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巴刻谈清教徒hj(完)
后记
清教牧师的道路
一
我们不时会听到少数人发出这样的真理之声:在世界各处上帝的教会将伴随着当代信徒的离世而走向绝迹,然而大多数信徒对于这样的警告极其漠然。事实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要证明这种判断也并非难事。如果牧师不再将他们的精力用在教导真理、传讲福音和引人得救上;如果为人父母的基督徒不再专注于同孩子分享上帝的话语,而信徒们也不再与自己周围的人分享福音;如果以福音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抛弃;如果圣经和属灵著作被人们束之高阁;如果基督徒只安于按照世人对信仰的理解去做那种与世无争的人,那么你认为教会还能存续多久呢?能延续到下一代人成长起来吗?对此我表示怀疑。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已呈不断衰退的趋势?对我而言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如何来扭转这种趋势呢?在我看来今日教会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重新拥抱清教教牧事奉的理念。若不做这样的努力,基督教的衰落将在所难免。
我这样说特别指向“传统西方”(OldWest),即从宗教改革时代起主要新教力量(路德宗、圣公会、长老会和浸信会)的影响所及,包括西欧、北美、澳大拉西亚与南非。今天在非洲中部和亚洲,信徒也逐渐通过对圣经的查考而领会到清教教牧理念的宝贵,并在种种敌对与尖鋭的社会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教)逼迫之下,开始积极地推动此异象的实现。然而,与这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西方社会进入了一种后基督教、世俗化、物质主义、自满盲目、价值缺失的时代。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中,圣经信息已成为众人嗤之以鼻的笑谈,教会因不断遭受主流社会的排斥而走向边缘,有太多的教牧人员认识到教会的事工已全面地进入守势,因此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尽力来维持机构运转。如果能更进一步的话,充其量也就是尽力让会众的心情愉悦罢了。如果有教牧人员发现自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那么等待他的就将是筹款不利,教堂关门,会众分散,他们自己也将被迫离开牧职,另谋生计。还有一些混迹于教会讲台坐等退休的人,他们所求的不过是能获得一份养老金,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然而,与此同时,西方教会的整体状况却惨不忍睹,而且随着会众趋向老龄化且人数愈来愈少,教会愈发趋于无可救药之境地。
可以说今日的牧者,这个教会领袖的群体,大部分已迷失了方向,而一旦领袖迷失了方向,普通会众信仰的滑落便在劫难逃。因此,在这里我要强调清教教牧理念,这理念根植于新约圣经的启示,反映着基督教永恒的信仰核心,是今日教会奋兴、人心苏醒的基础。若离开了这样的根基,教会必将步入日渐衰弱、最终绝迹的命运。下面我将继续阐明这样的观点,以此作为本书的结束。
二
那么我们该怎样表述这种清教教牧理念呢?本书前面的内容已经笼统地对其加以限定,然而若要对此概念达到全备准确的认识,我们就不得不像对其他神学主题的求索一样,求教于约翰·欧文这位众所周知的最伟大的清教神学家,他同时也堪称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在他晚期一篇名为《福音教会之本质》(1689)的论文中,有一章题为“教会牧者的属天职分”。其中他本于上帝教导,明确列出了各种牧者的职分:
1.牧者首要的职分就是去竭力传讲上帝的话语,牧养主的群羊—–你若按着圣经的真理在带领教导一群人,那么你就是这群人的牧师—–
