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安提阿元素

第三章我们愿意走多远?

「有人只想走到教堂钟声飘到的地方,然后在哪里安顿下来:我却只想走到地狱的边缘,然后在哪里开办一个抢救站。」史达德(C.T.Studd)

在上一章,我们明白了,我们必须在神话语的亮光中来校正我们的目标,并努力学习祂为了我们的好处而教导我们的功课。若我们稍为留意教会的历史(例如:第一章有关赖里德博士的例子,和第二章有关耶路撒冷教会历史),便会发现,每个世代的教会都会在不知不觉间,甚至在大有理由的情况下,漠视了神的旨意。我们若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努力地把神的话实行出来。

我们现在要思想的是,记载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至六章7节间的初期教会历史。这段历史涵盖的时间大约有五至十年,就使徒行传的隐藏信息而言,教会在这期间正好上了它的第一课。这课的道理很简单:祝福并不是顺服的记号,顺服的唯一记号,就是遵行神在圣经中所启示的话。

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之后,教会便进入了一个极之兴旺、满有能力和高速增长的时期。期间发生的连串事件可以用以下两句话来概括:

*每件事都因福音的缘故而发生,因此,差不多每件事都能叫人的灵魂得救。

*可是,一切的事都只发生在耶路撒冷的范围内。

让我们首先看看第一句话,即「每件事都因福音的缘故而发生,因此,差不多每件事能能叫人的灵魂得救」。这话可信吗?若我们要知道这话是否可信,就必须对每件事的不同性质,以及它们相同的结果——教会增长,作出小心的检视。

1、福音的直接宣讲:第一件发生的事,就是五旬节的祝福(使徒行传2章1至4节),那时,圣灵带着能力的降临,而耶稣基督的教会亦在那一刻在地上诞生了。圣灵不单单临到使徒中间,它也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结果——许多灵魂的得救(使徒行传2章40至47节):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浸。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使徒行传2章40至41节)

圣灵降临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福音带给失丧的人,而事情也真的如此成就了。曾经因软弱而三次不认主的彼得,如今被圣灵所充满,向那些有分要求钉死耶稣的群众,传讲基督的福音,结果有三千名男女归信了基督(使徒行传2章41节)。而且,在这批新信徒蒙恩得救后,他们所过的,乃是真正的相交和相爱的生活(使徒行传2章42至47节),这种生活,正正就是教会的基础所在。

2、神迹医治:在第三至四章,我们看见群众蜂拥而来的情况再度出现,不过,这次吸引他们的,却是另一件事:他们因使徒医好了一个瘸腿的人而聚集(使徒行传3章1至11节),而使徒也把握这传福音的机会,令许多人信了主(使徒行传4章4节)。明显地,圣灵是要让我们知道,神迹带来的,必然是作见证和领受救恩的机会。这次事件便是最好的说明。

3、凌厉的逼迫:然后,我们看见彼得和约翰被捉拿(使徒行传4章1节及以下)。门徒虽面对逼迫和反对,但因着神恩手的保护、神奇妙的带领,以及神对祷告的回应,门徒反而变得更放胆无惧,和更热切的传扬福音。而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初期教会的每个信徒,都在合一的生活中,领受了神的祝福(使徒行传4章32至33节)。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行传4章32节)

后来,彼得和约翰再次被捉拿,但结果还是一样一—在威胁和危难当中,得救的人依然有增无减。(5章17节及以下)

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使徒行传5章41至42节)

4、教会纪律:在神的带领下,在教会执行纪律处分的同时,竟也能令福音传开(使徒行传5章1至14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在钱财一事上欺骗了神和教会——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神的严惩虽然令信徒和非信徒都畏惧万分,可是,这事也令许多的男男女女得救(使徒行传5章14节)。

5、教会的内部纷争:在第六章中,我们看见,教会中的纷争和分歧(与种族有关),只要在神的带领下有适当的处理,福音仍然是可以传开的——不单单可使更多人信主(量的改变),也可令信徒对信仰更加认真(质的改变):

「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量的改变),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质的改变)。」(使徒行传6章7节)

