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提摩太前书-利斐特

提摩太前书六章3至10节

3若有人传异教,不服从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与那合乎敬虔的道理,4他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专好问难,争辩言词,从此就生出嫉妒、纷争、毁谤、妄疑,5并那坏了心术、失丧真理之人的争竟。他们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

6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7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8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9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10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经文原意

保罗在这封书信的写作中,不断重复纯正教义必须配合敬虔的生活。这主题并不像写论文那样按照逻辑发展。反之,它所表达的正如我们想象一个经验丰富的宣教士为了紧急事故所写的一封信。他处理一个课题,彻底追究它的某些含义或扩大某些层面,稍后又再回到原来的课题,并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处理。

对假教师的描述(六35)

保罗对假教师的最后描述是在四章1至5节,在这之后他写了一段截然相反的文字给提摩太,告诉他应该怎样作主的好仆人。在目前的这段经文中,第3至5节是描述假教师,第6节藉着重述“敬虔”引发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另一段像这段一样的主要段落,出现在提摩太后书三章1至9节,只是在该处形成对照的人不是提摩太,而是保罗本身的生命(10-11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提摩太前书六章和提摩太后书三章,保罗对假教师的批判,其中一项是贪心。这里它是出现在整段最主要的中间部分;在提摩太后书三章1至9节它则出现在开首部分(2节)。不过,在两段经文中,贪心都是跟真正的敬虔形成对比。在另一段有关假教师的经文中也提及贪财(多一10-16,尤其11节)。

保罗毫不犹疑地把钱财上的动机加在那些与他福音敌对的人身上,这不单令他坚持敬虔和纯正教导的结合,也反映出希罗世界的一个惯例,就是人们以这样的控诉去诋毁他们的敌对者。@1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里不仅是惯例而已;福音信息受金钱利益所污染,古往今来都是严重的问题。

第3节以一个条件从句作开始:“若有人传异教”。保罗已经清楚指出确实有人这样做,那条件从句就是一般用作表达假设的方式。或许翻译成“任何人”或“无论谁”(NRSV)会更贴切。传异教(heterodidaskaleo)所用的动词曾出现在一章3节(参注释)。这仍旧是他所关注的事。

异教跟“纯正的话”和“敬虔的道理”是相违背的。这两个措词都是教牧书信的主题。“纯正”一词表述动词hygiaino的分词,表达的是健康的概念(参一10注释)。@2“话”是翻译复数的logos,具有比“话语”更广泛的意思。因此,它不一定指基督某些具体的话语,尽管有人这样理解(NRSV及《和》译成“话”就有这样的含意)。教牧书信没有指出异端教导什么抵触基督的具体话语,却是指出他们抵触他教导追随者的基本教义。“敬虔”一词是“道理”的修饰语,在教牧书信中是重要的词语,用以指个人的品格,也指教义的本质。@3

@1第1世纪的犹太历史家约瑟夫(Josephus)称革命者丢大(Theudas)为goes'即术士,他也用同样的字眼来描述一个埃及的假先知和一群亡命之徒(War2.13.5,6〔261,264〕;Ant20.5.1〔97〕)。任何新兴宗教的传教士都可能被控以巫术师(即冒充的魔术师)的罪名。保罗在别处提到有关他自己的相对看法时用了这样的字眼:“似乎是诱惑人的〔planoi],却是诚实的”(林后六8)。他在帖前二3坚称,他的“劝勉”不是“出于错误,不是出于污秽〔的动机〕”。我们所说的污秽动机通常牵涉贪心,所以保罗进一步为自己辩护,说他并“没有藏着贪心”(5节),而且他“昼夜”做工,一点也不成为他们(经济上)的负累(9节)。有关其他的例子参W.Liefeld,The Wandering Preacher As a Social Figure in the Roman Empire(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1968),272-287°另参四章2节的注释。

@2另参提后一13·四3:多一9、13·二1。

@3它出现在提摩太前书二章2节,三章16节,四章7、8节·以及目前这段经文的3、5、6、11节:它也出现在提后三5:多一1。同字源的动词出现在提前五4·而副词则出现在提后三12:多二12。

