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斯托得-使徒行传

第一部分:在耶路撒冷一6~六7

一、等待五旬节(一6~26)

在使徒行传的头几章,最重要的事件在五旬节那天发生。在那天,那位已经被高举的主耶稣完成了他救赎事工里的最后一件工作(直到他的再来),而且将圣灵“浇灌”在他那些在等待的子民身上。他的降生、死亡、复活及升天在赐下这伟大恩赐的一刻达到高峰。众先知早已说过有关这恩赐的预言,而一般人也相信,圣灵的降临是神国临到的主要明证。这代表着:基督在地上的工作之结束,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正如圣灵曾经降临在耶稣身上,预备他开展自己的公开事工;同样地,现在圣灵也临到他的子民身上,装备他们去开始他们的工作。圣灵不但将耶稣藉着自己的死和复活所成就的救恩赐给他们,他也驱使他们到世界各处去传扬救恩的好消息。救恩的赐下是要叫得着它的人与其他人分享。

可是,在五旬节之前,却有一段等待的时间,包括耶稣的复活和升天之间的四十天(一3),及主的升天和五旬节之间的十日。耶稣的吩咐是相当清楚的,而路加为了强调的缘故,把这吩咐说了两遍:第一次是在他的福音书的最后部分,第二次是在使徒行传的开始。“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我所说过的”。(一4)但是,在那五十天的等待时期,他们却不是什么也不做的。反之,路加提出四项重要的事件,并评论它们。第一,他们接受差遣(一6~8)。第二,他们目睹基督进入天堂(一9~12)。第三,他们聚在一起,恒切地祷告,很可能是为了圣灵的降临(一13~14)。第四,他们以马提亚代替犹大,作为第十二个门徒(一21~26)。我们不应该把这些事件单单看为人的活动而已。因为那位差遣了他们、升到天上、赐下他们所祈求的圣灵,及拣选新使徒的正是基督自己。龙景匿更进一步地指出:这四个因素组成他称为“基督徒使命的基本元素”,也就是:作见证的命令、升天的主(他从天上统管整个宣教工作)、使徒在这工作上的主要性,及圣灵的降临(为了要赐予他们能力)3。只有当这四项的元素都齐备时,宣道的工作才能开始。

1.他们领受了使命(一6~8)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么?”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6~8)

在主复活后和升天前的四十天内,他“将自己—–显给”使徒看,并且“用许多的凭据”显示自己仍然活着(第3节)。根据路加的记录,在这段时间内,他教导门徒以下的事:第一,他向他们“讲说神国的事”(3节)。这是他在公开传道事工中所传扬的中心信息,在他复活后仍然是如此(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路加所用的现在分词)——legon,“speaking'“在讲说”——中看得出来。第二,他吩咐他们等候那恩赐,或是圣灵的洗,这是他自己、父神、以及施洗约翰曾应许过的。他们在“不多几日”便要领受这恩赐。(4~6节)

由此看来,在主复活后及升天前的四十天,耶稣与使徒的对话中有两个主题:一是神的国,二是神的灵。他也很可能将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因为毋庸置疑的,众先知常常把它们连在一起。他们说:当神建立弥赛亚的国度时,他要将他的灵浇灌下来;神慷慨地赐下他的灵,且让普世的人都能享受——这将是他的国度两项表征和祝福。诚然,神的灵要让他的子民知道,神的国度是一个活的、现存实际4。

乍听之下,当耶稣与使徒聚在一起,使徒问耶稣的问题(“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第6节)并不是一个完全不符合逻辑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假如圣灵将要来临(正如他所说的),这不表示神的国也快要来临吗?他们所犯的错误是,他们既误解了神国度的本质,也不明白神的国度和圣灵之间的关系。他们的问题一定使耶稣感到很失望。他们仍然那么愚昧无知吗?正如加尔文说的:“这问题中的错误跟它的字一样多”5。他们这句子中的动词、名词及副词全显示他们对神的国不认识;他们对于神国的教义简直混淆不清。他们所用的动词“复兴”表示他们期待的是一个政治及领域性的国度;他们所用的名词“以色列”表示他们期待一个国家性的国度;他们所用的副词子句“就在这时候吗”表示他们在期待神的国度会马上被建立。在他的回答中(7~8节),耶稣纠正他们对神国的本质、范畴,及来临时间的错误观念6。

