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6 爱究竟指向“谁”

爱究竟指向“谁”

青年:……深渊通向哪里?

哲人:思考爱和自立关系时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就是亲子关系。

青年:啊……明白,是的,是的。

哲人: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有了他人,原则上来说是母亲的不断献身才能维系生命。现在我们能够活在这里正是因为有母亲或父亲的爱和献身,认为“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爱”的人不应该无视这一事实。

青年:是的,这是世上最美好、最无私的爱。

哲人:但换一个角度看,这里的爱也蕴含着妨碍美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非常麻烦的问题。

青年:什么?

哲人:虽说是君临“世界中心”,但孩童时代的我们只能依靠父母生存。“我”的生命由父母掌控,一旦被父母抛弃就有可能无法活下去。

孩子们能够非常充分地理解这一点。并且,有一天他们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

青年:……的确。

哲人: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地方?那里生活着什么样的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些“对待人生的态度”靠自己的意志选择……你知道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吗?

青年:不……不知道。

哲人:我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其目标只能是“如何被爱”。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青年:被爱的生活方式?!

哲人:孩子是非常优秀的观察者。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摸清父母的性格、脾气,如果有兄弟姐妹就会衡量其位置关系、思量各自性格,在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我”才会被爱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例如,据此有的孩子会选择听父母话的“好孩子”生活方式;或者正相反,也有的孩子会选择事事排斥、拒绝、反抗的“坏孩子”生活方式。

青年:为什么?一旦成为“坏孩子”,不是就不会被爱了吗?

哲人:这是常常被误解的一点,通过哭闹、发怒、喊叫进行反抗的孩子并非不能控制感情。他们是在充分控制感情之后选择的这些行为。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青年:这也是生存战略?!

哲人:是的。“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青年:……事情终于能够联系起来了。也就是,我的学生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也是基于自我中心性。他们的问题行为源于“被爱的生活方式”,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哲人:不仅仅如此。恐怕你自身目前采用的生活方式也是基于出自孩童时代生存战略的“如何被爱”这一基准。

青年:什么?!

哲人:你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你依然停留在作为“某人的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如果想要帮助学生们自立、希望成为真正的教育者,首先你自身必须得自立。

青年:为什么你要说这种毫无根据的话?!我凭自己的能力获得这个教职并生活在社会之中,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工作,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根本不向父母要一分钱。我已经自立了!

哲人:但是,你依然不爱任何人。

青年:……哼!!

哲人: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青年:通过爱变成熟……?!

哲人:是的。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