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安提阿元素
第五章、尽得全地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祂,祂安息之所大有荣耀。(赛11:10)
在上一章,我们看见神为了成就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大使命,便不得已地对耶路撒冷教会作出了激烈的干预。司提反的死和因逼迫而四散的信徒,不单单没有令神的计划受到阻挠,反而成就了祂要把福音传到耶路撒冷以外的旨意。在这一章,我们将检视神对初期教会所预备的第二项考验,它虽然跟第一项考验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很可能比第一项更大。在这项考验中,神藉两项的新安排,来促使教会履行宣教的使命。首先,耶路撒冷教会既然不愿意作宣教的先锋,神便兴起「使徒中最小的」保罗来承担这项工作。其次,由于耶路撒冷教会不愿去到外邦人中间,神便把它的领导地位递夺过来,转交给另一间教会——安提阿教会。
其实,耶路撒冷教会并没有拒绝把福音带到地极的大使命,它只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本土的工作上(我们不妨把它看为是遵从大使命的第一步),以至忽略了对外传扬福音的工作。遗憾的是,他们这样作,与拒绝大使命是没有分别的。虽然,他们也曾遵照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吩咐,尝试将福音传到「地极」,但这样的事情只属偶然。如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中,我们便看到腓利主动接触埃提阿伯的内阁要员。可是,这只不过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使徒们并没有周详的计划和策略,要把福音传开。在教会议程中,外邦人的得救可能只是一项不必要的提案,至少,它并不具任何的迫切性(在使徒行传第十和十一章中,当我们看见使徒们对哥尼流信主的反应,竟是尴尬而不是喜乐时,就可知道,使徒对大使命究竟有多重视)。事实上,就遵行大使命一事,使徒们并没有任何清晰的目标或计划。可叹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教会的思维方式与他们是如出一辙!我们并非反对宣教,也并非反对要将福音传遍地极,要是教会中有某位信徒对宣教有负担,我们甚至会给他提供好些的帮助。但整体而言,教会的长老或领袖却从没为宣教事工定下详细的计划,即使宣教事工列入执事会的议程中,也只不过是碰巧而已!当然,我不会否认有例外的情况,但例外的情况少之又少,并不具代表性。
历世历代为不同国家带来影响的人,都不会在干着与宣教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时,突然有投身宣教的心志的。事实上,这些人之所以投身宣教,乃因他们听见了神的呼召,并因此立志以完成宣教的使命为人生的首要任务。苏格兰的马礼逊(RobertMorrison)便正是当中的一个表表者。神之所以留下这样的一个榜样给我们,目的就是要我们知道,要完成神的旨意,就必须先看到属天的异象,以及拥有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马礼逊在1782年出生。他像克理威廉一样,是个埋头苦干的人。
—–虽然做校长的叔父认为他是个无甚特别的学生,但也同时指出,他是个有决心的人。他在十五岁那年成为基督徒,此后,在每个星期一的晚上,他都会参加在父亲工作间举行的祈祷会。马礼逊除了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研读圣经外,他也决心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此外,他也加倍努力地鞭策自己,务求在学业上有好的表现。因此,他便将自己的床移到父亲工作间的一个角落,以便自己可以独自温书到夜深。他后来写道:『把父亲的工作间作为寝室的那段日子(那房子早已被拆卸),可说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时间。每逢周六晚上,我都会亲自把它打扫干净,到周日,我便可以专心祷告和默想。那里是我的睡房,也是我的书房。』
到1801年,马礼逊发现,只有在事奉神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快乐:于是,他便开始学习拉丁文来装备自己。结果,他发现自己甚有语言天分,而他亦开始考虑参与宣教工作。当他的母亲知道他的抱负时,便忧心忡忡,因为她的身体不好,因此,儿子必须要留在自己身边。为了让母亲释疑,马礼逊便答应她,只要她一日在生,他也不会离开她。