“不服从”真理的人“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4节;“一个自命不凡的无知之辈”,REB;参一7,三6)。罗马书一章21至22节、25节、28节在某个程度上有相似的描述。拒绝“健全”教义的人是“不健康的”,或沉迷在“专好问难,争辩言词”的病态中。洛克(Lock)称他们为“诡辩的——在字里行间吹毛求疵,言词是他们的武器,或许也是目的;在字面意思背后全无真实可言”。@4

@4Lock,Pastoral Epistles,68。

这些争辩所带来的五个后果全都会破坏人际关系:“嫉妒”、“纷争”(导致关系破裂的争辩,通常是由嫉妒引起的)、“毁谤”(blasphemiai,在这里是指人对人的诋毁,而不是指毁谤神)、“妄疑”以及不断的“争竞”。不单是争竞,而是所有这些具破坏性的态度都会出现在那些具有这三种特征的人身上:“心术不正”、“失丧真理”以及受错误的“敬虔”观念驱策。这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以为敬虔(这里所指的或许是普通所理解的“宗教”)是发财的门路。

知足和真正的敬虔(六610)

保罗在第6节继续发挥第5节的“得利”一词,并提出与该处受到批判的功利主义式敬虔完全相反的立场。敬虔是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但只有在贪心的反面——“知足”的配合底下发生。“知足”一词的原文是autarkes,斯多亚派用此词指自给自足的德行。保罗在腓立比书四章11节以基督徒的观念来使用此词:“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

有趣的是,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谈及基督是我们的满足。无可置疑的,这对他确实如此,但他在第7节所表达的是一句格言,很像我们常说的“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第8节明确指出满足必需要有的是“衣和食”。这体现出耶稣强而有力的教导,祂反对贪心,并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3至34节论述要相信神在物质上的供应(另参太六9-13、19-34里面,主祷文“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以及登山宝训其他的教导)。@5

@5另参Young,Theology of the Pastoral Letters,19,33-34对Reggie M.Kidd,Wealth and Beneficence in the Pastoral Epistles的评论。

第9至10节要指出的,不是财富有错,而是人对它的渴求才是错。三个短语说明了这一点:(1)“那些想要发财的人”,(2)“贪财是万恶之根”(3)“有人贪恋钱财”。“根”之前没有定冠词(英文的the),因为保罗不是要说贪爱钱财是惟一根源,“万恶”中“万”的是指“各种”。

第10节的结语显示贪心和远离“真道”互有关联。我们再一次看见这样的对比:真正敬虔和真道是彼此结合,而坏动机和不信是相连的。熟悉的第7节不只是老生常谈,也是铁一般的事实,应当激发我们积极地生活。事实上,我们对第6至10节整段经文应该毫不陌生。

应用原则

保罗的关注的背景如较早时所述,保罗明显地越来越关注虚假道理的渣滓和假教师的坏品格混杂的情况。这有异于古代哲学和宗教传道者之间互相攻击所作的卑劣指控。保罗并不是单要贬损对方,他是尝试显明邪恶之徒和他们强迫以弗所的基督徒接受邪恶教导之间的关连。

提摩太在这里正面对一种知识上的曲解,就是对细节钻牛角尖,非但没有建设性,还会引起争端。这些假教师显然在他们的宗教训示中有两个令人气愤的目标:发财,以及性征服(另参提后三6)。这当然是小说家对传福音者曾经描绘的图画——在某些事件上,的确是合理的指控。宗教确是能够不可思议地遮掩罪恶。在仍旧属于罗马帝国的时代的后期世纪,讽刺作家卢西安(Lucian)描述宗教和哲学的传道者(多数是游行四方的)利用他们的专业在金钱和性方面得利。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假先知亚历山大,他贩卖预言,并定居在一个人们迷信和易上当的地方。他也找到一位富有的女赞助者。@6一个更为出名的人物是皮里格奴(Peregrinus),这人经常引人注意,最终在一个希腊节期中,于众目睽睽之下在柴堆上自焚以作祭品。在其起伏不定的事业生涯中,他发现游行的基督教传道人受到忠诚的基督徒忠心的款待和支持。他曾经一度从犬儒主义归信基督教。@7