a.神国的性质是属灵的

毋庸置疑,在英语中,一个“王国”通常是指一个领土的范畴,而这范畴是可以在地图上找到的,如约旦的哈希姆王国、尼泊尔的印度王国、泰国的佛教王国,或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但神的国并不是一个领土的观念!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但这却是使徒仍然在预期的,他们将神的国和以色列国混淆了。他们像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提到的公义的余民一样:他们在“等候神的国”或是“以色列的安慰者”,使徒也好像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他们以为“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耶稣)”8,但因为十架的缘故,他们的希望幻灭了。可是,显然,使徒的盼望因为主的复活而被重新燃点起来。他们所企盼的仍然是政治上的管治、君主制度的重建,以及以色列民从殖民地管治者的困轭中释放出来。

在回答门徒的问题时,耶稣再次回到“圣灵”这话题上。他提到圣灵要临到他们身上,并给他们能力为他作见证(8节)。威廉斯(Charles Williams)所说的值得我们留意。他说:耶稣离去时所赐下的是“各种散发出去的、有关(使徒)必得着能力的应许”9。我们要记得:当使徒问有关神国的问题时,耶稣提到他们要得着能力,这其实是耶稣回答的一部分。因为很自然的,“能力的运用”涵盖在“王国”这观念里。但神国里的权力(能力)和人类国王的权力(能力)并不一样。圣灵在神国的重要性表明了神国的本质:神的国就是他对一群属他的人的管治,而这管治是由圣灵在这群人的生命中建立起来的。神的国由见证人,而不是士兵去扩张;它是藉着一个和平的福音,而不是战争的宣告去延展的;它是由圣灵的工作,而不是以武器的威力、政治的手段,或革命的暴力去延伸的。在拒绝将神的国政治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小心,不要把它属灵化,好像神的管治只在天上发生效应,而跟地上无关。事实是,虽然神的国不应该等同于任何政治思想或计划,它却有革命性政治及社会的含义。神国的价值跟属世的价值互相冲突。神国的子民坚决地拒绝效忠于该撒(虽然该撒极希望得到他们的顺服);反之,神的子民坚持的,是至死单单地忠心于耶稣。

b.神国的成员是国际性的

使徒仍然存有狭隘的国家观念。他们问耶稣,他是否要帮助以色列恢复它的独立。在主前第二世纪马加比家族曾经一度为犹太人争取独立,他们也享受了一段短暂而令人兴奋的独立时期,但很快便失去它。

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耶稣扩大他们的视野。他答应他们,说圣灵要赐予他们能力去为他作见证。他们要由耶路撒冷开始。耶城是国家的首都,在那里,他被定罪、钉十架。耶稣嘱咐他们要留在那里,直到圣灵降临。跟着他们要在犹太境内工作。但是,基督教的宣教事工要由那中心散放出去,正如那古旧的预言所说的:“—–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10,主的道要被传到犹太人所看不起的撒玛利亚,然后远远地离开巴勒斯坦到外邦人的国家,最后要到达地极。保柯(Johannes Blauw)的书《教会的宣教本质》(The Missionary Na-ture of the Church)的主题是:旧约的观点,是神对万国的关心,(神造了万国,它们都要俯伏在他面前),而不是向万国的宣道(去宣扬神的道,去赢得他们)。旧约对末日的看法是,万国要前往锡安山朝圣:“万民都要流归这山。”"保柯补充说,直到新约时代,这种“向心的宣教意识”才被一种“离心的宣教行动”取代,而“这伟大的转捩点是主的复活。在复活后,耶稣得着全宇宙的能力,而且给他的子民颁下一道宇宙性的命令,要他们去到万国,叫人作他的门徒”12。

复活的主颁下的训令,在使徒行传中开始实践了。诚然就如许多解经家指出的,使徒行传一章8节可以说是整本书的一种“目录”。第一~七章记述耶路撒冷的事件,第八章描述门徒如何流散于“犹太及撒玛利亚各处”(八1),它继而记录腓利如何将福音带到一个撒玛利亚城(八5~24),使徒彼得和约翰如何“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八25)。第九章记述扫罗归主的经过,而书的其余部分则记录他的宣教旅程,最后一部分描述的是他往罗马的行程。虽然基督的国度与爱国主义并无冲突,但它却也不容忍狭隘的国家主义。他所管治的是一个国际的群体。在这群体中,种族、国家、阶级、性别都不能成为彼此团契的障碍。在最后,当他的国度达致完美时,那不可胜数的、被赎的群体会是来自“各国、各族、各民、各方”13。

c.神国的延续是逐渐的

使徒的问题包括时间的元素:“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一6)或是:“你是在这时候再一次建立以色列的管治吗?”正如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清楚说明的,这是耶稣公开传道的期间,许多人的期许。他记录了一个比喻(并且解释人说),耶稣说这比喻“因为〔他〕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为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4,因此,在耶稣复活后,使徒问他:他现在是否会做那些他在世时,他们希望他做的事,并且是否马上要完成?

