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提摩太前书-利斐特
提摩太前书一章3至7节
3我往马其顿去的时候,曾劝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4也不可听从荒渺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这等事只生辩论,并不发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5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6有人偏离这些,反去讲虚浮的话,7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
经文原意
保罗委派给提摩太的使命,跟差遣他到帖撒罗尼迦去“在你们的信仰上坚固和帮助你们”(帖前三2,直译;《和》:“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时的任务比较起来,一点也不简单。当保罗察觉到当时的情况,因为道德败坏的人传授虚假道理而变得异常危急时,提摩太显然已经身处以弗所。因此,保罗必须“劝”提摩太(3节)为了特定的原因“住在”那里:命令这些假教师停止传异教。保罗原先前往马其顿时,已经力劝提摩太要这样做,现在他是加强当时的委派。@1
@1保罗原来的句子结构是:“当我劝你留在—–”,句子中没有主动词。有几种方式可以表达他的意思:(1)“当我劝你—–留在”(NIV):(2)“我劝你,正如从前一样—–〔早些时候〕,留下来”(NRSV):(3)“我劝你留下来”(NLT):或(4)可能是“我要你留下来,因我劝你要—–。
“劝”(parakaleo)这个动词带有温暖、亲切的感觉(虽然强烈),与接下来解作命令的动词截然不同,后者不徇情面,充满命令的语气。保罗赋予提摩太权柄,以要求假教师停止传播错误的道理。他在第3节所用的动词“嘱咐”(parangello)在新约出现了32次(主要是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其中有5次出现在提摩太前书。这字以名词的形式(parangelia)出现,在新约共有5次,本书信就占了其中的两次。教牧书信从不用另一个解作命令的字的动词形式(epitasso),而这字的名词形式(epitage)在新约则出现7次,其中3次出现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已经在一1碰到第一次)。这表示权柄这概念在教牧书信是多么重要。
在某些译文中,parangell——这一词组的希腊字在英文的翻译,比命令的含义来得温和,好像仅是指示或指导。研读耶稣喂饱众人的事迹对此很有帮助。在喂饱4000人的事件中,耶稣用parangello这个字来指导群众,而在喂饱5000人的事件中,类似对群众的指示则采用了与其不同的动词keleuo和epitasso。既然这些事件在语言的表达上是类似的,而keleuo和epitasso一般上带有强烈的“命令”涵义,我们可以假设另一个动词parangello也带有权威的语调。@2同时要注意公会领袖用parangello这个字命令使徒不得奉耶稣的名字讲道(徒四18;五28、40)。统计数字是一回事,但这一切是叫我们警觉,对于提摩太在以弗所行使的权柄,要给予恰当的重视。@3
@2参太十五35:可八6(希腊字parangello),NIV译作“他吩咐”(4000名群众被吩咐坐下领受食物):太十四19(希腊字keleuo)·NIV译作“他指引”(5000群众):可六39(希腊字epitasso)·NIV译作“耶稣指引”(5000群众)。
@3NIV的译文是“命令某些人不准教导虚假道理”:NLT的译文是“阻止那些教导错误道理的人”:NRSV的译文则是“指示某些人不能教导任何不同的道理”。注意NIV用了最强烈的字眼(“命令—–虚假”)·NLT用的是中等的字眼(“阻止—–错误”),而NRSV用的是最温和的字眼:“指示—–不同”。TheMessage意译成:“要继续驾驭一切·以致所教导的得以保持在正轨”,这很难把命令或错误的严重性表达出来。它所造成的错误印象是:在以弗所的教训似乎“循着正轨”,只要教师们能“继续驾驭一切”,就不需要听从提摩太的命令作任何修正。
翻译成“传异教”的字(heterodidaskaleo)在六章3节再次出现。这字在字源上带有“教导〔某些〕不同的事情”之意,但该处的上下文显示,情况不只是有些“不同”罢了(正如NRSV的翻译)。由于在第六章,此字对照“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和“合乎敬虔的道理”,我们知道不“纯正”的不仅在于它跟纯正的道理不同,更因为它是虚假的。保罗在加拉太书一章6至8节声称,人们转去随从“别的福音”,那实际上“并不是福音”,任何人传另一种“福音”,就应当“〔永远〕被咒诅”。削弱“传异教”(heterodidaskaleo)的严重性,就是低估保罗对有关真理与错谬的强烈教导。
