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11
第六课 宗教改革之后
──从“宗教改革”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发展
读经:
【希伯来书十二28-29节】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当今教会,对信徒的教导中,较常提及上帝的慈爱、信实;但往往忽略一项很重要的属灵操练,就是:对“烈火”般的神,心存敬畏,用虔诚的态度事奉衪。但在十八世纪的英美教会中,却因对认罪和公义的强调,带动了属灵的复兴和社会的清新。本课中所介绍的清教徒运动、循道运动、敬虔运动,都是源至对永生神的虔诚敬畏。
一、重洗派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在“抗议宗”(新教)之外另有一派人士,认为“宗教改革”改得不够彻底,必须彻底废除所有传统,按照新约的教训重建教会。他们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严格执行会员纪律。由于他们反对婴儿洗礼,认为婴儿所受的洗礼无效,信徒必须重新受洗,因此被称为“重洗派Anabaptists”。由于这一派认为唯有他们是真教会,其中少数的狂热份子甚至曾经从事武力革命,所以天主教与抗议宗都视重洗派为异端而不容其存在。
自1535 年重洗派的暴力革命被消灭后,崇尚和平的门诺西门Menno Simons (约1469-1561) 在荷兰等地成为重洗派的主要领袖,在门诺西门的领导下,奠定了“门诺会Mennonites”日后的发展。
1693 年艾门Jakob Ammann 创立了门诺会中一个极端保守的支派,流传至今,即“艾门派Amish”。
另外,在十六世纪由胡特Jacob Hutter 在莫拉维亚所领导的重洗派团体,也辗转流传至今,被称为“胡特派Hutterites”,他们与艾门派人一样,拒绝现代化文明,保持三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开汽车,只驾马车;不用电灯,只点油灯。
二、天主教反改教运动
十六世纪的欧洲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中的有识之士,为回应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发起一连串的反改教运动,改革弊端谋求恢复失土,其中以罗耀拉Ignatius Loyola 于1540 年设立“耶稣会Jesuits”最著名。
耶稣会以服务救济、学术训练、宣教差传为宗旨,力图中兴天主教。明末清初来华的利玛窦、汤若望等,就是耶稣会士。此外,为了对付改教人士,天主教在1542 年恢复“异端裁判所”幷冠以“罗马”之名,称为“罗马异端裁判所”,由罗马教廷直接控制,使用恐怖手段,刑求逼供,定罪处死异议份子,以此来遏阻基督教在各地的发展。
在巩固天主教领导中心方面,教皇保禄三世在(1545-1563 年)召开“天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无意在教义上作任何让步,重点在改进教会纪律与组织结构,加强神职人员的训练以提高水平。
天特会议的结果是天主教中罗马教皇派大胜,主张与抗议宗沟通的“主和派”失势,不附和教皇的法国与西班牙主教们也败阵而归。天主教势力重新整合之后,以武力收复了德国南部与波兰等地的失土。许多在天主教势力范围内的抗议宗人士,避难移居瑞士、德国、英国、荷兰等地,其他则转入地下发展。
三、三十年战争
虽然1555 年签订的“奥斯堡和约”带来暂时的和平,但由于天主教廷的军事威胁日增,抗议宗也必须备战相抗,最后,大战终于在1618 年爆发。大战是因波西米亚(即今日的捷克)兴起了反新教的暴动,新教的诸侯不服皇帝偏袒天主教,宣告反抗,导致天主教大军的镇压,从此引发了德国与中欧全境的战斗。
后来,丹麦、瑞典、法国都卷入了战争,断断续续共打了三十年,最后于1648年签订《西发里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结束了此毁灭性的战争。和约内容与《奥斯堡和约》相似,各诸侯决定自己境内的宗教信仰。