主的答复有两方面:第一,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7节)。“时候”(chronoi)或“日期”道(kairoi)连结起来便是神的计划——”历史中的时候或重要的时刻,以及秩序井然的发展中之时节或纪元”5,使徒的问题显露了他们的好奇心,或是缺乏耐力,或是两者皆是。父自己凭着他的权柄定了时候,而子已经承认说,他不知道他再来(parousia)的时候和日期16。因此他们必须收敛起他们的好奇心,而要接受这事实:这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今天,耶稣仍然对我们说:“这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隐秘的事”属于神,我们不应该去探究它;“明显的事”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应该为能够知道这些事而感到满足”。耶稣这话并不单是指着预言的应验而说,也是指许多其他未显现的真理。

第二,虽然他们不会知道时候和日期,但他们应该知道的是,他们要得着能力,以致在圣灵的降临和子的再来这段时间,他们要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为他作见证。其实,在五旬节及主再来这整个中间期(无论多长或多短),充斥着的是教会凭着圣灵的能力向普世的宣教。基督的跟随者有着双重的使命:一方面他们要向世人宣告,他在第一次来到世上时所成就的;另一方面,他们要呼召罪人,劝他们悔改并为他的再来作好准备。他们要成为他的见证,“直到地极”(一8)和“直到世界的末了”18。这是纽毕真主教(Bishop Lesslie Newbigin)的书《神的家》(The Household of God)中的主题:

教会就是神的子民,朝向天家的天路客。它是不断前进的——匆忙地赶往地极,为要叫人与神和好,它也紧急地赶往世界的末了,为了要与它的主相遇。他要将万人聚集在一起—–我们不可能正确地明白这过程,除非我们采取一个同时具有宣道而又是末世性质的观点19。

我们不可以停止,直至我们抵达地理和时间的终极。诚然,如耶稣所教导的,这两个终极最后要相遇,因为只有当天国的福音被传扬到全世界,向万民作见证,只有到那时候,“末期才来到”20。

这就是在主的复活和他的升天四十日之间,主耶稣所教导的重点(我们从福音书中也知道这一点):当圣灵带着能力降下的时候,那个早被应许、神所管治的国度,那个耶稣自己引入和宣告的国度,会开始延伸。它的本质是属灵的(改变它的国民之生命及价值观),它的成员是国际性的(包括外邦人及犹太人),而它的延伸是逐渐的(马上由耶路撒冷开始,继续扩展,直至它达至时间和地理的终极)。这异象及吩咐一定给予门徒清楚的指示,让他们知道在等待五旬节的十日内应该如何祷告。但在圣灵来临前,人子必须先离去。这是路加的下一个主题。

2.他们看见耶稣升天(一9~12)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9~12)

当我们读到这个有关耶稣“升天”的故事时,我们的脑海会出现三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字面的、历史的,和神学的。第一,路加所写的两个“升天”的事迹2不是互相矛盾吗?第二,耶稣的升天真的(字面上的)发生过吗?第三,假如它真的发生了,它是否有任何长远的重要性呢?

a.路加有没有自相矛盾?

正如我们前面讨论过的,路加以同样一件事迹——耶稣的升天——去结束他的第一卷书及开始第二卷书,这是至为恰当的,因为主的升天同时是他在世上的传道事工的结束,也是他持续的传道事工的前奏(他在天上藉着圣灵继续他在地上的工作)。同一个作者,记述同一件事,但却前后矛盾,从逻辑的角度看,这是不太可能的。但这却是一些现代学者所持的观点。海恩纯写道:“两次的升天,第一次在复活节(路二十四51),第二次在四十天以后(徒一9),实在是多了一次。”22但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巨大的差异;并且,我们并不需要勉强的扭曲事实,也可以证明两次的记述并不彼此冲突,而是和谐一致的。