对此职分有如下要求:(1)对福音的奥祕有属灵的洞察—–(2)牧者需要向自己的灵魂传讲上帝的话语,让这道深入他的内心,从而对真理的大能有真实的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牧者便不会有生命的见证和内心的火热—–惟有那些能感动牧者自己灵魂的证道,才能感动他人—–如果上帝的道未曾首先在我们里面造成震动,那它就不可能藉着我们影响他人。(3)牧者需要具备正确分解上帝话语的能力,见《提摩太后书》二章十五节。这一点又取决于牧者对教会实际的深刻洞察,他需要时时求教于上帝的真理,从而明确哪些内容对于会众灵魂的需要而言是切实、有益的,并按着教会信徒的不同需要来调和讲台的信息。这需要(4)牧者对于教会群羊状况深入细致的了解—–明确他们属灵生命的强弱,对上帝知识的长进或缺乏(根据会众达到的程度来确定是给他们喂灵奶,还是为他们提供干粮)他们的试探和呼召,他们灵命上的失败或挣扎。牧者对会众状态的认识不应只是泛泛笼统的,而应尽力对教会所有个体都有了解—–(5)牧者在履行以上一切职分时都需要显出他对上帝荣耀的向往以及对世人灵魂的关切。牧者在教会中传讲上帝话语的同时,也在将自己显明在会众的良心之中。如果牧者的心灵深处缺乏对上述两点真实的操练和经历,那么他们的讲道便失去了生命和灵魂,无法深入人心。
2.牧者对于教会群羊的第二项职分就是持续不断地为他们迫切祷告,见《雅各书》五章十六节,《约翰福音》十七章二十节,《出埃及记》三十二章十一节,《申命记》九章十八节,《利未记》十六章二十四节,《撒母耳记上》十二章二十三节,《哥林多后书》十三章七及九节,《以弗所书》一章十五至十九节及三章十四节,《腓立比书》一章四节,《歌罗西书》一章三节,《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十一节—–。为教会切切不断地祷告是所有牧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若离开恳切的祷告,他们所成就的任何事情在上帝的眼中都不会有价值,在此职分中我们要特别关注:(1)让上帝的话语被高举,以及信徒因此而蒙受的诸般祝福。这些祝福反映在他们一切属灵品格的提升和坚固,他们对自己呼召和责任的明确,他们在信心和爱心上的明悟,以及与这些密切相关的上帝的生命对他们内心一切动机的主导,并让他们因此以上帝为乐—–(2)教会所普遍面临的种种试探—–(3)会众的特殊情况—–(4)在会众聚集时基督的同在—–即祂藉着圣灵与我们同在。依循着教会的敬拜原则,上帝在信徒当中将展开祂满有恩典的工作,这表现为祂在会众心中所赐下的一切感动与光照。(5)信徒在信心、爱心和一切属灵美德上的恒忍—–
3,上帝将盟约的印交由牧者管理,因他们是上帝的管家—–
4,对于牧者而言保守信仰的纯正和福音的真理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牧者当为着雪魂向主的悔改而尽心竭力—–
6,所有信徒都当时刻预备自己有爱心且有智慧地去安慰、劝导那些落在试探中,与上帝隔绝的肢体,他们因着对永死的恐惧与忧虑而陷入试探、远离主、烦恼不安的光景中—–在这些人之中,有些人因为与上帝隔离而长久地陷于黑暗与忧虑之中;有些人徘徊在向主悔改的窄门附近,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对上帝有一种极深的恐惧,不愿去承受那认罪的扎心之痛,并对自己的处境与光景充满了犹疑:有些人反覆犯罪跌倒,难以担当上帝的托付;有些人一直处在极其痛苦并难以平复的软弱之中;有些人因为某些突然的遭遇而陷于极大的困顿与愁苦之中;有些人出于上帝主权的作为,而被祂所暂时抛弃,掩面不顾;有些人则经历着撒但的搅扰,承受着来自于它的各种亵渎之思想与试探的攻击—–对于这类情况牧者承受着这样的职分:
(1)对信徒在此类属灵问题中的各种表现有到位的认识。牧者需要具备相当的能力、智慧和经验,对以下诸方面有全备的认识:圣灵上帝在人心中工作的性质,圣灵和肉体的争战,魔鬼撒但的诡计空中掌权之邪灵的能力,一切属灵之事的性质、效果和目的,以及上帝向信徒哲时的隐藏,从而对这类属灵病症能有智慧的分辨,并给予信徒劝慰和医治。
(2)时刻预备好去面对会众中各种特殊的属灵黑暗—–
(3)以忍耐柔和的心去劝导那些灵里软弱、无知、愚钝、小信的信徒,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并在主里得着满足的盼望。无疑,牧者在帮助这些受试探之人时,会遇到许多的冲撞与不快—–
牧者在履行自己的各种职分时,没有任何的职分会比此项职分更加重要,或更能反映主耶稣基督的形象—–此项职分即—–
7.对会众中所有陷于受苦、软弱之信徒的同情与怜悯—–
8.对穷苦、患病者的关怀探访即属于此职分,人人都知道该如此行,然而却常常忽视—–
—–
11.牧者在言谈上当有谦卑、圣洁的榜样,并竭力追求完全的敬虔与诚实,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证,他一切的作为既不能成为众人的益处,也无法被大牧者耶稣基督所悦纳—–@1
