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教会历史(蔡丽贞)
主题∶〔15〕马丁路德(3)
一、前言∶
我们今天继续的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我对路德比较偏心,我们连续三次介绍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那麽我们上一次,介绍到农民暴动,农民运动。那我们继续的讲马丁路德在这个事件上他的处理。
二、从农民暴动看路德的伦理观–基督徒的自由
那有人说∶这是路德他一生的败笔,也就是说他最被人家诟病的一个事件的处理。那麽农民暴动,或是农民战争,其实它也影响了德国的历史,非常的深远。
马丁路德原先他是比较同情穷苦的农民,但是在激烈的改教家的煽动之下,这些农民们就肆无忌惮,到处烧杀,所以马丁路德的态度就转变了,他转而攻击这些农民。他说∶暴民就好像一群疯狗,如果不加以制服的话,就会反过来咬人。路德还讲了一句话,他说∶一切的革命,都是背叛上帝。我们上一次最後就说;为了这个态度,马丁路德跟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 些德国的贵族们,当然马丁路德也曾经攻击他们,纠正他们,说他们要好好的善待农民,但是当这些农民不听话的时候,不守法律的时候,贵族可以去镇压他们。贵族得到马丁路德态度的支持,他们便用武力来镇压暴动,致使後来德国南部的人,对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就失去了同情。
所以你今天到德国南部去看,很多地方还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其实这个事件,受创伤最深的应该是路德的心灵,他所害怕的是,宗教上的无节制会导致社会的动乱,所以这个也是为什麽马丁路德在处理的时候,他的表现有时候会比较严厉。
路德认为基督徒虽然是自由的,却要为上帝的缘故,而顺服在上执政掌权的。基督徒也要尊重社会既存的秩序,人虽然受造一律平等,没有人能够去剥削别人的利益,但是如果你要藉口在基督里的自由、平等,而以暴力来推翻制度、破坏次序,这却是上帝所不允许的。
马丁路德说∶基督徒的自由是宗教性的自由,而不是社会性的自由。他反对农民将天国转为今世物质的国度,连耶稣基督自己也生在罗马帝国的制度之下,连耶稣基督自己也纳税,他也守罗马的法律,何况是他的门徒?
三、从农民暴动看路德的国度观
马丁路德他在处理农民暴动的时候,提出了他的两个国度观,这个地上有两个国度,一个是政府,一个是教会。一个是上帝的国度,一个是地上的国度;上帝的国度是慈悲恩典的领域,而地上的国度是愤怒严厉的领域。如果暴民混乱这两个国度,那麽就会以致天下大乱。这些暴民们就等於是引上帝的恩典慈悲来到地上的国度,而错置上帝的慈悲於地上的国度,而且把这些地上的规矩弄到了天国。譬如陈 进兴他虽然信主,但是一个基督徒的检察官,可以同情陈进兴,可是却需要用法律来制裁他,这两个国度是不可以混淆的。
这两个国度是分开的领域,然而在路德的两个国度观里面,这两个国度、这两个领域,又是彼此息息相关,彼此有密切的关系。那这又是吊诡,要分开可是彼此又有很密切的关系,彼此是相辅相成,相反或相成。路德他对於文化的态度,就是基督教对文化的态度是若即若离,是分开,可是彼此又要互尽义务,政府跟教会之间彼此有密切的关系。
政府所管辖的是社会、经济跟家庭的层面,那麽教会所涉及的是宣讲福音、领人归主。政府是透过法律、透过理性,透过权柄来治理国家;而教会是透过基督、透过福音,透过圣灵来发展。那麽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必须要维持秩序,保障安全,促进教会宣讲福音的执事;而教会应该要用上帝的话语来教导政府,来纠正政府,来影响政府,所 以这是路德的两个国度观。如果一个政府滥用职权,传道人却没有指摘这个罪恶,那麽会加强暴政的邪恶,传道人是上帝的仆人,他的职分是高於地主跟奴隶,传道人有责任协调两者的纠纷。