第4节开头的“也不可”,并不表示接下来的是在虚假的道理之外的另一些事物,而是指出那些虚假教导的某些具体内容。“听从”在这里是“专注于”的意思。在这个例子中,“荒渺无凭的话语”和“家谱”令假教师及其跟随者在某个程度上着了迷。虽然民间神话〔中文版编按:《和》译作“荒渺无凭的话语”的,也可译作“神话”〕或许有它的价值,它代表一个社会对某些原始习俗或信仰根源的表达,然而,新约圣经所指的那类神话,跟真道(提后四4;多一14)相反,是污秽的(即,不神圣,提前四7),并且是巧妙地捏造出来,毫无真凭实据,更非源自高尚的传统(彼后一16)。
“家谱”在这里跟“荒渺无凭的话语”相关连的事实(后者在提多书一章14节被称作“犹太人的”,而前者在提多书三章9节则跟“因律法而起的争竞”并论),可见这些家谱是在犹太宗教作品(可能也包括创世记)中寻获。有些人以异端诺斯底主义作为参考,包括其所列出的宇宙人物。这在年代上是错置的,因为诺斯底主义是后来才形成一个体系。不过,它的确结合了犹太教的一些要素,而一般上,我们很难追溯诺斯底思想各层面的来源。既然在教牧书信中的家谱有犹太背景,那么,任何发展中的诺斯底概念充其量只可当作次要的参考资料。@4可是,我们不需要精确地辨认这些“荒渺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的来源和特性,也能识别出它们对基督教思想的破坏力,这才是本处的重点。
这破坏力是“只生辩论”;在希腊文新约中,争论一词(ekzetesis)只出现了一次。它是由意指探究、争辩,或讨论的希腊字延伸出来的。“争论”捕捉到该延伸的意思,但没有表达出思维探究的基本概念。@5提摩太前书六章4节,有一个相关的字(zetesis)是跟“有关言词的争辩”成配对,在提多书三章9节则跟“辩驳和争吵”(NIV)成配对。因此,“争论性的探究”或许最能表达出此词微妙的意思。
@4有关这课题的各种资料和看法,包括有:F.Büchsel,“yeveaλoyía,”TDNT,1:663-665,“γενεαλoγίa,”BAGD,153;Fee,1and2Timothy,Titus,41-42;Knight,Pastoral Epistles,73-74;Kelly,Pastoral Epistles,44-45。汤纳(Towner)引用斐罗(Phlio)的作品(Moses2.46-47)以及死海古卷(1QS3:13-15)·说这些资料“清楚指出该词本身不单指家族姓氏和后代的名单,同时也包括有关重要旧约人物的励志故事”(1-2Timothy&Titus,45-46)。考虑到此字在这里的意思模棱两可·最好是选取字面的意思“无穷的家谱”(NIV,NRSV),而非采用创新的译法·如意译成“属灵世系”(NLT)·或“富于幻想的家庭树”(TheMessage)。
@5NRSV简单译成“引起猜测”·NLT意译句包括了“无穷的猜测”·TheMessages则把从句的意思简化成“转向愚昧之中”。
保罗认为我们应该着重的是“神的工作〔oikonomia〕”,而不是争论性的探究。保罗用这个字来指神的计划和工作,特别是保罗以管家职分所执行的事工(参林前九17;弗三2、9;西一25)。@6上帝的工作跟争论性的探究截然不同,或许部分是因其有果效,又带来合一,但在这里特别是因为这工作是“本于信心”。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应该本乎我们对神行事的信心。虚假的道理造成那无穷而有损的讨论是本书信关注的课题。它的兴起在于不相信神的启示。因此,拒绝信心并不只是附加在句子的字眼,而是以弗所教会败坏的主要因素。
@6奈特(Knight)对oikonomia作了一个有助益的讨论·参J.Reumann,“OIKONOMIA-Terms in Paul in Comparison With Lucan Heilsgeschicte,”NTS13(1966-1967):147-167。
信心正如爱一样,是基督教词汇当中的基本用词。保罗接续引述爱是“这命令的目的”。认清目的在这封书信是重要的。在第3节,保罗曾嘱咐提摩太留在以弗所,为要命令某些人不可传异教;这命令原先应当带来的是爱。注意第3节的动词“嘱咐”和第5节的名词“命令”,两者具有相同的词根。
然而,由于基督徒的爱理应是更大命令的目标,而不仅是对抗虚假的道理,或许我们应该进一步看看这爱所指的是什么。第7节提及的“律法教师”,以及第8至11节的重要课题,表示保罗可能视旧约的律法——特别是摩西的律法——就是那带来爱的命令。注意保罗在罗马书十三章10节称“爱就完全了律法”。不过,他从来不曾使用parangelia(此节中的“命令”)来指律法。另外,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一章18节使用同一个希腊字指称“这命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第5节的“命令”,指的是保罗对提摩太的全部指示,而这指示在应用妥当之时,自然跟神的律法是一致的。