三
我印象中,詹姆斯·莫法特曾说过“欧文的思想有如幽深的湖水一般”,其实这样的描述无论出于谁,都是极其准确到位的。欧文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艰涩的长句,以及他专为描述事实而缺乏感情色彩的用词,使其作品与其他清教牧者的作品相比明显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对于那些习惯于今日形象生动文风的读者而言,欧文的书读起来确实比较吃力。然而在对属灵事实分析的准确、透澈和深度方面,欧文的文字即使有时稍显冗长,但仍堪称卓越。从上文我对他教牧职分描述的粗略引述中,我们都能领略到他思想中那令人叹服的质量。尽管他的表述风格倾向理性学术,然而这样的表述却结合了他最初几年公开教牧服侍的经验(于福特汉姆与科吉歇尔的服侍),因而具有权威性。此外,他的观点也反映着清教主流思想,将上述内容与巴克斯特《归正的牧师》第二章“看护上帝的群羊”的大纲相对照,这一点会更加明确。这个大纲在威廉·布朗版的《归正的牧师》中被作为目录使用。巴克斯特1656年完成了这本书,时隔三十年后欧文才阐述了他对于牧者职分的认识,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发现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看护上帝的群羊》
第一部分:这看护的实质
这看护涵盖了所有属上帝的信徒,因此
1.我们必须为未悔改之人的悔改归主而尽心竭力。
2.我们必须回答那些认罪悔改者的疑问,给予他们属灵的建议。
3.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去坚固那些与上帝恩典有分之人的生命。
4.我们必须对会众的家庭予以关注和照料。
5.我们必须时常去探访患病的肢体
6.我们必须在责备、劝诫那些抵挡真理者的事上尽忠。
7.我们必须忠诚地施行教会的纪律。
第二部分:看护的方式
牧者开展一切的教牧服侍必须
1.单单为上帝而做,专注灵魂得救。
2.勤勉,奉献不倦。
3.有智慧,按次序规规矩矩地行。
4.只在那些关乎真理关键层面坚持原则。
5.注重简洁和明确。
6.时刻谦卑。
7.既要柔和,又不失严肃。
8.时刻带着真诚、迫切与火热。
9.充满对主内肢体的关怀之爱。
10.凡事忍耐。
11.时刻敬畏主。
12.定睛在永恒属灵的福分上。
13.对为主得胜充满渴望与确信。
14.时刻向主承认自身的缺乏和对祂的仰赖。
15.与其他的牧者相互配搭。
第三部分:看护群羊的动机
1.因着我们和群羊的关系——我们是那看守羊群的人。
2.因着成就这关系的大能动因——上帝的圣灵
3.因着上帝交托予我们之物件的尊贵——她是上帝的教会。
4.因着上帝为教会付出的代价——教会乃是用祂的宝血所买赎的。@2
约翰·欧文与理查·巴克斯特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如当时英格兰教会的组织治理方式,以及有关上帝救恩的描述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对教牧服侍的认识上他们二人却几乎完全一致。对他们而言,教牧圣职的呼召意味着牧者必须始终如一地活出完全专注于主的信仰委身,这种委身要求牧者尽心尽意地去爱并服侍那位圣洁、恩慈并掌管一切的至高上帝。与此同时,它也要求作为上帝施恩管道的牧者要去就近帮助那些生活在黑暗无助之中的人。牧者需要看到自己被上帝分别为圣的身分,上帝呼召他们专门是为着传讲圣经的真理,教导众人认识基督,并本着那默示于书的圣道来劝慰灵里昏暗的人,引导罪人悔改,在主里牧养并看顾他们,为他们祷告,将属灵的智慧带给他们。与此同时,牧者还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们敬虔的榜样,并带领他们一生颂赞上帝,忠诚爱主,活在基督的纯全、谦卑、成熟与喜乐之中。此外,牧者还要面对自身处境中所遭遇的特定挑战,为着持守并彰显真理的缘故,去为主打那美好的仗。在后记开篇时我曾提问:今日的牧者如果没有诸如上述的质量,无法担当清教徒当年所领受的教牧职分,教会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吗?在本书的结尾我愿将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留给所有的读者去思考。@3
注释
导言:清教徒如何帮助基督徒经历神?
