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巴刻谈清教徒07-2

第七章:汤玛斯·波士顿:(二)《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

Thomas Boston

“—–惟有上帝的圣言才能让我们平衡、正确地看待这些苦难,从中体察到上帝的作为和美意,并最终让上帝使用这些苦难促成我们属灵的完全。”

作为一个在北美生活了三十二年的英国人,亲身经历了文化巨变的时代之后,现在的我可以说对美式英语遣词用句的熟悉程度早已超过了我对英式英语的运用,因此我下面的文字很有可能无法直接反映地处大西洋东海岸国家的情况。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北美的一个普通人——比如温哥华公交车上的人——听到the crook in the lot@1这一短语,他很可能会以为你是在说犯罪分子惯于藏身的某处未经开发的荒野。除此以外,他很难再揣测出这个短语的其他含义。然而在汤玛斯·波士顿的用法中,crook一词是在表达一种弯曲黑暗的意思,即那种人生当中充满艰辛、事与愿违的方面,这样的事清教徒称其为人生的十字架,我们会把它称为自己必须一辈子要去承受的劳苦愁烦,以及要忍受的抱怨;而lot一词对波士顿而言,所意指的是上帝在自己的护理之工中早已为其仆人安排好的人生道路。波士顿,这位曾在苏格兰南部埃特里克地区服侍的牧者,与爱德华兹并列,是将清教精神延续到十八世纪的杰出代表。这里所谓清教精神的核心就是以圣经为根基,教会为中心,信心为导向,专注祷告为内容,推动个人属灵生命复兴的运动。这里介绍的这本关于人生苦难的小书,波士顿早先曾有意出版,然而到他离世归主之时却仍未付梓(1732年五十六岁的波士顿突然离世)。最终这本书是由他的朋友完成,并于1737年出版,题目定为《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在人生苦难中所彰显的上帝的主权和智慧》(The Crook on the Lot:The Sovereignty and Wisdom of God in the Afflictions of Men Displayed).

在电影《影子大地》(Shadowlands)中,鲁益师是一名夸夸其谈的学者,自以为是地向公众发表着一些个人想象的苦难观,直到有一天,妻子的离世才让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变。这种叙事无疑是好莱坞所擅长的,真实的鲁益师却远非如此,汤玛斯·波士顿的人生经历也一样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致。《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一书的素材源于波士顿自传中称为“充满人生苦难”的时期,在他离世之前八年的时光中,波士顿一方面要应对苏格兰长老会中不信派势力的持续挑战,另一方面要照顾因患抑郁症生活无法自理的妻子。他本人也遭受病患,体内长了某种结石,自觉力不能胜。因此,当波士顿在《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中论述人生苦难时,他对于苦难的确有切身的体会。尽管这本书在论证分析中,从未直接引用过有关作者自己的内容,但是字里行间依然强烈地透露出波士顿对苦难的深刻感悟。

正如你将要看到的,这本书是以七篇证道文作为开始:有三篇的主题经文是《传道书》七篇十三节,“你要察看上帝的作为,因上帝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有一篇是关于《箴言》十六篇十九节,“心里谦卑与穷乏人来往,强如将掳物与骄傲人同分。”还有三篇是关于《彼得前书》五章六节,“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祂必叫你们升高。”波士顿拥有一种建筑师般,整全而系统的眼界(爱德华兹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属灵伟人”),他喜欢通过系列的证道,用不同经文来阐释某些关键主题。上述那些文笔洗练流畅的证道文,是波士顿为之后讲台证道所做的必要预备。和他另一本更为著名的著作《人性的四重状态》一样,在本书中他也将那种出于圣经的真理之光庄重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的内心猛然爆发一种感动的力量。可见这本书一方面可以强而有力地说服读者去省察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一次次地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直面自我。因此,我们有理由去认同爱德华兹和上世纪众多清教徒对波士顿的评价,即在波士顿教导信徒的写作中,一样有着他在讲道中所彰显出的那种上帝的同在和膏抹;并且,我们同样有理由认为,那种上帝注入波士顿心中的感动和能力,已全然渗透在他一切的语言表达之中。因此在 阅读这本书时,你当期待上帝藉着波士顿向你的心说话。