因此,使徒行传一章8节至六章7节是教会历史中最令人神往的片段。那时,教会正以几何级数无止境地增长着。只要神的仆人寻求神的面、信靠遵从祂,那么,不管发生什么事——姑勿论是圣灵的祝福,是神迹,还是逼迫、反对、纷争或纪律的执行——都能为教会带来增长。圣经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因此,根据第二章第41节,可知得救的人数有3,000;而根据第四章第4节,则可知单是得救的男丁便有5,000,再加入第五章第41节和第六章第7节的信众,我们可知,无数的人已经得救了。无论是神的赐福,抑或是反对和纷争,它们都只会令更多的人蒙恩得救。

根据使徒行传开头这几章,我们有理由相信: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一定是教会生活的完美典范。可是,这并不是事件的真相。使徒行传的隐密信息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刚好相反。耶路撒冷教会虽然经历了复兴,可是,世界上其余99.99%,生活在耶路撒冷以外的人的光景又是怎样呢?使徒行传六章7节的情况,应是耶稣升天五年后,甚或更久的事了。换言之,教会已经连续五年录得惊人的增长和成功,可是,仍然没有信徒愿意离开耶路撒冷,把福音带到其他地方去。

因此,在看过这几章的圣经后,我们不禁要问:耶路撒冷教会要增长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信徒愿意到犹太和撒马利亚去传福音呢?(要知道,这两处地方比地极要近得多啊!)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人数要达致哪个数目,那里的信徒才会把福音带到撒马利亚?

我们在此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和提醒!我们看到初期教会的成功,增长,也看到它经历了神的大能和神的同在,可是,却看不到门徒遵从主在一章8节中所颁布的大使命。由是观之,使徒行传一至六章的教会,并不是克理威廉的教会,它只不过是赖里德的教会而已!

对今天某些非常成功的教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提醒——虽然很多本书的读者,不都是来自成功的教会,而是来自一些正在挣扎求存的教会。可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成功的教会,确实拥有前所未见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只得蜂拥地参与她们的聚会,学习她们的领会技巧、研习她们出版的书籍和录像带。这都是好的,因为他们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是,使徒行传一至六章却指出另一个事实:虽然教会在许多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可是,它始终没有履行神的旨意。这实在是一个严属的警告!神要找的,并不是一间成功的教会;神要找的,乃是一间甘心乐意顺服祂的教会。

我们的最大危机,就是当我们经过一连串的挣扎而取得成功后,便失去了为主冲锋陷阵的勇气,甚至不会再认为顺服主和寻求神的心意是一件迫切的事。这时,我们不单单不会顺服祂的旨意或倚靠祂的能力,相反,我们更会倚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身为现代教会的一份子,我们是否真的能心安理得地走上这条错误的道路?我们的聚会、敬拜、和研经班的焦点,是否只在于令「耶路撒冷」保持增长和兴旺?我们又有没有想到,世界上的其他人会因不认识基督而灭亡?若我们真的没有留意其他人的情况,我们就必须细心地读一遍使徒行传六章7节以后的经文,因为它们所记载的,乃是突然逆转了的耶路撒冷教会的命运。

事情的关键乃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勤读圣经的基督徒对这节经文一定不会陌生,可是,我们却往往不知道这节经文其实包含了两个(而不是一个)的应许,而这两个应许更有着相同的权威性和重要性。若我们能对这两个应许同样重视,我们便能避免犯上赖里德博士的错误,并能欣然踏上克里威廉的道路。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章8节)

这两句话都同样出自主耶稣的口,它们之所以特别重要,乃因它们是主在完成了地上的工作后(胜过罪恶和死亡,并藉着复活彰显了自己的得胜),准备升天前,对门徒的最后嘱咐。

第一句话是一个能力的应许: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

近代教会——特别是某些宗派——对这应许尤为重视。她们根据好些的理由,特别强调圣灵赐下能力的应许,并环绕这个应许发展出他们的一套教义和价值观。我们称这些宗派为五旬节派和灵恩派。对于她们所倡导出来的大量事工、会议、教导等,我想我无须在此向读者们多作介绍。近年来,圣灵的确在地上推动了复兴的工作,在圣灵的大能下,好些教会迅即在世界的舞台上走红。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争论个别运动的对与错,而是要指出,无数的人——包括笔者本人——都曾因着圣灵,以及圣灵的恩赐,而对耶稣有新的看见,而这样的看见,又能使他们得着激励和帮助。

