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2理所当然的侍奉
5.答复关于真教会成员的异议
异议1:大量未归正的人与教会有联系,他们被接纳为教会的成员,并且一直是教会的成员,参与圣礼,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所以,他们确实都是教会的成员。
回答:
(1)与教会有关系,被接纳为教会的成员是一回事,而作为教会真正的成员则是另外一回事。后者并不是由前者发出的,因为接纳人为教会的成员是由人作出的,而人所见到的只是眼前的事,并不能判断人的内心,唯独上帝能够鉴察人心。重生或重生的可能性一直没有成为教会长老接纳成员的规则。是否成为教会的成员,要由他们对真道的告白、对真道的反应以及他们的生活是否与自己的信仰告白一致来判断。其余的一切则留给他们自己和主来判断。
(2)外在性地加入教会是一回事,而谈及一个外在性的教会则是另外一回事。即使他们是外在性地处于教会之中,但这并不是说就有一个外在性的教会,他们在其中是真正的成员。他们的目的也不是想成为外在性的教会的成员,在这种外在性的教会中并没有救恩的应许,他们所想参加的也是一个在其中可以得救的教会。他们所申请参加的也是这个教会,只是限于外界性的,并没有以一颗归正信靠的心参与。所以,他们并不是成员,虽然人们在外部把他们视为成员。所以,我们在教会中,就像一个毒果挂在一棵有好果子的好树上一样,因此,他们虽在教会之中,但仍是外人,即使在家里住一段时间,也没有人把他们视为家人。因为这种外在性的与教会的联系,他们也与教会的君王主耶稣以及教会的真成员有一种外在性的关系,并且享有教会外在性的特权。他们进入教会,被教会接纳,但这并没有使他们成为教会真正的成员。只有借着信心和悔改,才能成为教会真正的成员。
异议2:在打谷场上,既能找到麦子,也能找到糠秕。教会就是一个打谷场,对于打谷场而言,麦子和糠秕都和它有一样的关系。同样,不管是归正的,还是未归正的人,都属于同一个教会。
回答:教会中既有好人,也有恶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并不主张糠秕也是打谷场中的麦子,亦即教会的“成员”。糠秕虽然在打谷场上,但仍然是糠秕,不是麦子。因此,那些在教会里的人不都是属于教会的。
异议3:请思考《马太福音》第13章24至25节和47节的含义。在同一片土地里,既看到好的果实,也看到稗子,同一个网里,既有好鱼,也有坏鱼。因此,教会中既有好人,也有恶人,他们都是教会的成员。
回答:此处所言的田地并不代表教会,而是代表世界(太38),在这个世界上居住的既有好人,也有恶人。渔网虽然捕到各样的鱼,但渔夫要查看所捕到的鱼,只有好鱼才会放到桶里。我们必须注意这些比喻到底要说明什么意思,显然不是指谁是教会里的真成员,而是说明好人和恶人最终的结局。因此,这段经文对此处的争议也不适用。
异议4:有人或许引用《提摩太后书》第2章20节来提出异议:“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家就是教会,器皿就是教会的成员。在这些成员中也有未归正的人,就是这节经文中所说的那些卑贱的器皿。
回答:
(1)家中的器皿并不是家中的成员。同样,那卑贱的器皿,也就是未归正的人,并不是成员。他们并不真正属于这个家。
(2)另外,我们不当纠缠于细节性的问题,而是要注意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说明教会中既有义人,也有恶人,这是我们都愿意承认的事实。而且,在这节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及他们是否是教会的真成员。即使他们在教会之中,他们也不属于教会。
异议5:如果人主张只有归正的人才是教会的成员,就是主张在地上有一个纯全的教会,这与圣经和经历矛盾。
回答:
(1)真正的信徒本身仍有许多不纯全的地方,他们离完美还相差很远;(2)我们主张唯独真信徒才是教会的成员,但我们并没有说教会中就没有未归正的人,教会中有真正的成员,也有未归正的人。在历史上从来不曾存在一个没有未归正者的教会,将来也不会有。未归正者不过是伴游而已。而且,未归正者在教会中往往是占多数。在教会里和属于教会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异议6:如果只有归正的人才是教会真正的成员,那么我们所需要识别的真教会就无法分辨,因为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人是否归正。