在离世归主两年前,波士顿写下了这样的话:“我要在耶稣基督里面赞美我的上帝,赞美祂使我成为一名基督徒,赞美祂在我年少之时就开始磨炼塑造我的灵魂(通过亨利·厄斯金这位于1662年被英格兰圣公会逐出的牧师的讲台服侍,波士顿在十一岁时就归信了基督),赞美祂使我成为福音的执事,并让我对祂满有恩典的教义和真理有了真实的看见。”这里所说的“真实的看见”也是《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这本书的阐述前提,对于这些前提,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从波士顿极为丰富却一以贯之的论述中获得了解,也可以从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及大、小教理问答的全面概括中探明发现。然而,考虑到当代读者很有可能没有时间或兴趣进行这类考察,并且当代人的思想也被其他不同的观念所占据,因此在继续本文的论述之前,我将简要地提出一个有关基督教真理的教义框架,这也是波士顿在这本书中所有论证展开的基础。下面我会用教导教理问答的方式,而非学术讨论的方式将它们展现在读者面前。换句话说,这是向不了解基督教的人士所介绍的必要真理,为要使他们认识、爱慕、敬拜、服侍上帝,并因此真正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

1.三位一体的上帝,我们的生命存留全依赖于祂,我们的一切也都掌管在祂手中。这位上帝将会按着祂自己所定的时间,以或奖或罚的方式决定我们终极永恒的命运。在祂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惟有祂掌管着对万物至高的主权,连人类自由意志的选择也在祂的权柄之下。

2.人内心一切的所思所想,天然就是自我中心、自我崇拜、自我服侍、对上帝的命令无动于衷或敌对这命令。因此,若不改变这样的情况,人将因为自身的罪性而被上帝定罪、弃绝、报应,并最终与上帝的永恒之爱完全隔绝。

3.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主和中保,承担着先知、祭司、君王的职分。祂藉着自己的被杀、复活和掌权,为世人成就了福音,邀请并命令所有听到此救恩信息的人接受并信靠祂,以祂为自己的救主、主和挚友。因为,惟有完全凭借祂的作为并以祂的名义,我们这些相信的人才能得着上帝的赦免,与上帝和好,被接到天父的家中承受儿子的名分,并且得以靠着上帝的恩典在今世日日更新,渐渐被改变成为圣子的样式。

4.藉着圣灵在人心中的重生工作,一切渴慕认识基督的人得以寻见这位上帝。那内住的圣灵从此以后将随时帮助他们,让他们靠着信心活出那属于基督门徒的新生命。

5.所有信徒在自己一生的道路中都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上帝正是使用这些表面看来充满苦难的遭遇,来让我们经历试验、坚固、降卑、纠正和教导。这样的经历使我们更深地认识自己,更深地悔改,更加成圣,并且保护我们免于更大的邪恶,并因此得着上帝的赐福。

6.对于信徒而言,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艰难都不过是暂时的,并且相信上帝会时刻垂听祂儿女在任何艰难处境中的祷告,以自己的信实一次次地搭救他们。那么这样的信心将会让他们在所有上帝圣洁的管教中得着坚固,让他们在一切苦难中都能深信“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

以上这些对基督教基本要义的简要表述,在波士顿看来是他的读者理应知道的。他的著作会引导读者再次去认识很多相关的基要真理,对其中的一些,他还进一步做了细节上的阐释。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这一切都不是作为某种新观念而被提出的,波士顿非常明确自己的身分就是要让人们更深地认识这些基础要道,切实地活出那些之前所接受的圣经真理。也许波士顿书中的某些观点对我们来说非常新奇,但对于那些他当初的读者而言却并非如此。很显然,波士顿所处的时代,信徒接受教理问答训练的程度要远高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想想今日很多信徒在教会和家庭生活中已经抛弃了教理问答的学习研读,我们便不会惊异于这种反差了。