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中,又作出了第二个应许:

—–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第二个应许似乎只是一句论及传福音和宣教的话,无甚特别。但事实上,它比我们第一眼看上去时更加重要。虽然这句话确是与传福音和宣教有关,但除此以外,它还告诉我们,若圣灵的临在和一切与圣灵有关的经历都是真实的,我们就必然愿意出去为耶稣作见证,甚至会愿意去到地极,把福音告诉那些未得之民。换言之,恩赐或经历,都不能作为验证圣灵是否在我们生命中工作的原则。若圣灵真的在我们生命中作工,我们就必会顺从圣灵的带领,把大使命实践出来。

耶稣指出,留在地方教会的安乐窝内,并不是圣灵对我们的带领。相反,神的心意是要领我们到四个不同的领域上,把福音传开。第一个领域就是「耶路撒冷」,即我们所居住的社区。第二个领域就是「犹太全地」,我们可视它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第三个领域就是「撒马利亚」,即与我们类似但有别于我们的人。对英国的信徒而言,那可以是法国;对美国的基督徒而言,那可以是加拿大或南美洲某地区;对新加坡的信徒而言,那可以是马来西亚。第四个范畴指的,乃是我们完全陌生的地方,亦即是「地极」——那里的人不单单语言和文化与我们的不同,并且他们所在之处,是偏远和福音未曾到过的。

因此,耶稣便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中说,若我们不愿意冲破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去到「地极」——不是为了营商赚钱、不是为了获得政治权力、不是为了建立个人的权力,也不是为了任何个人的理由,只是单单为了传讲耶稣的福音,使万民作主的门徒——那么,圣灵便没有真正的我们身上动过工。

从这角度来看,使徒行传一章8节正好为圣灵的恩赐与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圣灵在我们身上的作为,原来并不是祂的目标所在,事实上,那只圣灵要达致目标的途径而已。圣灵工作的目的,乃是要激励教会,让教会把福音带给远处的人。当然,圣灵并没有意思要整间教会的会友都走到宣教工场去,但留下来的人却必须支持出去的人,因宣教是需要整间教会都动员起来的事业。若教会在此事上不能同心合意,便是未能实行圣灵透过圣经启示出来的最终目标。总言之,除非住在地极的未得之民,知道救主耶稣已为他死了,否则,我们便不应自满,以为自己在神面前已有足够的经历。

许多基督徒正利用圣灵的祝福(达致神终极目标的途径)来完成使徒行传一章8节以外的其他目标。就此,我们必须接受神的审问。我们只是神所赐的祝福的管家,而不是主人,这意思就是:带着能力降临的圣灵,能使我们无比的奋兴,于是,我们便以为这就是圣灵的目的了,可是,这并非事实——永远都不是。

因此,某些信徒和教会必须重新检视他们对圣灵的认识。也许,他们需要作的,便是好好的思考下列例子,而不是追求另一次更深的属灵经历。威尔逊医生(Doctor Walter Lewis Wilson)是一位美国基督徒,他的福音工作一直毫无果效,他常常为此深感苦恼。

「在1913年的某天,一位法国宣教士登门造访,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圣灵是谁?』威尔逊回答说:『祂是三位一体的神的其中一个位格—–也是教导我们和引导我们的那一位。』对方挑战他说:『你根本就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威尔逊只得惭愧地答道:『事实上,对我来说,圣灵仿如不存在似的。我与祂从无接触,我想,即使没有了祂,我仍然可以平安地生活下去。』

翌年,即1914年的1月14日,威尔逊听了一篇讲道信息,讲员是改革派圣公会的格雷牧师(James M.Gray),亦即是后来慕迪圣经学院的院长。

格雷正在传讲罗马书十二章1至2节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2)