可是,他的母亲却在翌年被主接去,于是,马礼逊便在1802年11月24日,申请入读英国的一间神学院。两年后,他在「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觅得一份工作。可是,父亲的反对令他伤透了心,只是,他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还是继续的接受装备,并在1807年2月28日乘船由英国出发,启程前往中国,成为首位踏足中国的基督教宣教士。
在中国,他那种埋头苦干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再次帮助他胜过重重的困难。他在中国传了七年的福音,但却毫无果效。幸好,他后来还是能为第一个因他信主的人施浸。此后,他还是继续坚持了十八年,在这十八年间,他还是碰上了各种各样,令他不知所措的困难,但因他信主的,却不足十二位。直至他离世的那天,整个中国也只有极少人愿意信主。可是,他的工作却是打开中国福音之门的关键。若不是他,便没有今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基督徒。」
马礼逊的一生,都没有偏离神为他所定的旨意,可是,主的道路却不是容易走。马礼逊面对了不少的困难,包括家人的强烈反对、工作多年但却毫无成果的挫败感,以及来自中国政府的各种阻挠。而他之所以能在宣教史上留下佳美的脚踪,乃因他在明白了神对他的旨意后,便决心遵从它。他不单单以行动来回应主的呼召,他也有一颗绝不向困难妥协的决心,于是,他便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改变——他成功进入了中国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并缔造了往后的历史。像克理威廉一样,马礼逊也同样在挑战我们,他要求我们在听到神的呼召时,就要顺服到底,并且要「变卖一切所有的」来跟从祂。马礼逊已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榜样,那么,今天的教会和信徒又岂能有所保留呢?
当马礼逊以宣教士的身份乘船到中国时,船长对他的异象充满怀疑。在快要下船时,船长问他说:「你真的认为你可以影响中国?」马礼逊回答说:「不,先生,我不可以,但我的神却可以!」20正因他拥有遵行神旨意的心志和热情,所以中国最终还是被他改变过来了。可是,在宣教历史中,像马礼逊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神一定非常渴望我们学效这些人的榜样和勇气。而神最希望看到的,便是我们能够秉承他们的志向,为了把福音传遍万国而甘愿放下一切。先贤们在看到异象后,便随即订下一连串的计划,并把这些计划都实行出来,耶稣岂不是说过下列的话吗?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太13:45—46)
耶稣为了寻找和拯救失丧的人——那重价的珠子——甘愿放下一切,今天,我们岂不是也应为数以亿计从未听闻福音的人放下一切吗?可是,福音是不会意外地传到未得之民当中,因此,信徒必须像马礼逊一样,明白神对未得之民的心意和使命后,福音才会被传开。
初期教会在宣教这事上推搪失责的情况,真的比我们不遑多让。我们在上一章已指出,神已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中,说明了祂的旨意,此外,祂又藉这章圣经第3和第4节的对比,进一步显明了祂的心意。在第3节中,作者回顾了神的选民所面对的困难和痛苦:
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徒8:3)
那时,教会在敌人咄咄进逼之下,节节败退,信徒们亦因此被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然而,在第4节时,叙述的调子却完全改变了,它对刚刚发生的事竟只字不提: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徒8:4)
四散的信徒并没有藏匿在山洞之中,反而「往各处去传道」。我们在上一章便看到了传道人腓利是如何的把福音传开。他的工作不单单深具代表性,也能显明神的心意。当教会的元首——基督——向路加启示这几节经文的时候,彷彿正不停的说着:「我怎样才能让读者明白,我最看重的事,就是将福音传给这个步向灭亡的世代呢?」神的心总在想念着万国,也总在想念着从末听闻福音的人,亦即是那些住在地极的人。
撒马利亚在不久后,便建立了本土的教会。某天,两位耶路撒冷教会最资深的领袖——彼得和约翰——来到了撒马利亚,为的就是要视察腓利在当地所开展的工作(徒8:14—25)。他们除了对有关工作作出跟进外,还凭着使徒独有的洞察力,发现行邪术的西门并非真心跟随耶稣。他们亦代表耶路撒冷教会,对刚在撒马利亚人中间所开展的一切重要事工,表达了认同和支持。