马丁路德他按照罗马书十三章,以及彼得前书第二章的原则,他极力的教导信徒要顺服在上执政的,他自己也努力的执行这个原则,他处理农民暴动,就是用这样的原则。然而,有时候受到实际压力的时候,路德自己也没有办法完全贯彻他的立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531年的时候,在奥斯堡合约之後,马丁路德他面对神圣罗马帝国–就是政治的领袖,以及教皇–宗教的领袖,他们两者联手要对付马丁路德,要捉拿马丁路德,所以把路德推到一个很尴尬的场面。
路德如果按照他教导别人的原则,他应该顺服在上执政掌权的。路德他以一位神职人员,他介入了政教关系的时候,他不免也捉襟见肘,他也进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场面,所以这个事件,就是奥斯堡合约之後的事件,使他觉悟到自己首要的侍奉。他是一个传道人,所以他不应该太多的介入政教的关系,於是路德他适时的,回到他属灵的领域,所谓属灵的领域就是,他是应该专心的以祈祷、传道为事, 他应该是从事属灵的领域工作。
对路德而言,他说∶人民的道德生活的改进,比政府的改革还要重要。如果人民的道德腐败,那麽连政府也没有办法改进。这个世界病得很厉害,真正医治的良药,是在属灵国度的领域,也就是宣讲上帝话语的职事。这是中期成熟时期马丁路德神学的中心,就是『上帝的道』”the word of God”,这是上帝话语的职事。
马丁路德把 神的道, 神的话语,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写成圣经文字的 神的道,第二个层面是在讲台上所宣讲的 神的道,第三个层面,也就是最重要的层面,就是成了肉身的道,就是耶稣基督自己。『基督论』是马丁路德『 神的话』的神学,『圣道神学』,路德神学的最中心部份。
四、路德神学观—圣餐论
我们要从圣道神学,或者是『 神的话语』这个神学,我们要来到马丁路德的圣餐论,这是路德生平最大的一次内部的分裂,基督教的宗派形成,也就是由圣餐论的争辩开始。
圣餐论的重点,其实就是我们基督教的福音,福音的信息中心是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而『
圣餐论』,正式宣告耶稣基督的死直到他再来。
马丁路德在这个教义上的争辩,他最早的对手是天主教。但是在1520年代的中期以後,马丁路德他所面对的对手,却是改教圈子的领袖。跟他最直接,最冲突的改教领袖,是『慈运理』。慈运理是在德国北部的苏黎士牧会,他们两个人之间有很激烈的争辩,双方你来我往,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取得一致的看法。有关於圣餐论的争辩,主要的经文是在哥林多前书十一章二十三节到二十五节,我来读,我们每次领圣餐的时候,牧师都会读这一段经文∶「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後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也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马丁路德对这段经文里面的『这是我的身体』”This is my body”,这个是”is”,他对这个「是」,有很强烈的感受。他认为这个「是」”is”就是”等於”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所领的圣餐就是等於耶稣实质的身体跟血。所以马丁路德的圣餐论,人家说它是『同质说』,就是我们在领餐的时候,牧师神职人员在祝祷以後,饼跟杯外表没有改变,饼仍然是面粉做的饼,杯还是葡萄汁做的杯,但是耶稣实在的身体,已经临在於饼跟杯中间,饼跟杯就是耶稣实质的身体,所以这种说法,人家叫它做『同质说』,跟天主教的变质说很类似。
那麽在苏黎士牧会的那位慈运理,那位改教的领袖,他却持不同的看法。他说∶这是我的身,This is my body,这个「是」是代表的意思是”象徵”的意思。我想我们大部分的基督教会,会比较偏向慈运理的说法,我们会比较接受『象徵说』、『代表说』。
慈运理他引用了约翰福音六章六十三节耶稣说∶「叫人活著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所以慈运理认为领圣餐,应该不是吃喝耶稣实质的身体。既然肉体是无益的,所以在圣餐里面,跟我们同在的,应该是耶稣的神性,而不是耶稣人性那个肉体跟血,也唯有耶稣的神性,才能够无所不在。