格雷倾身向前靠着讲坛说:『你们有没有留意,经文并没有告诉我们,把身体献上的对象?这对象不会是主耶稣,因祂已有自己的身体:这对象也不会是天父,因祂仍然坐高天的宝座上。我们奉献的对象,乃是已来到地上但却没有身体的圣灵。原来我们的身体,乃是圣灵在地上的居所,你想,神给我们的,是何等荣耀的职事啊!』威尔逊回到家中,俯伏在地。在那个深夜的安静时刻,他对主说:『主啊,我一直把你当作仆人,过去,我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呼唤你。如今,我把我的全人,由头至脚,都交给你。我把我的双手,四肢、眼睛,嘴巴,脑袋全献给你。由这一刻开始,你可以差这个身体到非洲去,又或使它患上癌症,让它只懂卧在床上,因这已是你的身体了。』

次日早上,两位女士来到他的办公室推销产品。他竟能立刻便把她们带到基督面前。由这一刻开始,他便开始为主过结果的生活了。其后,他在肯萨斯城创立了「中心圣经教会」(CentralBible Church),之后,又创办了「旗杆印第安人宣道会」(Flagstaff Indian Mission)、「加略山圣经学院」(Calvary Bible College)。此外,他又写了《一次看医生的传奇》(Romance of a Doctor's Visit)。此书出版后,随即一纸风行。他曾说:『就我的经历而言,我的生命在1914年1月14日的改变,远远比我在1896年12月21日得救那天的改变要大得多。』」

虽然,他最后的那句话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但他的经历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圣灵的能力大大改变了他,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件顺服神的器皿,以至神能藉着他来工作。威尔逊的例子证明了:任何因圣灵而来的经历,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圣灵与领受圣灵的人,都要有所付出:圣灵给予我们恩膏和恩赐,而我们则要把身体全然的献给祂。可是,我们往往只会强调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同时带有两个应许的使徒行传一章8节,以及刚才引用的罗马书十二章1至2节,都不容我们漠视把身体献上的行动。与圣灵相交,指的不单单是对圣灵能力的领受,也是指我们要把自己身体的主权交给祂。

教会的其中一个危机,就是常会由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而不能在极端与极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诚然,某些仓促跑到外面宣教的人,如果能先等候「从上而来的能力」,他们的工作必然会更有果效。可悲的是,今天有些教会已发现了这个道理,并且得着了圣灵中的喜乐,但它们却从不强调主的第二个应许:「—–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我在上文已经指出,这正是初期教会争论的焦点所在。初期的耶路撒冷教会确曾尝试过遵从使徒行传一章8节后半句的吩咐,只是他们不久便停止了。他们只想在耶路撒冷的范围内传福音,而不愿去到地极。

事实上,在耶稣升天之前,亦即是在主说出使徒行传一章8节那句话之前,门徒便已面对这个挣扎。耶稣复活之后的多次显现,已为门徒的生命带多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改变,可是,在使徒行传一章6节,当门徒与耶稣一起时,他们却又似乎仍然是一班完全不明白神心意的人: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么?」(徒1:6)

他们自小在旧约的熏陶下成长,所以未能完全明白神的旨意。因此,曾有学者作出以下的评论:

「『耶和华的日子』这盼望,是从旧约(摩5:18)萌生出来的。这末世的盼望包括了:外邦列国将承认:犹太人是神的选民,耶路撒冷是神拣选的圣城,非犹太人都要到耶路撒冷去,为的是要认识耶和华和祂的律法(亚8:7—23)。门徒之所以提出使徒行传一章6节的问题,乃因他们受到上述观念所影响。」”

然而,耶稣的回应却一点也不含糊: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7—8)

上述那位学者继续指出:

「耶稣的回应,是要扭转他们对未来的想法:他们要做的,就是从耶路撒冷出发,去到地极,传讲福音(徒1:7—8)。那么,下列哪一项,会是我们的选择?期望非信徒主动来到教会,

