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07

第四课 中世纪后半期

──从“东西方教会分裂”到“东罗马帝国亡”(1453 年)

读经:

路加福音十章25-27节: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约翰福音四章23-24节: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以弗所书一章17节: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

在教会历史中,有极多的圣徒追求更深认识神的途径。有人(或属灵团体)从理性入门,有人寻求感性经历,有人注重神秘经验;但无论何种路线,都必须从神向人所启示的本质认识祂。

神是爱,神是光,神也是灵;认识神,不靠人为的寻求和修行,而是借着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圣灵光照、引领,使我们明白神的真理,感受神的爱,并且在全能者的隐密处与祂相交。这是我们评述本课将介绍的经院神学时,应有的认识。

一、修道院革新运动

中世纪时西方教会的属灵风气低落与道德生活腐败,情势每况愈下,连修道院也因拥有大片地产,世俗的权力斗争介入,因而失去原有的清静纯洁。有志之士发出要求彻底改革的呼声。

修道团体中率先从事内部改革的,是第十世纪位于法国布根第Burgundy 由威廉公爵Duke William 所开办的克吕尼Cluny 修道院。透过历任院长的敬虔领导,展开了修道院革新运动,要求修士要绝对的贫穷、禁欲、顺服,完全献身修道生活,严禁世俗势力介入修道院的行政管理。

“克吕尼革新运动”成为教会在十一世纪的复兴主流,曾统管了两千多所修道院。由于当时教皇制度愈趋腐败,受义大利贵族金权政治的控制,甚至同时期出现了三位教皇互相争斗。克吕尼运动的改革家在改革修道院成功后,致力于革新教皇制,培育出一系列的改革派教皇Reformist Popes ,从利欧九世Leo IX  (1048-1054年)起始,到贵格利七世Gregory VII (1073-1085年)时达到颠峰。

贵格利七世坚持圣职人员禁欲,谴责用金钱买卖圣职。他也禁止君王选立圣职人员或授以印戒与权杖,此举引发了德皇亨利四世Henry IV 的抗争。此“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在继任的教皇与皇帝之间持续下去,到1122年双方才达成协议。

继“克吕尼运动”之后,在十二世纪重振“本笃修道会”严格修道精神的“熙笃修道会Cistercian Order”大放异彩。

在圣伯纳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的卓越领导下,熙笃会发展迅速,影响甚广。

到了十三世纪,又有两个著名的托钵修道会兴起:“方济会Franciscans”与“道明会Dominicans”。方济会是由圣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 创始的,方济会的修士都过绝对贫穷的生活,个人或团体都不可拥有财产,他们深入民间从事社会救济服务;道明会则由圣多明尼克Dominic of Guzman (1170-1221) 发起,修士也过贫穷生活,他们献身研究与讲道,旨在保卫信仰,深入民间游走讲道,驳斥异端,他们也是“异端裁判所”的成员。这两个修会很注重宣教,发展很迅速,后来道明会士在犹太人与回教徒中传福音,而方济会士到衣索匹亚、印度、中国宣教。天主教来华的元代、明、清朝传教士中,就有许多来自方济会、道明会及后来的耶稣会。

二、教皇制度的涨落

教皇的权力自从改革派的贵格利七世整顿中兴之后,权力情日渐上涨,凌驾在皇帝君王之上。当时教皇握有三大法宝:开除皇帝教籍,查封教会活动,施行异端裁判。教皇贵格利七世及德皇亨利对教士授职权之争,总的来说,最后还是教皇得胜。到了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时,教皇的权力达至最高峰,宣称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是全世界的统治者。

然而,在其后不到一百年,教皇的属世权力开始下滑。虽然教皇邦尼费八世Boniface VIII  (1294-1303)宣称顺服教皇是每个人得救的必要条件,而且于1302年颁布教谕说教皇有管辖一切受造物的人的权柄。但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Philip IV 集结势力与教皇相抗,甚至将教皇定罪拘禁。虽然不久教皇就被友人解救获释,但一个月之后就过世了。继任的教皇都受到法王的控制挟持,幷且自1309年起至1377年教皇宗座迁居至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  ,教会史上称为“被掳到巴比伦”时期。

接下来的是“大分裂 Great   Schism”时期(1378-1417),罗马与亚威农各有教皇分庭抗礼。虽然以往也有许多次教皇双胞或多胞案,但这回是由同一的红衣主教团经两次选举而产生的(法国派的红衣主教们认为第一次选出的义大利人教皇无效)。整个西方教会看到这两位教皇互相责骂彼此开除教籍,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两半:在罗马的教皇获得义大利北部与中部、德国的大部分、英格兰等地的拥护;在法国亚威农的教皇则获得法国、苏格兰、西班牙等的支持,真是势均力敌。但在一般大众眼中,教会的合一遭到损害;在他们心里,教皇的形象一落千丈。分析个中原因,不可忽略的是:各地民族主义兴起,封建诸侯的势力已渐渐消退,强有力的国家领袖君王崛起。各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情感,已渐渐胜过对教皇大一统基督教界的效忠。

三、十字军东征

西方教会从 1095 年起,在教皇领导之下,开始连续约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因是回教徒土耳其人攻占了耶路撒冷,恶待基督徒,阻挠朝圣客,幷且日渐威胁康士坦丁堡。教皇乌尔班二世于 1095 年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应许参加“圣战”者可免税、免债、免罪,减免在炼狱的时间。

于是群起响应,“誓师解放耶路撒冷”,1096 年正式组成军队出发,1099 年夺回了耶路撒冷,与其他三个十字军邦国于巴勒斯坦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当 1144 年艾狄撒陷落后,情势吃紧,在教皇圣伯纳号召下,1147 年发起第二次十字军,由法国国王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军,但徒劳无功。

1187 年耶路撒冷陷落,教皇、英王与法王于 1189 年共同发起第三次十字军,但也未能光复耶路撒冷。

1202 年第四次十字军出征,中途却改变计画攻打康士坦丁堡,使得东西双方教会裂痕更深。

接续的第五、六、七、八次因回教徒的军队强悍,十字军皆是劳民伤财损兵折将。直到1291年亚割港陷落,十字军完全丧失在巴勒斯坦的据点。

回顾十字军运动,就其所宣称的收回耶路撒冷的目的而言,是彻底的失败:十字军东征不但妨害了后来向回教徒的宣教工作;更加分裂了东西方教会;军队残暴掳掠与不道德的行为,留下历史上的污点;也因为筹款,加速了“赎罪券”制度的引进。

现在,请温习并思想本课上半段的三个重点:

1.从第十至十三世纪有哪些修道会革新运动?

2.教皇制的发展如何达至颠峰?又如何分裂式微?从教皇制度的式微我们可学到什么教训?

3.请评析“十字军运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