@6Lucian,Alexander.另参W.Liefeld,The Wandering Preacher As a Social Figure,85-88。

@7Lucian,Peregrinus.另参Liefeld,The Wandering Preacher As a Social Figure,53-59°

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随从某个宗教的情形,在保罗时代已屡见不鲜。他告诉帖撒罗尼迦人,他不要成为他们任何人的负累或拖欠他们,因此,他在传福音期间,“昼夜”工作(帖前二3-9)。他只在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到来时才全时间传道,可能因为他们从那里的信徒处带来了供应品(徒十八5;参腓四10-19)。@8相对于所有“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5节)的人,保罗坚持“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6节)的立场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见证。这是一个将宗教结合了实践,敬虔融合了知足的精彩绝伦的例子。

@8游行的犬儒学派传道者使用捐助袋子,可能是耶稣吩咐祂的门徒不要带这类袋子的原因之一(路九3,十4)。

关于“贪爱钱财”——保罗在力劝他的读者只要有基本的衣食就当知足之后,安插一个经常被人错误引用和经常被断章取义的格言:“贪财是万恶之根”(10节)。经常有人正确地指出保罗确实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根,但那是爱慕金钱助长了罪恶。除此之外,它不是万恶的惟一根源,而是其中一个(NIV,NRSV)根源,或“在〔各种罪恶的〕那根源上”(NLT),正如希腊原文的含意一样。

在另一个融合教义和生活的绝妙例子中,保罗指出“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10节)。我们在教牧书信中已经见识过,在“真道”之前的定冠词,指的不是个人对基督的信靠,而是他心目中基督教教义的主体。贪念令人离开真道。保罗将在下个段落中,当他吩咐提摩太“打那美好的仗”(12节)时论及这主题。

这一切描述了在事奉中持有正确动机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的心是诡诈的;爱慕金钱(即使我们可能声称过简朴的生活)和堕落的贪欲(即使我们可能在讲道时针对它)使得不计其数的人的事工遭受破坏。若然如此,这些欲念在那些非信徒的心中奔驰的话,情况实在更为危险。

当代应用

保持我们的收支“平衡”——我们人类似乎很难使本身保持平衡。有关目前的段落,我们常会避免得罪任何人,结果对有关实践真道保持沉默。保罗清楚指出坏念头至少有时会躲藏在邪恶的教义之后。然而,去指控那些不同意正统教义的人犯上贪心和可耻动机之罪,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保罗在写信时是受圣灵默示,他所写的都是真理,因为这确实是神的话。相对地,我们判断人的动机时,则没有那种准确无误的判断力。今天,如果我们的生活言行不一致,会把别人吓跑,如果我们以同样的理由指控别人,也会把别人吓跑。这需要许多从神而来的分辨能力,以及爱心和勇气的微妙融合。

在过去,基要主义的基督徒,为天主教会所拥有的物资而严加批评。在1997年8月4日出版的时代周刊,摩门教教徒也受到同样的审查。可是,许多滥建的教堂和属于新教牧师的豪华住宅和名贵汽车的事实,叫我们在这些事情上要慎思和慎言。真正能满足于有衣有食的基督徒,可能比我们想象中少。可惜的是,我们可能把1960年代之后产生的“简朴生活”看成是一种高尚的举止而已。

我们不妨这样做——这不会使牧师和我们任何人受到任何伤害,用几页纸画上两栏,一栏写上“需要need”,另一栏写上“想要want”,根据市价把我们的的房子、我们的车子、或许我们所拥有的衣服和鞋子的数量,以及其他需要这样评估的物品列在适当的栏目中,然后在祷告时刻将这列表带到神面前,决定我们在评估之后应采取的适当行动。有个朋友过去赚取了足够的收入可以生活得很舒适,他诚恳地奉献给神,令自己的财产大大减小,他回想他跟着经历的恐惧,因不知会有什么后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