回答:不当根据人的归正与否来识别教会的真假,应当根据教义的纯正、认信纯正教义的人是否成圣来判断。这两点都是可以识别的,只要有这两点存在,就是真教会。一个人到底是真的具有这两点,还是假装具有,这属于个人的事情,对他人而言,这并不是分别真假教会的记号。
因此,非常明确,唯独那些在地上聚集的真正信主的人才是教会的成员,不管其显明的程度如何。未归正者并不是教会的成员,虽然他们从外在的方面而言也在教会之中。
6.教会的特点:独一、神圣、大公、基督教会
我们已经注意到教会是一个聚会,是由真信徒组成的聚会。我们现在继续分析以前对教会的描述,阐明教会的特征。教会是独一的,是神圣的,是大公性的,是基督教会。
首先,教会是独一的(one)。这并不是指教会的地域性,教会分散在世界各地,由许多个体性的教会组成,因此教会并不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不论是耶路撒冷、罗马,还是其他任何地点。教会的独一性与教会在世界上的外在的彰显无关,因为就其外在的彰显来看,教会就如月亮,有时加增,有时减少。有时教会显得比其他时代更有光彩,有时教会更加分散,有时教会所占据的领域大大减少。但是,在本质上教会仍是独一的,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同一个教会。教会所持守的是不变的真理,同样的教义,同样的信心,同样的圣灵,同样的圣洁,在这些方面,教会都是独一的。这一点在圣经中得到了证实。“我的鸽子,我的完全人,只有这一个,是她母亲独生的”(雅6:9);“—–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10:16);“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4-6)。教会聚集在一起聆听上帝的圣言,施行各样圣礼,与那些教义不正的聚会分开,把教义不同的人排除在外,这些方面都展示了教会的统一性。“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你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约二1:10)
第二,教会是神圣(holy)的聚集。教会的名称就是如此。“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来3:1)。使徒保罗在写给会众的信中,向他们问安,称他们为圣徒(参考罗1:7;林前1:2;林后1:1;弗1:1;西1:2)。作为教会,从亚当到最后审判日,始终是同一个教会,同样她也始终是圣洁的。
不要认为旧约教会的圣洁是预表性的圣洁,描述的只是新约教会的真圣洁,认为旧约教会的这种圣洁就在于与外邦分开,各样的洗涤,远离各样的不洁,禁戒不洁的食物等等。准确地说,不管是在旧约教会中,还是在新约教会中,真正的重生和成圣都是一回事。
(1)彼得称众先知是属上帝的圣洁之人(彼后1:21)。
(2)在旧约中,他们对弥赛亚有真信心(参考诗16:10;林后4:13)。在《希伯来书》第11章中,保罗列举了旧约教会中的许多信徒。哪里有真信心,哪里就有真圣洁,因为信心是在爱的驱动下发挥作用的(加5:6),而爱则是成全律法。
(3)旧约中的圣徒在真正的成圣方面也有操练;他们祈求上帝赐给力量,投身属灵的争战,并根据上帝的诫命规范自己的生活(参考诗51:12,43:3-4,119)。
(4)心灵未受割礼的人(就他们自身而言)就如肉体未受割礼的人一样,不得来到上帝的家中。“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中的外邦人,就是身心未受割礼的,都不可入我的圣地。’”(结44:9)
(5)那些礼仪上的洁净确实是为他们而设的,但其意义并不仅仅是预表将来在新约时代人们拥有的真圣洁。我们现在仍然可以从这些礼仪性的洁净获益,这些礼仪性的洁净可以激励我们在外在和内在两方面都追求圣洁。“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上帝,得以成圣。”(林后7:1)
异议1:这与保罗在《希伯来书》第9章9至10节和13至14节所说的相矛盾。“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暇无疵献给上帝,他的血岂不更能洁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上帝吗?”