聆听神的信息,还是认真地听从耶稣的吩咐,把神的信息传扬出去?」

初期教会虽然经历了五旬节的冲击,但他们的固有观念仍未能实时被改变过来。他们以为,纵然他们在耶路撒冷安享属灵的福气,但列国的人还是会蜂拥地来到他们那里。但耶稣却有另一个想法:祂的仆人需要离开耶路撒冷,去到万国中间;正如祂昔日离开天堂,来到我们中间一样。以仆人身份「出去」的观念,正是宣教使命的本质。

因此,初期教会务要在神的话语面前,放下固有的观念。他们若说,他们并没有向其他国家传福音的责任,便是自欺。同样,他们也不可能待未得之民主动来到他们面前时,才去关心他们。因此,我们今天若抱有相同(或近似)的错误观念,以至没有循正确的途径去接触世上的未得之民,我们便必须在神面前谦卑俯伏下来。事实上,这些错误观念至今仍然存在,它们至少以三种方式出现在教会之中。

我称第一种方式为「来找我」心态。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活在使徒行传一章6节,而不是一章8节的思维中。换句话说,我们正期待世人鱼贯地来到教会的门前,以至我们看不到出去的必要——至少,我们并没有到远方去的心理准备。我们有这种心态,很可能是因我们一直以为,别人必须向我们学习,才能像我们一般的成功。这意思就是,他们必须透过我们,才能学会崇拜的方法、布道的技巧、细胞小组的实行方法、解经的技巧、以及获得圣灵恩赐的秘诀等,因此,人们必会慕名而至。这种期待尽管是美好而合理的,可是,却绝不能取代走向这个失丧的世界的行动,因世界上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教会正在举行聚会,试问他们又怎会前来参加聚会呢?除非我们主动出去,否则,即使住在教会邻近的未得之民,也不会有听闻福音的机会。

在过去一段颇长的时间,我一直居住在新加坡,所以我有幸目睹,神在过去几年,是如何的在新加坡兴起叫人振奋的作为。我所参加的教会(因我经常要到外地工作或到其他教会讲道,所以只能间中参与这教会的聚会)的人数,在十年间增长至8,000。她们的华人牧者还未到40岁,而会友的平均年龄则是22岁。每个主日,都有人在这教会的崇拜中决志信主。那里会友的委身程度也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可是,在某个黄昏,当我来到美丽的东岸公园海旁散步、祈祷,跟在那里摆卖水果、汽水或其他东西的小贩闲聊时(用华语或英语),才知道他们从没听过那教会的名字,可是,教会离开他们工作的地方却不足两英里!此外,这些小贩也从没听闻另外一间更大、会友人数多达10,000的教会,可是,这教会距离他们却只有一英里!如果在教会邻近几英里生活的人,都没有听闻福音的机会,试问住在其他地方的人,又怎能听闻福音呢?除非信徒愿意出去,向他们宣讲福音!

使徒行传一章6节的第二个现代表达方式,我称之为「圣灵会亲自动工」的神学。有些人相信,我们若有某程度的圣洁,或有神同在的表现,世人就会主动来到我们中间。这想法认为,教会总有某些能吸引世人的东西,所以,世人总会蜂拥地来到教会接受救恩。这想法可能不乏真理的支持,可是,我们却不能用一个真理来取代另一个真理,否则,我们所知的真理便不是整全的真理。若我们不遵从神的话,把福音带到地极,神的旨意便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成就。我们不可因神给了我们祝福,便以为自己与这个呼召无关。理由很明显——世上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活在我们的城市或社区中,若没有人出去向他们说个清楚,他们又怎会知道救恩是什么东西呢?