但问题却再次出现。撒旦竞再次试探耶路撒冷教会,诱骗她们以司提反殉道前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现时的新形势。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说,在六章7节之前,使徒们一直抱着「在耶路撒冷」的心态,于是,神便藉司提反的死,以及信徒四散到犹大和撒马利亚二事,来粉碎耶路撒冷教会那种故步自封的心态。无疑,在信徒四散后,教会的范围是扩大了,但他们却随即陷入另一危机中,这危机就是,他们希望在这个比以往宽广的范围内安顿下来,换言之,他们仍然不愿到地极去!纵使他们已完成了神四份之三的旨意,但神却不会就此满足。正因这个缘故,在使徒行传第九和十一章中,我们便看到,神把耶路撒冷教会的领导角色取回来,并将它交给一间在当时还未诞生的教会。我认为,神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耶路撒冷教会仍然不肯去到地极传福音。「去到地极」乃是神最看重的使命,可是,耶路撒冷教会却一直没有重视它。
在这连串事件中,我们必须认清神的焦点。那第四个范畴——外邦的国家、地极的人民——其实乃是地球上绝大部分人口的代表。直至使徒行传第十一章为止,神的心意都是明显的:要让世界上绝大部分未听闻福音的人,有机会得闻福音。因此,我们可在第九至十一章中,看到一个强而有力的对比:耶路撒冷教会因没有切实遵从神的吩咐,因此,神便在没有征询耶路撒冷教会的情况下,另行制定了一个宣教计划。
司提反的死触发了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都不约而同的指出,神有按祂自己的旨意来管理教会的权柄。事实告诉我们,耶路撒冷教会本是神所拣选的教会,也曾是当时基督教的中心,而神之所以赋予她如此地位和职权,无非是要她履行大使命。可是,她却没有积极回应神的呼召,于是,神便只得把她的领导地位取回来。事实上,无论是教会整体或信徒个人的领导地位,都是神所赐予的管家职分,目的就是为了使神的旨意得以成就。因此,无论是教会或个人,若拒绝或忽略神的旨意,那么,他原先的领导地位便很可能会被神取回过来。神不会离弃我们,因为祂爱属祂的人,可是,我们的重要性却会有被削减的可能,就正如耶路撒冷教会的情况一样。
因此,为了将福音传给外邦人,神便引进了两件「武器」。第一件武器是一个人——一个矢志不渝地履行大使命,且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的仆人。他就是保罗。
第二,就是一个愿意支持保罗履行异象的群体——安提阿教会。使徒行传第九章细述了第一个元素;到了第十一章,则细述了第二个元素。而在九章31节一直直到第十章的中间,我们看见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耶路撒冷教会对按照神的心意,将福音传遍万国一事,一直都是充满挣扎的。当耶路撒冷教会仍然挣扎着是否依从神的旨意之际,神便在耶路撒冷以外,建立了另一个人和另一间教会来成就祂的旨意。这对比并非偶然,而是神刻意安排的。
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对差传事工的委身及开放程度,远远不足以满足当时的需要。也许,他们也从没想过要满足这需要。虽然我不能肯定他们是否真的有这想法,但我可以肯定,神为了成就祂的旨意,只得再次运用祂大能的手,把耶路撒冷教会的主权取回来。我们可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证明上述说话的真确性。这方法就是把使徒行传九至十一章的记述分为四组,当我们对经文作出这样的区分,便会发现,其中两组所说的,乃是神愿意万人得救的心意;而另外两组所说的,乃是与耶路撒冷教会有关的事。我相信,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要刻意营造对比的效果。这四组文字,都是隐藏在使徒行传中的重要信息,亦即是「安提阿元素」中的重要成分。若我们对使徒行传有所了解,便会发现它是一部很奇妙的经卷,因它能透过互相对比着的历史事件和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显明神的心意,总言之,它是一部真真正正,完全属于神的历史。
这四组纪录分别是:
1、徒9:1—30交代「安提阿元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保罗——的诞生,以及保罗踏上「安提阿」之路的经过。
2、徒9:31—43藉一连串的故事,反映了耶路撒冷教会甘于留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马利亚的心态。
3、徒10:1—11:18神尝试推动耶路撒冷教会去关心地极的人。
4、徒11:19及以下神决定放弃原先的计划,并把完成祂使命的责任交给安提阿教会。
我们现在要详细检视这四个阶段。
1、徒9:1—30交代「安提阿元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保罗——的诞生,以及保罗踏上「安提阿」之路的经过。