尽管如此,我们却要看到惟有深入了解这些信仰要义,我们才能对《人生必经的挫折崎岖》的内涵有真正的体悟。那种满足,容我打个比方,有如从岩石中取蜜一般令人欣快。

行文至此,让我们再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波士顿在书名中使用“崎岖挫折”一词是要向他的读者,即最早那些埃特里克的听众,以及之后你我这样的读者,传达怎样的信息?在书中,他对相关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为了取得怎样的效果?从教导牧养的角度而言,他希望通过写作本书达到怎样的目标?很久以前,有人告诉我,说不设置特定目标的写作反而能够达成所愿。那么,波士顿所期望实现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相信至少部分的答案在于波士顿希望藉此教导众人。人群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牧者事奉最为优先考虑的三件事,第一是教导,第二是教导,第三还是教导。对此说法波士顿无疑会表示赞成。传道的含义从清教牧者的传统来看,就是为了教导真理并促进运用,而促进运用首要便在于让真理贯彻在信徒的思想中,很显然离开这一点别的就无从谈起。牧者坚持教导的理由在于:所有的真理惟有通过理解之后,才能真正影响一个人的内心。而且,正统的基督教,本质上就是对上帝启示真理的持定和顺服。上帝所启示的真理唯独记录在圣经之中,其内容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体裁,包括叙事、寓言、论述、示异象等等,然而这一切正如使徒保罗所说“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三16)。波士顿的教导从多方面帮助我们对圣经获得更深的理解。波士顿引用的经文更加照亮了他论述的真理,而这真理又反过来帮助我们明白这些经文在其上下文中的重要意义。波士顿这种合乎圣经规范的诠释是我们今天所当大力推崇的对波士顿而言圣经是一部包含了六十六卷书、由新旧约两部分组成的上帝启示的整体,它完美而一致地将那身为创造主亦是救赎主之上帝的心意、作为及方法呈现在世人眼前,让所有蒙召去效法基督的敬虔之人从中看到了上帝的智慧,也得以明白世界和人生的意义。波士顿为我们带来的这种合乎圣经规范的诠释在灵性和知识的层面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加尔文以及许多清教圣徒相比肩,他所达到的高度是今天许多类似的属灵著作无法企及的。波士顿的这本书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有人认为是源于他对圣灵全然的依靠。那将圣经默示于书的圣灵,也必然是圣经终极的诠释者,可以说这本传世之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确是出于圣灵与波士顿的同在。

波士顿在这本书中的基本论点,即书中他一切教导所指向的,可总结为“信徒需要对自己一生所遭遇的各种苦难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而这种正确观念惟有依靠在基督里的信心,不能依靠感觉获得。这是因为—–惟有上帝的圣言才能让我们平衡、正确地看待这些苦难,从中体察到上帝的作为和美意并最终让上帝使用这些苦难促成我们属灵的完全”。波士顿默认其读者已经知道上面所列有关救恩计划的一般知识,所以从一开始便用他精确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哪些事物导致了信徒人生的崎岖挫折(那一切令人厌恶不满、愤愤不平的人生境遇)。紧接着,他为我们分析了人生道路之崎岖有着怎样不同的形式(我们身体上的缺陷,那一切众所周知或不为人知的羞耻感,努力之后却未取得相当成就的失意,以及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失败)。之后,他向我们指出,在所有这些人生挫折之中,该如何去寻求上帝的帮助(修正一切崎岖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不忘自己应该在这些苦难的境遇中学习向上帝谦卑的功课,并接受会有艰难伴随我们行完此生的事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波士顿向我们阐释了如何将我们的盼望定睛在主所应许的“得荣耀”之上,在今生或永世,这应许必将真实地成就在我们身上。在这本书各部分的论述之中,我们都能看到波士顿论述主题的循环出现和不断递进。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瑞士和加拿大西部的环山火车隧道,火车出隧道的那一点看似几乎就在入隧道点的正上方,然而实际所处海拔却高出很多。与之类似,在本书中我们也将看到波士顿重要论点的重复出现,然而它们每一次的出现都有角度的改变和全新的阐释,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论点的理解不断地得到提升。从始至终波士顿通过这种人们称为“回溯”的论述方式,使他的教导充满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能力。