没错,在他的福音书中,路加没有提到那四十天。但因此而认为他一定是忘记了那四十天,或是认为他误以为复活和升天发生于同一天,则是相当无稽的。不是的,在福音书中,他只是浓缩地提到主复活后的数次显现,他不觉得自己需要特别地指出每一次的时间和情况。毋庸置疑的,他所记录的是一次的升天,而不是两次。

另外,两次的记述所包涵的细节并不相同,没有互相重叠,而使徒行传中的记载则比较完整。譬如,在福音书的尾声,升天的基督举起双手来祝福他们,而他们则敬拜他23。路加在他的第二卷书的开头漏掉这些细节,但却加上了使他消失于他们眼前的云朵,以及“两个身穿白衣”之人的出现,他们大概是天使。这些细节并不使两次的记述互相矛盾,反而是叫他们彼此补足。

第三,没错,使徒行传给人的印象是,耶稣由橄榄山升到天上去(一12)。路加是对的,橄榄山离开耶路撒冷“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也就是说(根据米示拿,Mishnah)是二千腕尺(肘)或(根据NIV边注)是大概四分之三哩(约一千一百公尺),可是,福音书的记载却说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24,伯大尼是橄榄山东坡上的一个村庄,这村庄离耶路撒冷又有两至三哩之距离。康哲民指出:后者“断然的与使徒行传一12中所提到的地点冲突”25,而海恩纯则假设路加“对耶路撒冷的地形并没有准确的认识”26。但是,路加是故意写得含糊一点的。他没有说耶稣从伯大尼升天,他只是说他引领使徒走向那方向(heóspros)。NIV本对这一句的翻译相当正确:“伯大尼的附近”。

我们讨论过两次这记叙之间的出入(有关时间、细节及地点)后,现在让我们再看看五点相同之处,是两次的记载都有提到的。(i)两次的记述都说,耶稣的升天是随着他差遣使徒去为他作见证之后发生的。(ii)两次的记述都说,耶稣的升天发生在耶路撒冷城以外,在耶城的东面,在橄榄山上某地方。(iii)两次的记述都说,耶稣“被带到天上去”,这被动语态显示,耶稣的升天,像他的复活一样,是父的作为,父首先叫他从死里复活,然后将他提升到天上,将他升为至高。正如屈梭多模说的:“皇室的凯旋车(被)差派来迎接他”27。(iV)两次的记述都说,之后,使徒们“回耶路撒冷去”,福音书还加上“大大的欢喜”一句。(V)两次的记述都说,跟着他们等待圣灵的降临,就如主清楚地吩咐和应许过的。由此看来,在两次记叙之间,清楚明显的相同之处远比似是而非的出入地方多。间中有出入的地方,是很容易解释的:我们可以假设路加使用他编辑材料的自由,从他所听到别人所口述的(无论是一个版本或数个版本),挑选适当的细节。在不同的记述中,他选用了不同的细节,因为他不想再次重复自己所说过的话。

b.“升天”真的有发生吗?

今天,有许多人(甚至在教会内)否定耶稣的升天之历史性。他们说,在路加的时代,人们相信耶稣的升天真正的发生过,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的人想像天堂是“在上面”,因此耶稣必须被“提升”,才能抵达天上。但那是前科学时代;现在我们拥有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宇宙观。我是不应该“化解”升天这神话吗?那么,我们可以保留“耶稣去到父那里去”这真理,但同时也剥掉它的“原始神话的衣裳”,这神话的说法把升天描绘成一种“起飞”,然后升上天空去。此外,路加是唯一一位记叙“升天”这事迹的福音书作者。其他作者都漏掉这事。事实上,一般而言,新约的作者们根本就不区别复活和升天;他们好像将它们看为同一件事,或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基于这观察,哈纳克写道:“升天的事迹对历史学家来说是相当无用的”28。连尼威廉(William Neil),一位通常在他的结论中都持保守观点的作者,也告诉他的读者(他没有提出证据):路加知道,“传达神学真理的最佳途径,往往是藉着想像性的文字一图画”;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字面的意思去诠释他的信息。“假若我们将路加对基督升天的事迹作象征性或诗意以外的诠释,我们便严重地误解了路加的思想和目的了。”29