在使徒行传第九章,我们看见神突然以奇妙的方式,进入那位逼迫教会的元凶——扫罗,即后来被称为保罗的使徒—的生命中,并拯救了他。保罗是那种在认清目标后,便全力以赴的人(纵使他所认定的目标可能是错的)。如今,由天上来的异象重新校正了他的目标,使他得以接受从神而来,而不是从地狱而来的救恩和启示。从前,他是一心要摧毁教会,现在,他却要一心把福音带到地极的外邦人中。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对第九章所记述的连串奇妙事件,都是耳熟能详的。因此,我只想在这里指出,神在保罗生命中所作的几项工作。
首先,保罗问:「你是谁」?而神也给了他答案。保罗在信主之前,他一直认为基督教是个异端,相信耶稣乃完全违背了旧约的信仰。因此,神首要保罗知道,耶稣不单单是天地的主,也是祂的独生子。保罗在第5节曾问:「主啊,你是谁?」,跟着,他便听到一个清晰而绝对的答案:「我就是,,,耶稣」。保罗知道耶稣是谁后,便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对保罗来说,他活着就是基督,死了便有益处——因为死后比活着更能亲近耶稣。
得到「你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后,保罗便问神:他可为祂作「什么」。原来,神对保罗有一个呼召,而保罗也是为这个呼召而被造的。当保罗发问后,神便实时在尘土飞扬的大马色路上,回答他的问题:
我说:「主啊!我当作什么?」主说:「起来,进大马色去,在那里,要将所派你作的一切事告诉你。」(徒22:10)
使徒行传第九章第15节清楚地帮助了神对保罗的心意。
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徒9:15)
这不是说,神要保罗放弃他的犹太同胞,它只表示,神要明确呼召他向外邦人传福音。新约一再提及这个呼召。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保罗曾经在两个不同的场合讲述他的见证,而在这两次讲述中,他都重申了神对他的呼召:
主向我说:「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徒22:21)
二十六章17节也出现类似的话:
我也要救你脱离百姓和外邦人的手。(徒26:17)
「我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明显地,神对保罗的呼召,就是要到地极的外邦人中间传福音。保罗也一直紧守这召命:
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徒26:19)
神除了回答保罗所问,「你是谁」和「我当作什么」外,更在使徒行传九章16节还给予保罗第三个指示,就是「如何」去作工。主耶稣清楚的告诉保罗,他要为主的缘故,以及为外邦人的缘故,受很多的苦。保罗也曾明确的说,受苦乃是他呼召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徒9:16)
如此,保罗所领受的呼召才可算是完整的。此后,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到地极的使命,便一直在保罗的心中燃烧着。当然,除了传福音外,他还作了许多不同的事工。保罗又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站在神学的立场,宣告外邦人可在无需成为犹太人的情况下,直接进到神的面前。保罗也在罗马书十五章中,清楚地剖白了他的心志:
所以论到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除了基督籍我作的那些事,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甚至我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英里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就如经上所记。(罗15:17—21)
2、徒9:31—43。藉一连串的故事,反映了耶路撒冷教会甘于留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马利亚的心态。在使徒行传第九章中,主藉着保罗的探访,将福音要传遍万国的使命,清楚地告诉了耶路撒冷教会的众信徒: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色怎样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徒9:26—28)
然而,耶路撒冷教会不单单没有接受这个使命,还作出了两个与之背道而驰的行动。他们没有认真看待保罗异象,反而把他打发走。与此同时,他们则依然故我,只如常地作他们以往所作的工。接着的那段经文是神刻意放进使徒行传这个隐密信息内的,为的是要说明,信徒都不愿接受救恩要临到外邦人的事实。正因信徒拒绝大使命,所以神才不得不兴起安提阿教会。这件事告诉我们,原来教会也曾有不愿遵行大使命的时候,那么,我们今天又会否同样把大使命拒诸门外?