若干进一步的观察证明这个看法是对的:(1)片语“这命令”的“这”字是希腊文定冠词,作代名词的用法,因此它所指的是上下文的课题。(2)不可传异教的命令,其适用性超越地方的处境。神启示的道(包括旧约律法)绝不可被不正确的教义歪曲。(3)第18节(“命令”)的进一步使用epangelia一字,也跟目标有关,此次是用“因此”来表明目标。
正如律法的成全(罗十三8-10)一样,“这命令的目的”.就是“爱”。保罗在第5节述说的爱十分坚固,这爱跟纯粹只是感觉完全相反,它是建立在完整的品格上:“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5节)。这三方面都是由同一个介词“来自”(ek)引介,表示它们是同一类别;其特性不是分割和毫不相干的。至于译作良心的希腊字是syneidesis,在新约出现了30次,其中6次出现在教牧书信中。@7
保罗在第6节进一步探讨完整品格这课题,他指出有些人“偏离这些”(就是第5节的德行)。NIV所用的字眼“游荡”,可能被误解为草率、漫不经心;这里所采用的动词(astocheo)是指没有击中目标、偏离,或蓄意离开。@8那些异端分子偏离基督徒的品格,转向空白、“虚浮”的谈论,这显示信实的举止或人格,跟空谈实在有天渊之别。“虚浮”一词具有虚空的含义,但在提多书一章10节,保罗将“说虚空话”(与matios同一词根的另一形式)跟不受约束和欺骗人的归为一类,因此,虚空的概念是带有负面的含义,而不是中立的。这字根可翻译成“无用、无聊、空洞、无效”。在教牧书信,此词出现在提多书三章9节对辩论和纷争的描述中。@9彼得后书二章18节论及异端者“说虚妄矜夸的大话”,引诱那些鄙下、好色的人,这些人刚刚才逃脱错谬的生活。提摩太前书使用这类的词汇,所要强调的是,假若继续容许假教师胡作非为,以弗所的教会将要面对何等的危险。
@7参Towner,1-2Timothy&Titus,47;另参J.M.Gundry-Volf,“Conscience,”DPL,153-156,以了解贯彻保罗书信中对良知的看法。保罗的读者并不像在现代西方文化之下的读者,保罗的读者会从团体的角度来看尊荣和羞耻,而不是从个人良知的角度出发。在那种文化底下,人们可以感受到群体的想法。这种情况不会削弱保罗对个人责任的看重。除了一5之外·其他教牧书信的出处是提前一19(“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三9(“要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四2(以弗所的假教义是“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提后一3(“我感谢神,就是—–用清洁的良心所事奉的神”);和多一15(“在污秽不信的人—–连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秽了”)。
@8保罗在教牧书信所用的另一个字是planao(参提后三13:多三3),意思是偏离或欺哄,这字在古代宗教辩论中历时悠久。
@9另参徒十四15:林前三20·十五17:雅一26;彼前一18;以及在罗一21·八20:彼后二18中相关的词形。
讽刺的是,那些言词空洞的同一批人“想要作教法师”(7节),那些否定爱、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的人想要做“律法”的教师。可笑的事不止于此,第7节接着陈述他们对自己所讲说的、所极力主张的事都不明白。译作“教法师”一字出现在路加福音五章17节,至于使徒行传五章34节,则是用以描述著名的教师迦玛列。从上述经文,以及这里的上下文看来,这些人希望被认可为旧约权威,或许特别想要被人视为应用十诫判例法(case law)的权威。这等教师对告诉人在某个特定的“诉讼”或情况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丰富的经验。路加福音十二章13节提出一个例子,就是有人视耶稣为律法的权威,前来求他:“夫子,请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这种律法权威,正是这些人梦寐以求,希望获得的地位。
应用原则
信心、真理、爱这段经文既然提出了正确教义的重要性,或许有人会以为一章5节中,命令的目的顺理成章是教义的更正,事实不然,命令的目的却是爱。这不是保罗在训示中一种感性的转变;圣经中的爱不是一种软弱的情感。爱是“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歌八6)。在神学上,爱是成全律法的,爱更是两条重要诫命的中心(爱神和爱邻舍,太二十二36-39)。爱是神的律法所命定要达到的目的。爱也是一股推动力,促使神差派祂儿子降世(约三16),促使我们的主为我们死(加二20),并且促使我们舍己来服事祂(林后五14)。@10