各位想一想,当同一个主日,地球各个国家,美国台湾都在领受圣餐的时候,耶稣就与我们同在,所以那个与我们同在的耶稣,应该是他无所不在的神性。如果马丁路德坚持,那个同在是耶稣实质人性的肉体的话,这个是混淆了耶稣的神性跟人性。人性受到时空的限制,如果耶稣的身体,他与美国正在领圣餐的教会同在,他就不可能同时与正在领圣餐的台湾教会的信徒同在,人性的身体是受到时空的限 制,而耶稣的神性才有可能无所不在,这是慈运理的说法。
马丁路德不是省油的灯,马丁路德说∶对,肉体是无益的,但是约翰福音六章六十三节,肉体是无益的并不是在讲圣餐,而且马丁路德说∶没有错!耶稣基督的人性的确是受到时空的限制,那个身体在美国,就不可能在台湾,在灵粮堂就不可能在真理堂,那个身体虽然受到时空的限制,但是复活以後的耶稣,他的身体已经吸收神性的无所不在,耶稣的身体可以穿墙越壁,可以直接进入门徒当中,当时门徒正在祷告,正在聚会,他们门是紧锁的,是关著的,而耶稣突然进入他们中间 ,所以马丁路德跟慈运理,他们都各有圣经的依据,他们的争辩也陷入了多年的辩论,也都是各持自己的经文证据。
慈运理跟马丁路德在圣餐论里,他们还有高潮迭起,他们还有其他的争辩。慈运理强调说∶我们在圣餐的时候,最重要的关键应该是信心,有信心的人,才可以享受上帝的同在。马丁路德就回应说∶没有错!领圣餐的时候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的人是吃喝自己的罪,然而信心并不是构成耶稣与我们同在的关键因素,信心并不构成上帝施恩的条件,上帝透过圣餐应许与我们同在,那个是出於他主动单方的 应许,信心只是回应上帝的应许,信心是回应性的表现是responsive,信心不是上帝施恩的来源,不是causative。
那麽马丁路德的圣餐论的确是独树一帜,它非常的独特,但是他也不是没有真理,他所强调的圣经真理也很漂亮。马丁路德他所强调的圣餐,他说圣餐那个看得见的饼跟杯,是道成肉身的延续,就像看不见的道,看不见的上帝,取了看得见的肉身;同样的,看不见的道,继续透过看得见的饼跟杯与教会同在,所以圣餐其实就是道成肉身,就是我们福音最重要的道成肉身的延续。耶稣基督擘开的身体,他 所流出的宝血,代表了耶稣基督受苦的人性,那这个人性保证了我们的救恩。马丁路德圣餐论的争辩,导致他与其他所有改教的领袖就分裂了,这个是基督教派形成的开始。
五、路德的神学 – – – 十架神学
我们有关於马丁路德的思想,我们也一定要提他的十架神学,也就说他讲得最漂亮的神学。十架神学很早就出现在马丁路德的作品中,在他1518年海德堡的辩论里面,他已经用了十架神学的思想,十架神学又称为『辨正的神学』,因为马丁路德用他一贯吊诡的方式,来表达基督教的核心福音。
所谓吊诡,就是用反面的方式,来表达正面的真理。他用的是一种似非而是的方式,唐崇荣牧师说∶这是一种反核性,由反面来强调正面的真理。
马丁路德他所强调的十字架的福音,他说十字架在人看来是愚拙的,是羞辱的,是软弱的记号,可是却彰显的上帝的智慧,上帝的荣耀以及上帝的大能,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埋葬,却隐藏了复活无限生命的大能。
路德有一首很有名的圣诗,里面有两句很漂亮的话,他说∶ “连宇宙也容不下的耶稣,却安睡在马利亚的怀里,耶稣基督取了婴孩的形象,却独立支撑整个宇宙万物的存在”。我再念一次,『连宇宙也容不下的耶稣,却安睡在马利亚的怀里,他取了婴孩的形象,却独立支撑宇宙万物的运转』。这位看不见的上帝invisible God,看不见的上帝却藉著看得见的基督来彰显,这位耶稣基督他既是 神,又是人,他既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上帝,他又是受到时空限制的人,这位耶稣基督,他是死了,却仍然活著,他是会朽坏的人,却又是不朽坏永恒的上帝。
举凡人间一切的矛盾,都在道成肉身的基督里面,找到答案。十字架就是最大的吊诡,十字架就是最大的矛盾,我们看见圣经里面充满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吊诡跟矛盾。耶稣基督也对门徒说∶「你们中间谁愿意为首的,必须要先做众人的仆人,要当首领,你要先去服事别人。」你要当leader,你要先去做别人的 servant。