1.后现代的主要特征就是观点主义(Perspectivism):一切“知识”不过是不同社群对事物之集体诠释,纯“客观”的真理并不存在。
2.Hippolyte Delehaye,The Legends of the Saints:An Introduction to Hagiography(1907).Trans.V.M.Crawford.http:sourcebooks.fordham.edu/halsall/basis/delehaye-legends.asp,2016.8.14.
3.有关福音信仰和清教徒属传统的中文教科书,请参 阅拙著(2015)《修神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版(建道神学院出版)。
前言:委身的方向
1.译者注:原文中“灵修类(著作)”(devotional)是“委身”(devotion)的形容词形式,两者有着相同的内涵。巴刻想藉此表达这样的意思:即灵修类著作概念的变迁实际反映着当今信徒对上帝委身的减弱。
第二章:斯蒂芬·查诺克:《被钉十架的基督》
1.Works of Stephen Charnock(Edinburgh:James Nichol,1864).I.xxiv.
2.同前,1.xxv。
3.同前l.xxiv。
4.同前,1.xxii。
5.摘自Christian Hymns(Bridgend:Evangelical Movement of Wales,second ed.,1985)·第203、197、540首。
第七章:汤玛斯・波士顿:(一)《得人如鱼的艺术》
1.Memoirs of Thomas Boston(Banner of Truth,1988),48.
2.10。
3.同前。
4.11页。
第七章:汤玛斯·波士顿:(二)《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
1.译者注:这个短语是本文所推荐波士顿著作的题目,译为“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是一种两百年前英式英语的表达。
第八章:威廉·帕金斯:清教先驱
1.lan Breward,The Work of William Perkins(Abingdon:Sutton Courtenay Press,1969),xi,p.130.
2.William Haller,The Rise of Puritan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8),p.65引述Thomas Fuller所着Abel Redevivus(1651)434页的内容。
3.见J.W.Beardslee所翻译编辑的Reformed Dogma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pp.274-5.
4.Benjamin Brook,The Lives of the Puritans,(1813年再版·Pittsburgh:Soli Deo Gloria,1994),II.p.130.
5.Thomas Fuller,The Holy State,(1642),p.89.
6.Samuel Clarke,The Marrow of Ecclesiastical History,(1654),p.416-417;使用现代拼写法引自Breward,opcit.,9-10。
7.Thomas Fuller,The Holy State,p.90.
8.The Workes of that Famous and Worthy Minister of Christ in the Universitie of Cambridge Mr William Perkins,(1616),I.pp.32-69.
9.Breward,p.147.
10.Breward,p.355.