但是,我们可以提出许多合理而有根据的理由去证明:以上那些尝试去否定“升天”是一桩真实、历史性事件的说法,是应该被推翻的。

第一,神迹并不需要先例去肯定它们。十八世纪的自然神学论者曾经提出一个古典的论点。他们认为,使我们相信自身经验以外之奇特事情的唯一条件是:我们可以在自身以内的经验中找到类似的经历。这“类比的原则”(假如它是正确的话),足以推翻许多圣经中的神迹,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譬如说)看见过有人在水上行走,叫所捕获的鱼倍增,从死里复活,或是升到天上。特别是升天一事,更是违背了地心吸力的原则,而在我们的经历中,地心吸力是无所不在的。可是“类比的原则”跟耶稣的复活及升天根本全无关系,因为这两件事迹是独特的(suigeneris)。我们不是说人们经常(甚至是偶尔)从死里复活,然后升到天上,而是说,两件事迹都曾经发生过一次。我们不能指出,在这两件事迹之前和之后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事实(这两件事只发生过一次)肯定它们的真实性,而没有削弱它们的可信性。

第二,新约圣经到处都假设升天这事情是发生过的。虽然路加是唯一描绘这事件的传道者(可十六19并不真正是马可福音的一部分,而是后来加上去的),但若说在路加的圈子外便没有人知道,这显然是错误的说法。根据约翰的记载,耶稣吩咐抹大拉的马利亚不要摸他,因为他还没有升上去见父30。彼得在他五旬节的讲道中说耶稣“被神的右手高举”,对彼得来说,“升天”是有别于,也是发生于“复活”之后的(徒二31及下),他在他的第一封信中再次肯定这一点31。保罗经常提到耶稣被高举到至高的尊荣和能力的位置去,而且将“升天”区别于他的复活32。在致希伯来人的信中,作者从不将耶稣的“复活”和“作王”混为一谈33。

第三,路加以简单和严肃的语调去记述升天这件事。他的记述完全没有末世福音书中那些夸大的细节,没有那些我们可以在传奇中找到的各种点缀,也没有任何迹象表示它其实是诗或象征文字。连海恩纯也承认这一点:“这故事一点也不感情化,几乎是离奇地严肃。”34读起来,它像一件历史事件,这也是路加的原意:他要我们把它当作历史来读。

第四,路加强调见证人的存在,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们是亲眼目睹事情发生的:“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两个天使跟他们说:“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在这些极短的记载中,路加五次强调,“升天”这件事是有目共睹的。路加重复使用这些词句,并不是毫无理由。在他所写的这两卷书中,他再次申明使徒是见证人的重要性——因为使徒亲眼目睹许多事情,因此他们所传扬的福音,其真确程度是极高的。在这里,他清楚地将耶稣的升天记录下来。耶稣的升天,和其他的历史事迹一样,都是这些目击证人可以(也的确有)站出来作见证,证明它们的确发生过。诚然,当犹大被替代后,彼得将约翰的施洗和耶稣的升天界定为耶稣传道生涯中的开始和结束,而众使徒要为耶稣的传道事工作见证(-22)。

第五,并没有其他解释,可以阐释为什么耶稣在复活后显现数次后便停止显现,和阐释为什么耶稣终于从地上消失。若然他不曾升天,那么他去了哪里?他又为什么停止显现呢?若然他不曾升天,那么那个说他复活后在地上四十天(不多不少),然后升天的传统又源自哪里呢?在没有其他答案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证据确凿的解释,就是说,那个四十天的时期由他的复活开始,以他的升天结束。

第六,那个可见的、历史性的升天有一个可以理解的目的。耶稣并没有需要在太空旅行;有些批评者取笑他的升天,说他是第一位太空人,这是荒诞的。不是的,从地上回到天上的过渡中,耶稣完全可以即时消失(像他在其他场合所做的一样),然后秘密及无声无息地“到父那里去”。为什么他要公然地升天,让人目睹呢?理由当然是因为他希望使徒知道:他已永远的离去了。在那四十天内,他不断的出现和消失、消失和出现。但现在,这中间期已过去。这一次,他的离去是最后的一次。他们不需要再等待他下一次的显现。反之,他们要等待另一位,就是圣灵(一4)。唯有耶稣离去后,圣灵才能来,然后他们可以藉着他赐下的能力继续履行他们的使命。

无论如何,他离去的形式(一个众目睽睽下的升天)带来它希望产生的果效。使徒回到耶路撒冷,并等待圣灵的临到。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