然而教导众人却不是波士顿这本书的唯一目的,而是一种为着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他的目的正如上帝所有忠心的传道人一样,就是要去为主扭转自己的受众,或至少看到上帝的能力在他们身上动工。在这本书中,波士顿除了期望引导非信徒归信上帝得蒙重生这个恒久不变的动机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去操练基督的门徒在面对那些难以逃避的不幸之时(无论这种不幸是出于世人普遍的遭遇,还是他们自身的特殊境遇),都能活出那种敬畏上帝、直面现实、满有盼望的谦卑生命。波士顿盼望我们在忍受各种失望、厄运和自己的缺乏时,都能在内心深处对上帝良善、智慧的护理之工有完全的确信,并以这样的信心来胜过一切难处,将荣耀归给上帝在这本书中,波士顿也对一些在他看来信心并不坚定的主内肢体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他盼望这本书能够激励他们靠着向主的谦卑和祷告,而得以坚立在上帝的真理之上。波士顿的心愿就是要藉此书向众人传讲真理,如果读者最终并没有因他的信息而被鼓舞去寻求主面,相信他一定会倍感失望,视之为自己人生的挫折崎岖。

这种波士顿可能的失望将我们引向第二个问题:他的这本书在今天还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影响吗?答案在我看来必然是肯定的,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而言,本书信息却非常难于被真正接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是我的解释。

很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注意到,人们的心思中经常同时存在着彼此不相一致的想法、愿望、评判、期望和目的,但他们却对自己身上的这种不一致性毫无察觉。学者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认知失调。这一洞见对于教会牧者而言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在这个世上任何一名基督徒的身上都能发现各种掺杂的情况:在他们的信心中我们会看到某些不信的成分,同样,他们的智慧中也存在着愚昧,属灵的洞见中亦夹杂着各种短视与无知。这些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基督徒的思想中一样存在着认知失调的顽疾,信徒的生命实践中不断地暴露、印证着这种自我矛盾、缺乏一致的问题。于是,针对信徒这类问题,牧者们需要一以贯之地去纠正和医治。

在今天的基督教新教群体中,存在着一种特有的认知失调(值得注意的是,在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中却看不到这样的情况):所有的信徒都不会质疑基督要求门徒舍弃自我的命令,即将自己所看为宝贵的一切个人理想和愿望交托给上帝,遵行上帝的心意,忍受那些自己的愿望因此可能付之东流的代价,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意味着自己甘愿被他人轻视排斥,如同那些被咒诅的人一样,因为我们都明白耶稣道成肉身正是要与这样的人同行,祂来是要担当罪人的苦难软弱,直到上帝藉此成就祂的心意。圣经中这方面的教导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主也明确地提醒过一切跟随祂的人会经历得胜但也会遭遇失败,会享受喜乐但也会承受痛苦,对此不会有基督徒否认。然而,与此同时,现代以享受为宗旨的物质主义大张旗鼓地高举没有痛苦和艰难的人生理念,将此作为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自称基督徒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上帝的儿女他们应该时刻被上帝保护着,永远不会遭受任何人生的重大变故,并且一生应当顺利平安,任何好处都不缺,彷佛在豪华游艇上生活一般。这种狂妄无知的信仰歪曲,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布道家所极力宣扬的成功福音中看到,在面对诸如丧偶、背叛、不治之症、公司倒闭等等苦难时,人们会禁不住问:“上帝为何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这些问题进而进入神学理论的思考中:上帝如果能够阻止一切的苦难,祂必然可以不让这些事发生,然而事实上它们发生了,因此上帝的能力和主权都是有限的。综合这两方面我发现在新教群体中也存在着认知失调的情况,这种灵魂的痼疾极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内心。那种认为上帝将阻挡一切不堪之事的发生,并单让好运降临在我们身上的迷思,最终只会让我们抓住这世上的福分不放。这样的价值取向在一个人身上一天不消除,波士顿直面现实之精神中那种振奋人心、慎思明辨和平静安稳便一天不会为那人所接受。

读者应当为《人生必经的崎岖挫折》中那些高度的属灵智慧而感恩,因为它们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我深为庆幸这本书如今能够为众多读者方便地获取。盼望我的序文能够为年轻的一代读懂波士顿提供助益,并引导他们为作者的服侍献上感恩,这实在是对这本著作最实至名归的回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