11.见Works,1.454对帕金斯文字的引用,关于悔改的论文见453-474页。布拉福德的讲道见Works of John Bradford:Sermons and Treatises(Cambridge:Parker Society,1848,再版Edinburgh:Banner of Truth,1988),20-81。亚瑟·丹特是The Plain Man’s Pathway to Heaven(1601)一书的作者。本仁约翰妻子的嫁妆是两本属灵著作,其中一本正是此书,这本书从未再版。
12.Workes,Ill.1f.(1613).这篇论文在1-152。
13.A.Lang,Puritanismus und Pietismus,(Neukirchen Kreis Moers,1941),pp.126-31;相关内容摘自Breward所编文集的131页。
14.Breward,pp.405-10;文集第一卷642-644。Victor Strigelius是一位在海德堡传授神学的路德宗神学家。帕金斯在引用了Strigelius的这六条“默想原则”之后,又加上了他个人总结的第七条,“上帝一切的工作都是以相反的方式成就的”。这显然是在说,当上帝按着他的旨意行事时,发生的一切通常看上去都和祂的旨意相冲突,正如基督的被钉十架粉碎了撒但的权势,然而看上去却好像是被撒但击败了一样。
15.Breward,p.481.这篇论文题为Epieikeia·所根据的经文是《腓立比书》四章五节。
16.R.T.Kendall,Calvin and English Calvinism to164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54.
17.R.T.Kendall,Calvin and English Calvinism to164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54
18.“所以,信心正确的定义就是:它是上帝对我们施慈爱的明白和确定的知识,这知识建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白白赏赐我们之应许的真实性,且这应许由圣灵向我们启示并印在我们心中。”见《基督教要义》Ⅲ.i.7。
19.Kendall,p.74f.
20.Breward,p.47.参Perkins,Workes,11.55f.,1.484,I1l.220从中可见我用粗体字引用的内容。请读者务必参考Breward关于帕金斯释经方法的评论。这种解经方法,在帕金斯独具创见的讲道手册The Art of Prophesying(1607;1592年的拉丁文版)一书以及他出版的解经作品中,有着清晰地体现。
21.对堕落前预定论最尖鋭的批评见Warfield在其The Plan of Salvation(修版,Grand Rapids:Eerdmans·1966·88)一书中的论述,“上帝创造一切受造物的目的在那些支援堕落前预定论者的眼中都是为着最终的拣选或弃绝,而上帝对于一切受造物的定旨先见在他们看来也仅仅是为达成上帝在末后拣选或弃绝的心意。”
22.Breward,p.279.
第九章:理查·巴克斯特:全面的事工开拓者
1.见Reliquiae Baxterianae(RB)的序言·1696,第二部分·2。
2.摘自The Autobiography of Richard Baxter,ed.J.M.Lloyd Thomas(London:J.M.Dent,1931),pp.106,107f,112,115,117,118f,125,130f。这本巴克斯特自传(RB)的简略版由N.H.Keeble重新编辑(London:J.M.Dent,Everyman’s Library,1974)
3.具体细节是根据当时见证人的陈述,在巴克斯特的自传中略有删节见258-264页。
4.引The Autobiography of Richard Baxter,p.298
5.RB,part1,pp.21,84f.
6.RB,part1,p.89.
7.RB,part1,p.93f.
8.Practical Works(Ligonier PA:Soli Deo Gloria,1991),lll.p.585f.
9.Autobiography,p.293.
10.Puritanism and Richard Baxter,Hugh Martin,(London:SCM Press,1954),p.173.
11.被收录在The Reverend Richard Baxter’s Last Treatise一书中,由F.J.Powicke编辑(Manchester:John Rylands Library1926)。
12.Richard Baxter and Margaret Charlton,ed.J.T.Wilkinson,(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28),pp.110,152.A Grief Sanctified,ed.J.I.Packer(Wheaton,IL:Crossway,2002),pp.90,127.
13.Matthew Sylvester,Elisha’s Cry after Elijah’s God,appended to RB,p.18.
后记:清教牧师的道路
1.John Owen,Works,ed.William H.Goold(London:Banner of Truth Trust,1968),XVI:pp74-89.
2.Richard Baxter,The Reformed Pastor,ed.William Brown(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Trust,1974),pp.28-29.
3.在文中所引的那本欧文1680年代的著作的89页,有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文字:“当前信仰的衰败表现在信仰所见证之能力、美德与荣耀在各处的下滑,它主要是由此原因所致:即大量从事教牧服侍的人既无法胜任这呼召,又不愿去竭力承受与之相应的职分。『有怎样的祭司,就有怎样的民众』,这句话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