“三十年战争”将德国与中欧变成焦土,人民死伤千万,单单德国的人口就减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如此大的流血牺牲,所带来的结果只是兜个大圈,回到战前的宗教分布局势。此后,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版图底定,直到今日。就教会历史的分期而言,自“三十年战争”后至今,称为“现代教会史”。1517 年改教运动至1648 年西發里亞和约,则称为近代教会史。
四、荷兰与法国的局势
加尔文改革宗的信仰在荷兰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初遭到亚米纽斯派Arminianism 的挑战。他们否认加尔文的思想,如神的预定拣选等,上书荷兰政府,呈《抗议文》要求公开辩论。
今将双方的重点思想列表如下:
(加尔文思想五项重点)对比(亚米纽斯教义(抗议文))
教义 | 解释 | 教义 | 解释 | ||
1 | 全然败坏(或完全无能)TotalDepravity) | 因着亚当的堕落,所有人都死在过犯中,本身没有能力自救。人的意志不自由,不能在属灵的领域内择善弃恶。 | 1 | 自由意志(或人的能力) | 人虽然堕落,但每个罪人都有自由意志,能与神的灵合作而得到重生,或拒绝神的恩典而走向灭亡 |
2 | 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Election | 因为人已经死在罪中,他没有能力主动寻求神,因此,神按自己至高的主权从亘古已拣选并预定拯救。拣选和预定都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预见到罪人有任何顺服的回应。救恩的起因是神拣选罪人,不是罪人选择基督。 | 2 | 有条件的拣选 | 神仅拣选祂所知道,会按照自由意志相信基督,并且持守信仰的人。人要有正面对福音的回应,神的拣选是有条件拣选。 |
3 | 限定的代赎(或特殊救赎)Limited Atonement | 基督的救赎只为了拯救蒙拣选的人。 | 3 | 广泛的代赎(或普遍代赎) | 基督在赎罪工作上,为全人类安排了救赎,让全人类能以得救(saveable)。基督的赎罪只对相信他的人发生功效。 |
4 | 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 | 那些蒙神拣选及基督为他而死的人,神用不可抗拒的恩典,引他归向自己。神令人愿意回应神,当神呼召,人就回应,无法抗拒。 | 4 | 人可能抗拒圣灵 | 人既是自由的,便可能抗拒圣灵,罪人若不相信,圣灵就不能叫人重生。神的恩典不是无法抗拒,倒是常被人拒绝或拦阻。 |
5 | 圣徒永蒙保守(或一次得救永远得救)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 神所拣选及圣灵引领归向祂的人,都蒙神保守,没有一个被神拣选的人会失落,他们在救恩中是稳妥的。 | 5 | 信徒可能从恩典中堕落 | 信徒得救后得到赋予的能力,去过得胜的生活;但信徒可能离开恩典,失落救恩。 |
荷兰政府于1618-1619 年召开“多特会议”,邀请各国改革宗人士参加会议,
以裁定此争端。多特会义中一致通过认定亚米纽斯派的教训不合圣经,幷制订
“多特信条”说明改革宗的真义。虽然当时亚米纽斯派的信仰在荷兰遭谴责,
却在荷兰境外造成不小的影响。至今福音派中,接受这两种思想的教派均为数
不少。
1598 年法国国王享利四世颁布的《南特谕令》曾给予法国境内对教新的宽容。
但是好景不常,当亨利四世遇刺身亡后,胡格诺派又处于困境,每况愈下。法
王路易十四于1685 年撤销《南特谕令》后,改革宗信仰又被视为非法。
许多胡格诺派人士宁可离乡背井移民他国,也不愿放弃信仰,法国平白损失了
五分之一的菁英。留下的胡格诺派人士,历经逼迫苦难,坚忍不拔,使得改革
宗教会在法国存留至今。
现在,让我们听一首这段时期的圣诗《创伤的头》。作曲家是巴赫(J.S.Bach,1685-1750 年),他的诗歌最能体现路德宗的传统,在象征、修辞和狂喜三方面作独特的结合,此诗选自1728 年的圣咏合唱曲。
《马太受难曲》
现在,请温习并思想本课上半段两个重点:
1.“重洗派”与“抗议宗”有何不同?
2.天主教的反改教运动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