保罗被打发后,便只得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一个偏远而安全的地方!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徒9:29—30)
耶路撒冷教会不单单没有接待保罗,反而把他列入「观察名单」中。使徒们可能私下记录着:「他是个会扰乱教会秩序的狂热主义者,他的到来,将会破坏我们难得的安宁。因此,最好还是把他打发回家去!」。他们既不愿见到保罗,也不愿再想及这个人。毕竟,我们始终找不到耶路撒冷教会想把保罗从大数接回来的证据。
此外,第九章31节及这一章的其余部分都告诉我们,彼得和耶路撒冷教会的大多数信徒,都喜欢到撒马利亚,犹太和加利利,并帮助在那里新成立的教会。可是,耶稣在地上工作时,便已到过这三个地方,并打开了那里的福音之门。彼得带着神的恩赐和能力,在这些地区间工作,他不单单医治了以尼雅,又使大比大从死里复活,而许多人也因彼得所行的神迹而接受了救恩(9:35,42)。此外,许多人也因彼得和门徒的信心而得着安慰和鼓励。总言之,他们在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中间,建立了许多美好,而又能建立教会的工作。
这些工作本身当然没有错,只是范围不够阔。至少,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不到他们会有任何超越这个事奉范围的行动和计划。
3、徒10:1—11:18。神尝试推动耶路撒冷教会去关心地极的人。
使徒行传第十章与第九章的结尾,乃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这个突然出现的变化,显示了神已采取一个新的行动方案。神藉着两个异象——一个给彼得,一个给外邦人——来打破耶路撒冷教会惯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熟悉的事奉模式。神突如其来的给彼得一个异象,为的是要向耶路撒冷教会的领导层显明,神是不偏待人的(10:34)。虽然彼得在看过这异象后,便跟随那个到访的外邦仆人回家,并向那里的外邦人传了福音,可是,彼得却不愿把异象的所有含意都接收过来。虽然彼得终究向外邦人讲明了福音,但第十章全章的调子,都可以显出他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这工作的。我并非认为彼得不愿意遵从神的指示,我只是认为他与同行的人(第45节明确提到他们是奉割礼的人),在看不见有关异象会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的情况下,内心一直都是充满挣扎的。这是一种被动的顺服,而不是一种在使命感推动下的顺服。
彼得的话,充分流露了他不情愿的心态。他的第一句话(见第28节),简直是在侮辱对方:
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徒10:28)
彼得和同行的人,正是带着这种不情愿的心态,来处理这件为他们的种族和神学带来张力的事。有些人甚至认为,彼得根本就不愿意为他的讲道作出结论,于是,圣灵便只得带着爱与能力,直接的降临在听道的人身上,藉此证明神对外邦人的爱。这才促使彼得有感而发地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可是,骨子里他仍是不愿意看到外邦人得救。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表现得很大方得体了(就接纳不同文化的外邦人而言),但其实我们显露在别人面前的,只不过是一种傲慢而自大的优越心态。然而,神所赐的异象能使这种心态消除净尽;不止消除净尽,更会被从神而来的热诚和爱心所取代。可是,这异象只在保罗的心中燃起,而没有在彼得和同行的人心中燃起。彼得在第十章第47节又说:「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浸呢?」这句话正好能把整件事说明:彼得和同行的人的确遵从了神的带领,可是,他们的遵从,却像走过地雷阵般,步步为营。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当他们这样作时,整个宣讲福音的过程,也就被拖慢了。因此,这绝不是实践使命应有的心态。由是观之,彼得是在充满挣扎和极度不满的情况下顺服下来的。
接着发生的事就更糟了。对彼得来说,亲眼看见神的爱浇灌在外邦人身上,是一件他从未想过的事。在第十一章中,我们看到他回到耶路撒冷,并将神在他们众人身上所作的事,都向信徒报告出来。他不单单没有对有关事件作出任何的渲染,还公开地对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说,原来外邦人也有领受神话语的权利: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徒11:1)