回答:这段经文与我们所说的并不矛盾。
(1)这段经文并没有说他们只有礼仪性的圣洁。
(2)这段经文所说明的意思是,就这些事物本身而言,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圣洁,这也是我们所乐意赞同的。正如现在外在性地参加教会、洗礼的水、圣餐的饼以及外在性地参与圣灵,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圣洁一样;不管是那时,还是现在,都必须借着信心才能使这些外在性的事物与基督本身联在一起。
(3)这段经文确实说明,这些事物指向基督,并且把人带到基督的面前,并没有说这些事物仅仅都是例证,预表将来新约教会才会有的圣洁。
我们说教会是圣洁的,不仅仅是指教会与她之外的其他所有聚会是分离的,还指教会本身是属于上帝的。另外,当我们谈及教会的圣洁时,也不仅仅是指在基督里归算给教会的圣洁,而且主要是指教会本身内在的圣洁和敬虔。教会是圣洁的:1)因为她唯独由已经归正的真信徒组成;2)因为只有在教会中才教导什么是真正的圣洁,并劝勉人们追求圣洁;3)因为只有在教会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圣洁,这种圣洁显明在那些能够分辨真假圣洁的人眼前,假圣洁在其他形式的聚会中也会有所显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会就是纯全、完美的,因为教会所有的成员在这种圣洁上都不过是刚刚起步,在他们身上仍然存有很多败坏。另外,在教会中还有很多并未归正的人,他们并不是教会真正的成员。在教会中总是有不敬畏上帝的个人存在——糠秕与谷粒同在,稗子与麦子同在。思考从亚当到基督的教会,你会发现,上帝对我们先祖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悦(林前10:5)。当基督在地上侍奉的时期,犹太教会也是非常败坏的。即使在受洗的门徒中,也有大群的人离开基督(约6:66)。保罗指出,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是属肉体的(林前3:3),里面有淫乱之事(林前5:1)。有些人在领圣餐时醉酒(林前11:21),有些人并不认识上帝(林前15:34)。在加拉太教会中,有的应被赶出教会,但仍然留在里面(加5:12)。当初使徒保罗指责教会中很多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腓2:21)。犹大论到教会时说:“因为有些人偷着进来,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罚的,是不虔诚的,将我们上帝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的耶稣基督。他们有祸了!因为走了该隐的道路,又为利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并在可拉的背叛中灭亡了。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犹4,11-13)在《启示录》第2章4节中,主耶稣说以弗所教会离弃了当初的爱心。谈及别加摩教会,他说:“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启2:13-14)在推雅推喇教会,则容让妇女耶洗别教导,她诱使基督的仆人犯奸淫,吃祭偶像之物(启2:20)。撒狄教会按名是活的,其实是死的,但还有几个人与主同行(启3:1-4)。老底嘉教会自认为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自己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启3:17)。这些事情都是警告我们不要犯此类的罪,同时也教导我们,教会虽有不纯正之处,但也不应当开小差,离开教会,试图建立一个更加纯正的教会。在历史上,甚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一直有人没有很好地处理这样的事,因为这些原因而犯罪,上帝的愤怒已经显明出来,我们在拉巴第派身上就可以看到。
教会的第三大特征就是大公性(catholicity)。有很多人喜欢“大公性”这个词,仿佛这个词本身就与教会等同。“大公性”这个词是从一个希腊单词派生出来的,在圣经中找不到。它的意思既不是“正统”,也不是“真”,而是“普世性”。在《希伯来书》第12章23节中有paneguris一词,翻译为“总会”。因此,教会是普世性的。
首先,对于从世界之初到末了所聚集的选民的总数来说,确实如此。这既包括得胜的教会,也包括争战的教会。圣经就是这样谈及教会的。“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上帝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来12:22-23);“—–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弗1:22-23);“—–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5-26)