耶稣的学生彼得还有雅各,都学到耶稣的真传。彼得跟雅各都教导门徒说∶「上帝阻挡骄傲的人,恩待谦卑的人。」我们在上帝面前自卑, 神就将我们升高,如果我们在上帝面前自高,上帝就让我们降卑。耶稣也教导门徒说∶「一粒麦子若死了,若不死,就不能结出许多的子粒来。」要先有生命发生,你要先死亡。保罗说∶「我们这些侍奉上帝的人,似乎是贫穷的,却是富足的,我们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保罗说∶「我什麽时候软弱,我就什麽时候刚强。」你看这种正反正反,这种福音的反核性,用反面的方式,来传讲正面的真理。
我觉得这样的真理对我们侍奉的人,有很大的提醒跟经历。当我们遇到任何逼迫,困难、沮丧的时候,我们仍然要仰望十字架,我们仍然要思想上帝的作为,在一片黑暗中,隐藏了无限的生机,在绝望中,你不要忘记,上帝的工作,仍然在蓬勃的进行中。
那麽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苦难中的教会,往往也是增长最扎实,最快速的教会。譬如在罗马帝国逼迫时候的教会,譬如在大陆文化革命,文化大逼迫的大陆教会,他们也是增长最快速的时候。在黑暗中上帝的工作,正在蓬勃的进行。
路德他继续诠释十字架的福音。他说∶十字架的苦难真是难以忍受,十字架的苦难真是难以承担,在苦难中,上帝好像是隐藏起来,在苦难中,我们所有的信徒与耶稣基督,忍受相同的试炼,那这是信心的考验,那真正的治疗是信心,在苦难中在病痛中,在逼迫中在黑暗中,真正的治疗就是信心,信心使我们在死亡的风暴中,使我们在地狱的 折磨中,看见上帝的帮助,看见上帝的拯救。
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愤怒跟咒诅,十字架也代表上帝的祝福跟慈爱。当人认知自己绝望无助的时候hopeless and helpless绝望无助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上帝能力的源头。人是很贱的,人一帆风顺的时候,只看到自己忘记上帝;人唯有在绝望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才会寻求上帝,我们才会去经历,上帝能力的源头。
我们在极度软弱中,却找到了最大的力量,这种试炼,这种信心的矛盾跟挣扎,是基督徒一生的挣扎。马丁路德跟保罗都经历过,这样一生的挣扎,马丁路德也经历过,那叫他软弱又使他刚强的十字架福音。
我也想到香港中神的一位老师温伟耀老师,他的妻子因为乳癌过世,他的孩子中有一位是弱智,温伟耀老师他的一生并不平顺,他经历过很多的风暴,他曾经面对很多的难题,温伟耀老师曾经跟随天主教的卢云神父作灵修神学,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无能者的大能>,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无能者的大能。一方面是无能的,一方面又彰显 神的大能。保罗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瓦器是强调人的脆弱,可是人的软弱,却成为上帝夸胜的机会。我们软弱的人,有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发动。学者给马丁路德的评价说∶他的神学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所孕育出来的。
六、结论
最後送大家几句马丁路德的名言,我以前曾经送给大家,再送给大家一次,马丁路德说∶人生没有任何苦难是上帝胜不过的。十字架的死亡就是最大的胜利,耶稣基督的伤痕是我们最大的保证,是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希望可以给每一位观众朋友,正在面对人生黑暗期的观众朋友帮助。
我们今天介绍马丁路德,到此结束,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