耶路撒冷的信徒当中,至少有一部分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他们便马上与彼得争辩起来,这是我们在下一节(第2节)看到的情况。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徒11:2—3)
幸好,他们最终的结论始终是正面的(第18节)。他们的结论是,「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
他们虽然接受神也要在外邦人中间作工的事实,可是,使徒行传的余下部分却告诉我们,部分信徒仍然非常抗拒此事,因此,耶路撒冷的教会始终没有接受将福音传给外邦人的挑战。
若我们从一个严谨的法律角度来问耶路撒冷教会,他们有没有向第四个范畴的人——住在地极的人——传福音时,他们必然会答「有」。然而,若我们问他们是否有真诚、是否有迫切感和使命感,以及是否有甘愿放弃生命的决心来向第四个范畴的人传福音时,他们若是诚实的,便必然会回答说:「没有」。他们没有计划,也没有策略要在这方面遵行神的旨意。
4、徒11:19及以下。神决定放弃祂原先的计划,并把完成祂使命的责任交给安提阿教会。
到了这一刻,神必须要为眼前深具迫切性的任务另作安排,而这个新的安排也随即显露在使徒眼前:神兴起保罗,使他成为外邦人的使徒,并藉着他把福音传到地极。此外,神也兴起安提阿教会,让它来实践自己所颁布的使命,这样,耶路撒冷教会的地位便被取代了。我们在使徒行传第十一章中,最先看到的,乃是一种刻意安排的对比,之后,经文便直截了当地指出,因耶路撒冷教会不愿把福音传给外邦人,于是,神便另选其他教会来代替耶路撒冷的教会。而这教会所安排的,便是耶路撒冷教会一直在力尝试,但却始终未能作成的工。然而,取代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得先通过两个心理关口: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徒11:19)
经文告诉我们,那些被逼分散、去到当时一些著名城市的信徒,他们竟持守着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神学观念。他们来到安提阿,却「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安提阿是一个外邦人的城市,因此,看重少数的犹太人而对其他大部分人视若无睹,并假定神只想拯救一小撮被拣选的人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可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不单单深受这思想的束缚,他们甚至不断尝试感染其他的信徒,以至不少人都误以为,只有犹太人才能够或应该得救。他们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对哥尼流事件所显明,神愿意赐福外邦人一事是视若无睹、置若罔闻的(除非他们因逼迫逃离耶路撒冷,以至没有听闻此事)。
幸好,当中还有些信徒,是愿意向希尼尼人传福音的(20节)。
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徒11:20)
这里指的,乃是外邦的希腊人,而不是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当信徒愿意向外邦人传福音,让他们明白神的心意和大爱时,外邦人便都纷纷悔改接受耶稣。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1)
教会在这刻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它就是安提阿教会的诞生,有关详情我们将在稍后再作讨论。根据使徒行传第十三章的记载,安提阿教会就是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让他们展开第一次宣教旅程的教会。第十四章所记的,乃是他们的回来;而第十五章所记的,则是保罗再次的从安提阿出发,只是这次并没有巴拿巴的同行。在保罗致力把福音带给未得之民的过程中,安提阿教会一直都在背后支持着他,可以说,在推动差传事工一事上,她乃是一间模范的教会。
只是,我们必须强调一点。19和20节所记,那些敢于打破教会传统,向犹太人以外的人传讲福音的信徒,原来并不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人。「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
他们是来自居比路和古利奈。神兴起了一批新人,这批新人的特点,乃是他们敢于破除一切令人不顺服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命令的障碍。他们如此勇敢,因他们知道,不顺服这命令,就是不顺服元首基督的主权。