第二,新约教会被称为是普世性的,与旧约教会有别。在旧约时代,教会局限在一个国家:亚伯拉罕的后裔。假如在另外一个国家中有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信徒,他就会加入到以色列国家中,被称为归依犹太教的人。这一教会局限于迦南地,其宗教中心就是耶路撒冷。在新约时代,教会是大公性的,也就是说,在地点、国籍和时间方面,是普世性的。现在教会分布在世界各地,有时出现在这里,有时出现在那里。教会包括各个国家,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不要紧。教会绝不会停止存在,她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基督再来最终施行审判的时候。
第三,就教义而言,教会也是普世性的。教会的教义一直是这样,将来也不会改变。基督完全改变了宗教外在的做法,在他降临之前,是以影子的形式施行的,这种方式所教导的也是关于基督的事。在基督降临之后,宗教外在的做法就没有影子存在了,其组成成分就是洗礼与圣餐,连同其中所用的水、饼、酒,这些都是恩典之约的记号,是基督的宝血所认可的。
教会的第四大特性就是其基督性(Christian),所以教会被称为基督教会:(1)教会所跟随的是基督,基督是单数,他是教会独一的元首。“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弗5:23)。基督是教会的王。“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诗2:6)。(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用大量的篇幅证明基督是其教会的君王,在此我们不再详论基督如何是教会的元首。)基督是教会的新郎,在整个《雅歌》书卷中,教会一直是以新娘的形式出现的。请思考《约翰福音》第3章29节,“娶新妇的就是新郎”。夏娃被称为“女人”(Manninne),每个妇女都是取男人的姓氏,同样,教会也是跟随基督,称为“基督教会”,所以每个信主的人都被称为是基督徒(徒11:26)。“你想稍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啊!”(徒26:28);“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彼前4:6)。
(2)教会被称为是“基督教会”,这是因为唯独她完全接受基督的教义,而基督的生命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在教会的生活中。“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约二1:9);“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2:16)。“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
许多聚会都用“基督教会”的旗号来掩饰他们的谬误。要把这些不同的教派分别开来,在上帝的护理之下,每个教派都有一个具体的名字,这名字或者是他们自己起的,或者是别人这样称呼他们,目的是谴责。通常对于那些开始传讲谬论的教派,都是由别人给他们起名的。因此,“教皇派”(papist)是根据他们的头头教皇而起名的,这一派别也被称为是“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s),这是因为教皇住在罗马城,从那里宣传他的谬论。“门诺派”(Mennonites,又叫“重洗派”Anabaptists)是根据其创始人门诺起名的,门诺曾在荷兰弗里兰的威特马索姆(Witmarsum)做修士,后来被教会开除。“阿米念派”(Arminians)的名字来自阿米念(Arminus),他曾是莱登大学的教授,后被罢职。“索西努派”(Socinians)来自索西努(Socinus),而“路德宗”(Lutherans)的名字则是来自路德(Luther)。
7.真教会称自己为改革宗教会
为了把真教会与其他聚会区分开来,我们称自己为改革宗聚会。当然,“改革宗”的“改革”并不是指改变教义,仿佛我们做出某些改变或改进一样。根据上帝的圣言,真理被毫无谬误地保存下来。我们之所以称自己为“改革宗教会”,是针对当时一度渗透在教会中的谬论而言的。改革宗教会排除这些谬论,离弃长期困扰教会的罗马天主教徒异端邪说,根据上帝在圣经中所吩咐的法则改革教会。有些人用责难的语气称真正改革宗教会的成员为加尔文主义者(Calvinist)。“加尔文主义者”这一名称来自加尔文,他是日内瓦的一个牧师,也是宗教改革时期第一批起来反对罗马天主教徒谬论的人之一。我们之所以说他是“第一批—–之一”,是因为不管是加尔文、路德,还是茨温利,他们都不是当时第一个改革教会弊端的人。我们承认加尔文是真教会的一员。他确实为促进真理做了许多事,但他既不是教会的元首,也不是为教会的生活和教义制定法则的人。我们既不将人夸大,也不倚靠人。我们既不追随人发明的东西,也不根据人的名号来称呼自己。如果有人用人的名号来称呼我们,他就自己承担这样做的风险。如果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真教会与假教会分开,这事情本身是好的,但他所用的方式我们并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