潘霍华(又译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主张的「非宗教的基督教(religionsloses Christentum、religionless Christianity)」有相关性。在二十世纪纳粹主义统治之下的德国,潘霍华严肃质疑「对今日的我们,到底真正的基督教是什么?到底基督是谁」?然后大胆地宣布「无论是用神学或敬虔的言语,必须告知宗教的时代已经过去,内在与良知的宗教时代也过去。我们正走向一个完全无宗教的时代」。(注64)潘霍华更批判过去一千九百多年,基督教一直处在「先验的宗教(religious a priori)」里,并主张这种「先验(a priori)」根本不存在。(注65)之后,潘霍华再质疑,基督如何能成为「非宗教的主」?「非宗教的基督教(religionless Christianity)」是什么?并强调基督不是「一个宗教的对象」,乃是「世界的主」。(注66)对潘霍华来说,宗教行为不是在发展信徒,乃在世俗世界里「参与上帝的苦难」。(注67)
周学信把潘霍华的「非宗教的基督教」意义,归纳为三点:「圣洁入世」、「责任神学」、「祕密操练」。(注68)「圣洁入世」并非只是入世的美德,乃是「全心全意地向世界敞开心胸」,「在世界与上帝一同受苦」;「责任神学」是对上帝与现实负责;「祕密操练」是认同世界,不失去基督徒身分的操练,最终保证「在耶稣基督的十架上,上帝与现实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69)
毋庸置疑,潘霍华的「非宗教的基督教」,在神学、敬虔、先验的宗教逝去的时代里,高举基督是「世界的主」。(注70)他并非藉「非宗教的基督教」来否定宗教的存在,或否定神,或让人离开教会。反而,他向基督徒吶喊基督教要成为真正的宗教,敦促基督徒在世界与现世里,不与世界隔离、无关,要活出基督是主,参与现实的苦难。对潘霍华来说,「非宗教的基督教」是因着活在上帝与基督的尊前,而能活在苦难现实里面。
笔者认同加尔文在神绝对主权之下,神的尊前与潘霍华具「非宗教的基督教」意义的在基督尊前。与加尔文和潘霍华相比,笔者提出的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有三方面意义: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追随圣灵,以及活在神的律而能自律。笔者认为这三种意义的神的尊前,不仅涵盖加尔文的神的尊前与潘霍华「非宗教的基督教」的基督徒在世界的道德生命、价值观、现实参与,更能在世界里体现与神合一。
当基督徒能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在日常与现实生活里,不仅能显明基督徒的道德生命、价值观,更能把上帝的话注入现实,参与现实,与神的话语合一。随时随处追随圣灵,是随时随处都被圣灵管理与控制,具有圣灵所赐的道德生命与价值观,进一步不被现实环境支配,能深入现实,与圣灵合一。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律而能自律时,基督徒的日常与生活被上帝支配,能活出被上帝支配的自律生活,表现基督徒的道德生命与价值观。不仅如此,基督徒活在现实中,不被现实支配,与神的属性、旨意、作为合一。因此,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是一个与神合一的基督徒生命与生活的写照。
另外,从灵修的意义来说,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是基督徒在静默、独对,以及落实整日灵修的至高生命表现。因此,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是向上的灵修的最后进程,也是末了阶段。
b 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尊前的内容
1)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
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就是在日常与生活中行出圣经。从灵修层面来说,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首先要遵行每日清晨合一读经的内容,并在中午与晚上灵修里,忠实地检验与反思合一读经的落实内容。因此,整日灵修是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的基础与前提,两者紧密相连。
第二,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意味着上帝的话语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人际关系里都能适用与落实,显明基督徒的道德生命、价值观。不仅如此,随时随处遵行神的话语是把上帝的话注入现实里,在现实生活里经历上帝的话语,与神的话语合一。
不少基督徒对遵行神的话,采取保留与回避的态度。因为,他们对遵行神的话设定一种「国情」或「领域」。例如,他们认为在商业、税务、交易、法庭、就职、升职、项目投标、教育、政治权力、公司营业、学术研究与写作、人际关系等的国情或领域里,若要遵行神的话,在这些领域的工作与计划就无法进行,只能选择离职或结束工作。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基督徒,上帝的话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里,无法遵行与落实,更无法期待与神合一的生活。
2)随时随处追随圣灵
随时随处追随圣灵,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随时随处顺从圣灵(罗8:1-17)。在任何情景之下,都顺从圣灵的指教、提醒、引导、浇灌、圣洁、感动、更新等工作(约15:26;约16:13;罗5:5,15:16;加5:18;帖前5:19;多3:5)。因随时随处顺从圣灵而能被圣灵管理与控制,基督徒就不被现实的道德观、价值观、环境等支配,反而深入现实、超越现实,在现实里与圣灵合一。
第二,随时随处追随圣灵,意味着随时随处不顺从肉体(罗8:1-17)。保罗强调圣灵的事与肉体的事,是相斥相仇的。因为体贴肉体引导人走入死亡,而体贴圣灵引导人走入「生命、平安」(罗8:6)。体贴肉体的人就是「与神为仇」,「不能得神的喜欢」(罗8:7-8)。另外,保罗也提出圣灵与肉体的情欲之间,有「相争」与「相敌」的关系(加5:17)。若基督徒「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加5:16)。因此,当基督徒随时随处能追随圣灵,一方面能随时随处顺从圣灵,另一方面在随时随处脱下自己肉体的情欲与旧人(弗4:21-24;西3:5-10),持续躲避肉体的私欲(提后2:21-22),摆脱世界的道德观、价值观,而与圣灵合一。
3)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律而能自律
活在神的律的意义,首先是活在上帝的统治律。上帝的统治律不外乎是圣经与内住基督徒心中的圣灵。当基督徒活在圣经的规范与圣灵的规律时,就是活在上帝的统治律,即神的律。基督徒的自律并不在于自我的理念、人生哲学、约束条件等的自我律,或家规家法、社会的常规、国家法律等的他律,乃在于神的律,即圣经的规范与圣灵的规律。因此,神的律高于自我约束、家法、社会常规、国法。
另外,基督徒自律的动力并非在实现自我,或体现道德风范,乃是让自己活在神的律里。因此基督徒自律的动力不在自己,乃在圣经与圣灵规律。圣经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来4:12),圣灵让人有能力(徒1:8)。唯独活在神的律的圣经与圣灵里,基督徒才能拥有神的律之下的自律。
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律,而能自律的具体表现与遵行神的话语的行为,以及追随圣灵的表现是一致。这些行为与表现,必须以结果实来获印证。遵行神话语的果实,是在日常与现实里,洁净行为、不得罪神、不趋向非义之财、过公义的生活、不持续犯罪、彼此相爱(诗119:9、11、36、40;约壹2:3-6,3:11)。追随圣灵的果实,是圣灵的九个果实(加5:22-23)。因此,基督徒是否处在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律而能自律,必须看是否能结出圣灵的果实。这些遵行神话语或圣灵的果实,都能产生基督信仰的道德生命、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中与神合一。总之,随时随处活在神的律而能自律的终极目标,不是随时随处经历特别的神祕现象或显示特异功能与能力,乃在结出遵行主道与圣灵的果实中,与神的属性、旨意、作为合一。
活在神的尊前↔
活在神律(神的统治律)里↔
活在神的话里与圣灵里↔
活在神律中的自律里↔
与神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