同样,神呼召和差派保罗出去传福音时,祂所透过的,乃是安提阿的教会,而不是耶路撒冷的教会。第十一章给我们看见,是巴拿巴亲自往大数,把保罗从耶路撒冷教会的「刑罚」中领出来的故事。在第九章之后,耶路撒冷教会可能很欣赏保罗,可是,却从没想过要与他合作,或藉着他的恩赐来令自己的事奉更有果效。保罗所得的异象,并不是耶路撒冷教会所领受的异象,因此,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认为,他们应把保罗打发掉,并且越远越好。这样,保罗便会离开她们,而且不会妨碍他们的工作。有证据显示,耶路撒冷教会的某部分信徒,在往后的日子中,仍不断的反对保罗;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一和二章便清楚地指出,教会的人总是不断的攻击他。
事实上,若神要使祂的旨意成就,祂所使用的,就必须是安提阿教会,而不是耶路撒冷教会。在这教会历史的重要时刻,基督教在全球的焦点已不再是耶路撒冷教会,而是一间新兴的安提阿教会。此时的安提阿教会,乃是新约时代中,一所以教导为主要事工的教会。此外,从使徒行传第十二章,保罗和巴拿巴带同安提阿的捐献到耶路撒冷一事,可见安提阿教会拥有比耶路撒冷教会还要强的经济实力,而保罗最终也在安提阿教会中,找到一个属于他的家,以及一可供他学习的地方(徒11:25—26)。
其他有关安提阿教会的事情,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继续讨论。但此刻,我们已清楚知道,即使「耶路撒冷教会」获得了神的拣选、被神大大的祝福、满有教导的恩赐,经历了不同的神迹奇事、享受着叫人大得激励的敬拜,但仍得要面对未可知的将来。而这情况,在今天也是屡见不鲜的。耶路撒冷若要在将来得荣耀,她就必须遵从大使命,并与神一起勇往直前。安提阿教会的诞生,显示神可以另选其他人和其他教会,来代替现有的信徒或教会。而我们若要得着神的喜悦,就必须遵行神的旨意。神并不是要用工作来衡量人的价值,神要的,乃是一批愿意遵行祂旨意的人,好让祂的工得以完成。
这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明显地,神作事的原则告诉了我们,显赫的地位、非凡的增长和成就、大有果效的事奉模式、使人复兴的敬拜等,虽然都是神赐福的明证,但都不能确保神会永远悦纳我们。若我们要永远蒙神的悦纳,我们就必须带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使命感,完成神最终的旨意—遵行大使命。若我们以遵守教会的会章为信仰生活的全部,又或以维护教会的地位、声望为异象,那么,我们的异象便很难留给下一代。第一代信徒因着渴慕神的缘故,所以都愿意付出代价来跟随主。他们看着教会的成立,看着教会声望日隆,也看着教会作出纯正的教导和训练,于是,他们便骄傲起来,认为别人也应来向他们学习。第二代信徒一般会有「我们已得着了神一切的赐福」的傲慢心态,而最容易突显这种傲慢心态的,并非他们的领袖,而是在领袖耳濡目染下成长的第二和第三代信徒。因这些信徒只看到自己所站之处,而看不到更远的地方,所以,他们都欠缺前进的力量,他们惟一可作的,就是往后退步而已。
可是,怀着大使命的人却截然不同。他们会一代接一代的向着目标迈进。这样的信徒纵使完成了某个目标,但他们的表现,却似在告诉人,他们彷彿从未完成任何目标似的。因为只要有人还没有听闻福音,只要还有初生的教会呼求他们,他们便得继续前行。
今天,我们若停滞不前,我们将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将会活在困境中!除非神在我们里面找到愿意去到地极的安提阿心态,而不是原地踏步的耶路撒冷心态,否则,我们将永远留在困境之中。今天的教会在开展植堂的工作时,往往会像使徒行传第九章的彼得那样,只想去到熟悉的地方,为我们的「大耶路撒冷教会」拓展小分堂。这是好事,但却并不足够。
请再反思使徒行传第十一章19节的话: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徒11:19)
他们都是优秀的信徒,也都愿意为信仰牺牲自己;他们的付出,也往往比我们所知的还要多。这些新约信徒,很可能亲耳听过彼得和约翰讲道,亲眼见过他们医治病人,甚至见过他们使死人复活。然而,他们却因误信对主耶稣大使命偏差和不合理的诠释,以至犯下极严重的错误。这错误就是,他们只向犹太人传福音,而没有向其他神所爱的人传福音。
我们是否有点像他们呢?这心态既然可以在新约时代的信徒中出现,那么,它也同样可以今天的教会中出现。现在正是我们把这心态改变的时候!虽然把心态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出这样的一个决定,却是一件轻易而举的事。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究竟我们要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儿女,还是要成为「安提阿教会」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