@10教牧书信关于爱的经文出处是:提前一14,二15,四12·六10、11:提后一7·13·二22·三3、10:多二2、4·三4、15。
爱(5节)是发自那已蒙洁净的心,和“无亏的良心”。只有那些拥有“无伪的信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这些特质。当一个人完全并同时拥有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时,结果便是爱。耶稣曾经有一次说:“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七47),耶稣指出了这种关系的其中一个层面。
提摩太跟假教师不同,他应同时兼具“无伪的信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一词是用以形容信心的修饰语,加强了良心清白的重要性。当保罗指出信心是无伪的,他不是在处理某人有没有信心的问题(即这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也非关注信心大小的问题。@11而是关系到信心是真是假、是出自真意,还是装模作样。保罗所处理的,仍是一个人的品格问题。矛盾的是,那些良心污秽的人,正是那些禁欲主义者(提前四2-5),他们无疑为着自己的义而沾沾自喜。因此,真诚无伪和具备无亏的良心,必须同是作主仆人的诚信标志。
@11参太六30·八26·十四31·十六8·十七20;路十二28,耶稣对“小信”的批评。耶稣用的这种表达方式,主要不是在衡量信心的大小,而是特别指缺乏信心:倘若门徒只有很小的信心,他们也可以移山倒海。
“清洁的心”(5节)立时叫人想起耶稣所说的八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在旧约和新约中,心,都代表整个内在的人。它经常出现在诗篇和箴言中。@12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二章22节劝提摩太“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该节经文和本段第5节都同样出现“爱”、“信心”和“清洁的心”这些共同字眼。此外,“无亏的良心”和“信心”都出现于此处经文和本章结尾部分(19节)。@13
@12举几个例子:“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诗九1:参一一1):“我的心—–快乐”(十三5:参十六9·二十八7):“我就心寒胆战”(四十12:参七十三26):“我心坚定”(五十七7:参一〇八1·一一二7):“专心求聪明”(箴二2:参二10·二十三15):“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诗五十一10)。
@13另参四章2节和注释。
一个重要的主题——在教牧书信中,这是第一次出现信仰结合品格、正统信仰加上正统实践、纯正教义融合道德生活的论点,这论点将在教牧书信中继续发展,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主仆人的人格完善,这事本身固然重要,而他们跟假教师的生命迥然不同也同样重要;这些假教师的人格,跟他们的教导一样,都是鄙下的。这些书信提及的恶习和德行,跟第一世纪典型的道德标准颇为相似,这事实并没有降低它们的可靠性,反而显出它们的相关性。作为主的仆人,包括长老、执事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道德生活水准绝不应比他们周围的人来得低。尽管外邦人有一些令人恶心的行径,他们还是具有本身的道德水平,他们对言行不一的基督徒必定立刻批判,并对其教训嗤之以鼻。
在这样的理解下,当保罗清楚明白并强而有力地告诉提摩太,千万不能宽容异端时,他清楚地指出,这里所提及的异端分子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常惹起争论。@14注意跟这个特性相反的是爱,那是命令的目的(5节)。因此,如果提摩太在执行消灭异端的命令时,好像拿着令牌名正言顺地发泄他的怒火(正如某些好争吵的信仰维护者在历史上所做的一样),他就是忘却了那“目的”,在态度上跟假教师没有两样。
@14希腊字hairesis没有出现在教牧书信。本释经书采用了异端和异端分子,原因有:(1)经过长期的应用,它的含义带有选择、哲学系统、流派、派系、分歧的意思:(2)它也具有教义错误的含义。因此,此词用以描述发生在以弗所这种具有破坏性的情况是合适的。