以下的歌词,出自一首著名的诗歌,我们不妨用上述的亮光来思考它的意义:

「愿祢的荣耀充满这房间,

愿它由这房间一直去到万国。

当我们聚集,要见祢面时,

愿祢的香气停留在这地方。」

除非这首歌另有含意,否则,它的意思便是:愿主的荣耀以我们敬拜的地方为起点,一直的去到万国。而我们要作的,便是继续享受主同在的温暖!这首诗的问题在于:神并没有吩咐祂的荣耀出去(从神学的角度而言,祂的荣耀已充满全地)。祂乃是吩咐我们这些已成为了祂子民的人,要像耶稣离开温暖的父家一样,离开温暖的教会,去到地极,并把福音到处传扬。

使徒行传一章6节的第三个现代诠释,就是「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福音传播四阶段观」。持这看法的人会反驳说,神呼召他们,是要他们专心发展耶路撒冷的事工。他们认为,他们要致力本土工作,直至大量的当地人得救,亦即人数「完全满足」为止,他们才会出发去「犹太」。待犹太的人数满足后,他们才会朝「撒马利亚」进发。也许,在某个遥遥无期的日子,他们便会考虑把福音带到地极去。

我们若有这样的想法,恐怕在我们出发去到地极之前,那里整个世代的人都已死去了。我在新加坡参与的那间教会,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会友人数才增长至8,000。我那位神所重用的牧师朋友曾对我说,他不可以让信徒出去,因为他们要留在教会事奉——教会正迅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事奉人手。我们若接受这四阶段观,那么,犹太和撒马利亚要等多久才有机会听闻福音呢?若我们先要把自己的地方教会建立起来,那么,地上的未得之民便只得干着等,而在我们去到他们中间之先,他们就很可能都已死在罪中了。

因此,神呼召祂的子民,要在同一时间分别去到耶路撒冷、犹太、撒马利亚和地极——我们要立即去到这四个地方。这个「向外推进」的观念,正是神完成祂旨意的方法之一,故此,神是绝对不会接受「四阶段神学」的!神直接的呼召保罗,要他去服事外邦人的教会。因此,保罗在蒙召时便清楚地指出,他要把建立耶路撒冷教会的责任留给其他人,好让自己能够立即回应主的呼召,把福音带到万国去。

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彼得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那感动彼得,叫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作使徒:)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几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加2:7—9)

神改变了吗?在获得救恩那天便蒙召,要去远方事奉的现代保罗,你现在正在作什么?教会若仍然持守错误的「四阶段神学」论,现代的保罗又怎能听从神的吩咐呢?至于现代保罗蒙召所事奉的「外邦人」,他们又应抱着怎样的心情呢?这些准信徒,理应为自己将会获得新生命而欢喜快乐,因为「保罗」已被差派,正要去到他们中间:

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徒13:52)

那些只要听到神的话便会悔改的人,他们的情况又怎样呢?我们有否想过,他们已时日无多了,根本没有时间等候我们完成耶路撒冷的工作?

保罗的立场,与这个「四阶段」的神学思想刚好相反。根据使徒行传十三章45至49节记载,当犹太人看见全城的外邦人都要来听道时,「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保罗却没有花时间来与这群顽梗之辈纠缠。

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神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的地方。(徒13:46—49)

保罗之所以迅速的去到外邦人中间,一方面,因为他蒙召,就是要向外邦人传福音;另一方面,也因外邦人不单单没有拒绝福音,甚至非常乐意的接受福音。今天,现代的保罗不单单需要我们的鼓励,他也需要我们给他发挥的空间,这样,他便能放胆的把福音传开。

我们的确可以把这四个阶段——耶路撒冷、犹太、撒马利亚和地极——看为宣教旅程中的四个驿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便有理由反问,哪里才是信徒或教会的终点站?哪里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要在哪里下车?我们要这样问,因旅程若是没有终站(最终的目的地)的话,那么,我们的事奉,便会是无目标的。

因此,「安提阿元素」给我们最重要的提醒,就是要我们完全顺服在使徒行传一章8节的命令之下。注意,它要求我们完全的顺服,因此,我们不可有任何的保留。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天父赐福给我们,并不是要我们自私地花掉这些祝福;祂赐福给我们,乃是要装

备我们,让我们有能力把祂的旨意实行出来。

旧约的以斯拉记有一个很精彩的比喻。神的百姓因悖逆神而落得被掳的下场,后来,他们终于能重回故土了。可是,这时的耶路撒冷城仍然是一片颓垣败瓦,圣经说:

那时,先知哈该,和易多的孙子撒迦利亚,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犹大人说劝勉的话。于是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都起来动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里帮助他们。(拉5:1—2)