在第5节三个讨论过的表达词语——“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中,列在中间的“无亏的良心”,或许通常是最不为人了解的。良心是神赋予人类一种天生的能力去作道德判断。它本身不会告诉我们是非对错,但是,它能基于我们所受的教导,去辨别出某种道德抉择是否符合我们的知识。我们有责任根据良心来作决定。罗马书十四章23节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某种行为是否正确有所怀疑时,就不要去做。因为这样的行动不是出于信心,而“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这事实显示,即使基督徒忠诚地按照他们的良心行事为人,但在他们之间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彼此所依据的基础(就是他们所采纳的准则,这准则是他们的良心用以运作的因素)不尽相同。没有人的良心是绝对可靠的。即使那些不认识神律法的人,也有他们的良心,也能负起道德责任(罗二12-16),可是他们的道德判断或许有偏差。真诚无伪和无亏良心都是主的仆人重要的特质。倘若身处错谬横行的年代(正如教会历史中某些臭名远播的时代),要以这些素质作为领袖的基本要求,就似乎显得太微弱或模糊了。在那些时刻,战线分明,而不屈不挠的战士热忱,似乎才是领袖最重要的素质。可是,那也正好是我们需要教牧书信的原因——弄清楚我们的优先次序。
当代应用
怎样处理错谬教牧书信对我们今日发出的信息,不单是怎样辨认某种异端,同时也是(或许在某些情况下更为重要)提出处理这些偏差的途径。在研读教牧书信的过程中,我们将益发觉得,针对什么异端固然是我们的焦点所在,纯正的教师应该怎样对抗异端,同样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重点。教牧书信今天最主要的应用方面,在于教义和生活结合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该书信中最突出的重点,而不仅是维持正确的教义而已,更不用说是坚持一些我们在这些书信中察觉到的教会组织形态。
保罗在宣教旅程中,有机会遇到和听闻有关巡回的异教传道者的事,例如哲学传教士和异教医师,他们靠赖天真幼稚的支持者和信徒维生。我们有当代保存下来的足够证据,显示其中一些巡回传教士声名狼藉,他们的教导和生活所反映出来的是乌烟瘴气、一塌糊涂的泥浆。@15但即使在基督教之内,由于越来越多的教会建立起来,范围日广,保罗难以施行有效的监管,他逐渐发觉到,教会内有些教师的生命,也呈现这种情况。他注意到不敬虔的行为结合了已败坏和败坏人的教导(提前一18-20,四1-2;提后二16-17,三1-9;多一10-14)。因此,保罗力劝的,不只是纯正教义或只是纯正的生活,而是两者的融合,以对抗不纯正教义和不纯正生活的坏泥浆。他所提倡的教义不单真确,而且“纯正”。纯正或健全的教义产生的是道德和健康的生活。这种融合,不但对基督徒重要,对基督徒教师尤是如此,而且它本身正是福音真理的见证。@16
@15泥浆这字眼是指矿业和冶金业的混合物,像泥土、水泥·和煤掺在一起的流质。我用它来形容不纯正的教义和行为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16保罗强调这种教义和生命完整的“融合”的经文是:提前一5,19,二8-15·三2-13、15-16·四2、6-7·11-12、15-16·五5-6、8、10·六1-2·6-10、11-12:提后二19-22;多二1-10·三8(另参导论)。
辨认错谬——前文所述,并非要减轻我们今天对抗错谬教义的责任。教牧书信教导我们怎样做呢?为了将新约经文应用在我们本身的处境,以警告离经叛道之事,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全面了解圣经背景,这是有助益的。然而,要从教牧书信中作这方面的研究可能是徒劳无功,因为教牧书信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关异端的完整面貌。这不算是瑕疵,因为(正如在问安语中各词句之间的连结运用所见)收信人拥有后来读者所没有的资料,他们可以把各零碎资料拼在一起。
然而,这些书信中有很多提示,说出争论的范围。正如我们在一章3节所看到的,保罗提到“异教”,所以我们知道这不只是关于做法或想法的事情,而且是关乎真理受到歪曲的事。他提及“荒渺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但是这些字眼多少有点艰涩难懂,因此对辨认错谬的性质帮助不大。我们也知道这些异端分子误解了律法,因为他们显然用得并不“合宜”(8节)。进一步的资料将在教牧书信接下来的经文中一一展现出来。可是,即使我们最终还是无法为这些偏离真理的情况描绘出一幅准确的图画,这是否表示我们完全无助?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选取经文中(例如一章3至7节)的任何部分,从中具体帮助我们辨认今天教义偏差的问题?不!相反地,我们可以有多个方法应用这段经文:
(1)纵然我们不能在今天找到某个独特的错谬,跟保罗写作时心中所想的情况相似,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辨认出第1世纪教会中的具体状况,以帮助我们从本身的处境中,找到相似的潜在问题。例如,合宜使用律法一事,已经成为多个世纪以来争辩不休的课题,在基督教的不同派别中,也有各种合情理的不同看法。可是如果我们遇上一种强硬的律法主义态度,或者是另一个极端,即自由放任主义,我们可以探索那可能隐藏在误用律法背后的教义性假设。
(2)另一个方法,就是留意在我们的教会(或教会的团契)中,任何阻碍正常发展的因素。其中一项可能的拦阻是争论,正如以弗所教会发生的一样(一4)。这不是说争论一定指向异端,因为即使正统的神学家和教会领袖,也可以受到个人想法和邪恶的动机驱策而陷入争论。可是争论的出现,也可以是来自基本教义假设的差异所造成,特别是其中一方接受了某些不符合正统教义的概念。另一个反映出教义病毒可能存在的证据,就是没有凭着信心进行神的工作(再参第4节)。财利和“建立个人王国”固然可以取代信心,但是偏差的教义一样可以取代信心。一个新成立的教会或宣教事工,可以随着不知不觉的立场转变,逐渐减弱对神的信靠。
我回想自己是个小男孩时,有一批教会在教义上联合起来,反对那些当时称作现代主义的。然而,其中一间教会不像其他教会那样有力量或有进展。一个有智慧的基督徒发现那间教会的牧师在讲道上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没有清楚地宣讲信仰的基本信息。不久之后,该牧者离开这间教会,加入一个组织,那组织并没有委身于今日所称的福音信仰。对许多人来说,该牧者的离去令人震惊,但对那些能够分辨事由的人来说,却一点也不惊奇,因为“神的事工”所以缺乏能力,根本问题在于教义。
(3)当考虑到一幕幕历史上的冲突,就是所谓现代主义者和基要主义者之间的对抗,以及近代自由新派和福音派之间的争论,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教义上不纯正的人,在今天似乎比较从前更容易被认出,并会受到质疑。今天我们也具备有利的条件,就是有不少卓越、神学观纯正的神学院,它们的讲师和校友都具备良好的训练去分辨和处理异端。然而,却有一些原因造成更多人对圣经和教义极度无知:
(a)原因之一是学校缺乏圣经知识和教会历史的教导。
(b)另一个原因是家庭查经与教导逐渐减少,部分是因为家人在一起用晚餐的时间已不复存在。
(c)另外,教牧被行政事务、有关社区的事务和辅导,占据了许多时间,少有时间研读圣经。
(d)亦有可能是传道人本身过度渴望接触那些教外人士和年轻一代,造成鲜有教义性的讲道。现在普遍都公认,新一代对冗长而毫不切身的讲道难以明白,而当代的讲道为了体谅这些听众,常常在教义讲论上都十分肤浅。除非为了教义性教导而作一些安排,要不然,基督徒和寻道者都缺乏起码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见解来处理教义课题。登门造访的异教徒,可能遇到扎根于圣经真理的基督徒,可是对于如何阐释自己的信仰,这些异教徒常常有更好的训练。基督徒在听到相等于“荒渺无凭的话和无穷的家谱”的现代版本时,大有可能不懂得如何应对。当教师“论定”(7节)教义问题——无论是关于律法还是其他的当代课题——一般人都不知道那些教师是“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
处理相对主义——另一个当代的问题是:与在教义立场力求神学上的纯正刚好相反,当进行有关宗教和伦理课题的讨论时,今天经常包括了一些相对性字眼,如多元主义和价值观。基督教的教导经常被视作只有程度上的价值。折衷主义是一种对待宗教信仰的方式,采取这立场的人不用委身于任何一个宗教组织或信仰体系,他们按本身的意愿选择不同信仰中的某些思想。任何教导或道德的衡量标准,若对个人有吸引力,就被认为是有效的。结果,今天许多天主教徒接受传统天主教有关马利亚的教导,但不接受天主教对生育控制的训示。宗教权威和神学绝对主义已不复存。
价值观一词似乎没有危害性,甚至是好的,但它可能成为取代道德的赝品。不同价值系统声称它们跟绝对的道德准则具有同等地位。多少年来,在世界各个不同的文化中,基督教的宣教士必须作出判断,如何一方面承认其宣教对象的信仰和习俗中具有真正价值的部分,却又不至于对他们本身受托付要传扬的福音本身、或道德准则和教义,作出任何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