先知发出了鼓励性的预言,这些预言对百姓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回归的百姓曾目睹圣殿和城墙被毁,所以,他们都感到无比的挫败和失落。而先知鼓励的话,却正好为百姓们带来无比的温暖和安慰。此外,先知的事奉也是大有果效的:

—–所罗巴伯,和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都起来动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

百姓和领袖们都起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他们不单单受了安慰和鼓励,还将受到激励的心转化为事奉的动力,同心起来建造神的殿。

在以斯拉记六章14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句能清楚说明先知角色的案语:

犹大长老因先知哈该,和易多的孙子撒迦利亚所说劝勉的话,就建造这殿,凡事亨通。他们遵着以色列神的命令和波斯王古列、大利乌、亚达薛西的旨意,建造完毕。(拉6:14)

百姓听到先知的预言后,便都得着了鼓舞和激励,于是,他们便同心合意的起来建造圣殿,直至完工为止。使徒行传一章8节说的,也正是上述的原则。这正好解释了,为何我们要把经文分为上下两半——上半句是激励的话,下半句则是把福音传至地极的指示。使徒行传一章8节必须应验,而应验的范围更不可单单局限在耶路撒冷。明显地,使徒行传一章8节乃是一个预言,就正如以斯拉记中,先知哈该和易多的孙子撒迦利亚所说的话一样。耶稣说:「你们就必得着—–作我的见证」。与其说这句话是应许,倒不如说它是预言来得合适。它若是预言,那么,我们就必须身体力行,才能把「福音传到地极」这事变为事实。

在近代众多的属灵伟人中,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的生平,正是对上述论点的一个最佳脚注。卫斯理的时代,教会普遍存在一种令他不能顺从神的观念,这观念令他不能把整个英国赢取过来,归给基督。于是,卫斯理便决定要与这观念抗争下去。其实,当卫斯理悔改的那刻,神便大大的赐福他,并要求他完完全全的顺服祂,然而,要满足神的要求,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卫斯理在布道)

「卫斯理在年青时,已经被英国教会按立为牧师:但自从他『火热地』为主传福音后,他的热诚便惹来许多牧师的排斥,而许多牧区也因此禁止他踏足讲坛。于是,他面对一个挑战:就是放弃在市集和田间讲道。他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他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由于他一向是个一丝不苟,并且敬畏神的人,所以他一直认为,户外敬拜是一件鄙俗的事。这想法一直令他耿耿于怀,但他知道,这是他唯一可行的路。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对他的做法予以反对,并劝他不要在公众地方讲道,理由是他应该顾全自己的名声,卫斯理却回答说:『我已将一切,包括我的名声,都奉献了给神。』于是,他跑到户外,说:『若神要我变成一个声名狼藉的人,我也甘愿顺服!』」

对卫斯理来说,接受教会的要求,只留在教会内事奉,或是完全放弃事奉,都是轻易而举的事。他过去一直相信,「正当的传道人」是不会在户外讲道的,可是,这并不是神的旨意。因此,尽管面对痛苦和排斥,他还是愿意为神摆上一切。卫斯理曾简单地说明他为主而活和事奉主的心态:「当我引火自焚时,人们便会来看这个燃烧的我。」

神要藉着圣灵,把祂的百姓燃烧起来,可是,神并不是要我们举行一场壮观得足以娱乐众圣徒的烟花汇演。祂的心意,乃是要我们把火的温暖,与这个正步向灭亡的世界一起分享。

初期教会并没有打算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燃烧自己。她们以为,神赐福给她们,乃因她们在各方面都有令神满意的表现;其实,在神的眼中,他们不单单未能顺服祂,甚至是心胸狭窄、不冷不热的,这绝对不是神所要的心态。由于在耶路撒冷「舒适地聚在一起的人」,将永远不会把福音带给这个世界,因此,神必须要激烈地干扰他们—这正是我要在下一章说明的内容。当然,若我们没有按使徒行传首几章的「安提阿元素」而行,神也同样会激烈地干扰我们。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